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2012年4月18日在2012年无锡论坛上的致辞
在2012年无锡论坛上的致辞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童明康(2012年4月18日)
尊敬的黄莉新书记,尊敬的莫尼尔•布须纳基先生、辛格先生、格瑞兰洛克先生、Aya Kubota女士,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来参加第七届无锡论坛,与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CROM、ICOMOS、邻邦日本的代表和专家,以及来自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世界遗产地的各级管理者,就“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主题展开讨论,以期通过交流经验,达成共识,共同推进世界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的发言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从古代遗产到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这种发展还反映在全社会对遗产关注点的变化,即:(从关注遗产点的时代断代到关注遗产点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从关注文化到关注文化与自然的互动;从关注物质遗产到关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共生;从关注物质遗存到关注物质遗存与社会和人的关系;从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到关注全民参与保护、保护惠及民生的实践。这种认识上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体现出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委员会确定今年庆祝《公 约》诞生40周年的主题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本地社区的作用”,凸现对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及其与社会民众的关注。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世界遗产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世界遗产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一词,由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体现了代际公平原则。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据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成书的《逸周书•大聚篇》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曾言“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是我国最早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
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见诸于《世界遗产公约》;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进一步明确“保护、保存自然和文化遗产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2002年在纪念《公约》30周年的《布达佩斯宣言》中提出,应“寻求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以正确处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公约》诞生35周年之际,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世界遗产战略”从“4C”(可信度/Credibility, 保护/Conservation, 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 宣传/Communication)上升为“5C”,增加了“社区”(community)概念,强调当地民众对世界遗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00年,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确定“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前三大支柱是社会、环境、经济),而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物质体现和存在基础,在发展中扮演重要的精神、知识和情感层面的角色。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去年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大会,通过了《巴黎宣言——遗产作为发展的驱动力》,提出在发展进程中把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遗产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作用。而《国际文化旅游宪章》、《文化线路宪章》以及《关于文化遗产地的阐释与展示宪章》,为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 系提出了指导意见。
概括起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可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是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好文化遗产,使之永续传承,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状况
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虽然起步晚了十多年,但发展迅速,成就卓著。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拥有第一批世界遗产,到现在共有41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9处,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是种类丰富。不仅包括《世界遗产公约》中规定的所有类型:文物类,如长城、莫高窟;建筑群类,如明清故宫、武当山古建筑群;考古遗址类,如殷墟、秦始皇陵,还包括《操作指南》中规定的文化景观,如杭州西湖、庐山;以及历史城镇,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特点之二是分布地域广泛。在平原、山区、沙漠、海岛、高原都有分布。最远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相距3400多公里;高差最大的相差3060米。特点之三是时间跨度大。史前人类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与开平碉楼时间跨度超过50万年。特点之四是文化多元。不仅有汉文化为主导的遗产地,还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如布达拉宫是藏文化的代表;丽江古城是纳西族文化的代表;而莫高窟则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
在近年推进世界遗产亚太地区第二轮定期报告中,通过开展回顾性突出普遍价值工作,中国同行再一次为中国世界遗产拥有OUV而深感自豪,同时也深感保护的责任重大。从拥有第一批世界遗产至今,25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健全法律体系
为切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2006年,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首次就单项文化遗产颁布的专项法规,解决了长城保护所面临的若干法律问题,并为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工作做出有益尝试。此后,中国陆续出台了针对单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条例,如《云冈石窟保护条例》等。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国家层面世界文化遗产可以依据的法律2部,行政法规3个,部门规章1个,规范性文件7个。各地根据遗产地自身特点和保护需求“量体裁衣”定制法律规章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其中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分别达到30多个,初步构建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法规体系。
(二)完善管理机构
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成立了世界遗产处,于2011年2月在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正式加挂世界文化遗产司牌子,负责全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等工作。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也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日常保护、管理、监测等工作。国家、省、遗产地各级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并十分重视人员培养、队伍建设和能力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遗产地的保护实力。
(三)建立监管体系
逐步建立了文化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审核管理规定》等制度,基本完善了世界遗产从申报到保护、管理、监测等的完整监管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实行遗产区和缓冲区各种保护方案和建设项目审核制度,有效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本体和环境。
(四)实施保护工程
对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本体保护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规划先行、原址保护、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保护遗产环境、不在原址重建等原则。
