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本身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再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约束,同其他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进而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下列心理问题:孤独、乖僻、心理失衡、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严重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堪被家长严管 13岁男孩追求“自由”勒死母亲》报道,也许就是极端的事例之一)。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现状
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早已有之,但明确提出留守学生概念则是近几年的事,出现如此数量巨大的留守学生也是近几年的事。留守学生的大量涌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以及城市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分流了相当一部分职工到外地谋生,他们的子女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家乡,绝大部分随祖辈等亲属生活学习,成了我们所说的留守学生。据统计,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学生。88.2%的留守学生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学生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学生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学生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不理想。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很多。我今年教的年级中就有一名学生怕学习。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学生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龄前学生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绝大数没有享受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多半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换句话说,他们中的绝大数是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加之留守学生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看不到知识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对学习自然也就索然无味了。
2、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好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问题。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兄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大都存在。
3、个性心理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教育缺位使留守学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产生“情感饥渴”,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通常,在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摧残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磅炸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5、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学生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学生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我们知道,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学生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另外,留守学生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种种原因而无法对这些学生进行行为控制和和承担起社会化教育的重担,因此,极有可能导致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2、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平时沟通较少。例如,一个在北京延庆县打工的父亲给孩子打电话的情景是这样的:“你学习好吧?”“好”“爷爷奶奶好吧?”“好”“家里没什么事吧?”“没什么事,都挺好的”“那就挂了吧”一个电话前后不过30秒,可就是这样的电话也不常有。可见,留守学生是多么缺少精神抚慰。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也不可能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3、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学生的家庭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与学校教育无法协调一致。特别是新课改对农村地区孩子学习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现行教材是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四、改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状况的建议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加强指导,交流协作。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及心理压力,教师应主动家访,做好临时监护人的工作,使他们正确地对待孩子,掌握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同时鼓励家长多与老师交流,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切实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改正不良风气习惯,还可以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请教育有效的监护人作经验交流,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消除孩子的负面影响,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凉,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有计划地强化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时加强对生病、受伤害留守儿童的治疗。
4.建立留守学生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学生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比如,开设家长联系热线,要求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整治留守学生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等相关要求。
6.学校对留守学生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有关生活能力训练内容的课程,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的具体表现,留守学生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关爱留守学生是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研究表明,留守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支持,他们更需要精神抚慰。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可能需要从下列两方面入手:一是让外出务工的家长能够把孩子带到外出务工的地方,使他们的孩子不再成为留守学生。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使外出务工者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幸运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高度重视了农村留守学生的问题。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既然国务院已经提出了“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并且已经真正开始实施,这对全国2000万农村留守学生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农村留守学生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可以享受到城市的优良教育,参加异地高考了。
