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

时间:2019-05-12 13:3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

第一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西斋中学课题组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46年,曾名“力行中学”,解放后先后办过初中、高中。1982年改制为全日制初中,1984年被评为松滋县首批合格初中,2004年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2006年被评为松滋市首批“示范学校”,2008年被评为松滋市“文明单位”和荆州市“平安校园”。

学校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5人。在80名专任教师中,41人具有本科学历,34人具有专科学历,学历合格率达93.75%。学科科任教师专职化基本完成。省、地、市各级教育专业学术会员7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荆州市级骨干教师2人,松滋市级骨干教师19人。2004年荣获松滋市“优良教师集体”称号。

学校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科竞赛捷报频传。2004年中考位居松滋市第3名,并多次荣获荆州市、松滋市两级“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和松滋市“义教质量评估先进学校”称号。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余人次,省级奖100余人,地市级奖300多人。培育出了象中考状元刘风云,初中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张珂、毛麒军、宋家弛、镇华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追求一流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有特色,学生发展有特长的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问题的提出与前期工作情况

随着近些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加,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民外出务工,打工者数量还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市地处丘陵,人多地少,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也逐年上升,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身边,只能将子女留在家里,由夫妻一方留下照顾,如果夫妻双方外出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亲人照顾。由此,社会上出现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学生人数约有1000万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立足学校确立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这一课题。

我校为了管理和研究的方便,将留守学生划分为五类:一是普通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常时间外出打工;二是回流型,即不适应外地学校生活中途转学回校;三是单亲型,即父母离异后子女只有单方监护或委托看管;四是半留守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回来一次;五是寄宿型,即在校住宿的留守学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已完成方案制定、申报、开题等工作。第二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主要工作包括:

1、完成摸底调查,建立教育对象成长袋。

2、做好研究培训。

3、编制问卷,调查分析,写出报告。

4、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不定期进行工作交流。

5、课题阶段工作小结,邀请专家指导。

6、形成研究成果。下面就是对前期工作的具体汇报:

三、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近三年留守学生情况:2007年全校共有学生1361人,其中留守生915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7.2%,普通型 412人,回流型14 人,单亲型57人,半留守型82人,寄宿型350人;2008年全校有学生1232人,其中留守生947人,占总人数的76%,其中普通型 428人,回流型18 人,单亲型66人,半留守型89人,寄宿型346人;2009年全校共有学生1106人,其中留守生955人,占总人数的86%,其中普通型455人,回流型35人,单亲型70人,半留守型70人,寄宿型325人。

问卷调查:近三年来,我们对上述学校留守学生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050份,回收997份,涉及16个问题10个方面。

综合分析:一是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辩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十分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不少家庭的老人信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三是亲情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四是不良品行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零花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出现乱花钱,爱上网,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成了“问题学生”。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五是学校教育的“困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周一至周五还好办,但是一到了双休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出了问题找不到监护人,许多“留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加上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学校老师不敢采用严厉措施。学校虽对“留守学生”指定老师管理,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压力大,任务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1、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①.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领导领导小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②.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④.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2、建设“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的主要职责有: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 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学生中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①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定期邀请市心理咨询师到校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开展心理讲座和辅导;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给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心理阴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老师同学的关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③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留守学生的家庭。④开展励志勤学活动,激励广大留守学生刻苦专研,奋发向上。

4、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5、实施留守学生寄宿制度:我校为解决住校生问题,多方筹资兴建了男女生公寓两栋,专聘两位辅导员分管男女生,开辟留守学生特别服务,指导留守学生自理生活,从生活到学习全方位管理服务。

6、开通亲情热线:为了让留守学生与外出父母有交流的机会,学校在政教室架设一部专线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经常让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各班还建立了留守学生生日统计表册,每逢学生生日,各班都会采取适当庆贺形式给予生日祝福。

7、家校联系卡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家校之间全面了解,及时沟通,迅速反馈,共同交流的桥梁。

8、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期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9、设立留守学生信箱:学校专设留守学生信箱,学校政教室及时对信箱的信件进行研究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10、坚持“三关、三育、三优先”教育管理原则:三关即进校报名关,课堂点名关,离校谈心关;三育即为人处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亲情感恩教育;三优先即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

