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潘学强
【摘 要】本文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的合作交流没有得到实效、课堂上盲目的鼓励与赞扬会使学生适得其反、“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的目的这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寻找与新课改有关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新旧课程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需要一个磨合和链接过程。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究,就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教师理念、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媒体运用和评课模式五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对问题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脚点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仍然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依然得不到充分释放。我们只有透过课堂改革的表层去探究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来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来纠正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推进课堂改革良性发展。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的肤浅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改的前提,新课改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由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教师再也不是那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二)、学习方式的形式化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以合作学习为例,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合作学习形式化,主要表现为:
1、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
2、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盲目要求合作学习;
3、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过,不了了之;
4、分组无目的性。往往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讨论,前两排学生很快回头,四人一组,满教室吵闹,忙的很忙,闲的很闲,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因而也不是真正的合作,更产生不了合作的学习效果。
(三)、讲授方式的曲解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些新理念,对扭转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压抑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不分析,往往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肯定一下;或者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学生发表几句评论,一堂课就完结了,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不然就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对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少讲或不讲”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而被广大教师争先效仿,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四)、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了,还增加了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课堂上,教师的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有些教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不象是教师,倒象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五)、评课的模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大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活动中自然有一项内容是评课,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以僵死的课堂评价标准去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往往比较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它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学校还对不同的学科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量化、评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些课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缺乏某些项目却得了低分,然而不能否认这些课是好课。
二、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观念转变途径多样化
1、办学者的理念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先导。
办学者用全新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去评价老师和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何等巨大,是多么美妙;就会深感用干巴巴的分数来进行评价是多么的不合理。
2、沟通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了生存的沃土和舆论支持。
在交融的时代,观念与观念的对撞会诞生希望,我们应该在诸多对撞的观念中,提炼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力争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3、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
再好的教学理念,再好的沟通方式,如果没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施,最终注定要失败,那么教师该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其次,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二)、课堂学习方式灵活化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但是这些学习方式的运用都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班级、教师和学生,起点是各异的,无论是接受培训或观摩别人的课堂,完全采用“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如同“刻舟求箭”一样荒谬。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搞清楚学习方式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逐步使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素质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正确看待“讲授法”
1、教师的讲授不等于“满堂灌”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往往被病诟,是因为人们往往将讲授法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等同起来。“满堂灌”确实应该批判,因为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目中无“生”,心中无“生”,学生的主体性被消解,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讲授虽不注定成为“满堂灌”,但很容易成为满堂灌,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把教师的讲授与“满堂灌”划上等号,关键在于教师讲什么,讲得怎么样,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把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而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的讲授不等于“话语霸权”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往往与教师的“话语霸权”联系在一起,只要求教师少讲或不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还学生的话语权”,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能说“讲授”就意味着“话语霸权”,“话语霸权”,是一种强制认同,一种“唯一性”的容不得杂音的灌输,是省略过程的结论的直截了断的呈示,无视学生作为加工主体存在的呈示;是对本不具有传授性的隐性知识的牵强附会的“讲解”。当教师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并为学生所接受,这就不存在话语霸权问题,否则没有教师讲授的“对话”,只能是学生的“独白”。
(四)、“宁精勿滥”是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
教学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关键是对它怎么用,何时用,用在什么点上;原则是,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教学工具的奴隶。如果教师一味地依靠这些教学设备,那么教师的教化作用和人格影响就会大打折扣。教学媒体仅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更轻松些,而不是使教师的教学更繁琐、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仅仅当作一个目的。
