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旗实施收缩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的汇报
某旗实施收缩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
工作的汇报
一、实施“收缩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城镇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实现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产力越来越向城镇集中,城镇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储波同志在《搞好“两个建设”推进“三化进程”》讲话中明确指出:“推进城镇化进程就是要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抓好全区各盟市中心城区和旗县政府所在地中心镇的扩容提质,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把培育特色
产业特别是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在继续搞好商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培育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从改革配套制度入手,消除不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性障碍,解决好城镇新增人口的医疗、子女上学、就业等实际问题。”
按照“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把散居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转移到城镇,逐步实秩丝凇⒆试春突肪车目沙中鞣⒄故侵凉刂匾摹<涌焱平钦蚧⒒映钦虻姆浯饔茫匦氪俳烈挡祷姆⒄梗烈岛湍燎媒峁沟恼铰孕缘髡乜砜占洹<涌焱平钦蚧亟俳ひ灯笠档氖实奔校ひ稻玫某中龀ぃ⑹共到峁垢骱侠恚行У赝乜沓窍缇用裨鍪盏那馈<涌焱平钦蚧欣诟谋涔愦笈┠撩竦拇成罘
绞剑跣」づ┖统窍绮畋穑梢匀嫣岣呷嗣袢褐诘奈镏饰幕钏剑迪殖窍缇玫目焖俜⒄埂R虼耍颐且邮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领会“小城镇,大战略”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新观念,拓展新路子,采取新举措,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我旗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实现全旗“走进前列”、富民强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举全旗之力认真抓好,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我旗实施“收缩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去年初召开的旗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我旗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针对实施“收缩战略”,促进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工作安排与部署。
我旗坚持“人民城镇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和城镇建设树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并举”的战略思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今年小城镇建设重点继续放在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城镇环境建设上继续深入开展“城镇净美亮绿”工程,全面开展拆墙透绿、拆迁辟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等绿化活动,按照不同街区,合理布局,做到花、草、树木科学搭配,实行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合理组合,形成一路一品、一街一个特色的景观效果,构建镇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街道绿地各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让万盆鲜花进广场,用鲜花装点多蓝、思歌腾、迎宾广场,要早动手、快行动。定期开展“三项整治”活动,坚决消除“脏、乱、差”现象,大力倡导文明向上的城镇人文环境,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年,在镇区再修一条标志性大街,改造四条纵向道路和小巷,基本构建镇区“三横六纵三出口”的市政路网骨架。同时做好自来水管道改造和启动巴尔虎博物馆、那达
慕会场修缮工程。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要采取向上争一块、从外引一块、社会集一块、内部挖一块”和土地挂牌出让,“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养城”的办法实行多元化投入,解决好建设欠帐多、资金不足的主要问题。实施“收缩战略”,进一步集中城镇消费人口,促进和提高牧业人口的生活质量。要把有条件的富裕牧户逐步引入阿镇,做大做强阿镇。今年,每个苏木要完成动员——户富裕牧户或职工迁住阿镇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把阿镇总人口集中到万,把全旗的人口都集中到阿镇,各苏木要走家庭牧场的路子,重点把防疫站、扑火队、医疗站建好。要走欧洲牧业国家的路子。要以市教育局要把我旗教育打造成民族教育品牌的大好机遇,优化、活化、合理开发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集中使用。通过实施“收缩战略”,着手把办学条件、办学环境较差的苏木学校撤并掉,集中到阿镇
办学,使更多的牧民孩子受到更良好的教育,集中打造民族教育改革的样板。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通过引导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向镇区集中,发展小城镇商贸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积极为镇城繁荣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增强小城镇的内涵和发展活力。总之,在小城镇建设中,要集中体现民意民愿,多做群众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既要修好大路,又要注意小巷、道路、路灯、排水、厕所、休闲娱乐场所建设的实际问题,既要加强建设,更要注重管理,使城镇的环境、卫生、镇容镇貌、公共秩序都达到非常文明的程度,向外界树立一个全新的新右旗形象,把我旗建设成一个祖国塞外边关、草原深处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继续实施“收缩战略”,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实现牧区小康社会而努力
一抓好功能定位,合理构筑城镇化体系
城镇是城镇化的基本单位,城镇的定位决定城镇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推进城镇化,首先要科学地把握城镇的功能和产业的定位,我旗现有个苏木镇。从区位上看,呈现以阿拉坦额莫勒镇为中心、以“乡乡通公路”为半径的环形分布格局。从功能上看,旗政府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优势及示范带动作用。在产业发展定位上,要充分考虑紧邻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和重要交通线满西线(线)与国道(线)相连的区位特点,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并不断加强与俄蒙两国地区间的经贸往来。加快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提高其集聚工业和增加就业的能力,在镇区周边发展工矿业园区,使之成为推进全旗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在产业发展上,要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
资源效益型工业。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为农牧业产业化创造适宜的软硬环境,吸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牧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水土光热风等自然资源优势,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蒙古族悠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既要逐步完善旅游服务、休闲娱乐、安居乐业的基本功能,又要充分展现人文和谐、生态环保、亮丽舒适的鲜明特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梯次推进。从我旗实际出发,今后城镇化建设不平均使用力量,不搞齐头并进。通过重点投入,集中建设,将阿镇建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城镇,逐步构建以阿镇为政治、文化中心,以周边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各苏木特色农牧业经济区为依托,构筑一座风格独特、造型别
致、集中俄蒙三国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边境口岸旅游小城。
二认真搞好规划,全面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没有高水平的规划就没有高质量的建设。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必须把提高规划水平放在突出的位置。从我旗目前城镇建设的现状看,整体规划比较合理,我们要坚决防止建设、布局混乱、环境污染等“城镇病”的发生。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强化规划意识,把城镇规划工作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先导工作来抓,要以战略的眼光规划城镇,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上大气,设计上超前,布局上科学。
一是起点要高,要聘请区内外知名设计院所搞规划,要广泛听取包括专家、群众在内的各方面意见,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城镇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二是要充分考虑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要求,统筹
