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工学结合_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_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
本文由sgne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Oct.21,2007 Total No.286
2007 年 10 月 21 日 旬刊 总第 286 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
培训与就业
PEIXUN YU JIUYE
工学结合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朱 蓉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我院金融与证券 专业于 2006 年 1 月开始实施“ 工学结 合” 教学改革。本文对该专业在“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的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金融与证券;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证券 专 业 于 2006 年 1 月 实 施 “ 学 结 合 ” 工 教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先 后有金融与证券专业 5 个班级约 300 名学生上岗完成了教学实习任务。本 文对金融与证券 专 业 在 “ 学 结 合 ” 工 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 模式的原则、程设置、学内容和 课 教 教学考核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进 行介绍。
一、滚动式 ” 学 交 替 教 学 模 式 工 “ 的内涵 为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 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实 行灵活学制。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二年级上半学期或下半学 期 2—3 个 月 的 时 间 实 行 在 工 作 岗 位 学习的 办 法,从 2007 年 3 月 起 实 施 “ 动 式 ” 学 交 替 教 学 模 式。该 滚 工 模式是将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的 学生分为 5 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 期 为 10 周,实 现 每 批 实习学 生 之 间的无缝对接(即中间不断档),以 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 滚 动式” 学交替教学模式有效解决 工 了工学交替中学生实习期满回校学习后,岗位空缺的问题,得到了企 业的充分肯定; 也使企业的利益在 工学结合教育中与学校利益取得了
一致。
二、滚动式 ” 学 交 替 教 学 模 式 工 “ 下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及课程置换
实习内容协调一致的原则制定专业 教学计划,基本做到了针对学生顶 岗实习岗位所需同步安排单元模块 教学,使专业学习与实践实训密切 结合。
1. 以 职 业 岗 位(群)为 目 标,构 建
课程体系 经过专业 教 师 对 几 十 家 银 行、证 券和保险金融机 构 上 百 人 次 的 调 研,并通过与金融专家组建的金融与证 券专业指导委员 会 共 同 商 议,学 院 确 定了金融与证券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大(群)为: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堂经 理助理、户经理、贷、计等; 证 客 信 会 券、险代理、险经纪人、务员 保 保 业 等; 外资银行综合柜员及证券、险 保 代理、业务员等。以专业的职业 岗 位(群)为 目 标,我们构建了与此相适应的金融与证 券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教学内 容。课程设置以 银 行 业 岗 位 为 主 体、同时兼顾证券与保险业岗位。其课程 模块如下: 我们对原教学模式下的理论课 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专 业基础理论不强调系统性和完整 性,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 度,加大实践课程门数和课时量,并 结合所确定的岗位能力,对课程内 容进行整合,设置了单元教学的课 程模块。本着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
2. 以 职 业 素 养 为 质 量 标 准,构 建
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必须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行业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企 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 因不是因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差,而 是因为其职业素养的欠缺。职业素 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 态 度。我 们 在 教 学 与 教 学 评 价 中,积 极引入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并构建 了以职业素养为质量标准的 “ 学 工 交替” 绩考核评价体系。“ 学交 成 工 替”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实行职业理 想、业道德、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职 职 教育的有效途径,真实的企业环境 和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 养 成。在 操 作 中,我 们 采 用 了 职 业 道 德(20 分)、勤 与 守 纪(20 分)、出 合 适 作 能 力(20 分)、应 能 力(20 分)和 工 作 表 现(20 分)五 个 项 目 考 虑 学 生 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并将其作为实习岗位指导教师评定 岗位实习学生成绩的标准。
1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0
工学结合培训与就业
PEIXUN YU JIUYE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ZHONGGUO ZHIYE JISHU JIAOYU
旬刊
2007 年 10 月 21 日 总第 286 期
Oct.21,2007 Total No.286
3. 以 弹 性 学 分 制 为 保 障,完 善 学
分制条件下“ 学交替” 程的置换 工 课 及成绩评定 为实现培 养 目 标,使 学 生 全 面 掌 握该专业各岗位要求的理论知识和 实践操作技能,我 们 对 开 展 工 学 交 替 教学实习项目及课程进行了调整。方 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主要就业行业
职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主要课程模块 财经综合技能
银行综合柜 面 业 务 操 作 能 银 行 储 蓄 与 出 纳 基 本 知 识 和 工 学 中、外资银行综合柜员 力、普通话沟通能力 交替岗位实训相结合 综合柜员基本技能实训 职业礼仪课程和工学交替岗位实 客户接待、客 户 关 怀 能 力 训相结合 大堂、客户经理 银行业 以及银行服 务 业 务 的 咨 询 实用口才及实训 服务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及实训 大堂经理助理岗位实训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及业务模拟 实训 信贷员、会计等 银行会计账 务 处 理、企 业 货币银行 信用分析、评判能力 银行会计 国际结算 银行会计实训 证券基础 证券代理、经纪人、证券业 业务员 客户接待、证券、资 基 金 证券投资实务 投 等金融产品 的 营 销 能 力 和 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一定的投资分析能力 金融产品营销实训(工学交替岗位 实训)保险概论 保险实务 金融营销 保险代理、经纪人、客户接待、沟 通 以 及 各 类 保险业 业务员 保险产品的营销实作能力 商务谈判基本知识和工学交替岗 位实训相结合 保险产品营销实训(工学交替岗位 实训)①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实习岗 位
所应用知识的相 关 性 不 强,即 不 属 于 该岗位的课程模 块,其 实习成 绩 不 能 替换课程成绩,其 课 程 总 学 时 数 按 原 教学计划执行,采 用 增 加 周 学 时 数 的 方法补足,如大学英语、息存储与 信 检索等课程。
②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实习岗 位
所应用的知识有 一 定 的 相 关 性,我 们 采用教师指导、生 自 学 加 课 程 置 换 学 的方法,其课堂 教 学 总 学 时 因 工 学 交 替教学实习而比原 计 划 减 少,但 工 学 交替学时可置换其课程的实践教学
14
学时数,因而该 门 课 程 的 最 终 成 绩 由 课 堂 教 学 成 绩+ 工 学 交 替 实习成 绩+
1 200 字与课程内容 相 关 的 实习报 告
组成。其比例为 0.5: 0.25: 0.25。如消 费心理学、金融市场概论等课程。银行储蓄与出纳 等 课 程,其 课 程 的 最 终成绩由课堂教学成绩 + 工学交替实习成绩组成。其比例为 0.5: 0.5。参考文献: 产 与 工 [ 1] 陈 解 放 . “ 学 研 结 合 ” “ 学结合” 解读[ 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 2] 耿洁 .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框架设想[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 3] 李 忠 华,姚 和 芳 . 构 建 校 企 合 作人才培养模式的 实 践 与 探 索 [ J] . 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责任编辑: 车明朝
③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实习岗 位
所应用知识的相 关 性 较 强 的 课 程,其 因工学交替教学实习而比原计划减 少的学时数可全部由工学交替的教 学实习内容置换。如财经综合技能和!!!!!!!!!!!!!!!!!!!!!!双 骨(上 接 第 12 页)课 程 建 设 为 龙 头,实 施 “ 师 型 ” 干 教 师 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定期进行目 标、责任考核,实 行 奖 优罚劣。(9)实 施 教 师 职 务 聘 任,完 善 教 师 考 核 制 度。实 施 双 教 双 “ 师 型 ” 师 岗 位 职 务 聘 任 制 度。制 定 和 完 善 “ 师 型 ” 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规范考核指标体系和形式,将 考核结果作为专业职务晋升、资晋级和实施奖惩的主 工 要 依 据。进 一 步 完 善 “ 师 型 ” 师 资 格 准 入 制 度 和 持 证 双 教 上岗制度,建立一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 队伍。(10)加强兼职教师的筛选和引入。为充分发挥兼职教 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会计专业实 践 教 学 目 标 的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应提高现有教师的实 践教学能力并从中选拔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 ; 另 一 方 面,从一线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 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和 实习指 导 教 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 严格教师聘用制度
