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封锁施工总结
封锁施工总结
由中铁六局太原铁建承建的北同蒲应急扩能改造工程大新站上行场封锁施工,在太原铁路局和太原铁路局北同蒲扩能指挥部、中铁六局、中铁六局北同蒲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在设计、监理以及工务、车务、电务、供电等设备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截止8月10日9时20分,随着最后一组道岔插入,微机联锁的开通,宣告北同蒲应急扩能改造工程圆满结束。北同蒲第二阶段封锁施工自7月17日开始以来,中铁六局各级指挥官紧紧围绕太原铁路局确定的“五个一”施工目标和“1233”安全工作法,超前指挥,周密部署,全体参战将士按照“时间不断,空间占满,昼夜兼程,挑战极限,誓夺全胜”的要求,顽强拼搏,苦干实干拼命干,在16个封锁点中,昼夜兼程,连续作战,克服了封锁时间短、技术要求高、交叉作业大等干扰,安全优质地拆除线路1.28km;新铺线路1.67km;拆除道岔23组;插入道岔26组;倒接红外线设备1处;拆除人行天桥既有1#钢梁,吊装新1#钢梁;吊装2#灯桥南、北两侧悬挑横梁,实现了太原铁路局确定的各项施工目标,圆满完成了北同蒲最后一次攻坚战,受到了太原铁路局各级领导的一致信任和高度评价。
一、领导重视
指挥有力
北同蒲大新站上行场封锁施工,得到了太原铁路局、路局北同蒲扩能指挥部、中铁六局领导和指挥部的高度重视,各级 领导经常深入工地,尤其是太原铁路局北同蒲指挥部各位领导在整个封锁期间盯在现场,出主意,想办法,提出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对大新站上行场封锁施工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工程建设赢得了较为和谐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参战将士的斗志,鼓舞了士气,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步伐。太原铁建公司领导同样非常重视北同蒲应急扩能改造工程最后一次攻坚战,派出副总胡一文亲自坐阵指挥,面对酷暑炎热、阴雨不断的天气,超前指挥,周密部署,从施工生产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各工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强施工组织和协调工作,根据施工难点不断细化封锁施工方案,按工作内容和进度要求,及时调整各生产要素,密切分工落实,做到施工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确保了在16次要点施工中,次次安全正点地完成大新站上行场封锁施工任务。
二、部署周密 措施到位
在第二阶段封锁施工中,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从生产实际出发,针对第二阶段封锁劳力不足、施工能力较弱的情况,及时在民工队伍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封锁施工演练竞赛”、“封锁施工劳动竞赛”活动,在党员中开展了“带头保重点,带头挑重担,带头让方便,带头做贡献”的党员阶段竞赛活动。要求党员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党员一道防线”、“一名党员一道关卡”。在每一次封锁施工中,项目部的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着每一名 参战员工。项目部经理郭志刚、党工委书记樊月宽亲自喊着“参战有我,有我必胜!”的口号,与上千名职民工一起宣誓,与民职工一道头顶烈日、饱受雨淋,亲自指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并涌现出了整天盯在现场,风里来,雨里去的作业队副队长王俊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领工员宁模;想现场所想,急现场所急的物资科长尚军。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每到封锁施工时,到处都能听到参战员工震耳欲聋的号子声,一个个生龙活虎,你追我赶,个个奋勇争的场面。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营造了大干快上的施工氛围,为顺利完成各次封锁任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安全工作扎实有效。在封锁施工期间,各级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既有线上无小事的安全思想,严格按既有线安全施工的有关规定组织施工,坚持从预防为主,从体系建设入手、从规范管理抓起、细化安全措施,抓好过程控制,实现了管理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层把关、逐级负责”,项目部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了全体职、民工的上岗培训、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日检查、旬初评、月考评”等一系列检查考评制度,开工至今,指挥部已组织各类安全技能培训班15次,各项目及所属工程队也组织了32场次学习和培训,参加人数达1500余人;在此基础上,项目部还严格落实了逐级负责制,指挥部与项目部、工程队层层签订了“安全、质量、工期包保责任状”,做到了奖罚分明。与此同时,项目部根据大新站封锁 施工点外作业多、车流密度大的实际,狠抓了点前准备关、点中作业关与点后开通关,做到了点前集中讲安全、点中专人查安全、点后集体评安全。在点前准备中,项目部加强了平推检查,做到了人员、物资、机具的充分到位;在点中作业中,严格遵守铁道部关于《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和太原铁路局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的文件要求及“1233”安全工作法,用“两图一表”科学组织、合理分块,严控事故易发点和重大危险源;在点后开通中,项目部注重开通前的再次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放行。在线路开通后,还有针对性的做好了线路的养护与维修。通过规范的管理、严谨的措施,太原铁建公司在既有线施工中筑牢了安全的大堤。自封锁以来,项目部在每次封锁点内做到了一人不伤、一事不出、一点不晚,有效地确保了既有线的施工安全!
