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本科)形成考核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
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
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
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CD)孔德 B.马克思 C.涂尔干 D.韦伯
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法国思想家占了相当的分量。当代法国社会学家有(BD)吉登斯 B.布迪厄 C.哈贝马斯 D.福柯
属于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ABC)抽样问卷调查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D.实验法 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
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 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C)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社会化的结构包括(AB)
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以下属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CD)
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D)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理论 D.拟剧理论
从(C)角度出发,社会关系可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费考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C)
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相互依赖 D.有事相求 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B)
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C)的标准 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家庭的传统功能,即(B),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抚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赡养功能 D.消费功能(C)不属于正式组织 学校 B.公司 C.同乡会 D.教会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
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
符号互动理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与初级社会群体想比较,社会组织的特征有(BD)
成员关系亲密 B.明确的行动目标 C.成员不可替代 D.规范的制度 提出中层理论的社会学家是(B)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
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 以下(ABD)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卡利斯马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实行强制性健康保险制度的国家有(BC)英国 B.德国 C.加拿大 D.美国
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
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吉登斯 B.腾尼斯 C.恩格斯 D.哈贝马斯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的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D.诺斯
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ABC)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D)自然社区 B.农村社区 C.法定社区 D.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BC)
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C.农村建设 D.城市衰败
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
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封闭性结构 D.开放性结构
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B)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CD)家庭背景 B.社会声望 C.财富 D.政治权力
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社会分层结构的是(AD)奴隶制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D.种姓制(ABD)是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理论
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拟剧论 B.标签理论 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
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C.非强制社会控制 D.政权控制 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BC)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社会化 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ABCD)习俗 B.宗教 C.道德 D.社会舆论
“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初期未及时公布“非典”疫情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B)
结构性助长 B.结构性紧张 C.诱发因素 D.社会控制机制 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B)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 恐慌 B.大众竭斯底里 C.时尚 D.传言 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BCD)
无组织性 B.不稳定性 C.非常规性 D.易受暗示性 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D)
暴民 B.表意人群 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 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BC)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带来全球相互依赖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
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广义全球化 D.开放型社会 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B)
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 以下是社会变迁发生原因的是(ABCD)
人口变动 B.技术发展 C.文化交流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ABCD)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城市化 D.人的现代化 下列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的是(ABC)
贸易同质化 B.价格竞争同质化 C.人们需求的同质化 D.文化消费多样化
二、名词解释
1、解释性研究: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深化。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分析。
2、镜中我: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无效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其最显著的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4、常人方法学:该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的和心照不宣的。但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常人方法学认为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
5、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也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6、单位的制度性依附:是指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这种制度性依附是单位制度的基本特征,它具体体现在单位成员骊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单位成员对单位政治的依附,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
7、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城乡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
8、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9、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生要维度。社会学家用这一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10、社会控制: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
11、社会运动:通常是指被排除在社会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为。
1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对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描述。后发处生型现代化主要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应对,因此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简答题
帕森斯的主要社会思想是什么?围绕对他的这些思想的批判,形成哪些社会学理论流派: 答:帕森斯的主要社会学思想是:结构功能主义;
围绕对他的思想批判而形成的社会学理论流派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中学释西学,具体表现在严复的群学思想上;第二阶段是以西学发明中学,具体表现为社会科学是如何作为晚清国学派拯救国学的利器的;第三阶段是社会学的学科形成本土化,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社会学的专业设置逐渐从以教会大学为主扩展至国立大学,教学和研究上逐渐将西方理论和概念与本土材料结合起来;第四阶段是社会学学科实质的本土化。
简述社会化的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答:一是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亦即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如何认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相互联系
答:人的生物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即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社会特性,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虽然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同为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是,人的生物属性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属性,它不能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社会属性则揭示了人和社会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人所以是人而不是其它动物的特殊性质,因此,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本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5、简述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其特征有:关系性、无形性、公共物品性、不可转让性以及社会资本在投资上的不确定性。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其特征有:弥散性、多重性、隐孙、隐蔽性。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把以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为基础的资本与传统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区别开来。
