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言词语看永济地区的婚嫁习俗

时间:2019-05-15 08:3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方言词语看永济地区的婚嫁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方言词语看永济地区的婚嫁习俗》。

第一篇:从方言词语看永济地区的婚嫁习俗

从方言词语看永济地区的婚嫁习俗

郭佳明

陕西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51班

摘要

民俗与方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方言是一种特殊的民俗现象,同时也是民俗的载体,与民俗文化相交相融,密不可分。本文依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永济地区的方言词语,具体研究本地区的独特的婚嫁习俗以及这些习俗所反映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custom and dialect is quite close, because dialect is not only a kind of special phenomenon of folklore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folk-custom.They are inseparable.According to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investigated by TianYe and the analysis on dialect words of YongJi, this paper had a specific research on the particular marriage customs

第二篇:从东西方习俗看文化差异(模版)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一、自我价值观的文化差异

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强调实现自我,在英文词典的合成词中有许多词都是 Seif 为前缀的。SeifeSteem/ Seifreiiance / Seifre-Spect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个人” 在西方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日本人,往往性格内向,谦虚含蓄,喜好安静,习惯忍让,不强调自我。因此,多数以群体意识为意识,以集体意向为意向,缺少个人进取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如当我们与美国人接触用英语交流时,对方会说 “Your EngiiSh iS very good”。这时中国人往往显得紧张发窘,会说: “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 日本人会说: “いいえ,まだ下手です。其实,美国人的回答并非谦虚,中国人、日本人的回答也不是不诚恳。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持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也迥然不同。东方即中国、日本的人生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 “克己服礼”,强调个人的人生价值应服从国家和天下的利益。而西方国家的人生价值观也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倡导人文主义,即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提倡个性,要求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个人,崇尚个人奋斗。另外,在道德规范上,中日两国受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尊崇亲仁善邻,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吃苦耐劳。而西方人则强调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尤其注重自己的成就和才能。

二、“男女尊卑观” 的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讲究绅士风度,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男士为女士献殷勤、效力、为女士服务,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女士照顾是礼貌风度。而在东方,在公众场合一般除恋人关系之外,主动为女士服务的绅士是很难看到的。由于受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的男人是 “大丈夫”。男性被看作是社会的 “中流砥柱”,从事国家中的 “伟业、大事”。如果男士在公众场合照顾女士,是有失男子汉的 “面子”,有伤 “大丈夫” 的尊严。往往还会引起女性的误解。正是不了解东西方生活习俗上的文化差异,才引起了这样的误解。在英国,过街护腰,离别拥抱,亲吻脸颊(并非接吻),这些都属呵护举止,不表示爱情。日本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文化传统上还是男人社会,女性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在社会上女人仍处于附属地位。直至今天,女性也得不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即使就了业,在同等学历、同样经历和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女性却享受不到与男性同样的机遇。反之,日本男人对女人的依赖程度更令人惊讶。

二、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在交际语中,首先碰到的就是称谓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谓语系统和使用习惯。中国与日本即汉民族与大和民族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体现了一种重视尊卑、长幼之别的等级意识,并且必然要反映在语言交际上。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习惯地按照等级来确定称谓。例如:对一定职务的谈话对象喜欢以职务相称,而且为了表示尊敬,即使对方担任副职,也往往把“副” 字略去。如: “王副书记” 被称为 “王书记” ;“张副校长” 被称为 “张校长” ; “田中副社长” 被称为 “田中社长” ; “竹下副部长” 被称为 “竹下部长”。英语跟汉语、日语则几乎完全相反。首先,除了正式场合对有特殊地位的人称呼其职务(如 “总统阁下”、“部长先生”)外,一般不以职务相称。其次,在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上下级之间、不同辈分之间都可以互称其名。如在西方的电影里,我们常看到儿媳、女婿直呼公公、岳母其名的场面。这在中国、日本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而西方人却习以为常,并无反感。这种现象正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与基督教关于 “上

