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试题B答案
7338《农村社会学》试题B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1.B 2.C 3.A 4.A 5.A 6.A 7.C 8.A 9.B 10.A 11.C 12.A 13.C 14.D 15.C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计15分)
1.ABCE 2.ACDE 3.ABCDE 4.ACE 5.ABE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
1.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2.它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群体中具有较多感情色彩,具体形式有家庭、邻里和娱乐群体等。3.是农村居民有计划地组合起来,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群体。
4.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5.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四、简答题(第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
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答:习俗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也相当广泛。无论什么人,从小到老,随时随地,一举一动,莫不受到它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它。习俗的作用有大有小,小到调整每个人的穿衣戴帽,大到调动成千上万人一致行动。
农村村落生活的长期稳定性形成了大量习俗,它们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为: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互相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忧郁文化的传递作用,每个人在少年儿童社会化时期就已经学到了许多习俗规范,有些习俗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成了人们评价社会行为的标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任何一种习俗都是特定的社会产物,当这种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时,与此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参考答案
主要知识点:文化是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它在群体生活和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1)行为导向。(2)社会整合。(3)维持秩序。(4)社会传续。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答:(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促进了农村社会流动;
(3)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利因素逐渐减弱是农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4)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诱导农民社会流动。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参考答案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主要知识点)(1)积极的农村政策。
(2)减少农民,逐渐取消户籍制。(3)农村居民的艰苦奋斗。每一点再详细分析叙述。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答:农村城镇化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
(1)工商服务业比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再具体叙述一下)
(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再具体叙述一下)
(3)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农村居民,促进农村城镇化。(在具体叙述一下)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城镇化不仅是农村发展的普遍趋势,而且还有客观必然性,因而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过程。
第二篇: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7338《农村社会学》试题B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A.失范理论 B.手段-目标论 C.标签论 D.亚文化群体论 15.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受教育权 D.选举权
二、多选题(每题3分,总计15分)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 B.农村社会关系 C.农村社会结构 D.农村社会变迁 E.农村社会发展史 2.具体社会包括()。
A.国家 B.地域社会 C.社会群体 D.太空 E.组织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
A.教导生活技能 B.学习社会规范 C.学习谋生手段 D.确定人生目标 E.培养社会角色 4.分析农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
A.职业 B.阶层 C.居住地 D.户口 E.居住时间 5.城乡关系表现为()。
A.城乡对立 B.城乡差别 C.城乡平等 D.城乡结合 E.城乡融合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1.文化
2.初级群体 3.农村社会组织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四、简答题(第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第三篇:2014年园艺专业试题b
2014年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升学技能
操作测试(鉴定)园艺专业试题(B)
考核项目(一)
一、项目名称:果树蔬菜虫害识别(100分)
二、考核时间:10分钟
三、考核资源:放大镜、镊子、果树蔬菜虫害的标本或图片
具体要求如下:
蔬菜害虫:菜粉蝶、小菜蛾、菜蚜、豌豆潜叶蝇、根蛆类、白粉虱、黄条跳甲类、甘蓝夜蛾、蝼蛄等。
果树害虫: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黄刺蛾、天幕毛虫、苹果巢蛾、大青叶蝉及夜蛾类、毒蛾类、枯叶蛾类等果树害虫。
四、操作要求
随机抽取10种果树蔬菜虫害标本或图片,准确识别相应虫害的名称、目名及科名。
考核项目
(二)1、项目名称:
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100分)
2、考核时间:
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考核时间为45分钟。
3、考核资源配备:
1%电子天平、95—98%酒精、10毫升量筒、木柄小刀或塑料柄小刀、火柴、带盖铝盒、塑料勺、湿土样、白纸。
第四篇: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
1.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肄言》。
2. 马斯洛 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3.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四种形式。
4.道德是靠人们的 内心信念、社会舆论 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5.依据社会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 外在控制 和 内在控制。
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
7.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沉重打击了 神创论 和 目的论。
8.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发展不平衡。
9.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10.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而产生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
1.社会交往:指人们需要是人们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务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3.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的规范体系。
4.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5.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2、态度的类似性
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
2.社会现代化有哪些内容?
