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

时间:2019-05-15 09:1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

第一篇: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

吕楠

2013-3-7 14:49:09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1期

内容提要:作为劳工运动曾经的两翼,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与工会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然而,伴随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工会和资本的力量对比发生很大改变,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的关系日渐疏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不少国家社会民主党重执牛耳,西欧政坛呈现出一片粉红色,但这并未能弥补社会民主党与工会之间的裂痕。在全球化背景下,双方都以自身利益为重,二者关系既不可能恢复如“伯牙子期”知音之美,也不会像“管宁华歆”割席而分坐。

关 键 词:全球化 西欧社会民主党 工会 关系

作者简介:吕楠(1978—),女,河北沧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

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与工会之间存在传统的密切联系。总体来说,西欧社会民主党大多是从工人运动中产生、发展并壮大起来的,工会是西欧社会民主党重要的选民基础,也是其执政后的主要依靠力量。然而,随着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工人阶级队伍严重分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工会力量遭到削弱。与资本的全球流动相比,工会的作用迄今主要限于本国,难与资本跨国联合的趋势相抗衡。工会力量的衰落,削弱了欧洲社会民主党传统的选民基础。为实现执政目标,社会民主党采取了拉开与工会距离,扩大选民基础的对策。工会则为谋求生存与发展,也改变了对社会民主党的态度。

一、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及其对工会态度的变化

面对产业工人阶级力量衰减、新中间阶层膨胀、资本扩张带来的政治支持率下降危机,社会民主党逐渐认识到,要想在政治舞台上保持不败,就必须扩大选民基础,使其政策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支持。除传统的工人群体外,还要争取新就业群体,比如网上就业者、新服务行业的群体等;中小企业主不是剥削者,而是社会的革新者,也非常需要社会提供的保障;还有数量庞大的退休者群体[1]。这就意味着社会民主党必须实现由传统的阶级党向“人民党”的转变。

鉴于产业结构的变革、传统工会的代表性急剧萎缩、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下降及工会往往成为全球化发展和改革福利国家阻力的事实,并与向中间阶级靠拢的诉求相适应,各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调整与工会之间的关系。各国社会民主党普遍加强了党领袖的个人权力,削弱了与工会的连带关系,所不同的只是程度和方式而已:英国工党以不断缩小工会权力的方式进行;荷兰更多通过磋商的方式以寻求工会、企业及政府要求之间的一致;德国社民党内部也正在激烈的争论,但方向是明确的,即要实现工会的现代化,减少它对积极的福利改革的消极影响[2](P218)。

英国工党对工会态度的转变最为彻底。布莱尔在布莱克浦尔运输总工会会议上描述了工党与工会的新关系:“现在工会的意见应当被听取,雇主们的意见也一样,但无论哪一方都不能左右工党及其政策。我们力图代表整个国家进行治理,我们提倡以理服人,反对乱提要求”[3]。他强调:有组织的劳工只是众多利益集团中的一个,影响并不大;工党只给工会公平的机会,而不是特权;过去工党与工会间的特殊关系对双方都不利,工会应当在一个健康的民主的社会中找准它的位置,工会应当作为工人的广泛的代言人,而不是作为工党的一个代言人而出现。

为降低工会对工党的影响,英国工党广开渠道筹集活动资金,努力从个人党员和公司筹资。在组织制度改革方面,工党的具体举措有:改进领袖选举办法,削弱工会的影响。经过金诺克、史密斯、布莱尔等工党领袖的努力,取消了工会“强迫入会制”,工会和选区工党在领袖选举和议会候选人选举时采用“一人一票制”,将工会在工党年会上的投票权减为50%,从而结束了工会集体党员左右工党人事以及工会享有特权的传统,也为工党扩大社会成分提供了机会。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赢得了英国五类政治群体中四类的支持[4]。

到1997年大选时,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全国职工代表大会总秘书约翰•芒克斯曾抱怨说,“在新工党时代的英国,工会只有象征性的作用,对他们而言,工会的主要作用就是被用来解释新工党不是什么”[5]。执政后,工党在许多方面保留了保守党的做法,例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劳工立法等。工会已经没有多少接近政府的机会了。

德国社会民主党也意识到,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就必须调整与工会的关系。现实中,工会的代表性与其实际影响力远不相称。工会实际代表着不到20%的就业人口,但其影响、尤其是对社会民主党的影响却远非这一数字所能表达,相当多的社会民主党议员是工会的代表。事实上,工会本身已经官僚化了,成为既得利益(就业者)的代表。社会民主党认为必须削弱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力[2](P203)。在2002年大选中再度获胜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彻底摆脱了传统左派向中下层劳动人民利益倾斜的经济政策,提出减少企业税收,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经济规模,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此举显然是向资方利益倾斜,以吸引更多新中间阶级乃至企业界的支持。

