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中期报告
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中期报告(2012-09-15 09:46:30)
转载▼
标签:
杂谈
安康市2012年十二五规划小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 名称 《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课题 编号 XKT20120136
课题负责人 陈世辉
所在 单位 汉阴县漩涡镇田堰小学
2012年9月3日
《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中期
报告
一、课题研究工作主要进展情况
我校从2011年开始,结合学校工作和学生学习实际,酝酿并组织实施学困生方面的调查研究,2012年3月,正式向安康市教学研究室申报了《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在得到了安康市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后,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安康市教学研究室举办的2012年度小课题立项暨课题负责人培训会,举行了开题仪式,并全面地展开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确定了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思路,并讨论了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开的:
(1)分层负责,形成网络。
通过课题组的认真酝酿研究,形成了校长(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教导主任(课题研究的具体组织者)、教研组(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者)、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人)四个层面的课题研究网络。大家分层实施,层层交互,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展开课题研究工作,力争规范开展我们的教科研工作,真正意义
上落实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注意平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利用课余时间提优补差,想尽一切办法,从不同的程度上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证明,在每学期的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各班学生的检测结果较往年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上学期,我校陈世平、陈世辉老师所带的六年级毕业二试合一的成绩名列全镇前列,平均分接近双八十;陈世平老师所带的二年级数学平均分88分,名列全镇第二名;吴秀峰老师所带的一年级语文平均分95.03分,名列全镇第三名,一年级数学平均分78.6分名列全镇前列,郭丹老师所带的二年级语文平均分93.6分,名列全镇第四名,五年级数学平均分78.65分,名列全镇第五名;吴建友老师所带的四年级数学平均分83.09分,名列全镇第六名;白丹老师所带的四年级语文平均分90.35分,名列全镇第五名;黄家波老师所带的五年级语文平均分88.71分,名列全镇第五名,马玲老师所带的二年级数学平均分87.1分,名列全镇第四名,四年级数学平均分83.5分名列全镇第四名,杨宗军老师所带的五年级数学平均分78.68分,名列全镇第四名,较往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陈世辉老师被推荐为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评为镇级先进教育工作者,黄家波、陈世平二位老师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课题组研究制定了《课题组管理制度》,组织全体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明确职责,使课题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3)形成方案,明确方向。
课题开题后,我们研究制定了《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分析班级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本班学生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确定学困生名单。在逐个分析学困原因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困生制定进步计划。
(4)个案研究,以点带面。
班主任老师作为此项课题的重要参与者,除了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分析之外,还承担着建立学困生典型个案的重要研究任务,他们从各自班级的学困生中精心选择个别学困生作为典型研究个案,为他们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困生转化过程,积累学困生转化经验。成长记录袋每一名学困生一份,记录了这些学困生成长转变中的点点滴滴,主要内容包括:学期初师生共同制定的本学期学生成长计划;学困原因及基本情况分析;主要转化措施;班内“兵教兵”帮教合作学习分组名单;师生助学情况记录;学生本学期各方面优秀作业或活动作品(其中包括一本作业、一张图画、一副剪纸、一张照片、每次单元测试试卷、自我检测练习„„);教师鼓励性评价、家长意见等,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学困生在课题研究背景下的点滴转变。
(5)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各班根据班内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分散学困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并确定“兵教兵”结对帮扶人员名单。每一名学困生搭配一到两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每一单元中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练习、作业都有优秀生帮助一一落实。
(6)心理导航,点亮心灯。
针对学困生中明显存在的诸如自卑、自闭、性格极端等心理健康问题,课题组特别对于学困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内容。课题组以马玲、郭丹老师(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负责管理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为阵地,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将自己心中的“秘密”向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倾诉,由马玲、郭丹老师给予他们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调适和疏导,力争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变成他们最可倾诉心中“秘密”的小天地。
(7)家校合作,展开研究。
除此以外,学校还特别注重了家校合作。每学期各班还召开家长座谈会,家校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除此以外,课题组教师与学生家长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短信联系、家校互访等。经常的联系使家校双方对学困生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并且针对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转化措施,采取更有效的策略。
(8)学科整合,推向纵深。
除了各学科课程方面的课题研究以外,学校也特别注重了班队活动和校本课程这两块重要的课题研究阵地。课题组以大队部开展“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抓手,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如今这些学困生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学校少先队活动的中坚力量。同时以我校的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艺术课、农事通”为切入点,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净化学困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通过艺术课、农事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困生找到自尊和自信。
二、取得的阶段成果
