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名词解释:工学结合是指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校企合作是指一种工学结合实现的方式,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把公司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管理方式等引进学校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实践操作与学习的一门主修课程。
2011年-2012年第二学期,我校正式与铜陵江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合同,正式成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标志者我校继机械加工、计算机文秘后,又一次的把工厂直接引进校园的工学结合方式。
此次与江威电子合作,我校在实训大楼开辟了200平米的电子机电生产线厂房、引进了多组高端生产设备和工位,并有江威电子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协助指导生产,学生无需离开校园即可参加工学结合,提高技能。
2012年3月13日,我校专门成立了工学结合管理项目组,项目组组长由分管全校工作的张孝马副校长担任,金国宏副校长、办公室吴琼主任、总务处周述涛主任担任项目组副组长,各专业工学结合小组组长均由我校该专业优秀教师或工程师担任,在一线与企业委派人员一起,手把手辅导学生生产、实践和学习。我校超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着非常重大意义。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学习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含实验室都学不到的企业生产流程、技术指标要求、产品成型过程、公司内部技术等。学生除适应和体验企业的管理、锻炼实践能力外,还能历练学生服从管理、刻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提前体会工作的辛苦和乐趣、认识社会、认识父母工作的辛劳,懂得珍惜在校其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体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酸,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身发奋学习的求学欲望,也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提高社会声誉等方面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认识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存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校以及每个职业院校的共同课题。
每个学生都能在智通成人成才,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有信心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我校不断更进的教育体制中逐渐锻炼成长,将来走进社会,成为有职业素养、能适应社会、愿吃苦耐劳、怀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在校期间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作者:程有华2012-05-06
第二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
2012年全省职业教育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办好“创业园区” 推进校企合作
祁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由于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祁阳县职业中专紧紧抓住了这些难得机遇,全面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助力祁阳工业园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学校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湖南省“双示范”学校。
一、校企合作助推办学模式的转型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近4年,学校办学规模增长了2倍,在校生人数达了6393人(其中全日制学生5163人,非全日制学生1230人),成为了永州市规模最大的一所中职学校。校园面积由150亩扩大到260多亩,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专业12个,涵盖加工制造、电子、服务财经、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专业大类。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全面推行 “校企互融、多元共建”的开放型办学模式与“厂校合一、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正在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二)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办学模式的转型的契机
永州市是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而祁阳县又是永州市的一个大县。祁阳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01.7万人。县委、县政府根据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确定把祁阳工业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于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新区,而祁阳县职业中专就位于园区内。目前,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个,将需员工10万余人。
根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以科力电机、美星光电等为龙头的微电机、电子元器件及五金件等机械电子业。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等企业为龙头,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制鞋、服装产业。以金浩茶油、五洲药包、湘妹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果蔬加工为主和以营养液、大肠液、生物制剂和药用包装材料的食品医药业。以祁阳海螺水泥为龙头,引导现有建材企业优化升级的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业。
学校审时度势,积极主动迎接产业转移,重新定位发展,明确办学思路,按照“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岗位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就业转”的思路融入园区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新开钳工、美妆等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主流方向。良好的“校企合作”可以顺利解决中职学校所面临的“招生难、实训难、就业难”等几大难题,使学校快速发展。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实效,结合专业和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校内“创业园区”模式
建立“教学、生产、经营三位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好,但现状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 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为此,学校果断决策,投资1200多万元,在校内建立“创业园区”,占地30多亩,自建厂房,招商引资,创办股份制企业“中兴制药机械厂”、“阳泰电子厂”、“阳光服装厂”和“祁阳县职业教育印刷厂”4家校办企业,学校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为机电、电子、服装、平面媒体印制等主体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企业有独立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又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校企一体,利益双赢,共同育人。
在日常管理上,工厂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学生入厂锤炼技能,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使企业和学校相融,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满足了对口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坚持“一个产品锻炼一批教师,一个项目培养一个团队”。目前,学校长期聘请校办企业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企业专家共5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实习指导教师。近3年,学校共安排专业课教师共计34人次在校办企业任职,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技术实践活动。
学校与企业“血脉”相连,共生共荣,才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学校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定向培养模式
