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
《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龙泉外实校初中部 雷飞平缘起:踏破铁鞋无觅处
刚踏上工作岗位,我就发现现在的学生非常的冷漠.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更是漠不关心。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甚至仇视父母,仇恨生活,仇恨一切。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非常痛心。于是,我经常找学生谈心,给他们讲道理,但却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精心设计这堂课,希望用情来激起他们的情,用爱来点燃他们心中爱的火花。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患病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本文通过对生活中
细小的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作为初二的学生,理解能力应该非常强,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伟大的母爱。
3、初步领会借助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课堂实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回忆旧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生齐答:记得)因为那个肥胖的、年老的、蹒跚的背影已经刻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同时,它还让我们懂得了父爱无言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讲述母爱的好文章,一篇少有的好文章。好文章需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十二班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对不对?(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齐答:对),那么,这篇好文章是什么?它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及作者)
(由旧的情境引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前提。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营造了一种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师语音刚落,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母亲,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母亲在生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母亲死后我怀念她。
师:这个同学还没看书就能回答出这些问题,说明他预习得很好,大家要
向他学习。(掌声响起)
师:既然文章写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哪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把这种爱和怀念给大家传达出来。(有几位同学举手,师请了一位女同学)师:需要音乐吗? 生:要
(《秋日丝语》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学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在音乐声中,学生朗读声情并茂,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有泪花闪动,听课的同学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场面非常的感人。朗诵完毕,教室里又响起了掌声)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齐答:好)
那她是不是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是)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想)
(以特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既是对该同学朗读水平的积极肯定,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自由阅读作了铺垫。)
三、自由阅读课文,真情感知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勾划出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明你感动的理由,把这种感动与大家分享。
(生默读,进行勾划,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有的勾了一处,有的勾划了很多处,这篇文章感人的地方很多,现在谁来读一读,把最打动你的地方说一说。
生:让我最感动的是:“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从这里我读到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临终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牵挂着儿女。
师:这可能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吧!
生:我最感动的是“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这里我感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心,她不想看到儿子伤心的样子,自己躲到外面去哭,其实她比儿子更伤心。
师:说得真好,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在文中还有吗?
生:有,“还记得那会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我也读出了母亲的体贴。因为儿子瘫痪了不能走路,提起“跑”和“踩”之类的词会让儿子伤心,所以母亲突然就不说了。
师:真是一位体贴的母亲,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最感动的地方是:“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里写出了母亲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但我却不知道,她不告诉我是怕我担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师:母亲病得很严重,在文中其他地方还有说明吗? 生:有,“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爱。母亲患病了,她已经是非常痛苦了,但她还要为瘫痪的儿子操心,其实,最痛苦、最伤心的应该是母亲。
师:说的真好,(师生共同鼓掌)照理说,母亲那么痛苦,她应该很绝望啊!文中的母亲表现出来很绝望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母亲是怎样的表现呢?谁来说一说。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体现了母亲坚强的一面,还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瘫痪了,即使别人会看不起我,但母亲却会永远地陪在身边。
师:你怎么体会到母亲的这种爱的?具体地说,就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从“扑”、“抓”字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紧张,从“忍”字可以看出母亲当时的难受。还从母亲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她对儿子的爱。
师:(感叹)是啊!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这样一个瘫痪的儿子能给自己养老吗?(生齐答:不能)但母亲有没有嫌弃他呢?(生齐答:没有)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处境怎样,始终与你不离不弃的是你的母亲。如果说友情会有尔虞我诈的争斗,爱情会有贪慕虚荣的嫌疑,那么亲情,尤其是母子深情却是不会掺假的。要不大诗人孟郊怎么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呢?(生目光专注,感情投入)
师: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里写出了母亲为了照顾我而没有时间去照料花,说明母亲爱我甚于爱花。
生:还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的“挡”字写出了母亲愿意为我挡住一切,愿意为承担一切。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关心和爱。
师:大家体会一下央求般的神色是一种什么神色?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吗?(思考片刻)
生:当我犯错误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时,我请求老师不要让我请家长时就是央求的神色。(师生笑)
师:对,非常好,还有感动的吗?
