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风氓看中国古代的结婚礼仪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时间:2019-05-15 09: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卫风氓看中国古代的结婚礼仪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卫风氓看中国古代的结婚礼仪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第一篇:从卫风氓看中国古代的结婚礼仪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从《卫风·氓》看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快下课了,学生们都在认真地背着课文。突然,有人举起了手,然后站了起来:“老师,你不 是说男女主人公是自由恋爱的吗?但‘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却告诉我们,没有媒人,他们就不能结婚。既然是自由恋爱,为什么还要媒人呢?我们现在就可以不要媒人了。”

学生们都笑了。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古人结婚前一定要占卜吗?是不是结婚的时候女方都要带大量的财物到男方去呢?那贫穷的人就不结婚了吗?”

说实话,学生的提问是我备课时未曾想到的,但是却引起了我的深思。对呀,古人结婚和现代人结婚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我意识到这是我们师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契机。于是,我布置了当天的语文作业,即“运用各种方式收集整理古代的婚姻制度”。从学生整理好的材料看,这是一次深受学生欢迎的作业。现将其展示如下。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而在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六礼分别为:

一、纳采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二、问名

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三、纳吉

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如《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得吉兆后方能定婚。

四、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五、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六、亲迎

又称迎亲,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

而“媒”字的出现,最早就见于《卫风·氓》这首诗。媒字的现代解释是“媒介”的意思,古代作“谋”字解释,即通过谋合而合成的意思。“妁”,也有谋的含义,又有妁的含义。“媒妁之言”在占代与“父母之命”相提并论,它是构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使婚姻合乎道德的一个楔子。“媒人”一词,最早见之于《孔雀东南飞》一首诗中:“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礼记·坊记》说:“男女无媒不交”。这些说的都是没有媒人不能成婚姻。近世,俗谚叫做“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在周代,婚姻的缔结要通过媒人,在社会上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不遵父母的意愿,不经过媒妁说合的男女间两相倾慕的恋爱,不仅父母反对,就是国人也鄙视。尤其是到了唐代,“媒灼之言”移入了法律条文中。《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演变,媒人对婚姻的意义逐渐渗入人们的思想意识,成为一种为世人公认的习俗。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句话了。这不但是一种礼节,而且更能反应出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差异:一个急躁易怒,一个细心知礼,这也就暗示了他们的婚姻悲剧。

这次作业,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还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适当地布置这样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二篇:《卫风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也就是比喻之意。“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师:上个班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请大家拿起笔,范读。

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有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

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个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

一起翻译文本。翻译: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请你不要生怨气,秋天为期我等你。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彩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多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就对我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

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师: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

生9:婚前,婚后,回家。

师:婚前一般叫——恋爱,前两节。

回家 最后一节。

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叙事诗,女子自述婚姻的悲剧。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那我问问,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因为依依不舍。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这个女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

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桑之未落„„桑之落矣”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2起到暗示作用,女子生活以后的不幸。

3前面写婚前,后面写婚后,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1唤起联想。用以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推测这是“氓”变心的主要原因。

2用女子熟悉的桑叶做比,“抱布贸丝”可看出她是养蚕的。富于生活气息,暗示她的勤劳。

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但吃多了会因醉昏迷;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吗。

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桑女是有着高尚纯洁的心灵、敢于追求爱情、面对困境勇于决裂,这样的一个形象,这样一篇优美的诗歌,给现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生(甲):男女平等。

生(乙):人生在面临困境、困惑、难以抉择时要果断作出结果。

生(丙):男女应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生(丁):我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对于男子,需要对自己的家庭与承诺付出一份责任,做事不可只图新鲜感。

对于女子,在爱情方面需要更加的理智,要用冷静的头脑面对生活、当断则断。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对于这篇诗歌有着很深刻的见解。我们要关注男女平等、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更要对自身问题关注,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当面临困难时,当机立断。我们还可以由此感受到桑女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第三篇:《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氓》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第四篇:卫风·氓__教案

《诗经•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氓》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文章。选自《诗经》,是《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述长诗。这首诗的语言障碍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因此教学重点在于叙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学生对于诗经的艺术手法具有一定掌握,不过但是就诗歌的情感理解来说,他们又常常缺乏缓慢从容的心态,因而在诗歌学习上向来比较粗糙。因此在讲授课文中,在整体感知、局部感知的基础上,细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力求让学生真正的听懂、会用。此外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领会诗经的语言美,艺术美,情怀美。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字词,诵读诗歌,掌握诗体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2)了解诗经概况,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情感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

