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空管自动化实验室(四川大学)(写写帮推荐)
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3月1日上午,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四川大学。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孟国平,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邢书元,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林祥棣院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游志胜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长徐唯临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国家空管委办公室、海军司令部航空兵部航管处、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成空司令部航管处、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民航西南空管局、教育部科技司军工处、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四川省科技厅、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民航第二研究所、中国电科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以及四川大学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航空航天学院、计算机学院、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邢书元主持。
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邢书元宣读了关于成立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以及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员名单。四川大学图象图形研究所所长杨红雨担任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乐民院士担任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孟国平为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颁发了聘书。
随后,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四川大学对国家空管委以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长期以来对我校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出席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四川大学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的正式挂牌表示热烈的祝贺。
谢和平校长表示,挂牌成立的“四川大学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不仅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获建的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更是我国空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依托川大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现代交通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川大国防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川大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重点依托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成果转化平台,大力促进空管科技成果研究,紧紧围绕管制指挥理论与技术研究创新、管制自动化系统研发、空管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技术领域,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高水平、高层次的空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提高我国空管系统运行保障效能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相信四川大学国家空管重点实验室的正式挂牌成立,必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学科和科研优势,全面提升我国空管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加快空管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学校国防特色学科建设,推动学校空管研究领域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将按照国家空管委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建设任务,坚持以国家空管重大战略需求为引导,努力汇聚高水平的空管科研团队,加快培育高层次、高素质空管领域创新人才,积极研究解决空管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力争产生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全面加快我国空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真正实现我国空管现代化、推动我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跨越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孟国平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今天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仪式标志着国家空管科技平台体系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标志着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孟国平副部长就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的重大意义;二是要正确把握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三是要切实加强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
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红雨表示,实验室将一如既往地在核心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不辜负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厚望,在国家空管委的领导下,努力开拓,积极创新,出思想、出技术、出成果、出人才、出建议,将空管自动化系统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行业领先的空管创新平台,为我国空管研究、建设、运行做好支撑与服务,为我国空管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揭牌仪式上,校长谢和平院士与孟国平副部长共同为“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这标志着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四川大学。
最后,出席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共同参观了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第二篇: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
1、历史沿革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领导,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单位,2009年开始筹建,2011年9月通过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现场考察评估,2011年10月批准建设,2012年3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实验室前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3年,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空管发展导向,积极追踪国际空管科技前沿,始终致力于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研究,在理论研究与验证、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测试与评估、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相互推动的“产-学-研-用”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2、职能定位
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国际前沿和国内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论证,组织高水平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汇聚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进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解决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及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实验室将建设成为“1个中心、2个平台、3个基地”,即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标准论证平台,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基地、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基地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基地。到“十二五”末,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空管科研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空管科技前沿领域占一席之地,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
