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两江战略合作论坛实施工作总体方案
中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方案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大河。长江与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发展在中美两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举办好2010年“中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特制定本筹备工作方案:
一、论坛目的
通过“中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交流两江流域在发展内河航运、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就战略合作交换意见。使中美对长江、密西西比河的发展形成沟通交流的机制和平台,为两江流域的区域合作提供高层战略对话机制,为两条河流航运物流业建立高层交流平台。分享中美两江内陆开放和发展经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二、论坛主题
(一)论坛标题
主标题:中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 辅标题:内河航运、流域经济发展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二)论坛主要议题
1.内陆港口城市现代物流和综合交通发展研讨 2.内河航运和现代物流发展配套保障研讨 3.干支联动和江海联运发展研讨 4.邮轮游艇新兴旅游产业研讨 5.沿江临港产业和滨江经济发展研讨 6.内陆地区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研讨 7.水资源综合利用研讨
8.绿色航运与沿江生态保护研讨
三、论坛规模
论坛总规模控制在300人左右,其中:
中方参会人员:国家相关部委(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环保总局等)官员20位,中央社团负责人10人,专家、学者20人,新闻单位20人,沿江城市官员30人,沿江和重庆主要港航企业、科研和设计单位150人。共计约250位。
美方参会人员:官员5位(来自商务部,运输部,使领馆),专家 15-20位(来自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加州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美国内河航运协会等),企业 30位左右(来自美国港口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制造和流通企业)。共计约50位。
四、举办单位
支持单位:中国交通运输部、中国商务部、美国联邦运输部、美国商务部。
— 2 — 主办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交通运输部水运管理局、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美国联邦交通部水运管理局。
承办单位: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外运长航集团、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等。
五、活动安排
论坛时间:2010年10月17日至20日。论坛地点:重庆君豪酒店。日程安排:
(一)第一天(10月17日)参会者到达重庆。
下午 17:30至18:00,重庆市领导会见美方官员、国家部委等重要参会代表。
晚上 重庆市政府欢迎晚宴,乘游轮观赏重庆夜景。
(二)第二天(10月18日)
上午 9:00至10:00,开幕式。主要议程为:重庆市领导致开幕辞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交通运输部领导致辞;美国联邦运输部、美国商务部官员致辞;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旨发言;美国运输物流协会主旨发言;美国芝加哥市政府官员发言。
— 3 — 上午 10:15至12:00,举行“内河航运与综合交通”专题论坛交流发言。主要议题为:内陆港口城市现代物流和综合交通发展研讨、内河航运和现代物流发展配套保障研讨、干支联动和江海联运发展研讨。
下午 14:00至17:00,举行“流域经济发展与开放高地建设”专题论坛交流发言。主要议题为:沿江临港产业和滨江经济发展研讨、内陆地区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研讨、邮轮游艇新兴旅游产业研讨。
晚上
论坛酒会或冷餐会(按国际惯例)。
(三)第三天(10月19日)
上午 09:00至12:00,举行“绿色航运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论坛交流发言。主要议题为:水资源综合利用研讨、绿色航运与沿江生态保护研讨。
下午 14:00至17:00,互动对话,闭幕式,签署《中美两江合作论坛重庆宣言》,举行新闻发布会。
(四)第四天(10月20日)参会代表返程。
六、组织机构
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联邦运输协会和重庆市政府成立本论坛组织工作委员会,在组委会的领导下,由市交委、市外经贸委和中交协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具体工作。
(一)论坛组织工作委员会
主席: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要领导(名单待定)
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主要领导(名单待定)
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名单待定)副主席: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重庆市政府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委员成员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待各单位落实人员)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交委、市财政局、市外经贸委、市外办、市发改委、市政府接待办、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团市委、市环保局等。
主要职责:领导、审定论坛工作方案,统筹组织协调,处理关于论坛工作的重大事宜。
(二)论坛组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主 任:市政府办公厅领导(名单待定)
副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交通委员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名单待定)团市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 5 — 论坛组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综合协调组、会务组、专题论坛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青年志愿者组、医疗卫生组。
专项工作组成员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和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联合组成,负责论坛具体事务的统筹协调、联络沟通、督促落实等。各组根据相应的工作职责制定筹备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和工作总结。
1、综合协调组
组 长:市政府办公厅主要领导(名单待定)副组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成员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外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接待办、团市委、市公安局、市卫生局等。
联络员:市政府办公厅处室负责人(名单待定)
市交委处室负责人(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处室负责人(名单待定)主要职责:综合协调、联络、督促、检查等职责。——负责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交通运输部水运管理局、交通运输部长江
— 6 — 航务管理局、美国联邦交通部水运管理局等主办单位的联系、协调工作;
——落实美方官员等重要参会代表的接待及在渝期间的各项活动安排;
——落实国家部委、沿江城市等重要参会代表的接待及在渝期间的各项活动安排;
——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关部委办局负责同志参加论坛的各项活动;
——落实以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名义举行的招待宴会及座谈会,宴请美方官员、国家相关部委官员、中央社团负责人、中美专家学者、沿江城市官员、知名企业家等;
——落实论坛专项工作组的组织机构,负责各工作组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组织召开相应工作会议;
——筹备论坛工作,起草论坛实施方案及重要文件; ——负责论坛经费的预算和统筹安排;
——落实论坛开幕式上重庆市领导的开幕辞及主旨演讲、中国交通运输部领导致辞、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旨发言等事宜;
——负责重要客人必要的纪念品赠予;
——负责其它具体工作的统筹协调、联络沟通、督促落实等。
2、会务组
— 7 — 组 长:市交委主要领导(名单待定)
副组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办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成员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市交委、市外经贸委、市外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接待办、团市委、市港航局、市交规院等。
联络员:市交委办公室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办公室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办办公室领导(名单待定)
主要职责:论坛相关会务事项、会场技术保障、后勤服务保障、参会代表接待服务等工作。
——协助综合组,落实国家部委、沿江城市等重要参会代表的接待及在渝期间的各项活动安排;
——协助综合组,落实美方官员等重要参会代表的接待及在渝期间的各项活动安排;
——负责组织实施以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名义举行的招待宴会及座谈会,宴请美方官员、国家相关部委官员、中央社团负责人、中美专家学者、沿江城市官员、知名企业家等;
——论坛有关的外事接待工作;
— 8 — ——负责其他与会代表的接送工作;
——负责其他与会代表在渝期间的交通车辆安排; ——负责其他与会代表返程票务;
——负责其他与会代表的考察、旅游活动; ——负责协调落实其他与会代表的食宿安排;
——负责落实参会有关证件、会议材料等的设计、制作、管理和发放;
——负责论坛会场施工、布臵,落实大会相关软硬件设施、人员配臵等;
——负责大会其它后勤服务工作。
3、专题论坛组
专题论坛组拟对应于论坛主要议题及交流发言日程安排,分为3个小组:
(1)“内河航运与综合交通”专题组:
由市交委负责组织,主要承担“内陆港口城市现代物流和综合交通发展研讨”、“内河航运和现代物流发展配套保障研讨”、“干支联动和江海联运发展研讨”等3个议题的各项相关工作。
