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权威版)

时间:2019-05-15 09:2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权威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权威版)》。

第一篇: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权威版)

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

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5月2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在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大问题‛讲堂第11期作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的讲座,现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如下:

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无论是从稳定增长、发展城市、改善民生角度看,还是维护金融安全角度讲,都需要保持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今天的讲座,我就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房地产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存在十大失衡

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中,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尤为突出,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一)土地供需失衡

宏观上看,过去几十年,我国平均每年有800万亩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再加上一些计划外征地,实际上每十多年全国就要用掉1亿亩耕地,所以我国耕地从80年代的23亿亩,减少到 1 现在不到20亿亩。从保证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我国每年人均口粮消费约为150公斤,肉禽蛋奶折合人均饲料粮300公斤左右,按13.7亿人口规模和耕地亩均360公斤粮食单产计算,就需要17亿亩耕地。再加上蔬菜、水果需求,20亿亩耕地就显得捉襟见肘。我们国家有一个判断,为解决中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是国家安全所在。为此,为国家战略安全计,我国土地供应应逐步收紧,2015年供地770万亩,2016年700万亩,今年计划供应600万亩。土地供应总量减少了,房地产用地自然会更紧一些。‚地少人多‛,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情,城市发展中必须把握国情,加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结构上看,国家每年批准供地中,约有1/3用于农村建设性用地,比如水利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等,真正用于城市的只占2/3,这部分又一分为三:55%左右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30%左右给了工业,实际给房地产开发的建设用地只有15%。这是2/3城市建设用地中的15%,摊到全部建设用地中只占到10%左右,这个比例是不平衡的。相比欧美国家工业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商业和住宅类住房用地一般占25%左右的情况,我们工业用地配臵显然占比太高,挤占和压缩了住宅用地。

区域上看,好不容易有15%可作城市住房用地,是不是人多的城市多供应一点,人少的地方就少供应一点?政府有时是逆向调控,对大城市有意控紧一点,流入人口多土地却拿得少,中小城 2 市反而容易得到支持,用地指标会多一点,造成了资源配臵在城市间的不平衡。

(二)土地价格失衡

过去这十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几乎涨了八倍到十倍,很多时候大家说这是通货膨胀现象。的确,近十年M2从10多万亿涨到100多万亿,增长了10多倍,房价也差不多涨了10倍,逻辑判断好像房价上涨是由货币膨胀导致的。然而,为什么同样的通货膨胀,有的商品涨价了,有的商品还掉价了?其实还是与供给需求有关。对于供过于求的商品,哪怕货币泛滥,也可能价格跌掉一半。货币膨胀只是房价上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是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

住房作为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动产,地价高房价必然会高,地价低房价自然会低,地价是决定房价的根本性因素。如果只有货币市场这个外因存在,地价这个内因不配合,房价想涨也是涨不起来的。控制房价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地价。现在,土地升值有点畸形,原因有三方面:其一,土地拍卖制度本身会不断推高地价。现行的土地拍卖制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习香港的土地批租形成的。它的好处是,政府主导下的阳光作业,能够避免腐败和灰色交易,实现公平公正交易。但拍卖制有个特点,就是价高者得,实际过程就会把地价越拍越高。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对土地价格进行拍卖封顶,本身又与市场化交易规则相违背。其二,土地供应不足。在土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拍卖地价自然会越来越高,房价也会越来越高。这是由供不应求的缺口所导致的。其三,3 通过旧城改造的拍卖用地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城市拆迁的动迁成本逻辑上会参照这个地区的房产均价来补偿,比如这个地区房价每平方米7000元,拆迁后的土地批租楼面地价一般会按照7000元作为拍卖底价。这样的土地建成商品房的价格往往会卖到每平方米1.5万元以上。在这个意义上,如果靠旧城改造滚动城市开发,房价肯定会越来越高。总之,拍卖机制,加之新供土地短缺,旧城改造循环,这三个因素相互叠加,地价就会不断上升。

(三)房地产投资失衡

按经济学的经验逻辑,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每年不应超过25%。十年前,我在重庆分管城建时就定了这个原则,一些人不理解,实际上这可以从国际上房地产运行的‚1/6理论‛中找到答案。正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用于租房的支出最好不要超过月收入的1/6,超过了就会影响正常生活。买房也如此,不能超过职工全部工作年限收入的1/6,按每个人一生工作40年左右时间算,‚6—7年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对一个城市而言,GDP不能全部拿来投资造房,否则就无法持续健康发展。正常情况下,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应超过GDP的60%。如果GDP有1万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万亿甚至1.5万亿,一年两年可以,长远就会不可持续。固定资产投资不超过GDP的60%,再按‚房地产投资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25%‛,也符合‚房地产投资不超过GDP1/6‛这一基本逻辑。这就是我在重庆工作期间,一再强调‚房地产投资不要超过固定资产投资1/4‛的理论出发点,实践证明也是合理的。

目前看,全国32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房地产投资连续多年占GDP60%以上的有5个,占40%以上的有16个,显然偏高。总之,投资占GDP比重太大,就会不可持续。有些城市因为房子造得很多,基础设施、实体经济、工商产业没跟进,又会出现‚空城‛‚鬼城‛。现在,一些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绑架了国民经济发展,成为稳增长的‚杀手锏‛,大家都这么抓,比重越抓越高,失衡就会越来越重。

(四)房地产融资比例失衡

2011年,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54.8万亿,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0.7万亿,占比不到20%。这一比例逐年走高,2016年全国106万亿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贷款余额26.9万亿,占比超过25%。也就是说,房地产占用了全部金融资金量的25%,而房地产贡献的GDP只有7%左右。而且,去年全国贷款增量的45%来自房地产,一些国有大型银行甚至70%-80%的增量是房地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金融资源,导致众多金融‚活水‛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就是‚脱实就虚‛的具体表现。

(五)房地产税费占地方财力比重过高

这些年,中央加地方的全部财政收入中,房地产税费差不多占了35%,咋一看来,这一比例感觉还不高。但考虑到房地产税费属地方税、地方费,和中央财力无关系,把房地产税费与地方财力相比较,则显得比重太高。全国10万亿地方税中,有40%也就是4万亿是与房地产关联的,再加上土地出让金3.7万亿,全部13万亿左右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中就有近8万亿与房地产有关。政 5 府的活动太依赖房地产,地方政府财力离了房地产是会断粮的,这也是失衡的。