11、假期跟踪管理:针对留守学生节假日无人管的现象,学校成立节假日留守学生关爱专班,经常走村窜户深入留守生家庭,给予经济帮扶和学习指导,让留守学生放假不放学。

五、主要成果

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生活习惯明显好转。课题研究之前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我校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差,多数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修指(趾)甲、不换衣服、不扫地、不理被盖等。有的长期不吃早饭。但经过近二年的养成教育、培训、矫正,这些留守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矫正。寄宿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有了根本的好转。

2、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疏导,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学生吴某某,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63人中就有37人联名写信到学校信箱,要求校长把该生调出本班,当班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和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发现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班主任和政教室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文体活动中安排他担任重要角色或者专门为本班参加活动的其他同学服务,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和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不同心境,从而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改变他的不良心理,改善他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一年后,再调查结果显示,全班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跟他一起学习了”,有85.%的学生明确表示:“我愿意与他交朋友”。

3、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近三年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生以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少于过去,近三年来,我校留守生中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校风班风明显好转。

我校06级5班留守学生雷某某,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该生父母均长年在成都打工,一年半载都很难回家一次。刚进初中校门时,凡事随便,自高自大,贪玩好耍;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充当“肇事幕僚”,行为习惯差;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踏实,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偏科现象严重,经过班主任李老师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与教师的交往明显增多,能注意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克服了偏科现象,发展全面,最终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松滋二中。

4、学业成绩有明显的上升。

在学业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业科平成绩大幅提高。2009年,我校考入松滋一中53名学生中,就有22名是留守学生,并且有3名学生进校时曾是有名的“学困生”。

学生黄某某就是一个成功的个例,该生是中途转入我校的“学困生”,初入校时,该生厌学情绪浓,行为习惯差,但其身体素质好,爱好音乐且智商较高,只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无力监管,逐步变得懒散厌学,经常夜不归宿,与社会上一些闲杂人交往过密。鉴于这些情况,班主任对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方案,一是经常找该生谈心,帮助他分析困难、找原因,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吸收他为音乐兴趣小组成员,鼓励他参加活动,以发挥其唱歌弹唱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该生学习成绩提高得特别快,而且行为习惯也明显好转。在中考中顺利考入松滋一中。

5、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①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②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③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李萍、赵业雄、唐汇双、陈浩瀚、邱丽、黄万军等教师的十多篇有关留守生教育的论文获省地市奖,学校收集教师相关论文近百篇,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达30节,有的还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

六、困惑与思考 困惑:

1、家庭监护软弱无力。

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其本身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或是俳徊于隔代教育溺爱的误区。

监护人是其他亲属的,往往“深不是,浅不是”,只顾吃、穿,而其他不管。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往往长辈或亲属监管不力,因而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配合,只是学校孤军奋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3、社会管理有“空区”。

节假日对留守学生来说仍然是个管理“空区”,学校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留守学生管理到位,而社区、村组对留守学生监管几乎为零,仍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力财力大量投入。

下一步工作思考: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关爱留守学生,学校责无旁贷。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建议家长节假日尽量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

3、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积极争取并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三室两厅”,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扎实落实。

我校在留守生教育管理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工作才刚刚起步,认识还很肤浅,做法还很不成熟,我们希望借此良机,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斧正,得到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留守生倾注更深的情,给予更多的爱,就一定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009年11月

第二篇: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教育途径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后代的教育。”青少年是生命之花,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农村初中学生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应该是教师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不但要会教书,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更要学会育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一、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孤僻、骄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心里话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焦虑心理。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 1

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科学知识。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3、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教师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4、培养竞争精神。

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团结友爱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书法、绘画、歌唱、剪纸、朗诵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智利诗人加伯列曾说:“我们犯有很多错误和过失,然而,我们最大的罪恶就是抛弃孩子,忽视生命的源泉。我们需要的许多东西都可以等待,可是孩子却不能等待。就在此时此刻,他的骨骼在形成,他的血液在生长、他的感官在发育。对孩子来说,我们的回答不能是‘明天’而只能是今天。”这一精辟分析告诫人们:要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育,不但孩子自身要努力,家长和教师每时每刻都负有教育的重任。

愿教师们把每个学生都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篇: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校一所农村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8个,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很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多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性格略显孤僻、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

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对象:张维小学留守儿童

2、进行实验、观察本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9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在实施阶段里,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研究经费

