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一)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5.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6.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7.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BD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答案:ABCDE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答案:ACDE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答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学校
四、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2.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论述题
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二)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一、选择题:
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5.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D D B D A D D
二、填空题
1.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转变的思想。
2.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参考答案:应试 素质
各科教学大自然
三、简答题
1.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答:1)了解教育学的知识特点2)用功读书3)善于独立思考4)坚持用于实践。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答: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
(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 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学生实示,观察,了 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四)
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一、选择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2.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参考答案B B D CA
二、填空题
1.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
参考答案:讲解 讲演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京师同文馆
三、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2.简述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参考答案:(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个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参考答案:(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教师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2、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五)
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一、选择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2.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参考答案B B D CA
二、填空题
1.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参考答案:讲解 讲演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京师同文馆
三、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2.简述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参考答案:(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个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参考答案:(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教师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2、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六)
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一、单项选择题
1.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 D.因析施教原则
4.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5.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参考答案:A D D B C C
二、填空题
1.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____。
3.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讲解 讲演 2.京师同文馆 3.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4.生活辅导 择业指导
三、简答题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要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课堂气氛热烈。2 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
【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论述题
请结合实践工作谈谈现今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七)
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D.考试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 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一 B.二 C.三 D.四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答案:1.D 2.C 3.C 4..B 5..B 6.A 7.D 8.C 9.C 10.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
2.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______。
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________。4.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_______________。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________。
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____________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参考答案:1.政治经济制度 2..个体身心发展3.教师人格特征 4.基础
5.行 6.马克思主义
三、简答题
1.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要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3.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论述题
试论五种教学组织形式
【要点】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影响较大的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八)
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一、单选题 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
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1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参考答案:11.A 12.D 13.C 14..B 15.A 16..B 17.C 18..A 19.B 20.D
二、填空题
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2.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做______________。3.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_、平等管理___________、和目标管理。4.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5.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
6.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 2.道德两难
3.常规管理、民主管理 4.孔子 5苏格拉伦 6.艺术家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要点】教学策略是指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其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2.简述课的结构 【要点】(1)课的结构的内涵(2)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l 组织教学 l 检查复习l 讲授新教材 l 布置课外作业
四、论述题
你是如何认识我国具有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九)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sdjszk.c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B__ 》。
A.教育论 B .大教育论 C .普通教育学 D .师说 E。理想国
2.“拔苗助长”违背了 _C_____ 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3.目前中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 ABCDE.A.投影
B.录像
C.模型
D.计算机
E.录音
4.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__ABCDE___。
A.创造性 B .示范性 C .长期性 D .重复性
E.主动性
5.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____ABCD__。
A.传统道德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社会因素 E.领导因素
6.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 _____B____ 负责。
A.思想品德发展 B.身心发展 C .智力发展 D .全面发展 E.能力发展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填空题1、19世纪德国教育家 _____ _______ 的《 __________ 》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2、“双基教学”指的是 _____ _____ 和 __ ________ 教学。
3、体育的中心任务是 __________。、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强调的,一是 __________ 结合,二是贯彻 __________ 精神。
