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渭城区文林路小学刘莹——浅析小学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小学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原因及对策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小学刘莹 【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往往会遇到许多“不愿说话者”或“一言不发者”。这种现象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为此,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找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环境,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氛围;
2、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采用激将法,让沉默者开口;
4、注意倾听,及时鼓励。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位教师都做个有心人,必将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
【关键词】课堂发言不积极原因措施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往往会遇到许多“不愿说话者”或“一言不发者”。这种现象已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很难掌握教学的进展,也很难保证课堂整体效果。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思维能力下降,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面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也和同行们展开过讨论,并做了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各种原因,并针对每个原因找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对本班50名学生针对发言情况做了调查,统计了这样的结果:83%怕回答错误老师讽刺、同学挖苦;69%胆小,不敢回答;23%问题不会;26%师生间有距离;20%提问时走神;7%对课程或学习没兴趣;50%对自己的答案不肯定,缺乏自信。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我们不难找出学生课堂上发言不积极的原因,因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发言怕老师批评,同学挖苦的人百分比达到83%,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畏惧心理是造成学生发言不积极的主要因素。老师的随口批评实际上挫伤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导致他对发言充满了恐惧,增强了沉重的负担,从而失去了对发言的兴趣、信心。老师对待回答错误的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学生的发言与心理紧张有关。有不少学生在公众面前发言,情绪紧张,甚至恐惧,回答时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语无伦次,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从此,发言失败使他丧失信心,同时,过度紧张使他难以承受惊慌失措的压力,不得放弃发言。
3、有23%的学生认为不主动发言主要是因为老师的提问太难,不会答。这主要是指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会当然不会举手。
4、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表情太严肃,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不能和学生互动;或者是有学生反映“没什么兴趣,就觉得上课好无聊,一点发言的欲望都没有”,直接影响了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又或者是课堂上没有集中精力听课,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积极去思考所以就不知如何回答。
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了课堂发言不积极的现状,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要让“不愿说话者”或“一言不发者”打破沉默,我采用以下几个方法进行调整:
一、创设民主和谐环境,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师要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用鼓励、宽容、仁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处于弱势的孩子,他们会从老师的眼光中得到宽慰,得到力量,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互动,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环境,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课程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三、采用激将法,让默者开口。
教师可以说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观点或问题作鱼饵引他们
“上钩”,或者有意识地把一些不愿发言的学生编为一组,让另一组同学和他们辩论,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批评,反驳。这时,很少有人会无动于衷的。
四、注意倾听,及时鼓励。
一旦想方设法让不愿说话的人开口了,教师就要注意倾听,千万不要轻易打断他。同时最好运用身体语言对他的话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比如同意他的观点时点点头,谈到会心处微微一笑,或者与他有短暂的目光接触,或者干脆说“对”,“不错”,“好极了”等,这些,都会鼓励讲话者继续说下去。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位教师都做个有心人,必将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语文课堂将不再沉寂,它会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备注:邮编:712000电话:***
E-mail:liuying1123456@163.comQQ:1067971373
微信:106797***5333
第二篇:小学高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及建议
小学高年级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及建议
莘县河店中心小学 杨晔
许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现今的小学课堂上,低年级段的课堂往往小手如林、学生积极踊跃,然而进入高年级段,课堂气氛明显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反应热烈,没有举手被老师指名回答的也常常敷衍了事,显得百般无奈。很多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少而发愁,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发言越来越少,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为什么许多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似乎不升反降?为什么会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的怪现象呢?本文从高段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类型入手,对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供参考的对策。
一、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
高年级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类型多样,常见的类型为:害羞内向型;内心游离型;漠不关心型;爱出风头型;无话可说型等。1.害羞内向型
一二年级的孩子心智发育属于低级阶段,他们很喜欢说,尽管说得不怎么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年级学生身心的过渡期,有些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就显现出来,他们不敢开口,不肯开口,有些学生还会因为发音不准而面红耳赤。这类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交往,不太爱参与集体活动。通常在上课时不会主动发言,但貌似很认真地听讲,不做小动作,更不讲悄悄话。他们有潜在表达的欲望,可同时又害怕表达。他们格外敏感,尤其在意老师与同学的看法,回答问题总是战战兢兢,显得楚楚可怜。如果老师提问到他,要么选择一言不发,要么平静地看着你,要么害羞地低着头,胆量稍大一点点的,就很勉强地用可以与蚊子媲美的声音支支吾吾地说出个答案。老师一般不忍心责怪,无可奈何地请他坐下,让他再好好思考。时间一长,老师一时忍不住火,很不小心地开骂了,那好比是火上加油,那学生的嘴只会变得更加严实。2.内心游离型
眼到,口到,心却没有到,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学生对课堂本身不存在多大的兴趣,大多沉溺于自己的异度空间,要么一本正经地盯着你,那眼光都能在你身上盯出个洞来,营造出个认真听讲的状态。要么埋头苦记笔记,其实根本是机械操作,跟打字机没什么两样。
这类学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情绪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老师。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气氛的掌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任何一方面的失败都会成为学生不想听课,不想发言的根源。我们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表现出兴趣缺乏。至少,体育课,人人都活跃得很,踊跃得不得了。为什么?体育课好玩啊!那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就那么不好玩。其实,学生很现实,好玩的课我就愿听,我就想说。好玩的课大多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之间没什么距离感。3.漠不关心型