意大利左民党在改建过程中,就党与工会的关系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同工会拉开距离,降低党内工会领导人的地位,吸收更多阶层的代表,同时还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6]。

二、工会自身改革及其对社会民主党态度的变化

欧洲各国工会处在“资强劳弱”的环境中,又遭到社民党的疏远,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形势迫使工会不得不改变对社会民主党的态度,逐渐淡化政治色彩,强调工会独立于政党、政府和雇主。早在1983年,英国职工大会总书记默坦就公开宣称:“工会既不是保守党的,也不是工党的”。蒙克斯1994年当选为英国职工大会总书记后多次表示,职工大会与工党并非互相隶属,只是意识形态和奋斗目标上较为接近而已[7]。此外,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改变被动局面,保持独立和持续发展,各国工会组织实施了多方面改革。

第一,加强维护工人权利。一是将保护就业放在工作首位。工会认为,体面和有保障的就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创造就业是解决贫困和社会排斥的最有效手段。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工会调整了传统的团结一致的工资政策,甚至提出缩短工时和减少工资、保就业的措施。工会还做会员和工人的工作,引导他们理解和接受暂缓增加甚至减少工资的做法,与雇主合作,支持雇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西欧一些工会提出“为谋生而学习”的口号。有的工会与雇主共同建立了教育培训基金。英国工会要求在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中要包含在职培训的内容。三是对侵犯工人权利的行为进行反击。2001年在希腊、2003年在奥地利和法国,工会都发动了反对削减公共退休制度和退休金的总罢工。2003年在意大利,工会组织了反对修改解雇法和修改养老保险制度的总罢工和全国性大规模示威游行。西班牙《失业保护改革法》的颁布,影响了对失业者的保护及其利益,引起了2002年6月20日的总罢工以及随之发生的示威游行。葡萄牙工会举行罢工强烈反对政府全面修改劳工法,因为这种修改特别危害到工会的集体谈判权利[8]。为加强工会的谈判力量,法国公共部门七大工会联合号召全国540万公务员于2001年3月22日举行了全国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在明显改善的基础上”重新展开工资谈判[9]。

第二,扩大职能。除加强传统职能外,工会也开始调整思想,进行自我改造,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扩大工作职能。工会逐渐意识到,其职能不应仅仅局限于在分配领域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而应随着生产的扩大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其他更广泛的领域中确保工人的经济社会权益。提出“工会运动社会化”,主张将劳工与环境保护、教育改革、女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结合。工会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甚至世界经济。1995年7月,英国职工大会有史以来首次邀请英格兰银行总裁埃迪•乔治到总部向工会总理事会做经济形势报告,探讨调整政策和劳工问题。这表明,新一代工会领导人已开始意识到,要增加和创造就业机会,首先必须促进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削减庞大的财政赤字。

第三,改变斗争方式。工会调整了斗争策略和方式,减少了罢工等激烈的斗争形式,一改过去不与雇主合作的态度,通过多途径与政府和雇主进行对话,强调工会要做负责的“社会伙伴”,重视社会参与。早在1992年年会时,英国职工大会就邀请了英国工业联合会(雇主联合会)主席戴维斯到会讲话,这是职工大会成立124年以来第一次请资方代表与会致辞,被舆论界称为惊人之举。同时,工会也开始扩大其政治基础,加强与其他政党接触。1994年,英国职工大会总书记蒙克斯第一次出席了自职工大会成立以来自由民主党和保守党年会,并发表讲话。1996年11月蒙克斯出席了英国雇主联合会年会,并提出工会与雇主就经济问题签订协议的七条原则,内容包括致力于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低通胀与低失业率、提高竞争力、扩大教育投资、技术开发、改善与欧盟各国关系等。职工大会还于1997年3月召开了“伙伴工会主义”大会[7]。工会还积极推动建立国家一级的三方机制,并通过它参与国家经济和劳工政策的制定和改革。西方许多国家工会的领导人,都是国家经社理事委员会或经济改革委员会的成员。

