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综述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music education,简称isme)成立于1953年,是在全球音乐教育领域享有至高声誉的专业组织,该组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其子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imc)为背景和依托,致力于募集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当代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自创会以来,isme在促进音乐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秉承文化多元、音乐多样的理念,形成了“多样性、民主、对话”的核心主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主题呈现方式。
isme的成员来自全球不同国家,每两年在不同城市举行会议并推举下届大会所在地及新一届isme主席和委员会委员。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和中国音乐学院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承办者身份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完成会旗交接仪式,新一届大会主办地落址中国北京。2010年8月1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来自65个国家的3000余名一线音乐教师、教育专家、学术代表及音乐家,50个国内演出团队和47个国际演出团队的2802名演出人员以及668名志愿者济济一堂,约计7000余人,为历届大会的参与人数、组织规模、专业水准创下新高。
背景与主题
做为unesco和imc的分支,isme的计划与目标深受其所属机构的影响并与之密切关联,历届大会主题即是以此为依据,综合时代背景、教育发展动向以及主办国情况等诸因素而设计形成。有观点认为,isme在某种意义上是世界政治的缩影。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音乐、保护世界音乐”的提议下;在当前自然环境恶化、区域格局激变、经济分化剧增、文化差异凸显的全球形势下;也在中国五千年“和”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所阐述的“和谐世界论”的引领下’第29届大会提出以“和谐与世界的未来”为本届主题,表达了大会对世界发展现状的呼吁和诉求,也昭示了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对于大会主题“和谐与世界的未来”,本届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说:相比isme早期会议中主题设计的具体,近年,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会议的主题逐渐变得抽象并试图将音乐的各方面纳入其中。今年的主题启用了中国文化中“和”的概念,表示不同声音、不同事物能够平等共处,引申为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和包容理解的心态,从而呼应了isme的工作核心之?――多样性,具体有以下三重含义: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里,“和”是音乐文化中最深层的哲学思想,“乐者,乃天地之和也”,无论孔子还是老庄,都在各自的礼乐思想中从不同角度崇尚“和”的美学境界,同时,“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古典和世界民族音乐审美评价的基本标准之一;其次,isme自1953年成立以来,针对国际局势中的“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其职责之一就是呼吁、寻找和谋求人类不能忘记的共同点一一音乐与孩子,致力于突出音乐在促进和推动世界和平、缓和地区和民族意识形态矛盾中的功能性和重要性,因此,“和”体现了isme所代表的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最后,“和谐”是当代中国的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一贯方针态度和目标。
流程与概况
按照isme的会议惯例,在大会之前(7月25日至7月30日),该组织下属的七个委员会(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委员会,专业音乐家教育委员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委员会,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委员会,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音乐政策委员会)分别在长春、杭州、上海等城市召开了音乐教育研究,社区音乐教育,早期音乐教育,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音乐政策的专题会议,就各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8月1日晚7时,大会开幕式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出席本次开幕式的贵宾主要有: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会主席哈肯?伦德斯特勒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候任主席格拉汉姆?韦尔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音乐和人类学荣誉教授布鲁诺?内特尔,美国国家文理科学院终身院士陈怡,北京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安顺,北京市人大副主任刘新成,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第11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12届中央候补委员吴祖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金铁霖,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杨瑞敏,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等。大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简要介绍了会议情况和大会理念,isme主席哈肯、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金铁霖、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分别为大会致辞。开幕式后,约五千人观看了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为创意原型、象征和谐沟通的“五彩丝路”多媒体音乐会。