制定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推行 全员聘任制,严格教师业务考核,破除职务和身份的终身 制,采取定期聘任和终身聘任相结合的办法。根 据 教 师 的 考核业 绩和综合表现确定聘任岗位,实现教师 职 务 能 上 能 下,促进教师师德修养与业务素质的提高。责任编辑: 车明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0
第二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王培先
姚东伟(1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河南郑州,450121; 2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扬州,2251011)
摘要: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执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构建和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构建和开发人才培养教材体系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支撑;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促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文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A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和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转变。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1]。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浅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广泛调研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研讨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和就业潜力,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研讨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既保证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主干课在学校的学习,还要结合企业文化、职工素养、岗位能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理论知识、技能项目,制定培养和实训内容和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和涵盖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大胆探索服务行业、企业的办学方向,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企业认证等管理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行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着力形成前期以学校培养为主体,后期以企业培养和训练为渠道,校企共同教育管理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采用培养模式,要根据不同专业和校企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学生入学后,先到企业感受和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学校学习,最后到企业强化培养;也可以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完成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还可以一开始就切入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培养和“定向”就业等模式[2]。
(三)人才培养方案要涵盖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和企业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和培养工作,通过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校构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专门督查、督导和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执行情况、合作过程、授课和技能训练、顶岗和就业等情况。通过督查和督导,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发现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沟通和完善合作方案。
2.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向企业提供生源保障,依托企业培训人员,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和培训,选派骨干老师全程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专业知识辅导、专业技能指导等工作。
3.学生在学校培养期间,建立企业选派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和指导制度,促建企业在学校建立工程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基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4.企业可以依托学校进行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员工再培训,学校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改进、攻关、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的支持,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实训岗位、实训设备、实训场所等条件,充分实现校企双向流动,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
二、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又是企业储备人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保持可持续性的战略,因此,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才能着力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行。应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主目标和企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成立由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论证和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开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细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评价和认证体系,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等等。
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待遇机制。在市场调查、校企论证和学生听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工作岗位,制定出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顶岗实习的待遇制度,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实现三方共赢[3]。
3.构建确保能进行专业理论辅导、技能指导、顶岗实习和日常管理的教师(培训师)团队机制。出台鼓励、激励老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方案,并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专家和工程人员纳入学校兼职教师管理队伍,并制定绩效目标管理和考核的劳动报酬支付标准和制度。
4.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管理范围和责任。通过协议,明确、规范校企双方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也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法定保障。
三、构建和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适合专业、学校和企业的运行模式,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合作的顺利实施,成功运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一)运行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0.5+1.5+0.5+0.5”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即1学期入企感受企业环境和文化,熟悉职业工作岗位、岗位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初步实践职业能力,3学期实施以在校为主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主干课程的学习,以企业为辅的企业文化和基础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1学期实施在企业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以学校管理和辅导指导为辅的培养和训练,最后1学期实施顶岗实习。
2.“1.5+0.5+0.5+0.5”的培养模式,即3学期在校进行基础文化课和职业岗位基础课程的学习,1学期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在校学习,1学期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岗位职业能力项目在企业的培训,最后1学期实施顶岗实习。
3.“1.5+1+0.5”的培养模式,即3学期在校进行基础文化课和职业岗位基础课程的学习,2学期采用工学交替(阶段性在校学习、阶段性企业实践)或是在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文化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岗位能力项目,校企合作利用晚上或业余时间,讲授和辅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职业岗位实践和职业岗位能力项目通过工作过程来培训,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定岗实习。
(二)改革和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如果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者,可以延期一年,这一年内,学生可以不参加规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学,但必须参加顶岗实习,按新一届学员考核时间参加考核,取得学分后,还可以毕业;如果在第二年生产实践中,参加市级以上技能鉴定考核或是大赛获得名次,并有荣誉证书的,也可以证书(本专业的)