6、简述两人群体与三人群体的差异
答:在两人群体中,两人之间的关系状态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生存。在由三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具有新的结构特征。因为三人群体形成了三角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不是单一的,有一位可能成为“局外人”,这位“局外人”在三人关系中,有时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有时是仲裁者,有时还可能是渔利者或分裂者等。一般来说,两人群体的潜在关系只有一种,三人群体的潜在关系有三种。
7、简述社会组织的特征
答:社会组织的特征有:①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②非情感的关系,③规范的互动形式,④复杂的组织结构。
8、权利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权力分析的基本模式有:①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②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③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生产----运作模式”。社区的基本要素指的是什么 答:社区的基本要素有:①群体要素,②地域要素,③生活要素,④文化要素,⑤认同要素。
10、农村社区的特点有哪些?城市社区的特点有哪些
答:农村社区的特点有:①从经济基础看,农村社区的成员以广义的农业生产为主,专业分工较弱;②从社会结构看,农村社区的成员趋于同质,所以社区结构相对简单,③从社会关系看,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比较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也比较多样,④从社会控制看,农村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的是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非正式控制,⑤从社区文化看,农村社区的文化比较单一,不易接受变化,强调传统。
城市社区的特点有:①从经济基础看,城市社区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②从人口结构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③从社会结构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④从社会关系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⑤从社会控制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律制度,⑥从社区文化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11、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韦伯理论中的社会人分层的标准有: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韦伯赞同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但起关键的经济因素不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的尊敬。韦伯认为,社会声望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独立于经济因素的,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韦伯看作是权力,他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12、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流动有哪些特点
答:前30年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封闭性较强,因此,无论是代内流动还是代际流动,垂直流动还是水平流动,都是相当难的。中国的前30年间,除了政治运动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某些群体由于被认定为革命的敌人而出现了一些下向流动,其他各种社会流动都相地较少。
13、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问题的特征有: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性。
14、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对越轨的界定在不同的时间、地占、文化,乃至具体的情境中都是不同的。按照越轨行为破坏社会规范的类型,可发把越轨行为分为不从俗、不道德、违纪、违法和犯罪。犯罪,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破坏他人的利益,违犯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行为。
15、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区别 答: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事件指的是的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
16、社会变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依据社会变迁的影响面可分为整体性社会变迁和局部性社会变迁;从变迁的速度和激烈程度可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从社会大多数成员是否从社会变迁中获益看可分为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从社会变迁发生的动力看可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意识的社会变迁。论述题
1、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些三种主要的研究传统?其理论分析视角有什么不同
答:一是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他认为,正视社会冲突的晋遍存在,把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解放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一个特定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强调经济因素在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是马克思社会思想的突出点。马克思研究社会的方法被称为辩证唯物史观,即回到社会历史本身,利用辩证法思维揭示社会存在的总体结构和本质特征。
二是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观点。他明确地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确定了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方法论,并将功能分析与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而且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出色研究,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三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开创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传统----理解社会学。他主张社会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所包含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韦伯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理性化问题。他认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以表现在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为支撑,这种精神是西欧理性主义发展的结果。
2、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有何不同 答:(1)功能分析:社会制度的创设和维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社会需要,因此首先对社会制度进行功能分析。第一、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涂尔干最早明确区分了因果关系和功能关系,他指出社会现象尽管有时会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现出某种功能,但产生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与这一现象所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想当然地从社会制度的历史渊源推论社会制度在当今所想到的社会作用,应当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进行全面的、具体的考察。第二、辩识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制度功能从动机与后果的关系看可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从社会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看可分为正功能的反功能。
(2)机制分析:简要地说,机制是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对社会制度作机制分析,就是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具体的机制分析要点是:第一、记录相关事件的独特性,耐心地收集各种原始材料;第二、非正式的制度和灵活的策略、技术比正式制度和死板的规则具有更大的因果力量,具有更大的解释价值,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灵活的非正式制度与变化多端的权力策略和技术分析上;第三、关注曾经被尝试后来却被忽略的事件,关注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且关注人们遗忘了的东西;关注那些能说会道人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3、试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哪些困境 答: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有:(1)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滞后意味着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滞后,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落后了整整10年,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化的第二重困境在于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户籍身份仍被绑定在他们离开的村庄,使他们不能获得在城市的合法居住权,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目前仍在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而且造成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3)城市管理滞后。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另一方面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不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形成考核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群学肄言
2.哲学基础 科学世界观 方法论
3.必然性 客观性 社会性 生存 享受 发展 4.竞争 合作 冲突 顺应
5.节奏慢 自给性强 生活水平低 同质性高 6.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7.感知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已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作用,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4.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5.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6.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人个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普遍现象。
四、简答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①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②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③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④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2.社会交往的意义。
①社会交往概念可以看出,人类离不开交往。
②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已。
③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享范围,不同世代间的文化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④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群体的特征?