(2)“流域经济发展与开放高地建设”专题组: 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市外经贸委负责组织,主要承担“邮轮游艇新兴旅游产业研讨”、“沿江临港产业和滨江经济发展研
— 9 — 讨”、“内陆地区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研讨”等3个议题的各项相关工作。
(3)“绿色航运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组:
由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市环保局负责组织,主要负责“水资源综合利用研讨”、“绿色航运与沿江生态保护研讨”等2个议题的各项相关工作。
组 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负责人(名单待定)副组长: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分管负责人(名单待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分管负责人(名单待定)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成员单位: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市交委、市外经贸委等。
联络员: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名单待定)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名单待定)市交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名单待定)市外经贸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名单待定)
主要职责:专题论坛的策划、协调、组织与实施及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
——负责征集专题论坛题目,拟定专题论坛总体方案; ——根据重庆市政府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批准的专题论坛
— 10 — 方案,组织、督促专题论坛活动的实施;
——协调、检查、督办各专题论坛筹备工作,收集整理各专题论坛研讨成果,形成决策咨询建议报告并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委办等;
——协助负责论坛重要参会代表、知名专家学者的实地调研考察活动;
——负责重庆市党政领导与论坛专家学者座谈会的筹备和实施;
——协调邀请有关领导参会、邀请新闻记者等工作; ——各论坛承办单位负责制定专题论坛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报专题论坛工作组;
——论坛承办单位负责各专题论坛的具体筹备、组织和实施,相关成果报专题论坛组;
——有关专题论坛的其他工作。
4、宣传组
组 长:市委宣传部领导(名单待定)副组长: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成员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局、市报业集团、市广电集团、重庆电视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等。
— 11 — 联络员:市交委宣传部门领导(名单待定)
主要职责:论坛新闻宣传的策划、组织、协调、新闻报道等工作。
——负责制定论坛宣传报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负责论坛相关的新闻发布会;
——负责组织在渝媒体对论坛前期、期间及会后的宣传报道,以及论坛筹备工作信息汇编、论坛专题网页;
——负责组织对论坛开幕式及重要活动进行现场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论坛音像、图片资料拍摄工作,以及收集和整理论坛新闻报道情况等;
——负责落实机场、论坛会场、参会代表驻地、宴会场等重要场所的宣传氛围营造工作;
——负责对中央及各地新闻单位的宣传、接待,并为其采访工作提供方便;
——负责对美国媒体及其他国外新闻单位的宣传、接待,并为其采访工作提供方便;
——负责重庆形象宣传和与论坛有关的宣传纪念品、小礼品等;
——负责有关论坛宣传的其它工作。
5、安全保卫组
组 长:市公安局领导(名单待定)
— 12 — 副组长: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成员单位:市公安局、市运管局、市港航局、市公安消防总队、市交通执法总队等。
联络员:市公安局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交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名单待定)市外经贸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名单待定)
主要职责:
——负责对论坛重要参会代表和其他警卫对象的安全保卫;
——负责开幕式、游览等重大活动的交通疏导、现场安全、秩序以及消防安全等;
——负责参会代表驻地宾馆的安全保卫;
——负责论坛其他配套活动所在场地的安全保卫以及必要的交通疏导;
——负责突发事件处臵预案工作;
——负责其它有关论坛的安全保卫、交通和消防安全工作。
6、青年志愿者组
组 长:团市委主要领导(名单待定)副组长: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 13 — 成员单位:团市委、市教委、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
联络员:市交通团委负责人(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团委负责人(名单待定)
主要职责:
——负责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英语交流应用要求等的相关工作;
——负责组织青年志愿者协助论坛会场的报到、材料发放等;
——负责组织青年志愿者协助机(站)接送参会代表; ——负责对专家学者及其他重要客人、外宾的“一对一”服务工作;
——负责论坛会场的导引工作; ——负责论坛会场午间茶歇服务等; ——负责论坛活动需要的其它服务工作。
7、医疗卫生组
组 长:市卫生局主要领导(名单待定)副组长: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成员单位: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络员:市卫生局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 14 — 市交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市外经贸委分管领导(名单待定)
主要职责:
——负责参会代表驻地宾馆的医疗服务; ——负责参会代表驻地宾馆的食品卫生检疫; ——负责领导人及重要客人的医疗保健;
——根据论坛的实际安排,负责大会午间茶歇的食品卫生; ——负责论坛有关的其他医疗、食品卫生安全服务工作。
七、工作经费
重庆市政府设论坛专项资金380万元,主要用于前期启动、宣传推广、中外官员和专家邀请、会场、宴会、酒会、酒店、餐饮、工作差旅等。
八、实施进度 1.2010年7月
(1)拟定工作方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拟定总体方案、分工方案、预算方案。
(2)组建工作班子。重庆市落实前期启动经费;组建论坛组委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和重庆市分别形成工作班子,制定各专项工作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落实专人负责各项工作;论坛组委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 15 —(3)初定参会人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系中方单位参会单位(包括国家部委);重庆市相关单位联系落实黄奇帆市长邀请函;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联系美方参会单位。
(4)联系相关会务。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落实会务准备工作(包括同声翻译和志愿者组织);制作论坛网页。
2.2010年8月
(1)前期准备。起草、印刷、发出中英文邀请函;开通论坛网站;制定媒体宣传方案,确定宣传合作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发出新闻稿。
(2)确定参会人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系确定中方单位参会人员;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确定美方单位参会人员;重庆交委和外经委负责联系确定重庆地区参会人员。
(3)制定接待方案。重庆市落实部分工作经费。按照确定的参会人员名单,逐一落实接待人员、住宿安排、用餐安排、安全保卫等会务工作;跟进和落实中美官员、企业贵宾、演讲人等重要参会代表;落实重庆市参会、到会领导。
(4)初定宣言内容: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起草《中美两江合作论坛重庆宣言》。
(5)落实相关会务:制定论坛及现场安排方案;落实同声传译人员及设备;设计参会代表证、工作证、记者证;设计大
— 16 — 会背景板、欢迎晚宴背景板;联系设计、制作会议礼品。
3.2010年9月
(1)收集会议材料。重庆单位会议发言和交流材料,由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联系落实;中方其他单位会议发言和交流材料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负责联系落实;美方参会单位会议发言和交流材料由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负责联系落实。
(2)确定会议议程:论坛组委会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确定会议议程,制定现场分工方案;按照参会单位和参会人员情况,确定主题论坛和专题论坛主持人,会议交流发言人员,并通知相关人员作好准备;落实摄像记者、摄影记者、全程录音事项。
(3)布置接待任务:由市政府办公厅布臵落实会务接待工作,接待任务具体到单位部门,具体到人;制定开幕式、招待晚宴座位表。
(4)准备论坛纪念品:重庆市安排具地方特色的纪念品400份。
(5)确定宣言内容:《中美两江合作论坛重庆宣言》征求各方相关单位意见并确定,翻译中英文。
4.2010年10月
(1)落实贵宾行程:汇总贵宾、企业嘉宾航班信息,制定
— 17 — 参会代表信息表,各方分别落实贵宾行程安排,汇总重庆形成总体接待方案。
(2)印刷论坛论文:对收集到的论文装订成册,出版《中美两江合作论坛论文集》,印刷《中美两江合作论坛重庆宣言》。
(3)形成宣传高潮:在论坛前后,在中外媒体密集报道论坛。
(4)现场安排:召开论坛,按计划做好会议相关工作。(5)论坛总结:论坛组委会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
第二篇:立白零售战略合作论坛发言稿
尊敬的立白公司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作为零售商家代表参加立白公司的零售战略合作论坛。
我们黄商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3年,是黄冈市商贸龙头企业。二十多年来,黄商人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打造“黄商”主品牌以及旗下“黄商超市”、“黄商服饰”、“黄商便民”三个子品牌。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发展壮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总营业面积已达26.8万平方米,员工8200余人,年销售收入10.11亿元。经营网点扩大到9家大型购物中心、8家超市大卖场,16家服饰连锁店、70家便民超市和958家村级加盟店。
