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共5篇)

时间:2019-05-15 08:0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国际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国际化》。

第一篇:大学国际化

一、设立大学国际化标尺和确立国际化路线图的必要性

1.大学国际化问题的紧迫性

经过1999 年以来的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它不仅每年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改变其命运的圆梦机会, 而且对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 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增强总体竞争力, 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扩招将以金色的一页, 载入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1]

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其一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令人尴尬和不解的现象, 一方面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合适和满意的毕业生。麦肯锡公司2005 年11 月对80 多位人力主管调查的结果显示, 只有不到10% 的求职者符合外资公司的会计、财务、工程等岗位的要求, 大多数人缺乏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能力。由此得出结论: 除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外, 人才尤其是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2]

这种状况绝非偶然。中国经济高速运行30 多年, 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民营经济已占半壁江山, 外资合资企业举足轻重。其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皆出人预料: 当今中国, 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2010 年已达2.8473 万亿美元, 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60% 以上;2009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 , 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势头,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净资本输出国, 政府鼓励

走出去。[3] 中国经济已成为面向全球、依靠并受制于全球经济, 同时也越来越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雇员了解世界、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游戏规则;要求为其提供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并相应改革和革新专业、课程、管理和办学体制, 提高师资和管理水平。因此, 接受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战略方向。

2.2010-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突破——接受和提出教育国际化口号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是中国学界探讨和推介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一直十分审慎,在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式文件中, 一直没有这一口号或提法, 直到2010-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八节中才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无疑, 这是中国政府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文件没有回答。如, 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国际化是否意味只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究竟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革新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 防止国际交流中花了大钱、轰轰烈烈, 却没有对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升产生影响? 回答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指导重要而昂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与国际化标尺的选择和设立

1.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多样、演变及其争议

知识和人类追求知识的活动从来不受国界限制, 大学国际化是伴随近代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产生的现象。应当看到, 大学国际化在主权国家之间, 又常常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理解和抱有不同的目的。

历史上, 高等教育国际化曾被欧洲国家用来在它们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推行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以巩固其政治、文化、经济及学术统治地位, 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当今欧盟推行一系列重大欧洲学校交流合作计划(如COMETT and ERASMUS), 旨在促进欧盟各国在科研、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心从政治转移到经济领域, 尽管政治上的目的并未放弃, 即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各成员国年轻一代的欧洲意识。冷战时期, 高等教育国际化则被两个超级大国用来谋求各自政治影响的领域。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世贸组织的成立和运行,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方面提上了国际社会政府间的谈判议程, 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式带上了政治、官方和商业化的色彩,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其历史上的新阶段。当今的挑战在于, 不管承认与否, 理解与否,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和挑战已现实地摆在每所高校和各国政府面前, 区别在于是主动、有序地迎接挑战, 还是被动应付。当然, 人们仍应看到, 这一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一个并不完全、并不平衡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有过极妙的评论,说这一进程依然是一部分人化人,一部分人被化。[ 4]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大学, 一谈国际化往往就是如何接受和扩大培养留学生, 到海外办学, 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澳大利亚则明确提出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出口商品。因此,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后进和劣势的国家普遍担忧, 接受这一理念可能意味着面对教育主权丧失的风险, 意味着国外、境外强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入,本国学校难以抗衡外国教育机构的竞争及本国文化和传统被削弱等。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但并非一定发生。具体到一个主权国家这种状况是否一定会发生, 是否一定是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立法、政策和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知己知彼, 取其长补己短的眼界、水平、知识、能力和智慧。[ 5]

2.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和标尺的探索和建议

我赞赏西方学者Jane Knight 下的一个比较中性的定义。他提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层面融合进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 6] 前不久, 世界贸易组织(WT 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从各自立场出发,在其2007 年度联合报告中提出, 大学要使

