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初中要点总结

时间:2019-05-15 09:2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生借书说初中要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生借书说初中要点总结》。

第一篇:黄生借书说初中要点总结

《黄生借书说》

一 解释粗体字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祖父和父亲; 积 :收藏; 无论:不用说; 2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独:仅仅; 为:是; 然:这样,即“非借不能读”。3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夫人:那人; 强:勉强; 假:借; 逼:催讨; 取:逼取 虑:担心; 取:索取;

焉:语气助词;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

惴惴焉:忧惧的样子; 已:停止; 存:保存; 去:失去; 5 若业为吾所有

业:已经; 为:被; 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庋:放置,保存; 姑:姑且; 俟:等待; 异:别的,其他的; 观:看;

云:这样; 不与,归而形诸梦。

与:给; 归:回来; 形:出现,表现,; 诸:之于; 8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切:迫切; 如是:象这样; 辄:就; 省:记; 9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通籍:做官; 俸:俸禄; 去:失去; 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集。

素蟫:蛀蚀书籍的银白色的蠢虫; 蒙:覆盖; 卷轴:书册;

素蟫灰丝:蠹虫丝迹; 10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少:年幼; 为:是; 可:值得; 惜:珍惜; 11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好:喜欢; 难:困难; 致:得到,买到; 12 今黄生贫类予

类:类似,像;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知:懂得; 专:专心; 归:归还; 14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写; 说:一种文体; 俱:一起(交给黄生); 15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惟:只; 予:我; 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16汗牛塞屋

汗:使。。出汗 17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固:本来。

二课文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 小仓山房文集 》,作者是 清朝(朝代)的 袁枚,字子才,号 简斋,又号 随园主人,他有一部诗歌评论集是《随园诗话》。

(2)“说”是古代的一种 可以发表议论、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的文体,课题的“说”是 对黄生借书发表议论 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 余、予、吾,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尔、若、汝。

(4)课文采用了 对比 说理的方法,课文为了论证“ 书非借不能读也 ”这一中心观点,用 反问 语气提出 子不闻藏书者乎,接着作者历数 三个藏书者不读书的现象,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并进而推论其他事物: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从 反面 进行论证藏书却不读书,然后“借人之书,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和“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做对比,进一步论证观点。

(5)第二段中“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的运用 神态 和 动作 描写,写出了 既担心主人讨还又非常珍惜借来的东西 的心理。

(6)第三段“其切如是”中的“是”是个代词,它指代了 归而形诸梦 这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 迫切渴望读书 的思想感情。

(7)第三段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借书读时“ 故有所览辄省记 ”,做了官以后却“ 落落打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这样写的目的是 以亲身经历体验一步有力论争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8)从文中找出两队意思相反的词: 存—— 去、公书——吝书

(9)“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中的“然”指 这样即“非借不能读”

(10)文中的“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描写出了 藏书很多 “汗牛塞屋”指 搬运起来累得使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我们还可以运用另一个成语形容藏书很多 汗牛充栋

(11)文中,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2)理解“书非借不能读也” 答1 书不是借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却止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

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读书。

(13)理解“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这句话是课文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推论,指不仅仅书是这样,天下的东西都是这样。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却止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读书。

举例:小时候,见到别的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是,就会借来反复不停地玩,舍不得还掉,但当自己拥有时玩了几次就会丢在一边。

(14)“七略”指 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四库”指 经、史、子、集四库

(15)写出每一段的内容 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列议论。运用三个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以及“借人之书,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和“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做对比,论证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有力的论据,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4 对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5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三 体会下面两句话的含义,然后做题: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借者”是指(A)

A 作者本人 B 黄生 C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借给别人书的人

(2)“可惜”的意思是:(A)

A 应当珍惜 B 值得惋惜 C 使人叹息 D 让人可怜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1)“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B)A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希望黄生动的借书的艰难

C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2)“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A)

A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 本文就黄生允许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D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第二篇: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三

[标题]

黄生借书说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是自读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原则,以教师指导下的自读为主线进行训练。

教学本文可采用诵读法,共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3.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指点迷津】

兴趣激发

.背诵过程中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对背的方式进行。

2.讨论过程中可设立论辩白,再设一反方进行辩论。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并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写法。

3.领会文中所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难点

“难”和“难测”的不同用法。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掌握字词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g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所以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书。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辨音

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假期

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节省

③juǎn翻卷

juàn素镡灰比时蒙卷轴

5.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若业为吾所有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

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

之吝书若不相类

立性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作品简介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写作特色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句中“然则”便译作“这样……那么”。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5.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作用是什么?