第四,发展壮大工会队伍。面对工人阶级队伍结构的新变化和工会会员大量流失的严峻局面,许多国家工会清楚地认识到:白领工人、失业工人和非全日制工人都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工会必须跳出传统蓝领工人的狭隘圈子,改变只维护会员和在业工人利益的传统观念,以扩大会员基础;多做新兴工人群体的工作,特别是关注和维护最易遭受伤害的工人群体的利益。为此,许多国家工会实施改革,来阻止不断下滑的组织率。近年来,一些工会提出的“劳动者运动”、“工会运动社会化”、“非正规部门工人与主流工人一体化”等主张,以适应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一些工会还加强吸纳会员的财力和人力,开展对第三产业、妇女和青年的工作;有的工会增加妇女在工会重要领导职务中的比例,为会员提供额外的法律、保险和其它商业服务,增加工会的吸引力。对非正规部门的工人,工会正在改变他们是在业工人就业威胁的态度,开始主张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集体谈判来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促进他们与其他劳动者的待遇平等[10]。这些作法对于扭转工会组织率逐年下降的趋势,提高工会的社会地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五,加强工会间的联合。欧洲工会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使全世界资本家联合起来了,工会运动也必须加强在区域和世界范围内的团结和联合行动,就共同性的劳工问题开展统一行动,加速实现工会“欧洲化”进程。欧洲工联于1999年“九大”通过《关于工会政策的总方针》和《迎接欧洲劳动关系体系》两个决议,规定了工会“欧洲化”的活动方针和任务,目标是要实现工会职能和任务的“欧洲化”,在全欧范围内建立工会与雇主组织的洲际社会伙伴关系,签订全欧集体合同,并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劳动关系转变等。欧洲工联积极支持实现欧洲经济和社会一体化,把自己的政策和活动目标转向建立与欧盟及其机构合作的体制,力求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平等参与者。欧洲工联还明确表示拥护建立所谓欧洲的社会模式。即通过对话调节社会和劳动关系,防止因经济全球化而使已有的社会福利成果受到削弱。为了克服长期存在的失业问题,欧洲工联还提出了“欧洲应该工作”的口号[11]。

第六,加快工会合并进程。随着新兴产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的产业工会原则正在发生变化,跨产业工会联合的趋势方兴未艾,许多国家出现了制造业工会联合会、服务业工会联合会等混合产业工会形式。组织的不断合并和重新组合使其势力开始膨胀,成为抗衡国际资本的有力武器。国际工会联合会呼吁各工会组织要提高效率,加快合并进程,以寻找可以与国际资本势力相匹敌的组织形式。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报告称,英国运输工人和普通工人联合会已发展成为一个巨人组织,在各个经济分支及服务部门中都拥有会员。英国两个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人联合会——工程电力工会和制造业科学金融业工会也进行了大合并。德国在过去的10年中,建筑工会、矿业工会、化工造纸和陶瓷业工会已经完成合并,林业工会和纺织工业工会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工会被有色金属行业工会吸纳。2001年3月16日,德国公共服务和运输工会、邮递员工会、传媒工会、职工工会和商业、银行和保险业工会等服务行业五大工会决定进行大联合,组成名为“服务行业统一工会(Verdi)”的新工会,成为此行业中全球最大的工会组织。

三、对全球化时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展望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的关系在经历了磕磕绊绊之后,不可能再恢复如劳工运动两翼时的亲密了,彼此之间有了重新认识。社会民主党改革与工会的关系是为扩大选民基础,希望与工会之间保持相互支持又相对独立的关系。工会也充分认清了社会民主党的意图,进行了积极改革,以维护其独立地位,并保持可持续发展。但无论如何,二者不会发展到决裂的境地。

第一,“没有工会就没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这是德国劳工学者在总结德国历史经验后得出的结论,充分反映了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工会在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12]。首先,面对新自由主义市场原则的全球性实体,工会是仅存的能够并有兴趣关注在私有市场中规范劳动市场和保护工人利益的组织机构。工会对工资,对工作场所中的男女平等、种族平等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如果说民主和减少不平等是新激进政治议程的目标的话,工会就可以继续在此政治议程中起主要作用。其次,尽管工会的地位在下降,但他们仍拥有相当的自由,包括物质基础、组织自由和对雇主的影响。此外,工会进入了许多其他组织所不能进入的社会。这是工会具有支持新政治议程的重要潜在联合能力。再次,工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可以拥有自己的“武器”,即抽出劳动力的方式对资本和政府施加压力[2](P360-361)。由此可见,工会运动仍然在政治议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民主党疏远工会的步子不能迈得过大,否则就会栽跟头。