第二篇: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教育途径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后代的教育。”青少年是生命之花,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农村初中学生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应该是教师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不但要会教书,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更要学会育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一、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孤僻、骄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心里话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焦虑心理。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 1
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科学知识。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3、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教师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4、培养竞争精神。
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团结友爱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书法、绘画、歌唱、剪纸、朗诵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智利诗人加伯列曾说:“我们犯有很多错误和过失,然而,我们最大的罪恶就是抛弃孩子,忽视生命的源泉。我们需要的许多东西都可以等待,可是孩子却不能等待。就在此时此刻,他的骨骼在形成,他的血液在生长、他的感官在发育。对孩子来说,我们的回答不能是‘明天’而只能是今天。”这一精辟分析告诫人们:要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育,不但孩子自身要努力,家长和教师每时每刻都负有教育的重任。
愿教师们把每个学生都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现状调查报告(正)
农村初中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对新垛中心校留守学生调查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初中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父母关爱的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家校沟通严重不足以及隔代教育的力不从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中的大多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与其身份严重不符的问题,引起了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为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为了搞好控辍保学工作,也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教育模式,我们中心校初中部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成长实践性研究》课题组,对我镇留守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
我市是农业大市,160多万人口中,多数为农村人口,青壮劳力中80%以上在外地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三六九”(即妇女、学生和老人)。课题组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县区的部分学校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留守学生的比例:
通过对500名13—17岁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学生数为226人,占45%,其中男生120人,女生为106人。
2、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家庭生活环境:
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的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者居多,分别占35.7%和61.6%,其余为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另外,40.2%的留守学生与母亲或父亲一起生活,而58.8%的留守学生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也就是说,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者居多,只有极少数成绩优秀的,在226名留守学生中,13人成绩优异,占5.8%,而学习成绩一般以下者却达到159人,占70.3%.这其中有部分因成绩不好即将面临辍学。另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学生想到要问老师或其他人,而64%却保持沉默。
4、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列哪些想法”这一问题调查中,38.5%的留守学生选择“想早点长大”,36%选“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留守学生“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学生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另有4%留守学生“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这些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而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留守学生的行为发展情况:
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道题:“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排在末位是“思想道德”,仅占4.8%。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逃学上网玩游戏,更有甚者其中的部分人早早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6、留守学生的父母心声。
为了能全面地了解“留守学生”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个性等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洋北中学课题组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专门驱车到留守学生的父母较集中的经济发达的昆山,对近200名留守学生的父母进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
(1)为人父母,身不由己的选择。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经济收入来源少,学生杂费,日常开支等方面费用大等客观事实。家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务工之路,1
希望能多挣点钱让学生好好读书,穿好用好,与此同时,也能改变一下恶劣的家庭环境。他们也曾盘算着把学生带到外地读书,然而在外地入学学费太高,限制条件太多,加上务工特有的强流动性,迫于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只好忍痛将学生留在家里。一位家长沉重地说道:“孩子3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打工了,把他放在爷爷家里,我们没有一点当父母的感觉。”家长说这些话时,泪流满面,表现出一种悲哀与无奈,更多的是一种辛酸和痛苦。
(2)尴尬相遇,也是匆匆的别离
留守学生的父母,往往一出走就是好几年,因为他们担心路途远、费用大,加上工作不好找,不回家的就占大多数。留守学生与亲生父母逐渐生疏,留守学生见到久久思念的父母却感到十分的陌生。大部分家长说:“我们回家的时间仅仅就是十天半个月,和孩子还没熟悉,就得匆匆地离开。因此,我们也故意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让自己的孩子又产生挂念之心。” 这样一来,对一些留守学生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