我校虽然资金有限,但要自筹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张维小学

2011年9月

第四篇: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也要面对许多困难。

首先,从课题组成员本身来看

我校学生多,教师少。课题组成员90%以上都肩负每周近20节课的教学任务,有几位同志还承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如此繁重的工作负担,如何还有精力,还有热情投身课题研究?利用什么时间搞课题研究?怎样处理好教学、管理及课题研究的关系?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机开展课题研究,又利用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这些都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是我校第一次独立申报的滁州市级课题。虽然在这以前,我参加过教研室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但涉入的层面不是很深。本学期,我校和女山湖小学联合申报的一个《农村小学推广和普及小手球运动的研究》的课题,也是刚开题不久,还没有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参加的人员也只有两三个。可以说,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都还很陌生,都还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更谈不上经验。而课题研究工作本身要求课题组成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这点来说,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存在一定难度。其次,从研究对象的家庭因素来看

绝大多数留守学生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的,有的是由其他亲戚代管的。这些监护人因为年龄大,没文化或其他因素,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完成任务了,哪儿还能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学校教师的一些教育做法理解不够,有时会产生漠视消极的情绪,往往会削减我们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我们的一位教师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班上的一名学生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安心听课.多次教育不见成效,就带信给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但家长总以各种理由不露面。一个偶然机会,遇见了这位家长,就把以上情况向他反应.结果家长十分不悦地抛出这样几句话:“孩子表现不好我也管不了,反正现在我们打工供他上学,将来他再打工给我们养老。小孩送到学校就是你们教师的事了……”这么一位还算有一定文化的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这样一种态度,更何况老一辈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呢?而我们开展“《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要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怎样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做好家长的工作,增强他们的教育能力,让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留守学生教育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

再次,从研究对象本身来看

开题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学生的34.5%,在学校所谓的“差生”中,留守学生占70%还多。即使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身上的不良表现多样,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成份,而其形成更是一个较为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想探寻这些不良表现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使其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矫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一二年内探索出一套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模式,大面积地获得养成教育的成效更是难上加难。

以上几点,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耗费我们的精力,阻碍工作的进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困难即挑战,问题即价值。正因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提两点建议:

首先,我们真诚地希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教研室专家的指导。有了专家的引领,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盲目性,才可能少走弯路。我们也希望教研室和学校多为我们教师创设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与其他课题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同伴互助的过

程中,专业得到成长,技能得到提高。

其次,希望我校课题组成员不畏困难,不辞辛苦。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长。及时捕捉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勤于交流,善于总结。在反思与实践中提升科研素质,增长教育智慧。

最后,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和我校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两年后,我校《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圆满结题!

2009.1.8.《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苏巷小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88 更新时间:2009-2-22 19:03:07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在明光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已被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今天举行开题仪式,我受课题组委托,在此作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给予审议斧正。

一、课题的选择。

留守学生是近十几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其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教育家、少年儿童工作者、教师都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品行教育。虽然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养成教育有诸多共性,但由于留守学生的特殊性,对其关注点是理论多于实践,城市多于农村,对目前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指导价值偏弱。因此,我们选择《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换自己的处境,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自己的身份,毅然背井离乡,奔向了拥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南方及沿海城市。但由于受到体制、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一大批正处于成长阶段,又十分需要父爱母爱的孩子被留在了原籍老家--农村。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亟待监护,却缺乏监护;他们渴望关怀,但又远离关怀。据全国妇联08年2月份公布的数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即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已经成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切实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不仅是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之一。像我们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留守儿童更多,问题更为严重,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意义更深远广大。所以,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持,显得非常必要。

2、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已经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相关调查显示,从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看,大龄(15-17岁)约占17.3%,学龄前(0-5岁)约占27%,小学学龄(6-11岁)约占35%,初中学龄(12-14岁)约占20.7%。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非学前教育中占七成以上,有56%的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说,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落实学校身上。从在校生的数量看,农村小学约有三成半

以上为留守学生。我们曾对明光市10所农村中心小学开展调查,这10所小学在明光市农村极具代表性,有学生数最多的,也有学生数较少的,有地处偏远或山区的,也有明光市区近郊的,有办学水平、学校管理一流的,也有学校管理处于中等的,它可以涵盖整个明光农村小学教育的全貌。调研的情况为,一是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生34.5%,即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名留守儿童,个别学校更为突出。二是在学校的所谓“差生”中(包括学习和品行两方面),留守学生占70%还多。其不良行为表现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准时回家,恶意的打架骂人,不敬重老人师长,甚至抽烟、喝酒、进入游戏厅,还有偷盗行为……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表现的越来越严重。因此,从教育的本质说,留守儿童是学校必须关注的教育对象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虽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设计、制度保障、教育管理等多方协作,发挥合力,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学校的责任最大,任务最重。