兼顾,注重总体规划、各专业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力求提高城镇规划的综合性,树立规划的权威性,真正确立城镇规划在指导区域经济及城镇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三是要依据经批准的总体规划,对需要开发建设的地区,编制详细规划,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要加强规划执法检查工作,坚决查处违法违章建筑,切实维护城镇规划的严肃性。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划定范围,各负其责。绝不允许乱批、乱建、乱占,对不按规划建设的,要进行清查,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责任。四是要注重城镇形象设计。“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力求特色”,要认真做好重点地段的景观设计和重要建筑的设计,力求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要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以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市场、通讯、供电、给排水、生活区、文
化设施、园林绿化等,同样也要设计规划。“规划与设计先行,建设与管理并举,生产与生活并重”的路子,对一时没有能力和条件建设的,要科学规划,预留好建设空间,避免因拆迁改造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
三积极培育产业,不断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经济发展是城镇建设的基础,也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了,城镇的发展才有后劲,城镇化才能有序推进。从我旗来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这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密切相联的。正因为有强有力的产业作支撑,造血功能健全,才使得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要把发展城镇经济放在首位,树立“产业兴镇、产业强镇”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一是要大力抓项目。要围绕市场需求,瞄准发展方向,以优势资源转化为
重点,尽快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经济具有强劲带动作用的立镇项目,培育几个有一定规模、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积极培育镇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城镇经济总量。我旗始终坚持工业强旗和“全党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突出抓环境”的思想,围绕资源转换、畜产品加工两大工业体系建设,做大做强以石油、矿石、煤为主的能源材料工业,以绿色、特色畜产品为主的肉食、乳制品加工工业支柱,努力把总量做大。要强化资源转换与深度开发,把我旗建成全市、全区和东北经济区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属基地。将石油开采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力支持贝采区的生产建设,使石油开采今年达到万吨,实现产值亿元。同时,积极开展石油加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协调,跑项目,谋划石油开采的落地重化工,拉长石油业产业链,实现石油就地加工增值,积极培植新的财源和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承接辽宁、黑龙江等地有色金属企
业向我旗的产业转移和进入,开工建设总投资亿元的额仁陶勒盖锰银矿、总投资万元的乌奴格吐铜钼矿等项目。利用与邻近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的友好关系,将能源工业积极向俄蒙延伸,合作开发铁矿、铜锌矿等,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处资源,补充我旗原料供应不足的状况,加快我旗能源工业的发展;要强化我旗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全力支持草原兴发、先达、广大等加工企业,积极推进韩国天福、北京洛娃等皮毛肉血加工项目和乳品企业的入驻,引导各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重视并搞好第一车间建设。在抓好能源开采、畜产品加工两大工业支柱的同时,要积极培育生物制药、饲料加工等新的工业增长点。
二是重点抓传统产业升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在绿色、特色、无公害农畜产品上作文章,大力发展牧区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突
出搞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培育骨干企业群体,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旗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突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特色牧业大旗。按照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和“适度收缩,相对集中,普遍养羊,集中养奶牛”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的布局结构,使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集中布局,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抓好基地建设,尽快形成高效专业、有规模、有特色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肉源基地、奶源基地和畜种扩繁基地建设;抓好草业种植,先增草后增畜,全面落实草畜平衡责任书。重点抓好饲草、饲料的种植和草场改良,主要是免耕作业法。同时,按照增草增畜、草畜平衡的原则,今年要全面落实草畜平衡责任书,大户、小户同步落实,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为我旗今后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深入开展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特色养殖的发展,在理顺生产、销售、加工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特色养殖,要在范围、规模、总量、效益上求新突破,扩大推广北极狐、鹅鸭和人工渔业养殖,把围栏封育和禁牧休牧闲置下来的牧民劳动力和贫困户转移到特色养殖业上,并做为牧民增加收入的有益补充。
三是突出抓三产。要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努力加快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尤其要重点抓好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围绕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消费需求,尽快提升餐饮、宾馆、商场、食品加工、交通运输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消费环境,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
四是要重点抓园区。努力加快工业园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商贸小区、生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环境,降低企业的入园成本。要创新管理体制,加大招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园区安家落户,增强园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使其成为城镇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促进城镇经济的全面繁荣。总之,一定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发展格局,不断壮大城镇经济,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四深化配套改革,创新城镇管理体制
城镇环境对于城镇的发展至关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城镇环境,对于吸引外来资金、提高经济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我旗的城镇建设都处于成长时期,建设任务重,制约条件多,加快推进城镇化,就是要在尽快改善硬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优化软环境,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城镇化的根本动力贯穿于我们的工作始
终。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使生产要素流动更通畅、人民生活更方便。要按照“责任与权利、事权与财权、管人与管事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基层,将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要求旗所在地阿镇政府,要集中精力抓好城镇管理,切实发挥好社区、居委会在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等城镇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镇管理体制。要积极推进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依法调控土地市场,经营好城镇建设用地,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三级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城镇建设的集约用地机制。要稳步推进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新机制。要积极推进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完善农牧区
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城镇人口的聚集机制。对已经出台的促进农牧民进城的政策措施要认真落实,千方百计为农牧民到城镇落户搞好服务,积极为新增城镇人口的定居、就业、投资、教育、医疗、养老等提供便利。同时,要根据新的情况,围绕促进农牧民进城和劳动力转移,进行一次专门的调查研究,看看影响农牧民进城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属于政策不落实的,要坚决兑现政策;属于产业发展慢、吸引力小的,要在发展经济上多想想办法;属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居住环境不好的,就要在这些方面多做工作。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确保农牧民能进城、留得住、能致富。