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里写出了母亲的爱,并没有随着她的去世而消失,它就象花一样陪伴在我的身边。
师:母亲的爱将永远陪伴着我,非常好,那大家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一种什么样的爱呢?(生小组讨论,发言热烈,教师巡视)生:我觉得母亲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生:体贴入微的爱。
生:是一种无法替代也无法阻挡的爱。生:母亲的爱是一种有开始却没有结束的爱。生:母亲是一种伟大的爱。
师:大家对母爱都有自己的认识,非常好。我相信你们也真的能从文章中体会出来,我现在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了之后,大家比较一下,哪一种爱更伟大一些?
有一对母女去一个高山滑雪场滑雪,她们遇上了暴风雪。救援的直升飞机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无法找到她们,母亲心里很清楚,如果再没有人来救她们,她们都会死。在女儿睡着之后,母亲脱下自己的羽绒服盖在女儿身上,然后平静的拿起小刀(师停顿了一下,声音略显哽咽)割开了自己的动脉血管,把血洒在雪地上。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艰难地在雪地爬行了十多米,在她身后留下了一道十多米长的血痕,正是它,给救援的的直升飞机指明了方向。女儿获救了,母亲却早已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神情凝重)
师:大家说,这种母爱伟大吗?(生齐答:伟大),那它和史铁生的母亲相比,是不是课文中的母亲就不伟大呢?(生齐答: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故事中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母爱是真实的,但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又象是一个神话,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会碰到这种事情。大多数的母亲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爱着自己的孩子,虽然这种爱不如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感人,但它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爱。
师:你能列举出这种爱吗?(师生共同举例)
就象史铁生笔下的母亲表现出来的一样,在你生气时,转过头去默默伤心。煮了两个鸡蛋,你只吃了一个她也会生气;晾晒被单时,把你用的晒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而把自己用的晒在光线较差的地方。
师:伟大的母爱其实就体现在这样一些小事中,这样一些细节中啊!(学生神色更为凝重,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完全被震撼了)
四 深情感悟,体会写法
师:伟大的母爱体现在小事中,那么作者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
生: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母亲去世多年,我仍然记得她的只言片语,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和细微的神情,说明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生:环境描写,文中写到了秋天的菊花,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生齐读最后一段)师:为什么写菊花是对母亲的怀念?菊花对这一对灾难深重的母子来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菊花象征了生命力。生:象征了顽强的意志。生:还象征了生活的希望。
师:是啊!菊花自古就被赋予坚强的象征,在《红楼梦》中就有咏菊的诗句:一身傲骨无人晓,高雅品格比兰心”。东晋袁菘也有“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这样的诗句,说的都是菊花的亮洁和坚强。母亲想通过带儿子去看菊花,让他象菊花一样坚韧刚强,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生前一再央求我去看花,我却没有去,母亲去世后,却反而让妹妹带我去看花呢?
生:我觉得这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在菊花中仿佛看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感觉母亲就象花一样还留在自己的身边。
生:我觉得这里是作者用实际行动向母亲证明,他已经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已经变得坚强起来。
师:北海的花年年会开,母亲却已永远不在。这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作者终于去看了菊花,当他去看花时,他懂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了吗?(生齐答:懂了)他有话对母亲说吗?他说了什么?
生齐答:有(齐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好了。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学到那些方法呢?