帝面前,人人平等” 的教义无不关系。现代英美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已深深的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和别人平等的、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即不喜欢服从别人,也不希望别人过分客气地对待自己。尤其是美国人,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常常担心被别人视为不易接近的人。

四、委婉表达的文化差异

委婉是一种不直截了当、以婉转的语气来表达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交际中,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在东方人看来是因为命令式表达会给对方一种高压和强迫的不愉快感觉。而西方人则以个人本位以主要取向,他们习惯表明自己。不管他们内心对外界的反应有多么无足轻重,他们也愿意把内心世界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西方人给予人以直言快语、直截了当的印象。例如: 男女之间表示爱情时,美国人会直接说 “I Iove you”。中国人说: “我挺喜欢你的”。日本人说: “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です。”(直译为 “我喜欢你的事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东方人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往往采取委婉的、绕圈子的 “迂回” 方式,以此来察言观色,投石问路。对于不甚了解东方文化的美国人遇到这种场合,会感到对方闪烁其词,毫不果断,甚至于罗嗦。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无论是对外语教学,还是对国际间的交往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第三篇:从婚嫁彩礼的变化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婚嫁彩礼的变化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者:路宪增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有条件目睹了五十年来农村婚嫁彩礼的变迁史,同时也使我感受到农民生活由贫到富的极大变化。

追寻最初的记忆,应是1957年我二叔的婚事,我奶奶通过媒婆送给我后来的婶婶两套衣料、两条毛巾、两块香皂,外加20块钱。美丽的婶婶很快就成了我二叔的新娘。我哥比俺大10岁,他是1968年结婚的。记得清清楚楚,父母送给我嫂子的彩礼是:衣料四套,被料两床,140块钱,据说我父母因经济拮据本打算只送100元的,但他们未来的亲家提出:“你家不是一个儿子,现在少了,将来俺闺女要吃亏的。”最后,父母只能按当时的通常礼数送去。

我大姐小哥四岁,记得那是1972年的二月二,大姐未来的婆家委托媒人——我父亲的姨兄弟——我的大伯送来了订婚彩礼:衣料六套,被料四床及其他杂件,还必须提及的是,我家从未见过的那样厚厚的一打子大团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农村青年时尚的追求——四大件,即:蹬蹬(自行车)、转转(缝纫机)、听听(收音机)、看看(手表)。这1000快钱,就是让大姐买这些东西的。大姐是俺村最靓丽、最能干、最贤淑文静、心灵手巧的美女,收到如此彩礼,在当时是颇受同伴羡慕的。

二姐小大姐3岁,结婚又和大姐是同一年,彩礼也基本类似。俺比二姐小几岁呢?聪明的读者,您应该是知道的。我是1980年中秋节结的婚,我的妻子和我是同村、同街、同一个生产队的,我的岳父和我父亲是从小的至交,因此我给的彩礼就与众不同了。我问妻子需要什么,她说什么也不需要,最后买了一台21英寸的彩电就算婚事告捷。

其实我还有个三妹,在我们兄妹中排行最小,比俺小五岁,她是1985年结的婚,也已经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结婚时全新的婚房,全新的家具,全新的被褥、衣料,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2008年,我的儿子也要结婚了,送的什么彩礼呢?我历来是一个万事图省心的人,给我儿子终身相伴的、负责我和妻子幸福半生的儿媳10万块钱了事,婚事是普普通通的,有一般时髦的全新,有较为阔绰的席面,也有讲究的排场。更不能不提的是,富足的亲家竟然陪送女儿一辆心喜牌小轿车。真是喜出望外,其实结婚买车的新人,在我们三里五庄已是屡见不鲜了。

四十余年农民新婚彩礼的添加史,就是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史。某些人说的“十年浩劫”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边缘的高论,本人据实是不敢苟同的。要说文革期间没有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得更快一点,那倒是实事求是的。