毕业生具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具备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语言技能和技术技能, 与不同机构、不同文化打交道的技能。[ 7] 可以说,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立场, 准确反映了当今国际经济界和国际劳动市场对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改革和革新, 对提升大学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领域, 是其1993 年以后不少国际会议的共同主题或重要议程。面对众多校长和学者争论国际化的定义时, 我给出的定义更加具体, 也较易操作: 同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可反映企业的一切一样,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在国内外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样是检测一个学校办学成效的最佳尺度。如果您的学校每年能有相当百分比的毕业生, 因为国际化素质较高, 在本地找不到工作, 可以到外地找到;在上海找不到, 可以到曼谷找,在亚洲找不到可以到非洲、美洲找;在纽约找不到,可以到巴黎找;您就可以对外宣称, 您的大学已经是一所国际化了的大学。[8] 这就是我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包括中国大学国际化建议设立的一杆标尺。这是一把用实践检验国际化办学成效的标尺。以此为准, 可以检测一所大学的主要和最终产品

毕业生的国际化素质及其在国内和尤其是在国际劳动市场上被认可的程度;可以明确大学国际化的具体目标, 确立大学国际化的重点领域, 鼓励和保障教师和学生

国际化主体的积极参与, 正确制定国际化方略;可以作为评估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依据和标准。

三、大学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和落实

1.路线图的绘制

如果接受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劳动市场对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认可程度为衡量大学国际化成效的标尺, 那么, 一个学校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就顺理成章, 因为要使毕业生成为

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就必然对国家的宏观教育决策和对学校的支持和控制程度, 对学校的领导、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师资结构和水平、学校经费使用以至校园、图书馆建设等提出挑战和十分具体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以下层面所构成的路线图就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甚至是可以量化的。

路线图1

(1)国家政治意志层面:

国家为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较为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例如适度加大课程设置、国外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促进与国外对口大学的学分、学历、文凭的互认, 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推介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 提供必要的专项财政资助, 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大学的资助。

(2)学校领导层面的国际化:

除了学校领导成员良好的学术背景尤其是多学科背景外, 领导班子中应逐步增加具有以下经历和技能的成员: ——在国外学习、教学或做过行政管理的经历;—— 对本国文化特性和环境有深刻了解, 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国家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有清楚认识, 有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从多方筹措经费的能力;——掌握一到两门外语等。

路线图2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逐步增加有在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 增加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 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政策, 保留一定数量的职位招聘经过精心选择的外国人, 包括已经离退休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逐步增加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骨干教师逐步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活动经费的能力。

路线图3

课程国际化: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 创立新课程,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选用一些原文、原著, 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加强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提高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开放教育资源的能力等。

路线图4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专业、院系, 联合培养、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不失为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捷径, 关键是: ——要知己知彼, 在本校有一定实力的领域内,从发达或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实行合作培养或联合办学;——要增强民族自信, 妥善处理不同政治理念、办学理念、文化、宗教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歧义, 以保持合作的连续性;——善于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中取得的人力、智力资源, 改进和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尤其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网络模式, 节省成本, 追求合作办学效益最大化。

路线图5

留学生、外教及相关讲座数:

——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来自的大洲数、国家数, 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人数等;—— 聘请外教的数量及占教师数的百分比;—— 聘请国内外专家做国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各行各业各领域内的所谓“国际游戏规则”等方面讲座数、学生参与数等。

路线图6

积极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形形色色的跨国、跨地区学术机构和网络的增加和活跃, 其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活动和办学理念的变化和趋势。一所希望国际化办学的大学完全置身其外是不可想象的。积极但有选择地、有准备地参与其活动是必要的。

路线图7

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外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相互接触、交流、交互的校园环境、学术和文化环境:包括宿舍、餐厅、图书馆、道路、路标、标识、管理、制度等。留学生和外教再多, 如果管理和设施的许多具体措施不利于中外学生教师接触交流, 希望通过聘请外教和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达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收效甚微。

2.路线图的落实和检测

路线图提出的方向、行程是具体的, 因此, 一个大学在国际化道路上走了多远, 或者说国际化的程度, 是可以检测、比较的。例如:

(1)计算一下: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外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内外资或合资企业、研究机构、银行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应聘或通过自主创业从事其他与外贸、外事有关的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到境外、国外深造?