第二,社会民主党对工会还有很大的依赖性。首先,在价值观上,二者还有许多共同之处。以英国为例,工党虽然修改了章程,但在政治光谱上还居于中间偏左的位置。工党同工会几十年的合作,使工党的党员队伍同工会会员之间在政治观点、态度和立场上都十分接近,而且相当一部分党员都是工会会员。其次,在党内事务上,工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取消了集体投票制,工会在工党领袖选举上仍拥有投票权,在议员候选人的选举上拥有40%的投票权。此外,在年会代表和党的全国执委会中,工会会员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再次,作为集体党员,工会仍然是工党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和选举力量。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有很多工会会员在大选中投了保守党的票,但相比之下,工会会员中投工党票的人还居多数,工会还是工党的重要选举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工会的资助是工党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工会每年向工党交纳的集体党费,构成工党常规年收入的主体部分;工党竞选基金的主体部分来自于工会的捐赠(党费以外的);工会还对工党地方选区组织捐赠,以资助议会候选人[13]。

第三,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社会民主党会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反思并调整对工会的态度。施罗德在2002年9月大选前后接受《工会月刊》采访时反复强调:“只有与工会和社民党一起走,才能在我国实现更多的社会公正,我们必须竖起反对政治右翼的旗帜。其他欧洲国家的现实和我们自己的历史都表明,右翼总是企图搞垮福利国家和取消雇员的权利”[14]。在德国这类欧洲大陆国家,社会民主党不可能像英国工党那样拥有如此大的打击工会的选择权力,他们认识到工会本身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既是变革的代理人,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的保护者。工会通过对利润、财富分配施加压力和对雇主雇佣、解雇和运用劳动力的限制,减少了过分的市场作用。通过与雇主的谈判和斗争,缓和了技术变化的影响,并常常改变了工作和工作环境的性质。所以,这类国家采取的更为实际的做法,是推进工会本身的现代化改革进程[2](P361)。

第四,从工会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可能赢得选举胜利的政党内影响小一些总比在一个没有希望执政的政党内影响大一些更值得。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布莱尔竞选党领袖以及修改党章第四条这些关键性问题上,工会的多数代表支持了布莱尔[2](P181)。况且,工党毕竟与工会有着传统联系,尽管仍缺少偏重工会的政策,布莱尔政府的举措毕竟与保守党不同。新工党上台后,虽不是出于自己的积极主动,但工党上台前对劳工承诺的三项主要政策:实行国家法定最低工资;给工会法定的发言权;英国加入欧盟社会宪章都在其政策中得以贯彻,工会的状况要好于保守党时期。对一个在18年中失去了40%的成员,并经历了自1891年以来劳资斗争最低谷的工会而言,一段暂时的休整或一句简单的“公平”许诺都是很值得庆贺的。正如英国工人教育协会总书记梅尔•多伊尔所说:“布莱尔工党政府的上台,使英国工会回到了春天”[15]。

综上可见,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的关系,对双方来说,都是攸关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它们之间需要互相支持,也需要相互钳制。对社会民主党来说,一方面,不希望同工会保持过密的关系,因为关系过密对其独立决策不利;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失去工会的支持,因为没有工会的支持,社会民主党不但将丧失传统特色,而且会失去多数下层选民的支持,在财政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工会来说,一方面,希望继续得到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以维护自身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损害工会利益。利益共同点和分歧的交织,使二者的关系,既不会恢复到传统中的亲密无间,也不至达到决裂的地步。“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的关系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罗云力.西方国家的一种新治理方式——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6.[2]裘援平,柴尚金,林德山.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3]刘建飞,等.英国新首相——托尼•布莱尔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160.[4][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5]Chris Howell, Is There a Third way for the Party-Union Relationship? 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Project of New Labor, paper for the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UK 50th Annual Conference, London, 10-13, April, 2000.[6]刘东国.冷战结束后西欧左翼政党的变化特点[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3).[7]佘云霞.九十年代英国工党的改革及其对英国工会运动的影响[J].工会理论与实践,1999,(1).[8]毛禹权.欧洲工会运动的现状、问题和前景[J].国外理论动态,2005,(5).[9]郑秉文.全球化对欧洲合作主义福利国家的挑战[J].世界经济,2002,(6).[10]夏晓梅.国外工会要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作法上[J].工会博览,2001,(19).[11]江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国外工会的对策[J].工会博览,2002,(12).[12]刘建飞.英国工党与工会的特殊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6,(4).[13]王家宠,钱大东.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0-11.[14]罗云力.“第三条道路”还在走?[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2).[15]陈恕祥,杨培雷.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26.