3、留守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难点。

留守儿童教育之所以引起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形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值得关爱的情况”(《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在需要中产生动力,在满足或基本满足需要时产生稳定的情绪,在和谐的情绪中才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和要求。而留守儿童几乎生活中正常需要的缺失之中,心情极易烦燥,学校的要求很难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这里被阻隔。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几种状况最为明显。一是亲情缺失。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慈爱,缺少人情温暖感。亲情的缺失是祖辈及教师都无法弥补的。二是性格内向。由于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不解或自认为无父母在身边便低人一等的想法作祟,留守儿童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家庭生活缺少欢歌笑语,不利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阳光性格。三是行为容易失控。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矫正,有些留守儿童常常自行其事,轻则行为不良,重则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学习兴趣不浓。据调查,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倾向,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倾向演变为逃学行为。所以,学校必须把养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把纠正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惯,作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三点,并非选择该课题的全部理由,我们认为,从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和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这两个方面来说,从事该课题研究都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内在的长远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内含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是“农村留守学生”,专指县城以下小学(不含县城)的在校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在原籍农村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是动态的,因此留守学生也是动态的。但从总体来看,留守学生也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对象更多的倾向于稳定的那部分留守学生。其二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通过学校一系列教育影响作用,帮助留守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方式。由于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原由很多,本课题不涉及国家制度、社会大环境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研究在校园、家庭范围内能够对留守儿童起作用的因素。用一句话说,本课题就是想通过家、校联合,寻找一些让留守学生“品行不滑坡、行为不失控、学习不下降”的方法策略。主要内容为:

1、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因素的研究。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校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文化气息、文明程度、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一面,也有对孩子娇惯、溺爱、控制的不利一面。所以当父母远离孩子,怎样继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削除家庭教育的劣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比如通过什么的方式方法来

有效减少留守学生的情感空虚,用怎样的途径来营造家庭的氛围,如何帮助(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及教育能力等。从某种角度讲,对留守学生而言,家庭的环境已经超过了学校环境的影响,好多案例也证明了这种观点,不得不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通过学校富有成效的努力,也能适当地增强家庭教育效果。因此,本课题把家庭教育因素作为内容研究,是有实在意义的。

2、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留守学生也是如此。留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学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显得无力。因而,社会环境(校外)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

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如何为留守学生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显然是教育者通过努力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把学校环境理解为这样几个板块。

(1)硬件环境,包括校舍、道路、绿化等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宽敞的教室、洁净的通道、绿色的校园、舒心的活动场所等,会让学生产生“学校真好”的感觉,萌发“要爱护学校”的意识,为留守学生提供师生共鸣的源泉。

(2)文化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文化品位及个人修养、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3)心理环境,主要指留守学生的自我心理感受。即师生的态度和学校关注程度在留守学生心中所产生的感觉。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各类活动中同伴是否乐于主动接纳留守学生,各项评比中是否将指标对留守学生有所倾斜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

做好留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虽然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在工作实践中,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有效的模式供参考。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大同小异,我们想通过个案研究、共性探究等方式方法,探索总结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如果这些做法能够推广应用,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规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因此加强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课题组成员应当按课题要求自觉主动完成指定的研究任务。

2、教、心学依据。(1)遗传决定了人的物质基础,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这说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环境来影响甚至改变他的成长轨迹,留守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做好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可行的。(2)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人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超过别人。事实上,有很多留守学生各方面表现相当突出,有些行为有点偏差的留守学生,只要通过适时调节和满足其需要,完全可以纠正其不良行为的。(3)强化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强化等到加强,弱强化使其减弱,这是学校教育最常用的手段。这也是帮助留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性课题,重在实践中寻找方法途径,总结规律策略,靠闭门造车,凭空假想是无法完成的,这就决定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为实践性和操作性。

1、调查法:根据课题要求,采取家庭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归纳,掌握留守学生最基本资料。本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及开始阶段。

