第一篇:不举手就发言------小议大班幼儿课堂常规
文章题目:不举手就发言------小议大班幼儿课堂常规
作者单位:宣武区长椿街幼儿园 作者姓名:魏天骄
内容提要:
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只重视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
关键词:课堂常规 创造性 举手发言,作为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的第一天起,它就被一只无形的手束缚着,举手才能发言,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更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常规!
一、何为举手发言
首先,举手是幼儿与教师沟通的一种信号、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在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幼儿举起了手,教师让他回答问题,从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幼儿举手是为了向教师表明:“我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了。”而教师之所以让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将举手视为一种信号(表明幼儿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和一种手段(幼儿借此引起教师注意并由此而引发师幼沟通)。
其次,举手是教师为了维护良好的课堂常规而制定的一项规则,这里所讲的课堂常规是指那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宽松自由的课堂。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规则具有强制性,即所有的幼儿,不论愿意与否,都必须遵守。教师在教育中也时常强化幼儿的举手意识。如有的幼儿没有举手就站起来时,教师常会做出举手的动作,或说:“你要想回答问题时,就请举手。”经过教师的不断强化,幼儿渐渐懂得并能很好的遵守这一规则。
二、发言前是否该举手
举手才能发言,如果我们只从单方面讲,是为了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做到有耐心的听完别人讲话,能够尊重别人,其实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发言先举手”并没有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好处。发言多了“举手”这道程序,孩子就多了一些犹豫,少了一些真实,多了一层顾忌,少了一点灵性,创造性的火花可能因此而泯灭。我想我们应该打破一些不必要的限制,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最自由的空间。
案例1:记得观摩课后我表扬了今天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的几个孩子,并且把小糖果作为奖励送给他们,同时也希望其他孩子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努力。但就在这时只见王若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急忙赶过去问她:“怎么了王若桐,发生什么事了?”没想到她哭得更凶了,哽咽着告诉我:“我今天也特别认真的举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看不见我?我看见这么多老师在又不好意思叫你„„”看着孩子泪如雨下的小脸,脑海里迅速回想了一下今天王若桐上课时的情形:今天她坐在第一排的最边上,因为来的客人太多就挡住了我的视线,因此这节课她完全处于在的我视线之外的状态,所以她举手时我根本看到?我想如果要是放在平时以小姑娘的性格,早就站起来叫我了,可偏偏昨天刚提过了举手 发言的要求,所以她今天没敢站起来讲话。想到这儿,我的心里有太多说不出来的歉疚,什么也别说了马上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
看着眼前发生的事情,促使我回想起了观摩课之前的那一幕,那时我和孩子们共同讨论了课堂常规要求,并和孩子们共同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上课要坐端正,两手平放在腿上,如果上课玩东西,做小动作,会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而且这样既会影响了自己,还影响其他小朋友。
2、想发言时要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发言,如果老师叫其他小朋友发言就认真听。随便说话,谁也听不清,还会影响大家。小朋友们都举手发言,有秩序地回答问题,大家才能学好本领。
3、如果桌子上有学习用品,不要随便乱动,作练习时,要保持安静,如果有问题要轻轻的叫老师帮忙。
其实,课堂常规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集体观念。难道这些课堂常规中的条条框框就真的束缚了孩子发展吗?回到家后,我又一次审视着今天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举手才能发言”——我质问自己为什只有举手才能发言?如果孩子一节课不举手就没有权利回答问题了吗?举手发言是已经惯用的课堂常规,它真的是很重要吗?其实那些个性鲜明、思维独特、见解独到、因为自己的兴奋,奇思妙想,脱口而出的答案不正是我们最喜欢的吗?