五改善投融资环境,多方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推进城镇化,政府引导是基础,市场推动是根本。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要解决资金短缺的
问题,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招商造城”的发展路子,要坚决摒弃“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计划经济旧观念,而要树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市场经济新观念,面向市场,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多渠道筹资,开门搞建设,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筹资手段市场化。一是巧用财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体现公共财政职能,各级政府要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载体,适度安排一些引导性资金,用于那些难以靠市场筹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项目;二是借助上力。进一步加大跑上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不撒“胡椒面”。要求全旗各部门都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旗“一盘棋”思想,采取集中兵力打优势仗的战术,把争取到的项目进行捆绑,集中资金,重点突破。三是要挖掘地力。把土地这一最具增值潜力的城镇
资本推向市场吸引投资。政府要向市场有计划地拍卖土地,尽可能提高土地收益,并将城镇土地经营所得收入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吸纳外力。制定优惠的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力度,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务实的形式鼓励和吸引客商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五是盘活内力。要盘活市政设施存量资产,对除国家明文规定外的设施,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拍卖、出让使用权、转让所有权等方式,盘活变现,筹集资金。要将水、电、气、热、环卫等市政公用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建立旗政府特许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竞争式经营,吸引投资者参与开发与经营,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六是要广用民力。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宣传发动、广集民力,鼓励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城镇建设,走出一条全民参与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六坚持“两手抓”,为加快城镇化提
供精神动力
城镇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聚集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因此,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为城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先进文化的发展氛围,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一是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坚持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按照城镇化要求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教育产业化,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逐步营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氛围。三是大力发展
文体卫生事业,要集中文化资源,生产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发展城镇文化市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化。要积极开展地区性体育竞技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要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四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城镇为载体,继续抓好文化场馆等精神文明硬件建设。要广泛开展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镇活动,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约束、严格管理等多种措施,提高市民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文明城镇。
总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一项艰
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旗将把此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制定政策,积极推进。同时,注重对相关基础工作的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出台政策,指导并推进我旗城镇化建设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
第二篇: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在全旗城镇化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展和改革局 刘明涛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也就是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通俗的讲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的梯度转移,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条件。还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条件。
就我旗而言,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农牧民和农村牧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我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5亩、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旗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大力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我旗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十一五”以来,我旗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成区增长幅度较大。截止2009年末,全旗总人口25.6万人中,城镇人口 5.1万人,城镇化率为39.42%。初步形成了由城关镇——重点建制镇构成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相对明晰的城镇网络体系,城市的区域辐射、集聚力逐步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了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设施逐步完善。三是规划建设了煤化工经济循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后劲将逐步增强。四是启动城区北扩工程。五是城市的管理正在加强,有些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全旗一盘棋规划,分区布局,优势互补,市政管理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定了努力实现由村镇向城市转变的指导思想,从方向上确保我旗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旗城镇化建设的问题还很多,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结构不合理,镇区规模普遍偏小,聚集、辐射作用不强。以经棚镇为例,常住人口不足6万人,规划“十一五”期末达到10万人,但就目前看来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常住人口数量不足就很难发挥通过消费拉动城镇需求的整体效应,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也难以得到较好发挥,这一点可以说是我旗加快城镇化 建设的一个瓶颈。同时乡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较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大。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947元。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更是与城市相差甚远。城乡差距的扩大,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三是城乡规划体系不完善。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截止2009年末,全旗的大多数乡镇几乎都还没有编制详细的城镇建设规划。加之专业规划管理人员缺乏,使规划实施管理无法保障,无法向农村延伸,村庄集镇长期处于无规划可依、无管理建设的困境。