一、与立白公司合作回顾1、2000年,黄商超市开始与立白公司各区域经销商开展经营合作,销售额每年稳步提升,由每年销售额50万元/年到2009年高达150万元/年。
2、2003年我们第一家外埠连锁店黄商黄梅购物中心开业,在黄梅当地进行招商时,得到了当时立白经销商陈林峰先生的大力支持,与我们签订了第一份外埠立白经营合同,从此我们公司与陈总接下了不解之缘。
3、2007年我公司与立白公司高层进行互访,并接受立白公司领导邀请,实地参观了立白番禺生产基地,工厂内先进的技术设备、规范到位“工厂6S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环境保护装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白公司以“责任感”和“立信、立质、立真、立先、立责”为核心价值观,以“做专做强做大、振兴民族日化”为历史使命,以“创世界名牌、做百年立白”为远景目标的企业文化,让我们感受到立白公司蓬勃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通过战略联盟所取得的成果
2008年我们黄商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占地面积为200亩的物流配送中心,并
在2010与黄冈和顺商贸有限公司签订关于立白产品统一配送的合作协议,从此我们与立白
公司的合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黄商超市也成为立白公司区域KA,让黄商超市与立白公司合作更为密切。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销售业绩一年一个台阶,2010年实现销售额280万元,2011年实现销售额350万元。骄人业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立白公司领导对黄商超市的重视;另一方面得益于黄冈和顺商贸有限公司与黄商下属门店的紧密合作。
三、2012年黄商超市与供应商合作思路
2012年我们公司与供应商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规范、优化、支持、共赢”,在规范内部职责的同时,更对供应商考核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对于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品类或品牌,我们会在陈列资源、促销支持、门店合作机会上予以支持。我公司正处于大跨越、大发展的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像立白公司这样有思想、有发展潜力、有连锁能力、有发展目标和规划,具有长远战略规划的供应商,只有这样才会走得更远,做得更强。
四、2012年合作规划
2012年,我们与立白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目标量为500万,我们很有信心完成这
一目标。我们将通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与立白公司共同销量的突破:
(一)、共同谋划,明确门店目标,搭建竞争平台
为确保2012立白系列产品500万元销售额的顺利完成,我们与立白公司工作
人员一起对往年数据进行分析,将全年目标量分解到门店,并制定相应的奖励竞争平台,以此来让各门店店长、主管关注立白品牌,大力推介,大力促销。
(二)、共同规划,相互协作,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立白公司所倡导的“一、五、十”企业文化与黄商超市提倡“”文化是一致的,为了让双方的工作人员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将利用店长与主管每月例会机会,为双方搭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双方相互了解,共同关注。同时也诚挚地邀请立白公司领导到黄商集团为我们的员工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培训。
(三)、共同策划,增加厂商周活动频率,提升双方品牌影响力
随着零售业态的发展,终端卖场成为生产厂家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平台,我们将在合作过程中,共商策划,比如厂商联谊性质的大型合作活动,以此来提升双方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携手共赢。
(四)、共同合作,推进黄商便民系统的开发
黄商下属便民系统门店有76家,大部分分布在各县市乡镇,店多量少,销售商品主要通过黄商二级配送站供货,立白系列产品销量提升空间巨大,下一步我们将协助立白公司业务人员通过店长每月例会,便民配送站每月巡店机会,共同推进黄商便民系统门店立白系统产品的销售进度。
我诚挚地希望我们零供双方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拓展整体利益,建立战略联盟,着力提高经营效率,努力实现共赢。2012年,我们将在过去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围绕500万元销售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将合作业绩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能源要素组合与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
能源要素组合与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
傅勇
[内容提要]全球能源供求体系决定着中美、中俄之间能源战略合作的基本走向。各种战略要素组合构成中美、中俄两种能源战略合作类型的框架和特点。中美能源合作具有全球性和互补性,其核心是防止能源主要产地和主要通道的各种安全威胁上升,同时也预防两国能源战略利益差异走向对抗。中俄能源合作则更具有地区性和互利性,其核心将是两国能源供求关系更加长期化、机制化,并推动东北亚和中亚两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整合。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低碳经济升温,中、美、俄三国都开始进行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其能源战略合作出现新的趋势。
[关键词]能源战略合作 战略要素组合 能源地缘政治
[作者介绍]傅勇,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非传统安全研究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研究。
全球能源体系正在经历着历史性变革。这个变革是由世界能源供求关系失衡和价格剧烈振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全球气候变化启动低碳经济、传统大国相对衰落和新兴大国整体崛起等长时段的重大战略因素共同推动的。中美和中俄能源战略合作是这个体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可能超出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结论。因此,能源战略研究不能限于个别学科领域,更不能 只从某个能源战略要素说明整体能源战略环境。在研究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全球能源各种要素的分析,认识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多维结构。
一
全球能源体系可以分为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两个方面,由此构成全球能源价格体系和价格稳定保障机制,确保全球能源供求基本平衡是这个体系稳定性的基础。中国、美国处于主要能源需求方,俄罗斯处于主要能源供应方。在能源价格的稳定性方面,美国处于能源价格的主动控制方,中、俄处于能源价格的被动接受方。在这三个能源大国中,中国既是能源价格被动的接受方,又是能源进口大国,其 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较低。这个定位决定了中国是能源战略合作的主动方。无论是能源需求方,还是能源供应方,都需要稳定的能源市场价格。
由能源供求关系决定的能源价格是能源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能源战略合作的核心要素。国际石油定价权是指在国际市场中,一国在多大程度上有能力使国际油价达到符合本国利益的价位。油价定价能力基本反映了各国的实力。与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相当,它对于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也居于首位。在现行市场体系下,多数国际石油贸易以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从石油定价权的区域分 布看,欧洲石油贸易以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价为准;北美石油贸易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得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为准;东亚石油定价主要受NYMEX和IPE的辐射和引导。强大的期货市场与美元的计价货币地位二者结合,使美国具备在全球范围支配石油资源流动的手段。无论是中国的人民币或俄罗斯的卢布,对能源期货市场都不具备类似美元的价格影响力,因而更需要通过能源供求关系的长期联盟来取得价格的稳定性。防止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就成为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重要前提。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既是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也是大国货币政策和国际资金流向变化的结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必然引起国际能源价格的振荡。当美国需要刺激经济和出口时,它就采取美元贬值政策,从而导致国际油价上涨,这对于中国这个主要石油进口国来说显然不利。当美国需要强势美元时,油价就会下跌,俄罗斯这个主要石油出口国就会遭受损失。美元汇率变化又会引起全球流动性过剩或流动性不足,巨量资本流动就会随着美元汇率升降而涌入或逃离能源期货市场,导致能源价格更大幅度的波动。金融危机与能源价格振荡结合,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和需要大量进口能源的中国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在这次金融危机前后,中、俄都在国际油价涨跌过程中遭到沉重打击。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是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远远低于美国,“中国因素”很容易成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炒作题材。中国对于国际油价的被动劣势地位还在于国内油价体系尚未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国内和国际油价之间存在着一个月的滞后期,结果便产生了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买高不买低”现象。当国际油价暴涨时,中国往往大量购入原油期货甚至现货,但是很快就出现油价暴跌,国内价格不得不保持零售价高位运 行,使中国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受到双重损失。