归纳: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到他家去借,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幸运和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妙文赏析】

〔英〕兰斯洛特•G•戴维森

尽管布莱尔牧师像往常一样地镇定,可当他被带上警车时仍不免思索这次被突访的原因。今天不是礼拜天,不该是警察局向囚犯提供忏悔的日子。

难道是自己教区的治安出了问题,那些“孩子们”又忘记了他的教诲?不可能!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也得到上帝的爱怜,几乎每一个圣日,自己都和他们共享主的圣餐。难道又是那些怨妇向警察局告发了她们有外遇的丈夫?不,这也不可能!因为这些年自己定期拜访她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她们淡漠了被抛弃的感受。更让牧师自豪的是,他事实上已成了她们公共的情人。毕竟多年教士生涯使布莱尔保持了当今已少有的绅士风度。

墙?坐到车上,布莱尔想起了那两个警官向他说明来意时,曾不怀好意地瞄了瞄自己身后的堵墙,嘴上还挂着莫名的微笑。难道……不,不可能!牧师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堵墙是花费了全部的存款造起来的。不仅防火、防水、防震,甚至防射线探测。这,足以保护……况且,它又和四周结合得如此完美,不经牧师指点,根本没人会想到那后面的还有一间暗房。

布莱尔不禁暗怪自己多心了。或许,在昨夜的地震中,又有某个犯人被夺走了生命,正等着他去祈祷。那些可怜的孩子,在天堂洗脱你们的罪恶吧!牧师在心中默念,手下意识地在胸前画了一个优美的十字。

想到这里,牧师不禁思忖起等会儿的祷告了。甚至,他也盘算起了下周去索伦湖度假的行程。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

这根本就是一次寻常的访问!布莱尔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警车缓缓驶过街角。牧师很诧异他的后院竟拥挤了那么多茶枪的警察。可当他的目光落在自家的后墙时,布莱尔的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血液霎时涨满了脸上所有的血管。布莱尔分明看到,那幅数年前自己从德市大教堂窃来的、而今挂在那堵完好无损的隔离墙上的圣母像,正从破损的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的微笑……

赏析:

这篇不足一千字的短文中,讲述了一个人性恶的故事。教士布莱尔是一位牧师,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本应是一个仁慈的、虔诚的、充满爱心的、没有私欲的上帝的代言人,而在牧师布莱尔身上,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人性的弱点:贪婪、好色、虚伪。从表面上看,布莱尔尽着一个牧师的职责,他时时教诲那些不安分的上帝的“孩子们”,定期去安慰被丈夫们抛弃的怨妇,甚至每一个圣日,他都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自己一起共享主的圣餐,他接受罪人的忏悔并为他们褥告,请求上帝原谅他们的罪恶,而在暗地里,在他花费了全部存款建造的那堵墙的后面,却隐藏着他干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基督教中奉行人性恶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为自己赎罪,只有不断地向上帝忏悔、祈祷,才能洗脱自己的罪责。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神职人员是受到人们相当的尊敬和信任的,而作家戴维森却恰恰选定了布莱尔牧师这位上帝的使者来表现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的无情批判和嘲笑。尤其是结尾部分布莱尔幻想着“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和“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微笑”的圣母像形成的强烈对比,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思维体操】

小李、小方、小王是邻居,他们三人分别考上了郑州大学、郑州工学院和河南财经学院,分别学的是统计、机电、哲学三个专业。如果还知道下列情况:

a.小李不在河南财经学院;

b.小方不在郑州工学院;

c.在河南财学院读书

的不是学哲学专业的;

d.小方不学统计专业;

e.在郑州工学院的是学机电专业的。

请问:他们三人各上哪个大学?各学什么专业?