(五)、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首先,要考虑到评价一堂课实际是一种价值判断,每位评课者的价值观念不同就会导致评课标准的差异很大,评价标准应该制定成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的描述,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大家公认的价值判断。目前,有人搞出来的一些评课标准实际上还是抽象性质的定义,比如“课堂上学生很有创造”等评价标准的描述词汇是不可操作的,而硬性操作的话往往造成评价简单化的倾向,不能客观地评价教学过程,更不容易达成共识。其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还应该体现一种教育理念,好的评价标准应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通过教师的讲课把其倡导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表现出来,而由此制定的标准就起到了教育导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学公开课、教学研究课更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导向问题,使之沿着我们所想要实现的教学理想方向去发展,而不仅是为了一个书面的评价结论。第三,课堂教学应该主要从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上加以评价,本来就教无定法,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能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最后,要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那些琐碎的标准可以尽量简化,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注意到能否尽量充分发挥出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正是由于课堂教学存在种种不近人意的地方,我们才深感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是面对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现实,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或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只有大力倡导、研究、发展、、完善那些科学的、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为新课程改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就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理念、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媒体运用和评课模式五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对问题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正文】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脚点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仍然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依然得不到充分释放。我们只有透过课堂改革的表层去探究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来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来纠正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推进课堂改革良性发展。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的肤浅化
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人期待课堂教学能够发生“革命性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口号。诸如,从教学过程来讲,“过程比结果重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讲,“重直接经验多于重间接经验”;从教学方式方法来讲,“秧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讲授教学法”受到了猛烈抨击,而相应的“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探究体验的教学法”得到了大力推崇;从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来看,“综合素质评价重于简单分数评价”等等。这种主张从一定意义上具有否定了教学改革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嫌疑。
(二)、学习方式的形式化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以合作学习为例,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合作学习形式化,主要表现为:
1、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
2、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盲目要求合作学习;
3、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过,不了了之;
4、分组无目的性。往往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讨论,前两排学生很快回头,四人一组,满教室吵闹,忙的很忙,闲的很闲,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因而也不是真正的合作,更产生不了合作的学习效果。
(三)、讲授方式的曲解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些新理念,对扭转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压抑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不分析,往往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肯定一下;或者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学生发表几句评论,一堂课就完结了,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不然就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对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少讲或不讲”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而被广大教师争先效仿,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四)、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了,还增加了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课堂上,教师的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有些教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不象是教师,倒象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五)、评课的模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大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活动中自然有一项内容是评课,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以僵死的课堂评价标准去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往往比较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它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学校还对不同的学科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量化、评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些课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缺乏某些项目却得了低分,然而不能否认这些课是好课。
二、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自身。
再好的教学理念,再好的沟通方式,如果没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施,最终注定要失败,那么教师该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其次,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二)、课堂学习方式灵活化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但是这些学习方式的运用都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班级、教师和学生,起点是各异的,无论是接受培训或观摩别人的课堂,完全采用“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如同“刻舟求箭”一样荒谬。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搞清楚学习方式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逐步使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素质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正确看待“讲授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往往为人所诟病,是因为人们往往将讲授法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等同起来。“满堂灌”确实应该批判,因为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被消解,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讲授虽不注定成为“满堂灌”,但很容易成为“满堂灌”,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把教师的讲授与“满堂灌”划上等号,关键在于教师讲什么,讲得怎么样,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把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而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宁精勿滥”是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
教学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关键是对它怎么用,何时用,用在什么点上。原则是,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教学工具的奴隶。如果教师一味地依靠这些教学设备,那么教师的教化作用和人格影响就会大打折扣。教学媒体仅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更轻松些,而不是使教师的教学更繁琐、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仅仅当作一个目的。
(五)、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办学者用全新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去评价老师和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何等巨大,是多么美妙;就会深感用干巴巴的分数来进行评价是多么的不合理。仅仅倚靠学习成绩,几乎很难评价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很难看出学业成绩背后的学习成本问题,也就是学习负担和压力问题。所以要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注意到能否尽量充分发挥出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正是由于课堂教学存在种种不近人意的地方,我们才深感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是面对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现实,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或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只有大力倡导、研究、发展、、完善那些科学的、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为新课程改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 孙翠香.《对当代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基于复杂—动态理念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2] 施珍珍.《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界201年13期