为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工程质量工作,按质量要求,认真贯彻质量目标和质量分层责任制,严格执行技术现行规范,认真执行质量监督,加大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和监督力度,确保了施工一次成优,全线创优。
四、团结协作
顾全大局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太原铁路局、路局北同蒲扩能指挥部、设计、监理以及工务、车务等设备单位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大新站上行场封锁施工得以顺利推进。监理人员昼夜24小时坚守在工地,随叫随到,及时做好监理工作,同时出主 意,想办法,为加快工程进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封锁施工中,工务、车务、电务、供电等设备部门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提供必要的施工机具,现场指导积极为施工创造条件。中铁十二局、电务公司等施工单位,主动沟通,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团结协作,相互提供方便,工程建设大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不断加强,团结工程、协作工程、愉快工程得到了充分体现,保证了施工的同步跟进。面对工期异常紧迫,施工任务繁重的实际,指挥长胡一文果断在全公司范围内调配施工劳力,全体员工充分发扬了“团结协作,勇于奉献,敢于攻坚,不畏艰难”的太原铁建作风,在25个日日夜夜里,昼夜兼程,连续作战,确保了大新站上行场封锁施工的顺利完成。
第二篇:铁路封锁施工写实报告
**8站5月27-5月28日封锁施工写实报告
*****************************指挥部
2016年5月28日
一、写实时间
2016年5月 27 日 22时 49分~5月28日 4时 00分。
二、写实地点
**站41/43/45/47号岔(含)及47号道岔至53号道岔(含)间0km124m至0km285m间线路。
三、写实重点
计划封锁总时间为360分钟(23:00~05:00),其中工务封锁300分钟(23:00~04:00)进行拆除47#道岔、线路拨移、线路捣固稳定施工。封锁330分钟后(04:30),开通**站83号岔(含)至41号岔(不含)间线路、信联、接触网设备。封锁开始后45、46号道岔由我单位钉固在直股位置,车站加锁。82号道岔由车站在控制台单锁在侧股位置。封锁结束后停用**站6—Ⅺ道及6—Ⅺ道至53号岔(含)、6—10道至46号岔(不含)、Ⅺ道至82号道岔(不含)间线路(道岔)、信联、接触网设备,以上设备列入工程线管理。当天实际给点时间为22:49时,工务封锁线路时间为22:49时,消点开通时间为04:00时。
当天我单位组织226人参加封锁施工。拨移段线路采用大机捣固、稳定,开通后第一趟限速35km/h通过,之后恢复常速。拨移段线路捣固完毕后线路几何尺寸经施工及设备管理单位共同确认。
四、主要施工内容
工务封锁线路311分钟进行以下施工:
封锁**站41/43/45/47号岔(含)及47号道岔至53号道岔(含)间0km124m至0km285m间线路,进行拆除47#道岔并拨移线路施工。
五、写实情况
1.施工作业人员到位情况
我单位参加本次封锁施工总共226人,局领导1人,管理干部45人,作业人员180人。
指挥部指挥长1人(局领导),安全总监1人,总工1人,部门管理干部1人;**公司领导2人,部门管理人员2人;项目部经理1名、书记1名、副经理2名、总工1名、部门管理干部20名、带班5名、防护员8名,作业队180名作业人员。
施工单位施工领导小组组长**及组员、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技术人员**、质量安全人员**、现场防护人员(**、**、**)、作业人员**作业队226人于27 日22时15分由**站贵宾室侧门按预定线路进入施工地点,22时 35分到达施工地点等候。驻站联络员**于27日21时45分到达车站值班室;施工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配合单位**工务(段)、**电务(段)、**供电(段)、房产生活段等单位人员分别于27日21时46分、27日16时00分、27日16时00分、27日22时00分、27日21时50分到达。
2.主要机具、设备、材料到位情况
施工使用的机具、设备、材料:
线路捣固大机1台;线路稳定车1台;高程起道机2组;一拖二6台;螺栓机4台;锯轨机和钻眼机各3组;乙炔氧气2套;电焊机1台;拉伸机2台;齿条机30台;油压机4台;液压起道拨道机2台;除线路捣固大机和线路稳定车外,其他机具设备均于5月27日14时前运至施工地点附近设专人看守。