四是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家、自治区在城镇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很少,我旗地方财力虽然近几年不断向经棚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但也拿不出更多资金投入其它小城镇建设。由于资金匮乏,大部分乡镇路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差,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管理粗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小城镇管理机制,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我旗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旗县,随着工业化的洗礼,一方面,农牧民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逐步的转变,但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保留传统农牧业时代的烙印,这些“新市民”素质滞后,跟不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由于这部分人口大多数来源于农村牧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而城镇又缺乏对这部分人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设施。因此,城市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要实现市民行为意识的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旗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我旗地处内蒙古东部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四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距首都北京仅500多公里,因此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旗已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和县级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和旅游公路为微循环,纵横交错、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区域内基本形成以集通铁路、省际通道、303国道、306国道为干线的交通网络,距赤峰和锡林浩特机场均在200公里以内。国道、省级公路和旗乡级公路覆盖了全旗每个行政村。我旗矿产资源、水资源、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已初步形成了冶金、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骨干体系,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将是我旗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独有的旅游资源为我旗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对全旗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2009年,全旗共接待游客 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1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住宿餐饮业企业和个体商户已达到750家,交通运输户数1550多户,旅客运输能力96万人。可以这样说,旅游这一块蕴藏的潜力会在我旗今后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充分分析,明确区域城镇发展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我们应加强对我旗城镇体系和发展的研究,确定我旗未来城镇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土城子镇、宇宙地镇、芝瑞镇、达来诺日镇、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等重点乡镇为纽带,辐射带动其他乡镇的格局,为全旗城镇发展布局、产业和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以及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加强对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的同时,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按照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长期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的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加强管理人员和规划机构的建设,特别要改变乡镇、村庄建设无规划、无管 理的无序发展模式,为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拓展中心城镇,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以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和拓展经棚镇作为区域中心城镇的职能和作用,加快经棚镇区发展,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做大做强中心城镇。为“放大”中心城镇对县域其它乡镇的辐射和吸引力的作用,对于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在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的基础上,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提高转化农民工的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条件的农民转移进城,农民工城镇化是下一个阶段城镇化的重点。今后要在建立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城乡社保接轨等基础上,积极创造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条件。特别是要采用廉租住房、鼓励低收入群体自建住房等可行办法,把农民工阶层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排除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最大障碍,让他们真正留下来,真正融入城市,使他们在城市寻找一份可以发展的空间。切实提高我旗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发展作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的热水开发区、乌兰布统开发区、宇宙地镇、达来诺日镇、土城子镇等小城镇建设,确定各中 心城镇功能定位、主导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发挥边贸、旅游等优势,作好城镇间的桥梁、中介和传递作用。随着乡镇之间公路的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和县乡公路为纽带,将一些重点镇连接起来,形成以经棚镇为中心,以一批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群。
(四)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依托,带动劳动力转移
一般说来,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是城镇文明的象征,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城镇文明。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通过工业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聚集效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我旗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抢抓机遇,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立足资源和地缘优势,打造煤化工、冶金和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达到10—13万人,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0—50%。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强,并且能够容纳大量人口就业。我旗拥有丰富且有特色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且有地缘和交通便利等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只需加上创新的旅游发展政策和思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必将成为我旗城镇建设的有力支撑。
(五)发展农村牧区产业化,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0—1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能够有效转移4—7万人,占全旗总人口比例由80%降到50—60%。那么农牧民人均生产资料将增加20—30%。如此一来,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将会为农村牧区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农村牧区人口的有效转移,恢复生态环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基础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促进农牧民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便会逐步加快。
