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托尔斯泰

时间:2019-05-15 08:1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与托尔斯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与托尔斯泰》。

第一篇:鲁迅与托尔斯泰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

2016-01-11 15:36:28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卓光平

原标题:“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

2014年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绍兴文理学院承办的“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中法文化交流,受到了中法两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根据“一年一度,一年一国”的原则,今年“大师对话”活动是在绍兴举办“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

10月14日,来自俄罗斯托尔斯泰家族的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俄罗斯联邦总统顾问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玄孙媳、托尔斯泰纪念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泰,牛津大学讲师安娜斯塔西•托尔斯泰等三位俄方嘉宾和鲁迅先生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令飞,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晓初等中外嘉宾齐聚绍兴文理学院,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世界文豪跨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分别就鲁迅、托尔斯泰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心灵遇合,鲁迅、托尔斯泰作品在中俄两国读者中的影响,托尔斯泰与鲁迅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价值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鲁迅长孙周令飞在致辞中指出,中俄两个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情谊,鲁迅与托尔斯泰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有着多重的相交与契合。他们的精神相联系,他们是中俄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相互学习、友好交往的缩影和象征。鲁迅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俄罗斯人民的伟大传统和所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向中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翻译介绍。而托尔斯泰作为立于世界的俄罗斯文学大师,也对中国的文化给予了同样的关注,托尔斯泰的故居现在还能看到他收藏的丰富的中国书籍。然而,遗憾的是虽然鲁迅生前曾渴望访问俄罗斯,托尔斯泰生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去中国”,但他们两个的愿望最终都没能够实现。这就使得鲁迅后人和托尔斯泰后人在绍兴的会面交流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先生介绍了托尔斯泰与他的家人,以此剖析家人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他指出,家庭联系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托尔斯泰最大的创作源之一。他认为,托尔斯泰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他的个人性格以及对待生活和人的态度,同时也刺激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创作。托尔斯泰的整个艺术生活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再生,同时他也试图填补他生活中缺少的与人之间的鲜活直接的交往。他的两个祖父都在托尔斯泰出生前相继去世了。母亲当列夫2岁的时候也不在人世了,而托尔斯泰10岁的时候他又失去了两个最亲近的人——父亲及祖母。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认为正是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托尔斯泰的个人性格,以及他对生活和人的态度,也预先确定了其文学作品的方向。当托尔斯泰特别需要亲人或者需要支持和建议的时候,他却缺少亲人。正是因为对母爱及父爱的渴望、幻想着如果父母亲还在身旁,童年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思考,都是他最初创作经验的刺激因素:杰出的中篇小说《童年》,该小说在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叫做《我童年的经历》。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教授

鲁迅生前受俄国文学影响很大,在思想内容上、艺术上都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很长时间都难以忘怀。即便是这样,号召以俄为师来的鲁迅先生,他其实在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也时刻没有忘记维护、挖掘和发扬祖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最后,郑教授呼吁在座学生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尤其是对俄国文学和鲁迅的研究,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学艺术。

托尔斯泰纪念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泰介绍了游览文物保护区、儿童节目、文化之家活动、雅斯纳亚•波良纳节、博物馆的科研工作、博物馆的分馆状况、志愿者服务以及博物馆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她最后指出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雅斯纳亚•波良纳”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纪念馆之一。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古老庄园最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你可以进入到新的现实世界当中,我们协调发展,纪念光荣传统,打开纪念博物馆的新的视野。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研究员指出,鲁迅和托尔斯泰的心是相通的,虽然他们没有在一起生活,没有交集,但是他们是中俄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页。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托尔斯泰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在鲁迅的著作和书信中谈到托尔斯泰的地方有近百处之多,而且在他的藏书里谈到涉及托尔斯泰的书有十多种。同时,鲁迅和托尔斯泰其实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怀着对民族和自己所生活的土地的深深热爱,而且非常深刻的同情农民,并且喊出农民的心声,他们都大声疾呼人道和诚爱。正如鲁迅一生关注俄罗斯民族及其文化一样,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也是非常关注、非常了解的。他还说如果他还年轻的话,他一定要去中国,但很遗憾他最后也没能来中国。所以在托尔斯泰逝世105周年之际,由他的后人、他的亲属还有当地的政府首脑来到中国,今天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们从托尔斯泰的故乡来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是具有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托尔斯泰和鲁迅的文化遗产被广泛的接受,象征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更象征着中俄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安娜斯塔西•托尔斯泰女士则从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出发,深入阐释两人在中、俄两国的影响。她指出托尔斯泰被中国的文化深深吸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鲁迅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从托尔斯泰的著作中汲取着不竭的力量。在苏联,鲁迅受到当地作家和批评家的重视和尊重,其作品也被翻译成俄文受到广泛关注。