第四篇: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

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

一、说媒俄罗斯的传统婚俗像中国的婚俗一样也是由说媒开始的。传统的说媒可以请专职的媒人来做,当然,也可以是男方的亲属去担任,甚至是自己父亲或教父教母。按照传统,说媒要选“吉日”,一般选在单日,13号除外,因为俄罗斯人非常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一般,媒人受到男方委托通常在晚上到女方家去求亲,为的是避开外人。媒人到女方家时,在敲门前,要用手或臂膀轻轻地碰下门框,然后再进屋,进屋后要先对着圣像画十字再开口。若女方双亲同意媒人提得这桩亲事就要同媒人一同绕着桌子三圈,再对圣像画十字,然后就能谈相亲的日期,一般被安排在七天之内举行。

二、相亲传统相亲大多都是男方相女方。媒人要在相亲这天,把小伙子及其父母领到姑娘家,与姑娘及其双亲见面。男方见到女方后,小伙子及其父母要穿过大堂,在门廊里进行商议。女方母亲会端来杯蜜糖水给小伙子,如果小伙子接过后一饮而尽,说明相中姑娘;倘若他仅用嘴唇碰一下杯子就把杯子退回去,则没中意。若是相亲成功,双方要寒暄一番,并绕着桌子走3圈,然后双方会坐下来喝茶及商定彩礼适宜。彩礼主要包括家具、衣物、首饰、生活用品等。俄式炉子是富贵的象征,在相亲过程中,还有“看炉子”的习俗。

三、订婚对于订婚,俄罗斯人是非常看重得。因地区不同订婚仪式还稍有差别。城市里,在法律上确定双方关系并决定结婚日期之前,男女双方要到结婚登记处办理订婚手续。登记后女方家里会举行晚会。餐桌上要摆置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用以象征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冒着热气的俄式茶炊也要摆在桌上,来预示未来生活充满活力希望。酒宴的菜肴,由未婚妻烹制,来表现自己有操持家务的能力。在农村,庆贺仪式会在女方家门口进行。“面包和盐”会由男方父母向女方的父母奉上。女方父母要吻一下双手接过的面包,以表示诚心和感谢。接着,新娘走上台阶宣布自己已经订婚并向大家鞠躬行礼。按照传统习俗,订婚后的姑娘一般不再参加劳动。她开始缝制嫁妆以等待婚礼之日的来临。

四、嫁妆俄罗斯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送嫁妆的习俗。嫁妆一般由媒人或女方的姨母送,由五辆敞篷马车组成嫁妆队伍。第一辆车放圣像和茶炊,一个男孩端着由彩带装饰托盘,托盘里有糖果和茶叶。第二辆车,坐着女方教母,端着镀金的银盐碟;第三辆马车则装着男方的彩礼。第四辆车上装的一般是家具和毛毯;第五辆车搭乘着媒人及女方亲人等。男方的母亲或者已婚的姐姐来迎接车队。由媒人和女方的姨妈负责铺结婚新床,她们要在毛毯下放一个用来预祝新婚夫妇早日生儿育女的煮熟的彩蛋或木制的彩蛋。

五、告别出嫁前夕,姑娘要举行告别少女时代的仪式,即新娘在家里举行告别晚会。新娘要请来自己的女友,跟她们唱有关结婚的民歌,一起沐浴并与家神告别。新娘为了告别少女时代,会将头上的彩带分别送给少女。