回顾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参于课题研究的班级学困生有了较大转变,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2、教师方面: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增强了课题研究意识,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自觉性,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课题组的教师能积极动笔进行反思、撰写论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校级评比中获奖并在刊物上发表。如陈世辉老师撰写了《让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留守学生的调查及对策》、《爱是留守学生生命中的风帆》、《引领学困生走进数学世界》、《在体育中引领学困生学数学》、《数学习题的巧妙布局》、《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等多篇论文;杨宗军老师撰写了《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等多篇论文;马玲老师撰写了《浅谈小学数学有效复习》、《转化后进生的点滴谈》、《鼓励是转化学困生的良方》等多篇论文;郭丹丹撰写了《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在持续将近一年的学困生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1、学困生转化成绩不均衡,部分班级转化成效不明显。个别教师对于学困生转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够把关注学困生的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2、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时间短,高年级长期落后的学生赶上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如何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
四、继续加强家、校、社三个方面的研究
针对当前学困生中明显存在的诸如自卑、自闭、性格极端等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课题组决定对于学困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内容,将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除了原来课题研究计划中的主要涉及的学科课程方面的研究以外,课题组特别注意增加了德育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两块重要的课题研究阵地。在德育课程方面,课题组以大队部开展“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等各项主题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抓手,结合我校经典诵读、艺术课、农事通的开展和学习,通过学科课程、班队活动和校本课程三个方面整合,真正意义上使课题研究更加全面地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
1、全面提高课题成员的素质。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全体的课题组成员能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促进教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原有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自己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对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明朗,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题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前期课题研究实验所获取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完善,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另外课题组还将做出最终的结题报告。
六、可预期的研究成果
在当前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形式下,我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困生解决在生活、学习上的一些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开发潜能,提高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本课题研究结束时,如果能够成功转化学困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还将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将对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对成功转化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经验,并加以推广。课题组还将对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集体、课题研究教师和学困生个人所取得的各级各类荣誉成果进行汇总,制成荣誉册。
《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 笔:陈世辉
2012年9月3日
第二篇: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一、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学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科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
学困生的几种心理:
1、自卑型: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础型:原来基础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或身体差,缺课多,因而掉队了。这类学生想赶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缓慢型:能学会,就是接受速度慢。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又来了,夹生的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4、厌学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动放弃。
5、对立型: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6、随意型:平时学习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
7、牵连型:有些人本来学得还可以,但由于班级普遍差,周围环境不好,只求随大流,结果走下坡路。
8、被动性: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不自觉。
9、骄娇型: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
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不好。
三、减少学困生的教学对策
1、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1)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3)对于厌学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
(4)建立学困生个案。
2、教学对策
(1)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演练技能等,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2)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绩在上升,因而逐步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肯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3)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5)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常用的辅导方法有① 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② 学法辅导,学困生碰到困难就会怨恨自己“笨”,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处得到学习方法指导;③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学困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要求其订正,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④及时跟踪检查。