在全文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

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领会先秦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及爱情观。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特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为思路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了诗歌《关雎》和《蒹葭》,这两首有关爱情的诗都是都选自《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而爱情与婚姻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中另一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氓》。(板书)

二、诵读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2、教师纠音释义,并适当延伸。

1)注音 匪我愆期 qian 将子无怒 qiang 劝

将进酒

载笑载言

多音字 zai 1)三声:a当“年”讲时,三年五载;b记载

2)其他情况下读四声:下载

匪:fēi

于:xū

说:tuō

将:qiāng 汤:shāng

裳:cháng

载:zài

于嗟鸠兮

不可说也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 2)释义

送子涉淇:子,你。

注:这里的“子”与前后文的“氓”、“尔”、“士”都是人称代词“你”的意思,但语气轻重程度不同,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把握人称代词背后蕴含的情感变化。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把)

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来)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至于暴矣 反是不思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眼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2.通假字:

匪——非:不是

于——吁:语气词

无——毋

说——脱:脱身

泮——畔:河岸

3.词类活用

黄:变黄(名词作动词)。

二三:经常改变(数词作动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根据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人称的变化为线索,分析故事情节及情感内涵。

氓——子——尔——士(板书)

解析:氓(显示其身份)——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热恋时)——尔(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好像是到了热恋之后、居家过日子阶段)——士(古时男子的通称,到了最后,决绝时称")(板书)

补充:牛运震曰:“称之曰„氓‟,鄙之也;曰„子‟曰„尔‟,亲之也;曰„士‟,欲深斥之,而谬为贵之也。称谓变换,俱有用意处。”

(一)学习从“氓”到“子”(恋爱)部分。(1—2章)

请大家再仔细阅读一遍,看能不能简要翻译一下这个部分?

看看这样的翻译行不行:

1、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那么再看看这样的翻译又怎么样呢:

2、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可见啊,一篇文章的翻译不一定非得用叙述直白的语言逐字逐句的解释,我们如果能用诗一样的语言,能够用自己正常心里解读,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理解。那么后几个章节的翻译老师在这节课就不在讲解了,交给同学们作为课后作业,在不脱离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选择地将它翻译或改编为散文、小说、诗歌、日记、戏剧等,用自己的诗一样的语言来展示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所谓不一定最美,但一定最有情感,最真实的语言。——清纯,自然,思无邪的特点(但老师提醒大家一下,我们的理解还是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对重要字词的掌握的)

现在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恋爱阶段,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板书)

齐背第一段。

(二)学习从“尔”到“士”(“婚变”)部分

1)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a结构上: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起到了过渡作用。

b内容上:比兴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女主人公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同时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明确: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扩展:“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2)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拓展: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来自娘家兄 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5)学生试背诵。

(三)“决绝”部分(最后一段)。

(1)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

决绝分离的态度 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暗示忍耐有限。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六、布置作业。

1、将《氓》改成现代诗。

2、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

[板书]

一、诵读

二、理解

(情节)(章句)

(基调)

氓——子——尔——士 恋爱 婚变 决绝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第六章

清醒、刚烈

第五篇:《卫风 氓》教案

《卫风 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比兴艺术手法;

3.了解《氓》的情节和主题。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准确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思维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以往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婚嫁是有讲究的,什么“门当户对”(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那他们有没有婚姻自由?(生:没有)我们现在的婚姻也是有讲究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都是古代没有的。那么,老师的问题来了:是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就是幸福美满的呢?(生:不一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卫风 氓》就是一个恋爱自由,悲剧结局的典型。那为什么自由恋爱会竟一悲剧收场呢?请同学们先

看课文。(板书《氓.》)

二.简介《诗经》

1.地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作《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

2.分类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明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

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3.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

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均匀,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手法。

兴,即是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羊群要有领头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三.诵读课文

1.学生集体诵读。

明确:《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鲜明。因而,一般读为“二/二”拍,如:“氓之/蚩

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正音正字

匪(fěi)愆(qiān)将(qiāng)于(xǖ)说(tuō)徂(cú)汤(shāng)渐(jiān)裳(cháng)

糜(mǐ)角(jiǎo)隰(xí)