生: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生:还应该借助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拓展延伸,真情表达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母爱了吗?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有很多同学没有写就已经举手了)生:妈妈,我想对你说:对不起。你陪着我度过了孤单的童年,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我有时还不懂事,惹你伤心,妈妈,对不起!(声音哽咽,同学掌声鼓励)
生:妈妈,不经意间,你的头上出现了几根白发,你开始记不住有些事情了。我才发现,妈妈,你开始老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妈妈,我懂你的心意了,谢谢你,妈妈!(掌声)
生:妈妈,记得刚开学时,我不习惯住读,你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我,给我送东西来。为了我能在这个学校读书,你把房子都卖了。(哭出声来,说不下去了,同学掌声鼓励)为了我,你吃了太多苦,妈妈你辛苦了。(掌声)
生:妈妈,您和爸爸离婚以后,我就跟你住在一起。为了我,你没有再婚。妈妈,我想对你说,不要因为我而放弃你自己的幸福,你给自己找个伴吧!不管怎样,妈妈,我将永远爱你。(掌声)
(学生中很多人已经开始檫眼泪了,并伴有小声的啜泣)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把老师感动得都快哭了。我也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想你。这里的冬天太冷,我又感冒了,鼻炎也发了,现在浑身都难受。以前你总说:天冷要加衣服,每天要吃早饭,我觉得你很烦,但是我现在真的希望你在我身边唠唠叨叨地提醒我。(声音哽咽,停了一下,教师眼里泪光闪动,教室里掌声响起)但是,妈妈,你放心,我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自己也要保重,隔着千山万水,祝你健康,祝你永远健康。(掌声又起)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响起,在略带哭腔的歌声中,许多同学和老师都哭了,大家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相信每个人对于母亲都会有自己的报答,我也相信你们能够做到。最后,我们一起祝全天下所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幸福安康。(掌声)
感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应该说这节课的效果比我预想中的还要好。听课老师评价很高,学生反映也很强烈,有的同学下课了都还在哭。对于我来说,收获也很大,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我开始明白,通过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其效果远胜于平时空洞的说教。这种给学生“温柔一刀”的方式触动了他们内心温柔的一角,使他们懂得了感动,懂得了珍惜。我蓦然发现,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生动、感人。
感动之余,我也开始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我觉得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了情境资源的开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在备课的时候,我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首先根据是新旧情境的联系去运用教材。我们在本学期二单元学了朱自清的《背影》,那是篇讲述父爱的文章。通过对那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对通过小事表达人物感情的方法也初步掌握。有了这些基础,对于这样一篇讲母爱,写作方法也相似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是不困难的。所以我用学过的《背影》来导入新课,就是充分考虑了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立足于这个现实水平,我才能挑战学生的潜在水平。
其次是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联系起来。当学生总结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以后,我讲了那个母亲割破血管来救女儿的故事,这个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但正是因为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神话,所以我引导学生明白伟大的母爱往往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中,并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事例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体会母爱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面他们对母亲说心里话做了准备和铺垫。
二 营造有利个性充分发展的情感氛围,形成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自己分析,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对自由阅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我提出的问题是“勾画出你最感动的段落和句子,并说明理由”。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学生参与的面也就增大了。在他们谈自己的理解时,我虽然也有主流的引导,但同时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和体验,促进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成了自己选择所需要的信息主动的过程,他们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学情境设置较好,老师始终与学生一起感动,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首先,在配乐朗读时用了《秋日丝语》作为背景音乐,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其次就是讲故事这个地方,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时把他们引到体会平凡生活中的母爱这一主题上,强烈的情感落差再次使他们心潮起伏,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二浪。当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他们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些发自肺腑的真实的声音使全场老师和同学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我在课前始料未及的。正是它,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三浪。如果说学生的感情在这时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当《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候,情感的狂潮早已是泛滥成灾了。这些教学情境的设置,一层又一层地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深入,直至达到情感的颠峰。我发觉自己就象在剥一个洋葱,随着一层层的皮被剥掉,不是我想学生掉泪,而是他们不得不掉泪。
四 评价产生激励,评价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始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当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大胆发言,继而努力、迅速地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评价不仅及时,而且形式多样。比如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了问题后,我就说他还没有看书就能回答出来,说明他预习得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再如当配乐朗读的同学读完时,我问大家她是不是个好的读者,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同学最好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语言鼓励外,我还采用了掌声鼓励和用眼神鼓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依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当然这其中也有我的启发在里面。课上完了,我始终有个困惑,就是我不敢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比如在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我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与我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是一致的。我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在自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上,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最后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他们的回答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我就觉得有些控制不住课堂了,就象放风筝时我手中的线无法自如地控制风筝。学生回答时根本不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而是那个地方感动就说那个地方。这中间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显得有些凌乱,我觉得课堂就不在我的掌控之中了。怎样把启发和探究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我将继续思考的问题。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
第二篇: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例观感
《秋天的怀念》课例观感
学校:东关小学 姓名:宋海燕
观看窦桂梅老师的课例已不止一、二次,每次都能从她的讲座或课堂上,让教育教学中某个模糊良久,不能释怀的地方,产生明确的认识。其间不觉茅塞顿开,心中不免为之折服。
窦桂梅老师对《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去反思、去实践。
一、尊重情感朗读的个性化。