这类学生与上类有些相似,却又不同。他们对于课堂活动,想参与就参与,不想参与就不参与,全班那么多人不缺我一个,忽视自己的重要性。至于上课发言,乃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别人去说吧。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学习,是他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有点随波逐流,有很大的从众心理。
这类学生成绩不上不下,就是我们所说的班级中游的学生,也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学生。他们没有像学困生和优秀生那样的关注度,自然对自我的要求也降低了,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也变小了。4.爱出风头型
班里有这样的学生,他很少举手,却对任何问题表现得自信满满,胸有成竹。在不少人回答失败后,才两眼放光地看着你,暗示你,他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学生这大多是好胜心、虚荣心致成的。因为他们大多是班上成绩好的人,有时一个问题下去,他们都不举手,其他胆小些的更不用说了。而且,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变得骄纵,其他学生呢,一遇难题就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等着听答案。有时老师也在无形中形成这种依赖,因此班上或多或少总有几个“难题专业户”的学生。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提问与引导就变得更为重要。过于浅白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过于难涩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问题梯度的把握与表达,都是老师在备课中就应当反复考量,设计的。
5.无话可说型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没有话要说而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对所要探讨的学习问题还缺乏理解和发现,这可能跟学生课前的准备不足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预备学习用具外,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是探究问题的材料依据。可见,问题的提出是否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在课前能否搜集到一定的信息资料很重要。
其实,课堂中学生不爱发言的类型还有,各人都不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发言的原因有许多:比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
评价比较专制等。另外,由于目前班级学生太多,一节课的四十分钟不可能全部叫到,即使都举手,能起来回答的学生顶多不会超过一半。所以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受到了挫伤。
二、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对策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多多思考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问题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何联系。只有经常反思自己,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为学生找到表达的乐趣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发言的意义,那些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是因为他们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有思维敏捷的头脑,有在人面前表现的欲望,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胆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想回答问题,他们尝到了回答问题的甜头。其实,这是一个能力锻炼的过程,当一个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勇敢地站起来,他会发现一切并没有他想像的那么难,同学们的认真倾听,老师的鼓励,将使他们从中认识到,积极回答问题一方面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是自己的一个本领,是谁也抢不去的,无论回答得对错,能勇敢地站起来本身就是对自己挑战的胜利,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会慢慢从中感受到表达的乐趣。
2.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给他们一个充满友爱的课堂,让他们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发言的学生可以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不必去理会太多的规矩,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发言成为习惯。要营造这种学习氛围,教师必须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一是要采用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创设不同的
教学情境,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兴趣,注意力集中;二是要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把时间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不可以专制的、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意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放心,觉得轻松,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消化的时间。
3.正确看待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思路清晰,切中主题。而有的回答问题表面化,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有的甚至离题太远,对问题缺少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对于这样的学生,更应保护他们发言的欲望,并加以引导,给予更多思考方法和抓住问题关键的提示。也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匪夷所思,可从思考过程来考量一下的话,发现也不是全错。因为一题多解,殊途同归的例子很多,解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教师不全面考虑,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被扼杀了,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克服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倾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定会经过一番思考才举手回答。这时教师简单的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其实,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这一错误的暴露,正说明了学生需要帮助。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多从思考过程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第三篇: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积极原因分析
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积极原因分析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口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口语都是用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表达的意思。不但要让学生说话,还要让学生说清楚,让听的人听明白。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熏陶和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起步阶段,80%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上课发言的热情并不高,说话内容单
一、苍白,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课堂上,少数学生积极发言,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他学生则沉默寡言,甘当配角,教师提问时低着头不回答,有些学生发言则词不达意,声音极小。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小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就显的非常重要了。
每次上语文课时,我预设的内容都完不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自己的提问,没有人回应,给他们拖延时间用来思考,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几遍内容,来加深理解,仅此而已,时间就已悄然溜走,下课了。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发言不积极这一现象,很困惑,同时也是大多数班级,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进展顺利,课后进行了自我反思,以及和学生谈话。通过一周的努力,把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1、教师提问语言单一,缺少思考价值。