[3]换取学分,予以毕业,超过规定的时间不予毕业。
(三)改革传统卷面考试为职业技能鉴定或企业认证的考核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来讲,对于任何一个专业,它所涵盖的工种是多个的,理论内容和实践项目的开设无非都是围绕一个专业、多个工种而设置的,但学生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也只能是从事有限工种的实践,掌握有限工种的操作技能。因此,考核应当根据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情况,让学员在一个专业岗位区域内,把多门课程考核转化为技能鉴定或企业认证的来完成。
四、构建和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材体系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
目前,高职教育体系已日趋成熟,人才培养方案在提高专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突破,所覆盖的理论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适度、深度和广度。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参加企业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的岗位是具体的,所覆盖的技能也是具体的,并不是哪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因此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体系的内容应体现以够用为度,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随着岗位的不同,教材内容也要随之变化。教材体系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应体现专业技术的基础性、先进性和企业岗位的实用性。教材的编写应紧紧围绕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和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教材内容不仅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而且具有企业岗位应用的专门性和工艺性[4],这样才能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同时具有职业转换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企业岗位的生产工艺、工艺标准,典型的工作岗位和技能要求,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专业技术,应该融入到教材之中。这样,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又要完成企业涵盖内容的传授等。总之,要成立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材编审委员会,进行专业市场调研,收集和研讨合作企业的岗位群、岗位要求、生产工艺和前沿的技术,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学生满意,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材,以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
五、构建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
构建和创新管理机制是在校企合作签订相关协议基础上,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职责的同时,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组织机构,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
宏观控制,学校通过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专门督查、督导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过程,全程跟踪和监控,及时引导和指导,做出阶段性成果总结和信息反馈,总结工作和肯定成绩,查找和解决问题,沟通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者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敬业精神强、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熟练生产能力的骨干老师和企业骨干,组成人才培养团队,共同实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辅导、指导工作。形成以专业课教师带队,以企业专家和技术工人为主的实践教师,专业课老师和企业工程人员共同辅导和管理的机制。真正形成校企双方落实计划与管理以学校主,严抓教学督导——专业课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带队——企业技术工人带徒——学习和生产并进的培养体制[5]。
总之,职业教育要适应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面向企业,走进企业办学。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依托企业办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济.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讲话.天津.2005.8 [2]吴启迪.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青岛.2006.10 [3]刘晓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4]赵永林.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03 [5]李文玲.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职业技术》.2010.02
Shallow xi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dustry-l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WANG Peixian1 YAO Dong-wei2,(1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Henan Zhengzhou, 450121;2Jianghai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su 1,Yangzhou, 2251012)Abstract: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 basis;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protec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is 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is 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mbination of“ support;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to promote,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mbination "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s advanced occup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the effective way of reform.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bination;personnel training
姚东伟:男.1973年3月出生.河南鄢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车辆工程,江海学院机电系主任。
联系方式:0514-87579310 *** 邮箱:xcydw@126.com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江南路5号江海学院机电系,邮编:225101
第三篇: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畜牧兽医专业始建于1975年,前身商丘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校企合作四年来,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是规模的扩大: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畜牧局两中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与实训,2006年为完善学校实习就业基地,便于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又投资480万元人民币在学校实验楼建立了20多个实习实训室,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二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等到显著增强,畜牧兽医专业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国家示范性专业、河南省试点专业。三是办学水平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畜牧兽医专业的特色之一。
一、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既是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好举措。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工学结合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职业教育已被推上了教育产业的大市场。当前经济社会对人的就业要求,以及自我提高的需求方面都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就业的人,还要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来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最好的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我校把办职业教育“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面向企业需求的办学方向上来,统一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上来。紧紧围绕市场、企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与企业厂(场)家携手合作,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特色鲜明的“产学一体”职业教育新模式,改变了“黑板上教学,教室里养殖”的局面,让育人、用人两张皮变成企业与学校一条心,真正把学校办成企业式的学校,办成市场型的学校。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做法
经过四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的作法有如下几点:
1、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