3.主要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1)施工防护情况:
施工现场按方案要求在封锁范围设置施工地点防护形成一个封闭的防护包围圈,并按规定设立防护标识,8名防护员按方案要求提前到达指定区域进行防护监控,防护体系在施工过程中能有效发挥相应功能。
4.天窗计划、使用情况
(1)(计划及利用:)本次施工,批准计划时间27日23时00分~28日4时00分共300分钟,实际利用时间27日22时49分~28日4时00分共311分钟。
(2)(要点情况:)驻站联络员**与配合单位人员**、**、**于27日21时45分开始办理要点手续,21时50分交车站值班员,车站值班员于22时49分发布施工命令。
(3)(准备及施工:)施工人员于22时35分到达施工地点;22时49分开始施工作业,4时00分作业结束,作业时间共计311分钟;
4时00分恢复线路,4时00分全部人员、机具、材料等撤出栅栏外。
(4)(消记:)5时00分中铁电气化局消记。(5)本次施工作业按计划时间完成。
5.施工作业情况
1、拆除47#道岔、拨移53#道岔并拨移线路作业,计划作业量拆除道岔1组、拨移道岔1组及拨移线路150m,作业人员226人,作业时间从22时49分至4时00分,完成计划作业量。2、22时49分封锁施工开始后,我单位按既定方案组织人员进行47#道岔拆除及53#道岔拨移,于23时36分完成道岔拆除整组横移,用时48分钟(该工序原计划用时50分钟);于23时48分完成原岔位的道碴清整、扒平工作,开始拨移线路,用时12分钟(该工序原计划用时30分钟)。于00时46分完成线路拨移及整道工作,开始进行大机捣固作业,用时58分钟(该工序原计划用时40分钟)。于01时45分线路捣固大机、稳定车完成四捣两稳作业,退回Ⅺ道待避,交付电务调试轨道电路,用时59分钟(该工序原计划用时80分钟)。于03时55分完成路料的清理,线路几何尺寸超限整改,于04时00分工务销点开通。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无
**指挥部 2016年5月28日
第三篇:封锁读后感
《封锁》读后有感
读过张爱玲的《封锁》之后,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以及作者张爱玲的一点见解。
封锁中的情与爱,终究是一场要谢幕的演出,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假如也来庸俗地把人生看做一条线段,那么最好的距离,就是近距离的平行。两个人,能不离不弃的始终保持着亲密距离是多么不容易的事。那些相交的线,纵然曾经亲密无间过,但过了交点,就只能越走越远。两个人从彼此看不见到突然间的情投意合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情。担如果相遇后是戛然而止,那么这便比不见还要叫人心痛。
很喜欢这句话,所谓封锁中的情爱,只是无聊时耍的花枪,不仅如此,就连耍花抢的那个手势,都带着讽刺的意味。而我们,也不过只是看客而已。”
——张苏春《封锁中的情与爱》
这句段话与我要表达的不谋而合,现在,想对文中一些有感觉的句子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
(1)“他看着她,她红了脸。她一脸红,让他看见了,他显然是很愉快。她的脸就越发红了。宗桢没有想到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过头来。在这里,他是一个男子。平时,他是会计师,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他是店里的主顾,他是市民。可是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
心语:可见,宗桢对翠远的感觉并不是爱,或许,那只是觉察自己能吸引一名女子,心里腾升起作为男人的自豪感罢了!他只是厌倦了那单调反复的日子和自己所扮演的一成不变的角色,而试图找寻某种激情来消遣一下而已。宗桢和翠远,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发现了自己的魅力,而激发了各自的激情。这样的暧昧,是没有结果的,他们注定只能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现实中的我们,有何尝不是这样呢?单调的日子里,敏感的我们会从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浮想联翩,只以为捕捉到了爱情的讯息,于是心中波澜起伏,喜怒无常,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切是多么无知和可笑,而把精力放在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上,内心会真正充实很多吧!