参考答案:

首先,确定三人所学的三个专业各在哪个大学。

①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或学统计、或学机电、或学哲学,据条件c和e,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是哲学专业。

②在河南财经学院读书的是统计专业

其次,确定小方的学校和专业。

③小方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据条件b、d和①,得知,小方在郑州大学哲学专业。

再次,确定小李的学校和专业。

④小李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根据条件a和推理③,得知小李在郑州工学院学机电专业。

最后,据推理③④,得知小王在河南财经学院学统计专业。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本文是一篇自读文,难点不多,但字词和常识却很重要。如:汗牛

强假

惴惴

异日

路路

公等。有关袁枚的文学常识也是较重要的,常以填空和判断的形式出现。本文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要明确。另外可就这篇写一写读后感,加强理解,加深认识。

【动脑动手】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A.天子读书者有几

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借者”是指:

A.作者本人

B.黄生

c.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借给别人书的人

“可惜”的意思是:

A.应当珍惜

B.值得惋惜

c.使人叹息

D.让人可怜

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A.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A.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B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A、c

A

2.B

A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c

【创新园地】

给你一个瓶子和一支尺子,你能用这支尺子算出这个瓶的容积来吗?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仔细地动一动脑筋,就能把测量的方法想出来。

参考答案:

经瓶内注入半瓶水,然后用尺子量出“瓶底的内圆直径,就可以算出瓶底面积。再测出水的高度,这样盛水的部分容积就可用底乘高的公式来算出。然后把瓶倒过来,同样算出瓶内无水部分的容积,再把两部分加起来,这样瓶的总容积就得出来了。

第三篇:黄生借书说教案

课题: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3、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说”这一文体和特点;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及“说”的特点。

2、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仍坚持其革新立场,关心社会问题,在这期间,他写了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捕蛇者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体及作者简介

1、“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学过的同类题材的作品有《马说》、《爱莲说》等。

2、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十年后才被改派到更边远更落后的(广西)柳州当刺史(故又称柳州),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压抑,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柳州,年仅47岁。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读课文

六、合作探究第一段内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3、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齐读1—3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2、掌握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复习检查

2、疏通译文。

一、复习检查。

1、(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黑质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

当其租入(当,抵当,抵充)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继承)貌若甚戚者(戚,悲伤)

若毒之乎(毒,怨恨)

2、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二、默读第4、5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3、蒋氏的话从三个方面把自己和乡邻做了对比,请把这三个方面添在下面横线上(用自己的话回答)

a、六十年生与死的对比 b、平时危与安的对比 c、先死与后死的对比 这些对比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用原文回答):“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又安敢毒耶”

三、齐读第5段,师生共同探讨:

1、重点字词: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2、思考:a、本文表现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话是什么? 明确: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引用孔子的话表示对苛酷的赋税不满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苛政猛于虎也。

四、齐读课文后讨论:

1、《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2、从选文来看,本文组织材料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余悲的是:捕蛇者的悲惨遭遇。

余信的是:苛税的繁重。

余明白的是:“苛政猛于虎”的道理。余期望的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译文。

2、做《伴你学》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合作探究全文内容。

2、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 “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三、课堂测试:

1、给加点字注音

以啮人

当其租入 嗣 莅事者 日蹙 谨食之 洵洵 ........

2、解释加点字:

黑质而白章

以啮人 则久已病矣 犯寒暑 .....

3、翻译下面句子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简答

作者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布置作业

1、掌握《伴你学》

2、背诵4、5两段。

第四篇: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读书么?喜欢读什么书?读的书是自己买的还是向别人借的?你们觉得是自己买的书还是向别人借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得更仔细认真呢?有关这个问题,清代文人袁枚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论述,就是——《黄生借书说》。

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采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来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多是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现代的杂文有些类似。以前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等

三、解题

“黄生”是姓黄的读书人,题目的意思是: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做到两个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看这些字的读音能读准么?