在8月2日至6日为期五天的会议日程中,3场主题演讲、35节教学展示、480篇论文报告会、124场工作坊、56场专题研讨、7场圆桌会议以及66场音乐会,充分显现和贯彻了本届大会主题,并与isme“多样性、民主、对话”的核心理念达成了一脉相承的高度契合。
形式与内容
isme创始之初是民族音乐学家查尔斯?谢尔格(charlers seeger)所提议的“兴趣小组”,其间,随着以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兴德米特为代表的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的加入,以及逐年攀升的会员数量,半个世纪以来,isme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迄今为止,isme大会的成员国家已逾70个,形成了由顶级音乐家的引导和不同国家会员参与的精英化会议规格和广泛化会议规模。
本届大会邀请了美国国家文理科学院终身院士陈怡博士、美国音乐和人类学荣誉教授布鲁诺?内特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担任大会主讲嘉宾;三千余名音乐教师、研究者、教育专家、音乐家汇集在一起,以主题演讲、论文宣读、工作坊、公开课、圆桌会议等形式,探讨、呈现、分享、交流了音乐学科和音乐教育领域的阶段性成果、前沿信息和个性资源。
陈怡博士以《我走向世界的音乐之旅》为题,回顾了从幼年音乐启蒙到跻身世界著名作曲家行列的个人经历。做为一个在国际音乐界享有终身荣誉的华人女性,陈怡博士的演讲,深情而含蓄、朴实而深刻。在开场白中她强调,自己既是作曲家也是一名教师,她的作曲和教学,尤其是后者曾波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地的人们。结束语中,她再次强调“我在美国堪萨斯城密苏里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任教的十几年期间,定期为许多大学和作曲研讨会开展讲座和硕士课程,我和同事及作曲专业的学生们一起分享了我的所有经历”。陈怡博士叙述和介绍了个人经历对于音乐创作事业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她如何从所体验过的不同生活中积蓄创作的能量和素材。通过她的演讲,大家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国音乐家 是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注视本民族的文化,是如何用跨越民族的脚步去寻找本土之根,又是如何将这种文化信息转换成为世界所认同语言、所能理解的方式,以及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及其历史进程的独特性对音乐家创作思维过程所产生的支配作用和根基作用。正如陈怡博士所说:我相信,音乐是一种普遍语言,它有助于持不同观点的人们之间实现相互理解。人们可以分享我们的音乐创作作品,这对我们的多元文化社会、我们的传统以及未来世界的和平都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做了题为《音乐教育与人类音乐学:(通常的)和谐关系》的演讲。内特尔教授是研究人类音乐学的权威专家,他的发言谦虚、慎重而恳切。他坦言,从严格意义上讲,音乐教育并不是他的专业领域,但他与isme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并曾担任其中一个委员会的主席。因此,对于音乐教育体系和观念,内特尔教授保持了客观的立场和清醒的认识。他和他所在的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政策声明,被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会采纳了,包括如下建议:每个音乐教育体系都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西方古典音乐研究、地方音乐传统研究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音乐的一些研究。在发言中,内特尔教授涉及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 美学问题;2 音乐世界的本质是什么;3 一个相关话题:真实与传统;4,理解音乐、理解文化;5 我们是哪类人?我们在为别人做好事吗?内特尔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人类音乐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目前人类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在认识音乐的本质、范畴、功能问题上的思路和进展,以及两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上的方向。他指出:人类音乐学的意义在于,它是音乐材料的来源之一,它是与音乐相关的理念,它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上音乐的视角。在人类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内心深处,人类音乐学家越来越像人文主义者,而音乐教育学家们则或多或少地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音乐的人类学家,音乐教育家一直可以运用人类音乐学家在发展自己领域时所得的收获。最后,他认为,无论是人类音乐学家还是音乐教育家应该时常自问:“我们是哪类人?我们在为别人做好事吗?”不断寻找两者的共同点,并互相观照和借鉴对方领域内的成果、意义和职能。
北京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的报告题为《音乐推动和谐,教育构建未来――北京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包括北京市学校音乐教育蓬勃发展;北京社会音乐教育形式多样、景象繁荣;北京音乐文化历史厚重,现代音乐文化精彩纷呈;北京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生机无限四个方面,介绍总结了“民族艺术进校园”、“北京学生金帆艺术团”等一批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功案例;国家大剧院社会音乐教育活动的现状及效应;以及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传统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打开音乐之门等一系列新时代音乐活动品牌。通过主讲人的介绍,当代北京音乐教育的概貌与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的积淀鲜活地呈现在与会者的眼前。
总体而言,本届大会堪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参会者提供了充足的自主选择。从形式上,主讲人与听讲人的互动频繁、交流平等、参与性强。尤其在教学展示和工作坊中,听众做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来完成每一个实践环节、经历每一次音乐体验,强化了感性认识和技能记忆。例如江苏省昆山中学邓解芳老师的教学展示《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走进昆曲》,主讲人以委婉的讲解、精彩的范唱成功地营造了昆曲艺术的独有氛围,通过描述情节、提问常识、引导想象、鼓励实践的教学环节推进,场内听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由产生了“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感受,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达成了教学目标――听众同唱《牡丹亭》。