六、婚礼俄罗斯的婚嫁习俗中,最有特色、最热闹的场面莫过于婚礼。按照举行仪式,婚礼可分为传统和新式两种。传统婚礼:大多数传统婚礼都在教堂举行,古典又隆重,有数不清的礼仪贯穿始终。结婚当天,新娘要与女友们一起沐浴。女友们一边给新娘梳洗打扮—带花环、编辫子,一边唱告别的歌曲,等候新郎来迎接新娘和亲戚好友,新郎本人则要在伴郎、好友、媒人和婚礼主持人的陪同下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新郎夏天会乘三匹马的大车来迎亲,冬天则乘三匹马的雪橇。要用彩带、鲜花、花环装饰车身,从车身到车辕还要系上车铃铛。新郎的男友们一路上弹着吉他,拉着手风琴,在欢乐愉悦的乐曲声下,迎亲车队载歌载舞,向新娘家出发。在迎亲路上,新娘家会在预定路线上设置一些小障碍等。每遇到一处障碍,车上的伴郎就要用葡萄酒或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来为这些小障碍“买单”,以买通行路。到达新娘家门外时,赎买道路的热闹场面会再次出现。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新郎进入后,还有赎买新郎座位的活动。在双方的父母向新人献上祝福之后,就要去教堂举行正式婚礼仪式。在迎亲车队去教堂举行婚礼前,新娘及其家人、亲戚朋友要按照传统习惯嚎啕大哭,象征着姑娘从此离开娘家,表现亲人对其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是婚礼的转折点,因为传统习俗规定,姑娘只能在离开娘家去教堂举行婚礼时才能哭泣,此后不能再有悲痛哭泣的声音,而只能有欢声笑语。家庭富裕的新郎新娘如果在春秋举行婚礼还要踏着鲜花步入教堂。新郎挽着新娘来到教堂经台前时,神甫开始诵读祷告文,唱教堂赞美歌,并喝三杯淡葡萄酒向新婚夫妇表示祝福,然后把婚冠带到他们的头上。最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后,婚典宣告结束。从教堂出来后,新郎和新娘同乘一辆车回新郎家。此时,新郎的父母在家门前迎接等侯从教堂回来的新婚夫妇,手里捧着“面包和盐”并为他们献上祝福。照例,新人们要吻双亲三次以示敬意,然后举行婚宴。传统的婚宴,要摆成“Ⅱ”字形进行,正中间坐着新婚夫妇,若新娘有长兄,首先就由他为新郎新娘祝酒。此时新娘头上披着一块方巾,大多不参加大家的娱乐活动,而宾客们则会在宴席间一次又一次的高喊“苦啊!”“苦啊!”这是来宾要求新郎新娘亲吻的专用语,新郎新娘在宾客们的喊叫声中频频接吻。对于过去来说,姑娘结婚是痛苦生活的开始,而现在喊“苦啊”是反语相祝,希望新人婚后生活得幸福甜蜜。端上各种甜食或饼干时,来宾们就会起身跳舞,舞会通常在子夜结束,甚至是通宵达旦。现代婚礼:俄罗斯人现代的婚礼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废除了不少繁琐的陈规陋俗,增加了不少新的礼仪内容。在结婚那一天新婚夫妇都要买上一大束鲜花,穿上新婚礼服,乘坐小轿车。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每逢节假日都能看见结婚彩车。在很多农村,彩车旁边往往还有摩托车队护送。举行婚礼时,女伴娘们身穿拖地长裙颜色十分艳丽,紧紧跟在身穿白色礼服、手持鲜花的新娘后面。莫斯科的现代婚礼多在“结婚宫”,已经很少去教堂举行。婚礼仪式开始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新郎新娘手挽手走在前面。随后的是双方父母、证婚人、伴郎伴娘和来宾等。他们沿着铺有红地毯的阶梯缓缓进入结婚宫大厅,举行隆重的登记仪式。仪式的内容包括:回答主持人问题,表白自愿结婚的心愿,在结婚证书上签字,主持人正式宣布男女双方结为夫妻等。然后新郎新娘要相互交换戒指,接过结婚证书和贺信,绕场一圈,接受大家的祝贺,并与来宾相互拥抱亲吻。随后新婚夫妇在傧相的陪同下,双双来到胜利广场或麻雀山(原列宁山),饱览莫斯科秀丽的风景。有的还去烈士墓,献上他们新婚后的第一束鲜花。

第五篇:从春节习俗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春节习俗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鸦鸿桥镇河西小学 臧艳丽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人们有意无意的,都在盼着新年的到来。