还有两句话的节奏需要把握:句前关联词及副词后的停顿。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也”在句中的停顿。②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在“也”后停顿,“也”就表示舒缓语气

五、疏通文义

把握读音与节奏之后,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尝试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小组之间可以合作,有问题的地方做个标记,等会我们一起解决。提问: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语句翻译

六、课文赏析

理解课文意思之后,请同学们考虑,袁枚在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如果把此文看成一篇议论文的话,那这就是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袁枚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真地读。换句话说就是书只有借来的才能认真地读。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首先列举了两种人,其中一种是借书者,另一种是藏书者。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藏书者的读书表现如何?藏书者不读书。(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接下来作者说了一句话:“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作者论述的范围由单一的书扩展到天下的物。

紧接着,作者如何写这两种人的表现?这两种人的表现有什么区别?藏必高束;借而摩玩。两相比较差别如此鲜明,藏者高高地放置起来置之不理,而借者摩玩不已爱不释手。在这里作者论述的是“物”,书也包含在“物”内,所以很恰当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如果分析论证方法是属于对比论证。)

到此为止,作者列举的都是别人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似乎还欠缺一些说服力,所以袁枚有写到了什么?袁枚自己的读书经历。袁枚用自己的读书经历来证明观点告诫黄生,这种做法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现身说法。

看来,袁枚的读书经历还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年幼时和通籍后。年幼时的袁枚是借书者,他的表现是辄省记;通籍后的袁枚是藏书者,他的表现是蒙卷轴。两相比较,差别也是如此鲜明,袁枚以自己的读书经历证明年幼借书之时能够认真读书。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中“少时之岁月”仅仅是指袁枚么?还有黄生,袁枚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为了更加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袁枚还比较了自己与黄生家境与借书经历的异同。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是贫借相类,他们之间不同之处是什么呢?首先袁枚比较了自己与张氏在借书态度上的不同——公书吝书不相类。然后作者说黄生遇到了自己公书是——知幸,而自己遇到张氏吝书是——不幸,最后袁枚说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是对黄生的期望,期望他专心读书。

最后一段,作者说“为一说,使与书俱”是说袁枚写了这篇《黄生借书说》然后和黄生要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那么,袁枚写《黄生借书说》的用意是什么呢?勉励黄生刻苦读书。所以我们要理解此文的积极意义,袁枚嘲讽的是只知道吝书而不读书的守书奴,不是讽刺博览群书、潜心研究的学者,更不是反对买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学们和黄生的身份类似,都算是读书人,你们可以从《黄生借书说》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同学们现在是初四毕业生,珍惜时光、刻苦读书是袁枚对黄生的期待,这也是老师对同学们的期待,明年同学们将要面对人生中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中考,九年磨一剑,明朝亮剑时,希望同学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中考中利剑出鞘,金榜题名。

第五篇:《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黄生”指青年黄允修。“说”足古代的一种文体,叮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求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生字词。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背诵并默写全文。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议论层层深入,含蓄表达主旨的写法。【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多搜集些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导入。如: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2.作者作品简介。袁枚是一位较重要的作家,“说”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必须让学生据实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搜集,教师再加以补充。明确: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所写成的文章;“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但都是为说明一个道理。

/ 5

3.学生多样化朗读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方法,本环节读的方法丰富多样,能

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采取教师范读课文:正音、停顿、节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正音、感知文章大意。再挑学生自主争先朗读,师生点评。在点评的基础上,全班再一次齐读。声音洪亮,要求达到准确流畅,节奏和谐,快慢有度。

4.整体感知课文。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用原文回答:(1)文章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3)富有藏书而不读的有哪三种人?(问题较简单,学生集体回答即可)