美国影响国际油价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操纵主要产油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局势甚至改变当地的战争与和平状态。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两次发动伊拉克战争,多次威胁要打击伊朗和实施严厉制裁,这些重大事件几乎与油价上涨的曲线在时间上完全平行。即使如此,美国战略界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往往在油价上涨时抛出“中国能源威胁论”,造成中美能源战略对抗的假象。2004年,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认为,“美国国内汽油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对世界石油供应所施加的压力”。[1]2005年美国国会在《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案》的追加条款中规定,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和国防部联合调查中国在全球争取油源的行动对美国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2]2006年,美国国防部在《2006中国军力报告》中指出,中国“单边能源外交”可能会造成地区局势紧张。[3]随着中国对外部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如果不能找到中美能源战略的共同利益,上述负面战略评估就可能成为美国的主流判断。
为防止由于能源供求关系的紧张而走向战略对抗,中美两国必须以能源战略合作作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能源战略合作将涉及到能源供求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国际能源生产的可持续性、能源产地和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可保障性以及与能源价格波动相关的汇率机制等[4],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能源供求关系不仅规定了中美俄能源合作具有必要性,也规定了中美俄进行能源战略合作具有必然性。最近10年,俄罗斯石油产量从2000年的3.233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4.907亿吨,因其国内石油消费没有增加,其增量部分几乎全部用于出口。俄经济结构和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由能源产业创造的产值约占俄GDP的50%,其中3/4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出口。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出口收入构成了俄出口收入的65%,俄政府收入的2/3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销售税。当2004年至2007年世界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上扬时,俄GDP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出现199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强劲势头,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6%。[5]
作为主要能源出口国的俄罗斯对能源价格波动的经济政治后果更为敏感。当世界石油价格从每桶140美元跌至40美元、跌幅达到71%时,俄经济立即陷入苏联解体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增长率在2009年为负5%-6%,失业率为12%,贫困率上升到16%。[6]随着石油价格从最高点的147美元/桶跌至2009年的70美元/桶以下,触及俄国家预算平衡的红线,俄就出现巨额财政赤字甚至财政危机。[7]可见,能源价格波动关系到俄经济基础和国家安全的根本稳定。寻求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确保稳定的能源价格和能源收入,已经成为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增长最快的能源出口市场,同时又具有稳定的国际支付能力,对于俄能源市场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要“中国因素”长期存在,俄能源出口市场就有重要保证,能源战略合作就必然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
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是中国寻求能源战略合作伙伴的基本动因。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国,到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8]据国际能源署估计,2008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近1.8亿吨,进口依赖度已达到49%;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到每天1420万桶,其进口依赖度将升至75%。[9]由此可见,确保外部油气资源的进口总量,将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而寻求稳定的油气进口来源,是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实现这个条件的路径,就是与具有巨大油气资源潜力并是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国的俄罗斯建立稳固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
二
中美俄能源战略合作主要受两个潜在供求关系 因素的影响。一是主要大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二是主要产油国的油气资源储量。在这两个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绝对优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世界能源供求关系和能源价格走势,而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对长期价格走势尚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在油气储备方面更需要取得美俄的战略合作,即与美合作增强中国的石油预警机制和应急储备,与俄合作加强油气资源勘探以提高油气开采量。
能源应急保障能力是通过石油储备天数来缓解或消除石油供应中断所造成的危机的能力。一国石 油储备天数越长,则该国的应急保障能力越强。经过1970-198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长期建设,美国石油储备已经达到可以应对进口中断90天的能力。美国石油储备应急机制不仅具有预防战争状态下石油进口中断的功能,而且具有在和平时期调节国际油价波动的功能。当国际油价上涨过猛时,美国就适当释放储备石油以平抑国内油价;当国际油价下跌过快时,则适时提高石油储备总量以保持国际石油供需平衡。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尚处于起步阶段,到2010年底,大连、黄岛、舟山和镇海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达到30天进口石油储备能力,新疆独山子等另外四个储备基地正在兴建 中。中国尚未建立及时、全面、可靠的全国能源统计信息系统,这对于石油储备能力的运作系统仍然是一个缺陷。尽管中国石油储备系统刚刚起步,就已经对国际油价波动产生了影响,开始打乱国际炒家利用“中国题材”进行原油期货的投机炒作。随着中国石油储备逐步上升到60天的能力,可能将对国际油价的长期趋势产生更大的影响。
根据这个预期,美中在石油储备方面展开战略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两个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展开石油战略储备协调,就可能使世界油价的峰谷波动变得较为缓和,从而实现石 油供求的稳定性。同时,中俄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石油储备合作的可能,这就是通过政府间大宗合同谈判来实现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平衡的杠杆和交易模式。在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政府间大宗石油交易之后,俄罗斯也开始加快两国大宗交易的谈判进程,以此作为市场交易的重要补充。现货、期货、政府交易、石油储备四者结合,将使中国与美、俄的能源战略合作空间更为广阔。
俄拥有13%的世界石油储量和32%的天然气储量,但是潜在储量并不等于探明的、可开采的储量。[10]国内生产的持续性主要衡量一国当下石油生产能力及未来石油资源枯竭程度,主要以储采比、储 量替代率及石油储量探明率为度。[11]。俄罗斯能源资源正在出现过度开采和储采比下降的迹象。2008年,俄东西伯利亚石油储量增长比预计少了1/2;2009年原油产量出现负增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俄罗斯油气田是前苏联时期探明的,自199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增加新的储量。前苏联时期油气储量是油气产量的3-4倍,但是到2000年左右已降至0.51倍。西西伯利亚的现有油田均已进入产量下降阶段,现存油井的平均充水率为80%-90%。这种趋势如不改变,则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大约只能维持25年的开采量,而天然气资源可 能维持40年左右。[12]但是,这绝不是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的终结。因为大约还有20%的俄罗斯领土尚未进行油气资源勘探,整个北冰洋大陆架完全是空白地区,在这些广阔的空白区仍可寻找到新的大型油气田。然而,如此规模巨大的油气勘探,需要巨大财力和人力的长期投入,而中国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恰恰可以为俄罗斯提供这种战略支持。这将是俄罗斯国家能源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未来空间所在。目前,中俄联合勘探西伯利亚油气资源的雏形已经展现,它的发展可能改变21世纪世界能源格局和能源供求体系。
三
从能源地缘政治角度透视,我们对中美俄能源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复杂性将有更深刻的认识。能源地缘政治可以分为能源安全博弈与能源安全合作两个方面。确保能源地缘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建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是能源安全关系的基本内容。在能源地缘环境中,美国能源来源的主要区域是中东波斯湾地区,受到这个地区各种战略风险的影响,需要以巨大的政治成本和军事成本来确保其能源来源的稳定性。中国的能源地缘环境具有复杂性,其中包括中东、非洲及其他石油产区和主要油气运输通道的安全风险。俄能源地缘环境相对稳定,因为大部分油气资源都在俄罗斯境内,但是受到东西方两端的外部地缘环境的很大影响。由于能源地缘环境和能源结构的制约作用,中、美、俄都需要建立稳定的能源战略合作,塑造更为有利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问题在于,如何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找到能源战略合作的共同目标。