第二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 李 珍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它正在突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的经济技术联为一体,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紧密。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无疑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范畴,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可以说,文化乃国家之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国际情况来看,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竞争领域,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其创新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时 空、全天候地倾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迫使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创新能力方面形成对它的依赖,并借此进一步侵蚀、消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全面、深入的进展,人们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逐步确立,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在内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正在形成。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全新态势,表现为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与频繁。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强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可以验诸世界文明史:凡是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就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反之,就要停滞,就会没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是一种“人化形式”,是人类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有关世界和自我的经验与知识,是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判 定及其表达。因此文化是发展的,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固定不变的。从历史的发展看,有的文化发展了,有的文化消失了,这就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历史学家汤比因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罗列了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20多种文明,而今其中很多已经绝迹。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其文化原因在于丧失了文化创新的功能和能力。而当它们作为世界古文明发展的代表的时候,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能力。中国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并延续下来,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其间奥秘如同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这种文化创新能力,来自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文化精神。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兴衰完全取决于文化自身能否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前进,不断创新,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全面的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观察与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类发展的大势中来考察,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同样,江泽民同志还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我们党尤其是新一代政治家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要大力拓宽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文化创新,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二、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联系、影响的社会活动进程。文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讲,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民族本土文化通过广泛的交流、相互的渗透和补充、交相融合,不断地突破民族本土文化各自的地域界限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民族本土文化固有的疆域并在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不断地将各民族本土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用的资源。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因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就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历史和现实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文化全球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以来导致本民族文化突破地域上的局限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共性,构成人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而由于资本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全球流动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出现,更使得文化产品及文化生产方式跨国界跨民族的传播与交流得到空前的扩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本身就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利益的问题,因而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便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显而易见,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共同体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客观上有助于 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以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

事实上,当我们在国内畅饮着可口可乐饮料、品味着麦当劳快餐、欣赏着好莱坞电影、在同一时间内惊诧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崩塌时,当我们在国外穿行在唐人街上、走过洋大夫们所开设的中医针灸与按摩诊所、看到外国人认真地练习太极拳及国外电影中潇洒飘逸的“中国功夫”时,都会体验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悄无声息的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参与者,因为在信息时代,许多经济产品、经济现象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如图书出版、影视、音乐作品、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直至餐饮、旅游等。的确,经济全球化本身蕴涵着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剥离性。只是当人们再度回眸时才发现,原来与经济、政治的全球化相比,人们更为直接、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的还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二)文化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汇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一定意义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明成果,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它开阔了我们的文化胸襟,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来考虑问题,而是积极思考、关注一些具有全球化或全人类的文化现象和课题;它促进了我们同其它不同文化的接触、对话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分享世界文化的资源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它也给我们提 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和更大文化创造的舞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使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它又无法消除伴随着文化交往和融合而来的文化冲突与矛盾。相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反而使这种冲突与矛盾更加复杂,更加激烈。事实上,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文化全球化本身既是客观历史进程,同时又是西方强势文化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的过程。在这场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说,与其他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等得到扩张,文化主体性得到张扬,是文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它们作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凭借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优势,主宰了全球的文化生产和信息传播。随着文化产品的推销,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其文化明显处于守势和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和生存空间的危险。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我们就有武器。”这就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但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还不仅仅在于这种“警惕”,而 在于必须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用发展的眼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保持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将最终取决于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的文化创新的能力。

由上可见,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风和日丽,也有可能电闪雷鸣。但不论是友好的交流,还是激烈的冲突,中国文化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事实上,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也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与否。中国文化的创新,就是这样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鲜明地凸显了出来,成为我们无法回避也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三、中国文化创新的维度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臶。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讲文化创新,根本目标是建设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宏观的理论思维和整体的战略目光来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新问题,推进全方位的文化创新。

(一)推进思想理论创新

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崭新课题,要使先进文化的发展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其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功能和凝聚作用。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之初,为解决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问题。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复杂形势,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以崭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去迎接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哪一方面的创新,都是首先源于观念、理念的创新。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面对经济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新要求,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新的实践中变挑战为机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文化内容的创新

第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实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内容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成为鼓舞人、鞭策人、激励人的精神武器,无论是理论研究成果,还是文化艺术作品,都应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和崭新的表现形式,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第二,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实践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 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四,要积极进行教育和科技创新。坚持教育创新,必须把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积极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及时运用科技进步最新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才能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夺取和保持优势地位。