绍兴文理学院王晓初教授则指出鲁迅与托尔斯泰有着跨越时空的心灵遇合。在托尔斯泰被译介到中国来的同时,鲁迅在日本东京建构“新生”文化理想时便注意到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和尼采的个性主义及其消长起伏构成了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而在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上,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艺观也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托尔斯泰主张艺术为人生,重点是为“平民”,为“下层阶级”,并且身体力行地倡导和践行这一文学主张。鲁迅也始终坚持“文学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并且他一直坚持为民众为现在写作,当有人劝他不要写作杂文,鲁迅却宁愿走出“艺术之宫”,始终坚持这种“于大家有益”“为现在抗争”的杂文写作。

总之,托尔斯泰和鲁迅两位伟人的后人以及中、俄两国的文学研究专家在绍兴的会面不仅实现了两位文豪生前渴望访问的心愿,而且还将两位文豪曾经的心灵交流延续到今天。“大师对话”活动是绍兴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此次“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对于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发挥了极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风则江大讲堂大师“对话”推动鲁迅文化“走出去” 2015-10-26

10月26日,《光明日报》第5版以《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浙江绍兴探索鲁迅文化“走出去”引人深思》为题,报道评论了鲁迅与雨果、鲁迅与托尔斯泰“相聚”风则江大讲堂的两场跨时空对话。该文受到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媒体的广泛转载。

10月14日,由绍兴市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我校承办的“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中俄文化交流讲座在我校举行,来自中、俄两国的嘉宾——鲁迅后人和托尔斯泰后人、鲁迅研究者等做客风则江大讲堂,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世界文豪跨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就鲁迅、托尔斯泰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去年10月15日,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我校与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中法文化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中法两国的嘉宾——鲁迅的后人与雨果的后人、鲁迅研究专家与雨果研究专家一起做客风则江大讲堂,以鲁迅与雨果这两位世界文豪跨越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就中法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等展开对话。

两讲大师跨时空“对话”,两场大师后人和学者高水准的同台交流,两地文化交流的火花,两次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的探索,我校风则江大讲堂“大师对话”系列讲座受到了师生和市民的高度好评,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中新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易、腾讯、搜狐、浙江日报等纷纷予以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

——浙江绍兴探索鲁迅文化“走出去”引人深思

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 2016-01-15 09:50 来源:光明日报

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两座世界文学的高峰。近日,在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基金会发起一场“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该活动以两位文豪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们的心灵遇合、他们的作品在中俄两国的影响、在今天的价值等为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一年前的十月,在绍兴曾举办“大师对话·鲁迅与雨果”活动,在中法两国文化界引起轰动。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样的对话,实质就是以“名人+民间”之力,令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大师走向世界,增强中国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与影响。

大师对话什么?

去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鲁迅基金会推出了“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并组织中国艺术家赴法国采风创作、邀请法国相关人员到绍兴等城市进行文化交流。中法两国画家分别描绘了鲁迅的故乡绍兴、雨果的故乡贝桑松,结集出版为中法双语画册,分别在中法举办作品展览。这为中法建交50周年增添了文化分量。

今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鲁迅基金会再次组织了“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中,中俄双方代表互访两国大师的故居与博物馆,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座谈。此次活动从“大师对话”延伸到两国文学、文化的民间交流,促使了中俄两国的文化血脉深度交融。

鲁迅长孙周令飞说:“鲁迅与世界大师的跨时空对话,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这一交流还将不断深化,向多方拓展,成为一列长途列车,一站一站驶向未来。”

大师拿什么对话?