(1)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2)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3)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和行动能力。
4.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发发展。
5.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逢自身生理的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的发展的。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7.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是社会在结构上形成的上下不同而具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基础层次。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的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已意志的可能性。
这三个标准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常见的还有职业评价,这对社会分层有一定的代表性。
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它是自然形成的。②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③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④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⑤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社会资源相对有限 破坏性 2.非织织性 突发性 反常性
3.血缘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家庭 其它家庭 4.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其它家庭 5.普遍性 变异性 相对稳定性 阶级性
6.概念家庭 规则系统 组织系统 设备系统
7.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C 5.A 6.B 7.C 8.B
三、简答题
1.合作需要的条件
第一,具有一致的目标。第二,具有相近的认识。第三,具有切实的行动。
第四,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利益的结合。
2.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有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第三,社会组织面员间不那第亲密。
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城市社区的特征。
城市社会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①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
②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它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③生活方式多样化。
④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⑤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满 ⑥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4.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方面。
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
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协调状态主要表央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5.社会现代化的内容。①经济现代化。②政治现代化。
③文化,经济现代化。④城市社区现代化。⑤群体组织现代化。⑥人的现代化。
作业三
一、填空题
1.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 2.财富 声望 权力
3.功能说 需要论 天才论
4.现实性强 集体的产物 大众传播 5.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个体劳动者阶层 6.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环境 7.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B 5.B 6.C 7.C 8.B 9.C
三、简答题
1.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①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评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②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受到社会赞扬,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使行为者在思想上、心理上受到压力。因此,道德对人的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③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但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的控制力受到挑战。
2.社会控制的功能。答: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①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②维持正常生活。③促进社会发展。
④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以的同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3.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答:①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②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③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仍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④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4.社会工作的功能
答:第一解决实际问题,保障个人生活。第二,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第三,发扬互助精神,促时社会整合。第四,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作业四
一、填空题:
1.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 2.就保障制度、价格补贴制度。3.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4.个案工作 团结工作 社区工作
5.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 行政因素干预管理 重人性 轻规则
6.通过一手续加入的成员 固定的目标 规范性章程 权威的领导体系 必要的物南设备 7.宏观 概括 笼统 具体 明确
8.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贫穷文化论 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单项选择
1.B 2.A 3.D 4.B 5.C 6.D 7.A
三、简答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第二、维护社会稳定。第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第四、促时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第五、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
2.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社会制度满中着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体说来,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4)传递社会文化。
当然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答:根据对越轨行为的界定,我们必须把应该遵守的群体或社会规范作为判定越轨行为标准。同时,又应指出越轨行为的判断与文化类型有关,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被认为是正常。这里可能会产生种疑问:既然对一种行为,两种文化群体有不同的评价,那么它到底算不算越轨行为?比如,一个农民进城随地吐痰,这在农村算不了什么,而在城市被罚款。那么怎么评价这个农民的行为呢?我们说,要看在什么具体情况下评判此行为。
因此我们说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4.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实质及解途径?