(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必须加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文化的发展虽由经济的发展所决定,但它又有滋生发展的规律。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生 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异质文化之间才具有交流、融合、更新发展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中国。中国要融入世界潮流,首先就要让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全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把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应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反映人们生活和传统道德,积极向上的文学艺术形象,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入国际市场。认清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经济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潮流和趋势。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西方的一些大型国际传媒和娱乐业公司对中国的文化市场窥伺已久,面对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民族文化的创新来改变文化市场中民族文化产品的短缺,遏制音像制品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出笼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禁资本主义文化垃圾的传入。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越来越高,它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创新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落后的传统,也有优秀的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终级关怀,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存在着浓厚的官本位、等级观念、保守封闭心态、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思想以及迷信成分,对国民习性产生消极影响。长期以来,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需要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弊端,也无论对传统文化持怎样的批判态度,我们都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语,是我们承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创新的密码。对传统文化的弊端和负面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必要的,但一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和抨击,无疑是一种文化自戕行为。它不仅将使传统文化自身无法更新,而且也将使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破旧不能立新,只有承旧方可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要以 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内在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经过现代的诠释,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面性。西方文化有其缺失的一面,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个民族如果能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改变消极方面,该文化则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则应予以革除。目前,在世界诸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无论是其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任何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的冲击,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冲击和影响。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面向世界。所谓立足本国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所谓面向世界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不能搞文化封闭。近代中 国和世界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我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极其深厚、哲学智慧十分丰富的文明古国,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行动的源泉就来自于民族文化传统中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它要迎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挑战,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不能自豪、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西方各国或东方日本现代化的翻版,而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我们在肯定民族文化意义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积极应对,主动迎战,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才能更新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要有现代的眼光和宏大的气魄,敢于正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加以分析权衡,去取得 当,促使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三)文化创新与文化安全的关系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保障,其底线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说过:“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但它进攻的威力远比经济进攻的威力要猛烈得多,涉及的领域要广泛得多,采取的手段要隐蔽得多,造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企图通过文化渗透,极力推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摧毁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瓦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战而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和警惕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当前,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储备不足,是制约我国文化发展,从内部构成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也正是因为“不足”和“不强”,成为在全球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地”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危险的“接口”。“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在我国的客观存在所构成的文化威胁,普遍地存在于从观念形态到产业形态的各个文化层面。在这种文化生态状况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产品怎样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拥有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又怎样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自觉抵制“西方大片”的文化诱惑?又怎样在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处形 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从而在根本上构筑起国家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大坝是最容易从人的思想和灵魂深处被摧毁的。因此,要全面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创新能力建设,就必须首先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和理论的创造,克服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依赖,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独立之精神,全面寻回对中华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自信。其次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的建设,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只有这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全面渗透和挑战,中国文化才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发展中,中国文化才能获得安全发展的全面保障。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绝不是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能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下必须发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它导致主权概念、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化,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各种挑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当然,我们也不能迂腐不化,一味奉传统爱国主义为圭臬。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提醒我们,爱国主义的内涵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当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我们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更要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全球化,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着,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所以,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开放的、兼容的,而不是封闭的、排他的,其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而非单调的。

由此看出,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我们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客观的认识基础上 ,允许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爱国热情持久不变,落到实处。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应该是科学的爱国主义,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使其具有丰富政治内涵和鲜明伦理特征。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秉承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这样才能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全民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尤应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向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就目前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爱国主义的全民教育显得迫在眉睫。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他们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将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样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奋发前进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当代大学生来,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认识到:

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无论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也无论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科学家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亲缘联系,也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

爱国主义是人类在长河中逐渐形成和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14亿中国人,更需要这样一种凝聚力。当今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尊严,认真贯彻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亚非学院

越南语

陈先进 12080067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逐渐形成潮流。他们对中国独特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感兴趣,中国文化倍受世人的瞩目,一股汉语热扑面而来,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也急需推广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诞生了孔子学院这特殊的海外教育机构。

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架桥梁。孔子学院使中华文化近距离地走到了西方眼前,零距离接触使外国受众在自己国家就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国热也伴随着文化的深入影响而在西方持续升温,从孔子学院繁荣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从营销学的角度出发,以市场运作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提出了对孔子学院进行连锁化经营的观点,旨在打造一条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产业链。

一、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建设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一)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德、西等国歌德学院、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

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三百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88国共282所,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国家汉办的目标是2012年达到1000所。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问题。

《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孔子学院总部对新启动的孔子学院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孔子学院的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孔子学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教学服务条件,其积累用于孔子学院的持续发展。自从第一家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国家汉办、各主办学校和机构都尽可能地为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保证学院的正常运营,这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经费的来源不一,而且并不稳定,有些学院经费紧张,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人员的问题。