在世界文化的丛林中,中华文化想站稳脚跟,就得构筑民族文化的高地,让自己的文化高峰屹立在世界文化高地中而独显其大秀大美。只有通过自己民族的文化高峰,才能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和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在世界文学中,他是中华文化的“这一个”,他如高峰耸立,卓立群星。他在世界文学的星空中,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泽,照亮世人在文学的路上前行。

在与世界大师对话时,必须有对话的资格。世界文豪鲁迅正是中国大师的代表,也有资格对话别国的大师。鲁迅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独特性、深刻性,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共同遗产。在具体的对话中,既有深度的大师文化艺术的交流,也有大师们心灵遇合的交流,既有大师们对世界影响的交流,也有大师后人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大师各自故居故乡的互动交流,也有大师文化研究的深刻交流。

“大师对话文化交流是第一位的,但每一次对话,也是与各自国度民族精神相称的精神的对话,双方都能在交流中体验文化,增进感情。”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何俊杰说。

作为鲁迅的故乡,绍兴的鲁迅文化氛围自然浓厚。绍兴鲁迅文化、绍兴民俗文化、绍兴人文氛围的体验,也成为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文化重镇绍兴也由此让世界更多地感知和认识。

也正因为如此,绍兴一直在提升自己的城市内涵,使之与鲁迅的高度相称。何俊杰介绍,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文学之城,建设绍兴鲁迅文学院,打造好鲁迅文学奖永久颁奖地,建设好绍兴的作家群等。绍兴也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2500年历史文化名城之誉,才能有资格与世界大师的故乡对话。

绍兴是中华文化的重镇,是中华文化典型的代表。绍兴应有更大的文化担当,传承好自己的文化基因,建设好自己的文化高地,引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是鲁迅故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绍兴必须拿出的对话的“资格”。

大师对话如何深入?

在这次鲁迅与托尔斯泰的跨时空对话中,俄罗斯方面的专家就托尔斯泰的家人、托尔斯泰的文化遗产、托尔斯泰与鲁迅作品在中国的影响,中方专家就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心灵契合,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一个个交流活动,让人感慨万千,也引人深思。

“研究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崇敬自己的大师,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做的事。”鲁迅研究学者、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博士如此说。卓光平今年33岁,2011年博士毕业后,从北京来到鲁迅故乡,专门研究鲁迅。在他看来,鲁迅作为世界文学大师,中国人自己要研究好他,传承好鲁迅的文化和精神。

“大师对话引人深思,今后该如何进一步对话,打响中国文化大师的品牌,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大师对话作为绍兴鲁迅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应该在文化普及与传播、文学研究与交流、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发酵等三个层面进行。这就要求,首先,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大师对话活动开展到普通人中间去,不仅要在高校和鲁迅纪念机构,还应在中小学开展,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卓光平说,“其次是要不断增强大师对话的深度,通过组织大师的后人、研究专家们的深层对话,带动、促进鲁迅研究和中外文学交流的研究。最后还要将合作扩大到教育、文化、艺术、人文、旅游等多个领域,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资源开展交流对话,从而有效地开掘、利用、保护和发展好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大师对话活动中,让国人更崇敬自己民族的大师。”

大师对话是民间的文化交流,也应该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卓光平说,明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也是鲁迅诞辰135周年。我们要加强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在国内进一步普及鲁迅文化,同时开展好鲁迅与外国文化交流活动,让鲁迅的作品和文化影响世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教授等专家学者都认为,只有“让大师们的故乡对话”“让大师们生活过的城市、地域对话”“让大师们的作品对话”“让大师们代表的文化对话”,通过文化巨人的对话,才能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报通讯员 周能兵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文化引擎与城市发展”鲁迅学术研讨会在绍兴顺利举行 研讨会鲁迅绍兴风采人文 · 2015-11-09 21:40

11月6日—8日,“文化引擎与城市发展”鲁迅文化论坛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鲁迅”学术研讨会在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顺利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鲁迅研究会、绍兴文理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香港以及全国各地百名鲁迅研究专家与会,聚焦鲁迅与城市文化发展、鲁迅在当代的价值意义。他们带来90余篇论文,以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给会议深刻的启示。同时,人文学院师生代表以及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参加会议,听取讲座。

【大会开幕式】

11月7日上午9时,鲁迅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咸亨酒店树人堂开幕,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绍兴分会会长李露儿女士主持开幕式。会上,中共绍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加顺同志致欢迎辞;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致辞,表示当今中国,关于鲁迅的言说丰富多姿、贬褒不一,但他是绕不过的存在,鲁迅的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是值得深思的;随后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周达军教授致辞,介绍学校与鲁迅先生的渊源,代表绍兴文理学院欢迎各位海内外专家学者;最后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令飞先生讲话,表示鲁迅文化是绍兴城市发展的主引擎。