中央财政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世界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安全。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高 水平科研机构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科研,重点推进全面排除遗产险情的重大保护工程,指导各地实施了拉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历史建筑群、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敦煌莫高窟壁画保护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并从中培育、发现最佳做法范例,以促进全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同时,中国政府自2006年来组织实施了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对地跨16省、市、自治区、长达2万多公里的各时代长城进行全面调查和认定,计划于今年6月公布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
(五)重视研究宣传
国家文物局鼓励多学科、跨领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综合研究,逐步建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先后委托相关单位开展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和“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遗产地与经济社会”、“遗产地保护区划”、“遗产地与社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提升了软实力。
世界遗产保护应当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中国同行重视世界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尤其关注对青少年开展世界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我们高兴地注意到,结合本届无锡论坛,无锡市同行精心筹划了面向广大民众的巡回图片展:“世界文化遗产走进百姓家”。下午茶歇之前,全体与会代表将与当地民众和青少年共同举行开展仪式。在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河北省承德市将结合正在开展的世界遗产保护工程组织系列宣传活动,集会庆祝,举办展览,发放宣传册,举行万人签名仪式等。河南省的同仁们也将通过组织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表彰活动等,在4月拉开今年“文化遗产宣传季”的序幕。
(六)注重国际交流
国家文物局与相关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木结构彩画保护国际研讨会等,积极引进国际先 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增进国际同行对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理念、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国际文件。近年,中国同行还举办了高规格、高水平的专题会议,如“大地与水:景观美的认知”,“世界遗产监测管理”等国际研讨会,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大力支持,也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
面对旅游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探讨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2009年,国家文物局与有关国际组织在莫高窟主办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遗产地旅游管理的敦煌经验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会议成果对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相关决议作出贡献。
在中外合作开展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同行在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茶胶寺等实施的援助保护项目,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进展。
三、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有时甚至更为尖锐。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对中国世界遗产造成很大影响。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也对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古建筑群造成了很大破坏。越来越频繁的台风裹挟暴雨,对福建、广东等地的遗产本体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一些不当的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历史村落的格局、环境和风貌,割裂了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和谐关系。城镇化迅速吞噬城市周边的文化景观,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迫使历史城镇的街巷尺度、交通吞吐量、建筑密度及基础设施因扩容而面目全非,国际社会关注的历史城市景观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历史村落人去屋空,历史建筑因缺乏维护而损毁。错误观念指导下的旧城改造常常造成历史街区被打造为“假古董”的仿古一条街或成为焕然一新的街区,失去其遗产价值。
世界遗产地面临着巨大的旅游压力。绝大多数遗产地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量就会激增。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审议缔约国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时,越来越关注遗产地是否就此做好了充分准备、实施了科学防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遗产地面临的旅游压力尤其突出。故宫的日游客承载力为2万人,但在节假日期间的游客量可高达12-13万。今年的游客量突破了1500万人。
四、加强保护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无锡论坛是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发展的风向标。今天,我要强调除了做好常规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理念,推进“5C”战略的实施水平,促进世界遗产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包括四个方面:
(一)基于遗产价值的保护
价值是遗产的根本,没有了价值一切利用都是空谈。在合理利用世界遗产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尤其重视对世界遗产价值的保护。世界遗产因其具有超越国界的重要性和价值,即“突出普遍价值”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操作指南》要求:“…可持续使用或任何其他的改变不会对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完整性和/或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保护遗产的价值是所有保护工作的基础。
近年来,基于价值的保护得到越来越多遗产管理者的认同,不论是保护管理规划的制定、修改,还是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和预防性保护的开展,不论是具体保护工程方案的编制、审核,还是阐释展示、环境整治方案的设计、实施,始终注重所有决策都以价值评估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把价值评估工作做深、做细,分清每个组成部分具体支撑了哪些遗产价值。只有做到这个深度,才能判定哪些干预是允许的,可以干预到什么程度,而哪些干预是绝对不允许的,从而科学规划,合理分配资源,达到保护与发展共生共济的目的。基于价值的保护,对于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
可持续发展不应片面理解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发展宣言》(2001年)论述了遗产在发展过程中作用:“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的层面,也是获得更多知识、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满足的途径。”因此,考核遗产地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的政绩时不应只看遗产地挣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看遗产地对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的贡献;要看对青少年的启迪、教育作用;要看遗产地作为精神家园,满足了在社会关系和人文环境迅速变迁的现今社会中,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对旧日时光的缅怀,和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文化遗产这种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情感层面,从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是任何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不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而且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在可持续发展中,发展是核心,可持续是前提。在此语境中,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保护的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同样,没有发展的保护也是不能持续的。中国长期以来的文物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其中“合理利用”就是指保护前提下的可持续利用。国内外众多实例证明,那些基于可持续发展实施保护管理的遗产地,特别是在制定规划时就充分倾听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包括当地居民的要求,将发展作为规划的一个重要专项统筹考虑,其保护状况往往是最好的,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往往是不错的,而且还能通过合理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总之,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中,我们不仅不应回避发展和利用,还应该着眼发展,促进合理利用,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使遗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预防为先的保护