(2)看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否有利于国际化办学,则检查: —— 按建议的标尺, 看学校制定的国际化办学规划取得的成效;—— 领导班子成员掌握外语技能的进展: —— 在国外学习、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经验、经历的积累情况;—— 路线图1 对领导班子提出的关于国际化办学知识和能力提高的程度。

(3)检查教师中: —— 有过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增减;—— 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变化;—— 教师招聘政策变化和招聘外籍教师数量;——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的变化;—— 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交流活动经费能力的骨干教师数量。

(4)课程国际化的检查: ——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的数量;——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的新课程;—— 选用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的原文原著的数量;—— 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 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提高的程度, 等。

(5)看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的水平和质量: —— 合作对象在其国内和国际上的声誉, 如排名位置, 投入合作的师资数量和职称, 授课课程、课时和学生反馈等;—— 听课学生数、毕业数和就业情况;本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与外方合作的数量、授课时数;—— 合作年限, 未来规划, 对学校办学的影响。

(6)学校有利于国际化办学的校园物质、学术、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改进, 检查: —— 过去学校设施和管理规定中不利于中外师生接触、交流、交互的地方和条例减少的数量;—— 国外图书期刊增加的数量等。

3.中国大学国际化面临的几个挑战

如上所述, 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变成国际化办学,就必须以培养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为宗旨, 就必然要触动一个学校的课程、师资、管理、制度等, 必然提出学校在这些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或回旋余地。因此, 我认为,高等教育法和纲要规定授予大学的自主权能否落实, 国际交流与合作转变为国际化办学的关键, 是大学国际化面临的首要条件和挑战。

国际化办学能力亟待建设。这包括国际化办学需要对国外教育发展尤其是希望与之合作的对象国的教育发展、教育政策、优势与劣势有相当的了解;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校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和方略、计划、合作伙伴的选择有相当的共识;领导和教学骨干具备必要的政策水平和合作交流技能。可能是每所学校都希望接受国际化办学理念, 恐怕具备国际化办学能力者, 仍数量有限。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自身能力的提高, 还需要政府的指导、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的必要咨询,以保证少走弯路。

学校国际化进程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受诸多因素制约, 经常是学校国际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常常使国际交流事半功倍,甚至花了大钱, 收效甚微。解决好以上问题, 将有助于国际化办学连续、可持续发展, 达到预期目标。

四、几点结论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2.国际化不等于一系列甚至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的总和。国际化首先是当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理念, 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 是考核当代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层面;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后进地区实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战略, 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各国教育决策当局无法回避的政治和政策选择。

3.增强自信, 知己知彼, 目标明确, 为我所用, 长期坚持, 就能逐步在不平衡的国际化浪潮中取得主动, 达到提升自己、跨越发展的目的。

4.大学国际化必然要求国家建立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5.大学国际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提升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国际化素质;必须鼓励和增加国际化主体 ——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6.大学国际化必然对学校和校园生活所有方面, 从领导、管理到教学、科研、后勤保障, 提出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7.大学领导和教授对中外文化的深刻理解,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 具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合作项目、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合作交流中可能产生的歧义的能力, 是一个学校国际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8.大学国际化的进展和成效是可以量化和可以评估的, 如果其国际化路线图是具体的、明晰的、科学的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 1] [ 5] [ 8]

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 2006,(11).[ 2]

环球时报, 20060816.[ 3]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新华社,20100225;中国人民银行2010 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N].金融时报, 20110112.[ 4]