正式开幕后,由绍兴文理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寿永明教授主持鲁迅文化论坛专家主题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先生,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绍兴市规划局局长金百富,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外鲁研专家代表寇志明先生发表讲话。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寇志明

翻译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2期

http:// “因为鲁迅的书还是好卖”:关于鲁迅小说的英文翻译

[澳]寇志明(JonEugenevonKowallis)著罗海智译

【分场会议】

7日下午和8日上午,学术研讨会进行分场会议讨论交流。各位学者在各自参与的分场会议中进行发言,人文学院寿永明教授、王晓初教授、刘家思教授、卓光平教授、薛祖清教师、宋浩成教授参与讨论,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到场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见解。其中,卓光平教授对自己的论文《绍兴鲁迅文化的三位空间与发展流变》进行简单讲解,获得在场专家学者的好评;宋浩成教授和王黎君教授共著的《论鲁迅小说中空间的叙事意义》,以独到的角度谈论自己对鲁迅小说中空间的看法。

此次鲁迅学术研讨会以分场会议的形式,使学术的交流更加深入,更好地对“文化引擎与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给人文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向与参考。

【圆满落幕】

8日10时,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黄乔生先生主持大会闭幕式。闭幕式上,孙郁教授发言:《文学批判史中的鲁迅遗产》,陆建德教授发言:《鲁迅研究未有穷期》,各分场评议人进行小组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京华先生发表大会总结,“文化引擎与城市发展”鲁迅文化论坛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鲁迅”学术研讨会正式落幕。

此次鲁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促进鲁迅文化的研究以及绍兴的城市文化建设。

传媒中心 范垚芳

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苏州论坛”会议综述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黄晓辉 发布时间:2014-12-17 阅读:494次

2014年11月21日至22日,由国际鲁迅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苏州论坛”在苏州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以及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以“鲁迅与东亚文学”为中心议题,在鲁迅与传统文化、海外鲁迅研究、鲁迅文学经典与文本细读、鲁迅生平及相关史料考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一.

鲁迅与传统文化

鲁迅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关系,历来为学界关注。浙江大学黄健教授通过回顾和分析东亚地区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儒家文化在提供阐释资源,促成东亚地区“鲁迅经典”的生成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他指出,发扬鲁迅精神,创造性地转化儒家文化传统,将成为东亚文化深层次沟通和交流的新的切入点,东亚文化和学术发展将因此迎来新局面。同是探讨鲁迅与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关系,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朴宰雨教授将研究视域转移至中国,并以域外学者的身份和视角,探究了鲁迅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及当下儒学复活潮流里的鲁迅价值。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先生通过分析鲁迅小说《弟兄》对于儒家经典《诗经》的“暗引”艺术,一方面考察了鲁迅小说创作过程中有关“诗”与“真”的处理原则,另一方面对鲁迅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反省与批判等问题进行了延伸性探讨。

二.鲁迅与海外研究 鲁迅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不仅表现在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多重互动中,同时也表现在其与域外世界的广泛联系与影响上,此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关于“鲁迅与海外”的主题讨论。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围绕“鲁迅何以进入托尔斯泰的语境,又何以离开”这一话题,对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反凌辱”意识、自我牺牲意识、有关“人的解放”的思想及学术关联作了细致而详尽的论述。孙先生认为,鲁迅从动的尼采传统,完成了静的托尔斯泰的梦想,但又对托尔斯泰主义有所保留。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洪昔杓教授以鲁迅、柳树人、时有恒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为透视点,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三位先生的交往过程,论述了中韩知识分子于文艺观、人生选择方面的立场和价值倾向问题,洪教授的研究和发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近代东亚知识分子交往史的空缺。同样来自韩国,东西大学的金彦河副教授将韩国理想人格的代表人物丹斋与鲁迅进行比较,分别指出两位“民族之魂”在自我理想方面所具有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金彦河先生总结:基于彻底又非妥协的斗争和深刻又完整的自觉这一自我理想的特异性,丹斋与鲁迅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时代和民族要求的自我理想,即反帝民族主义战士、反封建启蒙主义战士的范畴,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成为韩中两国探索真的爱国者和真的人之路的思想资源。在追溯鲁迅与日本现代文学的渊源时,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秋吉收副教授重点强调了左藤春夫这样一位“不仅是日本文人,同时也是东方诗人,并且在这两个本质的基础上,又是一位具有近代欧洲感觉的诗人”的日本学者在译介鲁迅作品、介绍鲁迅思想、推动中日文化发展时所作出的贡献。同时,大正时代的期刊杂志等纸质媒介,于秋吉收教授看来,也对鲁迅作品在现代日本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藤井省三先生从比较文学的角度,以“夜晚支那人”事件与女仆系谱为中心,对夏目漱石《哥儿》与鲁迅《阿Q正传》中的创作语境、主人公形象、故事设置作出了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对读。来自越南河内师范大学的阮氏梅筝、陈氏秋香女士,通过梳理出版鲁迅作品的情况,各个编译过程、各项研究工程研究鲁迅作品的情况,描摹了21世纪鲁迅学在越南的接受情况并对鲁迅学在越南发展已经遭遇的和将要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提出“解法”,为域外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对《记忆,暴力,辫子:鲁迅解读中国》、《鲁迅的革命》等五本新专著的细读和研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寇志明先生介绍并讨论了英语世界研究鲁迅的新“热”以及新的动态。长期从事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的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吴钧教授,此次会议从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谈起,阐述鲁迅大力提倡引进西方儿童文学的目的、思想及其翻译实践,对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及其影响做了分析概括,并对鲁迅与安徒生相关作品的异同做了比较分析的初探。吴钧教授强调了翻译在鲁迅文学活动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她指出,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自觉和文体独立及鲁迅自身创作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鲁迅的文学世界与文本细读