二、针对以上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1、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学生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的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学生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学生过分的溺爱,养成了学生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较大差距,难以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习方面更不能给学生任何帮助。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学生,新的家庭环境对学生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又不便管束,同时,学生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另外,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农忙时回家,父母又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学生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并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很多家长成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监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学生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另外,学校管理方式简单化,也为留守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有些学校为防止学生外出上网,打游戏,把宿舍建成监狱一般,但仍然有学生冒着危险,爬窗跳墙外出,产生安全隐患。同时,有些老师把留守学生看成包袱,视为“心病”。调查人员与部分老师座谈时发现,说起留守学生时,几乎每个老师都能罗列出他们的许多缺点和错误。而有的留守学生也无奈地说:“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
3、社会方面。
这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和管理作用的弱化。在对一些村镇干部的调查中,问及对留守学生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有些人的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考虑为农民带学生。另外,由于留守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存在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三、改善留守学生状况的对策:
1、构建“留守学生”五大关护网络。
发挥各方面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助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关爱网络。五大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的阳光档案。
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的阳光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家长联系热线。
通过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主动地与“留守学生”的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为更好地了解这些“留守学生”家长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值等,以便达到有效地教育这些“留守学生”的目的,建立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制度,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家长零距离接触。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4、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和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学生,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学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学生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星期与本班的“留守学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由政府出面,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对网吧及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进行严加管理,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从而净化“留守学生”的成长环境。
7、大力发展地区经济。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农民工外出务工多是因为当地经济欠发达,收入较少。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留守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他们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
福,更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我们渴望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对留守学生献出一点爱,让每一朵鲜花都盛开。
第四篇: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问题浅析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问题浅析
刘俊华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中心小学)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市,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学生”。父母进城务工经商了,孩子交给谁来管?目前,从多方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道德品质出现了滑坡,心理健康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目前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我们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对当地的“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实情,因地制宜也采取相应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监管问题浅析
与全国其他农村地方一样,我们辖区“留守学生”随着父母踏上打工的征途,他们一个个也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对他们的监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我们所在辖区绝大多数年青父母为了生活的方便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他们是双双出外打工,所以我们辖区内的“留守学生”以“孤儿”居多,对他们的监管主要呈现以下三种形式:
(一)祖辈监管:
祖辈监管即“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监管。这种监管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者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情,往往采用溺爱甚至放纵的监管方式。大多数祖辈对晚辈是要什么给什么,只要通过努力能办到的,就尽量有求必应.缺少必要的限制;只要孙子们每天上学就行,在行为习惯方面,有时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有的祖辈认为“就这么一个小孙子,不疼他疼谁”,有的祖辈想“孩子还小慢慢来”,有的祖辈说“爹妈不在身边孩子可怜”,有的祖辈觉得“一代不管二代的闲”„„导致孩子们从小就变得娇惯、任性甚至唯我独尊。长期只求物质上的全方位满足,至于孩子在外干些什么,祖辈们想管也管不了,孩子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孩子们的道德品行也就长期缺乏家庭的管制与引导。二是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距较大,“代沟”明显化;更由于当前作为我们农村的祖辈这一代人大多是文盲,有的虽不是文盲,但缺乏育人方面知识,可以说是教育盲。因此,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都难以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管重任。特别是有些老人,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儿女们拉扯大,现在既要照看几家的孩子,又要种好责任田,还要处理家庭琐事,为自己的余日作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是身心疲惫,遇到问题难免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打骂交加,常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三是加之在孩子们心中常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住的是父母的,吃的是父母的,用的是父母的,我要什么爷爷、奶奶就应给什么;爷爷、奶奶又没文化,我所学的他们又不懂,爷爷、奶奶说的话我没必要听。由此看来,这样祖辈监管主要走向了以我(孩子自己)为中心,两极分化即极端溺爱与极端粗暴的“三岔路”,造成了“留守学生”监管的失利。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二)上辈监管 :