5、学校美育的内容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具体阐述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概述教学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五、论述题
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十)来源:山东教师招考网 www.sdjszk.c
一、填空
1、教育学是以研究________为对象的一门___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2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__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参考答案:1、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社会
2、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具有平等性、普及性;教育水平低
3、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4、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系统专业知识;深化的教育理论知识
5、遗传;环境;教育
6、壬戌;美国;六、三、三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____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_____
A 备课 B 排课表 C 批改作业 D 教研活动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______。
A 顺序性与阶段性 B 特殊认识过程 C 发展不均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4、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______。
A 谈话法 B 复习课 C 单一课 D 综合课
5、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____。
A 孔子 苏格拉底 B 孔子 亚里斯多德 C 孟子 柏拉图 D 朱喜 苏格拉底
6、“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_____提出来的。
A 赫尔巴特 B 布鲁纳 C 巴班斯基 D 赞可夫
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______。
A 共同的奋斗目标 B 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参考答案:1B 2C 3AD 4CD 5A 6C 7A
三、判断并改错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参考答案:
1、错 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 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四、名词解释
1、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五、简答题
1、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②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①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②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③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第二篇:2010小学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招考试题及参考答案2010-04-16 19:36 小学教师招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教程》综合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认识过程的核心是______。
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材料时发现: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呈现______的趋势。
3、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______和______。
4、一般认为,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的关键在______年级。
5、情感具有______和______两个功能。
6、在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中______是基础。
7、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有______和______。
8、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9、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 模式向_________模式过渡。
10、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具有导向、调控和_________功能。
11、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课程计划、_________、课本三部分。
12、课外活动在学习内容上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13、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
14、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_________。
15、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很多,其关键指标是_________。16、199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_________,是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环境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2、人的个性的个别性(差异)首先是性格的差异。()3、在典型的四种气质类型中、多血质是最优的气质类型。()4、能力和技能都是指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5、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属于自己的心理状况的反映。()6、幻想是一种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7、记忆是指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形象的反映。()
8、一年级末的小学生、其辨别汉语声调和相近字音的水平可达成人。()9、当我们赋予刺激物一定的特征后、人就会产生无意注意。()
10、人脑是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11、一线教师适合从事教育研究中的基础研究。()
12、根据我国教育评价现存的问题,现代教育评价应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13、从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趋势看,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应侧重于缺陷矫正和早期干预。()
14、少先队以“先锋”命名,说明少先队组织是先进少年儿童的组织。()
15、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是对优生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6、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对一堂课教学的进程进行的思考。()
17、启发性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
18、教学模式处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间。()
19、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小学儿童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校教育的好坏。()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品德
2、个性
3、学校文化
4、课程
四、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当神经系统具有强、平衡且灵活的特征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人的自我认识成份中,人感到比较困难的是()A、自我观察 B、自我分析 C、自我评价 D、自我体验
3、下面属于个性倾向性系统的心理成份是()
A、世界观 B、性格 C、自我认识 D、能力
4、易受暗示的儿童是意志缺乏()品质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5、儿童以事物的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表明儿童的概念水平处于(A、第一级 B、第二级 C、第三级 D、第四级
6、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是思维具有()的表现 A、广阔性 B、批判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7、儿童保持材料时是以()为主 A、听觉 B、触觉 C、运动觉 D、视觉)水平
8、儿童常常不能正确辨认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是因为儿童的()知觉能力还不高。
A、大小 B、形状 C、方位 D、空间
9、人们常将置于玻璃杯中看起来弯曲的筷子感知成直的、这是知觉()性的表现。A、选择 B、整体 C、理解 D、恒常
10、研究者根据被试的作业了解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自然实验法
11、小学教育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基础性 B、全面性 C、民主性 D、启蒙性
1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A、沟通 B、控制 C、激励 D、情感交流
13、就目前而言,课程是()的课程观更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A、知识 B、活动 C、经验 D、学科
14、教学活动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体现了()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量力性 D、系统性
15、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发表看法的教学方法是()A、谈话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16、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布置和批改作业 D、课外辅导
17、课外活动的众多组织形式中,()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A、主题 B、个人 C、小组 D、群众性
18、教育测验中的学能测验是以测验的()为依据划分的测验。A、目的 B、内容 C、规范程度 D、解释结果的参照标准
19、实施测验所得分数如果比较稳定和可靠,这是测验具有()的表现。A、实用性 B、信度 C、效度 D、难度
20、《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书籍)的问世。A、《学记》 B、《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五、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请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及其作用。
2、谈谈你对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
六、实例分析(10分)
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笔”字的教学片段: 老师拿着毛笔走进教室,问学生:“这是什么?”