能源地缘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地缘政治,它覆盖全球、地区、多边和双边等各种国际能源安全因素,是由能源资源储存、主要能源产地、能源运输通道和主要枢纽、能源市场、能源储备基地、能源国家集团等特殊区位连接的地理空间布局,以及围绕着控制和改变这种布局而展开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从一个国家单独的能源安全角度来看,能源地缘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包括境外石油供应地的政局稳定性、运输通道的安全性、石油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本国石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等战略要素,它通过产油国危机发生率、本国能源结构的对外依存度、进口集中率、运输通道安全性等指标加以体现。产油国危机发生率越高,则能源供应的安全系数越低。能源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能源供应的安全度越低。进口集中度是指进口来源前5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之比,该比重越高则能源安全风险愈大。能源通道安 全以一国海轮运力、航线长短、途经海上咽喉要道多寡及护航能力强弱而定。途经海峡越多,运输距离越远,护航能力越弱,则海上航道越不安全。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及军事干预能力主要反映了一国通过外交、贸易以及军事手段保障石油供应的能力。在理论上说,这种能力越强则能源安全系数越高。本国石油公司竞争力以公司油气储量、生产规模和实现利润等指标在世界同行中的排名而定,排名越是靠前,排挤别国公司的能力越强,本国能源安全越有保障。这些指标和判断已经成为国际能源政治的经典信条。总之,石油进口国的石油安全系数与该国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成正比,与其石油对外依存度成反比。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大,对外军事外交影响力越小,则安全系数就越低。[13]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经验判断,传统现实主义观点强调通过军事力量控制石油产地和运输通道来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现实主义的能源地缘政治观把国际能源资源分配视为具有排他性的零和博弈,而新兴大国对能源需求的上升必然构成对传统大国能源利益的威胁。由于这种局面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不难由此推理,同为石油进口国的中美能源关系将呈现出高度竞争性甚至对抗性。[14]尽管美国在上述指标上具有全面领先优势,但是它仍然处于能源安全的风险之中,因此美国要继续强化它在中东等石油战略要地的军事干预能力和政治控制力,这就会导致美国排斥其他大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力。中国在上述指标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此判断中国的能源安全系数很低,必须全面强化这些能源战略要素,力争在能源地缘政治中取得与美国可以平衡的能力。中国由此也会形成单边主义的能源安全战略。两种单边主义的能源战略并存,其后果是日益恶化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以致出现中美之间的全面战略对抗。这就几乎否认了中美之间在能源安全领域展开战略合作的可能性。
然而,中美能源战略合作的根本前提在于能源地缘政治环境的形成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能源供求关系变化,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改变着传统安全的固定模式,相互依存的大国共同利益促使它们把能源合作需要置于能源竞争需要之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主要能源产地已经不再是孤立地域,更不是某个大国可以完全控制的。由于运输工具的极大改进和中小国家的主权意识强化,石油运输通道的控制权也难以成为霸权国家的垄断专利。随着国际资本和技术等市场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能源地缘经济正在超越能源地缘政治,成为主要大国之间展开能源战略合作的空间条件。由于维持全球能源体系的成本越来越高,霸权国家对国际能源价格体系和运输体系的控制能力逐步削弱,开始转向寻求其他大国在主要能源产地和能源通道的安全合作。其他国际行为体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和国际能源署等,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呈上升趋势。东盟等地区组织也开始承担对马六甲海峡的安全义务。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大国战略合作、非国家行为体、非传统安全因素合成能源地缘政治的四维结构,改变着传统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引导着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的复杂互动。[15]
新的能源地缘政治包含着大国之间对能源战略要地的相互竞争,也包含着大国之间对能源市场的相互依赖,以及应对威胁国际能源安全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相互合作。[16]从相对安全的观点来看,促使大国之间形成能源安全合作的地缘环境大致有四:其一,在某个大国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这种多边合作的成功概率很低;其二,当某个新兴大国迅速崛起,传统大国维持原有能源体系的能力迅速丧失时,这种多边合作的可能性也较低;其三,当若干大国的实力旗鼓相当时,多边合作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其四,只有当霸权国家面临严峻挑战但尚未失去主导地位,新兴大国对主要能源战略地区的影响力上升但尚未威胁传统霸权国家时,这种能源战略合作才有较高的成功概率。中美两国在能源战略要地的地缘政治关系可以归结为第四种情形。
总体上,美国在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能源咽喉要道仍然保持着战略控制权,但是美国保持控制的战略成本越来越高。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以及美国与伊朗的长期对峙已经成为美国巨大的战略包袱,而其盟友欧盟和日本都不能帮助美国摆脱这些旷日持久的战略危机。然而,中国却可以在这个地缘环境中发挥特殊作用,其中包括在伊朗核危机中的调停者作用,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者作用,在伊拉克的经济重建者作用等,却不会成为美国在上述地区的挑战者和对抗者。维持这些战略通道和能源产地的安全,是保持世界经济总体稳定的需要,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两国最大的差距应属运输通道安全及对资源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以及军事干预能力,[17]这些都是地缘政治中的硬力量要素。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亲和力恰恰是美国所不具有的,可以补充其软力量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地缘政治优势的中美互补特点将越来越显示出来。
中美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合作还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实行“走出去”战略并取得巨大的战略突破,在20多个国家中进行与能源相关的投资、开发与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地区包括中东、非洲、中亚及俄罗斯、东南亚、拉美和北美等几乎全球所有地区。中国在这些能源资源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优势和政治友好关系,构成了更大范围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从而也带来中美能源战略合作的更大空间。2007年美国前5大能源进口来源国为加拿大、墨西哥、沙特 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进口集中度为58%;同期中国前5大能源进口来源国为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和阿曼,进口集中度为61.3%。[18]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源地和美国的主要供应来源地大体上不重合,[19]只有沙特是二者共同的主要来源地,而沙特在石油储量和地缘政治倾向上都可以满足这两个大国的需求。因此,中国在非洲等地开拓新的油气资源,不仅可以降低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的潜在冲突,而且有助于保持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平衡。
与中美能源地缘政治关系相比,中俄能源地缘政治更具有地区合作和战略利益互补的特点。这是由若干长期发生作用的战略因素即俄罗斯在欧盟、远东、中亚三大地区的能源供求结构以及这些地区的大国力量对比所决定的。
俄能源地缘战略的结构性特点要求其实现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能源出口的战略平衡。迄今俄罗斯所有的油气管道都通向独联体和欧盟国家,欧盟和前苏联成员国是俄罗斯的主要能源出口市场。由于北约和欧盟东扩对俄罗斯构成的战略威胁,以及乌克兰等邻国对通往欧盟的油气管道加以挟持的压力,俄罗斯对欧洲的油气出口始终存在着减少甚至中断的危险。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导致欧洲能源供应的严重失衡,又可能造成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的巨大损失。欧盟也意识到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度过高所带来的战略脆弱性,正在加快其能源供应多元化步伐。为了应对欧盟对俄罗斯能源需求下降的前景出现,俄罗斯需要在远东地区增加油气出口以达到东西两端的能源战略平衡。只有中国市场能够抵销或补偿欧洲市场可能造成的损失,使俄罗斯能够保持稳定的能源出口收入。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俄罗斯对欧盟以天然气出口为主,对中国以石油出口为主,二者并不存在一方增加则另一方减少的必然性。在没有发生危机的情况下,俄罗斯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并不会减少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在发生危 机的情况下,俄罗斯可以增加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包括天然气)以维持其能源收入。这就是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的“双保险”战略,“中国因素”是实现这种战略平衡的关键条件。