答: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解决途径:控制人中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5.论述时尚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答:形成条件:第一,社会对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的宽容。第二、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名人)的示范也常对时尚也常对时尚的流行起推动作用。第三,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对时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第四,时尚发达与否受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制约。
功能:时尚有健康与否之分。健康的时尚具有如下功能: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变得生动活活泼。第三,健康的时尚以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社会中,时尚会刺激消费,活跃经济。
6.试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答:特点:第一,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第二,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第三,行政推动。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改革方向:第一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发展社区服务。第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7.试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
答: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初级社会群体有如下基本特征:
(1)它是自然形成的。(2)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3)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4)成员关系带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5)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6)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功能:(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3)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4)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8.论述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社会舆论也称公寓,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之评价。因此,它地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
其内在机制是: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人意见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少数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自外于众人,会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
社会舆论可产生两种控制效果。当它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意见,它有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但是,社会舆论未必总能对社现象给以正确评价,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它的控制作用就属于消极的。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
1.孔德 19世纪
2.“优势需要” “需要” 3.社会关系 直接交往 情感性 4.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突发性 非组织性 6.自致角色 7.库利
8.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 9.人际关系亲密
10.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11.泰罗
二.选择题 1-5 BDDAD 6-10 ACABA
三.名词解释 1.《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四.简答题
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填空 1.滕尼斯
2.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3.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4.过度城市化
5.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6.财富 声望 权利 7.社会需要 规范体系 8.社会行为规范 9.社会结构
10.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在生产 11.国民收入
12.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13.“五行相胜”
二.选择题 1-5 BDCDC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为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四.简述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1.运用教材中有关“社会化”知识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社会角色失调的理解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前面在讲到角色集时,曾提到角色集的两种情况,即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从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
2.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4.角色失败,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角色失败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臵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第二次作业
1.如何解决当前的社会结构性矛盾?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以及缓解这些矛盾所遇到的两难处境与诸多制约,根源于与科学发展不尽适应的体制机制。要缓解、消除这些矛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健全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改革户籍制度,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除了可以改善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外,还可以使居民通过自由迁徙来行使对不同地区公共服务的选择权,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使地方政府将增加的财力高效地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二)健全中央对地方最低工资标准指导机制,平衡收入增长与就业压力。在长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工资增长节奏过快,等同于剥夺部分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最低的那部分最弱势人群的就业机会。
(三)增加中央财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政府间财权事权职责格局。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可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加大中央对财力较弱地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四)深化国企改革,促进竞争,增加企业技术进步动力与压力。竞争性领域存在行政性垄断,除了破坏公平竞争这一最基本的市场法则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竞争动力与压力的垄断性国企在技术创新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五)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健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建立完善以“一行三会”为监管主体、机构内控为基础、行业自律为纽带、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综合监管体制。
(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实现资源在各行业、各领域的优化配置。理顺资本、劳动力、土地、外汇等基础性生产要素价格,尽可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均衡价格,促进资源向高效率领域流动。
(七)创新机制,加强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支持基层政府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服务供给能力,努力改善民生,逐步缩小区域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2.请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你对于家长制与科层制管理方式及其差异的认识。
答:以管理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为标准,可以分为家长制管理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式。
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组织的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者一人手中,权力集中,个人专断,随意性大;B分工不明,责任不清;C任人唯亲,因人设臵;D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办事无章可循,凭经验决策,无法可依;E终身制。
家长制的管理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管理的好坏受个人经验、品质的影响。
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1)分工具体;(2)等级明确;(3)纪律严明;(4)任人唯才(5)职权依附;(6)公私分明。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科层制管理的优点:照章办事、能人结构、事本原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科层制管理的缺陷: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从管理的主体角度看,无论家长制还是科层制都可能产生官僚主义问题。由家长制管理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遇事推委、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群众痛痒、一言堂、命令主义等。由科层制管理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1)浮夸习气;(2)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3)繁文缛节,文牍主义;(4)例行公事,文山会海。
3.我国是否已具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什么?