三、不举手就发言的孩子具有独特价值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爱表现的幼儿,有时未等老师讲完要求,早就“我来!我来!”“我知道!我知道!”情绪相当高涨,有的孩子甚至张嘴就说,好象这个机会一定要给他不可。老师经常提醒他们在别人说话或回答问题时候,你要耐心的去听,这是常规要求。可是作为老师也要看到,不举手就回答问题的孩子,具有最独特价值的一面:
1.不举手就发言的孩子是聪明伶俐、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儿童.对于教学内容经常一点就通。
2.不举手就发言的孩子是头脑灵敏、机智的儿童,他们喜欢自由联想,有强烈的表现欲,喜爱参与。有许多鬼点子常出乎教师所料或所控,对教师的“权威”或“常规”形成挑战,因而往往受到误解和批评。
3.不举手就发言的孩子是热情、主动,并乐于帮助他人的儿童。所以往往会获得比一般儿童更多的心里体验。
4.不举手就发言的孩子是具有创造性的儿童,由于他们的大胆、勇敢,他们的“异想天开”、不拘一格.使得他们做事情并不墨守成规,他们的世界总是充满着传奇色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合理地参与。
案例2:分享阅读活动中,老师在讲“生日气球”的故事。“生日聚会结束时,袋鼠妈妈送给了每位客人一只气球。当一只小刺猬手拿气球兴奋地冲出屋子时,他的脚被气球的绳子缠住了,于是摔倒了,气球被小刺猬身上的刺扎爆了,旁边的小动物看着它都惊叫起------”讲到这里,我说:“请小朋友帮小刺猬想想办法,怎么做气球就不会炸呢?”于是,小朋友们开始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聂宏博没有举手就在下面大声说:“老师,请客人们帮小刺猬拿着气球,即使小刺猬摔倒了,气球也不会炸的。”我对聂宏博说:“你说得很好,但希望你下次举手了再发言,好吗?”接下来,我又陆续请了几个小朋友发言,这时聂宏博又举起了小手,见老师请了别人没有请到自己,怎么也坐不住了,身子扭动着,嘴里发出了“我、我”的叫声。我看了他一眼,并对他说“聂宏博,请你先听完别的小朋友讲完再说好吗?”听了我的话聂宏博很不高兴的把头转向一旁,但嘴里还是在咕哝着,像是在说:“还可以请客人们把苹果扎在小刺猬的刺上,即使小刺猬摔倒了,气球也不会炸了。”听到他的回答后,我心中不由地一惊,他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的可贵,而我差点就把它给扼杀了!我为什么要单纯为了课堂常规而剥夺了孩子任意想象、自由发言的机会呢?想起平时上课时,有多少次为了课堂常规,而导致孩子们不能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啊!想到这,我不禁不些汗颜,也许有的孩子积聚起来的一点点小小的自信和兴趣就因为得不到表达而消散殆尽,再也不愿意思考了。
于是,在这节活动的后半部分我放开禁令,允许幼儿可以不举手自由发言。可以想象,班里确实有点乱,但看得出来,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地思考和参与,当听到特别有价值的发言时,我就让孩子们静下来,让该小朋友在全班重述一遍。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放开了束缚,各抒己见,思维变得极其活跃,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奇思妙语脱口而出。这节教学活动孩子们说得无比开心。
四、“不举手就发言”的最佳时机
发言前到底该不该举手,首先不能盲目的下结论。我觉得应该根据情况选择。在大班的日常教学中,如果30分钟都进行“不举手就发言”是不可能的,那么“不举手就发言”的最佳时机在什么时候呢?