现代,我国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古代庆祝年和春节的习俗方式也是不同的。“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法。我国在四千多年以前,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开始使用“农历”。夏代历法把一年称为“一岁”或“一载”,商代则称“一祀”(因商代重视每年一次的祭祀天地活动),年的称谓是周代开始的。《尔雅》中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注解。“年”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禾,下面是扛负的人,意思是收割禾谷的时候。由于中原地区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周代的人们便把谷物成熟的一个周期称为“一年”,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了。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统历法多把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把正月的第一天称为“正日”、“元旦”,在这一天开展庆祝活动,并被国家确定为节日。但最早把正月初一叫做“年”的,是西周。秦朝历法一年的开始被确定在十月,汉高祖刘邦十月攻破秦都后,没有更改历法。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开始”,作为一年之始,正月初一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人们不免要采取各种方式庆祝、纪念一番,此后,庆祝农历年的习俗就不断累加、一直流传了下来。

“春节”又另有一番来历。虽然民间对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但实际上,从夏商时代到南北朝,民间虽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的“新年”并不叫“春节”。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对于一个具有深厚农耕传统的国家来说,春天的风调雨顺自然是极为重要和喜庆的事情,因此,每逢开春时节,国家和百姓都要进行一系列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好年景、好收成,立春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节日。真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国民革命政府。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总统府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格利高里历),这样就把格里历(公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了。从那以后,国人把古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和过春节的各种习俗揉合在了一起,祭祀天地先祖、除夕守岁、吃饺子、穿新衣、贴春联、闹花灯、赛龙舟、扭秧歌……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整整一个月,形成了现代丰富多彩的春节“过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人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过春节的各种节日习俗中也有体 现。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根本的文明古国,几乎所有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农业文明的显著特点。从远古时的过年祭拜神灵以祈丰收,到后来的庆年、祭祖、祈福、拜年等几百上千种传统习俗,都深刻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就拿新年习俗来讲,春节到,家家扫房舍,装点居室(如: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等)、张灯结彩(如:挂红灯笼等),鸣放鞭炮,盼的是协调阴阳、去旧布新、驱邪祛病;户户焚香供奉,祈天祀地,拜神祭祖,求的是大吉大利、天神佑护、风调雨顺、家族兴旺;人人穿红披彩,互相拜访,赠物达礼,口口相贺,祝亲友健康富贵、吉祥如意、开心快乐。虽然物换星移,时代变迁,我国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几千年的世代承袭,这些民风民俗已经沉淀到我们中国各民族的血液中去了,每到节日来临,我们还会感应祖先的文化基因,不自觉地为那些传统习俗而奔忙、而团聚、而快乐。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远游的儿女不远千里也要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夜叫团圆夜,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就是“合”,饺与“交”谐音,取的是相聚之意,象征合家团聚。我们中国人是最重家庭观念的,把家人团圆欢聚看成是最重要、最欢乐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中形成的春节习俗中,上坟烧纸、祭神吓鬼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已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淘汰;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文化传统,如写春联、猜灯谜、赛龙舟等至今仍在民间盛行;而像开春节晚会、听新年音乐会、看贺岁电影、开节日“派对”、节日读书会等一些新的具有进步意义的节日庆贺方式,已经在悄然流行。这些民间习俗的影响,被官方开展的春节团拜会、电视晚会、元首致辞,以及一系列大型节日文化体育活动加以放大,成为促进社会文化进步、民族融合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民众的欢迎。中国的春节,以其巨大的文化魅力,感染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使得中国的春节习俗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流传到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共同的民间或官方节日,并且引起了缺乏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西方国家的浓厚兴趣。如今的春节,已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节日,也不仅仅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并且,正在成为全世界的节日。

下载从方言词语看永济地区的婚嫁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方言词语看永济地区的婚嫁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方言的角度看《疯狂的石头》》刘高晓

    从方言的角度看《疯狂的石头》 行知学院 汉语言文学063班 刘高晓 摘要:从那块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开始,电影《疯狂的石头》就展现了电影语言的极大魅力,将观众带到了一......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 李佳静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伊始到清代成......

    从夏邑民间习俗看厚重的孔祖文化

    从夏邑民间习俗看厚重的孔祖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气势磅礴、悲壮雄浑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感天动地,激荡着亿万万华夏儿女的心,他如同......

    从6?18看海西地区未来科技发展新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从6•18看海西地区未来科技发展新方向 作者:葛守江 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3年第07期 初次走进第11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