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和静止
1、机械运动
①、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②、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参照物 ①、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Ⅰ 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Ⅱ 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Ⅲ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Ⅳ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②、参照物的特点:客观性--假定性--多重性--任意性
③、相对运动: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对静止: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不变。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它的速度就大;物体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②、公式: v=s/t ;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S→路程→米m、千米km; t→时间→秒s、小时h ;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③、公式的变形:s=vt ; t=s/v
④、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 m/s;1m/s>1km/h。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Ⅰ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Ⅱ 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得慢。
Ⅲ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的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⑥、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Ⅰ 公式中s、v、t必须对应同一对象、同一运动时段。Ⅱ 运动公式必须注意单位匹配。
Ⅲ 由于每个物理量要受到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制约,在条件不足时不能乱下结论。
⑦、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Ⅰ 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它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直线。
Ⅱ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它表示物体的速度跟时间的关系。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它的图像是平行于时
间轴的一条直线。
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⑧、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在s-t图象中,图像是“直线型”,代表“匀速运动”; 图像是“曲线型”,代表“变速运动”; 曲线变化趋平,表示速度变小;曲线变化趋陡,表示速度变大。
⑨、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⑩、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Ⅱ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Ⅲ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①.如果列车前一半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2*V1*V2)/(V1+ V2)
②.如果列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3,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4,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S1+S2)/t=(V3*t/2+V4*t/2)/t=(V3+V4)/2
三、测平均速度
1、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3种方法: ①、分别求出它们的速度进行比较。
②、比较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所通过的路程的长短。③、比较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四、列车通过桥或山洞所走过的路程计算问题。
1、火车过桥问题
①、列车全部在桥上或山洞内时通过的路程应为桥长(或山洞长)与车长之差。
②、列车全部通过桥或山洞时通过的路程应为桥长(或山洞长)与车长之和。
2、追及问题。慢速运动的物体在前,快速运动的物体在后;追赶开始时刻定为计时起点,追及时刻定为计时终点;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差等于追赶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
3、相遇问题。两物体同时出发,相遇所用时间为t=S/(V1+ V2);一物体先运动,相遇所用时间为t=S1/ V1 +(S-S1)/(V1+ V2);错车问题中,两车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车身长度之和。在相遇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解:392÷(28+21)=8(小时)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例2 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解:“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因此总路程为400×2
相遇时间=(400×2)÷(5+3)=100(秒)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3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解:“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从题中可知甲骑得快,乙骑得慢,甲过了中点3千米,乙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答:两地距离是84千米。
追及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数量关系】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 900÷(120-75)=20(天)列成综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例2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亮跑了(500-200)米,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时间。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则跑500米用[40×(500÷200)]秒,所以小亮的速度是
(500-200)÷[40×(500÷200)]=300÷100=3(米)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3 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
解: 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1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由此推知
追及时间=[10×(22-16)+60]÷(30-10)=120÷20=6(小时)答:解放军在6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例4 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
解:这道题可以由相遇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来解决。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16×2)千米,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遇时间,这个时间为 16×2÷(48-40)=4(小时)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48+40)×4=352(千米)
列成综合算式(48+40)×[16×2÷(48-40)]=88×4=352(千米)
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
例5 兄妹二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记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
解: 要求距离,速度已知,所以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从题中可知,在相同时间(从出发到相遇)内哥哥比妹妹多走(180×2)米,这是因为哥哥比妹妹每分钟多走(90-60)米,那么,二人从家出走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180×2÷(90-60)=12(分钟)