1、用于开放式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不唯一性,而且需要一定时间的思考,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思考的时间,都能讲出自己的感受来,这就让每个孩子都有了表现的机会。如分享阅读活动《池塘》,书中描述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在大书的结尾处老师请幼儿续编故事,可以这样提问:“小青蛙长大了,它要离开家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你认为它会去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对这一问题既需要想象,又需要组织语言,所以留给每个孩子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孩子刚刚看了大书,心中有了深切的感受总会有几句话要说。这个时候“不举手就发言”就恰到好处,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将出现新的高潮。
2、用于富有争论性的问题。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他们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所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我们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有“争议”的问题时,让他们自由争辩。在争论中理解,在争论中感悟,在争论中升华。如孩子们在学习分享阅读《老鼠与蝙蝠》时,我向孩子们提出“老鼠和蝙蝠的外形、习性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一问题我就灵活采取“不举手就发言”,孩子们在激烈的争论中,弄明白了老鼠和蝙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3、用于疑问时。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只有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引起认识上的矛盾,才能促进他们自身去探索。如在上数学活动《数块多想法拼图》时,因为整节课都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所以这节课我先讲解做练习时的要求,然后请幼儿进行操作练习。待幼儿练习之后,我会请在操作练习中有问题的幼儿直接站起来提出疑问。因为孩子们心中有困惑,都想迫切解决,如果用举手发言那就不能满足幼儿这时的心理需求。
4、不需要过多思考时。试想当一个问题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时候,如果老师指名回答,即耽误宝贵的时间,又会使思维反映快的孩子受到限制,这样不 如让孩子自由回答。
总之,让幼儿不举手就发言,不仅仅是教师权力的下放,更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为人先的发言勇气。孩子们也会随之打破传统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真正的轻松起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和创新的课堂。
第二篇:幼儿课堂常规培养
浅谈幼儿课堂常规的有效培养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幼儿的课堂常规培养好.只有常规培养好了,我们的课才能更好地进行。常规好了,管理孩子就会比较轻松有序!也只有良好的常规才会有更优质的课。
如何让幼儿有一个好的课堂常规呢?其实幼儿面对一个新老师的教学要求是非常在意的,教师不用急着上课,可以拿出2-3节课的讲课前几分钟进行课堂常规的专项训练,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规范,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老师的课堂上有什么要求、需要他们怎样的配合等,学生就会朝着教师的要求方向进行努力,一但习惯形成了,教师上起课来就轻松多了。比如要让幼儿迅速安静下来进去课堂,可用幼儿课堂常规儿歌: 上课了—— 1、2 拍拍手3、4背背后5、6脚平摆 7、8不讲话 9、10坐好了。师:“123” 生:“我坐端” 师:“789” 生:“我闭口”
师:“321”(老师“双手合十贴至左耳、同时头左倾”示意该休息了)生:“我休息”(孩子说完趴位置上休息了)
师:“小椅子。转转转,看谁转得快!面对老师坐,眼睛向前看”(我们开始上课了)——
谁安静,我安静。谁听话,我听话。表扬谁,表扬我。喜欢谁,喜欢我。
围棋课堂用这种师生对答的儿歌形式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像幼儿园老师课前弹的钢琴曲,只要孩子们一听到那首熟悉的钢琴曲就条件反射般地乖乖坐到位置上休息好了。开始上课前,我常常先来儿歌口令练习,练习中或拍手、或跺脚、或拍肩,不停变化花样,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不自觉地被吸引过来,开心地参与到游戏中,一下就进入了上课状态中。只要训练2、3节课,就会形成幼儿课前迅速进入课堂的的常规状态。
再比如幼儿已安静了,我要他们坐好,可用儿歌游戏的形式训练: 坐坐好儿歌:
师:“小手放膝盖”(老师示范:双手放膝盖上)生:“我就放膝盖”(学生模仿:双手放膝盖上)师:“小腰挺直来” 生:“我就挺直来” 师:“请你跟我这样坐” 生:“我就跟你这样坐”
坐坐好儿歌二:
儿歌三:
师:“请你跟我拍手”
“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
生:“我就跟你拍手”
“我就跟你这样做(拍手)”
师:“请你跟我跺跺脚”
“请你跟我这样做(跺跺脚)”
生:“我就跟你跺跺脚”
“我就跟你这样做(跺跺脚)”
师:“请你跟我揉揉腰”
“请你跟我这样做(揉揉腰)”
生:“我就跟你揉揉腰”
“我就跟你这样做(揉揉腰)”
师:“请你跟我坐坐好”
跟我这样做(坐好)”
坐坐好
师:
生:
师:
生:
师:
生:师:“请你
生:“我就跟你坐坐好”
生:“我就跟你这样做(坐好)” 坐坐好儿歌四:
师:“我的小手拍一拍”
生:“拍一拍” 师:“我的小手伸一伸”
生:“伸一伸” 师:“我的小手摆一摆”
生:“摆一摆”
师:“我的小手放放好”
生:“我的小手不见了”(放后面或放腿上)以上儿歌游戏可以根据老师的需求随意变换动作或改编,具有灵活性、随意性、机动性。
又比如要让幼儿课堂集中思想,可用: 集中注意力——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了!—
伸出你的小手上拍怕,伸出你的小手下拍拍,—
向前伸出手儿转一转,手儿放呀放放好!放——放——好!