(2)“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心语:这是张爱玲用其女性的视角为我们解读的爱情。突然想起这么一篇文章:“爱情中,男生玩的是减分制,热恋时,她是完美的,任何缺点都没关系。而热恋期过后,男生就开始注意女生的缺点,心中的她就大打折扣了。”女生永远不要渴望一劳永逸,要不断地区提升自我,理性地对待爱情。
《封锁》是张爱玲一篇独具匠心的短篇小说,全篇主要写的是男女主脚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事在小说中发生了。《封锁》的不同之处在于看似随意的笔调下隐藏着巨大的张力!它通过电车被封锁,描写出两个在平淡、疲乏无聊的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而在某一短暂而特定的环境允许的情势之下,表现出对各自常规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间反叛。这是一种平常生活中不可能出
现的反逆。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的“本我”状态,包括人类本能的驱动力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倾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展现出本我。
正如陈奕迅《红玫瑰》的歌词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疼爱的都有恃无恐。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是社会要求并规定的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在心里骚动着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表露出来。而电车上的“封锁”环境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这是一个暂时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在这里他们没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原有的身份、地位和责任,没有了平时的那些种种顾虑,人们会暂时的抛离原本存在的那个自己,一个单纯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最终破蛹而出的本我。《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从电车上相遇再到相爱再到最后的分手,其实正好是对内心一直隐藏的那个“自己”的展现。在封锁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实验中,作品隐喻了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平常生活未被封锁之时,人性往往被封锁了,而生活被封锁时,人性反而敞开了。
而张爱玲散文中说她喜欢出名,渴望满足俗世的各种愿望,于是突围,而在没有人的场合她又觉得生命充满了欢悦,本能的心灵渴求又使得她不由自主的封锁,又而把文学作为封锁之后的另一生命。
《封锁》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最后,引用张爱玲在《我看苏青》里的一段告白:
“我平常看人,很容易把人看扁了,扁的小纸人,放在书里比较便利。“看扁了”不一定是发现人家的短处,不过是将立体化为平面的意思……因为是写小说的人,我想这是我的本份,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恶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有哀矜。眼中所见,有些天资很高的人,分明在哪里走错了一步,后来样也不行了,因为整个的人生态度的关系,就坏也坏得鬼鬼祟祟。有的也不是坏,只是没出息,不干净,不愉快。我书里多的是这等人,因为他们最能够代表社会的空气,同时也比较容易写……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仿佛是一个超脱的看客》她平静地诉说着平凡的故事,对所看到的人与事进行辛辣的讽刺,让人叹服于她那超凡的洞察力。她对笔下的人物没有特别的好恶,理性地展示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我想,这就是她的作品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缘故吧!