(六)房屋销售租赁比失衡

在欧美国家,所有的商业性房屋,销售和租赁大体各占50%。租赁有两类,一类是开发商开发后自持物业出租,一类是小业主和老百姓购买后出租。比如新加坡,70%-80%的居民租住在政府持有的公租房中。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部分居民也是住在政府、集体或者企业的公房体系中,产权归公家,住户只有承租使用权。近十年,我国开发的房产90%以上是作为商品房、产权房进行买卖的,真正作为租用的不到10%。这样的市场结构是畸形的。当前,中国房屋租赁市场有四个不足:第一,租赁者作为弱势群体,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业主可以随心所欲随意调整租金。第二,业主可以随时收回房屋,让租赁者朝不保夕、居无定所,稳定性不够。第三,租房者因为没有产权,无法享有与房产紧密捆绑的教育、医疗、户籍等公共服务,不能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国民待遇。比如,租房者小孩不能就近入学,只有买了房子,哪怕只有几平方米的一个小阁楼才算学区房。户籍也是买房入住几年才能办理,租房是根本不算的。第四,有恒产才有恒心,由于我们制度上、工作上、习惯上有这些问题,老百姓产生了一种思想意识,就是把租房作为一种短暂的、过度的、临时性的办法。我现在租房子,那是我没办法,只要有一天我稍有能耐,立刻就会买商品房、产权房。房屋租赁市场发育不足,也是一种失衡。

(七)房价收入比失衡

刚才讲,‚6-7年家庭收入买套房‛是合理的‚1/6理论‛逻辑。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从均价看,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房价收入比往往已到40年左右。这个比例在世界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了。考虑房价与居民收入比,必须高收入对高房价,低收入对低房价,均价对均价。有人说,纽约房子比上海还贵,伦敦海德公园的房价也比上海高,但伦敦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要高出上海几倍。就均价而言,伦敦房价收入比还是在10年以内。我们高得离谱!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到40左右,20多个二线城市都在25年左右。当然,也有一些小县城在5-6年左右,有的地方‚空城‛‚鬼城‛房子卖不掉的也有。大家经常说房价高,主要是一二线城市或者三线中的一些活跃城市,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房价收入比高了以后产生了不均衡。

(八)房地产内部结构失衡

一线二线城市由于土地的供不应求,形成房产开发量的供不应求,其房屋库存去化周期只有三四个月,而且还是在限卖限购的背景下,一旦放开,就会无房可供。而有些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长达十几、二十个月,甚至三、四年都卖不掉,这就是一种不均衡,一种资源错配。供不应求的城市应多供点土地,多造点房子;供过于求的地方,不应该再批地。这样,才能把错配的资源调控回来。

房地产开发是供给端的概念,不能等到市场需求失衡了才从需求端下猛药调控,一定要从供给端发力,政府和企业有比较明确预测信息来进行供给。比如,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人均住宅面积 7 大致在40平方米,三口之家差不多就90—120平方米。如果一个城市只有一百万人,造4000万平方米就足够了。如果现在已有2000万平方米,每年再开发1000万平方米,五年后就变成七八千万平方米,人均就有70—80平方米,肯定会过剩。因此,规划时就要以人均40平方米作为底数,最多上下浮动10%—15%,不能由着房地产开发商蛮干。政府也绝不能短视,只图短期GDP,否则就会弄一堆烂尾楼、空城,最终经济熄火上不去。再比如,一个城市该造多少写字楼呢?实际上,一般中等城市每2万元GDP造1平方米就够了,再多必过剩。对大城市而言,每平方米写字楼成本高一些,其资源利用率也会高一些,大体按每平方米4万元GDP来规划。另外,商场的面积也应该基于商业零售额,差不多可按每年每平方米2万元销售值计算。如果每平方米商业零售只有1万元,那么批量零售的收入,扣除人工、水电、房租等各种费用,一定会是赔本的买卖。因此,一定要强化城市规划的理念,不能胡乱造房,要算好投入产出。现在,一些城市的开发商无论是在城市中心地带还是在边缘地带,大量兴建写字楼。一搞大卖场就是5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一搞就是5个、10个,地方政府由着性子就批,都是空城鬼城的代表、乱开发的代表、好大喜功的代表,是一种不吸取教训的失衡现象。

(九)房地产市场秩序失衡

有的开发商买来土地后,在利益驱使下,将原来规划为写字楼的改为住宅,原来规划为工业的改为商业,原定容积率1:2结果变成了1:

3、1:4,等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最后都会 8 被政府罚款,但罚不抵收,不管是开发商勾结政府官员干,还是开发商自己偷偷摸摸干,最后往往又法不责众,乱象屡禁不止。有的开发商在销售房屋的时候,卖不掉就把房子切碎卖;或者搞售后返租,实际上是高息揽储,但老百姓觉得划算,很容易上当,一旦坏账,老百姓就找政府,最后变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的开发商在融资的时候,向银行借、向信托借,借高利贷,发债券,再到后来就把手伸向理财资金、小贷公司,在公司内部向员工乱集资,在社会上骗老百姓的钱,种种乱象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开发商,本应在获批土地后两年内启动、五年内完成开发的,但他们把地一直囤着,十年下来地价倒涨了十倍,什么活不干,坐享其成,转手就赚十倍。这些方面,亟需加强管理。

(十)政府房地产调控失衡

总体上,经济下行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刺激房地产,就往东调;当房地产泡沫积聚的时候,政府又想稳住或者压一下,就往西调。如此一来,忽东忽西,最后只能是南辕北辙。再有,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采取行政性的、短期的、碎片化的措施,缺少稳定性的、长周期的、法治化的措施,也缺乏经济逻辑、经济杠杆的措施。很多时候仅在需求侧调一调、控一控、紧一紧、缩一缩,较少在供给端上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调控,这是我们在调控方面的缺陷。如果相关政策经常上上下下、变来变去,就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势必对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家庭稳定带来影响,也会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破坏。

以上房地产存在的十个方面失衡,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一是房产成本高了以后,会恶化实体经济投资环境,使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二是搞企业的看到搞房地产那么轻松,卖几套房比一年的利润还多,资金就不再往实体投,都转向房地产,最后各行各业大家一起投房产、炒房产,加速泡沫积聚。三是实体企业的职工因为房价过高,买不起房子,也会逼得实体经济搬离高房价地区。长期来讲,房地产价格按GDP的增长率、按城市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同步增长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泡沫性的高房价对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建立房地产调控五大长效机制

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措施来实现房地产的系统平衡呢?去年底,总书记在中央工作会上明确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抑制房地产泡沫。‛这一重要指示,是我们做好房地产调控和房地产管理体系改革的总遵循。我们必须围绕房地产的功能定位,厘清主要矛盾,搭建四梁八柱,配套政策措施,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结合对总书记关于房地产调控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我认为当前有五项基础性制度尤为重要。长效机制之一:土地

第一,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一个城市的土地供应总量一般可按每人100平方米来控制,这应该成为一个法制化原则。100万城市人口就供应100平方公里。爬行钉住,后发制人。什么意思?你这个城市有本事,把人口集聚到500万,如果以前只给了你350万平方公里,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就逐步增加土地供应,补上这个缺口。不能根据长官意志,计划未来有城市人口500万,现在才200万,就要500平方公里,结果今后十年里真的给了你300平方公里,你300万人没来,或只来了100万人,甚至原来的200万人还走了一些人,这个土地的错配,谁负责?土地要爬行钉住,而不是说要你去臆想调控,长官意志。这是因为,规划意图能否落地变成现实的因素,不仅仅是土地问题,还涉及产业集聚能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投融资匹配能力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土地是殿后的因素,而不应成为招商引资盲目扩张的领头羊。总之,土地供应总量应当爬行钉住人口增加,而不是违反经济规律去逆向调控。在这个意义上,土地指标不应该各城市平均分配,而是要看谁的人口多,增长快。原则上,应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土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调控逻辑链条。这个原则言简意赅,最笨的方法可能最有效。如果把规则弄得复杂,小城市讲小理由,大城市讲大理由,弄到最后就会糊里糊涂的。