在全球同庆《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同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世界遗产保护日益复杂化、愈加艰巨化,因此也更加努力地寻求实践全球战略、制定可行对策的有效途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在威胁着遗产,城市化、现代化、快速经 济发展的压力在威胁着遗产,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带来的挑战在威胁着遗产,我们必须与各种威胁抢时间,与各种挑战作抗争。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及早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主动的预防性保护。
“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重点开展两项工作,一是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加强动态管理,另一是建设覆盖全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前者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份“具有可信性、代表性和平衡性的”预备名录,将中国境内具有潜在世界遗产价值的储备项目纳入国际和国家的最严格保护范畴,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对其实施预防性保护,不断完善法规、行政、专业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保护。预备名单更新工作得到了ICOMOS China的支持,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后一项工作则致力于形成国家、省和遗产地三级互联的动态信息监测和预警管理,将世界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对可能影响世界文化遗产OUV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变化的全面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信息,迅速察觉和处臵遗产面临的威胁,做到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目前,设于中国文化遗产院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中心,已初步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十几处世界遗产地也提交了监测预警试点工作方案,中国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工作将逐步实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
(四)基于惠及民生的保护
世界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核心遗址、建筑及其周边景观,也要保护好遗产地的民众利益。是人民创造文化、传承文化,他们的文化权益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实现。我们不仅要保护遗产地的“硬件”,更要保护遗产地的“灵魂”。正如前面所提,纪念《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的活动主题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本地社区的作用”,凸显了遗产地居民在保护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体现了遗产保护与惠及民生的关系。
世界遗产的保护决不仅仅只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事,也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事,特别是当地社区居民的事。去年11月,国家文物局 在湖北省举办大遗址保护荆州高峰论坛,有一个很好的主题,即“科学保护大遗址,全民共建惠民生”。世界遗产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应提倡科学保护,惠及民生,充分调动社会民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文物保护员和志愿者,从而达到可持续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政府应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在保护策略上正确引导,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提供帮助,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实现遗产保护和惠及民生的共赢。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27年前中国缔结《世界遗产公约》,向全世界庄严承诺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境内人类珍贵遗产,并使之永续传承。在纪念《公约》40周年之际,回顾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对国际社会、对子孙后代骄傲地说:我们全力以赴兑现承诺。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承诺要求我们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永久的责任。恪守承诺,前赴后继,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保护好世界遗产,谋求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所有的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2008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
在2008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
(2008年7月30日广西北海)
尊敬的全国政协郑万通副主席,历无畏副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家旅游局和邵琪伟局长对“2008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年一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开发战略,这对推进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的特点。泛北部湾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体系发达,文化多样性强,具有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有利条件。中国国家旅游局将按照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积极支持和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与旅游发展,并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协同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继续完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纲要,推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品牌和产品。
二、以北部湾区域旅游规划工作为基础,推动泛北部湾各国和地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旅游城市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务实合作,建立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区域旅游发展机制。
三、积极推动和加强整合营销,充分发挥中国国家旅游局18个海外旅游办事处的作用,加大全球旅游宣传推广力度,着力打造北部湾国际旅游品牌。
四、继续推动泛北部湾旅游通道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区域旅游功能的完善,推动建设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目的地。
五、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主题活动,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
六、继续支持广西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帮助培养一批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多语种旅游服务人才,以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女士们、先生们,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复杂形势,本届论坛围绕“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沟通、合作、繁荣”这一主题,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的研讨和达成的共识,必将有力地推动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共创中国—东盟新的经济增长极。
最后,祝“2008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圆满成功!