在课堂上,我们几乎篇篇课文都是雷同的提问,每篇课文都是套用一个模式: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各讲了什么?导入课题,检查生字词,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的学习……试想,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厌烦呢?此外老师提问语言单调,问题缺少层次感。每个问题较独立单一,无问题转换,也是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之一。
我在一次课后问我们班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课堂上的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能”那为什么不举手呢?”“问题太简单了,我不想举手”。看来老师课堂上提的问题不在于数量关键在于是否问到点子上。
2、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赶教学进度,为了避免学生的“节外生枝”,总是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相应的问题,想得到学生最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公开课)为了保证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些老师往往叫一些回答问题“准确率”较高的学生发言,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对象只限于个别学生,而
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而且一些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即使我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因此课堂上多了一些习惯静听的学生。这也是使班内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
3、问题空泛,且难度大对学生启而不发。
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愿意回答,而且思维得不到训练,但问题过难,会让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思考,所以举手的人依然少。加之现在的课本中部分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特别是我们城市里的学生,如果老师课堂上不做铺垫性的介绍而让学生凭空想象回答,这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
4、部分学生有惰性心理,习惯静态参与。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喜欢接受结果性的知识,喜欢直接把别人或者老师总结好的东西记在书上,如文章的中心、词语解释等。他们只是将别人摘下的果实放进篮子,而不愿亲手去摘,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里有这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只要把老师讲的重点记下来背会,照样能考出好成绩。语文学习并不是光记忆这些静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分析思路、推敲词语、揣摩语言的过程。
5、部分学生有羞涩心理,回答问题有所顾虑。
小学生升到中高年级,生理、心理各方面和低年级比有很大的变化。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也希望课堂上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有的老师在教学语言上很随意,学生答错时缺乏耐心,往往简单的一句话:“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你上课有没有注意听?坐下吧,谁会回答?”殊不知这样的语言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再也不敢举手。同样有些学生因为害怕答错闹出笑话被别的学生取笑有失面子而不敢举手。
以上有关学生发言不积极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以后的课堂中,注意这几点,让我们的语言丰富点;提问的对象广泛点;问题要有一定的度;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成果,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心理。
第四篇:中学课堂学生不提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课堂学生不提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 现在,在中学课堂上鲜有学生主动提问,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注重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学生大多忙于记忆考试内容而无暇发现问题,导致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质疑的精神,自然也就谈不上创新。这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学生不愿提问,不善于提问?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解决它呢?
关键字:课堂提问教师策略教学方式
正文:
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到上海某学校听课,学校请了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讲课。教师生动的讲授,精彩的分析,学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听课的中国教师和专家都认为这堂课是十分成功的课。可是这位外国专家一脸茫然地说:“这堂课学生都懂了,那么上课还有什么必要呢?” 不愿提问,不善于提问,这几乎成了我国学生的共同特征。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然而,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的学习,是一个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人的头脑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去主动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起点。著名教育家杨福家教授曾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怎么问问题,而不是学习怎么回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探索而后又产生新的疑问,又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思考,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发展。
课堂上,教师习惯用问问题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能对答如流,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教师就放心了。然而,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多高,上课多认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既然问题这么多,学生又为何大多表现出“没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无疑问”,这只是在极少数学生身上存在着,这部分学生被动接受课外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思维和身体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没有闲暇的时间,课堂成为他们暂时休息调整的中转站,自然就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二是“不知问”,这类学生也很少,存在于对学习比较漠然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不知道上课还要问。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缺乏问题意识,上课时老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分解讲授,而学生只要认真听就行,还需要问吗?这其实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所致,是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没有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是中国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三是“不会问”,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问问题上的引导,没有进行如此的训练,自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问;四是“不敢问”,这也是存在于众多学生身上的现象,心存顾虑: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别人已经都懂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呢?同学们会不会耻笑?这类情况是教师相关的教学行为缺失的表现。学生的没问题反映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大问题。
纵观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不鼓励学生发问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并不重视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教师教育出了“没问题”的学生。由此看来,学生有没有问题,和整个教育的背景有关,关键在于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传统教学下,教师对于知识具有权威性地位,拜倒在了权威之下,看权威的知识一切都是正确的。自然,在教师如此的影响,学生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所以,一方面,学生把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金科玉律。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把教材肢解,细化为学生能够轻易掌握的一个个知识点,这等于是把知识揉碎了喂给学生,把答案和盘拖出,而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学生渐渐的变得没有问题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静听、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教师的给予,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有了老师的全面包办,作为没有主动问题意识的学生自然不愿懂脑筋思考,也不会想到老师讲的会有什么问题,对书本上知识的正确性和教师的权威性自然深信不疑,所以不会,也不敢怀疑和反驳。