第二,控制用地结构比例。人均100平方米的城市建设用地,该怎么分配呢?不能都拿来搞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也不能都拿来搞商业住宅。大体上,应该有55平方米用于交通、市政、绿地 11 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设施,这是城市环境塑造的基本需要。对工业用地,应该控制在20平方米以内,一平方公里要做到100亿产值。这方面,要向上海学习,早在90年代开发浦东时,金桥工业区规划10平方公里,当时就要求每平方公里产出至少100亿,事实上金桥工业区到2000年产出就达1500亿了。现在一些城市,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比太低,每平方公里甚至只有20-30亿工业产出,浪费太严重,一定要抠门一点,提高刚性约束,把过去太慷慨的工业用地倒逼下来。这样,就会有25平方米用于房地产开发,比过去增加供地10平方米,其中20平方米用于建商品住宅,5平方米用来搞商业开发。够不够呢?如果1000万人的城市,10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就可以搞50平方公里商业设施用地。200平方公里的住宅用地,相当于2亿平方米,如果容积率平均1:2,就是4亿平方米,1000万人口的城市,人均40平方米住房应当是平衡的。因此,要改变以往为了GDP大手大脚招商搞工业,工业用地占比太高的问题,把城市用地20%用于住宅开发、5%用于商业开发,这个比例作为法制性的用途规则确定下来。第三,控制拍卖土地价格。大体上,楼面地价不要超过当期房价的三分之一。如果一地块周边当期房价1万元/平方米,地价拍到3300元/平方米就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人为推高房价。‚限价限价‛,绝不是长官意志,自己随意限一个地价,两万限一下,三万限一下,到底限多少呢?政府不在土地上去推高房价,地价跟着房价慢慢走。当土地的供应是比较充分的、合理的、有效的时候,如果地价高了,就把政府的储备地多卖几块出来平衡一下。12 还有一种情况,旧城改造,拆迁成本很高,但政府不能为了不亏本而拍高地价,应该在城郊结合部的出让土地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平衡,以此覆盖旧城改造成本。题内损失题外补,政府看起来是吃了点小亏,但整个投资环境好了,工商经济发展了,实体经济和房地产之间平衡了,最终这个城市会长期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之二:金融

第一,坚决守住开发商自有资金拿地这条底线。任何开发商拿地的钱必须是自有资金,这个规定早已有之。一般地,开发商搞房地产,资本金和社会融资比例大体上应该1:3。现在,全国房地产平均融通量多少?保守估计1:9,有的开发商可能达1:50。1:9是怎么来的呢?拿地的钱三七开,如果一块地10亿,自己出3亿,另外7亿从金融机构借来,然后把这块地抵押给银行至少贷款六七亿,造好房子后预售又把按揭贷款拿过来。这个过程中,如果这块地三年后涨到20亿,开发商就可以拿到15亿的抵押贷款。最终,整个开发流程中的融资就可以加杠杆到1:9。‚地王‛不断出现的背后,不仅是土地短缺、拍卖机制的问题,还和无限透支金融有关,比的是开发商的资金融通能力。所以,只要做到一切买地的钱通通不许借债,有了这道防火墙,现在M2中大量的资金就不能进入到房地产了。一切参加土地拍卖的开发商,第一要核查的是他的资金血统,只要是借来的,就不能参与拍卖活动。这么一来,土地的恶性竞争,‚地王‛现象就一定会消灭掉一大半。

第二,坚决防止开发商多账户借款。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发债券、银行贷款,算比较规范的,但有时候又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好像是股权,但形股实债,有时候还把理财资金、高利贷弄来。当一个开发商如果有30%的资本金是清晰的,70%的贷款基本上是银行、信托、债券市场来的,那还过得去。如果一个开发商涉及几十上百家金融机构的债务,各种高利贷、中利贷占到全部融资的50%以上,这时就对不起了,不是政府管头管脚管到你肠胃里来,而是你的账户一目了然就是危机状态。对这种开发商的开发运行必须提高警惕,看有没有高息揽储,有没有‚一女二嫁‛卖房子等违规行为。

第三,认真管好住房按揭贷款。对房地产信贷市场调控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合理设定首付与按揭之间的杠杆比。如果这一比例过高,比如零首付,会造成房地产泡沫,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过低,比如零按揭,会使得老百姓买房困难,宏观上也会导致楼市低迷,制约房地产市场发展。因此,要根据不同需求层次和房价走势,实施差别化按揭制度:比如首套房二八开、三七开,二套房五五开或四六开,三套房必须全款购买,这个比例必须把握好。做到这一点,就涉及老百姓贷款情况和收入核定问题。美国的银行数量倍于我们,大体有3000多家,但美国并不是每个商业银行都搞按揭贷款,其中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等五大房贷金融机构占到全部住房贷款的70%以上,这样老百姓按揭贷款情况一目了然。在我国,任何银行都可以搞按揭贷款,一个客户可以在重庆工商银行按揭买房,又跑 14 到上海建设银行按揭,还可以到海南招商银行按揭,只要短期还得了账,三个银行都会把他当成优质客户,而不会主动到其他银行核查贷款情况。银行给信贷员下任务、定奖惩,也是唯客户数量,比如某个信贷员去年积存了300个按揭客户,今年增加一个奖200元、到期还了款,客户总量少一个则罚300元。总体看,我们的银行对老百姓按揭贷款的管理是比较粗放的。收入证明上,美国、欧洲是查税单或工资单,这个不能造假,以此来核定你的按揭贷款额度。我们国家是单位出具收入证明,往往出现企业做顺水人情开假证明,更有甚者,银行直接以假图章帮助客户造假。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否则就难以管住。长效机制之三:税收