综上所述,学困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知识基础及不同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要转化他们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各位同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对策,并多给后进生一份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将使学困生昂首跨入先进行列之中。
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认真地分析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可能的。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
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学科史,或有趣的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3.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学科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科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学困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关注这一现象,势必有相应的策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篇: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相志辉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类型有基础差,底子薄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多动的、意志薄弱的和对授课老师不感兴趣的等等。不管属于哪一类,他(她)们都厌学。这些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有该如何应对,以及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等。
一、学困生的界定:
1、确定依据:
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是符合以下几点的学生。
(1)平时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速度太慢和正确率较低的学生;
(2)基础知识较差,许多知识点都记不住。因此,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时对时错。
(3)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正常测试成绩在70分到45分左右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
1、基础差,底子薄 的“学困生”。他们主要因为基础薄弱,脑海中的基础知识记得少,用什么知识都是糊里糊涂。所以总是跟不上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2、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态度是好的,学习也很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时间一长,他们会觉得学习不好是自己天生太笨,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学困生”。
3、意志薄弱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中比如做题,一遇到难题就等着抄袭答案。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学困生”。
4、多动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掉头与别人讲话,就是玩学具等。因此他们的听课效率低,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5、对授课老师缺乏好感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对上课老师没有好感,上课自然就没了兴趣,日子一长,也就成了“学困生”中的一员。
三、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在的意志力、学习意识,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小官庄中心小学 “学困生” 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数学学科的特点造成的数学与其他学科比,最大的特征是抽象,逻辑性强,这也是“学困生”最怕的。而学生中有的属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思维层次低;有的先天不足,很多
问题总参不透、理解不了。数学强调的是严谨、缜密,这样有的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缺乏毅力、缺乏信心,对数学问题总不能细致分析,老是考虑不周、漏洞多。缺乏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意志力,这样长久下去,学生便逐渐产生怕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从而就逐渐放弃了数学。
2、与学习者有关的原因造成的(1)、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现在的农村家庭大部分父母进城打工,许多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这一代孩子的爷爷、奶奶基本没什么文化。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就不错了,至于学习基本没戏。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父母的离异,单亲家庭俞愈来愈多的出现,这类学生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养成了孤僻、任性、说谎、等坏习惯。还有一些边远省市的家长带着孩子到我们这打工,因各地教学的差异等等,这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2)、学习目的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目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同学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下才来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也并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很“茫然”的样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3)、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生学习策略如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4)、心理素质,导致学习困难。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上本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和教师讲授方法的单一枯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因此教师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教学形式在教育教学中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无论对教育者自身的工作,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形成了“学困生”。
(5)、教育环境因素,导致了学困生的自然形成。学校部分教师师德不佳,缺乏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但没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而且会促进学困生向更坏的方向转变。