马约尔.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Z].199806

.[ 6] HANS DE WIT.Chang 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nat ionalization of H ig her Education [ J].Internatio nalHigher Education, Spring 1999.[ 7] T rade and Emplo ymentcha lleng es for Po licy Research[ R] / / ILO and WTO Repo rt 2007.WTO Secretar iat,20070813.原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张洪 刘健夫 阮艳花:对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认识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日期:2010/12/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经路径。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可见,教育国际化对于促进大学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国际化是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契机,不少大学事实上已经将国际化确定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是,国际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国际化水平和程度都没有明确不变的标准。因此我们认为,大学国际化不应仅停留在发展目标上,应在充分认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环境、趋势及学校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做出高水平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战略选择,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由趋势变为现实

1.全球留学生数量猛增

学生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为活跃的表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1995年全世界8200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160多万学生到外国留学;2004年,全世界I.32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245万人到外国留学。不到十年间,世界全球范围内留学生人数增长53.1%。在我国,2005年出国留学人数11.58万,2009年则逼近23万,短短四年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一番。究其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生国际交流的深刻动因。反过来,学生国际交流数量的大幅增加也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策、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2.教师、学者跨国流动性增强

人才越来越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推动力,成为全球教育机构竞相争夺的智力资本。因此,世界范围内教师、学者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它构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教学科研条件及学术环境优越、工作生活待遇优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学者前往学习、交流和研究。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学者也被广泛邀请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外国智力,注重师资的国际化比重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新加坡一些大学在国外专门设立教师招聘机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的名牌大学延揽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到本国任教; 日本则通过修改有关法律和政策放宽对国立大学外籍教师的限制,从而增加外聘教师数量;即便是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许多高校除了聘请高水平教师任教外,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到美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我国近年来面向教育国际化也加大了“请进来”与“走出去” 的资助力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例证。

3.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推动了教育全球化进程

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大拓展了信息交流的天地,使得信息交流系统具有了开放性和广泛性。知识、教育理念等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跨越国界。不同国家可以共享一流大学的课程与师资,全球范围内教育文化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实践

1.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视其为学校走向世界,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桥梁和纽带。我校先后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交流带动了人员交往与流动,为学校增添了国际化的生机。

2.着力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

在注重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我校千方百计着力自我发展、寻求自我突破,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以“1l1”计划为推动力和突破口,将一般性人员交流提升到可增强学校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和留学人员中的大师级人才;通过打造引智基地充分发挥引智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在鼓励支持校内教师学者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之外,积极申请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一系列国际会议,如能源法国际学术会议、能源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功;在学术合作方面,精心培养合作伙伴,以国际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合作,提高合作的针对性。与阿贡国家能源实验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参与中英二氧化碳减排科技合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特别科技合作项目;与丹麦科技大学RISOE国家实验室、韩国能源研究院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与英国剑桥、利物浦等4所大学联合申报了4项能源类科技合作项目;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调整国际教育学院机构的设置,实现国际教育学院实体化运行,提高国际化办学效能;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大力开展与发展国家的国际合作办学;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领域中方牵头高校的身份,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展教育合作。结合与国际知名大学的联系及合作办学的渠道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留学生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教育层次,提升了国际化办学能力。开展国际人才培训,多次承办商务部援外项目发展中国家电力技术培训班,已培训国外电力领域官员及专门技术专家近200人。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和努力有效地扩大了大学国际交流合作规模,提升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初步实现了学校“十一五”规划里的国际化办学目标,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 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战略是大学根本性的发展图景,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是大学提高办学绩效、确保发展目标实现的有益做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尤需发挥国际化战略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观念的破旧立新;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大学教学与管理人员打破意识狭隘的禁锢,牢固树立全球化意识和国际化观念。大学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本领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要从全球与大学自身相互参照的视角出发,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了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现状,努力形成具有世界性、体现时代性且保持民族性的国际化观念。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探求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发展的普适性规律,结合大学的特殊性明确自身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途径并付诸实践,将国际化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