第一,形成高端有遏制、中端有鼓励、低端有保障的差别化税率体系。高端有遏制,就是对别墅这样的高档住宅,要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如果普通商品房的税率1%,那么别墅就要考虑收5%,如果三五年卖掉,交易税可以再升到8%。香港就是不断递增印花税税率,加到没人敢炒房。中端有鼓励,就是让一般老百姓买得起自住房,比如首套房按揭贷款的钱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今后税制改革应采取按揭贷款自住普通商品房抵扣所得税这类政策。这是全球通行的房产税政策。低端有保障,就是不仅不收税,政府还帮助建好公租房,用低价格保障老百姓住有所居。第二,适时征收房产税或物业税。这样做有四大好处:一是健全税制。在欧美国家,直接税往往占总税收的40%。中国普遍是间接税,缺少直接税,物业税是持有环节的直接税,这符合国际经 15 验。二是有效遏制投机性炒房的重要手段之一。以1%税率来计算房产税,一套200万的房子即使十年翻番到400万,账面上是赚了200万,但升值过程中的房产税,加上买卖过程缴纳的契税、增值税等,再考虑资金的终值系数,投机炒房的动机会大大降低。三是由于持有环节成本提高,有助于优化资源配臵,繁荣房屋租赁市场。四是对全社会住房观念、房地产理念和房屋领域的意识形态都会带来巨大调整。总体上,房产税应包括五个要点:(1)对各种房子存量、增量一网打尽,增量存量一起收。(2)根据房屋升值额度计税,如果1%的税率,价值一百万的房屋就征收1万元,升值到五百万税额就涨到5万元。(3)越高档的房屋持有成本越高,税率也要相对提高。(4)低端的、中端的房屋要有抵扣项,使得全社会70%-80%的中低端房屋的交税压力不大。(5)房产税实施后,已批租土地70年到期后可不再二次缴纳土地出让金,实现制度的有序接替。这五条是房产税应考虑的基本原则。第三,研究征收土地增值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落实这一改革措施,相关的税收政策需跟进。比如,一亩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拍出500万,怎么实现的呢?这不仅是征地成本决定的,还与配套的社会资源和投入紧密有关。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征地动迁成本后,是拿去修地铁、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农村集体建设性同地拍出后,全部归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对于不同区位的地块,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有的搞金融商贸设施,有的搞学校文化设施,他 16 们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一个拍出500万/亩,一个拍出50万/亩,对两个地方的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也是不公平的。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都要征收土地增值税,扣除成本后,增值50%以内收40%的税,增值50%—100%收50%的税,增值100%以上收60%的税。现在,我国土地增值税政策还没出台,导致税收上缺少房地产土地资源类的税种。长效机制之四:租赁市场

我国住房的租赁体系,可以分为公租房和商品租赁房两大类。第一,完善政府公租房体系。总书记曾就加快推进我国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强调指出,到2020年,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要达到20%左右。落实好这个要求,不仅可以充分彰显房地产的公共产品属性,让城市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有了保障。而且,如果我们能把公租房配臵好,必然会带动开发商和各类业主的商品租赁房体系的发展,整个住房供给系统就会比较平衡。这几年,全国各地都造了一批公租房。总的说,公租房建设应把握好五个要点:(1)总量上,大体按照覆盖20%的城市人口,人均20平方米来配套,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建400万平方米就够了。(2)服务对象包括进城农民工、新生代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住房困难户,这些对象特征明显,核定容易。(3)同步配套医院、学校、派出所、居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一步到位。(4)集聚区布局合理,公租房与商品房大体形成1:3搭配,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共享,不能把公租房变成贫民窟。(5)合理收取物业费,一般定价为同地段商品房的50%-60%,租金占低收 17 入家庭年收入的1/6左右。比如,一套50平方米公租房,租金15元/平方米,月租金需750元,一般城市较低收入的群体,一对夫妻月收入有5000多元,就不会有太大的租房压力。对于政府而言,公租房是不动产,商品房价格上涨,公租房租金也会上涨,建设成本是能够平衡好的。通常,公租房60%左右建设成本是贷款,租金可以把贷款利息平衡掉。像新加坡那样,五年以上的公租房,租户还可以买过去,变成共有产权房。如果这个共有产权房要出售,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售卖给保障房管理部门,政府再出租给新的保障对象。如此循环往复,就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第二,培育商品房租赁市场。对于开发商持有房屋出租,重要的不是开发商不愿意持有,而是开发商主要依靠融资的开发模式,决定了他做不了持有房子的出租者。试想,1:9的融资,有些甚至是半高利贷,房子造好后,利息滚上去,开发商就必须尽快把房子卖掉,以回笼资金偿还贷款。从这个角度讲,开发商并不是不想持有房产搞租赁,而是受制于1:9的融资结构不得不放弃。中国商品房租赁太少,很大原因和开发商资本结构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首先应让开发商进入1:3的融资结构,提高开发商的准入门槛,让有资本金实力的开发商参与土地批租,不仅有利于遏制炒地现象,还有助于商品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此外,对搞长期商品房租赁的开发商,要形成一套激励政策,包括承租人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付租,交易税、契税、个人所得税抵扣率更高,等等。对老百姓二套房出租,也应该有鼓励政策。同时,从法律上保证租房居民与产权房居民在教育、医疗、户籍等方面享 18 有同等国民待遇,等等。只有建立起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我国房屋租赁市场才可能有大的发展。长效机制之五:地票制度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做好两件事:一方面,要十分珍惜国家给的土地指标,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此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后退出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的新机制。在过去一两百年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全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耕地不但没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在农村,由于居住分散,人均建设用地250-300平方米;在城市,比较集约和节约,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左右。一个农民进城,理论上讲,可以节约100多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若把它复垦,耕地必然增加。但中国农民由于‚两头占地‛,农村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没退出,城市又为其匹配了建设用地,所以全国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地票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体现农村土地是集体的公有制性质;二是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保护好他们的利益;三是农村土地要严格实行用途管制,城乡之间地票的交易对象是建设用地,不涉及任何耕地。按照这三条原则,经中央批准,重庆开展了地票交易探索。所谓地票,就是指将闲臵的农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益公共设施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而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它作为土交所交易的主要标的物,具有与国家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占补平衡指标相同的功能,可在重庆市 19 域内凭票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的农用地,按照法定程序征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地票的形成和使用,有四个基本环节:一是复垦,二是验收,三是交易,四是使用。通过这个过程,农民进城了,农村闲臵的宅基地和建设性用地变成耕地,被开发的城郊结合部的耕地面积小于农村复垦的耕地面积,最后全国耕地总面积就增加了。

一方面,地票制度具有反哺‚三农‛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地票制度将用地模式由‚先占后补‛变为‚先补后占‛,避免了过去占多补少甚至只占不补的现象。而且,经过几千年农耕文明,我国可垦土地已经基本开发完了,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为了完成占补平衡指标,有的地方开垦25度以上的坡地林地,还有的甚至把弯弯的河道拉直,把湾滩变粮田,不仅破坏生态,所得耕地质量也令人担忧,几年后又不得不退耕还林。‚地票‛就解决了耕地复垦的后备资源不足问题。由于农村闲臵的住宅、废弃的学校、乡镇企业等所处的地方大多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复垦后既无破坏生态之忧,也能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第二,打破了土地资源配臵的空间局限。地票作为一种虚拟的标准化交易品,具有虚拟性、票据性,也有很强的辐射性,通过土交所实现交易,可以让身处千里之外偏远地区的农民享受到大城市近郊的级差地租。第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重庆每亩地票均价20万元左右,扣除2万多元的复垦成本,净收益大体18万元。这笔钱按15%:85%的比例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每 20 亩地农民能拿到15万元左右,是一笔很大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地票作为有价证券,可用作融资质押物,为农房贷款的资产抵押评估提供现实参照系,从而解决农民信用不足的问题。第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历来是新农村建设的难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手里缺钱。实践中,重庆把农村闲臵宅基地复垦与农村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推进,达到了‚一票‛带‚三房‛的效果。第五,推动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通过土地复垦和地票交易,农民工进城有了‚安家费‛,相应的养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及家具购臵等问题,都能很好地解决,无疑可以让转户居民更好地融入城市。