如果说以上学者的鲁迅研究具有了宏观的全面的透视化特点,那么也有不少学者从某一维度,或某一视角展开了对于鲁迅文学文本的层层剖析,他们深入鲁迅的文学世界,对隐藏在文字作品中的鲁迅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有关鲁迅先生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予以挖掘。

中国人民大学李今教授、杨联芬教授分别以《伤逝》和《离婚》为个案,探讨了鲁迅小说作品的反讽艺术和“吊诡的现代性”,张洁宇教授则以《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源头”,详细论述了散文诗的本质特征:它并不是更有诗意的散文,也不只是散文形式的诗歌,它必须是一种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的文体,这个文体本身的形式特征即是它的精神的体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吴耀宗先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创作语境,整理了鲁迅的“隐形书单”——《青年必读书》,以说明鲁迅做《青年必读书》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说明此作长期以来不断引发新的诠释之因由。韩国外国语大学徐臻先生以“怪诞·恐怖·死亡”为视角,重点论述了《呐喊》、《彷徨》中的审美焦虑。同是研读小说集《呐喊》,苏州大学文学院黄轶教授将关注点集中于“文白”话语的文化身份隐喻与歧义性。黄轶教授通过对中国近现代语言变革中三套语言系统——传统文人话语、民间白语、新启蒙话语(新知识分子话语)系统的厘清和比较,进一步指出,《呐喊》的语言形式既隐含着启蒙者仍然不属于“新话语权”的拥有者,也隐隐传达了鲁迅对启蒙未来命运的担忧。研究《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的广阔性和复杂性,辨析知识与权力的离散与勾结,对理清文学史与思想史的深刻关联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学者们借助于文本细读和文本重读,就鲁迅小说、杂文作品的艺术审美和精神价值层面提出了新的富有创设性的观点,具有了学术推进性意义。

四.鲁迅生平与原始资料考证

在有关鲁迅生平等原始资料的整理和考证方面,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之孙周令飞先生,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葛涛教授和陈洁博士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陈洁博士对鲁迅先生钞古碑与教育部职务之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葛涛教授则以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史料辑存选录》为中心,梳理了萧军在延安期间传播鲁迅的史实,指出萧军不仅借助官方力量传播鲁迅,而且也注意在民间普通读者中播下鲁迅的火种。面对鲁迅的丰厚遗产,作为鲁迅的后人和鲁迅文化基金会的重要成员,周令飞先生在谈及许广平、周海婴之于鲁迅的贡献后,提出推广鲁迅精神和鲁迅方向的期望:从物质上的保存到精神上的弘扬,鲁迅家属彻底奉献鲁迅的期望是,鲁迅从个人到家族,从小家走向大家,从民族走向世界,从“鲁迅为公”的理念还诸社会,还诸大众,还诸世界。这也是此次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苏州论坛”会议,以及整个鲁迅研究界的研究宗旨和重要目标。(通讯员 王慧君)