上辈监管即指由与父母同辈的亲戚朋友来监护孩子的方式。这些亲戚朋友对孩子一般非常关心,但是他们的关心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样缺乏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有他们的顾虑:如果管得太多太严,将来孩子的父母回家,孩子把事情告诉他爸妈,孩子爸妈听了一定心疼,这样反而把亲戚朋友得罪了,所以他们采用的是 “物质满足 + 行为放任 = 大家都好!”的监管方式,长此以久,促使孩子形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有的是好心管孩子,因缺少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从心里产生缺乏坚实依靠的感觉,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形成胆小怕事、做事谨小慎微、不敢与人交往等内向孤僻的性格,结果好心办成了坏事。
(三)同辈监管
同辈监管是指由孩子的哥哥或姐姐来监护孩子的一种监管方式。由于某些原因农村有的家庭不止生了一个小孩子,父母出外打工时就叫大孩子来照管小孩子。虽然做哥哥姐姐的对弟弟妹妹不会有坏心,他们会听爹妈吩咐,但毕竟他们也是孩子,他们也是未成年人,也处于成长期,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样需要正确及时的引导,身心也需要得到他人细心的关注。再者,他们在弟妹心中的威信欠高,弟妹难以接受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怕父母回来责备对弟妹不好,于是处处退让,娇惯弟妹也是必然。特别是条件差的家庭,哥哥姐姐已过早作为劳动力,他们人小压力大,要行使好监管职责更不可能。
(四)自我监管:
自我监管是指少数父母因无法给孩子寻到以上三种监管方式,把监管权不得不交给孩子自己的一种监管方式。这种监管方式存在更大的弊端,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错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自己远离家乡,长期在外谋生,想想别人的孩子时时有父母的呵护,而自己的孩子无人监管,自然就觉得自己亏欠孩子太多,因而每到过年过节回家时,在金钱上就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久而久之,这种方式滋长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行为习惯,不但不知父母的辛苦,反而还觉得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也无所谓。二是孩子自律能力缺乏。处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能力、品行的形成期,特别是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相对较弱。加之现在“留守儿童”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部分孩子几乎无自律能力,而父母无奈之下把监管权交给孩子,这等于是没有监管。这些孩子不仅难以形成良好的品行,而且最基本的身体健康也难以得到保证。
由此看来,目前以上四种监管方式都存在着问题,即祖辈监管是“主管吃穿不管行”,上辈监管是“管好吃穿怕管行”,同辈监管是“管了吃穿不会管行”,自我监管是“吃穿随意无监管”。
二、品行问题浅析
由于监管上存在空虚,作为正处于“他律”阶段和品德行为形成期的留守儿童,他们自律能力较弱,又长期远离父母,随着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变化,他们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目前我们辖区的“留守学生”身上已经呈现了品行滑坡。滑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监管者缺乏必要的育人知识。一般来说,我们辖区出外务工或经商的绝大多数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是年轻力壮、有一定能力或素质的人,家中剩下的就只能是老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祖父母等亲属或因知识能力、或因经济生活、或因顾虑疏忽等多种原因,而难以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致使一些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二,父母自身的变化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父母进城务工虽然没有改变他们原本的身份,但改变了他们过去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人生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金钱的态度上,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上,对读书的看法上,他们的拜金主义、自我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这些已缺失爱的孩子。从目前我们当地情况看,部分留守孩子的家庭已出现了破裂与重组,这样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使本缺失爱的孩子们失去的更多。
第三,社会大环境干扰了他们幼稚的心灵。校外现代媒体的侵蚀:现代媒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以说无孔不入、无时不在,就连现在部分儿童动画片也呈现出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这些现代媒体无不悄然侵蚀着孩子们纯洁幼稚的心灵,特别是这一群平日缺乏正确关爱和引导的特殊孩子们,他们在家时间大多是在电视或电脑前渡过。校外成人娱乐的影响:农村孩子所在的居住区几乎没有儿童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走进电子游戏机室玩游戏,来到台球桌前尽心尽力做擂主,便成了这群“自由孩子”的校外娱乐活动。在活动中他们接触到许多不该接触的人或事,再加之他们无度的玩耍,身心、学习、品行无不受到不良的影响。校外“问题少年”的引诱:社区有些未成年的孩子,初中毕业,由于各种原因没能继续学习,出外打工年龄又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他们三五成群,游手好闲,挑衅闹事,渐渐成了“问题少年”。时间一久,监管失利的一些“留守学生”也慢慢成为了“问题少年”的朋友,这样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自然反过来也影响这些“留守孩”,他们的学习和品行自然不可避免地下滑,也为将来“问题少年”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三、心理问题浅析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孩子成功时大多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失败时常常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心灵的安慰,思想彷徨时得不到正确的指引„„致使稚嫩的孩子们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心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从年龄来看,小学阶段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存在问题明显于中年级(因为中年级孩子适应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理能力等稍有加强,高年级虽较之中年级能力要强一些,但他们生理、心理发展又有了新变化)。从性别、性格来看,在自信、人际交往方面女生存在的问题略显于男生(因多数女孩子较之男孩喜静等);在情绪稳定、逆反心理方面男生存在的问题却明显于女生(因为男孩大多天性好动,相对女生调皮些,父母外出后,他们仿佛是“笼中放飞的小鸟”,一下子无拘无束,在受到各种监管时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从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比较来看,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明显于单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因“单亲孩子”比“孤儿”多了单亲的爱)。我们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除了和年龄、性别、性格等联系紧密外,和孩子原本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也有较大关系,即越是和父母关系密切、感情交流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失落感更强,需要适应、自我调整的时间更长,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更明显。