2.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弊端,华南师大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冯增俊指出“统考制度的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公平全面地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但这种做法在本质上却限定学生只能按一种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极大地扼杀了儿童创造性。统考中的标准答案实际上是一把无情的大铡刀,冷酷地截断了儿童的一切灵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问能力韦刚余性和好奇心。”学生应付考试的法宝就是对标准答案,进行无条件的记忆、模仿、服从和坚信。这种方法似乎在短期内、在表面上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事实上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最终致使学生不再思考,不再怀疑,只有答案,没有问题,成为失落了问题意识、不思创新的人。
3.缺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良好教育环境和气氛。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只是的权威,往往居高临下,师生之间很大程度上,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存在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而且部分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并加以批评训斥,这些,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的误导。传统教学下,学生问的权利大多被教师垄断了。而且,教师的问也大都成了学生学知识、背知识、记答案的一种例行公事,或者是用来有道学生的思维沿着实现设计的套路前进的策略,或者是用来制造热闹场景的手段;更有甚者,把提问当作惩罚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杀手锏;有事甚至用一些无关的“问”,把学生带进死胡同。尽管有时会有出现学生向教师问问题,然而这种问大多是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而学生又不懂的问题,返回向老师要标准答案的问。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的课堂以传授只是为目的,教师不是鼓励学生追寻事实,反思现状,质疑真理,挑战权威,而是要求学生承认事实,赞美现状,接受真理,维护权威;不是激励学生如实表达,自由选择,大胆想象,而是有意无意促使学生一味顺从,因循保守,磨灭个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完美精神世界的构建,而且是对学生的批判意欲、创建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抹杀。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吗,也是必然。
5.价值取向的错误。教育价值的功利性取向,也是学生没有问题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教师教学目的,是期望学生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
生勤奋学习目的,是希望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功利化的教育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提出,不是对问题的不断追求。这一形势下,所谓知识,则简化为问题的标准答案,所谓的能力、技能和方法,说到底就是解答试题的能力、技巧和方法,是应试技巧而已。
6.学生自身信息量及信息处理障碍。虽然信息量和创造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创造力可以在最小信息的前提下产生,也能在信息完备的充分条件下产生。处在发展中的学生,尽管其信息量尚小,但只要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有序的知识储存,仍能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仍可能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无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差的现象,从信息量及信息处理障碍角度分析,主要是信息处理障碍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课程结构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从而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及问题意识的产生;二是教材结构方面。我国教材通常按“切块式”处理知识体系,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不利于知识的有序储存和有效迁移。三是不注意信息储存的方法,难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信息经常处于无序状态,学生有问题时很难及时调出信息,使问题更明确。
7.学生“怕丢面子”的心理障碍。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生有渴望知道周围世界的好问心理。他们虽然对周围事物感知的深度和广度还十分有限,但是总能展开充分的想象,提出问题。然而,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少,到了高中举手的则是寥寥无几,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所造成的学生“怕丢面子”的心理障碍不无关系。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肤浅、荒谬,这些都是正常的,这也为教师培养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提供了机会,可我们的教师却往往错失了这一良机。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得到的往往不是鼓励,而是免不了的批评、奚落,让学生觉得丢尽面子。过多的批评使得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日益降低。久而久之,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他们便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甚至惧怕提出问题了。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不愿意提问或是不善于提问。在深层次的表现为缺乏质疑的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薄弱。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加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课堂中,主要通过以教师的问,以及问的意识,引发学生的问以及提问的意识,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使课堂不时笼罩在疑问中,虽虚无缥缈,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求寻和探索,进而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敢问、善问,才是教学的重点,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问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问引发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到敢问、善问,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改变主要是以下两点: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必须有问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自身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他们成了教材的附庸,照本宣科。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问题意识,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问的气氛。诗人但丁曾说:“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了北方的洞里,只能是一棵矮矮的小树;要是长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是否萌芽,取决于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问的气氛;以教师的问,以及问的意识,引发学生的问以及提问的意识。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被激发,因为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所以学生就会乐于问,善于问,勤于问。同时,教师要创造学生发问的机会。教师以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诱发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的深,问的妙。
其中,教师课堂所提的问题是关键点,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影响学生是否能更深层次的思考,影响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几点:
1.设置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思考空间有多大。问题的设计,要考虑能不能真正的引发学生的思考,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再思考。否则,所提的问题就显得浅显化,没有意义。
2.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考虑是否注重了艺术性、逻辑性。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的学习状况。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想知道的,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同时,所提的问题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须以不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前提。
3.是否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将学生掌控在教师的问题中。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除了照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外,更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要让他们也能从你的问题中产生新的疑问。并且能从教师的问题中不断问开去。
4.问题不应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注意学生学的实际。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的从问题中学习,从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的心里实际,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角度提出教学中的问题
5.是否注意到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教师提问题,不能随自身的意愿,也不能让问题带有功利性,不能把所学的内容简单的化为一个问题。表面看起来效率高,很快便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看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十分糟糕。结果便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自然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了。
6.是否多了些启发、引导,少了些自问,逼问。教师常常因为出于好心,把一些问题细化,虽然注重启发性,注重了引导学生去学习,但是却让学生生了惰性。学生成了教师问题的奴隶,在教师的问题搅和下,失去了自我。
7.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高密度,大容量的问题,使得学生穷于应付,往往是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个头绪出来,教师的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在教师的问题中获益,而且也不能提出自己有价值的问题。
但是,只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然而如果学生自身没有主动的去改变学习的方式,是没有用的。作为一名学生,要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学习的观念。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格,而不是用来谋取功名的手段,考试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检测学习情况的手段。学生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记忆考试的内容。第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剖析,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了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思想产生碰撞,继而深入分析,深入探索,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经华、钟发全主编:《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侯栗宁编著《教师有效提问教学行为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载自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刘旖洁编著《中美小学师生互动的比较研究》载自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孙丹丹编著《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失衡问题研究》载自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许燕编著《协商式提问的应用与传统型提问的对接发展研究》载自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6.韦刚余编著《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问能力》载自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
第一,课堂纪律涣散,教师抓不住学生。老师讲,学生却在下边各玩各的,甚至睡着了,试想如何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尤其是课堂上倾听的习惯不够,往往是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或者学生汇报时,其它学生没有意识去听,去思考,去交流,这样造成师生,生生交流的渠道不畅通,那么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不会高的。
第三,教学设计无趣,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一些差距,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不注重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得过且过,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没有情景创设,缺乏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有教师没有激情,造成学生无兴趣;教学设计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等这样的课堂无效率可言。
对策:
第一,制定制度,养成习惯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抓好课堂纪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质量,我认为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切忌对学生大呼小叫,要坐下来和学生好好谈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为学生的点滴进步鼓掌。在一个班级中,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在严格的纪律下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制定各种学习制度,各种学习规则,让其知道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学习,怎样去学习,让其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不适应,但久而久之,慢慢的习惯也就成了自然,纪律有了,学习氛围有了、学习习惯也就养成了。
第二,研究教法、学法,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要做到研究教材要透,教学目标要明,学情分析要准、教学思路要清,教学思想要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每个教学环节我们都不能放松,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以及作业讲评以及单元作业的讲解,都需要充分备课、精心备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标,上一堂有质有量的课。
第三,关注学困生,制定帮扶计划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如此。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更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学困生大部分是与家庭有关,所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及其自身各方面的情况,帮助分析其中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再有就是注重去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且想办法让学困生把闪光点最大限度的展现出来,并且告诉他们:“谁都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是我们要相信自己,只要心中有阳光,就能朝着明天的太阳快乐的奔跑”。这样以来,学困生每时每刻都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时间长了,自信心自然增强;另外,给每个学困生配备一个学习组长,让其监督其学习的进步,并及时表扬他们,学习成绩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四,加强小组合作,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共同提高学习成绩,给学生分学习小组,4人一组,选出组长,无论课上课下都能方便学生的相互交流,组长直接对老师负责,有些时候小组长可以自行布置与批改帮扶对象的作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是有助于发现更好的学习方法;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五,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熟练、灵活、创新运用教学策略,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努力创设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