如果我要练棋了,我可以先让幼儿安静休息,再交代我的下棋四部曲操作要求。幼儿安静——
师:
1、2
生:安静 师:1、2、3
生:手背后 师:4、5、6
生:坐坐好 师:5、6、7
生:我静息
如果这训练幼儿第一遍没注意过来,就重复两到三次,并及时表扬能快速整齐对上口令的学生,马上会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学生就能全部安静下来,效果比教师冲学生大吼大叫要好千倍,也不会像有的老师按了葫芦起了瓢,管好了这个那个又乱了。
老师课中发现个别孩子表现不好时: 老师马上问“谁表现最棒?” 生答:“我表现最棒” 师说:“我表扬” 生问:“表扬谁?” 师答:“表扬×××”
这些口令都有着不错的组织课堂纪律的效果。游戏式的口令应用使课堂纪律的组织充满趣味不再生硬,学生乐于接受和配合。
利用儿歌、口令、拍手游戏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强化,让幼儿习惯成自然,渐渐接受自己的方式,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的强化、反复,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信心、恒心,运用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也许很多口令的设计都很巧妙,但是你每节课都这么说,一年、两年都不更新,学生久而久之会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就如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天天吃,也会令人翻胃,课堂常规教学也是这样。老师要翻新教育“花样”,保持常规教学新鲜感。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每隔一段时间就编创一些新的口令,制作一些新的奖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使教学方式、手段不断推层出新,不断给他们带来惊喜,让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要有好的课堂常规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活动有趣是有好的课堂常规的基本前提
好的课堂常规是以幼儿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感兴趣为基本前提的。好的课堂常规应该是当孩子热情高涨看是乱,但乱而有序。所谓“乱”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孩子们打闹没听讲,而是积极投入地参与其中。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会和老师、同伴一起讨论,会随着老师的要求做一些动作等,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声音,但这是与教师、同伴的互动,而并不是没有组织的。当孩子们对教学活动本身感兴趣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活动吸引,这样的课堂不再需要有常规的提醒,孩子们会自然跟着教师的引导进行。
二、教师的语言指令明确容易形成好的课堂常规
在培养幼儿的课堂常规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要想到,并提出要求。且能预设出孩子在执行中的可行性。有时课堂常规不好,并不是孩子们做不到,而是老师在提要求时不够具体明确,幼儿在执行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做到语言指令明确,在提要求时要细化、具体,让幼儿“有章可循”“遵章行事”从而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
四、注重赏识孩子,营造师生之间和谐氛围 赏识孩子,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
是教学中百试百验的“灵丹妙药”,不信你试试。
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好的赏识方法就像润滑剂,能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给孩子期待的目光、爱的抚摸。每一次孩子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我都面带微笑用充满鼓励和期待的目光看着他,目光中,让他们知道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能行;比如孩子练棋时、静坐时我常常悄悄走到某个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暗示他老师看到他良好的表现了,及时传达出教师对他的赞誉。虽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但却是心与心在交流,老师的爱与赞许及时传达给了孩子。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不吝啬自己的大拇指。无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我从不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因为它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学生纪律表现好了、问题答对了、学习进步了,我都会及时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他,不仅自己夸奖,还号召全班同学大拇指一起对着他夸:“嘿嘿,你真棒!我就像你一个样!”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给别的孩子树立了榜样,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但切记同样一种夸奖话语与方式在一堂课中不要反复使用多次重复,这样会让孩子厌烦,也会让人听觉疲劳,视觉麻木。比如一堂课你让孩子“嘿嘿,你真棒!”夸奖最多一两次就够了,不要整堂课都是,7、8遍都“嘿嘿,你真棒!”谁受得了。
(三)巧妙运用夸奖的语言。对学生的赏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说话表扬他。语言的应用可以直白、夸张一些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太厉害了!”、“你真是个聪明的小天才!”、“你表现这么棒,老师小时侯都比不上你!”、“真不错,如果下次再准备充分些,一定会更好”等等,当孩子做对题目时,我会和孩子一起兴奋的击个掌,做个胜利的手势,大声说“耶!”师生这活泼举动还是给课堂带来更多的动感与生机。不会死气沉沉。
五、教师奖惩的妙用
幼儿都特别喜欢老师的表扬,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表扬的话,也能让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个小贴纸也能带动孩子的自觉性,小贴纸的礼物兑换更能让孩子特别向往,积极表现,努力争取。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红花、小红旗、小贴纸等作为不同环节表现好的奖励(一定要马上兑现),学生表现好了贴纸就贴到他们鼻子上当圣诞老人和小丑,还贴在男孩的下巴上当胡须,贴到女孩耳朵上当耳环,孩子们开心得哈哈大笑。在期末时,将这些荣誉进行累计,对奖品多的幼儿全班予以表扬,并颁发小礼品鼓励。教师的小奖励、小礼物虽然并不值钱,但在孩子的心目中,那是教师对他们“爱”的表现,他们往往非常珍惜,通过这些奖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树立了自信。除了表扬,也要鼓励认同能力较差的幼儿,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也是个棒孩子!