第一,经济现代化。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
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
第三,文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技
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
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
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3.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原因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4.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2、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
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3、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
持。
4、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防在首位。
6、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5.社会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有特定的目的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
十分密切
第四,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
为常有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到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工作。
(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2.试述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原因中,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变化。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篇:全国2002年4月农村社会学试题+答案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中国自考人(.cn)——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30年代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展了乡村建设的试验,其领导人是()
A.晏阳初B.梁漱溟
C.陈翰笙D.杨开道
2.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基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
A.组织与组织的关系B.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C.个人与个人的关系D.社区与社区的关系
3.我国农村血缘群体的主要形式有()
A.家庭和邻里B.家族和邻里
C.家族和同乡会D.家庭和家族
4.在农村社会学史上,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各种社会群体的学者是()
A.索罗金B.霍桑C.贝利D.桑德森
5.宗族是指()
A.具有姻亲关系的人们的结合体B.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基本群体
C.具有血缘和姻缘关系的人的总体D.存在血缘关系的姓氏相同的家族的结合6.在家庭发展史上,人类由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血缘家庭B.普那路亚家庭
C.对偶家庭D.核心家庭
7.由于农民采用新技术和劳动时间延长、生产效率提高而导致的剩余劳动力是()
A.效益型剩余B.结构型剩余
C.替代型剩余D.积累型剩余
8.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有()
A.人口、管理体系、一定的地域、同一类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方式、社区意识
B.人口、管理体系、一定的地域、村庄、社区意识
C.集镇、管理体系、同一类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方式、社区意识、人口
D.村庄、集镇、管理体系、人口、社区意识
9.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村社区最早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制时代
C.封建社会D.文明时代
10.农村城镇化(城市化)是()
A.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有现象B.发达国家的特有现象
C.世界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发展中国家的特有现象
11.社会分层的基本类型是()
A.阶级分层和非阶级分层B.职业分层和职务分层
C.经济分层和政治分层D.权力分层和声望分层
12.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个社会位置到另一个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是()
A.代内流动B.结构流动
第 1 页
C.垂直流动D.横向流动
13.文化的主要特性有()
A.象征性、复合性、不变性、多样性B.复合性、不变性、多样性、共享性
C.象征性、复合性、多样性、共享性D.普遍性、非创造性、复杂性、象征性
14.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的三个层次是()
A.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B.文化特质、文化元素、文化丛
C.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传播D.文化变迁、文化丛、文化模式
15.联合国曾经规定,小康生活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
A.20%以下B.20—40%
C.40—50%D.50—59%
16.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对特定的个别对象所进行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B.重点调查
C.个案调查D.抽样调查
17.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文献法和()
A.分析法B.问卷法C.演绎法D.比较法
18.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A.社会规范B.社会问题C.社会秩序D.社会行为
19.在社会控制的类型中,通过一定的控制机构实施的有组织的社会控制是()
A.内在控制B.消极控制C.外在控制D.正式控制
20.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现代化起始于16世纪的()
A.北美B.日本C.欧洲D.中国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21.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_____国。
22.家庭是以___________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23.核心家庭通常是指一对夫妻及其____________组成的家庭。
24.亲子关系是指_____的关系。
25.农村家庭中的婆媳关系是一种间接的___________关系。
26.就国际社会学界的共同看法而言,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两种社区是___________和城市。
27.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___________。
28.按照四分法,可将文化划分为智能文化、___________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大类。
29.我国农村城市化(城镇化)的方针之一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___________。
30.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性、复杂性、时代性、多样性。
3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___________制度。
32.在抽样方法中,按相同间隔去抽取样本的方法是___________抽样。
33.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___________%,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___________%,即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34.社会调查一般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设计、实施和总结四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3分,共10分)
35.农村社会组织(2分)
36.农村家庭结构(2分)
37.社会问题(3分)
38.社会调查(3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9.简述农村组织的构成要素。
40.简述农村群体的主要类型。
41.简述社会流动的含义和特征。
42.我国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有哪些基本特点?
43.简述我国社会福利工作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4.联系实际阐述目前我国农村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5.联系实际阐述我国农村现阶段存在着哪几个主要的社会阶层,以及研究农村社会阶层问题的意义。
46.联系实际阐述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的基本方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2.C3.D4.D5.D
6.C7.A8.A9.A10.C
11.A12.C13.C14.A15.C
16.C17.B18.D19.D20.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21.美22.婚姻和血缘23.未婚子女24.父母和子女
25.姻亲26.农村
27.社会分层28.物质29.小城镇30.普遍31.社会救助
32.等距(系统或机械随机)33.10734.选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3分,共10分)
35.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居民依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结构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
36.农村家庭结构是指农村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7.社会问题是指那些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阻碍社会进步,影响到社会多数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正常(公共)
生活的社会现象。
38.社会调查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的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9.(1)有一定数量和共同目标的成员。
(2)有一定的权力中心及权力分层系统。
(3)有自己的章程、基本条件和手段。
(4)有一定的信息沟通渠道。
(5)有自觉的约束力和组织意识。
40.(1)血缘群体。
(2)地缘群体。
(3)业缘群体。
(4)趣缘群体。
(5)志缘群体。
41.(1)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它既表现为个人社
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社会学所说的社会流动有别于人口学上的人口变动和人才学上的人才流动。
(3)社会流动既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是指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社会流动,特殊性是指不同社会
中的社会流动是不同的。
42.(1)交往的对象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
(2)交往范围相对较小。
(3)交往形式具有直接性和浓厚的情感特征。
43.(1)组织社会福利生产;
(2)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机构;
(3)开展优抚工作,提供社会服务;
(4)发展康复事业;
(5)实施残疾人特殊教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4.问题:
(1)各种组织目标混同、职能重叠。
(2)农村社会组织成员的产生不规范、不科学。
(3)有些地方农村组织的瘫痪和职能被扭曲给农村的社会经济正常运行造成了障碍。
(4)一些地区农村党组织作用的削弱,导致社区秩序的失控。
对策:
(1)改变组织的管理体制,由功能高度集中的单一行政组织向功能分化各司其职的多种社会组织过渡,在领导
体制上实行分层负责。
(2)加强党的建设,实行党政分开,党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和抓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组织、经
济组织独立行使权力的职能。
(3)培育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社会组织如金融、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等。
(4)加强村民委员会的建设。
45.我国农村现阶段的主要社会阶层有:(1)农业生产经营者(包括农林牧副渔业)阶层;(2)农村知识分子阶层;(3)
亦工亦农阶层;(4)农村基层干部阶层;(5)个体私营企业主阶层
研究农村社会阶层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农村存在不同阶层是客观历史现象,揭示这种现象是
农村社会学的任务之一;(2)不同阶层有不同利益,研究农村阶层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3)研究农村社会阶层是研究农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前提。
46.(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经济、生态、技术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化农业。
(5)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加速农村智力开发。
(6)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社会繁荣。
中国自考人(.cn)——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