情感朗读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渲染了朗读的技 巧,并将这种技巧“趋同化”。在形成“千人一面”的朗读模式的同时,忽视了个性的突出,理解的深浅。无疑,窦桂梅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课。相信今后的情感朗读将是个性张扬的时代了。
二、深度解析教材,复杂备简单教。
从窦桂梅老师对重点词、句、段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研读教材的深 度非常人所不能企及。比如在课文: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中,对“抓”、“扑”、“忍”的推敲,对层层深入,意义不同的“好好儿活”的挖掘,使一个精心入文,力透纸背的教师功力随处彰显。
另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如行云流水一般,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对最后一段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已理解得分外透彻。学生们发言中或高洁、或淡雅、或热情的生活态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反思自己的教学,又有几日能研读教材超过3遍呢?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三、学文前后相联系,深入浅出。
我清晰地记得,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母亲谢世之后,作者领悟了母亲的一 番苦心,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这部分内容时,她用文章开头的语言反问学生: 这时候他还会“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吗?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吗?”在同学们几个坚定的“不会”中,一种复杂又简单的感情——母爱油然而生,至于其如何伟大不言而喻。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着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深意。可能我们循着前人的路走,怕迷失了自己。但是当自己没有方向时,不妨去追寻别人的足迹。也许,这就是我看了课例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吧!
第三篇:秋天的怀念说课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金宏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要做到准确、流利,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领会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深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分析说明: 本文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因此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品读即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要“摈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所以,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真情。而最后一个自 1 然段对于菊花的理解,有较深层的内涵,同时也涉及了借景抒情的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故而设置了此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课文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沉浸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片段,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母爱”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母爱”的理解。然后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就像天街的小雨悄无声息,却又真真切切,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 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预习检测
找几名同学简介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大屏幕展示本课字词,找同学朗读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测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悟母爱(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
听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文中的主要人物人有哪些?(我,母亲,妹妹)
B、故事发生的季节呢?(秋天,2次提到秋天,前一次说看花没有指明时间)C、地点?(主要是 家中 结尾看花是在北海)
D、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想带我去北海看花,却在准备带我看花时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E.结果如何?(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约二十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这一部分我把它分为2大板块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探讨母爱的内涵;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探讨母爱的内涵。
1.让学生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 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课件展示这个扩充句子训练,学生组内研讨,形成答案)
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又开始胡思乱想,内心不禁又悲痛起来了)。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学生研讨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这会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母亲的苦)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以上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不容易,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即给妈妈洗脚),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留到下节课进行
第四篇:《秋天的怀念》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越是细细品味,我们越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因自己的残疾而忽视母亲病痛的追悔,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由此而重燃的生命勇气与信心。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旨在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作者以及其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讴歌了伟大母爱,并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同时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人生的启示。
学习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深切的感受母爱的深沉。母亲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人,母爱渗透在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孩子们在学文后,对母爱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而又深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母爱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2.有感情的读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3、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文章中的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4.理解词语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学会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怎样透过一些小事,来表达真情实感。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不张扬的母爱,感悟人间真情是本科的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及怎样透过一些小事,来表达真情实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简介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21岁那年因病瘫痪,也就在那一年母亲去世了。
2、投影出示他的作品《合欢树》的一个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3.学生朗读,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在学生体会到母亲的“苦”和作者对母亲怀念的基础上,引出新课: 作者很多作品表达了这种感情,例如我们今天要学的——《秋天的怀念》。
二、感受娘俩要好好儿活
1、自由读文,想:21岁那年“我”瘫痪,病痛折磨着我的身体,它还使“我”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学习“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3.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我”的脾气会发生变化,找出那些最能体现“我”暴怒的词,然后指导有感情朗读。
4.学习“ 我”的心理变化的句。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让学生理解“我活着有什么劲儿!”的意思,分析他为什么这样说,然后口语训练:
面对他的痛不欲生,听着这些让人揪心的话语,你如果在场,你会怎么办?