当然,课堂少不了批评和惩罚。
很多老师有个误区:认为兴趣班的孩子是不能批评和惩罚的,不然就不喜欢老师和围棋了,就不学了。只是一味的捧着,表扬和鼓励。
其实对于一些顽皮,屡教不改的孩子,该批评的时候要严厉批评。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的批评和惩罚,也让其他孩子知道那些行为是不好的,不能那样做。
但是在他们稍有改正之时老师要适时进行认同和表扬,并在严厉批评之后老师善于安抚,这就是所谓的“打一下摸一下”。
所谓的“打”使幼儿知道犯错了老师生气了,所谓的“摸”让幼儿明白老师还是喜欢我的,爱我的。只有批评没有安抚是千万不行的。
我如果严厉批评或惩罚了哪个孩子,下课之后,我会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然后跟他说:“今天的事我不告诉你爸妈,老师相信你改过来了是好孩子,你能做到吗?”孩子答应能做到我就奖个奖品给他,但要告诉他下次再犯奖品缴回。
六、其实课堂纪律出现问题,多是和后进生和个别特别的孩子有关。在工作中要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这就需要老师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要赏识鼓励,有的要冷处理,有的要老师有威信,有的要用戴高帽伺候。
1、悉心呵护。
班里有一个小孩,脑子特灵光,反应快,接受能力强,什么都快,嘴快(特爱插嘴)包括打人都快一拍。他常规不好,上课讲话,坐不住,下课惹事,常影响别人。针对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我常创造机会给他表现,抓住机会表扬他,设立班长宝座(或最佳宝座)给他坐让他自律。在一段时间的细心呵护下,他现在上课能坐在座位上,基本不影响别人了。
2、吹捧有佳。
课堂上我常对后进生常是吹捧,有时吹得自己都觉得过了,捧得都怕他受不了啦。有一个叫男孩,上课纪律差极了,我却故意在课前说,XX上课表现最好的。一上课,我看XX坐得不错,就开始表扬他:“看XXX小朋友的腰挺得多直呀!”呵,他被捧得腰差点向后弯得像熟透的稻子。“看XXX回答问题的小手举得多直多棒啊!像棵小树苗似的”这样的一节课下来,许多后进生都表现好得不得了。呵呵,这招屡试屡灵。
3、给幼儿进步的时间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教育观念不同,管教的方式不同,再加上幼儿自身的性格各异,自制力不同,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对于一些特别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着急,应当耐心地帮助他们,经常地拉他们一把,给他们进步的时间,要给幼儿一个进步的机会,让他们慢慢来,我们班的XX小朋友上课时坐不住,总爱离开座位开小差。有一次课,我看到XX又离开座位了,我随意走到他面前,弯下腰悄悄地对他说:“我从你的心里知道,你想做个听话的孩子,是吗?”。他马上就回座位坐好了。
4、向学生“示弱”。
教师有的时候可以在孩子面前扮演弱者形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我感冒声音嘶哑还得上课。怎么办?我决定寻求孩子们的帮助。一走进教室,叫班长用口令控堂安静下来后我用气声轻轻地说“老师生病了,我想请你们帮助我”,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教室里特别安静,我又说:“老师嗓子哑了,没法大声说话,你们机灵的小耳朵能听得见我小声说话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能!”。为了听清我说话的内容,一整节课学生鸦雀无声,我的每一个自创的“哑语”手势,他们居然都看懂了,并且很认真地配合着我。这一堂课上得出奇成功,课堂秩序特别好,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可见,孩子的学习能动性非常强,在教师示弱的时候,学生感到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就会更加自律,主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常规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对幼儿有所要求,但不能太高,要适度。就像一句教育名言:“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老师的要求目标要像一个挂得不高不矮的果子,孩子跳一下就能摘下,而不是挂得太高孩子总也够不着,这样孩子有挫败感,挂得太低孩子不用跳伸手就能摘下,这样孩子没有成就感。)要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课堂常规并牢记于心,让他们明白,这些东西,不是束缚他们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游戏的规则。
第三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不举手就是不动脑吗?