四、应对学困生的策略和方法
1、加强理想教育。
优秀学生有理想,学困生也有理想,但优秀学生的理想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强化、赞扬,使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劲头倍增,学困生的理想往往会被忽略,并且时常受到老师、同学等的冷嘲热讽。如果教师从素质教育出发,从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理解学困生的理想。大张旗
鼓的进行理想教育,不管理想是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加以肯定,多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闪光点,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对学生有很好的期待,经常在言语中表现出对他们的热爱,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在批改作业时,不用高标准去衡量学困生,而是寻找他们的进步点进行鼓励,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质的话,像“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老师好高兴啊!”“今天的作业写的真好,继续努力下去,你会进步更大”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习困难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3、开展优生学困生一对一帮教活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仅凭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收效并不是很明显。开展学困生和优生结对帮扶,让每个学困生与优生结成“帮扶”对象。由于学习成绩差,每一个学困生都有自卑心理,因此,他们平时的交往对象都是和他们一样成绩落后的同学,很少会和优生交往,这种组合,既有利于打破他们自卑的心理,又能适时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同时让优生“手把手”的教,能让他们尝试一次次的成功后,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4、谅解宽容,增加学困生的学习乐趣与信心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缩。大量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他们可望成功,但惰性与自卑,使他们徘徊,错误易于反复。因此,我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5、倾注爱心,提升亲和力。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给班主任的100个建议》中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事业心会衍生出对学生的爱心,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力,我们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想学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学业。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思想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关爱学困生,这种关爱的“触摸”,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正视学困生存在的缺点,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点欣赏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五、存在问题的思考
1、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2、由于现行的有关学生学业管理制度与现实相矛盾,致使人为地造成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如本县对留级率的控制,不论是成绩多差的孩子都一律升级。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家庭教育跟不上,再加上有的学生进入小学对学校学习生活适应较慢,有的学生智力发展较慢,有的学生爱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成为学困生。同时,又因受学校教育指标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在学习本来就很困难的情况下升级,这一升造成了学习更加困难,由此导致了恶性循环。总之,只要教育工作者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方法得法,继续不断地钻研探索,相信学校的学困生会越来越少,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的。同时只要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困生以关爱,给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具体的帮助,就一定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的。所以我相信,他们的明天一样会灿烂辉煌。
第四篇: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报告
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报告
此次农村中年级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调查法、讨论法等方法对三四年级二十来名语文学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这一系列活动让我们弄清楚了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自身学习品质、学习习惯不好。
我们通过平时对这些学困生的教学观察,发现了他们基本都有这个特点。接下来我们走访了这些学生的家长和任课教师,也反映出他们有这样子的毛病。最后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了解,二十个同学交上来的调查表反映出,有十五以上的同学语文学习困难原因出现在自身身上,学习品质、学习习惯都不好。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学习目标不明确,语文学习方法不对,不思上进,基本无竞争意识,受挫能力差,极易灰心丧气,自控能力差,懒惰思想,自我要求不严等。
二、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
调查的二十个同学中有十三个同学反映家庭经济差,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自卑。表现为不愿与人交流和沟通,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怕别人瞧不起他。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也差,觉得自己没有一点值得炫耀的地方,一无是处,于是破罐子破摔,内向、自闭。
三、家教过严或不严。
农村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家长要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要么对他们的要求过高,学生压力很大,要么管理简单粗暴,轻则吵骂,重则棍棒上身。基本没什么亲子沟通等有效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双双出外打工,常年不回家,他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监护。爷爷奶奶老一辈思想,又要做农活,又要照顾他们,有些力不从心,另外他们觉得管他们只要管好他们吃喝穿就算管好了。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管他们学习的思想意识。根本对他们的学习不管不问,更别说辅导之类的了。每次见到老师顶多就说一句:“老师,请你给我管紧点!”我到想说我怎么给你管,我们五天的教育加上他们回你们家的两天,那就是个零。要么就是太溺爱,舍不得碰一根手指头,生怕孙子受吃亏。只要孙子过得好,开心,没人欺负,学得好学不好关系不大。学困生的家教大多在过严或不严这两种情况中。家教过严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也没谁和他们经常沟通,帮他们减压,他们时刻背着无比沉重的思想包袱,又不懂得万丈高楼平地起地踏实学习,越想学好越学不好,越学不好越压力大,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导致性格变得抑郁的都有。比如四年级张涵瑞同学。家教不严的学生,基本属于放任自流性的管理。家长没有期望值,又不管不问,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家长都对他们无所谓,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是无所谓了。他们又都是自控能力很弱的小学生,学生学习成绩必定一塌糊涂。他们调查问卷上的所谓的家庭教育管理一般,也就是家长基本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学生也就无所谓有没有上进心了。