现代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企业行业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办学,是实行工学结合,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也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企业参与共建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于2006年成功地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台湾正源牧业集团、商丘森澳达动物药业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开展工学结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成立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组织机构,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共同制定、修改培训计划,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以上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从而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保障。
2、以集团化合作办学为主,联合多家企业参与,形式多样。
我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学校向企业提供培训场地,职业技能鉴定,智力和技术咨询及培训服务,同时企业提供实训设备与一线技术人员,做到人、财物双向流动与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我们与多个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定向培养学生,实行订单教育。
3、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操作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授模式,推行案例教学法与模块实训教学法。一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二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和企业共同设立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设计和规划课程设置,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的共性,又体现了我专业的特色。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或企业技师到学校任教,或者直接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上课或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强化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班实践的制度,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四是以实训基地为保障,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基本以企业为主,创建了融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于一体,多功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借助企业之力,开发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吸收企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模块化、直观性。六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单元模块实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感知体验、教学训练、岗位实习、顶岗实践,实现与企业“0”距离对接。采取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七是以企业评价为导向,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以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检验办学水平。八是以学生成才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强化精神文化的相互认同和渗透,学生体验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效果是校园内不能达到的。
4、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除开设“正源班”、“森澳达班”外,又尝试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长短结合、适时办班,在工学结合的广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其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5、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案例教学与模块实训。“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形收集信息,经过消化过滤后交换意见、制定计划,完成课题,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教新模式。切实让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质量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过程。
6、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模式的基本概念
顶岗实习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临近毕业近一年时间,学校借助于校外企业行业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群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诸方面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2)顶岗实习模式
① 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承担工作岗位的全部工作要求,同时,撰写顶岗实习报告。
② 确保指导教师职责到位,认真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顶岗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的准备工作,每次实习前均须选派指导教师先期赴实习厂落实实习安排和实习内容,并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修订实习任务书。
③ 严格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学完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安排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使学校和企业做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而且取得了“多赢”的效果,获得多方认可。一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储备,获得了学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二是推动了专业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创新了师资培训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拓展了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双证书”制度实施,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学生学习有了目标,毕业有业可就,专业能够对口,无后顾之忧。企业感知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企业实习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企业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对社会解决了上学和就业两大难题,为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分忧解困,促进了社会稳定。五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步打算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认识上、政策上、条件上、运行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必须完善。一是拓宽企业在学校办班的规模,不仅在专业上要拓展,在规模上要扩大,加大定向培养,“订单式”教育力度。二是完善“企业班”的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有效方法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分制。三是要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手段,使其能茁壮成长。四是精心打造品牌,融入职业教育大环境,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化、国际化,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上与国际接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教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定点。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勇于探索,不断完善,为学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梁南丁
(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应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与特色。要确立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多种途径,还要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001年1月17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意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并于2006年1月正式立项以矿山机电专业为试点探索“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6年6月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依托国有特大型企业—平顶山煤业集团所办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煤矿主体专业为为重点,立足煤炭,面向社会,为煤炭行业和社会服务。建院以来,利用与煤炭企业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也在资金、设备、实习场所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的支持,实现了校企双赢。在办学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国家“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企业开展广泛的教育、科技合作,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