积极举手发言确定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孩子能大胆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学生们交流,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有较大的帮助。
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记住,多举手!”“你这孩子,真笨,上课老是不举手“老师提问题了,要马上举手!”“我明天要问老师的,你有没有举手?”可能有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发言,认为只要孩子积极举手发言,这表示他(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学习成绩一定会不错。
但不举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动脑筋了,就不聪明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的.我在教学中发现,通常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太举手,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不太举手,情绪不佳的孩子不太举手。这些孩子你能说他不动脑筋、不聪明了,不!绝对不能!他们有些也是学习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个性或某些因素改变了他们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他们有的怕答错了被别人笑,有的觉得不举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这是为什么?确实,有时,老师把不举手的孩子叫起来,他也能把问题回答的相当精彩,可见,并不是不举手就是不动脑筋。
《新纲要》颁布后,更突出了幼儿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只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自己的观察操作过程中,经过老师的适当指导,从中掌握知识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创造想象能力更惊人了,合作交往等能力更一层楼了,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满灌式教学,和一问一答式教学了,因此,有些孩子一次教学活动下来,举手发言不多,但知识能力掌握的却也不错,要说他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他能把想法与自己旁边的同伴交流,这也很不错呀!
有些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多举手,从家长半日活动观摩中,很多家长就一直盯着自己的孩子举手,有些甚至还时不时的提示自己的孩子举手。孩子很遵命,只要老师一提问题,他条件反射似的举手,但每次都答非所问,或目瞪口呆,不知要答什么,这样的孩子也很多。
要培养好一个优秀的孩子确实很难,“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觉得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是我们每个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所共同思考的,共同努力的,不举手不是不动脑筋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发现,相信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第四篇: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
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幼儿的常规,是指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是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逐步加深的过程。要想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并使其行为形成规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常规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和教师用各种方法引导和建立。所以,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逐步加深的过程。
教师要帮助大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常规,加强规则意识,就能为其顺利地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铺平道路。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同时,各项规则的建立是教师实施教养计划的保证,是班级教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和重要的教育手段。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甚至三年的幼儿园教育,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己经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制力有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增强,这些都为大班的老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促进幼小衔接有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要想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并使其行为形成规范,良好常规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和教师用各种方法引导和建立。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支撑理论
幼儿:本课题研究的幼儿仅是本人工作的武进区机关幼儿园的幼儿。年龄为3~6岁
常规培养:幼儿一日常规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卫生常规(包括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盟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包括午睡常规、坐的常规、礼貌常规、上下楼梯常规、入园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包括户外、早操常规、体能游戏常规、教学活动常规等)。
支撑理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也会因此要花费精力来维持各个环节的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了解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研究制订出十分大班幼儿学生发展的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为大班幼儿的发展提供积极有价值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阐述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的正确定性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1)大班幼儿的身体(2)大班幼儿的身心(3)大班幼儿的未来发展
二、理清现在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思路 1.情境教学策略实施法 2.共同商议策略研究法