俄罗斯能源地缘战略的另一个重点方向是保持对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控制权。中亚-里海地区是仅次于波斯湾地区的世界第二大能源储量地,对于未来世界能源供求平衡关系极大。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至今仍然把中亚国家看作其“政治后院”和“能源储备”,是俄罗斯“天然的特殊利益中心地带”,并且极力保持在这个地区的市场利益和战略影响力。[20]美国力图改变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特别是将其纳入美能源地缘战略版图。为此,美国早就把中亚-里海地区纳入其“大中亚”战略计划之中,不仅在军事上布兵投子,在政治上培育亲美势力,而且在经济上投入巨额资金。格鲁吉亚完全倒向北约,标志着里海西岸实际上已经被北约所控制。此外,欧盟、日本、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国也都参与对中亚地区能源资源的竞争。[21]在群雄逐鹿中亚的背景下,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唯一可以确保的稳定因素就是上海合作组织。借上合组织,俄可以维系俄与中亚国家的传统纽带,并且保持中亚地区东部油气资源与俄西伯利亚管道网络的连接。上合组织是中、俄和中亚五国共同组成的地区合作机制,中国的全面参与为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和政治稳定提供了持续的积极因素。中俄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把能源地缘政治和地区合作机制结合起来,以实现能源战略合作的新方式。
俄能源战略由西向东转移过程中,保持对中国和对日本的能源出口平衡是其战略选择,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东北亚能源地缘政治框架。由于金融危机后欧洲能源需求大幅下降,俄能源战略重点开始转向东亚。根据2009年8月公布的俄罗斯《2030年能源战略草案》,俄将与国际石油巨头共同开发东 西伯利亚、西太平洋沿岸大陆架以及北极圈地区的新油气田,加快能源出口向东转移,东亚将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增量地区,[22]其市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然而,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东亚最大市场孰重孰轻,俄经过大约10年时间才确定下来。围绕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走向,中俄日之间一直存在博弈与竞争。中方提出的安大线(安加尔斯克至大庆)方案与日方提出的安纳线(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方案之间相互激烈竞争。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俄达成“石油换贷款”协定,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泰纳线”支线管道项目才最后敲定。这是俄罗斯能源战略东移的标志性项目,表明俄中能源战略合作是东亚能源地缘政治的框架主体。中国市场和中国资金来源的巨大潜力,是俄作出这个战略选择的根本原因。而中俄黑瞎子岛争端的妥善解决、俄日四岛争端的持续激化、美日同盟与北约东扩的战略呼应,则是这个选择的深层次战略因素。随着中俄之间以铁路、管道、油轮“三头并进”的能源战略通道建成,以中俄能源战略合作为核心的东北亚能源地缘经济构架将得以确立。这个构架和以中日韩三国为主体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将逐步融合,成为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整合的基础。
中俄能源战略合作在总体上纵深推进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利益分歧。例如,就在中俄签订“泰纳支线”协定的第二天,2009年2月18俄日“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建成,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而日本是最大的买家。可见,在中日两个能源大市场之间保持平衡,仍是俄罗斯远东能源战略的主要考虑。同样,俄也担心中国在中亚东部地区形成更加直接便捷的能源管道网络,使中亚油气资源在西向和东向两个方向流失,而北向的西伯利亚管线网络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少。即使在 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如何长期合理利用和分配中亚油气资源,如何确定市场份额和市场价格,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但是,同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稳定性相比,这些利益分歧是局部的、潜在的。
四
中、美、俄三个大国都在进行能源结构战略调整,这是能源战略合作的可持续性所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是保证能源安全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在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两个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能源利用率仅仅是日本的1/9,是美国的1/4-1/5。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能源消费是欧盟的1.58倍。[23]由于能源效率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因素,中国在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领域的发展明显超过俄罗斯,并可能缩短与美国的差距。俄能源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转型迟缓,制约着它的能源结构提升,其能源出口也受到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俄罗斯已制订提高能源附加价值战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度。而美国在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的一年时间里,就对“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展开战略研究和巨额投资,力图把新能源作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新增长点,以求夺回对世界经济政治的主导权。
由于中国和美国都具有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紧迫性,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起步明显快于中俄在该领域的合作。中美之间已经初步形成战略共识,签订了关于中美能源合作和气候变化的谅解备忘录,并制定了双边能源合作协议,其领域包括化石燃料、核能、水力发电等传统能源,也包括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技术合作等。中美元首峰会和战略与经济对话都把能源合作作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并形成了“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合声明”等重要文件。中美新能源合作进程关系到全球减排机制和低碳经济的最终框架,实现全球能源和环境治理的协调机制。正如2009年6月李侃如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挑战与机遇》一文中所说,“至关重 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必须通过逐步弥合分歧的现实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低。”[24]美中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能源进口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都需要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需要保证国际能源供应安全,都需要稳定、可靠和经济的国内替代能源。这就形成了中美能源战略合作新的共同利益基础,使两国发展新能源合作形式具有可能性和互惠性。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打击空前沉重,却成为中俄能源战略合作俄的新起点。确保资金来源,就成为俄罗斯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关 键因素。中国通过巨额贷款缓解俄罗斯能源部门的债务危机,“贷款换石油”、“下游换上游”等中俄能源合作的新交易方式,体现了能源要素和金融要素的跨国组合,以及能源产业链的跨国组合,这些跨国要素组合的新模式使两国能源战略合作获得新的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在这次金融危机后,中美、中俄之间的能源战略合作都出现了新的转型,反映了大国能源战略合作的新趋势。
(责任编辑:张浩)
注释:
[1]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04 Report to Congress,Washington,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4,pp.10-11.[2]The Senate andHouse ofRepresentativ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nergyPolicyAct of2005,pp.549-550.[3]US Department ofDefense,The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2006,2006,p.1.[4]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8期,第52-60页;赵宏图:“国际能源转型现状与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第35-42页。
[5]http://www.xiexiebang.com/dbtw-wpd/Textbase/n ppdf/free/2005/key2005.pdf.[9]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4,p.263,http://www.xiexiebang.com/textbase/nppdf/ free/2004/weo2004.pdf.[10]ВикторПетровичГавриловИ.М.Губкина:“Правдао российскихуглеводородах”,《НГ-Энергия》,2009-09-08.[11]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世界经济》,2007年第9期,第17-30页。
[12]И.Сечин,“Обэтомонсообщилвинтервьюпрограмме‘Вестинедели’телеканала‘Россия’”,http://www.xiexiebang.competition”,Survival,Vo.l 50,No.4,W inter2008,pp.68-74.[15]张建新:“美国霸权和国际石油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马小军、惠春琳:“美国全球能源战略控制态势评估”,《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期,第38-46页。