第二篇: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

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

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

王锡荣

中俄两国是紧邻,又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俄国19世纪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与20世纪中国的伟大作家鲁迅,是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这两个伟大民族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虽然一个主要生活在19世纪,一个主要生活在20世纪,但是他们却有将近三十年的同时代岁月。因此,他们也可以说是同时代人。他们虽然没有交集,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他们的生活、思想和作品,却紧紧地连结着这两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

鲁迅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在中国,鲁迅就是以他的作品引导着中国国民精神的前途,而在俄罗斯,托尔斯泰就是引导俄罗斯民族精神前途的灯火。俄国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曾经把托尔斯泰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的人,就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应该说,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灯火,也引导着全人类精神的前途。

1904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曾经经历了一场让他一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就让鲁迅第一次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当时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由于该校的藤野严九郎教授对鲁迅关怀备至,使一些日本学生心生猜忌。他们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你忏悔吧!”意思是藤野先生把考试题目泄漏给了鲁迅,鲁迅的考试成绩才那么好。他们的无端污蔑使鲁迅感到无比的愤怒。而那封信里的话,正是托尔斯泰写给俄国皇帝和日本皇帝的信的开头,引用 《圣经·新约全书》里的话,希望俄皇和日皇反省发动战争的错误,并知所悔改。这是鲁迅第一次接触托尔斯泰。鲁迅说,虽然这些日本学生很反对托尔斯泰,但是其实早已暗暗地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此后,托尔斯泰也就成为鲁迅一生推崇的偶像级人物。在鲁迅的著作和书信里,谈到托尔斯泰的地方有近百处,始终对托尔斯泰抱着崇高的敬意。在鲁迅的藏书中,有关于托尔斯泰的书籍十多种。鲁迅多次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来论述自己的观点。1928年,鲁迅在上海编辑 《奔流》 月刊时,还专门编辑了 《托尔斯泰诞生百年纪念增刊》,亲自翻译了李沃夫·罗加切夫斯基的《托尔斯泰》 一文,并写了一篇很长的 《编校后记》,对托尔斯泰作了较深入的介绍。鲁迅还多次在文章中和演讲中谈到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认为是旧制度的“轨道破坏者”。鲁迅说:“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因此,鲁迅认为托尔斯泰代表着一种人类的希望。他曾经这样写道:“夜间独坐在一间屋子里……看几叶托尔斯泰的书,渐渐觉得我的周围,又远远地包着人类的希望。”

中国著名作家刘半农曾送给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这说明托尔斯泰的思想对鲁迅影响很大,鲁迅对此也是默认的。当然鲁迅也并不是盲目地推崇托尔斯泰,他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对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鲁迅指出:“然而如果一部分的人偏听皇帝的话,那就不行”。鲁迅认为托尔斯泰“旧性荡涤未尽,所以同情农民但并不主张阶级斗争”,而鲁迅坦言自己也是带着旧营垒的包袱和重担。鲁迅多次呼吁翻译出版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当郭沫若翻译该书出版后,鲁迅真诚地表示了欣喜。

鲁迅和托尔斯泰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怀着对民族和土地的深深热爱,同情农民并喊出农民的心声。他们都大声疾呼人道和诚爱,呼吁对儿童的教育。鲁迅呼吁“救救孩子”,托尔斯泰的第一部著作 《四个发展阶段》 就是关于人性养成的书,而且极为关心儿童教育,与鲁迅关注国民性的改造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从这个角度说,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心是相通的。中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从鲁迅和托尔斯泰开始的,但是他们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一页。正如鲁迅一生关注俄罗斯民族一样,托尔斯泰对中国非常关注和了解。托尔斯泰读过的中国经典多达32种,包括老子、孔子、墨子等。1891年10月,出版家列杰尔列问托尔斯泰,世界范围内哪些思想家对他有影响,他说:孔子和墨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则是“巨大”。托尔斯泰第一个将中国的古代经典 《论语》、《中庸》 用英、德两种语言翻译到西方,还编选出版了 《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撰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论孔子的著作》、《论 〈大学>》 等论文。在 《中国的贤哲》 一文中,他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他曾对昔日同样向欧洲求教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介绍孔子学说。还说:“如果我还年轻的话,我一定要去中国”。他终究没能来到中国,现在这个遗憾,在他逝世105周年之际,由他的后人———乌拉基米尔·伊里伊奇·托尔斯泰先生———实现了,前不久他们从托尔斯泰的故乡,来到中国鲁迅先生的诞生之地绍兴和终老之地上海。这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托尔斯泰和鲁迅两个文化伟人的文化遗产被广泛接受和承传,象征着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时期,更象征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走进了新时代。他们这次来访,将永载中俄文化交流的史册。