2、研究方向
实验室根据国家空管发展战略规划和客观实际需要,结合国际空管科技前沿,以国家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牵引,以解决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难题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从飞行流特性分析、飞行流量调配技术、管理评估和运行管理等四个主要方向,系统深入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和体系建设谋划,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储备和智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围绕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飞行流特性分析。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飞行流复杂特性、飞行流时空特性等,明晰飞行流量管理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功能定位和适用范围;揭示飞行流特性时空演变的客观规律,为飞行流量优化调配提供方法原理。
(2)飞行流量调配技术。重点研究空域容量评估技术、飞行流量预测和协同调配技术等,提出符合我国空域运行特点的大规模空域网络容量综合评估方法,提出多用户飞行需求综合分析与流量预测方法,提出多主体参与的飞行流量协同调配策略、方法与技术,为实现全国飞行流量统一调配提供技术支持。
(3)飞行流量管理评估。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测评和效能评估等,提出正常运行、非常运行下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效能测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综合评估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提供技术方法和改进措施。
(4)飞行流量运行管理。重点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体系与机制、运行管理法规与规范等,建立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作用结构关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飞行流量管理协同运行机制,建立相关法规标准和运行规范,为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构建、职责划分、管理模式确立、法规标准建立等提供参考。
3、组织机构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负责人和领导者,有与其职责相应的人、财、物的管理权。学术委员会负责审定实验室学术研究方向,参与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责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已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审核制,并不断完善优化相关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人员配置,以形成健全、稳定、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实验室职能部门职责设置如下:
(1)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室。负责开展飞行流量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和应用方法创新,参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完成空管委办公室交付的相关科研任务,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流理论研究、空域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调配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管理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4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博士研究生10人。
(2)飞行流量管理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部门所适用的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运行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需求分析与预测技术、飞行流量统计与预测技术、飞行冲突探测与规避技术、飞行状况监视及告警技术、航班时刻优化与配置技术、飞行流量协同调配技术、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技术、多机场统一放行技术、机场场面管理技术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3)空域评估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机场、终端区、扇区、航路、区域等国家空域系统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规划设计、空域结构调整、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民航航班时刻制定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空域评估技术、空域数据处理技术、空域运行仿真技术、空域运行分析技术、空域可视化技术、空域评估技术应用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的机制、方法和技术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与空域一体化管理、空域动态管理与灵活使用、军民航空管协同运行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机制、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运行管理机制、基于飞行流的空域动态管理技术、基于空域的飞行流自适应技术、多层次空域和飞行流量相互匹配技术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设备平台
实验室现有主体科研用房面积约750平方米,配电系统、网络通信、科研条件等基础设施完善。实验室配备设备752台(套),其中大型设施设备49台(套),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空域与飞行流量协同运行管理仿真系统、机场终端区地面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域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地联合交通容量评估系统、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程序管制模拟机、雷达管制模拟机、轻型航空模拟器、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飞行程序仿真分析系统、图形矢量化扫描工作站、航空电子地图数据软件、雷达语音数据记录仪等,以及MAP Info软件、SIMODDEL软件、滚筒绘图仪、EASYFLOW软件、地理数据软件、服务器等。目前正在国家空管委和南航大的领导下,搭建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综合研究支撑平台,构建集信息设施支撑、数据资源支撑、网络交互控制、基础环境支撑、理论研究支撑和应用研发支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支撑环境,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所需的仿真环境和辅助工具等。
5、人才队伍
实验室已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博士及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模式。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3人,科研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良好,学历结构优异。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8人,40-49岁13人,30-39岁31人,20-29岁1人,40岁以下人数达到60%;职称结构为:教授及研究员9人,副教授24人,讲师20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及以上学历48人,占总人数的90%。实验室还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迄今共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53人、硕士200余人。
6、领导团队
(1)实验室主任。胡明华,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所长,国家空管专家,国家交通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航局特聘专家,国家空管“十一五”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研究,系统研究了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理论和策略,提出了机场、空域、航路和扇区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创新丰富了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面临的部分难题,主持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和机场、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有效服务于我国机场和空管系统实际。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影响较大、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软件著作权5项,申请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
(2)学术委员会主任。贲德,男,1938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是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行政管理专家。1964年起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研究,成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雷达,为突破相控阵体制尖端技术、填补我国相控雷达空白作出重大贡献。作为我国PD火控雷达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从1985年起先后主持了机载PD火控雷达体制样机、十号工程全波形PD雷达、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提高了我国军用飞机的作战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电子部科技成果特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以及光华基金特等奖和南京市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二、成果奖项