[3] 吕洪波、郑金洲.《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认识》教育研究2012年第四期
[4] 杨玉厚.中国课程变革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四篇:中国当代中小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当代中小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中国当代中小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科出发,功利性强;
从学科出发,功利性强:如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是从学科的问题开始探讨教学法;美国是从促进人的发展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依据:如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改革。
(二)理论缺乏深度
一是从演绎中推导出来,如李吉林的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意像”学说中产生了情境教学法;
二是从教学实践经验中总结得出,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崔其生的“三三六自住教学法”等。
(三)制度化教学管理对教学改革创新的影响
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方法、教学秩序、行为的突破与改变。教学管理往往则是从教学现实出发,用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现有教学观念、方法、秩序及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它是学校工作有效性的保证,但过于细化的常规管理却会削减管理的有效性,限制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意识与积极性。比如所有学校的教学管理均会对教师如何备课、上课、作业与课外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一个教师要想称为该校的合格教师首先必须遵照这些教学管理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试想,如果教师按照学校的一切教学规定来进行教学工作,肯定不会产生教学创新意识,进行教学改革。东庐中学的导学稿改革,如果不是陈康金突破传统教案属于教师独有文本的局限,让它变为师生共享的资源,那么就不可能产生东庐中学教学改革。又如现在所有学校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大多学校为了学生安全、不出事均不想把学生带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或访学,如果一个教师不突破这个规定与现实压力就永远不会产生情境教学法。同时,频繁的教学检查会削弱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学校有许多常规检查,如学期检查、月检查,甚至周检查等。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使工作快速有效地完成,但一些检查内容过于简单,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教师只能应付完成。以备课笔记检查为例,学校的标准是整齐、规范,但备课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维既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这样在形成文字时难免出错修改,备课笔记自然难以做到整齐规范。而所谓“规范”又有许多是程式化的东西。为了迎接期末或期中的备课笔记检查,许多教师只能在检查之前赶抄教案。
譬如考勤制度、频繁的教学检查等,对教师的教学自由是一种极大限制,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学自主与管理制度规约 教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生活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专业自主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积极反思和创造。这种反思和创造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的课程意识、浓郁的教学文化意识和鲜活的教学生命意识。但教师的教学自主却在学校科层管理制度面前遭遇了尴尬,和管理制度规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表现为: 1.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自由的矛盾。常规管理是有基层教育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全天候的,教师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无法用时间来计算的。机械的打卡考勤制度在使学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的同时,也会使学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2.日常教学考评对教学创造的束缚。教师考评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合理高效。但在管理实践中,有些考评方法过于简单,一些因素被简单量化,如一些学校规定教师一学期要读几本书、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完成多少篇教学论文等硬性指标,并把结果纳入学期结束后的考评。为了完成考评,教师只能走形式。这样的工作似乎有了“实效”,实质上却无创造性可言。教师的常规行为被固化、智慧的成分被削减,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逐渐消失在量化的考评之中。
3.(四)重视教法的改革轻视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研究
(五)重课程改革忽视教法改革
(六)重教法改革忽视教学艺术研究
(七)重教学改革忽视课程改革
三、中国当代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一是许多教师受多年的教育惰性和惯性的影响,对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仍然不足。
(二)应试教育的羁绊
(三)教学改革政策不到位
(四)改革者官本位价值观的
(五)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水平的制约
(六)三、促进中国当代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将研究脑机制与功能最新成果运用到教学改革中。
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在执行上出硬招。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有的校长视上级要求为耳旁风,不研究政策文件要求设计工作,不围绕上级工作重点安排工作,不按照计划落实工作。使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规定要求和重点任务在基层得不到推进。有的校长还习惯于过去经验式、运动式的抓工作方式,搞一阵风,摆架子,做样子,走过场,工作不扎实,不深入。有的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层面都做不到,有的安排部署工作凭个人喜好。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校长对教学管理的领导力,有效地提高校长管理教育教学的执行力、思考力、影响力。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迫使校长附下身子,沉到一线,聚精会神抓管理,认认真真抓教学。
二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落实上作文章。新课程改革三个最重要的关注点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在这三者中,学校最具有自主权的就是教学模式改革,即课堂教学的改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历经了六年,小学已经进行完一轮,初中已过二轮,高中也近一轮。改革的成效如何,是否已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是否已经完全落实到了实际教学中和学校管理中,是在真心实意、聚精会神地搞改革,还是在左顾右盼、虚情假意表面化地搞改革,这是需要每个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总结的严肃问题。从现实中看,有的学校、部分校长、个别教师还是在指责课改、怀疑课改、敷衍课改,报着固有的观念和做法不放,只做表面文章。有的外出学习、考察,看到好的经验和做法激动一阵子,回来后热闹一阵子,过后仍旧老马旧车推着干,没有什么新起色。有的疏于常规教学管理,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精心设计,花样多多,而对常态课放任不管,随心所欲,松松垮垮,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有的还固守着靠加班加点补课,给学生加压增负的办法提高所谓的质量,还没有真正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即构建有效课堂上下功夫。有的对新课标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三维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常态教学的管理,不放过每一个学科、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上出实招、下真功、求实效。把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上落到实处,让每一堂课都精彩。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评价方式改革,在提高质量上求实效。评价方式的改革包括对学校的评价,也包括学校内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原有的靠考试成绩或升学成绩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做法,切实加大升学考试中非升学考试学科和非学科因素的影响作用。对校长要有任期考核,对教师要有除教学外的综合考核,对学生要认真地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引领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沙龙教学法
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大学教学改革的滞后是新课程文化建设的阻力之一。大学教学时满堂灌,没有任何创新,高层教学依旧,底层改来改去不动可以称是折腾?由此得知,在分析问题时,要有全局意识,大思维,不能就问题而问题。
“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学生的点击率”。教师能否给学生上课要看“点击率”,大学教学何以满堂灌?没有考核压力;知识垄断;百家讲坛的影响(讲坛的负面影响,就是满堂灌。),官场上的讲话与报告风。
教师教学信念的培养要远比教学技能的培训要艰难的多。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信念?