2.改变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和素质性变化,可在凸显我校能源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与学科结构,建立科学合理且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例如随着能源、资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发展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这一趋势对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在构建起了“大电力” 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和成立可再生能源学院的基础上,应率先面向这一趋势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创造性。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能源结构多元化和新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等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当中来。要以国际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积极搭建国际间科研、企业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利用政府问教育合作机会,创新学术交流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会议和海外实习等途径构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体系,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机制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教育国际竞争,大学需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抓紧大学现代制度建设。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应明确院系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主体地位,让各院系至少都有一个实质性交流的合作伙伴。制定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评估标准则体系,针对教学合作项目、科研合作项目、国际活动、合作成果与制度建设等项评估结果结合权重换算成相应分值,与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评分相加,得出各单位的年终总评分,将“国际化工作评估”纳入年度院系考核内容。

以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从本质上讲,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学习、交流、借鉴,去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创造、创新和发展,推动大学能力建设,提升大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建立融汇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办学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机制,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张洪,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合作处助理工程师)

第二篇:香港大学办学的“国际化”因素分析

香港大学从建立之初就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现在有45%的老师来自国外,学生则来自50多个国家。本文通过对香港大学办学情况的 分析,试图进一步探讨国际化因素在大学 教育 中的作用。大学教育中的国际化因素涉及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广泛的 内容。概括地说,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的奖学金制度、以及国际化的就业等方面。编辑。

一、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要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大学教育的改革与 发展 问题。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是亚太地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城市及高效的国际 金融 中心,这使香港的高校具备了国际化环境。“港大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作为香港、中国 及亚洲的学术交流枢纽,汇聚才智的。港大首要的政策是积极通过学术 研究、交换生计划及录取世界各地学生,使其更加国际化,成为联系世界其他地区学术研究的渠道。”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是国际化教育观念的物化。拥有世界人口1/3的亚洲包容了多样的文化、不同的 政治 经济 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香港大学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经济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在能力上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掌握在国际 社会 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香港大学经济和工商管 理学 院面向香港、中国和亚洲地区,培养学生具有 现代 企业 家应具备的战略眼光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面对动态变化的世界做出商业和政策决策的能力。同时也认为学院人才的培养要有别于西方的训练模式。因此,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培养商业人才的传统课程同样重要。通过立足亚洲地区的 理论、技术和企业家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从业者、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和有远见的领导者。

二、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它与课程设置的目的相关,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尤其是技术性质的课程)趋向国际化的认同标准。国际化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和交流的能力。以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bba(is)信息系统学位课程设置为例,一年级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三年级再开设“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project management)。从此课程名称的设置和时间的安排来看,与内地高校有相似之处。但是通过对其课程设置、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仔细观察,不难看出香港大学在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的特点。首先,在课程的开设的目的上,“管理信息系统导论”课程除了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相关知识(这与内地大学基本相同),更关注技术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会和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确保和加强企业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对信息技术的决策与获取最大效益的能力(这是内地大学所缺少的)。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不仅理解信息系统“是什么”,更要知道信息系统“为什么”和“怎么样”在企业中起作用。其次,在课程的教学组织上,两门课程都选用具有国际 影响 力的教材,采用了讲课、实验、团队/个人项目和 考试 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讲课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的专题讲授,第二部分是阅读讨论课。课程实施过程中全程强调学生 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以致学生的到课率已不是课程通过的必要条件。第三,课程的组织紧紧围绕实际问题,在“管理信息系统导论”课程的团队/个人项目(占课程成绩的20%-30%)要求项目组必须到企业实地与企业的信息技术主管交流,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确立项目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团队/个人的解决思路。“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课程更在实践上强化学生理解和设立企业信息系统的能力。课程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商业活动的角色扮演与讨论、项目组任务协作的组织方式集成商业和信息技术。两门课前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实战的锻炼。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更看重学生在自我学习、团队贡献和在讨论课上的表现。然而,尽管强调实践性环节,但围绕课程进行的讲座与讨论,学生所阅读的 参考 书目却很多,这些参考书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教材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最新资料。可见,教学中理论功底对实践的指导地位是极其重视和持续贯彻的。