四、语文教师人格魅力不足。
二十个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六个同学觉得语文老师什么都一
般,可想而知,他们心中的语文老师是不足以让他们信服的。教师的教学在他们身上也就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他们根本不佩服教师,教师不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他们,熏陶他们,不能最大程度的受到他们尊敬和仰慕、佩服。这样的教学只能事倍功半,或者对他们根本起不到作用。另外管理不够严格,业务能力不够强,对学生不够公平等形象都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家长教育观念有问题。
通过平时的谈话了解,有部分家长觉得小学的知识,孩子学没学到关系不大孩子没学会长大一点自然就会。只要孩子聪明,以后上初中、高中、大学在努力就行。小学的孩子就是玩,玩好就行。因此也就不太管教孩子,任由孩子玩耍,不做作业等。即使教师与他沟通孩子的一些不好的情况,他也依然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听劝告,不管理孩子学习。
六、没有合适的人帮助他们学习。
这些学困生的学习,基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督促。没有合适的人帮助他们,他们就不可能管好自己,不可能自觉学好,自觉完成各项任务。而老师教全班学生,能耐下心来帮助他们的时间毕竟很少。他们需要时时处处的帮助,并且是主动帮助才行。
七、周围环境的影响。
农村孩子真正走上学这条路出来工作的很少,大多都是小学毕业或初中勉强毕业就出门打工。他们出去只要踏实工作几年后回来也能混得不错。这些都影响着家长和学生。他们都觉得这样也不
错,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将来大不了也和周围那些人一样,出门打工照样混得有房有车,有人样。因此也就不用那么辛苦送孩子上学,孩子也就不用那么辛苦的学习了。整个地方的人们都抱着这种种思想,想提高教育质量真是难上加难啊。更不用说本来就学困的这些学困生了。他们和他们的家长更是这样想。家长不要太苦,孩子也不需要太苦,太努力,顺其自然就好。
综上所述,农村中年级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也都有共性的地方。我们的研究是要找准学困生共性的地方,更要找准每个学困生学困原因最主要的方面,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对症下药的帮扶他们,改变他们。
第五篇:小学阶段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一)
小学阶段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引 言
小学是学生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他们将来学习以及就业都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因为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如学校评价方式落后、家庭环境差等,不少小学生沦为“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学习上步履维艰,不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知识基础,严重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就业,因此,挖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阶段后进生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综观国内外研究,对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后进生”等同于“差生”,主要包括那些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因非智力因素暂时落后的学生;其二,后进生是那些学习、品德、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代名词;其三,后进生又叫问题学生,一般称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思想上不求上进,思想品德水平较低,行为习惯较差,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不好,因而未能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缺点问题较多的学生。①以上对后进生的概念界定过于宽泛,再加上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难以衡量,因此,从研究的方便性、可行性来考虑,本文所要探讨的后进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且本文的探讨仅限于小学阶段的后进生。
(二)小学阶段后进生的特点
首先,后进生大都在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小学教育阶段,后进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并不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发愤努力,而是把自己的进步寄托于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学习落后的状态。
其次,后进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小学阶段,很多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一旦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就在学习上不知所措。他们只凭课上对知识的记忆,课下缺乏巩固复习;他们在课上不认真做笔记,也不知道对自己所学知识,所犯错误加以总结。
最后,后进生学习上有自卑心理。在小学教育阶段,后进生学习差,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教师、同学的训斥声、讥笑声中艰难地苦熬岁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无所作为。这种错误的观点又导致他们抑制自身的主动积极性,他们备尝失败之痛苦,久而久之,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害怕困难,消极被动,甚至完全丧失求学的意志,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②
二、小学阶段后进生成因分析(一)学校评价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的正误与成败,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产生重大影响。而小学作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基础阶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传统的教育评价,出发点是学科本位,基本上以书本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给学生排名次,分三六九等,评价指标机械单一,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对各方面均处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这种评价标准下,将学生分为几大类: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那些学业不良、学习困难,表现不积极、不听话的学生自然而然地都被归在了这一类中。另外“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超常的精力,转化效率又明显偏低,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待这项工作缺乏认同感,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热情和动力,这种状况在某些重点学校犹为突出。再就是多年来受到师道尊严思想的束缚,教师总是习惯以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自居,评定和指责学生这也不对,那也不是,而不从自身方面寻找教育失败的原因,却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学生。这也成为后进生形成的直接原因之一。(二)家庭环境差