建立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煤炭行业特色比较突出、建校历史不算太长的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跟社会发展的形势,把教育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人才需求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其有效途径,就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第一,作为以矿山生产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第二,通过与企业广泛地合作,有利于学校直接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的调整和专业的改造,实现以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以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第三、利用企业的丰富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四,利用企业的有利条件,开展科技合作,有利于学校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转化。第五,发展同企业的亲密关系,取得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办学的支持,有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第六,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在企业建立较为稳固的顶岗实习、科技服务、技术培训、毕业生就业等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100%。因此,学院确立了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之路,并将其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和特色,形成了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
建立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建立了这种运行机制,合作的计划才得以稳步实施,才能产生合作的效益。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种运行机制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协调工作,在校企双方之间建立起一座联系的桥梁。二是利用这种纽带加强联络,保证信息的通畅。三是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即:“建立机构、密切合作、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互利互惠、讲求效益”。
学院是企业所办,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办学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平煤集团的大力支持,平煤集团成立了由公司总经理为主任,各生产厂矿矿长、总工程师为成员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建立了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矿山机电专业也相应成立了由各生产厂矿机电矿长、机电总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三个工作小组,即: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工作小组,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和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实习基地工作小组。使校企双方由过去比较松散的合作变成了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共建共管的工作行为。目前,矿山机电专业已与平煤二矿、平禹煤电公司等16个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已共同实施了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任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65%的学生毕业后被这些企业直接聘用。
探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多种途径
长期以来矿山机电专业通过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深刻体会到这种合作应是一种多方位的合作模式。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面,二是科技合作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企业和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学院的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
几年来,我院的专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改造,特别是矿山机电专业,过去,基本上是按照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随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不断引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煤炭企业的需要,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企业的专家被请进来参与专业的改革和建设。由企业的专家和学校的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矿山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专业主干课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调整,按照岗位需求并采用逆序法重新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并将课堂设在实训室和生产现场,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共建校内外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矿山机电专业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矿井提升设备、矿山供电系统等16个校内实习基地,形成了校内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煤矿生产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建立了14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共同检查、共同考核。由于企业的参予和大力的支持,为矿山机电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一体”共同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矿山机电专业在实施平禹煤电“订单班”“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暑假安排学生到各生产岗位进行轮岗实习,收获很大,写出了30余篇生产技术报告,为企业翻译了几万字的专业英文资料,帮助企业绘制了300多张技术改造图纸以及编制技术文件等,深爱企业区队的欢迎。实习期间企业为每个学生支付报酬600~800元,学生在实习中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直接感受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感到了自己价值的所在,进一步增长了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服务社会的信念。通过订单班“试验对比研究,从而形成了我院企业办高校“工学交替”合作培养人才的特色。
(二)科技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学校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例如:河南东联公司电器设备厂担负着平煤集团公司几十家生产矿电气设备的生产与大修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该厂对大修后的设备技术参数检测手段落后,设备陈旧,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对此,学院教师、学生与该厂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深入现场,边调查、边研究、边试验,提出了将现代虚拟技术引入电动机测试领域,通过虚拟仪器应用软件将计算机与标准化虚拟仪器硬件结合起来,实现传统仪器功能的软件化与模块化,从而可达到自动测试与分析的目的。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成功地设计安装了一套新的测试系统,为东联公司电器设备厂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几年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如“井下电缆断路测试仪”,“矿用电机车脉冲调速装置”等十多项;为合作企业开展新技术培训4000多人次,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成果。
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颈,需继续研究和探讨。
1.如何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教育的基本规律,还有待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如何使“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更加科学完善,为更多的学校所接受,所采用,为更多的企业所认同,所支持,乃至于成为一种通用的合作教育模式,也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六、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体现了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力地推动高职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翟
轰.校厂一体 产教结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3] 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职教论坛》,2005/6 [4]石耀焜.贯彻科学发展观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5]唐景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3-28日第1版 作者简介:梁南丁(1953-),男,安徽省肥东人,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系主任
教授。
第五篇: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送省人事厅继续教育协会论文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筑中职学校
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蒯晓牛 范学银
[摘要]本文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对构筑中职学校教师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新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旨在找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促进企业发展与教师技能提高的互利双赢。