第三篇:在人才论坛上的致辞
在“2012滨州人才论坛”上的致辞
2012年7月30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全市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强力推进“四个倾力打造”。今天,“2012滨州人才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今天群贤并至,嘉宾云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向应邀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我市以集聚人才、荟萃智慧、广纳良策为导向,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先后以“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和“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两届人才论坛。这两届论坛不仅成为了共商滨州发展大计的思想盛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问计求策的宝贵机会,为我市实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推动滨州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届论坛着眼我市的发
-1- 展实际,将“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主题,既结合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又把握了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形成城乡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立足“大城市、小农村”,“大工业、小农业”的客观实际,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城乡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滨州仍然面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总量不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距明显等问题,在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迫切需要汇聚各方人才,集思
-2- 广益,群策群力,为滨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本次与会的来宾,既有省人才办的领导,又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兄弟市州的嘉宾代表,大家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殷切希望借此机会,学习到国内和省内兄弟市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真诚希望与会专家和嘉宾,就“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更多有益成果,共同为滨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献计献策,为推动滨州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
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3-
第四篇:在青年创业论坛上的致辞
在青年创业论坛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青年朋友们:
今天,来自闽粤赣边的青年朋友们聚集在福建省武平县,参加“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共同研讨青年创业与经济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共青团福建省委,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青年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青年工作的武平县各位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届论坛以“青年创业与区域合作”为主题,这是闽粤赣边共青团贯彻“xxxx”重要思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际行动,也是闽粤赣边共青团组织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论坛的举办,开辟了闽粤赣边青年联谊和沟通的新窗口,必将在传播创业精神,推动闽粤赣边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促进三省青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新时代、新阶段、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座的大多都是奋战在经济建设一线的青年企业家朋友们,你们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为重大。创业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当代青年实现理想抱负、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企业家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创业精神,不怕困难,不畏挫折,努力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要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勤奋学习,敏于求知,掌握过硬本领,成为懂经营、善管理的行家里手;要不断在经营管理等方面推陈出新,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企业;要积极投
身国际竞争与经济合作的大潮,敢于并善于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比伯仲,争高低,显风流。举办“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是武平、平远、会昌共青团组织激发青年企业家创业活力的有益探索。希望与会青年代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相信在闽粤赣边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在武平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论坛将逐步办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活动,成为三省青年共同探索新领域、寻找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的宽阔平台。衷心希望闽粤赣边青年携起手来,抢抓机遇,锐意创造,团结奋进,以青春的热情和智慧,推动合作,互利双赢,共谋发展,共创辉煌,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三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预祝“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提出了“产业调整兴镇、工业经济强镇、商贸流通活镇、全民创业富镇”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是在对整个清太坪的镇情深入调研,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作为的一次有益尝试。不容臵疑,清太坪镇的基础较差,与全县其他兄弟乡镇比较还有差距,但就发展态势而言我们信心满怀!