人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者的问题,即学院的领导者;一个是教师的问题。孔子学院通常会有两个院长组成领导队伍,一个是中方院长,一个是外方院长,一般是由合作双方学校或机构的教授担任,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当然有很高的造诣和水平,但具体到一个培训学校的日常管理、宣传策划、招生推广等涉及到营销学领域的工作,未必就擅长,因此很多孔子学院在一个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开张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沉寂,学生人数居低不上,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士气低落,学院的运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样一来,不但发展壮大很难实现,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其次,孔子学院的教师主要由国外合作院校汉语教师、中方汉语教师、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学生以及当地聘任的汉语教师组成。不同的学院教师数量也不同,有的只有中方外派的1至2名教师。随着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和文化推介活动的增多,汉语教师缺乏的情况日渐凸现。除此以外,有些国内外派的教师虽然在汉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仍然不能完全胜任当地的汉语教学工作。孔子学院还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所以还要为幼儿园、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培训,客观上需要各个层面的汉语教师及教育专家,甚至还需要其他专业的中方教师。为此,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已开始招生。但是国际教育硕士目前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费过高,课程的设置与对外汉语方向的研究生区别不大,学成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不明确等等。

3.市场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一直只投入不回报地建设孔子学院,归根结底还是要追求自力更生,所以如何借鉴世界各国语言国际推广的成熟经验开拓汉语教学的市场,吸引当地政府、社区和大企业的支持与参与,是孔子学院面临的又一问题和挑战。有一些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和马来西亚全球教育管理集团合作建立的马来西亚全球汉语中心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他们在学企合作建立孔子学院、遵循市场运作规则开拓汉语教育市场、组织汉语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而且经济效益显著。此外,有些学院如波兰克拉夫孔子学院作了其他的尝试,该学院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根据市场上的汉语培训竞争激烈的具体情况,选择首先建立品牌形象的宣传策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中国文化推广活动,他们将孔子学院塑造成一个高规格、非赢利性的中国文化推广机构,拉开了与其他汉语培训班之间的档次。通过举办“春节庆典”“中国诗歌吟赏会”“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中国图片展”等文化活动,依靠直接参与活动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的宣传以及当地电视台、电台和网站等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波兰克拉夫孔子学院一举成名。其实他们的做法,从营销学的角度分析,就是进行差异化宣传,把自身定位在与众不同的地位,避免了扎堆,突出了自身优势,从而实现了不一样的收益。

二、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时代背景 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体当中,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体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引起局部甚至全球的经济动荡,去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希腊经济困境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大量的国外资源可以利用,具体到孔子学院的推广和建设来说,由于我国的经济日渐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的日渐密切的经贸往来,这就给汉语的推广带来了现实的良机。

政治上,所谓的超级大国早就烟消云散,现在是传统政治强国与新兴政治力量并存且受到新兴力量的严重挑战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我国处于十分显眼的位置,在国际政治问题中的发言权日益增强,在国际以及局部政治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发重要,这就使得汉语成为处理国际事务中必不可少乃至举足轻重的语言。

在文化上,随着经济政治联系的加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碰撞、交流甚至冲突都有所加强。在这样的碰撞与冲突中,强势的文化势必会占上风,而作为传播文化最重要的手段——语言,势必也会随之发扬光大。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功夫、民俗节目乃至电影产品等的影响力都与日俱增,这就给汉语的传播与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三、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内涵和外延

(一)内涵

所谓连锁化,众所周知,就是建立总部加分店的经营与推广模式,具体到孔子学院来说,就是在北京建立一个总部,负责全球的孔子学院的前期筹备、中期支持、后期维护,但要把握总体的战略方向,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关键时刻的强有力的支持,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实务以及各个学院的推广招生等工作,放权由各学院的工作人员实施执行。

(二)外延

对孔子学院进行连锁化经营,内部是建立良性规范的学院复制模式,外部来说就是要打造一条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涉及到相关行业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涵盖了市场调查与研究、教师培训与选拔、教材编写与推广、市场宣传与策划、招生等方方面面的环节。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就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四、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方法策略和步骤

(一)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分析调查结果,确定建立孔子学院的地址

我们不能随意地在某个地方建立一所孔子学院,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等,最重要的是对我国的态度,跟我国有没有经贸等方面的往来,存不存在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理由,或者兴趣。如果这些方面都满足的话,就可以考虑建院。

(二)确定建院主体

确定建院主体,即是由国内院校和当地院校合作,还是相关机构之间进行合作,或者是政府之间的合作,这个问题的确定要考虑上述市调分析的结果。在选择院校和机构时,要综合考虑分析它们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双方。