[16]赵宏图:“全球能源安全对话与合作——能源相互依赖时代的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第38-44页。
[17]Kenneth Liebertha,l MikkalHerberg,“China s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U.S.Policy”,NBR Analysis,Vo.l 17,No.1,April2006,p.7.[18]Pietro S.Nivola,“Rethinking‘Energy Independence’”,December30,2008,http://www.brookings.edu/papers/2008 /1230_energy_nivola.aspx;田春荣:“200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3期。
[19]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The Failed States Index 2008”,Foreign Policy,July/August2008,pp.64-68.[20]杨丽、马彩英主编:《转型时期的中亚五国: 1990-2001》,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左凤荣著:《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21页;杨雷著:《俄哈关系论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168-169页。
[21]孙永祥:“探寻2009年世界能源的几个热点问题”,《能源》,2009年2月号。
[22]В.В.Бушуев,“Россия-ШОС,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Круглыйстол.《Перспективы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клубаШОС》,г.Ташкент,26.02.2007;И.Сечин,“Обэтомонсообщилвинтервьюпрограмме‘Вестинедели’телеканала‘Россия’”,http://www.rbc.ru,23.03.2009.[23]齐绍洲、李萌:“欧盟能源效率与‘欧盟理智能源计划’评析”,《法国研究》,2007年第2期,第74-84页。
[24]“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U.S.-China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http:
//www.brookings.edu/testimony/2009/0604_china_liebertha.laspx.《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2期
第四篇:的致辞在中美企业投资合作论坛上的致辞
3,.s,,在中美企业投资合作论坛上的致辞
商务部美大司司长何宁
尊敬的高来恩总领事、麦克多诺夫州务卿、塞亚丁会长,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受邀出席今天的中美企业投资合作论坛。首先,我代表商务部美大司,对美国驻广州总领馆、华南美国商会、商务部投促局和厦门市各有关部门为本次论坛的举办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对出席今天论坛的中美两国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问候!
中美企业投资合作论坛是中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于2008年共同发起,依托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旨在推动中美两国双向投资、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几年来,论坛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扩大,受到中美两国政府、企业、商协会、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我衷心希望,与会各位朋友能够珍惜论坛提供的良机,畅叙友谊,坦诚交流,务实合作,共谋发展,推动中美投资合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关系能否稳定健康发展,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为两国总体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经贸关系在两国建交后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2982.6亿美元(2008年双边贸易额曾经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近120倍。
多年来,中美在投资领域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截至2010年7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58984个,合同金额1520.43亿美元,实际投入640.43亿美元。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之一。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出现喜人的发展势头。
互利和共赢是中美企业开展投资合作的基础。美国企业通过对华投资,既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理念、高端的技术和急需的资金,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根据中方不完全统计,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美元,实现净利润近80亿美元。据我所知,绝大多数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前景感到乐观,愿继续扩大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中国美国商会今年4月发布的2010《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91%的企业对未来五年在华发展充满信心,82%企业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表示乐观,79%企业有意在2010年扩大在华投资。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美投资合作的深入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真诚的态度履行了市场开放的承诺。目前,中国已经跻身市场最为开放的发展中国家行列。不久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先生对于中国履行加入世贸承诺给予了高度评价。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希望外资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身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竞争能力,力争在中国这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大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中国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这无疑将为中外企业家和在华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新的合作领域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创新是开放的创新,不会歧视、排斥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智慧结晶。我们将平等对待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的创新和产品。我们鼓励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进程。
前天,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习近平副主席在开幕式上郑重指出,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把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作为对内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当前,中国正积极致力于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今年4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未来,中国将不断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我相信,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外商在华投资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厚的回报。
我注意到,今天有很多中国企业界人士出席论坛活动。近年来,中国企业对赴美投资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美国企业对华投资,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同样可以带动美国当地就业,同样可以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借此机会,我呼吁中美两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提供更多的便利。
女士们、先生们,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及,中国商务部将与中央政府10多个部门合作,于今年11月24-27日在北京举办“2010年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本次博览会将展示世界各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的最新成果。我们欢迎中国和世界各国企业积极参与此次博览会。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通过合作携手应对。中美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双方开展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拥有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能源环保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交流。去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就深化在自然资源保护、工业、建筑及消费品能效、能源节约、碳捕获及封存、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广泛领域的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骆家辉部长率领美国清洁能源商务发展代表团来华访问,双方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合作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美国在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等领域拥有技术、资金和经验优势,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消费市场。我认为,两国开展合作的互补性远大于彼此间的竞争性。中美企业家应发挥各自优势,牢牢把握中美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合作的历史机遇,在提升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中美企业投资合作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促进中美关系稳定与合作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促进中美关系稳定与合作