四.整体把握

1.情节(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

我们以时间为序,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分为三个阶段:“恋爱(一二章)---婚变(三 四五章)---决绝

(六章)”。

2.基调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叙写了“我”的婚恋三部曲,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阶段:热情、幸福;

第二阶段:怨恨、痛苦;

第三阶段:清醒、刚烈。

3.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小结

这节课首先介绍了《诗经》的基本常识;其次,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的脉络,理清了故事情节,明确了文章主旨。下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氓》; 2.试分析人物性格。

七.板书设计

恋爱 热情 幸福

婚变 怨恨 沉痛

决绝 清醒 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艺术表现手法;

2.《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3.探究悲剧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重点。

三.具体研习

(一)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生气(想象)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许婚)5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婚期,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

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6.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可见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

格特点:

男:对婚姻郑重其事、认真

女:执著、痴情

男青年郑重其事的占卜算卦确定了女子“体无咎言”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最终(迎娶)姑娘。

8.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赋”,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他们的爱情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二)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1.提问: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阐述这种变化?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变化,这两章以抒情为主,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劝诫)。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食贫”“三岁为妇”中的“三” 三岁,指多年。古诗文中“三”常泛指多数。(链接《魏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里的“三岁”即指多年,表现出“硕鼠”的贪婪、无耻;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中的“三匝”同样不是“确数”,写出了贤才在择枝而栖过程中的犹豫与彷徨。)

2.婚后男女主人公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女子嫁给氓后,日夜操劳,“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的劳作与贫苦的生活,尤其是氓的“二三其得”带给她的长期的精神痛苦与煎熬,让曾经美丽动人的她变得苍老、憔悴。强烈的(控诉)愤怒的批判了男子对待爱情就象红花,怒放时鲜艳夺目,热情似火,然而再美的花都不能开得长久,薄情负心带给女主

人公的是无尽的伤害和流水般的哀怨。3.“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句话隐含着什么样的信息?

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女主人公与氓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联系下文,就更明显了:“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最后女主人被无情离弃无赖还家时,家人听了她伤心的倾诉之后的态度。不但得不到应有得安慰和体贴,反而是嘲笑和讥讽,所以,这两段分别写的是回娘家路上的心理、回家之后的心理与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也不单是出于叙述回家的需要,它更是为暗示人物的感情。可以理解为:江水会把车帷打湿,说明水大而急,这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极不平静,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吻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

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三)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1.提问:“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

明确: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

变 女:决绝,刚强

2.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分析:现实的冷酷使女主人公清醒的认识到了真正忠贞爱情只是遥远的理想,坚毅的女主人公发出了呐喊:“反是不思,亦也焉哉”。对已死爱情作(决绝)的告别。女主人公的坚强,果断,刚毅,清醒的性格到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通过对诗歌故事情节的梳理,让同学讨论: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分析略)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四.课文总结:《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是《诗经》中杰出的作品之一。

五.探究课题

为什么自由恋爱会以悲剧结局?

1.士之变心说

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贰其行”。

2.年老色衰说

诗中比兴的句子

3.社会制度说

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实为骗财。“抱布贸丝”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来,连人带物一起拉走。婚后估计是挥霍的差不多了就对女子不客气了。

4.性格不和说

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的表象“蚩蚩”所蒙蔽。

六.课堂小结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是《诗经》中杰出的作品一。

七.布置作业

预习和背诵《无衣》《静女》

八.板书设计(略)

卫风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下载从卫风氓看中国古代的结婚礼仪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卫风氓看中国古代的结婚礼仪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卫风氓教案

    学目标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阅读......

    卫风氓教案

    卫风氓教案 篇一: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传统。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4、把握人物形象及情感......

    诗经·卫风·氓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

    卫风·氓 教案

    一、 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

    卫风氓读后感

    卫风氓读后感(一)是到该离开的时候了,是该走了,应该带些什么离开呢?是后悔还是痛恨?这些我都不要,我只想平静的,不带走一粒尘埃。没想到我会走到这一步,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叶子的离......

    公开课教案:从《氓》《孔雀东南飞》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从《氓》和《孔雀东南飞》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 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理解女性婚姻幸福的真正保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两个催......

    《诗经·卫风·氓》教案

    《诗经·卫风·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回顾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 能力目标:提高并不断挖掘通过研读课文得出结论的能力。 3. 德育目标: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经·卫风·氓》赏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