(三)招聘建院的人员

在确定了建院机构后,要确定相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两部分,一是管理者,主要负责学院的前期宣传推广、日常的经营管理、危机处理、招生策划等工作;二是汉语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当然,如果有兼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员更好,而且在建院初期,管理和教学通常是同步进行,所以对人员的要求一定要是既懂得教学又懂得管理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四)招揽生源

学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在上述方面都确保无误的前提下,没有学生上课,那学院的生存便无以为继,更谈不上可持续地、长久地、精耕细作地发展了。就如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一样,生源同样是我们建设孔子学院的经济来源。在建院的初期,肯定是投入期,在投入期过后,要进入增长期和稳步发展期,绝不能一直依靠国家汉办或者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无论怎样,自力更生继而创造效益是建设孔子学院的一个长远也是基本的方向。

(五)做好日常的经营管理

孔子学院的管理不是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要把学院当作企业来经营,把树立品牌形象、做好公关策划、维护各方关系、搞好学习后的服务等等方面提上日程,并具体而又细致地实施执行,保障孔子学院健康、良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五、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时代意义

把孔子学院进行连锁化经营,目的就是打造一条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产业链。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任何一条产业链的建立,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具体到孔子学院而言,又可以提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让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贡献发挥到最大。同时,这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旺盛的产业链如果能够精耕细作,长久经营下去,可谓功在当代,利在万世。

【参考文献】

[1]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2]常殿元.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方兴未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2).[3]聂映玉.孔子学院概述.上海教育科研.2008(03).[4]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学术论坛.2008(07).[5]李瑞晴.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浅析.八桂侨刊.2008(01).

第五篇: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与创业

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与创业

2016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天府论坛,此次论坛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炜教授,她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当代的就业形势,论创业的机遇与风险的精彩讲座。

首先赵教授就今天的演讲提出了六个主要内容有:

1、全球化及其影响;

2、工业社会的劳动,工作和就业;

3、向后工业的社会转型对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影响;

4、变迁的社会对职业,就业的影响;

5、高质量就业及其实现机制;

6、对创业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赵教授谈论到全球化及其影响,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从物质的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期间赵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有哪些是国产的国际品牌。”同学们踊跃的回答了许多的答案,例如:华为,中兴,美的,华硕...但赵教授回答到:许多品牌也许在国内很有名气,出国之后却鲜为人知。唯一算得上的就只有“华为”了。赵教授说道:曾经她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一下飞机就全是华为的广告,不知道的还以为上错了飞机。从中可见一个企业做到全球化之后的影响有多大。

紧接着赵教授提到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使许多以前要在一个地方完成的产品被分解为若干个独立步骤或模块,而每一个步骤或模块都是以最低成本完成地方生产,这样在全球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所以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是生存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又促进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加推动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随后赵教授又分析了就业岗位的发展和职业的增加,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在继承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后,还发展了新的就业岗位,如设计,建造,机械维修等。分工还带来了就业范围的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种类的变化更快。实际上市场越发达,技术越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同时,一些旧的职业消失了(接线员,售票员等)。

最后赵教授提到了高度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对职业要求的变化,对从事低端就业的长期和大量的需求:灵活化,短期化,基本无技术要求,非直接雇佣。同时衡量“高质量”就业,那么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第一,认识不同产业,新型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就业环境和特点;第二,对核心知识的掌握,重视所谓的热门和人们的理解:第三,对“工匠”精益求精的理解。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要实际的理解却又是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努力,不禁引人深思。

赵教授的演讲幽默风趣,让我受益颇多。在最后的时间里同学们也积极向赵教授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当然也得到了教授极妙的解答。精彩的演讲也在夜幕的来临中落下了帷幕。

成控部:宋梅

下载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化背景下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关系的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化背景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于全球化肇端的时间,迄今并无十分一致的看法,但却没有人能够否定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冷战终结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社会所造就的巨大影响。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伴之以科技的......

    全球化背景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学院:内蒙古大学大鄂尔多斯学院专业:08级旅游管理学号:00860018姓名:韩曦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作 者:著名国学专家 段俊平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国际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跨......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

    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分析内容提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国际流动趋势不断加强。本文针对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就其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存在问题作了分......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构想

    随着经济的知识化与全球化,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及地区或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基础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发达国家依仗自身的科技......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医药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公司的发展在于其产品的推动,而决定公司价值及其市场则在于品牌。以产品来维系公司命运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今天,如此迅猛地发展使得产品已经不再是竞争的焦点,有效而富有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