家离学校的距离为 90×12-180=900(米)答:家离学校有900米远。例6 孙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后来算了一下,如果孙亮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求孙亮跑步的速度。解 手表慢了10分钟,就等于晚出发10分钟,如果按原速走下去,就要迟到(10-5)分钟,后段路程跑步恰准时到学校,说明后段路程跑比走少用了(10-5)分钟。如果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步行少9分钟,由此可知,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9-(10-5)]分钟。
所以步行1千米所用时间为 1÷[9-(10-5)]=0.25(小时)=15(分钟)
跑步1千米所用时间为 15-[9-(10-5)]=11(分钟)跑步速度为每小时 1÷11/60=5.5(千米)答:孙亮跑步速度为每小时 5.5千米。
第二篇:第一章__机械运动知识点和习题b
房老师物理之机械运动知识点填空小测
(B卷)
1、减少误差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2、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为,交通运输中常用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1m/s=km/h。v=S/t,变形可得、。
3、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其他单位有:()、()、()、()、()、()。
4、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变速运动是最的机械运动。
5、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越长,它的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1km=m;1dm=m;1cm=m;
1mm=m;1μm=m;1nm=m。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性。
8、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9、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10、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和;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④读数时要估读到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和
11、和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有关。
1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单位还有、。1h=min 1min=s。
第三篇:机械运动作业
第一章机械运动
1.甲、乙两人坐在行驶的轮船的船舱里,甲认为自己是静止的,理由是相当于船舱里桌椅等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乙认为自己是运动的,理由是相当于岸上的建筑物的位置是改变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正确,乙错误B.乙正确,甲错误C.甲、乙都不正确D.甲、乙都正确
2.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
B.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时间越短
C.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
D.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
3.(不定项)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或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4.请将下面的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5.一列火车长200m,穿过一个长1960m隧道用了2min;然后用这个速度通过一个长3400m的大桥,这列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6.(2016·广东)小明骑车在某段平直的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共用时12s。如下图所示是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象,小明在t=7s时刚好到达这段路程的中点。
求:自行车在0~7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第四篇:机械运动教案
第一章
常见的运动
第1节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说到运动,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运动着,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没有运动,也就没有我们。下面这段录像是我在我们家的阳台上拍下来的一段公路上的情景,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放录像资料)
在这段录像中。有运动的汽车、行驶的自行车、步行的行人,有静止的楼房、树木、地面……,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常见的运动中的第一节——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运动
1、提出问题:在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有运动的汽车、行驶的自行车、步行的行人,有静止的楼房、树木、地面……,你是如何判断汽车、自行车、人是运动的?如何判断楼房、树木、地面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 1 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2、总结归纳:在物理学里,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
1、平常我们观察物体是否运动时是相对于什么物体而言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课件:(1)小孩在公路上跑步。(2)飞机在空中飞行(3)汽车在公路上行驶(4)小船在河水中行驶
小结:我们判断上述物体的运动时,是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它们是运动的
2、当我们座在行驶的汽车里,观看车外的景物时,会有什么感觉?
(1)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录像,这段录像是我乘校车回密云的途中拍下来的一段。(2)同学们在乘车的时候是否也观察到过同样的现象呢?(3)为什么树会往后退呢?
小结:座在行驶的汽车里,观看车外的景物时,景物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观察者认为树往后退。
3、请同学们观察一幅图片,思考问题:(1)图片:
(2)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3)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小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板书)
4、请同学们看课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指明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1)汽车在公路上的运动(2)两个小孩跑步(3)在河中行驶的小船
2(4)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
5、请同学们观看初中物理上的视频资源《运动的描述、参照物》 小结:关于参照物,必须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1)我们说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确定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2)参照物只是被选做标准的物体,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3)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不能以这个被描述的物体为参照物。(5)观察者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可以以观察者自己为参照物。(6)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1、确定参照物
2、确定研究对象
3、判断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1)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2)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改变,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 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包括距离的改变和方位的改变两个方面。
(四)歌曲欣赏并回答问题:
1、观看录像欣赏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体歌
2、回答问题:
(1)“小小竹排江中游”,竹排的运动是以谁为参照物?(2)“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走是以谁为参照物
三、知识应用,考考你:
(一)练习题:
1、坐在运动着的汽车上的乘客,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路旁的树是______,乘客是_____。
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上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3、一树叶落于河水中,并顺水流而下,如果说该树叶是静止的,则是以为______参照物。