第三篇:《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教学设想

1.理念:贯彻深文浅教,长文短教的教育理念,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

2.教学方法:比较法、标题透视法、品读法 3.学法指导:品读法、比较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作者简介

/ 3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二、速读新课

1.阅读提速技巧快读、直读、跳读

2.质疑生字词或句子含义词义解释方法:语感、支解法、转换法

三、探究课文

1.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_________________的托尔斯泰。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2.品读句子:请划出文中描写他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展示同学们搜集的搜集到的描写人物的句子,比较本文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3.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4.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绿树掩映忠骨埋。”

5.思辩:托尔斯泰是幸还是不幸?

正方:(幸)因为他拥有知识的财富与人民的支持致使沙皇不敢杀他,因为他时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群众成了他生命的支柱。他是世界的丰碑。引用名言:“水能载舟亦覆舟”“孟子: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2 / 3

失道者失助。”

反方:(不幸)他洞察了世间一切,看透了人间罪恶,并极力去改变社会,但事与愿违,所以他痛苦。晚年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家人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他乡。

四、比较阅读

1.朗读课文,质疑生字词句。

2.探究:比较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寻找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示:可从作者、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写作特点、选材、立意、语言特色等角度来比较。通过观看古今中外名人的坟墓图片来对比感受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

3.活动:为托尔斯泰的坟墓献上悼词或墓志铭。或学生朗诵诗歌《有的人》悼念托翁。

五、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2.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六、总结

伟大的灵魂与伟大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追思与缅怀的,当岁月流逝,淘尽了人间繁华与青春的飞扬时,我们依然不会忘记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人生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 3

第四篇:托尔斯泰名人名言

托尔斯泰名人名言

托尔斯泰名人名言1

1、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在我们的短暂一生中,最好的贡献莫过于此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L)

2、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俄)列夫.托尔斯泰

3、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腊烛的灯笼。托尔斯泰

4、我们得承认每门职业都有它的不愉快的一面。托尔斯泰

5、理性常常成为罪的奴隶而为它辩解。托尔斯泰

6、人类被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7、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列夫.托尔斯泰

8、三十五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列夫?托尔斯泰"

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0、艺术是感情的传递。托尔斯泰

11、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更加悲哀。托尔斯泰

12、一切暴力都可以不经斗争使对方屈服,却不能使对方顺从。托尔斯泰

13、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俄)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名人名言2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

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

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

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他的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的良好的风度和宽容。

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托尔斯泰名人名言3

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4、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5、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6、给自己辩护的人,告发了他自己。

7、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8、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9、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10、理性常常成为罪的奴隶而为它辩解。

11、正直虽不是善行,却是缺乏罪恶的证据。

12、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13、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14、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15、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16、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17、善的光荣是在他们的良心中,而不在人们的话语里。

18、幻想里有优于现实的一面;现实里也优于幻想的一面。完满的幸福将是前者和后者的合一。

19、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20、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21、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

22、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3、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24、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25、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26、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27、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

28、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更加悲哀。

29、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30、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31、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32、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33、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34、当众窃窃私语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托尔斯泰名人名言4

不需要的沙粒都被一种不可更改的法则冲走了,金子却留了下来。

出处:《托尔斯泰传》

道德的真理可以也能够探讨,并且这种探讨是永无止尽的。

出处:《托尔斯泰传》

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人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因此人的一切也只能解释为运动。

出处:《托尔斯泰传》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

假使你不把弦拉紧,而要拉断它,那是不容易的;但是把弦拉紧到极点,在这被拉紧的弦上只要加上一个指头的重量就会将它弄断的。

出处:《安娜·卡列尼娜》

在光明完全战胜黑暗的那黎明将要到来之前,通常总有一个幽暗的顷刻。

出处:《安娜·卡列尼娜》

世间万物,都有确定的位置。

出处:《〈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事情总是这样,有了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

出处:《战争与和平》

运动之绝对的连续,是人类头脑不能理解的。任何一种运动的法则,只有在人类考察他从那种运动中武断地选出来的若干部分的时候,才成为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时,把连续的运动任意分成不连续的部分,乃是产生人类大部分错误的原因。《战争与和平》