(六)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注重“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名旗为载体,在加大体育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应积极促进老城区电网改造工程早日开工,变明缆为地缆,改变当前城市输电线路老化的现状。同时,稳步推进碧柳河改道和滨河公园建设,使之成为城镇的“亮点”和“景观”,体现城 市的“灵气”和“秀气”,充分展示我旗独特的生态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旗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第三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xx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占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占33.1%。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在6亿元左右。——规模输出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日益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城县劳务输出经历了起步、加速、稳定的过程。目前劳务人员中近3000余人成为外出务工部落的“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行业,成为在外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带动了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流入城市。全县“领军人物”每年带动和组织外出务工农民9万余人,占外出总人数的93%左右,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定向有序流动的制导因子。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或在城市扎根定居成为非农人口,或自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金凤还巢”经营创业,回报家乡成效斐然。输出劳动力,回流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扩大视野之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李集乡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为支持家乡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汪岗乡新湾村农民陈刚回乡创办“飞亚羽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顶、羽毛圣诞树等40多种羽毛工艺制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有396户,其中电子厂、化工厂、木工家具厂等74个,养殖、种植场103个,预制厂157个,砖窑厂62个,年产值近4000万元,吸纳安置了5000余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孕育了劳务经济。农民开创的劳务经济,走的是一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这种现象蕴含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他们进城以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实际本领,实现人身价值,展示创业胆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启示之二,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引导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商城县为例,全县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0%。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启示之三,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留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输出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2002年,商城县出现万余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10多万亩。外出务工经商户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经商户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鄢岗镇农民刘正海、胡大海一次性托管和租赁外出务工经商户耕地67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5公顷,反季节蔬菜35公顷,优质水稻10公顷,无籽西瓜7公顷,充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启示之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用工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商城县在1990年转移的劳动力40.2%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0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几 点 建 议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
第四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精选)
劳务输出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得到开发利用,可以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输出总量迅速膨胀,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10.8万人以上,其中省内务工人员2万余人,跨省就业人员8.7万余人,出国劳务人员100余人,分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21个行业,年收入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外出人员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占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占33.1%。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在6亿元左右。——规模输出初步形成,块状经济日益凸显。从20世纪80年代起,商城县劳务输出经历了起步、加速、稳定的过程。目前劳务人员中近3000余人成为外出务工部落的“领军人物”。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行业,成为在外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带动了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流入城市。全县“领军人物”每年带动和组织外出务工农民9万余人,占外出总人数的93%左右,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定向有序流动的制导因子。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或在城市扎根定居成为非农人口,或自办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金凤还巢”经营创业,回报家乡成效斐然。输出劳动力,回流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扩大视野之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李集乡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为支持家乡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汪岗乡新湾村农民陈刚回乡创办“飞亚羽毛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顶、羽毛圣诞树等40多种羽毛工艺制品,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有396户,其中电子厂、化工厂、木工家具厂等74个,养殖、种植场103个,预制厂157个,砖窑厂62个,年产值近4000万元,吸纳安置了5000余名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孕育了劳务经济。农民开创的劳务经济,走的是一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中抢抓机遇,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市场直面激烈的竞争,最终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这种现象蕴含着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他们进城以后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干中学、学中干,发挥聪明才智,增强实际本领,实现人身价值,展示创业胆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启示之二,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引导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商城县为例,全县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0%。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启示之三,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留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输出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2002年,商城县出现万余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10多万亩。外出务工经商户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经商户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鄢岗镇农民刘正海、胡大海一次性托管和租赁外出务工经商户耕地67公顷,种植花卉苗木15公顷,反季节蔬菜35公顷,优质水稻10公顷,无籽西瓜7公顷,充分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启示之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用工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商城县在1990年转移的劳动力40.2%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00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几 点 建 议
1、加强宣传引导,把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明白,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会形成农村市场增长缓慢,相对萎缩,带来农民收入