5、指导感情朗读。
6、引导感受母爱的深沉,坚强。
继续读文,思考:面对此情此景母亲是怎样做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抓住动词引发思考: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又想“抓住”什么,“忍”住的仅仅是眼泪吗?。
7、对母亲病情的学习。
母亲当时的情况怎样?我怎么没察觉到?学生从文中找相关语句学习,感受到母亲当时已身患绝症,活的“苦”和“我”当时只注意自己的病痛。
8、体会“咱娘俩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感受母爱的深沉、坚强、无私。并总结板书:母爱是坚强,是无私。
9、指导读出韵味。
三、感受母爱的博大
继续学文,引导学生把描写母亲语言、动作、表情的词语、句子画出来,自主阅读感悟母爱还是什么。教师相机点拨。抓住重点句子体会:
1、理解母爱是理解,是宽容。
出示句子: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理解母爱是细心,是呵护。
从“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句 子中的“挡”体会到母爱是细心;从“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中体会母爱是呵护。
3、感悟母爱是耐心,是引导。
母亲两次要求陪我看菊花,尤其第二次当我答应时,(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分析母亲言行神态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处不在。4.感悟母爱是惦记,是牵挂。
过渡:我们是这样幸福地享受着这无处不在的母爱,希望拥有一万年,不,一万年也不够!我们希望它天长地久,可是会吗?当“我”决定要出去和母亲一块看菊花时,母亲忙着出去收拾了,出去了,结果呢? 学生包含深情地齐读: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学生分析并补充母亲没说完的话的内容: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好好活!感受母亲临终只牵挂一双儿女,感受母爱是惦记,是牵挂。
四、感悟写法,指导仿写
1、过渡:母爱是这样真真实实地存在,而又无处不在的,它汇聚起来是那样的博大,我们幸福地说:母爱是海!
2、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母爱的? 师相机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3、投影出示要求:
仿写练笔:你能通过抓住细节通过一件小事表现母爱吗?
4、情感共鸣:
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母爱,对母亲深情地说声:妈妈,我爱您!为母亲为我们这么多年的付出,动情地道一声:妈妈,谢谢您!
五、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1、学习描写菊花开放的句子体会。
思考:七年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他们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
2、学生自由读,出示菊花开放图,谈各自独特的感悟。
3、实物投影显示书中的兄妹看菊花插图,感悟他们对母亲希望他们好好儿活的理解。也感悟母亲的良苦用心。
4、配乐朗读文章的结尾部分,深升华情感。
六、思考“我俩“的”好好儿活“ 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想想,我们面对今后的日子,我们这些健康的人将怎样好好儿活?