改革,只要小考,中考,高考的制度还在,任何教学改革只能是隔靴挠痒,为了小考,为了中考,为了高考,就算教学改革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简单的学习环境,
第五篇: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适应社会的重要环境。班主任所从事的班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为学生创设团结、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班级精神和班级文化,使每位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这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新追求,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级管理者怎样针对班级的实际,运用班级管理理论管理好班级,是每个班级管理者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我作为一个在一线工作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者,想通过班级管理课题的研究,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探索出符合乌海市实际的情况的科学有效的小学班级管理方法。本文以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状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设计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乌海市海区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滞后;班主任不愿积极主动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不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待学生只是简单说教,忽视身教;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班级缺乏民主管理。根据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理论指导的缺乏影响班级管理水平;影响班主任承担班级管理积极性的因素;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不科学。对学生偏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发展。针对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问题成因,提出提高乌海市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班级管理应该以情感教育为前提;走班主任专业化道路;多种途径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总之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引言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班级管理”也就是班主任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它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开放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诸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一、班级文化及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管理,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驱动力、同化力和感染力,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①“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培育人、让学校成为美的摇篮,使学生成为美的使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南。为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空洞无物的摆设,而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大厦,应该确立以班级为学校文化创造的基点这一思想,使“立美”走进教育的全过程,使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德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德育素质在班级文化的涵泳中得以内化和升华。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社会学研究表明,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教育、班级教育,那么学生的发展、班集体的形成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学习、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念、价值去向、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是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不好的班级文化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起到反面消极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我们就应先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实际、专业特点、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才能建立好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特点,照抄照搬的班级文化是行不通的,要有创造性;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的具体工作中来得到证实是否切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情况的班级文化才是有效的,所以,班级文化具有实践性;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所以,班级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班级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级教学实行多种学科合理搭配,各项活动统筹安排,它比起个别教育来,更具普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接受性。班级的这些特点,使班级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关注的前言阵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班级活动这一渠道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并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教育效果。由于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只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就成为班级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
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②有人认为:学校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学校理想的追求、对学校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到、对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对纪律的态度。有人认为:教育文化属观念意识领域,它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认知、态度、情感、理想。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同任何文化一样,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文化主体、文化手段、文化环境。有人认为:学校气氛包含有各成员的价值观、规范、态度、行为及感受。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片面的认识,使一些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时产生了负面的效果,只有认识正确,才能有效地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台湾省学者林清江认为:学校文化的形成因素包括六种: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行政人员文化,学校有关的社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的传统、仪式及其规章与制度。
2.班级物质文化滞后。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例如:在教室左右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名言条幅,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渲染营造学习的氛围。在教室前方墙壁的空白处张贴班风、班级“宪法”、知识园地。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嘉奖区和学习园地,看到小红星可以增进学生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习园地,以及卫生工具整齐的排放、饮水机的摆放则是属于教室功能型的区域。另外在教室后方的角落可以养盆花和金鱼,在讲台上适时摆放鲜花既给教室增加温馨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
探讨面向新世纪学校组织机构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把握学校发展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学校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新组织机构。新世纪学校组织机构有什么特征,如何构建等,是我们在研究新世纪学校组织机构需要探讨的问题。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即将把历史的列车引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时代不同,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类型必然不同,组织机构的不同,那么所需要的物质也有所不同。现时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支持的物质文化仍然滞后,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令班级文化建设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面貌。
现代儿童必须学习的是民主的优越性,以及如何维护民主。专制型老师,不管他的宣言何等豪迈、动听、观其行止,便知道是反民主的专制化。儿童们不可能从这类教师身上领会民主的真谛。
(三)班级教育管理理论底蕴亟待增强。
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领域,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范围也很广,其中与班级管理密切联系的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因为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二是“应试教育”的枷锁,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体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老师身上,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科的任课教师,同样面对这些问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使班主任老师没有精力再学习管理知识。三是形式主义的检查,使班主任老师忙于应付。