1、科技成果
实验室近年来科技成果丰硕,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空管重大建设、科研项目、军民航科研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横向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国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航路(航线)和终端区动态设计与评估平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终端区空域与交通流互适应关系研究”等;完成了国内20多个大型机场终端区及近80个区域/扇区容量评估工作;先后设计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行业内技术先进的空域容量评估与运行仿真平台、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平台、空中交通协同运行管理平台等原型系统,以及中南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1-4期)、上海区域先进仿真与评估系统、西南流量管理系统和大连空域流量统计预测系统等空管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获得相关空管单位与业内专家的一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依托相关科技项目成果,实验室共取得发明专利16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得四维航迹动态推测系统、尾随间隔管理策略生成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等5项软件著作权;实现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和航路容量评估系统等5项行业技术转让;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重要检索论文百余篇;出版《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世界空管发展概况及趋势》等专业理论著作5部;发行空管行业重要刊物《国际空管咨询》共计32期,近20万字。
2、荣誉奖项
(1)获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颁发民航系统唯一“国家空域评估技术支持单位”资质,承担空域评估理论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参与国家空域规划设计、调整优化飞行繁忙地区空域结构、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等评估工作。
(2)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要包括: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大区域多层级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空域管理与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民用航空机场容量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东地区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项目;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大型机场及复杂空域系统容量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
第三篇:四川大学调度自动化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安全分析P96
状态信息P18
可观测性P68
AGCP1
5二、阐述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分析其实现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0分)P10
三、阐述实时数据库的特点,说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实时数据库的结构、内容和作用(15分)P2
2四、简述分解、分层和等值方法的原理,并分别阐述他们各自的特点。(20分)P37
五、分析电力系统中联络线的运行特征,并说明其控制原理和方法。(15分)P57
六、简述快速状态估计的原理,画出其算法实现的框图,并说明获得在线潮流计算结果的原理。(20分)
P70
第四篇:国家实验室认证
国家实验室认可申请材料要求
1、实验室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没有变化时,仅在初次评审和复评审时提供)
2、实验室现行有效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扩大认可范围时可不提供)
3、实验室进行最近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报告(初次申请时提交)
4、实验室组织机构图
5、实验室平面图
6、实验室所从事活动的说明,以及当实验室是法人实体的一部分时,两者关系的说明
7、对申请认可的标准/方法现行有效进行的核查情况(提交核查报告)
8、对申请认可的国外标准的核查情况(包括是否有国外标准、当国外标准未进行翻译时实验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外语理解能力)
9、非标方法及确认记录(证明材料)
10、对于初次申请认可和申请扩大认可范围的实验室,再申请范围内,至少参加一次CNAS或其承认机构所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或CNAS承认的实验室间比对,或CNAS安排的测量审核活动,且获得满意结果的证据,或对于不满意结果能证明已开展了有效纠正措施的证据。
11、参加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提交实验室间比对的结果和评价)
12、典型项目的检测报告/校准证书及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13、量值溯源的描述(仅申请校准能力认可时提供)
14、其他资料(若有请填写)
申请国家实验室认可所需费用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按如下的三项费用与评审费收取认可费:
1、三项费用:申请费(600)、注册费(600)、标准使用费(1000):申请费再上报资料时交,注册费与标志使用费再评审通过时交纳
2、评审费: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派出到现场评审组人数的总人日数乘以3000元/人日 进行收取。
3、差旅费:评审组成员在评审期间的食宿、交通及差旅费等由实验室承担。以上费用在认可评审组现场通过评审后,接受评审的实验室及时上交认可费排队领证。
实验室CNAS认可;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
软件过程及能力成熟度评估机构认可;
产品认证机构认可;
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可;
人员认证机构认可;
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机构认可
第五篇:自动化实验室实习参观报告
自动化实验室实习参观报告
自动化2班朱晓彤
在开学后不久,学校便组织了我们大一新生进行实验室的参观,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学校设备装置以及各种实验仪器的相关属性。这次参观,虽然见到的只是些机械,但让我增长的见识却比一次旅游都要大的多。
大学自动化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践课程,是理工科学生系统学习基本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开端,是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的基础。大学自动化实验课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验课的教学要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科学作风的目的。
自动化实验中心根据教育部精神,在教学改革中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为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配合开放式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树立了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目标,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教学工作为中心地位”的指导思想和以“以培养学生为本、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改革思路。将实验教学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等相结合,保持相互间的协调一致。
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总体部署,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完成原定建设目标,构建了逐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已构建了由专业基础型实验、设计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分明、比例结构科学合理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
系。合理调整实验项目,安排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通过独立设置实验课程,使实验课程系统化和规范化。增加开放实验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积极参与科研或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中心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实验教学空间和途径,延长实践教学时间,解决实验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注重引入新的实验技术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意志作风。
(3)实现了资源优化整合,加强统筹管理,面向全校11个相关专业以及校外兄弟院校,对校内外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发挥了实验中心的最大效益,促进了实验中心的建设和高水平师资的培养。