答: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层和企业家阶层。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有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只是各个阶层规模有大小区别而已。
之所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所有基本构成,这种基本的现代社会阶层格局不会再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中国产业结构日趋现代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结构和职业阶层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市场对资源配臵的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这种发展,中国的职业多样性也已得到很大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结构具备了现代化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次作业
1.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请谈谈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答:
(一)城乡二元结构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即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二)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其发展的历史根源,在社会与经济建设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作用。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这种城乡分割、对立明显的二元结构日渐露出各种弊端,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积极影响。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保证了我国在建国初期实施工业化发展阶段对资金积累的基本需求,支撑和促进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奠定了我国早期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第二,我国采取的城乡二元化户籍管理模式,不但限制了农村人口的盲目流动,而且减少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概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环境保障。
第三,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限制但也是保持了大量农业劳动力人口和劳动环境,这在稳定农村经济,保持农业生产力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价值。而且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强大的农村社会环境,积淀和容纳了大量离散性劳动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提供了丰足条件。
消极影响。第一,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影响区域经济起飞和发展。由于城乡间的这种事实上分而治之的现状,导致城乡联系断裂,互动性差,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无法显现。
第二,无法对城乡居民形成微观主体的经济激励。传统的户籍制是这个社会加诸于我们的枷锁之一,它在城乡之间划出了巨大的鸿沟,建立起了城乡之间的屏障,结果是挫伤了人的积极性。
第三,造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脱节,影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们国家实施的二元结构制度化管理背景下导致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速受到影响。
第四,社会整合度低,严重制约农村稳定发展。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管理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隔离状态,增加了经济与社会整合的难度。
第五,使环境恶化,造成生态失衡。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实行的城乡分割式户籍管理制度,使大量农村人口长期滞留在农村本已严重超载的土地上,使得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2.谈谈你对滕尼斯关于“社区”概念的认识。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何谓聚落?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他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承载体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结构类型的社区。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说,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协管功能。二是民主自治功能。三是监督功能。四是文化功能。五是场域功能。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 又形成了城市社区。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仍然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人良性的运行阶段,所以说,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第四次作业
1.请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谈谈你对于“拼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2.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3.请谈谈你对于现代化与全球化利弊的看法。
答:
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从此将完全服从于建立在西方价值和西方经验基础上的全球市场和现代科技的支配。非西方社会将处于更加被动的接受地位。全球化再次表现出西方文明强烈的文化扩张冲动,西方价值的扩张性与资本扩张性完全一致。
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负担人们都过西方那样的生活的,但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正是要把人们引向这个方向。现代化使人类失去了保护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天然屏障——各种传统价值的核心——节制。世界已因此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它统一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已注定使所有人都要遭遇西方,而一切与西方价值不符的东西都被视为“问题”,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人们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制暴政。当西方为征服世界而感到骄傲时,当西方把其它地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自己的负担时,连西方自己的一些人也意识到,它带给世界的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五篇:2014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6.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14.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 中国)。2.文化是指(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3.“工作安定”属于(B 安全的)需要。4.“镜中自我”是(B 库利)提出来的。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角色丛)。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组合。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3.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4.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支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闪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降低到了动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5.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6.群体交往: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四、简答题
1.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P3—7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
第二,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第三,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自然界和社会是对立的统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它们的统一;但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一部分,是本质上不同于一般自然界的社会有机体,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P54—57 答: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意义如下:
第一,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3.请对时尚进行评价。P83—86 答:(1)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更有贬义了。当然,时尚有时也包含着新事物的萌芽。
(2)时尚流行的特点一般是:第一,自上而下的传播;第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第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
(3)时尚的功能表现为:第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第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活动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答: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2.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初级社会关系也称___首属社会关系。
2.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 直接交往 和 情感性。3.社会地位也叫___社会位置____。
4.___社会分化__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5.人的生活,从新生儿起其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本领不是靠本能得来,而是靠__学习____获取。
6.人的__认识结构____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进程。
7.人的个性是个人__社会化__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8.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 社会化 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 某种需要。
9.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 家庭、邻里 和 儿童游戏群体三种形式。10初级社会群体保持 较小的 规模。
11.家庭功能的变化是____社会发展____所引起的必然现象。12.社会组织是由于____社会分工___而形成的。
13.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一定__社会职能___的社会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4.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能量交换关系。
15.20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理论,被称为____古典管理理论____。其代表是泰罗的___科学管理理论___、法约尔的___管理理念____和韦伯的____科层次理论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是(A享乐主义)的人生观。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核心家庭)。
4.(C 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古典管理理论)。
三、名词解释
1.冲突: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2.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4.家庭: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P127教材