另一方面,地票制度可对城市房地产调控特别是土地供应发挥重要作用。刚才讲到,近几年,国家逐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建设用地配臵使用上又主要供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工矿仓储用地,房地产用地供给不足。地票制度可以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地票制度形成的土地指标,是市场化指标,可以等效于国家用地指标,专门提供给开发商用于房地产开发时的征地需求,从而弥补房地产开发用地不足的矛盾。拿重庆来讲,近几年,国家下达重庆的建设用地指标在16—17万亩。实际使用中,重庆优先保证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合理保障工矿仓储用地,能够用于房地产的土地极其有限,也只有10%近2万亩左右。不过,由于有了地票制度,每年可市场化供地2万多亩,很好地补充了住房建设所需用地。重庆包括万州、涪陵在内 21 的二三十个中小城市实力相对较弱,城市开发的过程都是用国家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城区作为近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年2万多亩房地产开发批租指标,基本上全部来自地票交易。这就相当于重庆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指标多了一倍,土地供应量增加了一倍,房地产调控能力就大大增强。重庆的这项探索,目前已被纳入国家《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予以推广。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制度化安排,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四梁八柱搭建好,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效机制,以后再逐步形成法律法规。我国应该有《房地产税法》,应该有《住房法》,应该有《房屋租赁法》,将一些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固化下来。我相信,只要按照中央要求,各有关方面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打好调控组合拳,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定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定会越来越强。

第二篇:探索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特别是自去年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的思路,不断提高认识,广泛问计于民,大胆创新实践,初步取得了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新成效。

一、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

在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不断提高认识,精心严密组织,广泛问计于民,大胆创新实践,全面引深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主要做法集中体现在“五个贯彻始终”。

(一)坚持提高认识贯彻始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推动工作的动力。在提高认识上,我们着力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在采取集中培训、笔记展评、考核竞赛、结对帮带、网络课堂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实行外聘内请讲授学、外派挂职岗位学等方式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更加透彻。二是深入讨论提高认识。以“全民创业,共谋发展”为主题,在全县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论坛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省、市、县情的把握更加准确、对科学发展的定位更加合理。三是深刻剖析提高认识。通过征求意见、谈心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影响和制约全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查找更加准确、剖析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加得力。四是整改落实提高认识。坚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和分类整改的原则,对拟采取的工作措施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为民谋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坚持问计于民贯彻始终。

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显著特色,也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每个阶段和各个环节都做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在学习调研阶段,无论是“坚定信心再创业、创优环境促发展”活动主题和“全民创业、共谋发展”大讨论主题的确定,还是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38个重点课题的选定,都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此同时,通过组建县四大班子领导、科局级领导、指导检查组人员、百名优秀青年干部和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人员五支队伍,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分析检查阶段,在深入开展谈心活动、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精心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积极组织部分党政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公示栏等形式,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从前一阶段我们组织的县委常委会分析检查报告评议情况来看,群众对县委班子在存在问题的查找、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整改措施的制定上,满意率均为98%以上。在整改落实阶段,全县各参学单位都能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采取多方征求意见、反复酝酿讨论、多次修改完善的方式,制定出各自的整改落实方案,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公示,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县委班子成员也分别向社会各界发出征求意见表242份,广泛征求对班子和个人的建议。

(三)坚持创新实践贯彻始终。

创新实践是引深学习实践活动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各参学单位都能把工作是否创新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实践载体,做到五个创新:一是开展“书香闻喜”全民读书活动。把每年的4月份确定为闻喜读书月,通过开办领导干部学习论坛、举办全民读书讲座和读书报告会等,引导全民开展读书学习活动。二是开展“三访三会两征求”和“进百企、入千户、访万人”大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党员群众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找准影响本单位和本部门发展的问题症结。三是举办科学发展论坛。选定经贸、发改、农办、城建、教育、宣传等六个单位,分别围绕“工业强县、招商引资、强农惠农、城市建设、科教兴县、文化强县”等论题,采用“一人发言、专家点评、群众问卷”的方式进行讨论。论坛的成功举办,在全县乃至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四是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活动。在学习调研阶段,就及早谋划,选派了134名优秀青年干部分赴新农村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进村驻企深入调查研究,为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派10名优秀科局级干部到浙江省临海市挂职锻炼,进一步解放外派干部的思想、提升共谋发展的能力。五是组织开展科学发展“六谈心”活动。在谈心活动中,主要通过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形式,分别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党员、一般干部职工、群众、服务对象之间进行了“六谈心”活动,从而使党员干部查找问题更加准确。

(四)坚持解决问题贯彻始终。

解决突出问题是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把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当作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存在作风漂浮、铺张浪费和公车私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作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的规定》,对公车私用、大操大办、赌博、酗酒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严肃工作纪律,规范从政行为。针对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制定完善了《进一步创优环境应对危机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推行土地、税收、财政等多个方面的优惠政策,集中开展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针对部分群众就业创业难的问题,全面启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低保倾斜政策,使农村大批劳动力上岗就业,生活得到保障。

(五)坚持创新机制贯彻始终。

创新科学发展的机制,既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内容,也是巩固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批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一是制定百分制考核办法。为了保证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我们把学习实践活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中的工作步骤进行细化,并以分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在考核中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访群众”的方式,进行逐项打分评比考核。二是推行六个一线工作法。针对部分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的实际,我们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大力推行“项目谋划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干部服务在一线、能力体现在一线、群众评议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的工作方法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三是实行整改销号制。为了保证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件件有落实,我们在及时总结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解决问题责任卡,坚持单位负责人和副职一事一卡,一般党员一人一卡,实行“改一销一,不改不销”的“销号”制度,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跟踪整治。从目前整改的情况来看,整改效果非常好,工作成效非常明显。四是建立定期督查制。为了严格督查考核、加大整改力度,我们组建了由县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整改小组,通过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督查,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实践创新的初步成效

由于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精心,措施可行得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活动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基本达到了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预期目的。