第四篇:《封锁》解读
《封锁》解读
一
《封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遭遇到封锁时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封锁结束后,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
从故事层面上看,这是一个“艳遇”的故事。它具备“艳遇”故事要求的一些元素,比如“旅行”。人物可以暂时从秩序化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而进入能够产生爱情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暂时忘掉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产生爱情的最大障碍;并且他们可以有时间闲得无聊,这使得爱情的欲望能够产生。两者--障碍的消除和欲望的产生是“艳遇”故事在逻辑上能够成立的前提,“旅行”是实现这个前提的标准化模式。我们可以把电车看作一个封闭的空间,它隔离了正常的生活空间,人和人之间许多不利于爱情发展的关系被排除了,只剩下比较单纯的乘客关系,并且具有了向爱情关系发展的可能性。当然,还有时间因素,市内交通毕竟不同于长途旅行,所以张爱玲必须把时间封锁起来,人为地让时间停滞或延长。此外,《封锁》中的人物也一般地符合“艳遇”故事的要求--孤男寡女(当然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不同的变体)。他们都存在某些缺乏,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存在着欲望。翠远的缺乏是“好人”的缺乏,她“象一教会派的少奶奶”,“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驰的,没有轮廊”,“很有讣闻的风味”。真实的生命对于她就像从希伯莱文到上海话那么遥远,她的欲望就是要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听到“红嘴唇斩卖淫妇……大世界……下等舞场与酒吧间”的充满肉欲的感官诱惑。
宗桢的缺乏是一个“老实人”的缺乏。他是“菠菜包子”,“一个个雪白的,喷出淡淡的麻油气味”,是像“讣告……申请……华股动态……隆重登场候教……”那些得胜的字眼儿。正因为他的琐屑和平庸,甚至都不能觉察出自己的缺乏与俗望。他向翠远的调情是被动的迫不得已的。甚至要借助张爱玲在这里设置的一个因果关系,要逃离董培芝和向她太太报复。但我们还是觉察了宗桢的欲望,只不过他自己一开始忘记了。后来,他的欲望才苏醒。“他现在记得了,他瞧见她上车的--非常戏剧化的一刹那,但是那戏剧效果是碰巧得到的,并不能归功于她。他低声道:'你知道么?我看见你上车。前头的玻璃上贴的广告,撕破了一块,从这破的地方我看见你的侧面,就只一点下巴。'是乃络维奶粉的广告,画着一个胖孩子,孩子的耳朵底下突然出现了这女人的下巴,仔细想起来是有点吓人的。'后来你低头去从皮包里拿钱,我才看见你的眼睛、眉毛、头发。'拆开来一部分一部分的看,她未尝没有她的一种风韵。”
接下来是短暂的爱情,这是欲望的完成过程和欲望完成。它是“艳遇”故事必备的核心元素。最后,“艳遇”故事的结构元素常常是封闭式的,起点和终点的合一,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漂亮的波纹而终将归于平静,在《封锁》中前后两次“叮玲玲玲……”的冷冷的铃声就把切断的时间和空间给修复上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二
从小说类型的元素分析,我们可以把《封锁》看成是普通意义上的“艳遇”故事。张爱玲对市民文化的兴趣可能会为此提供一些佐证。但这样的判断可能隐藏着几个危险。第一,从文本中有意地剥离出一些元素的分析方法可能会使文本的丰富性和诸多可能性受到破坏,会把分析引向“艳遇”故事而不是张爱玲的《封锁》;第二,将《封锁》归类于“艳遇”故事之后,我们还能得出什么其他结论呢?对文本的分析来说,虽然有时命名是必要的,但我们仅能将此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开始,而不是结论。的确,在《封锁》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丰富的意蕴不能为“艳遇”这个故事框架所容纳,而它们对文本的解读来说,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我们能够穿越文本的故事层面而进入更高一级的隐喻层面。