三、制定出具体的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策略的实施方法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开展课题研究前,对当前大班幼儿的常规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现目前大班教学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充实、调整方案,提出新的常规培养实施策略,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适时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与策略等。按阶段性的撰写大班常规培养策略的论文、教学笔记、总结等。
4.个案研究法:跟踪大班教学常规培养策略研究的方法策略,通过研究效果好的常规方法来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可行策略。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前期浏览并搜集关于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专著文章并且多听其他老师如何进行和开展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2.实施阶段:从心灵引导、以身作则、循序渐进、细心观察、引导理解等五个方法来开展和实施大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3.总结阶段。
五、重点研究内容与问题解决
(一)爱心相随,情感相融,心灵引导
首先,幼儿教师对孩子应做到四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提高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度,增强幼儿的信任感会很大的益处,在幼儿园里,要想把班级常规培养好,就得用上面这几种“心”来对待孩子,抓住幼儿的心理,要用爱心去博得幼儿的信任与喜爱;要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教师要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礼貌、活动遵守规则的孩子,老师要经常说:“宝贝,真棒,老师爱你”。时时注意捕捉幼儿在园的一点点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微笑示意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使幼儿信心十足,有成就感,与老师心心相融。
“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幼儿情感相融,教师才能顺利引导教育幼儿。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中一定要注意按照规程的要求,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多鼓励,多表扬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尝试用心灵引导指挥孩子的方法,学会用眼神和动作来指挥孩子。用心灵引导孩子就是在每一次活动前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指导。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表扬,报以赞同的微笑,或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深深地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清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并随时地运用眼神或者是手势提醒他们,让他们形成一种随时随地都会看教师表情,会看教师动作的习惯。所以,我们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从而形成一个民主、平等、亲密、友好、和谐的班风班纪。
(二)以身作则,榜样激励,正面强化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时以身作则,大方的仪表、优雅的举止、高雅的谈吐会给予幼儿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每天给孩子一个干净的教室环境,教师的个人物品摆放整齐,教师间的交流亲切温和,渐渐地,让孩子在这种示范中得到好的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许多事情幼儿都是跟着教师学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幼儿的,在幼儿的心目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我们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的严谨有序。
然后利用榜样激励法让幼儿通过老师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有个标准学习,使其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但幼儿对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特别是对能遵守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并鼓励其他幼儿像其学习,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解决幼儿不会叠被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养成叠被习惯的幼儿做示范、展示给幼儿看,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叠被,当幼儿叠完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幼儿有种荣誉感,逐渐养成自己叠被的好习惯。
对幼儿的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巩固其良好品行,是对幼儿的正面强化。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的正确行为,获得及时的正面强化,而使其固化下来,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三)循序渐进,反复巩固,持之以恒
1、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怕烦,有耐心,多与孩子交流。根据幼儿特点,采用儿歌和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才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有信心按常规要求完成活动中的任务。
2、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行为巩固法是教师定期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从而是幼儿在生活常规的约束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巩固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组织孩子洗手、入厕时,常常会出现你推我挤或是吵闹的现象,教师在给予孩子提醒或者禁止的时候,效果总是不太理想。采用反复重来的方法让幼儿按要求去做,第一次不行从来,第二次不行再重来;如此反复的练习,直到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止。教师也可以评明星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时间一长,大班孩子们就都适应并遵守这一规则。