本次大会主要有以下特点:1 基础学科的繁荣与边缘学科的兴盛。尤其是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新兴学科的进展为人所瞩目,这方面的论题有《以音乐治疗为取向的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个案研究》、《听障儿童康复初期音乐活动的实践研究》等。2 研究视野宽泛、对象分层细化。论题范围从个案到整体;从教学体系到课堂环节;从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到0岁音乐启蒙方案;从宏观艺术政策到具体音乐作品;从理论建设到实践探索等均有所涉及,涵盖了定量定性、方式形态、意识内涵、功能评价、价值意义等不同层面、不同切入点的基础研究、本体研究和补充研究。3 以音乐文化为核心的多元研究不断深化。多元文化的研究是大会的传统议题,有着丰富的资源积累和基础,本届大会的相关议题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呈纵深趋势发展,以更多具体素材与田野考察相结合进行阐释和佐证。4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存。统计学、比较学、数据分析处理等为实证主义所推崇的方法更广泛地运用到音乐各学科的研究手段中,自然科学方法的介入为音乐的感性认识增添了理性色彩,为音乐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当然,本届大会也有不足之处。概而观之,本届大会学术活动的内容尽管是从上千篇提交文章中遴选出来的,但客观来看,由于涉及面广、议题繁多、角度各异,因此研究成果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效果也因人而异,甚至有些研究的立论和结论都值得商榷,从基础研究中论据的准确性、新兴学科中观点的客观性、实证程序的科学性、实践操作的标准性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反思与展望
有媒体评价,“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是一次“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从大会的组织和它在业内的影响力而言,这种类比并没有言过其实;也有代表评价,此次大会是一次音乐的“自助餐”,从每个时段都有近百个的学术活动同时进行,并供听众自由选择这个角度来说,这种谐谑也是不无道理的。但不可否认,本次大会给所有参会者、尤其是三千多名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的荣誉感,也不仅仅是国际交流而产生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知识学习、技能传授、经验交流、观念碰撞、意识更新后的沉淀与反思,以及对中国音乐教育现状的推动。
通过这次大会,我们需要把握世界音乐教育的整体趋势,需要科学认识和发展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内涵,需要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需要调整音乐教育的对象和目标,需要在教学中坚定对音乐本质的传授,需要理性面对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需要正确处理弘扬民族文化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
对于这些问题,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会有不同的思考。最后,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内特尔教授的部分观点:1 也许对于人类而言,音乐具有普遍性;但是,音乐并不是人类的共同语言。相反,音乐是许多互不相关的语言,更清楚的说法便是,各自自成体系的沟通机制。每种语言都需要学习。2 也许今天――实际上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世界上的普通音乐都是一种文化混血儿。所有音乐都曾受到过其他文化的影响。3 做为不同阶段的音乐教师,我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我们把音乐教学的很多精力都放在了音乐重在体现道德感、文化感和民族感上。4 然而,也许我们也应该关注对立的视角,那就是音乐是文化中确立并表达文化关系的一个阵地。这并非因为音乐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来理解的“共同语言”,而是因为音乐表达和解释了文化之间、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5 我本人觉得,理解一种文化的传达方式对于理解其音乐至关重要。
显然,内特尔教授的演讲并没有直接给出音乐教育的最终答案,但从中能够寻找出人类音乐学在当今世界受到如此强烈的关注而发展得如此迅猛的某些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这门学科关注的是“人’和他们最古老、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之一――音乐,这个“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由个体组成的民族,也可以是民族之外的更大范围的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同时,教育也是一门关注“人”的学科。因此,对待“人”的认识极有可能将是我们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新起点,也必须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而这个起点,不仅与本届大会的主题“和谐与世界的未来”遥相呼应,也与世界音乐教育学会的英文缩写“isme”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第29届世界音乐大会”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胜利召开圆满结束。大会为中国的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让相对封闭、滞后的中国音乐教育有了全方位接触、认识国际音乐教育的机会,也向国际同行展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励精图治的愿望,这将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衷心希望它能够对探索中的中国音乐教育有所触动、有所启发。
第二篇: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实习报告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的里,我们就很荣幸的参加了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希望通过这次认知实习更进一步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而且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我也想通过这次实习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这次的认知实习就是一个好机会。