中美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将于2014年7月在北京举行。5月11日-13日,奥巴马特别代表、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访问中国,分别与中国副总理汪洋、中国总理李克强会晤,中美双方就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简称“SED”)的基本内容达成了共识。尽管这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诸多争议,但历史经验表明,只要两国保持高层对话和接触,通过积极沟通、直面分歧、寻求共识的方式来管控中美争议,两国关系就没有“过不了的坎”。
对话机制有其特殊意义
中美之间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项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机制,但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两国之间级别最高、对话内容最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对话管道。2006年,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前总统布什共同创立中美“经济对话机制”,每年由中美两国的经济、财政和外交首脑率领各自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举行综合性的经济、财政与金融政策对话。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为了及时应对两国间基本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上的新特点,两国决定提升中美一年一度的经济对话机制的层级,将经济和金融政策对话扩大到安全、防务和战略领域。中美这一高端的对话机制从此也正式命名为“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
2009年5月,首度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在华盛顿举行,时任中国副总理的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在随后的4年里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政部长盖特纳举行了4届中美SED,在促进两国经济、金融、贸易、环境与气候问题合作、汇率、双边投资,以及网络安全、地区安全热点局势等诸多问题上的中美政策沟通和增强合作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奥巴马政府进入第二任期,中国也产生了以总书记为代表的新领导集体。象征两国新政府团队上台、中美SED“新人当家”的第五轮中美SED在华盛顿举行,中国方面由主管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新任国务委员杨洁篪负责,美国则由新任国务卿克里和新任财长雅克布?卢负责。
在2013年7月10日中美第五轮SED对话的开幕式上,汪洋副总理虽然是SED的“新人”,但表现却十分老辣。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汪洋副总理诙谐幽默,将中美经济和金融关系比喻为彼此都不能分离、已经高度相互依赖的“夫妻关系”,强调既然已在同一屋檐下,就不能“同床异梦”,而是要“培养共同生活的基础”,让中美合作走向新的历史高度。汪洋副总理特别指出,他已经10年没有访问过美国,但到了美国一看,美国人“身体还是比我们壮、个子还是比我们高、鼻子还是比我们长”,他就“放心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不少人议论美国衰落了,中国也有人感觉“好得不得了”,觉得中美之间可能要提前权力“易位”。汪洋副总理的一番讲话,于玩笑之间暗藏机锋,赢得了满堂彩。
第六轮SED:中美正在面临重大的挑战
2014年7月的中美SED前夕,中美双方似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由于2014年初,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对话外交和防务干预的力度。2014年5月,中越南海“9 81钻井”平台的对抗**,明明是越南政府在奥巴马政府强化所谓对盟国和防务伙伴“安全再保证”攻势下,“拉大旗作虎皮”,以为有美国撑腰就可以和中国叫板。而美国政府不顾“981钻井”平台的作业位置处在中国所属西沙群岛中的中建岛17海里的事实,指责中国钻井平台是在越南的专属经济区,是“挑衅行为”。因此,5月16日到访美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将军在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不得不挺身而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要求美国在中越钻井平台的争执事件中“保持客观”,并强调中国会不理睬有关方面的压力,会把这口油井“打下去,一定要打成”。
另外,2014年5月18日美国财政部借口中国军队对美国公司的商业机密进行网络黑客攻击为由,宣布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5名军官进行制裁。这一决定显然违背了中美SED业已建立的“网络安全对话工作组”以协商精神解决中美之间的网络安全争议的原有共识。美国方面不顾新一轮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举行在即的事实,单方面对华采取敌视和报复行动,对中美SED机制的功能与这一机制本应展示的合作原则,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中美关系:需要的就是合作与互信
中美SED机制建立以来,正是在双方“坦诚对话、务实合作、循序渐进、互利共赢”的原则指导下,双方在经贸、金融、气候与减排问题上取得了诸多进展。第五轮中美SED最突出的成果,是两国决定正式启动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如果BIT协定达成,无疑将会使得中美两国的经济、金融关系迈上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第六轮中美SED决定设立两国气候与减排合作议程。2013年4月13日,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3年7月,工作组向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国元首特别代表提交报告,建议采取针对两国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空气污染源控制的五项倡议:2014年2月15日,中国和美国再次发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不仅向世界积极说明中美气候和减排行动的积极成果,而且在2015年全球气候新协议达成之前表达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定的合作立场。
这份中美气候合作联合声明重申,中美两国将致力于“为2015年全球应对这一挑战的成功努力做出重要贡献”。声明还提及,“中国和美国将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交换信息和讨论,促进中美合作,这对引导2015年联合国公布全球气候变化协议标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奥巴马政府已向全球承诺,美国到2020年时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17%(绝对总量减排)。2009年,中国政府也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降低碳强度)的宏伟目标。中美之间的气候和减排合作,向世界昭示了中美合作的伟大愿景,也带动了国际社会向减排迈进的坚实步伐。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美两国之间所取得的积极进展表明,SED机制是解决中美众多争议、引领中美深化合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为了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空气污染物排放、实现务实合作,中美在SED机制下成立了“气候和减排工作组”,启动了在五个合作领域建立共同实施计划的行动方案。这五个领域分别是:载重汽车和其他汽车减排、建设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温室气体数据的收集和管理、以及建筑和工业能效。
中美的气候合作不仅将带动全球气候与减排合作的信心,也是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气候合作框架义务进程的重要基础之一。2014年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国气候变化问题大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的陪同下,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国际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解振华进行了工作磋商,并参观了由中美两国共同投资建立的清洁能源工厂。SED事实上已经成为中美气候与减排合作最重要的载体。
除了气候和双边投资贸易协定谈判之外,近年来另外一个涉及中美商业与金融合作的重要领域―跨境会计审计,也将是此轮SED涉及的重要话题。美国负责对会计公司审计的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PCAOB)”主席詹姆斯?多蒂(James Tody)希望2014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能够让中美之间的会计监管机构就跨境会计审计达成协议。中美跨境审计谈判是历年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保证相互投资具有良好的会计和审计运营环境,促进中国公司在美上市咨询客观、准确和公正的重要环节。2014年1月,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SEC)宣布对中国四大会计事务所实行制裁,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安永华明以及普华永道中天四家会计事务所被暂停在美国执业6个月。随着中美经济和金融关系的紧密化,中美需要在许多方面实现法治程序的对接,并打击跨境商业欺诈及违法现象。SED在中美关系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