近两年来,中心先后投入750多万元新增建设机器人实验室、数控装备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中央控制实验室、动力模型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包括原有的自控原理与计算机控制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实验室、网络化运动实验室、网络化过程控制实验室、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室、继电保护与数字调速实验室实验室、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等共计15个实验室组成。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觉得与我们自动化相关性较强的实验室
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
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作为电子系专业实验室,目的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和各种电压转换的基本原理、对各种电机及其控制和调速方式有个感性的认识,对电力电子和电机控制电路的构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熟悉其应用范围、数据处理等方法,并利用已有的电路进行相关的创新。在了解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基本电路原理基础上,结合交、直流调速系统做相关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电力电子和电机拖动系统等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实际动手能力。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是当今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引领电力电子技术朝集成化、标准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平台正是在系统集成研究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系统集成理论研究内容,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改变当前电力电子数字控制系统设计状况,缩短电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周期,使它更符合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发展的需要。目前,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中、大功率电力电子应用系统或复杂电力电子装置提供集成化数控平台,如大功率有源滤波器、电力传动系统和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自控原理与计算机控制实验室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主要任务是为我院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实验课程提供教学场所,同时承担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和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任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巩固自动控制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控制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设备用于学生的实验、实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设计实验和观察实验过程。同时,为自动化专业乃至我系教师的实验开发、教学理论研究以及科研项目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自动原理实验室是为电子信息类的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学习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置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开设与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相关的实验、课程设计。实验室设备分为实验设备、开发研究性设备。网络化过程控制实验室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涉课程中,过程控制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基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诸多专业基础课,它把过程控制理论和设备结合得相当紧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大学过程控制课程实验室是该课程异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在网络化过程控制实验室六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加强了学生工程实际应用操作技能的锻炼。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从简单、分散的控制系统发展到了复杂、大规模、全自动化的网络控制系统。以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为基础的网络控制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所接受。然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却很少有机会进入工业现场实际体验网络控制系统的优越性及其对工业生产带来的便利。为了向学生展示工业控制系统发展的新成果和网络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借助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和过程控制实验室的实验装置,设计了基于NetLinx架构的网络化过程控制实验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校园网内的远程。
实验室中也有一些控制设备例如单片机、PLC、倒立摆等。单片机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其具有以下特性:
1、主流单片机包括CPU、4KB容量的RAM、128 KB容量的ROM、2个16位定时/计数器、4个8位并行口、全双工串口行口、ADC/DAC、SPI、I2C、ISP、IAP。
2、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现模块化;
3、单片机可靠性高,可工作到10^6 ~10^7小时无故障;
4、处理功能强,速度快。
5、低电压,低功耗,便于生产便携式产品
6、控制功能强
7、环境适应能力强。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基本构成为:
一、电源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电源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可靠的电源系统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因此,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制造商对电源的设计和制造也十分重视。一般交流电压波动在+10%(+15%)范围内,可以不采取其它措施而将PLC直接连接到交流电网上去
二、中央处理单元(CPU)中央处理单元(CPU)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控制中枢。它按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储从编程器键入的用户程序和数据;检查电源、存储器、I/O以及警戒定时器的状态,并能诊断用户程序中的语法错误。当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投入运行时,首先它以扫描的方式接收现场各输入装置的状态和数据,并分别存入I/O映象区,然后从用户程序存储器中逐条读取用户程序,经过命令解释后按指令的规定执行逻辑或算数运算的结果送入I/O映象区或数据寄存器内。等所有的用户程序执行完毕之后,最后将I/O映象区的各输
出状态或输出寄存器内的数据传送到相应的输出装置,如此循环运行,直到停止运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可靠性,对大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还采用双CPU构成冗余系统,或采用三CPU的表决式系统。这样,即使某个CPU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仍能正常运行。
三、存储器
存放系统软件的存储器称为系统程序存储器。存放应用软件的存储器称为用户程序存储器。
四、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1.现场输入接口电路由光耦合电路和微机的输入接口电路,作用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现场控制的接口界面的输入通道。
2.现场输出接口电路由输出数据寄存器、选通电路和中断请求电路集成,作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现场输出接口电路向现场的执行部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五、功能模块
如计数、定位等功能模块。
六、通信模块 倒立摆
倒立摆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不稳定的、非线性系统,是进行控制理论教学及开展各种控制实验的理想实验平台。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能有效的反映控制中的许多典型问题:如非线性问题、鲁棒性问题、镇定问题、随动问题以及跟踪问题等。通过对倒立摆的控制,用来检
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非线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能力。同时,其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机器人和一般工业过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
此次的实验室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触。古往今来,任何科研无一不是经过实验的验证的,也可以说,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决不能容忍自己死读书,读死书,只是在理论上去分析而缺乏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手动脑,再辅之以勤奋和坚持,必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实干能力,必能不断的创新,为我国的焊接事业发展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