一是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封闭式集中培训、外聘专家学者讲学辅导、开办科学发展观论坛、鲁迅写作组竞赛平台和学习讲坛等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在全县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1264”读书活动和全民读书活动,使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意识明显增强,“享受学习,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形成,广大党员干部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如今的“我要学”,“书香闻喜”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利用工作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认真撰写读书学习笔记;有500余名年轻干部都选修了函授教育,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党员干部主动到郭家庄镇陈家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达5000余人次,作协任育才等同志主动请缨编写了《报告文学60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是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明显增强,问计于民更加深入,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广大党员干部都能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共发放征求意见表10万余份,征求意见38600余条,召开座谈会、分析会300余场次,下乡走访群众XX0余人次,领导班子成员共开展谈心活动350余次,党员开展谈心活动3000余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已在全县蔚然成风。如他们根据群众反映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存在作风漂浮、铺张浪费和公车私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后,县委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作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的规定》文件,对减少公务接待费用、降低车辆损耗和严禁公车私用、大操大办、赌博、酗酒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制度的推行,公务接待费用明显减少,公车私用、酗酒、赌博等目前没有发现查处一起。

三是党员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工作效率明显加快,驾驭能力明显增强。

县委面对今年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实际,及时出台了《加快闻喜工业经济发展的八项措施》、《优化企业环境》等指导性,操作性都

第三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众所周知,红极一时的亚细亚集团曾因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亚细亚现象”。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来到亚细亚参观。并且亚细亚商场自1989年5月开业以来,仅7个月就实现销售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到1995年,销售额一直呈增长趋势,1995年达4.8亿元。然而,1998年8月15日,郑亚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导致亚细亚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其倒闭的主要原因之

一。下面我们对亚细亚内部控制进行系统,从而引发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控制环境失败

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据悉,在郑亚集团内部,董事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注册于1993年10月的郑亚集团公司直到1995年6月才最后确定董事会。在近两年时间内,集团公司决策层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之中,没有按章程规范运作,董事会从未召集董事们就重大决策进行过表决,凡事都由总经理一人拍板。在人事政策上,以貌取人、随意用人、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现象屡见不鲜。过于乐观、自信、想当然的管理层一手遮天,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使郑亚集团的经营隐患重重。

(二)风险意识不强

我们来看看原郑亚集团总经理王某在谈到对风险的认识时是怎么说的,“对市场认识不足,对形势认识不足”。“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不但遇到了国内商业同行的压力,而且国外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我们认为较先进的经营模式一下子就被冲得体无完肤。”“面对零售业艰难的状况,我们的应变能力差,整个经营进入死胡同,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抗风险能力差,一遇事阵脚就乱了。”不难看出,在郑亚集团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抗险能力极低。

(三)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

郑亚集团运作中几乎不存在控制活动,或者即使存在所谓的政策和程序,也是名存实亡。且看一组数据:亚细亚一年一度的场庆花费都超过70万元;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00万元,连借条也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500万元商场账面和收据显示是工程款。郑亚集团的控制活动若此,何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四)信息沟通不顺畅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郑亚集团内部,信息沟通几乎不存在。据称,集团内部一不需要成本信息,二不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报率,三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意控制,资金被大量挪用,却不知去向何方。在郑亚集团,信息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上层管理者的话筒,信息随其意愿而变。

(五)内部监督缺乏

在亚细亚,自开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偶尔的局部的内部审计中曾发现几笔几百万元资金被转移出去的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任何事情都是总经理说了算,属下当然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全无发言权,可见内部控制极度缺乏是既成事实。

在亚细亚,内部控制的各要素皆存在,最终必然走向倒闭。在知识环境下,如何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下面从内部控制的方式入手来谈谈如何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

(一)实施内部控制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一个单位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主要环节组织实施,同时还要通过强化外部会计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从而使内部控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1.组织结构控制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郑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混乱,总经理一手遮天,董事会形同虚设,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几乎瘫痪,决定了其走向没落的命运,而公司制企业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组织机构控制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在公司制企业中,一般由股东会授权给董事会,然后再由董事会授予企业的总经理和有关管理人员。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因为企业的经济业务既涉及企业与外单位之间资产与劳务的交换,也包括企业内部资产和劳务的转移和使用。因此,每笔经济业务都有一系列内部相互联系的授权批准程

序。案例中,郑亚集团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实行总经理“一支笔”审批的做法。许多理应经董事会讨论通过的事项,如冠名权,却只要总经理签字同意,别人就可以建个“亚细亚”。实践证明,权利要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因此,各项工作人员必须在获得批准和授权后,方能执行或处理,绝不能超越权限去处理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比如非出纳人员不能收付货币资金,非采购人员不能办理采购业务等。

3.会计记录控制

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遵照会计制度要求,从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开始,对会计人员进行的分工,使之相互分离和制约;并对会计凭证进行编号,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重复,并可根据连续编号的凭证是否缺号,揭示某些弊端和问题;记账方式要采取复式记账并进行科学的凭证传递程序,每一笔经济业务不仅要记入总账,而且要记入相关的明细账,实行平行登记。这种方式要求对每种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制定出标准化模式,形成各环节之间步步核查、环环监督的格局,以便及时发现差错和弊端,加以处理。

4.资产保护控制

广义的资产保护控制可以包括对实物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而狭义的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定期盘点控制等,案例中,郑亚集团由于缺乏适当的控制措施,集团股东从商场借钱,无人催要,当账面余额不平时,便巧立名目,人为抹平,导致资产严重流失。在实际工作中,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只能限于特定的出纳员,支票等重要票据的签发,必须是单位指定的负责人,存货的实物保护可以有专职的仓库保管员控制,对一些特殊的存货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其他保护措施,达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的目的。

5.职工素质控制

职工素质控制包括单位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保证单位的职工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单位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使用,以确保受聘人员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同时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推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要实行良好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充满生机和活力。郑亚集团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不尊重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职工的心理需求,令不行禁不止,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6.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其决策权都应落在内部管理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与协调。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

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各单位要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进行比较,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7.风险控制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分为来自生产经营方面的经营风险和举债带来的财务风险。由于原材料供应地的情况变动,运输路线改变,原材料价格变动,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等因素带来的供应方面的风险,以及由于产品生产方向不对头,产品更新时期掌握不好,生产质量不合格,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试验不成功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是经营风险,所有这些生产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自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这种风险即为财务风险。单位要牢牢树立风险意识,对市场和形势谨慎估计,并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转换经营方式和理念,设置风险管理机制,比如,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二)强化内部控制的宏观政策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关键在于管理者是否有动力和压力。从内部来说,是经营管理者有搞好监督的内在需求,从外部来说,通过强化外部会计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内部控制最有效的发挥作用。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产权清晰、代理关系明确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效力,使所有者监督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为适当的履行职责,避免被解聘,客观上需要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而不是主观臆断,需要依赖会计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协调、监督,这样就能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部需求,自发行动。

2.加大《会计法》的执法力度。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赋予的职责,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带头执法,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单位内部为会计人员实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3.协调运作国家监督方式,使其形成监督合力。我国国家监督的方式很多,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但监督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因此,新《会计法》规定上述监督检查部门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

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做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察部门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察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账,从而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节约资源。

4.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促使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做好“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