七、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投影出示: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第五篇:秋天的怀念教研说课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本次教研提出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根据本次教研的要求我们首先对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依据对大问题的领悟与学习,我们年组教师共同商定选取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以一个“情”字贯穿文章始终的《秋天的怀念》进行教研。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抒发了作者深切怀念母亲的强烈感情。全文不足千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之令人情不能自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针对这些,结合大问题的导向和五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2、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活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读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和“悄悄地”等细节描写中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们确立本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难点是从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所说的 “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我们通过对大问题的学习领悟和对教材的理解分析,行了第一次靶子课的教学设计。靶子课的教学,我们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体会作者瘫痪后的痛苦。
考虑到本课需要学生分析理解的点很多,为了给学生充足探究时间,开课简洁,回顾课文内容后,师介绍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孩子走进作者,孩子们通过圈画第一自然段中相关文字体会作者脾气暴怒无常并且有死的念头就轻而易举,从而也会为感受母爱埋下了情感铺垫。
2、体会母爱的伟大
我们围绕母爱这个线索设计了大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圈画,批注、让学生去读、从读中感受,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伟大的母爱。
这个环节我们通过以下四方面来进行:
(1)、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悉心照顾
(2)、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待儿子小心翼翼的爱。
(3)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看花的真正用意,感受母爱之深沉。
(4)引导学生了解母亲病情,体会母爱的坚强。
3、感受母爱的力量,作者明白好好活。
学生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后,教师借助多媒体配乐出示:母亲出去了,就
再也没回来?对母亲的敬重、怀念,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然后再读第七段,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菊花暗含的不同的人生态度,明白母亲所说的好好活。此时学生会明白正是母爱的力量改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而作者所说的“要好好儿活”其实是自己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改变,由绝望变得坚强。师生共同感情朗读最后一段,共同受到母爱伟大的熏陶。
4、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在课末,学生深入体会母爱的深沉、无私、伟大之后,教师顺势引导让母爱走进孩子的心中,设计了《母亲,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小练笔,我们想通过这个环节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进而体会文章中心,使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本以为母爱个大问题就会引领学生很好的理解全文。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母爱这个环节,我们发现了还存在许多不足。
全文8个自然段中,有6个段落里都融入了浓浓的母爱。由于对学生回答的预设不全面,学生在汇报与母爱相关句子的句子时,有些零散,学生没有汇报到位的时候,教师也没有及时引导,这对于更好的体会母爱形成了障碍,一大堆的句子零零落落地堆积着,学生在听和汇报时对母爱的感悟不深,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把母爱的深沉、无私内化于自己的思想中。当这一问题出现后,教师也无法实现,通过读来引领学生理解浓浓的母爱。本节课,读的不充分,理解母爱不透彻的问题也呈现出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唯有通过的零敲碎问,完成教学任务。通过靶子课的教学,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抛出大问题的课堂教学需要更全面的预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实现对教材的领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靶子课结束后,我们反复的看了靶子课的录像,结合出现的问题再次深入学习了有关大问题课堂的教学,分析了第一次靶子课出现的问题,集体研究进行了教案整改。
在第二次教案的备课中,我们先逐一的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整改的想法说出来,然后我们共同分析大家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哪些是有效的,综合大家的想法整理了第二次教案。第二次教案,我们还是围绕母爱来设计大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有梯度的汇报,我们更换了问法,在学生体会儿子的暴怒无常后,教师从母亲的角度问:面对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儿子,母亲更是痛苦万分啊!那么同学们都从哪里体会到母亲的这份痛了呢?这样顺势而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这一环节上我们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母亲自身的病痛,心痛来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设计了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理解读,升华情感读。然后就水到渠成的理解,母亲那坚强、勇敢、细心、耐心的爱和母亲对儿女无私伟大的爱。
设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失望的,通过又一次试讲我们又发现了问题,学生对于母亲的痛领悟的一知半解,而且汇报过程又出现了零零落落的现象。我们开始反思,学生有了恰当的导才能更好的学,看来我们的引导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学的问题。根据我们出现的问题,我们年组又一次静下心来逐一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抛出去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怎样的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起来呢?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又结合大问题观看了名师窦桂梅,孙世梅,于永正的教学视频,虽然名师的风采我们学不来,但我们发现了不管是什么