(四)班主任管理决策亟待改变。班级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又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切实际和班级管理者没有注重综合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严重。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班主任老师对班级管理学研究不深,以至于对班级管理的组织行为,班级内部的正式、非正式群体不知所以。二是教育工作方法的简单化。批评教育乃至惩罚是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之一,多数老师爱用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许多老师忽视了它的负面影响,把一些本属心理上的问题升格为道德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学校功能的萎缩。三是联系不够,班主任不能与任课老师协商本班的教育问题,证明其有形成教育合力的意识;在处理家庭和学校关系时,班主任老师很少或从不家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沉重的课业、班务负担占满教师的全部工作时间。
(五)管理观念和能力亟待提高。目前,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操作情况不尽如人意,平均积分均不能达标,中小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且小学略好于中学。主要表现在:一是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学生几乎没人参与过制定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必要让学生班级管理参与,其实,班级管理是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怎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呢?二是学生对教师和班级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班集体的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师的不满意而引起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三、中小学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像雨后的春笋一样的茁壮成长,吸取更多的教育雨露。
1、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管理者应树立公平的理念。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全方位地考虑班级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使二者达到和谐一致的统一。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当然,班级需要管理,而决不是放任自流。但不能把具有个性化生动具体的班级管理绝对化,进而导致管理主义。从公平的角度来说,班级恰恰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的中心地位。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班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形成一种真正的民主、和谐和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蔡元培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一思想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很有借鉴性。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团结同学等。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了解、接触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班主任对处境不利的学生总体上应坚持“无歧视原则”。但对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策略。a家庭经济贫困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经济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仅穿戴好,使用的学习用品档次高,而且花钱出手大方,常常能笼络一批同学。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往往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他们太“寒酸”,因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经常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有些班主任也歧视贫困生,这样,对贫困生心理上会造成双重压力。所以,班主任应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引导同学正常交往,同时更多的同情、帮助弱者。b心理不健康者。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渐增多。班主任理应成为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缓解学生过度的焦虑、孤僻、羞怯、嫉妒、猜疑、自卑、冲动、执拗、亢奋,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班主任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折者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c“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座位安排上和教育评价中,班主任应消除歧视,公平地对待“差生”。“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5]。班主任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差生”。赞可夫曾指出:“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 [6]。班主任对“差生”的了解,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采用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且可以滋生对“差生”的爱心。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在班级中存在着这类人,他们未被其他任何人积极选择的学生,独来独往,还有一种是在班级中享受极大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被称为“明星”受轻视的人在班级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班主任可通过科学地设置“班干部”制度来改变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角色期望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
2、全民参与,相互制衡。
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利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科学管理者,教师何不轻松呢!何为科学管理班集体?怎样做才时科学管理?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困惑已久的难题,下面让我们来借鉴一下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成功科学管理班级的例子。
实施学生座位自愿组合。这位老师在他的班中,学生的座位都是自愿组合,他说:“刚入学时,先按大小个排列,以后随着大家相互了解的加深,可以自愿组合,不过组合有两个条件:第一,有利于学习;第二,要两厢情愿;通过实验,他发现原来上课爱说话的同学因为和听讲认真的学生坐,结果慢慢不说话了,改掉了原来的坏毛病。还提倡先进同学和后进同学以个座位,既提高了后进同学的成绩,也提高了先进同学帮助人,改变人的能力。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以儿童的切身利益出发问题解决问题[7] 俗话说:“近朱者亦,近墨者黑”这位老师是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意义,并很好地这一思想贯穿给他的学生,使他们深受影响,说小话的学生通过找上课专心致志的同学一起座,然后在他的感染与帮助下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取得进步,也提供了一个发奋学习的动力,恢复了原来的自信,其实,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想学好,获得成功的欲望。只是他们寻找方向时有点迷惘,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一步步踏上成功的阶梯。我们能看出这位老师正是很好的运用了这点,谆谆诱导而不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难题,这样的效果更好。科学管理不正好得到了体现嘛!
该老师还很好的贯彻可供凭这一理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歧视“差生”,以“考分论英雄”,“优等生”的座位都在前排,“差生”则分布在后排。这样“差生”就不会成为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的“边际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民主化进程正是加快,个性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迅速扩展。“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在世界很多国际广泛应用。现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广大中小学生更趋向于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满足多重需要,学生占自我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班主任(或教育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常规管理问题中突出表现的学生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正日益成为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的问题。独生子女的主要优点是,活泼,开放,思维较敏捷,乐于接收新事物,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爱心。往往只爱自己,不知道爱父母、亲人、朋友。第二,他们在言行举止方面相对缺乏诚信,比较浮躁。第三,他们在纪律制度方面相对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制度的约束。
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对策:
1、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
教育关乎国家、名族和每个家庭的未来。学校班级常规的管理和未来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的基础,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如,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优秀人物或家长中的成功典型来校演讲等。
2、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荣辱观教育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倡导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学校加强班级常规管理教育的一个契机,并且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班级公约的制定
班级常规可以以公约的形式出现。公约面前人人平等。
4、.教师的为人师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教学效果好,个人品行好,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其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影响。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进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校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尤其是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同家庭、社会共同付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应与时具进,善于研究学生,尤其是独生之女学生的身心特点,扬长避短,为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