生答:“毛笔”。师又问:“它的上半部分是什么?”生答:“竹子”。“下半部分呢?”生答:“毛”。老师说:
“上面一个竹字,下面一个毛字,合起来就是笔字。但是竹字作为字头,它的笔划有一定变化。”老师边说边板书。教完笔字的字型后,老师又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笔?”生答:“钢笔、铅笔、圆珠笔-----”
这时,老师机智地举起了手中的粉笔。生齐答:“粉笔”。
请分析在以上教学片段中,老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 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思维
2、先快后慢
3、分析、综合
4、四
5、调节、信号交际
6、自我认识
7、遗传素质、生理成熟
8、杜威
9、精英、大众
10、评价
11、课程标准
12、开放性
13、了解和研究学生
14、助人自助
15、学生发展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或《教育法》)
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品德:(略)
2、个性:(略)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4、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四、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B
2、C
3、A
4、A
5、B
6、C
7、D
8、B
9、D
10、D
11、B
12、A
13、C
14、D
15、B
16、B
17、B
18、B
19、B 20、C
五、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生理成熟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成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具有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的作用。
2、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教学是有明确任务的社会活动。
六、实例分析
老师拿着毛笔问学生:“这是什么?”这一过程使用了谈话法,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老师问毛笔的组成部分后教“笔”字的字型,体现了启发性原则,使用了讲授法。教完“笔”字的字型后问学生“还见过哪些笔?”这一过程使用了谈话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整个“笔”字的教学过程由直观的毛笔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抽象的“笔”字字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第三篇: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2.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十四大)。
3.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教育制度)。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
7.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
10.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
11.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
12.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3.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14.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15.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1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学记》)
17.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18.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19.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20.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23.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4.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25.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6.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27.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教育学)
28.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29.“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主体性、示范性)
30.“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3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
3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3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示范法)
34.“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
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35.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36.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37.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各科教学活动)
38.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3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40.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清末)
41.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42.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43.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44.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45.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4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创造性)
47.教材包括(教科书、CAI软件、教学参考书)
48.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
49.“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5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5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54.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5.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56.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57.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1922年)
58.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59.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6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6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2.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3.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64.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65.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考试题集锦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
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
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
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
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业课考好也有很多优势;公共课主要靠记忆,靠积累,背的多考的也多,千万不要相信临场发挥,厚积薄发,没储备怎么能发挥出来?!几道典型的教师招聘题
1.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看待独生子女?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第一,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第二,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第三,品德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第一,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第二,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第三,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
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1.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 4.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的特点。A.创造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示范性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A.关心学生的学习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6.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7.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8.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答案与解析1.B[解析]为人师表的意思就是做出示范。
2.B[解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3.B[解析]教师的道德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核心是热爱学生。
4.D[解析]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5.B[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6.D[解析]教师的工作是开展教学,所以教育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7.B[解析]运动员得到金牌,要奖励启蒙教练,这说明运动员的成绩和启蒙教练的辛苦劳动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滞后性。
8.D[解析]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A.1~2 B.20~40 C.60~70 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注意的功能有()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中学教师 资格 考试心理学仿真试题之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B 2.C 3.A 4.D 5.A 6.B 7.B 8.C 9.C 10.C11.B 12.B 13.B 14.B 15.A16.B 17.B 18.B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D 2.ABCE 3.ABCD 4.BCD 5.AB6.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答案要点:(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
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教师招聘: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考试试题 教师招聘: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A、三年 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二、单选(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A、国务院令 B、主席令
3、国家实行(A)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4、(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5、(A)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三、双选题(5分)
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AB)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B)。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 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__ ____,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CD
2009年【网络综合教师招聘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 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 C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5、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是()理论和()理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3、新课程改革贯彻()的工作方针,坚持()的原则。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5、初中阶段设置()相结合的课程。
三、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的改正)
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改为:
2、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改为:
3、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改为: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
改为:
5、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结果和学生的收获。()
改为:
四、简答(本大题含3小题,共10分)
1、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是什么?(2分)
2、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4分)
3、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特点?(4分)
五、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中学初二(3)班是全校有名的乱班,上课纪律混乱,打架成风。班上有一名“在野学生领袖”,喜好《水浒》人物打抱不平,常常“为朋友两肋插刀”。
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蜂拥而上。班上正气不能抬头,班干部显得软弱无力,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请分析说明:
(1)如何将乱班教育转化为优良的班集体?