二、实习的具体工作内容
这次我们参加音乐教育大会的实习内容是当志愿者。由于我是机场组的成员,早于其他组开始工作,所以我们第一天搬到中国音乐学院,我将行李放好后便直奔机场。当我高高的举着ISME的接机牌,注视着国际出口时,我是既焦急又兴奋的,然而每当有外国有人面带微笑的向我这边走来时,我又紧张的不得了。因为毕竟是第一次独自一人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与外国人打交道。第一天我迎来了两位从东京来的外宾,一位老奶奶是日本人,还有一位男士是欧洲人。我见了面,紧张的语无伦次,本来准备好的台词也忘得一干二净。不过我们还是顺利的到达宾馆,但是入住却成了难题,因为宾馆前台服务员不会英语,只能我来充当翻译。结果查到两人只预定了一间房,但是他们又不是夫妻坚决不同意住在一起,眼看外宾就要生气了,最后我打通了老师电话联系了组委会相关负责人才把这个事情解决。老奶奶很开心,要给我小费,我没有接受,她握着我的手说了好半天话我们还交换了联系方式。之后在会议期间我们又进行了多次的电话和短信的交流。前些天我还收到了她从日本发来的e-mail,她说已经回国了希望我们还会再见面,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一定不要忘了找她这个朋友!我真的很开心!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之后的接送机工作进行的特别顺利,这次的实习工作就这样完成了。虽然这次在ISME的实习时间很短暂,有时也比较辛苦,尤其是接机时间不定,早上最早4:30晚上最晚23:50,结果晚点到了2:20,所以导致了我在机场的凳子上睡了一晚。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开心很快乐,特别是既学了知识又收获了友谊!我相信在今后的大学三年里,我还是会继续不断的多多找机会来实习,我会在实习中继续不断的进步,我相信我会学到很多的,我能够成功,我成功的开始就是我的暑假实习!
三、实习感受和心得
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我比以前更珍惜校园生活了。明白了工作的难度,相比之下也懂得了该珍惜自己在象牙塔的日子。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有宝贵的经验。我相信我会更加努力的做好今后的事情,不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
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实习看做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次暑期的工作中,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益良多,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启发。这次的实习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第三篇: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新闻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0-03-12 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
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已有将近上百年历史的音乐教育体系对20世纪后来相继出现、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达尔克罗兹方法能教给孩子们理解复杂的韵律。听到音乐时,孩子们会随着节奏起舞。通过统一调动其视觉、听觉、感觉,并随音乐而动,孩子们会得到完整的音乐体验,同时孩子们还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达尔克罗兹的教育原则也构成了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
达尔克罗兹还强调即兴活动在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即兴活动是即时作出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在即兴创作或表演中,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以权衡和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判断、灵敏性和创造性。这项学习内容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本质,也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类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
今天的即兴创作已不仅仅是在钢琴上的即兴作曲,它已经成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培养想象力、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即兴的音乐活动可以始自孩子音乐学习的第一天。活动中,成人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孩子进入状态、引发兴趣,最终使他们能够出于自发、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表现,这是即兴音乐活动的目的。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即兴的音乐活动在孩子音乐潜能开发训练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
1988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在全世界进行了测试,来评估14岁孩子的科学水平。结果位居前3名的国家分别是匈牙利、日本与荷兰,这个成绩正是得益于这些国家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这也促使美国在2000年修订教育法案时也将音乐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核心学科之一。其中,匈牙利的音乐教育采用的就是柯达伊教学法。并且,他们的孩子没有过多地排练就能够用美妙的声音进行合唱,是令人难忘的。
佐尔丹·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教育体系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并且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例如,艺术教育与人的自身成长、全面发展的关系;音乐文化在全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继承本民族传统与学习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关系;如何借鉴前人的、国外的优秀传统等等。柯达伊在几十年中为不同程度孩子所写的上千首歌唱、读谱练习,在匈牙利被称为“黄金储备”。从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迅速地传播,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