一、党建带团建,组织引领创新业。
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也是全省基层党建三年建设验收年,同时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吹响了“全民创业”的号角,党组织建在产业上,非公党建要有新的亮点成为各级组织的共识,基于此,镇党委提出了“党建引领,团建示范,全力打造清太创业园”的响亮口号。在今天的会议上,创业园内6个创业团支部正式挂牌,“清太创业园”联合党支部也正式成立。随后,党委将
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清太创业园”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设,将组织党建专家、经济建设专家、企业发展专家对创业园内的党团元进行专门培训,让他们在市场大潮中舞动自己人生的同时,也能为整个清太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清太魔芋公司创办人田恒泰是个复员军人,也是一名党员,当初与人合伙经营魔芋加工,后来自己单干,面对厂房无着落,政策无支持的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党委副书记谭正亿多次与其交流,党委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白沙老公社空臵房如今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推动清太魔芋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引擎;水布垭就业老总向宗华、女儿向桂清、女婿张燕青都是党员,多项产品在博览会上获奖,“一家老企业焕发新活力这是组织的力量,我入党、是源于组织对我的支持,是源于在这块土
地上我找寻到了人生的价值”向宗华如是说。这就是骨架,就是骨干,就是推动“清太创业园”向更高目标前行的基础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太创业园”党组织、团组织一定可以成为引领全镇创业的青年成为自己人生的导演。蓝图依然呈现,“平安、畅通、富裕、和谐”的清太一定会在这批党员的带领下,在清太有志青年的手中变成现实。
二、团干带青年,标兵引领树榜样。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清太广大青年团员的优良传统。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基。建设美好清太涉及如何解决最基本的民生这个难题,镇党委、团镇委把就业创业作为切入点是一个
创新,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大举措。“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全镇4.1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就有1万多,建设“富裕清太”,“人往哪里去”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就业创业的任务十分艰巨,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团干带青年,标兵引领树榜样,就是共青团清太坪镇委员会的态度和办法。正如县委陈行甲书记来我镇调研后指出的一样“企业做到今天这个局面不容易。下一步做大要有信心,遇到困难不要紧,我们一起想办法来克服。”宏达彩瓦厂的经营者向大明,是个村干部,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经营初期市场销路不稳定,自己也有些困惑,针对他的状况,结合清太建设的需要,团委向党委建议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材料尤其是特色民居改造需要的砖瓦可从宏达彩瓦厂购买。为了方便留守妇女照顾家庭又能挣钱,巴东县越跃服饰有限公司将缝纫机、布料和工具送到留守妇女的家里,让她们在自家的“工厂”就业,等产品加工好后,由公司派人去取。“公司比我们自己还想得周到。”20多户留守妇女的家里传出的缝纫机的嗡嗡声,犹如美妙的歌谣,同山野鸟儿的歌唱吟和!企业活了,人心凝聚了,发展就好办了。
三、标兵带一般,亮点辐射促创业。
清太坪镇有两个人很多人都熟悉。一个叫谭文春,他的名字与他的“绿色银行”一样远近闻名,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取经者。这位普通又憨厚的汉子,依靠他的“绿色银行”,创造了总价值逾百万元的财富,成为全省的致富“明星”。他探索出了高效
经济林的新路子,并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围的农户,带动了全镇的“绿色产业”。在谭文春的带领下,发展甜柿400亩,改造银杏基地3000亩,嫁接换种板栗XX亩,复制“绿色银行”600家,实现销售利润800万元。另一个叫谭学品,他创建了鼎辉生漆有限公司,带领清太坪镇梯子口村225户村民因地制宜种植生漆,现已发展种植面积3000余亩,苗木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为进一步加强与山外科研院所、县镇多级林业技术人员的联系,引领农技协会规范、健康发展,调动全镇乃至周边乡镇适宜地区群众的生漆种植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更快地将清太坪镇生漆产品推向山外,县科协成立的巴东县生漆专业技术协会,也在鼎辉公司挂牌办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说过的一句名言,今天借用意思有三。其一,青年是国之未来,你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的奋进和忠诚将直接决定你之未来和国之未来;其二,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人生的定位和价值是靠自己打拼的,望各位青年创业者克难奋进,不达目的誓不休;其三,清太是我们共同的家
园,这块生养我们的土地需要我们的建设,她的未来取决于在座所有清(请关注)太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谢谢大家!