(2)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
2、有一次上课时,初二(3)班的刘强不好好听课,而把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扰乱了课堂纪律。青年教师小李发现后先是高声喝斥,说刘强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又将刘强推出教室,罚站在楼道走廊。请分析说明:
(1)小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要求?
(2)小李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益?
(3)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
六、作文(40分)
请阅读下面一段材料:
孟二冬,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严谨施教,精心育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2004年3月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教,每周讲授10学时必修课,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唐代科考》选修课。一段时间后,他患上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然坚持上课。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近一年来,孟二冬在北京接受了三次大手术,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
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鉴于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决定授予孟二冬同志“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同志学习。
请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体裁不限,字数
数不少于1000字。
中学教师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D;
2、A;
3、C;
4、C;
5、D。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多元智力;建构主义。
2、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分科与综合。
三、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
1、×。改为:开发校本课程意味着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2、√。
3、×。改为: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4、×。改为: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
5、×。改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四、简答(共10分)
1、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是: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
2、教师角色的变化:①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封闭型→→→→→→→开放型的社会型的教师。
3、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有: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部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五篇:小学教师招考试题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小学教师招考试题(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保持水土》时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通过观看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流水的录像提出问题;
(2)为学生提供黄河上流的资料(文字、录像、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推想:“黄河水为什么会含有大量泥沙?”
(3)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实验验证自己所作的推想;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5)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前面研究,讨论怎样保持水土问题。
问:1、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2、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有关知识:(新的教学方式强调:)
(1)探究性学习概念:在学科领域或现实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①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使教学策略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旧是班级授课制,但是由于信息媒体的介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③再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内容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④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和被填灌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1)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2)提出探究的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讨论。
(3)从意义的四个方面去答。
朝阳【wlsh0908】整理
【案例】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开学不久,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今年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都要申报课题,并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然后要将研究的成果公布并进行评价,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校长还没有说完,下面便议论纷纷。我觉得学校的这项要求对我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是教数学的,平时除了教学就是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我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出以前在师范学院学的教育学书,翻阅了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章,了解到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等等,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论文撰写等等,可是教育研究的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就把我难住了,我思考了很久,不是我想到的问题早就有教育专家研究过了,就是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研究。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学校,在办公室里等许老师来。许老师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已经发表了3篇文章,是我们学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教师,我想他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的这么好,我一定要认真向他请教。
许老师来了,他说,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首先因为我们是中学老师,缺乏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也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要想向教育家式地进行实验研究,这是不可能的;要想通过大量的调查来进行研究,也不现实。你可以先找几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再找几期进行教育类的杂志,将这些内容翻阅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再看看当前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是什么。如果这些文章中有几篇是关于同一个主题的,将这些文章复印下来,回家以后仔细琢磨,根据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材料,对这些文章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就成了一篇新的文章。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你只要看一本教育学书,然后选择里面的一个原理,先将这一原理介绍一下,然后根据教育学书的叙述,写你是如何根据教育理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很简单,你按照我的说法做,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
上课铃响了,我急忙走向教室,心中十分困惑: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这样的的吗?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就这么简单?
1、你对案例中的许老师做法有什么看法?
2、依你的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教研工作的有关知识:
(1)教研工作的必要性:A: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教科研能
力。开展教育研究,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置身于现实的开放、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够随时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直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显然,这是专业研究者所无法替代的。B:教师参与研究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1)、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基础和原有教学实践经验是不够的,难以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把教育原理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育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
(2)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开展教育研究,教师不再成为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理论运用与实践于一体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直接参与教育研究,研究的问题提出和假设完全是依照实践的需要,是实践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也为教育理论运用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实例,因此,教育研究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C、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
(3)教研工作的定位与方法:
A:定位:立足点-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生长点-改革创新出精品。
B:方法:
1、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教师具有兼任“职业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之外,还要培养起研究的心向和责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研究者,要结合课题研究,解决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反思型的教育者”,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2、要熟知教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要积极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
4、要注重行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5、要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