[关键词] 中职教师
工学结合继续教育
模式思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开展继续教育,对教师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充实和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要求各职业学院积极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该意见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但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理论,边到企业实践,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逐步实现学校
2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当前国家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总之,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担负起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迫切需要中职教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3.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原有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大都以“学科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轻技能、重注入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教学的比例大于实训教学比例,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要适应这一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首先提高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制度和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的理念,通过工学结合、下厂实践、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及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决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专业课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双证”的结合,即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有教师以外的专业资格证书,如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等,既有教师行业的职业素质,又有其它行业的职业能力。“双师型”教师应逐步成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主流,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中职学校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例如,我校“双师型”教师仅占整个教师队伍人数的26%,且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培养力度不够,这些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其生产车间和工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检验地,也是“双师型”教师最好的练兵场。
6会和企业对生产技术工人需求量的增大,报考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逐年上升,工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平均周学时达20节以上,个别教师甚至高达26节,严重超负荷工作。除寒暑假外,平时上课期间,很难挤出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或工学结合实践锻炼。正是由于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得不让位于教学工作。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能立即带来效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真正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义务;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能充当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加之企业出于对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教师和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核心秘密,这都不利于学校与企业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意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姻,缺少政府方面的统筹协调,当地政府促成工学结合、校企联姻、校企合作工作的力度不够,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撑。正因如此,校企合作始终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学校这头热情高,积极安排学生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锻炼,企业那边却相对冷淡,不情愿安臵实习学生和教师。即使合作也只是短期的、形式上的合作,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不仅对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带来一定难度,也给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增加了不少困难。
4.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内在驱动力不足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已在中职学校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切合中职学校教师实际的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如我市对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涵盖工学结合、生产实践方面的内容,考核指标和办法不尽完善;二是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机制缺乏约束力,教师参与工学结合实践学习的情况,没能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考核评优、选岗竞岗、福利待遇、奖惩等直接挂钩,缺乏刚性指标,导致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三是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对策 针对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其对策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为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中职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而且
10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技工的需求不仅量大,且规格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懂技术,而且上手快、能生产、会经营,动手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强,就业率高。中职教师必须适应这一新要求,改变原有的“就理论学理论、就书本读书本”的继续教育形式,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注重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一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彻底改变“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训”的“学科本位”旧理念,树立“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的职教新理念,坚持能在工厂讲的理论不到课堂讲,能在车间练的技能不到实验室练,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二是要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加强“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形式。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教师要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工作,融入到生产和员工中之中,从中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和技能,逐步达到技师、工程师的能力和水平,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三是教师要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主动申请到企业和生产一线挂职学习和锻炼,并在生产实践中虚心学习,虚心请教,熟悉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生产应用,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终身学习、终身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4.重视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是开展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最好形式,但校企合作的最大难点是“一头热,一头冷”。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首先,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而人才需要职业学校来培养和提供。企业应从长远着想,根据企业用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学校合作办学、订单办学,参与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学生工学结合培养目标的制订,共同实施教学及培训,实现学校培养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其次,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本着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课时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注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能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工学结合的继续教育与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