形式的教学,怎样的抛问题都是围绕母爱来抛的。为了不和名师雷同,设计出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课堂,我们经多次研讨,我们发现全文中呈现的母爱是深沉的,这爱由“忍”字穿成一条线,最终我们敲定了本次教研的大问题:母亲都忍了什么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学生先自学,然后再小组交流学习,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汇报,此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而理解母亲所有的忍都是对儿子浓浓的爱,也就升华了母亲所有的忍正是母亲坚强,耐心,仁慈博大的母爱啊。
因此我们三次教案的具体环节如下: 一导入回顾,情感积淀
师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接导入课文题目,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简单的加以回顾。学生汇报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师对作者背景加以补充强调,伤感的说年仅二十一岁的史铁生由于一场重病双腿突然瘫痪了,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啊无法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如果你是他的亲人和朋友,你会如何劝慰他呢?这样一个说话训练?让学生走进作者,给学生情感做好了铺垫,为下文体会母爱也做好了铺垫。
二、“忍”中的母爱 情感铺垫后,师直接问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会生就会怎样劝慰呢?学生会很自然的用书中的话来回答: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咱娘俩好好活,教师顺势引出大问题,母亲这一扑一抓一忍蕴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啊,母亲扑,抓,忍的都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母亲这复杂的情感吧?然后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在小组内自由的探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思维。我们引导学生分三层含义来汇报理解忍。第一层:就是忍住的是儿子的自暴自弃和坏脾气。
(1)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到儿子自暴自弃的句子来谈,教师就恰当的引导个别读,教师引读等朗读方式进一步深化感情,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学生在汇报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时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三个悄悄,通过三个“悄悄地”使母亲与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三个“悄悄的”充分地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小心、耐心、细心,因此,指导学生体会“忍”字中包含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爱,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2第一层次理解后再次追问:“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指导学生理解第二层含义: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
如果学生不能体会这一点,就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让学生读读,看看体会到什么。抓住“整宿整宿”“大口大口”两个关键词,体会母亲病情的严重;让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来介绍母亲的病痛,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母亲忍住巨大病痛照顾儿子的伟大与坚强,这样与生活结合对比,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教材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再问还忍住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第三层含义:忍住的是儿子的“烦
让学生直接读对话来体会儿子的不耐烦,母亲的那份耐心与诚恳的爱。
理解三层含义后,师做了如下小结:母亲忍住了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忍住了自己的病痛,忍住了儿子的:烦。课件出示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让学生理解扑,抓所蕴含的含义就降低难度了。学生就一定会理解到母亲扑下去的是儿子不想活的念
头,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心,也就更深刻的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的浓浓的爱。学生在学习和汇报时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引导学生汇报的更完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本,升华情感,实现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让学生充分感悟母爱的伟大无私。
三、理解母爱——好好儿活 就在这浓浓的母爱笼罩的时刻,教师说史铁生多想让这份爱永远的留在身边啊,但是课件出示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让学生理解母亲没回来的原因,在理解中升华文本的情感,在朗读中达到读者与文本的情感统一,让学生知道史铁生不忍心说出母亲去世了这样伤心的字眼啊,体会到作者无限的留恋母爱。
母亲去世了,作者理解了母亲的话,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在另外一个秋天和妹妹一起到北海看菊花,师引导说作者看到了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啊。引导让学生读出看菊花的内容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菊花让学生通过表面看本质,明白要活的高洁淡雅,热烈深沉,但不管怎样的活法都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精彩。总之,都要泼泼洒洒,开得烂漫。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再读这段话,把自己的感悟再一次升华。
.此处,我们设置了配乐渲染: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母亲这句话的含义,就这样,他不再暴怒无常了。在读中感悟,感悟中升华朗读,升华中体会深刻的含义,理解好好活。此时教师课件出示史铁生的获奖词,让学生对好好活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
深入理解好好活后,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指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们通过引读把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填补完整,同时也填补了省略号的内容。也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发展目标。
在学生情感有所积淀,升华之时,再悟题目,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四、拓展延伸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课末课件出示史铁生一些怀念母亲的优秀文章片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的怀念之情,同时拓展孩子的课文阅读兴趣
五、板书设计
根据设计的大问题围绕忍体会爱明白好好活的含义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由于本次教研围绕大问题教学展开的,我们认为对大问题教学的学习还不够充分,所以认识的不一定精准,在本次的教学设计上可能会有不当之处请领导给予指正,我们会更虚心的学习,让大问题教学切实的走进我们的课堂,指引我们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