5.科层制(官僚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6手段: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致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达
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导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四、问答题
1.简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答: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1)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3)环境变化将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也将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2.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P147—148 答:(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必要的物质基础。
3.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P244—246 答:(1)普遍性。即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2)变异性。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稳定性。即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五、论述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答: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对 人的 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 任务本位 ”和机械主义色彩。
2.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泰罗。3.科层制是一种___中央集权___式管理方式。
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理论是关于___行政组织___的管理准则。
5.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 滕尼斯 最先使用的。
6.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 吴文藻 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7.从历史上看,___城市___是从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8.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9.__功能论___的观点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论点为代表。这一派的论点认为社会是一个_整体__。
10.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903年曾把社会按特性区分为“__机械团结__”和“__有机团结___”两种。
11.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 功能论、需要论 和 天才论。
12. 阶级的本质是 剥削。
13.我国工人队伍的成员,最初主要是由__破产的农民___转化而来的。14.制度建设与 制度改革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15.社会制度是一个___系统______。
二、单项选择
1.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D 城乡协调发展)。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伯森斯)。
3.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制度化逃避)。
5.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 创新)。
三、名词解释
1.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2.家族:家族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众。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家庭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3.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加一般由非农产业发展促成,城市规模所扩大一方面因城市人口自身繁衍,另一方面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造成,由于后一种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因此,城市化又主要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进入城市的现象。4.逆城市化:是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5.阶级外部的游离化:阶级外部的游离化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6.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四、问答题
1.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答: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人手”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一面,“人口”反映了他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2.什么是社会保障?P325教材
答: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3.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P325—327教材
答: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经济保障;(2)社会性;(3)合法性;(4)人道主义。
五、论述
论述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
答: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严格的分工合作需要较为严密的产业组织。另外,城市的复杂性要求对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立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城市管理组织。
城市社区的组织主要包括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城市居民人事职业活动的工作单位,也包括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庭。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正规得多。
各种社会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得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城市成为各级各类组织组成的综合组织体系,而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活动在组织之中进行,甚至城市社会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组织的相互作用。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____社会需要___,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____社会活动____的规范体系。2.社会制度一般有__普遍__性、_变异___性、___相对稳定__性、阶级___性。3._龙_,是中华民族的象征。.___迪尔凯姆___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5.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__罗斯___提出来的。
6.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社会行为规范。
7.宗教既靠 内在控制 约束教徒的运动,也靠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8.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即地形、气候、_海洋____、___陆地___、__土壤___、_植物_等复杂的综合体。
9.人文环境失调包括 人与环境关系的 失调、社会关系的 失调两个方面。10.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 物质资料再生产 不相适应。11.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 慈善事业。
12.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 国民收入 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13.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也有___反功能_____。
14.马克思主义的___社会变迁_____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5.中外许多社会、历史思想中,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外,还流行着不少关于社会变迁的说法,其中有__历史_循环___论、__社会进化___论和__社会均衡____论。
16._趋同理论___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17.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__罗马俱乐部_____。18.自从现代化问题在各国提出来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四种理论,分别是社会趋同论、_依附理论与世介体系___论、_全球发展理论_、____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__论。
19.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 第三次浪朝 ”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计划生育)。
2.社会工作是指(A 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3“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中的(A 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4.《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 托夫勒)。
5.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C 依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习俗: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2.违规行为:违规行为即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众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自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4.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5.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6.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四、问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答:(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3)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答:社会现代化包括:
(1)经济现代化。(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4)城乡社区现代化。(5)群体组织现代化。(6)人的现代化。
3、简述科瑟尔的功能冲突论。
答:科瑟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冲突论所强调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之内来讨论社会冲突。他主张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里,一定会出现有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不过冲突也有助于巩固一个松散的具有结构性的团体。在一个似乎出现失去整合的社会,如果同另一社会发生冲突,很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核心。
五、论述题
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答:1.特征:
观察法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
(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2.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