在适用于人生现象的无数范畴中间,我们可以把本质在其中占优势的那一些和形式在其中占优势的那一些区别开来。

出处:《战争与和平》

……人们放弃大地静止不动的观念的时候,才可能发现行星运动的法则。

出处:《战争与和平》

一堆雪不能一下子融化。有一个一定的时间限度,不到那个时间限度,任何数量的热力都不能把雪融化。

出处:《战争与和平》

不到一定的限度,物体任何机械的分裂都不能加速崩溃的过程。

出处:《战争与和平》

痛苦和自由有它们的界限,而那些界限是非常接近的。

出处:《战争与和平》

纯粹的完全的悲哀,正如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不可能的。

出处:《战争与和平》

只有承认我们不能了解我们当下可以领会的目的,并且承认最终的目的超出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外,我们才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生活中的经验的关联,才能认识他们所产生的 (与普通人类才能无法比较的)效果的原因,于是偶然和天才这两个名词就成为多余的了。

出处:《战争与和平》

人类智力在发现这些目的上提得越高,最后目的远非我们所能理解这事实就越明显。

出处:《战争与和平》

要找出相等于合力或合力的分力,分力的总和应当与合力相等。

出处:《战争与和平》

自由与必然性的对比根据观察行动的观点而增减,但是两者的关系总是反比例的关系。

出处:《战争与和平》

我们对自由意志和必然性的概念,按照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小,时间相距的远近,对原因的从属性大小 (我们就这些原因考察一个人的生活),而逐渐减少或增加。

《战争与和平》

理性表明必然性的法则,意识表明自由的本质。

出处:《战争与和平》

自由是受考察的东西。必然性是考察的东西。自由是内容。必然性是形式。

出处:《战争与和平》

每个人的心灵中都刻划着普遍的、永恒的规律。每个人的心灵中也刻划着进步的规律,或者说,改良的规律,把这规律搬到历史上来只是由于误想而已。留给个人,那个规律是有用处的而且是人人也能接受的;但是一旦搬

到历史上来,它便成为无聊的、浅薄的空谈,陷于替一切废话与宿命论作根据了。

出处:《俄国文学史》

第五篇:托尔斯泰名言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俄)列夫.托尔斯

(俄)列夫.托尔斯

(俄)列夫.托尔斯

(俄)列夫.托尔斯

泰 名言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无非是动物的生活。理想是指路明星。

(俄)列夫.托尔斯我之所以想为人民实行教育,只是为了要救援在那里要淹死的许多普希金,奥斯特罗夫得斯基,罗蒙诺索夫。然泰 而在每一个学校里,这些人都 是成群而众多的。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阿·托尔斯泰

(俄)列夫.托尔斯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下载鲁迅与托尔斯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与托尔斯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托尔斯泰读后感

    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托尔斯泰传》,感悟颇深。俄罗斯艺术奇葩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传奇与矛盾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着他苦心孤诣创立的“爱”的宗教,评判......

    托尔斯泰 读后感

    《托尔斯泰》读后感 今天,我看见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托尔斯泰》,我立即读了下去,读过后我才知道,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还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博爱主义者。 托尔斯泰出生于俄......

    托尔斯泰读后感

    托尔斯泰读后感 篇一:托尔斯泰>读后感霾浓重的黄昏,它就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国,大多数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

    鲁迅与艺术

    《鲁迅与艺术》陈丹青谈论鲁迅和艺术的关系,我想大约说几点:其一,是鲁迅的偏爱和品位。其二,是在鲁迅的时代所能看到的艺术、所能发生的艺术中,鲁迅做出的选择。第三,鲁迅和民国时......

    鲁迅与《自嘲》

    《自嘲》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古诗赏析 【注释】 ①......

    鲁迅与民族魂

    首先要申明的是,「民族魂」的称号不是鲁迅自封的,而是鲁迅死后,左翼文人如郭沫若等人给他加上的。在鲁迅棺材上盖上「民族魂」的大旗,是后人做的,与鲁迅关系不大。 事实上,鲁迅自......

    鲁迅与新文化运动

    论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 电子商务1601陈荣辉 【摘要】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新文化运动中向人们展示了卓绝非凡的思想精神。本文从彻底的反封建、严肃的使命感、......

    鲁迅与“假洋鬼子”

    从清末到五四, 中国 文化思想经历了由“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的转折。在这种 历史 氛围下,一批西式的绅士淑女应运而生,在中国文化思想舞台上独领风骚:胡适、丁文江、蒋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