5.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部门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回归企业。应当建立一种会计资源社会管理,企业聘用会计的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已通过会计证由政府部门进行了认定。另外,还应成立类似会计行业协会的自律性组织,由行业协会进行全社会会计资源管理,利用机建立全国会计人员档案信息库,实行全社会会计人员档案的统一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的会计市场,用人单位和会计人员可进行双向选择,如此,将会促进会计人员提高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和遵守道德规范,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6.充分运用现代化高手段。指纹识别、密码校验是诸单位实施各岗位授权批准控制的新,重大的筹资行为、投资决策、大额资金收付等业务人员均要经过授权批准,方可进行处理。实施网络内部控制是我国许多单位普遍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方式。在货币资金的收付、存货保管、购销等业务实施各岗位间横向与纵向的相互牵制,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舞弊。

第四篇:关于建立和完善"平安建设"经常性长效机制的思考

**县自2006年全面开展创建“平安县”工作以来,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入手,将创建工作的重心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从整体上呈现出治安状况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但面对周边环境复杂局势的影响,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平安创建工

作长效机制,确保对平安创建工作的常抓不懈,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政法部门面前的一项紧急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平安创建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综合治理,以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完善平安创建经常性长效机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平安创建的领导责任制

一个地方平安创建工作开展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及其主要领导对平安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坚持和完善平安创建领导责任制是有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坚持稳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平安创建是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应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并完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平安创建领导小组发挥职能作用,各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平安创建过程中,将着眼点聚焦在各级领导身上,形成自上而下的领导责任制体系。坚持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把平安创建和维护稳定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与干部年终考评、晋级升职挂钩。二是要健全议事制度,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对于平安县的创建工作,县委应把维稳工作作为创建平安县的一项政治任务,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适时、定期召开政法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平安创建进展情况、政法系统人事安排等问题,为顺利创建平安**县提供经济、政治和组织保障。三是坚持强化平安创建相关单位的职能,发挥八个职能组(督查、严打、集中整治、宣传、意识形态反分裂、宗教管理、平安单位创建)的作用。各职能组相关单位肩负着平安创建工作的重要职能,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平安创建当好参谋助手。要加强政法主管单位与政法各成员单位及政法各成员单位相互间的联系沟通,建立互通情况制度,把各类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创建平安县不是哪级组织或哪个个人的事,只有各级组织共参与,动员各族干部群众齐参与;只有村、乡的平安才有全县的平安,形成平安创建的整体合力,才能取得平安创建的真正成效。四是要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平安创建职责。要按照《**县关于调整充实“平安**”领导小组的通知》精神,把平安创建的各个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领导头上,使其真正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像抓经济一样抓平安创建,切实做到“为官一任,确保一方平安”。四是坚持稳定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平安创建工作中不重视、失职造成有重大影响事件的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领导要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建立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

“严打”斗争是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锐利武器。在社会变革、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诱发犯罪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刑事、治安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积极探索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的上升势头。全县政法各部门要继续以破大案、打团伙、追逃犯为主攻方向,把“严打”锋芒直指非法宗教活动、“伊斯兰解放党”等反动团伙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犯罪,保持对刑事、治安案件的严打高压态势。要继续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斗争,重点防范和打击偷税漏税、金融诈骗、侵吞国有资产等经济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了巩固和发展“严打”整治斗争成果,政法部门必须改进“严打”方式,增强“严打”实效。公安机关要完善治安排查机制,落实经常性打击措施,遏制非法宗教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要根据刑事犯罪发案实际,积极探索快速打击机制的建设,以动制动,以快制动,牢牢把握稍纵即失的破案时机。要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大力推进刑侦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全县政法各部门要统一执法思想,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坚持“稳、准、狠”和宽严相济政策不动摇,建立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确保“严打”斗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导致社会的全面开放,使人、财、物和信息的流动进入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治安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犯罪的突发性、流动性、暴力性、集团性和智能化趋势逐渐增强,我们必须坚持把综合治理

作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积极探索警民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新路,全面提高在复杂情况下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

一是不断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在公安机关内部进一步建立健全敌社情信息分析预警、重大紧急信息超前报告等制度,及时梳理汇总有关情况,超前预测社会动态,及时上报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依靠基层多方面排查梳理社会不稳定因素及苗头;加强在全县居民社区和重点村组布建治安信息员,不断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为防范非法宗教活动和“伊斯兰解放党”等反动组织以及群体性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强化快速反应机制。结合当前我县组建的县乡村组四级治安巡逻队,进一步完善“三台合一”建设,实行全天候接受报警、动静结合,以快制快,提高公安机关在复杂多变社会治安环境下的治安控制、预防和打击犯罪能力;要认真加强全县基层派出所的建设,充实力量,提高素质技能,加强警务保障,使处警工作高效及时,真正成为处置紧急治安事件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尖兵。同时,要以交巡警为骨干,一线警力为依托,群众性治安力量为辅助,严密社会面的控制,提高动态防控能力,努力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三是健全侦查破案机制。继续实行破案责任制、挂牌督办制度、奖惩激励机制、责任倒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狠抓危安案件,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以及命案的攻坚,提高破案率和办案质量,给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等犯罪以迎头痛击,巩固和深化严打整治成果。

四是积极构建打防控一体化机制。要努力探索建立动态环境下“打得狠、防得牢、控得住、管得严”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及社区警务战略,切实落实一村一警、一警多能、责任到人的“警官兼村官”机制。其次,要全面加强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要注重乡镇、村一级综治组织的建设,切实达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标准。要充实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力量,把治安防范作为其主要工作严加考核。要推进村(居)民自治工作,加强村委会、居委会的规范化建设。要按照“优化结构、明确职责、赋予职权、落实报酬”的原则,整顿群防群治队伍,开展达标竞赛活动,巩固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

五是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以警治联勤室建设、“治安巡逻轻骑”为载体,以落实治安管理、防范措施为重点,引深创建“平安县”工作,有效地控制可防性案件,坚决杜绝群死群伤的交通、火灾等治安灾害事故,促进社会治安的明显进步。在此基础上,把区域性的平安单位、村镇、整合起来,构建覆盖社会面的治安防控体系。在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综治部门统一协调,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内部单位的防范工作为基础,以案件多发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切实提高对社会面的控制。

六是建立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熟悉政策规定,多渠道筹集群防群治经费,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项群防群治经费,为平安创建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四、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群体性事件的首要环节,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一是要健全组织。要层层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特别是要以县矛盾纠纷排查领导组为中心,辐射带动乡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组,村级人员调解委员会、各部门以及专项工作领导组的相应机构,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二是要明确责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确定专人负责。市、县、乡、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组的职责主要是组织领导本辖区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和调处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组组长是矛调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综治、政法的领导是矛调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制定相应的矛排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三是要完善制度。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县、乡每月排查一次,农村和单位每半月排查一次。排查结果要以排查登记表的形式,由排查负责人签字后记录在案,并通知督办;建立台帐制度,对排查出的影响稳定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全部造册,建立台帐,并逐一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定处置措施和期限;建立工作协调制度,县乡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要本着分级调处、归口办理的原则认真落实解决;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乡镇、各系统每月向县矛调中心报告一次排查调处情况,村和单位每半月向本乡镇和系统党委报告一次排查处置情况;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及时总结推广经济和典型,并对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完善领导包案制度。对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由各级各部门矛调领导组确定包案领导,跟踪督办,一抓到底;建立会议制度。领导组工作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听取工作汇报,安排下阶段工作,研究解决疑难纠纷和群体性案件;建立工作督办制度,主要应实行挂牌督办、发文督办、组建督导组督办、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回访制”,防止矛盾纠纷问题反弹。