从农村“留守学生”身上日趋显现的问题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务工经商的父母,决不能只顾挣钱而忽视了对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孩子的教育引导。作为肩负育人责任的我们,要积极主动做好“留守学生”的细致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学校、班级成为他们又一个温暖的家,用我们的心去敲开他们寂寞、失落的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第五篇: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江苏宝应范水高级中学 严文会
【摘要】农村的教育现在面对一个现实,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爷爷、奶奶,有的跟外公外婆等情况。这些学生的情况,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不良现象;出现自私自利、容易冲动等个性特征;表现为自控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那么,应该怎样去关爱这些留守学生呢?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本人将从本班具体个案的成因分析、对策、具体措施等方面做一些探讨,以期望找出更好的教育方法,改善留守学生目前的状况。关键词:留守学生 厌学 溺爱
我班的张杰(化名)同学是一名令老师头痛的学生,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他就是一差生,他的一言一行总是那么令人讨厌,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表现都是“与众不同”,非常差劲。本学期,在宿舍玩过手机,听过MP4,一大早跑到操场打篮球,上课时,不听课,不愿做练习,经常睡觉,测验考试更不想做。老师批评他,就好几秒钟,老师视线一离开他,他就放松睡觉。我做班主任就给点面子,其他科的老师真的拿他没办法,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经常没作业交,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懒惰,怕困难,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差。
他真的一无是处吗?却不然。比如早读到操场打篮球被王校长抓到后,在班级全体同学面前保证:以后再犯错误,自觉回家反省15天!后来上课玩手机被抓,自己主动要求停课15天,还是我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以周六周日在家学习常规结束。于是我心存一种坚定的信念:“敢作敢当,有药可救!只是需要时间,一定要把他拉上来”。
一、成因分析
张杰从小父母在上海打工创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为了同他保持联系,给他专门配了一部手机,他从此迷恋上了玩手机,利用手机登陆QQ,玩游戏,看小说,以至于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师针对他的表现,多次批评教育他。但是由于没有父母关心和管教,他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成绩越下降越不愿学习。父母偶尔回来,看到孩子这样的情况,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主要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打多了,孩子变得顽固,注意力分散(由于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定下心来学习,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加上过去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课后不想做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连考试也不做,学习成绩很差,结果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厌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这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稳定的表现。当然,由于学生所处年段的不同,厌学情绪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纠其原因,学生的厌学,有内在的因素,也外在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经过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了解,张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1.父母和老师不切实际的要求:张杰的家长同全天下家长心理一样,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对其期望值过高,其后果是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或者老师的不公正。
2.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疏于监管,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子女的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自我效能感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3.溺爱: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安全感丧失,而爷爷奶奶一味的溺爱,必然导致孩子轻易就满足,生活懒散,包办代替。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二、对策
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内心世界充实和巨变的时期。他们要不断面对和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如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庭、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调整和处理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新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为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摆正外部世界和个人自我的关系。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感情投入,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形成和谐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从思路方法、兴趣态度等方面寻求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科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不要期望过高,以免学生时常产生挫败感,对自己产生疑虑感。科学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若心存抗拒、讨厌、自然就会放弃。想方设法地转变他落后的面貌,让他认识自我,更好地融进班集体。
三、具体措施
1、沟通链接心理的桥梁,发掘其闪光点,培养其自信心
密切地关注他的心理动向,多找机会跟他谈话,拿出真情,给予关心。
2、让关爱成为一切工作的主旋律
班主任如果从感情上嫌弃,对他们不耐烦,那么在实施教育时必然斥责多于说教,责怪多于体贴,这样促使他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加速向不利的方向发展。留守学生最缺少的最需要的就是温暖和关爱。只要对他从“爱”出发,不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施以关怀和爱护,主动亲切,平等相待,真诚友好。
三.目前状况
成绩:分班时在班级综合排名50,第一次认定后排名34习惯:没有大的问题和错误,比以前有大变样,碰见老师能主动问好,学习上也较之前有很大的投入和积极性,但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有待改进,上课仍然有睡觉的情况(自己解释是听不懂)。
总之,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要深入他们的心灵,想他们之所想。我们学校在关注留守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安排他们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健美操,手工制作或是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加了见闻,放松了心情。留守学生的问题如今已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和付出努力。我真诚希望,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快乐健康地在学校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卡普捷列夫 1877年
2、中国留守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朱卫红, 第1版, 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