我们的分析可以从小说的题目入手。“封锁”应该不仅仅是提示宗桢和翠远遭遇爱情的特殊的时间段,也不仅仅是像开始分析“艳遇”故事的元素那样,仅是人为地把时间停滞或延长而使用的叙事技巧。它应该具有另一层的隐喻意义。小说的第一段是冗长、平庸和沉寂的,几乎没有任何动感的日常生活的喻示。这一段的人物行动线只有两句话,“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开电车的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开电车的人开电车”是小说的第一句话,叙述语言给我们带来的语感是冷漠、笨拙、贫乏而毫无生气。“车轨”、“曲蟮”的比喻意象显示出生命的冗长乏味,它是“柔滑”的,没有任何的尖锐力度同时又把握不住转瞬即逝,是“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单调的,毫无美感的“蠕蠕”的机构运动,并且还是“老长老长”没个尽头。这种生存状态几乎会让人发疯,然而所有的人都像开电车的一样不发疯。
封锁的隐喻意义在这里呈现为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对人们的封锁。接下来情节的发展使这个隐喻意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由封锁后的宗桢和翠远的短暂爱情来完成的。这一层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锁中的爱情遭遇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封锁。“如果不碰至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封锁成为一个与日常生活失去关联的突然凸现出来的真空状态。激情的突然发出,在文本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街上一阵乱,轰隆轰隆来了两辆卡车,载满了兵……出其不意地,两人的面庞异常接近。在极短的距离内,任何人的脸都和寻常不同,像银幕上特写镜头一般的紧张。宗桢和翠远突然觉得他们俩还是第一次见面。在宗桢眼中,她的脸象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更是风中的花蕊。
这个场景,像《倾城这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战乱之后的断墙下的突然发现。陌生化的文学效果,通过扭曲、变形和紧张,他们才会从陌生中第一次互相发现对方,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激情。而这之前,在宗桢的眼中,翠远是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激情。但现在,宗桢成为一个单纯的男子,而翠远则成为“会脸红”的“白描牡丹”样的娇羞可爱的女人。对比本文的开始段落,一个是冗长和贫乏,一个是激情和想象,它们相互对立,后者否定了前者,激情封锁了平庸,这构成文本中封锁的第二个隐喻。
事实上,对《封锁》叙述角度的分析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的对立及封锁的隐喻。在分析之前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叙述角度的绝对划分和区别,更多的是为了理论阐述的方便,而对于具体文本来说,则很难有那么纯粹。即使像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那样纯粹的旁观视角,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看到全知的视角。所以一些叙事学的研究干脆不用“视角”而用“聚集”,即在叙述语言中除了叙述者的语言之外还夹杂有人物的意识、观点等。对于《封锁》,视角的使用也是混杂的,所以我们此处的分析只是不太精确的精括的分析。《封锁》的视角运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旁观视角,一类是全知视角(兼杂着人物的聚焦)。旁观视角用于宗桢和翠远之外的场景描写,像小说开始时遭遇封锁马路上的慌乱的场景,以及电车上各色人等和山东乞丐等。这些场景是并置的,更多的是空间的排列而非时间的顺序,是展示而非进入。旁观的视角并不介入人物的内心,和人物保持着距离。它的冷漠,有时又带有些机智的嘲讽的叙述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日常生活场景的冗长、混乱、死寂、单调、平庸和无聊。全知视角用于宗桢和翠远,它在本文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对话,一是人物的内心描述和分析。人物进入了具体的情境,对话和内心活动不断推动情
节的进展,叙述者不再是冷漠的旁观者,它直接切入人物和情节,成为故事本身。叙述者对人物的了然于心,使人物依赖于叙事者。宗桢和翠远产生的激情同时也体现为叙述者的激情。激情和冗长的对立,也就是两种叙述、两个叙述者的对立。这构成了充满激情的叙述者对暗淡、冷漠的叙述者的封锁。对于后者,人物是死亡的,意识、生命和活力消退在一个个的场景中,仅仅成为场景的一个部分和摆设,场景压倒了人物。对于前者,人物则从场景中凸现出来,空间的并列变为时间的纵深,具有了意识,最终瞬间产生激情,冲破、超越了冗长沉闷的场景。对人物的压抑和封锁,反而封锁了场景。