3、要想幼儿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常规,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要持之以恒,同班人员要做到一致性。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且要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行动一致,配班教师应根据自己班里孩子的特点,结合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大班幼儿所应达到的水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办法,然后几个人一起来维护执行,让孩子们形成习惯,心中有了标准,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哪种音乐就坐在哪种线条上。不要让幼儿有空子可钻,最忌讳这位老师严,那位教师松,好不容易有点成效了,那位老师一带班,孩子又松散起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根据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所以,同班人员应该在平日的工作中不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克服时松时紧的现象。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对幼儿的基本常规常抓不懈,才会使班里孩子的常规能保持稳定,良好的状态。
(四)细心观察,关注全体,兼顾个别
作为幼儿教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来渗透对幼儿的常规教育,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每个细节,要做到教育在每个细微处。教师要用心观察并不断改进。当关注每个孩子的动作、表情、言语,就会发现孩子需要什么。发现问题及时利用谈话时间对幼儿进行教育,督促幼儿严格遵守。要让每个孩子都看见自己的优点,使其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多表扬,少批评,在日常生活中评选学习积极举手的孩子、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好人好事等。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孩子们的热情高,效果就好,全班形成一种“你争我赶做先进”的现象,这样良好的班风就能逐渐形成。组织纪律只要是大部分孩子能够做好就不要再去强调,对待个别孩子用眼神或动作去提醒即可,可以走到他的身边,可以和他对视一下引起注意,常规培养有时是“无声胜有声”。切忌当着全体孩子的面不停地叨叨,一定要等所有的孩子都按要求整齐划一才肯罢休。其实这样是不可能做到的,当你说这个时那个又烦了,所以不要太斤斤计较,他们毕竟是孩子。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的
“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做声或是像瘫痪病人一样不能活动才是遵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个性的人,而不是遵守纪律的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也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尽量让幼儿在活动中自愿的、渝快的形成良好的常规。比如在训练小声走路时,可利用“我学小花猫”、“走路我不吵”的游戏进行。
(五)引导理解,幼儿参与,家园合力
1、引导理解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帮他们理解常规,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幼儿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如饭前便后活动后要洗手,大班的幼儿有的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忘记洗手,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洗手?什么时候洗?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不洗手会把细菌带到身体里,使身体不健康,饭前便后应洗手;有的说洗手时水会把细菌冲走,应摸过脏东西后就洗手„„其中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洗手是讲卫生的表现,应该在饭前便后洗洗手,玩完玩具、户外活动后都应洗手,用流动水洗。当天,就没有“xx不洗手”的声音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3、家园配合
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合作无疑是培养幼儿常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避免在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现象。家园密切的配合,要求一致,达到一致的教育目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活动常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人的性格和命运。
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幼儿教师只要有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就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培养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儿童应从培养常规开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
【3】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 【4】《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世界儿童出版社。2010 【5】《课外阅读.中旬刊》2011年第一期 【6】陈俊恬.《学前教育》1994年第z2期
第五篇: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
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
一、晨间与离园
1、能高高兴兴来园,愉快地和家人道别,向老师和同伴问早、问好。遇到熟悉的人会主动问好。
2、愉快主动接受晨检,按号数插好自己的晨检牌。
3、不带危险品、零食入园,将自己的物品放在指定地方,值日生主动帮助排好桌椅、摆放玩具,整理活动室,管理自然角。
4、安静选择游戏区和玩具,不随便乱跑、不大声讲话,游戏结束后将玩具放回原处。
5、离园时带好自己的物品,整理好自己的仪表,不独自离园,不跟陌生人走,能主动跟老师和小朋友道别。
二、户外体育活动及早操
1、教幼儿整理好自己的服装参加活动。
2、自由活动: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玩危险游戏。乐意与同伴一起玩,不争抢玩具,互相谦让。玩后主动收拾并分类摆放玩具。
3、教幼儿正确使用活动器械,不争抢,安全地玩,活动后将玩具归类收放整齐。
4、听到音乐迅速排好队,认真做操。做操时精神饱满,眼睛看老师示范,耳朵听音乐节奏,动作到位。
三、集体活动
1、做好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包括幼儿活动安全、教玩具、学具的选择
2、课前能稳定幼儿情绪,教幼儿听信号坐好。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3、活动中教幼儿应保持端正的坐姿,专心倾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话,积极思考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回答时声音响亮。
四、点心及午餐
1、有秩序盥洗,用正确方法洗手、擦手,不玩水,洗好后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
2、值日生协助分发餐具、点心,餐后主动擦桌子,整理桌面。
3、专心进餐,不挑食、偏食,尽量不掉饭菜,保持桌面地面干净。餐后正确使用毛巾擦嘴、脸,用温开水漱口。
五、午睡及起床
1、入厕后安静进入寝室,脱好衣服鞋子,将衣物放整齐后有秩序上床。
2、保持正确睡姿,不蒙头睡,不趴着睡,不玩棉被、草席,不影响同伴。
3、起床后,先穿好衣服,叠好被子(上铺不叠),自觉到教室等待老师,不随意到户外玩耍。
4、整理好自己的仪表,自由饮水。
七、卫生常识
(1)知道自己的身上是否清洁,在成人提醒下能拍打身上的尘土,知道地上脏不随便坐和躺在地上。(2)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勤洗手。(3)不吮手指,不咬手指,不用脏手擦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