三、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人员的国际交流是大学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其中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两个部分。教师的国际交流是大学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国际交流则更能体现一所大学国际化的办学水平。要培养出国际型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派学生到相关国家去了解该国的 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去参与该国的生活,才能够真正深入地理解对方。同时,通过了解他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自己选择的课程。香港大学有45%的老师来自国外,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有不少于1帆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以交换生身份前往世界各地超过80个以上学府,进行最少—个学期的交流学习,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柏克莱分校及麻省理工学院等。香港大学经济和工商管理学院也保持着广泛的国际化教学联系和学分互认制度。与其进行学生交换和学分互认的大学包括内地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 交通 大学,国外大学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多、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便利是一个现代社会重视教育,乃至重视社会自身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政府的义务和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大学自身社会影响力的衡量指标。香港大学经济和工商管学院的高年级学生每年都能获得很多的实习岗位,实习岗位来源于政府部门、跨国公司、校友机构等多种渠道。例如,2006年的应届毕业生实习岗位涉及南洋商业银行、罗素-雷诺兹协会、香港警察局等30多家机构。

第三篇:国际化幼儿园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促成了各国教育状况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掀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全球化要求,提升本国在世界舞台中的竞争力,而中国也不甘落后,秉持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学前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也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的品牌,这就导致即使是坐落在偏僻角落的幼儿园也冠上了“XX国际幼儿园”的称号,家长在选择的过程中判断是否是国际幼儿园,也只是关注是否是双语教学、是否有外教,或者单纯只从华丽的外观环境判断是否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反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追求国际化,其实是在追求更好的发展,追求根本上的变革,引进国际化的幼儿教育理念。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幼儿教育发展最好的欧洲国家,混龄教育、户外活动、森林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了主流,被证明更适合幼儿发展的真实需求。

德国: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坚持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孩子在上小学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德国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德国还提倡残酷教育,不同于中国的塑胶跑道,德国的户外的活动场地是草地、沙地、石头地,孩子们尽情玩耍奔跑,老师们“袖手旁观”,因为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日本:好习惯,从小养起

日本幼儿教育是在日本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幼儿园老师不允许在课堂里教授文字、算数和英语。幼儿园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小朋友变得独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集体生活学会融入社会。日本幼儿园教室找不到现代化的设备和琳琅满目的高档玩具,这与日本先进发达的科技社会似乎形成强烈的反差。殊不知,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日本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集体性方面表现的十分成功。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养成做事有条不紊的习惯,在日本幼儿园,孩子要自己动手穿衣吃饭,自己动手整理日常用品和进行垃圾分类,放学自己背书包不让家长帮忙,即使是皇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在日本幼儿园,运动会是很重的环节,比赛中,只有团体赛,没有个人单项比赛,旨在鼓励参与,不提倡相互攀比;在教学中采取混龄教育,全园的孩子一起玩、一起跑,孩子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成长感、集体感特别明显;日本幼儿园,孩子们都要穿短裤上学,无论多么冷的天,也要坚持户外锻炼,目的是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美国:孩子玩的开心最重要

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乐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

美国科学教育的的目标是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例如,教孩子认识植物的生长,中国习惯于通过孩子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而美国则习惯于让孩子亲自参加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即给孩子提供同种和同样大小的两盆植物,让他们每天给一盆浇水,一盆不浇,并贴好标签,注意观察和记录其过程与结果。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直是美国教育的核心任务。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但是中国幼儿园的教育,一直注重于学,走到大街上,看到孩子们沉甸甸的书包,都不免感叹:在最该玩耍的年纪,交给了厚厚的书本。

真正的国际化幼儿园,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满足某一方功利化的要求。汇爱国际幼儿园主张,体验式教育和混龄教育尊重了孩子探索、发现世界的欲望,满足了孩子亲身经历、自由探索的需求,让孩子在“爱与自由”的滋养下快乐成长,是现阶段最适合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幼儿教育模式。

第四篇: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来华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文化 规划策略