5.译读课文,梳理思路。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层次。(1)结合注释理解文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处理疑难词句。(2)能结合注释准确地说出文意大意,注意以下重点语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然:然而、可是。无沦:不要说。非独书为然然:这样。强假:勉强借的。若业:如果已经。为吾所有 为:被。俟异日 俟:等到。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家贫难致 致:得到。故有所览,辄省记 览;阅读。辄:就。省:明了,明白。俸去书来 俸:薪俸。可惜:值得珍惜。

(3)概括各段大意,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适当点拨:第1段从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和第3自然段的内容。第2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第4自然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6.研读课文,问题探究。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后引导学生探讨:

(1)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明确;作者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得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 5

(2)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明确: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坊。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3)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读书效率很高。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点。

7.比较探究。本环节旨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写作特色地把握学生能点出其中的几点即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补充。

(1)比较袁枚与柏杨关于借书的观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都认为借书必还。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无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未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

(2)论证借书必还,袁、柏写法各有哪些独特之处?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袁枚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柏杨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

(3)探究本文在写作上的对比手法。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总结归纳: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存,3 / 5

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蟑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论点。第4自然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的图片:袁枚图像及资料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作者作品语言特色。2.课文中有关的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真正领悟文章中的思想和写作特色。加深学生认识。

(三)教学资料要求 1.作者图像 2.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有政声。三十三岁时因其父亡故而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筑室小仓山,称随园,因又自号随园主人。于此从事诗文著述近五十年。他发展了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性情之外无诗”,论诗有明显的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对当时影响很大。散文笔墨畅达,才气流溢,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3.相关资料:

课文简析 王镇远

文章虽仅三百余字,但写得颇有感情,令人感到真切。如第二段中“书非借不能读也”以下,一连用了三个问句来说明藏书者未必能读书,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举了天子与富贵人的例子,不仅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且表现了袁枚敢于指责权贵、无视传统的个性。又如“余幼好书”一段,叙述了亲身经历。以少年时借书的困难和自己的勤于记诵与后来通籍后积书日多而读书渐少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是切身体会,所以写得极真切感人。此文由于是写给学生的,所以乍看似乎信手写出,漫不经意,然仔细分析,可见波澜起伏,层层展开,颇

/ 5

具谋篇运思的匠心。第一段简略地交代写作本文的缘起。只是全文的引子。第段开门见山,劈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并以此贯穿全文。魏际瑞说韩愈的文章“入手多特起,故雄奇有力”,此句也可谓“特起”,这正是中国古二代散文(特别是论说文)起势的常用手法,即在第一句将所说的论点和盘托出,给读者以强烈印象,然后徐徐展开。第三段由书而推到天下之物,进一步说明了第二段中的观点。第四段则以亲身经历说明了借书读之易专、藏书未必能读的事实,紧扣文章宗旨。第五段归结到黄生借书事,以黄生今日的借书与自己昔日的借书作了对比,指出了彼此不同的遭遇,回扣上文,而勉励后进的用意已溢于言表。“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两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黄生的希望;最后七字作为结束,便令全文结构完整。可见文章中心明确,虽任情写来,而章法宛然,形散而神不散。(节选)

体兼说、序,文含情、理——读袁枚《黄生借书说》

王英志

这篇文章所要“说”的道理并不深奥,但作者却能正说、反说、侧面说,以及明说、暗说,角度多变,波澜起伏,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毫不乏味。作者不仅注意以理服人,更重在以情感人,特别是以个人亲身经历劝勉后学,推出论旨,情真意切,使人读后为之折服。全文结构上则特别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层层对比之中说明论旨。而文风的唯情所适,率性而发,娓娓而谈,明白轻快,亦是值得称道的。

/ 5

下载黄生借书说初中要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生借书说初中要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了解课文的......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10月13日 星期四 上午 第2节 初四1班 尉云燕 一、教学目的 1 . 学习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并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 .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写......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通过课文分析,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认识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 3、理解本文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

    黄生借书说 文言文翻译大全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真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

    《黄生借书说》节选阅读答案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范文大全)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5篇可选)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李晴 马路镇中学 教学目标 1、读清字音,读清句读,牢记文学常识。 2、掌握课文意思,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3、了解“说”这种古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