匈牙利的学校开展音乐课教育已有久远的历史,近百年来其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采用了柯达伊教学法。他们的音乐程度广博而精细,因为匈牙利人认为音乐是孩子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孩子们有机会学习一种乐器。音乐课程同样也包括倾听、即兴创作、识谱等等。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他们相信,音乐对孩子们的逻辑性和批判思维有所帮助,学习音乐的过程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因此,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创建。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元素性的音乐思想。他认为元素性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整体的艺术。通过这些整体的艺术活动,加上鼓、木棰、木块以及钟等节奏感强的乐器,孩子们学会了音乐结构,以及如何保持同一个节拍。这种方式是团队体验,孩子们通过歌唱、游戏、合韵脚、跳舞等活动学会了参与团队工作。
奥尔夫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一项就是即兴的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孩子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孩子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
奥尔夫强调了音乐教育所应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人的影响和审美经验给人带来的感受、体验。这正是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区别。在音乐创造性活动中没有对错,而是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了自己的独创、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在采用创造性活动的研究中我么也发现,凡是能够自由地表达、表现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孩子,他们容易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获得情感的自由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会给他们带来终生的快乐、自信和成功。这也是柯达伊与奥尔夫的创造性音乐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奥尔夫的元素性思想使音乐真正回归于人的本性的追求。奥尔夫的家乡是德国,因此,许多教学活动是以他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为基本教材的。他提出每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应采用这种方式。看来两者都是很注重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的。目前国内有许多幼儿园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
第四篇:“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午间晚间音乐会印象范文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午间晚间音乐会印象
2010年8月1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每日的午间和晚间音乐会,给我们带来了身心的享受和调节。下面就印象最深刻的几场音乐会谈些体会。
这些音乐会包含了声乐、器乐、舞蹈各类形式。既有艺术化很高的室内乐、合唱团演出,也有各国不同民族风格传统音乐展示。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展示,给了我们新鲜和愉悦的心情。声乐音乐会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合唱音乐。
合唱是一种合作渲染气氛的演出形式。不仅追求声音和谐,更重要的是发挥出人声在合唱时最大的想象空间。几个国家的合唱团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英国的社区式少年合唱团,带来的是―种以讲述来连接音乐各部分的类似声乐套曲或交响童话的形式。由几名演员朗诵一些对话和内心独自,之后进人音乐。除了有相当高水平的和声编配和演唱,更有意思的是除了音乐外,合唱团成员的笑声和喧闹声组合成了台唱音乐的一部分,展现出一个自然而富有艺术化的场景。笑声的音区高度也是精确设计的,一部分声音在拟声时呈现出和弦分布状态,自然形成七和弦或九和弦的叠置;另一部分以偶然音乐形式出现,每次演出都有不一样的音响效果。另外在队形上,不再局限于正规的排列,而是采用情景剧形式,加入肢体表演,让人感觉既有音乐剧的魅力,但又不失合唱本身的意义。
在小型演奏厅,―支来自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合唱团带来了浓厚的西班牙风格作品。和声的起伏与声音的交替,像一阵阵清风拂面。
他们表演了一首带有爵士风格的合唱,队员以两人为一组分成三组排开队形,除了多声部出现爵士音乐固定和弦外,在特有节奏上,队员均以肢体动作展示。他们鼓掌击拍,跟着音乐变换击出不同的节奏型和突然的休止,节奏把握十分精确。在女声独唱部分,女声的声音状态与合唱时完全不一样。可以看出,合唱需要的融合性和独唱需要的个性,在演员的内心区分得非常好,更令人感动的是,演唱者都有视力障碍,他们是互相搀扶入场的。当他们的声音飘溢到音乐厅每个角落时,在座的每个^都热泪盈眶。瓦伦西亚合唱团确实在用心歌唱、表现音乐。
枫叶巴松四重奏。来自英国的几名少年将这一演奏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巴松多在乐队中表现木管合奏时的低音效果,偶尔为了调节音乐,奏出独奏乐句,经常表现笨重形象。连音吹奏是其所长,跳音则难以驾驭,而他们却将连音、跳音、音色、句法等处理得恰到好处,令人惊叹。
来自芬兰的家庭组合在简单的舞美效果下,以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展示了异国风情;阿根廷的演奏组合流淌出浓烈的南美风格,热情似火的音乐把听众带人狂欢的境界;瑞典“热情”小提琴合奏团的演奏,无论是高度艺术化的传统室内乐演奏,还是家庭式的娱乐风格,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
8月4日晚,由西安音乐学院、台湾新古典舞团联合演出的《来自唐朝的声影》,绚丽的服装和金碧辉煌的舞台,让大家感受到唐朝宫廷雅乐的庄重与华美。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的每场音乐会都独特而精彩,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场视听的享受,还使我们深感音乐教育对人心灵塑造的强大力量。全世界热爱音乐和音乐教育事业的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相信这种震撼和感动会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