家庭环境差是大多数后进生的一个共同点,其中突出表现是家庭破裂或父母文化层次低。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家庭环境差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坏的影响,尤其对于处于身心成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有的父母本身就有许多不良行为,如赌博、酗酒、粗野、生活作风不严谨等,一些消极的观念和行为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强加于孩子,很容易使他们沦为后进生;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不高, 使孩子失去学习目标、动力, 成为后进生;有的家长溺爱放纵, 养成孩子独断专横的性格, 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 便任性胡来, 学习下降, 成为后进生;有些家长尽管自己能起表率作用,但教育不得法,当孩子有缺点和错误时,不是讲清道理,相反,动辄就打,开口就骂,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长期如此,使得孩子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脾气倔强,影响并阻碍学习的正常进行;还有个别家长一味护短,不愿听取教师对其子女的批评意见,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产生骄横自负的心理,对自身缺点、错误缺乏认识,对学校教育极易滋生抵触情绪。(三)社会传媒中存在大量不良因素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还有某些局限性,往往片面模仿和盲目追求。面对社会上的一些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他们丧失了辨别的能力,盲目追求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行为和思维方式,混淆了好事与坏事的区别,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这种严重侵蚀小学生心灵的社会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效应,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知识与行为、光怪陆离的生活情景、恐怖或色情等等,通过书刊、电子游戏传播,深深地扼制住心理尤其脆弱的小学生的意识,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另外“拜金主义”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以为学到知识也没用处,产生厌学行为;部分社会青年的诱导教唆,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等,都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班级管理缺乏人性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不断深入、教师学历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的班级管理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但是也不必讳言,到目前为止,在班级管理中,人性化的管理还是少了一点:有些班主任过多地采用刚性管理,试图用一套硬性的纪律、规定框住学生,部分老师将“罚”作为一个法宝——罚站、罚停课、罚抄作业,罚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互搧耳光,甚至把“劳动”也当作一种手段“罚”给某些学生镲概而言之,三句不离“罚”,在这些班主任那里,“教”和“育”的色彩被淡化了甚至被异化了;每次考试,即便是平时的小测验,都给学生排队并公布出来,学生的隐私权荡然无存。学生从小置身于这种三六九等的“社会”,久而久之,部分后进生就产生了自卑感,生活在“自责”、“他责”之中,慢慢地失去了自信;有的班主任过于冷峻,以至于学生不敢走近他,有一种“老鼠见到猫”的感觉。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敢向他倾诉,甚至在课堂上有大小便都不敢说。现在,人们经常谈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这种比例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而各具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个比例不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家里不愿跟父母说,在学校不敢跟老师说,什么事情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身心的负担就会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非人性化的班级管理不仅给每一个学生带来伤害,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生可能因此沦为后进生,而那些早已成为后进生的学生则永无出头之日。(五)学生自身的身心品质差
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后进生的身心品质有关的。后进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薄弱
此类学生在学习上,虽然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很想显示一番,以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他们又怕苦,没耐心,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常常畏缩不前,存在依赖性,图省事,在外部动作上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对于学习上的错误行为,如抄袭作业等,明知不对,但不能抑制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易为外部不相干的刺激而转移注意力,有时达到难以抑制的地步。
2、自卑
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产生惭愧、羞怯、畏缩以至灰心,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从开始的小差距,日积月累为大差距。少数人会破罐破摔,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来学校完全是为了打发时光,看似悠闲自在,实际上心里复杂难过。有的见老师就躲避,加上家长批评的压力,就逃学旷课,“两室一吧”(电子游戏室、录像室、网吧)成了他们的“避难所”。②
3、自尊的片面性
由于一些学生身上缺点较多,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表现为要求自尊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有的甚至表现得特别敏感;同学有时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就引起他们强烈的冲动或憎恨,与同学对立;当老师提出要求时,他们就认为老师是吹毛求疵,对他们嘲笑和不公平,产生与老师有抗拒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自尊心强,缺乏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标准,也没有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们往往在问题面前不懂装懂,得过且过,易为学习上成败所产生的情绪所左右,易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想超过别人,不甘落后,但却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而掉队。
此外,后进生的生理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生理因素导致的小学生学业不良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学生的生理素质差,学习时容易感到疲倦。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难度和课业量都在逐步加重,体质弱的学生从身体和心理上对此都有力不从心之感,并因较之以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游戏和娱乐,无法及时转化和排解学习上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产生厌学心理。③其二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自觉性、自立性差,兴趣多变而分散,爱动,贪玩,易于接受直观的视觉文化,而对抽象的文字知识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小学生来说,身体逐步发育成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如果把握不好极易陷入早恋,无心于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