五、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政法队伍是维护稳定、建设平安县的专门力量。政法各部门要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按照“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理念的目标要求,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一是要坚持政治建警。要切实加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提高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项学习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干警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感。

二是坚持从严治警。目前,个别政法干警维护稳定的责任感不强,工作不负责,对违法犯罪姑息放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不动摇,牢固树立法纪的权威。各政法机关要以宣传、检查、执行中政委“四条禁令”和中央政法各部门有关规定为重点,整风刹纪。要进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少数干警特权思想严重、作风粗暴等问题,严肃查处耍特权、抖威风、欺压群众的行为。继续搞好执法检查,重点整治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滥用职权、刑讯逼供,包庇、纵容违法犯罪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以个案监督为重点,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力求监督实效。对干警违法违纪案件,必须做到查实必办,办必从严,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始终保持政法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三是要科技强警。要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努力提高政法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政法干警的科技素质,把科技的力量全面广泛地应用于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作中来,增强应对和驾驭复杂社会治安能力。要用高新技术武装政法队伍,达到科技含量高、技术装备好、反应能力强的要求,全面提升同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和执法办案的效力。

四是要加强调研,积累平安创建经验。真知来源于实践,以平安建设为切入点,负责政法工作的领导应加大调研力度,经常深入基层开展平安创建情况调研,与各族干部群众进行交流,切实了解他们心中想法,对开展好平安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从基层、从群众中掌握平安创建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促进平安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五篇: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

长效机制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运用正确得当的方式方法,不仅要愿意做、敢于做群众工作,更要善于做群众工作,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开拓创新工作,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

(一)敬之以心。当前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在思想上、感情上严重脱离群众造成的。要从思想上、立场上切实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把群众的关切和要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遇到与群众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多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我们的政策是不是合理,方法是不是得当。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

(二)授之以利。“说一万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利益追求、利益诉求是现阶段群众工作的最大趋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合理调节利益分配,让所有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 1的成果。要时刻关注群众的关切和感受,从小事抓起,及时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满意。

(三)动之以情。要以情动人,带着真情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与群众沟通交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心理上、感情上契合群众,消除群众心中隔阂。

(四)晓之以理。要讲大道理,通过宣传身边的事例,教育、引导群众明白事理,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畅通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五)束之以法。要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做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让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一些别有用心、唯恐社会不乱的违法犯罪分子的捣乱行为,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决果断地打击,营造社会稳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立之以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保持进取之心、有所作为,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一些事情。要有所敬畏、有所感恩、信守承诺,用工作实绩、作风和人格魅力获取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强化措施,健全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

(一)建立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建立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进行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对拟定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现实和潜在风险进行专题论证。坚持以民为本,使决策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严肃性,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政策朝令夕改引发连锁反应。对上级出台的政策文件要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对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研究、适时调整,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二是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以满足群众、适应群众、方便群众为标准,使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能及时、准确、全面、顺畅地反映,得到迅速有效的响应。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综合施策,积极化解各类矛盾,要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等“六调联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利益矛盾的调整化解。要综合利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办法,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

(二)完善新体系。一要加强防控体系建设。要合理配置警力,增加技防投入,配强专职巡防队员,规范和加强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大政法机关信息化和技术装备建设力度,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二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高度重视基层法庭、司法所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统筹计划、合理安排,使基层法庭、司法所的建设达到要求。要加强维稳和综治工作,切实做到有领导管事、有人员办事,保证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落实。三要强化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要加强“社会人”管理,实现变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要认真研究制定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的教育、救助和管理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行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加强执法监督,把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作为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健全办案办事依法公开制度,完善公开内容,拓宽公开渠道,推行阳光执法,增强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畅通新渠道。一是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中心建设。要不断探索完善信访中心运行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搞好规范建设。要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中心窗口建设,强化工作人员职责,加大中心日常管理与考核力度。要进一步规范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及时妥善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切实把信访中心建设成为群众解决问题、咨询政策法规的场所和群众之家。二是规范完善群众工作网络。要进一步改进信访和群众工作体制和机制,规范信访和群众工作体系设置,健全群众工作网络,充实信访和群众工作力量,着力提高履职能力。巩固群众工作成果,完善镇、场信访和群众工作办公室、村(社区、连队)信访和群众工作站;探索群众诉求代理员,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人员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方便群众、降低成本、有序信访的新路子。三是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信访权力,发挥信访载体作用,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诉求问题。积极开展人民意见

建议征集、基层调解和基层信访代理工作,健全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信访群众制度,探索建立机关干部集中下访服务群众机制,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整合区长热线电话和群众工作机构公开电话,开通群众诉求专线;利用互联网平台,设置电子信箱,积极稳妥地开展“网上信访”工作,降低群众信访成本。

三、加强领导,提高新时期群众工作水平

(一)强化工作责任。要把信访和群众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专题研究,统筹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党政主要领导要自觉担负起第一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实责,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分工抓好分管方面信访工作,带头接访、包案处理信访问题。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工作失误、违法行政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或者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认真解决而造成矛盾激化的,或者因群众工作不到位、处置不当酿成重大事端、造成不良影响的,或者主要领导不重视信访工作而致使本地本部门信访突出问题频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必须严肃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二)强化督查督办。要加强村(社区、连队)组织的管理工作,将信访工作绩效与村(社区、连队)干部的报酬挂钩,强化村级信访工作责任,进一步突出村组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确保小事不出村组。要进一步完善信访督查工作办法,改进督查督办方式,把解决群众诉求中带倾向性、普

遍性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督查事项,各级领导要带头督办,加大对分工范围内重大问题的督办力度。督查督办部门要会同信访部门及相关部门联合进行重点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突出督查督办重点,加大对上级交办的重点信访事项和重点信访案件的督查督办,抓好对信访量大、信访问题多的重点地方的督查督办,促进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推进信访问题案结事了、息诉息访,做到信访案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结果,切实消化信访“存量”,减少信访“增量”。

(三)强化宣传引导。要加强学法、守法、依法信访的正面典型宣传,增进全社会对《信访条例》的认知和理解,弘扬法制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形成依法信访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效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牢牢把握主动权,努力营造依法信访的良好氛围。要认真实施“五五”普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加强舆论引导,严禁“个案”炒作,维护政法机关整体形象,维护法律权威。政法干部和政法干警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以司法公信提升司法权威。.

下载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权威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权威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