第五篇: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7月在京举行
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7月在京举行
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7月在京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共同主办,中国乐器协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于2018年7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大会的主题为“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以创建“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为宗旨,倡导“每个国民一生学会一件乐器,每个家庭一年听一场音乐会”,旨在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助力扩大音乐人口,实现“音乐是生活的刚需,乐器是家庭的标配”的奋斗目标。大会结合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探讨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方法途径,增进国际音乐教育行业的交流合作,实现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本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将发挥“会与展、展与演”结合、学校和社会音乐教育互动、乐器产销与音乐教育及音乐生活跨界融合的优势,着力体现“会展搭台,音乐教育唱戏”的专业化鲜明特征。
会议针对音乐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基础类和专业类横纵组合的内容体系,邀请了数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音乐教育行业从业者,在主旨、主题、圆桌论坛、工作坊等环节演讲中闪亮登场。他们围绕“音乐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音乐教育的各个角度和方面,展现当今音乐教育的各方面成果,打造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学习交流体验的国际化平台。除了继承和延续体制内音乐教育的内容,本次大会的特色之一是增加了许多体制外的内容。
北京现代音乐节圆满落幕,“长江钢琴”再创中国钢琴新高度
2018年5月26日,在现代音乐的伟大交响中,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合主办的“2018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世界新音乐节暨北京现代音乐节”圆满落幕。
在这场素有“国际音乐奥林匹克”之称的现代音乐盛会中,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波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顶级音乐人呈献了包括交响乐、小交响乐、青年混声合唱、弦乐四重奏、室内歌剧、独奏、中华民族管弦乐、电子音乐等二十一场各具风格的现代作品音乐会及多场专业学术活动,打造了一场极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世界级“音乐盛会”
作为首个登上世界级赛事舞台的中华民族品牌,柏斯音乐集团旗下的长江钢琴凭借一流的品质,被音乐节甄选为指定用琴,承担包括“开幕音乐会”在内的十场高端音乐会演出任务。在最高等级舞台和最具专业水准的观众面前,“长江钢琴”与众多国际一流乐团勾勒出了绝美音乐画卷,助力“北京现代音乐节”奏响“盛世华章”。
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中国首站隆重启幕
2018年6月17日晚,由全国音乐教育服务联盟合作平台(中国乐器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北京乐器学会、消费日报社等四十三家战略合作单位联合发起的“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中国首站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盛装启幕。本届“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以培育国民音乐审美素养为文化坐标,秉承大型社会公益和全民互动参与文化精神,承载“音乐让生活更美好”鲜明主题,倡导“每个国民一生学会一件乐器,每个家庭一年听一场音乐会”。自开幕启程日起,“6?21国际乐器演奏日”辐射我国一百四十座城市和七百家承办单位,汇聚十六万乐器人在华夏热土奉献三千场乐器文化展演的恢宏艺术画卷。
当晚,活动组委会主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外交部集邮协会常务副会长卢树民,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音乐教育家周海宏,中华民族器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乐器学会常务副会长毕可炜,消费日报社副社长刘荷青,中华民族器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舒云,罗兰数字音乐教育董事长、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会长程建铜,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的音乐总监、国家一级作曲、中国著名音乐人孟可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首席鼓演奏家陈志龙,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网近四十家主流媒体和观众等,共计六百余人出席盛大开幕式。6?21国际乐器演奏日(Fête de la Musique)创始人、法国前文化部部长朗?杰克(Jack Lang)更是代表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官方团队隔空送来浪漫温馨祝福视频。
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在致辞中强调,组织中国“6?21 国际乐器演奏日”活?樱?旨在倡导全民参与乐器演奏,普及大众音乐教育,扩大音乐人口,并特别指出活动体现出大众性和公益性,以及“低门槛”“高平台”的突出特点。在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下,“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于2017年登陆中国,成为发展社会音乐教育事业、扩展音乐人口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