4、夜晚,月亮在云间穿行,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5、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6、地面上的树木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们是__。
7、甲、乙两同学并肩行走,如果用路旁的树做参照物,两人都是______的;如果用乙同学做参照物,甲同学是______的。
8、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乘客是______的,路旁的孩子说他是______的。因此一个物体的运动、静止是______的,取决于所选的______。
9、滑雪运动员看见两旁的大树飞快地向后退,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观众看见滑雪者飞速前行,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10、人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当气球升空时,以气球为参照物,人是______的。
11、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以地面为参照物,同学是______,以太阳为参照物,同学是______的。
12、某同学站在运动的电梯里,如果以他所在的电梯为参照物,则他是_____的。
13、大型运输机长途飞行时,有时要进行空中加油,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加油机相对于运输机应是相对______的。
14、地球同步卫星,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
15、煤厂在制作蜂窝煤时,制好的蜂窝煤是用传送带将其从机房内送到机房外面的,传送带在传送蜂窝煤的过程中,若以传送带为参照物,蜂窝煤是______的。
16、以同样快慢,沿同一方向运动的联合收割机和卡车,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______的;以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______的。
(二)歌曲欣赏:
1、“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句话描述的是谁在运动,是以谁为参照物?同学们如果答对了,老师就把这首歌送给大家。
2、活跃课堂气氛,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1、机械运动
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五、作业:以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的运动。
大城子中学
初二物理
廖秀平
第五篇:机械运动-教案
第三章 运动和力 3.1机械运动
上海市向东中学
王奕磊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第一节,是为以后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关系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体会到选取参照物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感受到事物的相对性。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怎样描述运动?为什么要选取参照物?怎样选取参照物?”这都是学生以前未考虑过的问题,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讨论,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时不存在的(4)会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2)掌握通常情况下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体验事物的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参照物的概念
2、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实验用小木块、长纸条
2、PPt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神州十号成功发射的视频,并由此引出本节的课题。然后展示搭载神舟十号火箭发射时的一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图片展示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展示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感知有关的机械运动,并进一步用语言描述看到的运动画面,从而强调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通过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引导学生明确木块的运动是相对纸条还是相对桌面而言的,由此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分组模拟机械运动,使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办法是让学生设计一些活动来模拟机械运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当中与机械运动有关的现象,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六、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在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并且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它的成功发射与对接不但使我国的航天事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充分显示了我国的经济技术与国防实力。
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搭载神舟十号的火箭离开地面驶向太空的一个壮观景象。【播放视频1】那么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就是有关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教学
1、机械运动
问题1我们来看几幅图片,从这副图片中能否看出火箭是运动的?那么从这三副图片中能否判断这个火箭是运动的呢?
讨论1那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大家可以讨论下回答老师。
结论:从这三副图片中,黄色箭头表示的是发射架的位置,蓝色箭头表示的是火箭的位置。从这三幅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火箭相对于发射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可以说火箭做了机械运动。
讨论2那么到底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结论:机械运动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活动1在观看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些运动的物体,并用语言挑一个画面描述一下。并写在笔记本上。
【播放视频2】从中我们看到了哪些运动的物体?
2、参照物
接下来我们拿出活动卡,阅读活动卡42页上的活动。完成这样两个问题:(1)如何在纸条和桌面上做好标记?
(2)第1、第2两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回答问题后,完成实验
活动2将小木块放在长纸条上,在桌面上作好标记,记下小木块在桌面上的位置,同时用笔描出它在长纸条上的位置。
步骤1缓慢地拉动长纸条,观察小木块分别在桌面上和长纸条上的位置变化。小木块是否运动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步骤2较快地抽动长纸条,观察小木块分别在桌面上和长纸条上的位置变化。小木块是否运动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实验结论:
讨论3我们来分析下实验结论,为什么在同一个实验中木块会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呢? 结论:相对于的物体不同,它的运动情况也不同。那么我们就把在木块运动时的纸条和桌面叫做参照物
讨论4那么到底什么叫参照物
结论:参照物定义: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问题2刚才的实验当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木块来进行实验呢? 问题3那么实验当中我们还做了标记,为什么要做标记,不做不行吗?
练习1在课本57页上思考与练习,在这些情景当中找出相应的运动物体和参照物,并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活动3学生模拟表格当中的情景
3、运动与静止的归纳与总结 【播放视频3】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讨论视频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是静止还是运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问题4你觉得运动和静止有什么特点吗?
结论: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要选择一个参照物来说。除了研究对象本身以外,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相同可能不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A是否在运动的物体B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3.1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A是否在运动的物体B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