尚致胜:中国幸福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华人幸福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幸福学】及【365幸福工程】创始人、中国幸福学权威导师、尚致胜老师被誉为“中国幸福学 实际行动,也是闽粤赣边共青团组织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论坛的举办,开辟了闽粤赣边青年联谊和沟通的新窗口,必将在传播创业精神,推动闽粤赣边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促进三省青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新时代、新阶段、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座的大多都是奋战在经济建设一线的青年企业家朋友们,你们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为重大。
创业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当代青年实现理想抱负、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企业家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创业精神,不怕困难,不畏挫折,努力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要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勤奋学习,敏于求知,掌握过硬本领,成为懂经营、善管理的行家里手;要不断在经营管理等方面推陈出新,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企业;要积极投身国际竞争与经济合作的大潮,敢于并善于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比伯仲,争高低,显风流。
举办“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是武平、平远、会昌共青团组织激发青年企业家创业活力的有益探索。希望与会青年代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相信在闽粤赣边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在武平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论坛将逐步办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活动,成为三省青年共同探索新领域、寻找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的宽阔平台。衷心希望闽粤赣边青年携起手来,抢抓机遇,锐意创造,团结奋进,以青春的热情和智慧,推动合作,互利双赢,共谋发展,共创辉煌,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三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预祝“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在青年创业论坛上的致词》在青年创业论坛上的致词。力建设新襄阳,省领导对四个襄阳给予很高的期望,在座的都是襄阳的青年才俊,是襄阳的未来和希望,要抓住契机,努力实现个人的抱负。
6、中欧商学院教授葛定昆关于《青年创新创业》做了大 概一个小时的演讲,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及生活阅历给大家讲解青年创业时所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很高的文化水准、雄厚的基金基础、丰富的人脉关系等都是不需要去考虑的,而是一个人的观念及信念在支撑我们创业的思路。在讲解过程中,他用ppt给大家演示一个企业领导者在不同阶段所出的角色以及ceo的概念;
7、湖北青联副主席、武汉人福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海、襄阳凯德尔森生物技术董事长张二利分别根据自己公司的成长过程讲述青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团队、资金、机遇,襄阳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在两人演讲结束后用这样一段话对演讲进行了概括“我仿佛看到一个可爱的天使,这个天使是由团队、资金、机遇这样一个牢不可破的三角关系构成,那么我再为这个可爱的天使添上一双翅膀,这就是信念”
8、襄阳襄城区副区长、管理学博士李晟关于《文化襄阳》的阐述,他分别以不同的幻灯片向人们展示文化襄阳及襄阳文化的关联和区别,用诸葛亮嫡孙女、乔布斯、襄阳大头菜等故事,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岗位都应具备的创新、执着和坚持。在青年教师观摩课展示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不动摇,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了100%,高中入学率达到85%;高考本科录取人数突破1100人大关,录取率达到40.9%;教育城域宽带网实现了“校校通”,是山东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曾获得首届“爱书人”杯少年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大赛“综合创新奖”等等。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
第五篇:在国际旅游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由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国际旅游发展论坛隆重开幕了。我们很高兴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相聚在神奇的九寨,共同研讨西部旅游合作发展大计,展望21世纪西部旅游的美好前景。这是四川旅游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也是西部旅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我们相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对西部旅游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西部地区的共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在此,我谨代表四川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众所周知,中国西部旅游业发展,有着极其丰厚而独特的资源优势。西部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涵盖12个省市区,幅员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人口约4亿,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积淀了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了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世界天然博物馆”、“世界历史文化博物馆”之称。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去年,西部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66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总体上看,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我们自身资源优势的特殊地位还不相称。如何更快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加快旅游业发展,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旅游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一大潮流。适应这一趋势,我国于XX年、XX年分别在桂林和北京成功举办了博鳌亚洲旅游论坛和东盟与中日韩“10+3”旅游部长特别会议,就促进亚洲旅游业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内地区间旅游合作也已经拉开了序幕,长三角区建立了“15+1”无障碍旅游圈;鄂渝两地整合三峡区域旅游资源,共建“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泛珠三角区的旅游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掀开了国内旅游区域合作新的一页。