下降,影响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建立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务输出经济,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劳务市场,加速非农化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2、以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城镇管理体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国家应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置换滞后于职业置换的现状。同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法》,在法律咨询、就业服务、医疗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农民工提供有力帮助,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体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置换,消除农民工权益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
3、将劳务输出与促进贫困地区的开发性扶贫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调查,2002年,商城县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占45%,比重进一步提高。商城县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因地制宜地确定就地开发扶贫为主、劳务输出为辅或劳务输出为主、就地开发扶贫为辅等不同组合的扶贫战略是贫困地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像支持过去的区域开发扶贫一样,在资金、培训资源的分配等方面,为贫困人口参与劳务输出提供广泛的支持,并为贫困人口参与劳务输出提供信息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和法律保障服务,通过贫困人口的输出,培养贫困人口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
4、发挥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职能,以加强职业中介管理为中心,加快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劳动者的求职行为、职业中介行为的管理,并逐步使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同时,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尤其为在劳务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人口和其他单个的打工者,获得正常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对依法处理恶性拖欠民工工资事件等提供法律支持,加大对违法违纪者的惩处力度,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5、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强化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技术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只有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推进农民非农化的进程。通过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单位的职业技术培训职能,统筹规划和实施对农民工的培训,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市场需要,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引导民工学习,增强民工适应转移的能力,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青阳镇人民政府华林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10至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我镇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快城镇化,可以增加城市人口、扩大消费,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1300多万城镇人口,新增投资6.6万亿元。可见,加快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也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并有力推动工业化的多元演进过程。优先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弊;有利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特色城镇化的推进的过程,就是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镇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镇在推进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镇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
2、城镇建设品位不高,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二是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
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三是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四是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融投资机制不畅,城镇化建设面临“缺血”危机。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城镇化发展的大问题。全镇来看,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未来几年我镇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以现有的我镇的财政收入水平来衡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
此外,我镇土地工多、集体人员多、拆迁难度大等客观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关于推进我镇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化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未来五年是我镇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期,需要全镇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我镇城镇化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青阳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我镇人口相对密集、交通快捷便利、工业兴旺发达、商贸繁荣活跃,农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居民素质较高,推进特色城
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机遇期。抓好特色城镇化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具体要体现前瞻性,拓展工业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同步规划;体现系统性,城、路、文、景、游、商六位一体来谋划;体现协调性,既注重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规之间的衔接,又与“十二五”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体现统筹性,把新镇区、老镇区、镇村结合部同步规划,突出青阳特色;体现严肃性,建立规划听证和民意征集制度,同时统一评审、把关并严格执行。
2、转变规划方式。
要有利于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优先发展,按照经济区域合理布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分工,形成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尽善尽美的体现青阳特色;有利于基础设施超前发展,从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利于小城镇参与市场体系的分工合作,把城镇规划与生产经济体系结合起来,使城镇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载体和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
3、精心组织实施。
建筑要“美”,设计要特色。用科学的理念、艺术的眼光、旅游的思路去谋划城市建设,要重技术、重艺术、重美感,把古镇文化、佛教圣地、低碳理念融合到建筑中去,展现水乡青阳、千年传承、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特色和魅力,以特取胜;功能要“全”,生活要方便。以深化“两创”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公厕革命”和“拆墙退绿”等民生工程,积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布点合理、开放共享、公正平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
空间要“拓”,布局要合理。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推进城市“四造”:框架构造、功能再造、旧城改造、特色塑造;努力改善城市“三区”:改造老旧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在推进“三区、四造”扩张城市规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留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的空间。
管理要“细”,方法要服气。现代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是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法,在深化认识,创新管理理念、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人员的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各项政策、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加强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落实等八个方面下工夫,有创新。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