2、访谈法:主要指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确切掌握留守学生的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本方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3、观察法:主要指日常注重对留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言行举止诸方面,为了方便研究,也可有意设置一些场景,进行考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此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留守学生的行为分析和习惯培养方面。

4、个案研究法:主要指对个别留守学生的成长分析。注意积累其优、缺点的变化过程,归纳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此方法主要运用课题研究的中期。

5、经验法: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经验交流和积累,并将具体做法提升为有价值的经验。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后期及结题阶段。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预设目标。

1、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主要任务是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以及举行开题仪式。

(1)成立课题组,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为课题申报和开展研究工作作好理论准备。

(2)组织开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

(3)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实施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2、实施阶段(2009年元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1)按课题内容,确立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等。

(2)按课题及子课题的总体要求,成立子课题小组。孔令平、邱良杰、张以祝、江克尧等四位同志分别任子课题小组组长。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要求,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活动,并以分析性、经验性和总结性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元月-2010年6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1)收集、整理资料。如养成教育案例、各类经验总结和其它相关研究活动资料等。

(2)结题报告。(3)邀请专家鉴定、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1、组织保障。本课题从申报之初至申报过程,始终得到了市教研室叶超主任的指点和帮助。教研室其他领导对开展课题研究也一直十分关注。相信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得到教研室的大力支持,这是做好本课题的最有力保障。

同时课题组成员也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组长黄善平同志,现任中心小学校长,教育管理方面研究生结业,在20多年学校管理中,非常热心教科研工作。撰写的论文、经验多次获省二等奖、滁州市、明光市一等奖。副组长邱良杰、张以祝均是明光市特约教研员,分别为明光市、滁州市先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学生经验和较强的教研实践能力,均有论文在县、市级获奖或交流。课题组成员还有孔令平、倪永海、林务昌、桑和绪、王珍、贾宝飞、缪长宏、江克尧等8位教师,其中有副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技术工作人员。课题组成员全部专科以上学历,都是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大多数是滁州市和明光市优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等。本校其他教师也都纷纷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这是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人力保障。

2、工作保障。关注留守儿童一直是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登记、帮教工作。2005年5月,省教育

厅领导来我校监查教育教学质量,对我校在该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滁州市、明光市留守儿童登记表就出自于我校。近些年,我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从未放松,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学生行为习惯自测活动”、“留守学生亲情热线活动”、留守学生“定时家访、定人帮扶、定期交流”工作制度等。留守学生戴玲玲被评为“安徽省百佳留守儿童”,这是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当然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像隔代教育问题、情感缺失问题、孩子任性问题等(准备就此些问题另作分析报告)。但学校有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有运转流畅的工作制度,有相对浓厚的工作氛围,这是做好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保证。

3、制度保障。为了切实做好本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督促课题组成员严格执行。

(1)学习、研究制度。

主要内容为,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每学期开学初应针对性制定研究计划,做到可操作、有实效性;定期召开研究会,开展交流、研讨、讲座等系列活动;聘请教研室专家定期指导;定期检查学习记录和交流材料。

(2)课题档案制度。

主要内容为,注重资料积累和整理,建立研究档案。计划性材料,包括申报表、上级来文批文、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实施计划;基础性材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课题组研究教师的基本情况;过程性材料,包括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教师研究的随笔、课题研究大事记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应等;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效果性资料,师生获奖论文、证书,学生行为比照等;总结性资料,包括学年、学期专题研究总结、论文、报告、札记、结题(研究)报告等课题资料。

(3)成果汇报制度。主要内容为,子课题定期报告;校际协作交流;课题实施情况公示。

4、经费保障。主要有两个渠道,首先是立足自身,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其次也想争取外援,希望得到市教研室的费用支持。整个课题研究费用预计在15000元,包括研究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资料耗材费及其他费用。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会因经费不足而影响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

2008年12月20日

第五篇: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1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成果

吉安市青原区值夏中心小学

下载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喜洲镇第二中学 李如金 内容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了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难......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5篇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家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现状调查报告(正)

    农村初中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对新垛中心校留守学生调查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研究》课题的 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我校提出此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普遍存在,无论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还是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都影响甚大。我校高辍学率的出现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如家庭、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模版]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精选5篇)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报告一、问题背景: 当今,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展加快,使得农村男性劳力外出打工人数越来越多,很多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村、妇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