西部12省市区地缘相连、特色相异、利益相关。在旅游区域合作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全面加强西部旅游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西部旅游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加强西部旅游合作,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西部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互补、协调发展,又利于优化整合西部资源,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既有利于西部地区间自身旅游发展,促进与东部旅游市场的互动、交流,又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步伐。同时,还将为西部旅游在未来发展中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我们高兴地看到,西部旅游合作已初见端睨。今年五月底,我们四川与云南、西藏就联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项目达成了重要共识,并建立了一整套合作运行机制。西藏、青海和甘肃敦煌地区宣布正式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塑造中国青藏高原旅游整体形象。这些探索和尝试,为促进西部旅游全面合作起到了先导、示范的作用。同时也充分说明,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已经成为西部各省区市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西部旅游全面合作,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推进西部旅游全面合作,从内外环境看,我们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日臻成熟。西部地区不仅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相当的基础,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良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飞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壮大,特别是去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已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旅游业也随之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旅游市场将继续稳步扩大,国内旅游市场会出现急剧扩张,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1世纪的中国西部旅游,前景美好,机遇无限。我们将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合作,携手奋进,共同谱写西部旅游的崭新篇章。在这里,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交流与磋商,努力形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协商机制。建立相对固定的,由政府分管领导、主管部门、专家学者、旅游商等多方组成的,高层磋商协调会议和机构,就旅游区域合作中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进行探讨、协商和确定。建议把中国西部国际旅游合作论坛作为高层交流的重要形式,实行轮办制,坚持下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针对跨区域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
第二,加强区域旅游统筹规划,努力构建特色互补、协调发展的西部旅游大格局。主动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抓紧编制西部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构建西部旅游合作发展的基本框架。按照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原则,精心筛选、确定一批旅游景点和线路,尽快构建若干富有西部特色、文化内涵的无障碍旅游区。同时,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增强区域间、西部与东部、西部与世界的互补效应,在体现特色中实现多元化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努力提高西部旅游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下,进一步加强区域间横向联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从而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打破区域封锁、市场垄断和行业分割,支持旅游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建设旅游企业集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航母”,以掌握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主导权。
第四,加强区域旅游政策协调,努力营造西部旅游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开展对跨区域旅游政策的清理,废除制约旅游区域合作的政策障碍。对涉及面广的、局部改革难以奏效的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经多方深入研究协商后,在区域内协调推进。当前重点解决跨地区设立旅行社、旅行社导游可跨地区带团等问题,给区域内的旅行社和导游人员以平等待遇。建立区域间旅游人才流动机制。制定统一的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统一的执法监督协调机制,规范景区服务、经营行为,树立良好的西部旅游整体形象。
第五,加强区域整体宣传促销,努力打造西部旅游品牌。共同研究市场开发战略,在重要媒体上加强联合宣传和促销。共建区域旅游信息库,建设区域旅游营销平台和网络。整合各地的旅游交易会、推介会等,集中打响几个宣传促销品牌。按照互利互惠、形式多样、平等开放的原则,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不断提高参与国际旅游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四川是西部大家庭中的一员,四川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借此机会,我愿意向各位介绍一下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四川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人口8700万,居全国第三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去年gdp增速达到11.8%,国内生产总值5456亿元,居全国第九位。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13.5%,创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全年经济总量可望突破6000亿元大关。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之一,也是旅游业发展较早、较快的省份之一。1997年,我省提出“国际接轨创精品,上下齐抓大旅游,资本运作大产业,对外开放大发展”的28字方针。去年我们召开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确定了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全省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和精品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旅游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去年,在遭受非典影响的不利情况下,旅游总收入仍达到420亿元,增长10.7%,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9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与全国和西部兄弟省区市一样,我省旅游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
四川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XX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90亿元;到2011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旅游资源科学有序开发,旅游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更加明显,成为全国旅游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西部旅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不仅造福于本地区的人民,而且有利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构建开放、互动、共赢的旅游发展格局,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将长期坚持的政策目标。四川将与西部各兄弟省区市一起,积极推进并不断深化西部旅游合作:
──共同把西部建成中国最舒适、最安全、最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共同把西部建成具有丰富体验和较高品位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休闲地;
——共同把西部建成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地。
我们深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西部的旅游经济一定会兴旺繁荣。中国西部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世界也必将以更加期待的眼光关注中国西部。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为西部的美好未来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共同奋斗。
衷心希望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畅所欲言,不吝赐教,为实现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最后,我再次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四川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在川顺利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