这是封锁的第二层隐喻。但我们还可以发现第三层的隐喻意义,它主要是由本文的结构带来的,它造成本文的悲剧意味;激情的瞬间产生又瞬间消失。“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只不过是上海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这种封闭式的结构,两声冷冷的铃声把时间和空间切断了。第一次切断产生了激情,第二次切断是切断激情。生活重新恢复了常态,冗长和单调又重新封锁了激情,在翠远的眼中,人物死亡了,时间又换成了空间,人物重新又成了场景。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的摇。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当的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通过对“封锁”的三个隐喻意义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封锁》这篇小说在故事层面上是“艳遇”故事,但它的丰富的意蕴又超出了其承载。因此我们可以说它并不是个“艳遇”故事或者说它仅仅是借用了“艳遇”故事的外壳。“旅行”元素的功能原来仅仅是艳遇发生的前提,但“封锁”,正像我们分析的那样,它不仅作为前提存在,作为提供人物活动的时空存在,它是从日常生活的冗长中凸现出来的真空状态,是激情存在的方式;“邂逅”、“调情”也不是和不仅是感官欲望的表现,而是活的生命的发现;封闭的结构也突破了模式化的意义而获得更深的隐喻意义。
但上述的解读还不能说对《封锁》的分析已经完成,还有一些更重要的、有趣的发现。它们可能会对上述分析的结论构成颠覆,但同时也是对结论的一种丰富。
三
《封锁》中最精彩、最出色的艺术表现是反讽。在文本中,这是通过宗桢和翠远的相互错位,他们的激情只不过是没有对象的在想象中的独语,他们成为不可靠的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之间出现裂隙并相互背离,从而构成对激情的消解来完成的。也许,这才是“封锁”这个题目的最大的隐喻意义。
上文说过翠远是个极度缺乏的女人。小资产阶级、基督教的装腔作势、温文尔雅的家庭教育使她觉得真实的生命对于她是无比的遥远,她对生命的敏感和渴望是如此的强烈,甚至小孩坚硬的鞋底的触及都使她感到真实。而宗桢却是像木头一样的毫无生命的东西。渴望和渴望的对象在一开始就是错位的,滑稽的。在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曾提到张爱玲设计了一个因果关系让宗桢和翠远坐在一起。这里真实的逻辑是因为宗桢害怕培芝的纠缠,另一个逻辑关涉情节的向前发展,是为了让宗桢能够“调戏”翠远。这个因果关系设计得既笨拙又聪明。笨拙在于这个因果关系在文本中显得突兀,不惜浪费笔墨地设计培芝这样一个和情节进展几乎没什么关联的人物,他的功能仅仅是一个局部的因果关系中的因子。但同时这个设计又是聪明的,聪明就在于它的突兀和笨拙,以致让宗桢调戏翠远显得生硬和不可信,最终导致对后面产生的激情的消解。
在涉及宗桢和翠远的爱情时,张爱玲更多地运用全知和人物视角。在进行对话和内心活
动的描述时,这使得人物间的错位成为可能。具体地分析这些错位,是很有趣的。
宗桢迫于培芝而向翠远发出调情的信息,但对于发送者,它却仅是言语的、能指的滑动,并无具体的所指,所以他随口就“早忘了他说了些什么”。但接受者翠远却错误地接收了信息,“翠远笑了,看不出这个倒也会花言巧语……一个真的人!不很诚实,也不很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她突然觉得炽热,快乐。她背过脸去,细声道:'这种话,少说些罢!'”
“'申光大学……您在申光读书?'”这是宗桢吓退董培芝后的无话找话,亦不含具体的所指,而翠远又接收错子,以为是在奉承她的年轻,“她笑了,没有做声”。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错位:翠远的自做多情和宗桢的心不在焉。
宗桢现在真正开始调情了,这个老实人,开始变坏了,这是因为他看到“她颈上的像指甲印子的棕色的痣”,他“咳嗽”了一声,表明他对欲望想象的稍微压制,回到现实,也表明调情的真正开始。但是翠远又理解错了,她恰恰以为他是由坏人变成老实人。“她注意到他的手臂不在那儿了,以为他态度的转变是由于她端凝的入格,潜移默化所致。”翠远渴望爱情,但宗桢去渴望调情,这是他们的第二个错位。