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仅温州医科大学,目前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755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求学的目标,而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文化规划,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平安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现实之需。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自发的适应的过程,但如果这种适应是一个纯粹自发、单向适应的过程,那将会是比较艰难的、比较痛苦,也非常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高校,如果我们能够对学校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使之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主动营造有利于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将会推动来华留学生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主动开展学校文化规划,也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结合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规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签证服务、保险服务、社区服务,学生社团管理、奖惩管理、外住管理、见实习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并推行辅导员AB岗制度。积极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鼓励他们考取各类职业能力证书。注重加强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思考与创新,努力打造辅导员学习与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

制订了《留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发放班主任工作手册,鼓励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寝室走访、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并加强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联系与服务;鼓励班主任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新青年下乡等各类活动,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协同能力。

二、积极开展加强各项主题教育,培养留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能力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文明出行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新生始业教育之安全教育讲座,留学生与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签订安全守法承诺书等,全面加强留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留学生的安全稳定。通过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生日、告别茶山活动、班级团辅等,做好班级的基础文明和纪律管理,树立留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留学生正面典型事迹的宣传、各类评奖评优、美丽温医等途径以榜样的力量育人。利用留学生文明寝室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奖者的典型事迹,不断鼓励着全体留学生积极进取,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多渠道开展留学生过中国节活动,促使他们融入中国的文化和家庭

每年春节,学校都会开展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吃年午饭的活动,大家共包饺子、写春联等,以中国的传统过大年形式,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2016年春节,共有300余名留学生和30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留守”学校过春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留学生会分散到老师和同学的家中,以中国传统的吃粽子、赏月吃月饼等形式,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与习俗,真正融入到家庭的生活中,享受地道的传统文化。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真正实现中外学生融合在第九届浙江省“梦行浙江” 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喜迎G20共筑中国梦”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文艺演出、“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浙江赛区选拔赛、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教育学院十周年庆典、校主持人大赛、“声动医大,音为有你”校十大歌手大赛、校运动会、校际足球赛、第三届Super league足球联赛、男女mixed-basketball篮球比赛、新生排球赛、“梦启医大?感知中国”留学生绘画摄影展、“相约医大?共享世界”2016留学生文化节文艺汇演等各类比赛中,留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得到了发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社团干部和社员,在与中国的学生同台竞技、广泛交流中也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的融合。

五、组织开展多项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留学生的医者仁心

学校各级组织留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在第52个“学习雷锋日”,志愿者们与市公安局以及茶山派出所的民警们一起开展“岗位学雷锋,服务暖人心”的“110咨询活动”;留学生们还参加了由温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外籍专家送教活动,在泰顺县实验中学开展爱心支教;留学生们参加了由瓯海区治水办、共青团瓯海区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五水共治?爱水同行”泽雅健行公益活动;留学生们还组织了为尼泊尔地震救援募捐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将爱心捐款捐至尼泊尔驻华大使馆的银行账户; “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水晶宝宝”公益义卖行动,为救治早产儿和患有重大疾病新生儿集资善款,被温州商报所报道;在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留学生们参加了由温州医科大学与共青团瓯海区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跳蚤市场--爱心义卖公益活动,将募得的1277元?坌目钊?部捐给瓯海区慈善总会“微公益”基金;本着“服务他人、将快乐英语进行下去”,留学生志愿者英语授课公益活动继续走进温州市第人民医院,共开展了9期公益活动:口腔医学的研究生开设“洋叔叔的爱牙课”公益课堂,走进墨池小学、瓦市小学等学校,向小学生们做爱牙护牙知识宣传。

第五篇: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软环境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软环境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紧迫而实际的问题,本文拟从加强大学软环境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软环境建设的价值剖析

(一)大学软环境建设是参与竞争的核心要素

软环境建设是与硬环境建设相对而言的,是决定和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质量的社会、人文气氛等因素的综合体。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不少高校决策者往往错误地认为,要提升国际竞争的能力,必须在学校的规模、硬件上下功夫,建大楼,扩规模,成为不少高校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导致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楼林立,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软环境建设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硬环境的建设固然重要,但软环境才是其灵魂。纵观世界的一流大学,往往并不是体现在硬环境上如何的先进,恰恰是体现其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上是一流的,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得到自由而充实的发展。