宗桢要调情,就要把自己扮成挺可怜的没人同情的角色。“'你不知道--我家里--咳,别提了!'……宗桢迟疑了一会,方才吞吞吐吐,万分为难地说道:'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我。'”翠远是“皱着眉毛望着他,表示充分了解”。他们两人同时进入了“调情”的标准化情境。爱情似乎与真假无关。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文本中宗桢的“迟疑”、“吞吞吐吐”、“万分为难”,翠远的“皱着眉毛”,以及三个破折号产生对叙述这个故事的叙述者的怀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分离了,文本外出现了第三只眼睛,这让人想起张爱玲《传奇》的封面来。因此,文本获得了一种反讽的意味。现在我们可以怀疑此文第二部分对文本隐喻意义的分析了,它不是一个激情瞬间突破冗长、贫乏的封锁而又瞬间消失的悲剧故事,而是对激情的颠覆和消解。因而,当宗桢和翠远在卡车隆隆驶过互相第一次发现时,当翠远在宗桢的眼里成为一朵风中美丽的牡丹花时,当宗桢想象自己成为单纯的男子时,我们的确会感到其中具有滑稽和喜剧色彩的反讽意味。因而当我们读到“他们恋爱着了。他告诉她许多……无休无歇的话,可是她并不嫌烦”时,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是对爱情戏剧的滑稽摹仿。
但是这些“戏”中的人物对此并不知晓。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激情的想象中,他们“苦楚”、“温柔”、“慷慨激昂”、“痛哭”的爱情表白实际上是没有实指对象的。在这里,他们的语言功能不在于交流,而在于为自己提供一个讲话的场所,是能指的无限蔓延,他们愿望的满足是没有对象的,仅在自己的想象中完成。愿望、激情变成了纯粹是语言组织的结果。小说文本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宗桢回到家,“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这是一出可笑的爱情戏。上述这些:宗桢和翠远的错位;不可靠的叙述者--作者和叙述者的距离;激情的表白只不过是能指的滑动;最终构成了文本的反讽力量。
文本最后“乌壳虫”的意象饶有趣味。整个人尖、整个生命过程就像乌壳虫一样,它会思考么,思考是痛苦的,并且“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还是回窠去吧。现在让我们也回到此文的第一部分“艳遇”故事上来,我们可能又会发出,《封锁》和“艳遇”故事,除了故事表层的相同,还有另一些更重要的相同。“艳遇”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思想,而《封锁》也不需要。因为“思想毕竟是痛苦的”。
第五篇:《封锁》读后感
本我?
——《封锁》读后感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
也许可以这样解释,如果不碰到封锁,生活的常规是永远不会变的。而常规、长态、日常生活,往往会使人不知不觉的迷失本性,丢失自我。于是,就在这封锁中,就在这短暂的、狭小的被隔离的世界里,常规缺乏了它的约束力,一切生活的常态更显得空虚、没有营养、毫无意义„„
相反的是,那些平时藏在内心深处的、不符合常规的渴望却愈加强烈,诱使着人们去进行心灵的冒险,进而付诸行动。
“他向她低声笑道:‘这封锁,几时完哪?真讨厌!’”,这是一次冲破常规的束缚的试探。而崇祯躲着他的亲戚的姿态,则更像是钻了常规的漏洞一样,又像是一种炫耀——“他的表侄正在那里双眼灼灼望着他,脸上带着点会心的微笑。如果他夹忙里跟他表侄对一对眼,也许那小子会怯怯地低下头去——处女风韵的窘态;也许那小子会向他挤一挤眼睛——谁知道?”
“翠远吃了一惊”,显然,我们的女主人公没有丝毫的准备。“他咬一咬牙,重新向翠远进攻”,“翠远重新吃了一惊”,他又夸她,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她背过脸去,细声道:‘这种话,少说些罢!’”这一句充满了少女的娇羞,却是已经动心了。
于是,常规被打破了„„
他继续和她说话,她也回应着他。“他看着她,她红了脸,她一脸红,让他看见了,他显然是很愉快。她的脸就越发红了。”
“崇祯没有想到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过头来。”这显然是一种常规生活中不曾有的刺激。
“他们恋爱着了。” “他告诉她许多话”,“无休无歇的话,可是她不嫌烦”。他告诉她要打算重新结婚,又顾虑着孩子,他又问她是不是自由的,顾虑着她的家里人——终究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常规。她觉着:“他是个好人——世界上的好人又多了一个!”
他问她要电话号码,她只说了一遍,他掏笔,却越忙约摸不着,她却觉得,他理该记得。“封锁开放了。”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 “他走了。”
“对于她,他等于死了。” 然后呢?
然后,没有了„„
常规约束不了封锁里的世界,封锁里发生的是又怎么能延续到常规里来呢? 那封锁里的自己,算是本我的释放吗?叛逆罢了。什么才叫本我?
谁知道呢?总之,我是生活在常规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