可以说,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体现在软环境上,它在高校的竞争中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如当时的西南联大,并没有一流的大楼,华丽的建筑,但却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大学软环境不仅体现了一所大学的追求和理想,也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参与大学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与国际一流大学的竞争中,如果忽视了软环境的建设,是不可能缩小与它们之间的差距的,更不要说成为一流的大学。

(二)大学软环境建设是保持自身特性的精神动力

大学参与国际竞争是无法抗拒的现实,国际化也成为各个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国际化不是模仿、复制,而是要取长补短,从内涵上提升自我。在国际化面前,不能迷失自我,国际化是保持自身特有属性前提下的国际化。考察世界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尽善尽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不断发展的,世界上也从未出现过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是完全依靠模仿、复制别人的模式而成为先进的。

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大学需要保持自身的特定,就需要不断强化软环境的建设。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处在各自特定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环境氛围下的高等教育,离开了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大学将无法生存;同时,在民族国家存在的现实下,大学也必然受到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根据。

不同的政治制度,不但会制约高等教育的体制,而且也决定了办学的方向 [1]。

公共当局既然拿了钱,那它就必然想方设法保证经费的使用同国家的政治工作重点有效地联系起来

[2]。可以说,大学软环境建设是保持大学自身特性的精神动力,离开了软环境建设不仅无法在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中胜出,而且将丧失自我。

(三)大学软环境建设是促进高校整体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所高校的良性有序发展,都离不开软硬件两个方面的条件,硬件建设对与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来说固然重要,它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从高校的根本任务即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软环境条件恐怕才是最为根本的。它体现了大学的内在追求,不仅为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能够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使得大学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为实现其基本的价值追求而不断前行。因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努力建设一流的大学,不能将硬件建设作为唯一的追求,甚至不能作为主要的追求。大学的管理者以及所有的教育者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将软环境建设放在大学建设的首要位置,非如此,大学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不仅无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具体的高校自身事业的发展都会首要制约。

二、软环境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不能否定硬环境建设的价值

从高校育人的整体环境来看,可以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但是两者不仅在许多方面是难以区分的,而且两者还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关系。强调加强大学软环境的建设不是否定硬环境建设的必要性,而是强调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强化大学硬环境建设的过程需要糅合进相应的人文、历史等因素,彰显软环境的要素。加强校园的育人环境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软硬环境两个方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把大楼盖好了,只能说像个大学了。教育界普遍认为,大学除了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所谓大爱,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大学的软环境。世界一流的大学,无不是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

下载大学国际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国际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联想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共五篇]

    联想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一、联想公司采取的国际化战略分析(一) 联想公司概述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联想国际化战略

    联想国际化的过程与启示 联想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样本,其国际化过程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 柳传志在创办联想的那天起,就立志把联想办成一家......

    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

    国际商务 海尔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原因研究 专业:经济学 组长:祝云逸 1340405129 组员:陈琛 1340405101 韩盛光 1340405126 刘秉鑫 1340405128 国际商务 【摘要】当今时代国际化经......

    人民币国际化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第12组的陈琳虹。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1(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

    国际化课程心得

    课程学习心得 测控1203班李成强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半英文半汉语的课程,上课是也有很多专业名词听不懂,不过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第一节课,老师就讲了一些自动......

    财务会计的国际化

    财务会计的国际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势在必行,本对会计国际化的涵义和内容进行了说明,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发展趋势,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方向......

    双汇国际化历程

    走向国际化,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化。双汇集团将继续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加大投资,加快发展,做好大低温、发展大生鲜、进入大城市、实现大......

    国际化交流项目

    国际化项目 一.宋庆龄基金会 我会“丰田助学基金”项目受助学生交流团赴日参访 2009-11-01 20:12 我会李宁秘书长(左二)与古桥专务董事、田中部长、三好课长合影 交流团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