目前,祁阳工业园区随着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成信鞋材等制鞋、制衣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日益增多,园区劳动用工需求量大,特别是鞋、服设计与制作技术专门人才更是短缺,已出现“用工难、用工荒”现象。经 过考查调研,2010年,学校与凯盛鞋业、富福服装达成合作共识,重新调整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结构,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入校即入厂,毕业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考核,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通过与企业实行定单式培养,学校负责招生、理论课教学,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训。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和安置就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同时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负责授课、讲解及学生的入厂实践指导。服装专业2011年秋季招收新162人,全部实行订单定向培养。该专业从一年级就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由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实行“4+2”教学模式,即每星期安排4天校内学习,2天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三)校店合一模式
目前,商务外语、财经与导游、美发与形象设计等部分专业在祁阳本地较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学校想方设法集社会之力,筹资金办企业,为确保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创造条件。例如,2010年,学校与广东百莲达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东魅力·祁阳店”,一年来,不仅安排接纳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还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2011年,学校与祁阳县鑫利大酒店合作,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了“鑫利商务会所”,给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实践教学环境。
(四)项目运作模式
祁阳县是被农业部命名的“油茶之乡”,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都非常适宜种植油茶,油茶的种植历史也非常久远。以金浩茶油为代表的茶油品牌更是享誉全国。2008年,学校以油茶种植专业为依托,投入 30万元与祁阳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油茶种植改良、加工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油茶种植改良的理论研究与农户种植指导培训工作。形成了“公司+专业+农户+ 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及农户运用从这里学到技术走向了致富的道路,扩展校企合作受益群体,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这样的模式,我们也参与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既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协议中规定这些实体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又遵循市场规律,不干涉企业的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校企一体,成为工学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合作的启示
总结我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总的情况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的建设还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推动了校企合作开展,但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只有学校多方面采取主动措施。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应当遵循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具体做到四个“共同”,达到三个“零距离”。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的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方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养出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队伍。我校狠抓契机,创新办学思路,树立正确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
1、人员组成委员会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务、学管、招生就业部门,有关专业组学科带头人和企业负责生产、技术、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
2、主要职责和任务
①向学校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专业设置的建议。
②研究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提供职业岗位能力要求。③构通信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研讨交流活动。
④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
二、合作专业、培养规模及合作企业
l、合作专业。合作专业为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2、合作培养规模。2009年预计首批招收建筑工程管理三个班专
业共160人,并认真总结和摸索经验。到2010年,力争开设4-5个建造工程管理,在校生人数达到260人以上。
3、合作企业:根据我校的培养方向和开设的专业,首批选定了n家对口合作企业,其中(以下企业名称):
三、校企合作职能范围分工
1、定期召开咨询委员会、分析形势、研究措施、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2、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研修的学习、生活条件。
3、学校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专业课或实习指导课兼职教师(每个专业不少于2人),并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
4、合作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对口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及必要的生活条件。安排学生实习时间每年不少于120课时。
5、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积极承担合作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每年要达到500人次。
6、根据合作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时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
四、合作的主要内容
1、开设订单专业或定向培训。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训协议,每年将需要专业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择优并与企业双向选择。这样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与市场有个
良好的对接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短期文化知识培训。
4、校企经常开展联谊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五、学期合作方案
二月份:上旬与企业商谈合作事项,并拟定有关协议下旬邀请合作企业代表参加市职业教育“校企”联席会;
三月份:分批到企业进行不同专业的见习活动;
四月份:学校的招生宣传月,通过与企业的各种联谊活动增进双方感情,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五月份:组织好毕业学生供需见面会,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好进入合作企业的人选;
六月份:①对入闱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应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作好其正式上岗的过渡工作;②组织开展好所有毕业生与社会各企事业的就业推荐会。
五、保障措施
1、积极争取系统行业支持。要经常向有系统行业反映情况,大力宣传,以引起重视,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并在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购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2、改善实训条件,加大设备投资。在现有基础上,拟在三年内投资n万元,建成一个系统、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即预决算系统;土木实训中心、岩土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和土建实训基地。改进
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能力和质量。
3、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培训领域,缺乏师资和经验。为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拟每年拿出n万元用于师资进修培训。
4、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每个专业确定一名专业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既是校企合作的协调员,也是专业建设的责任人。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工作不利的及时调整,以确保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力顺利实施。
六、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及具体条款见附件。
第四篇:工学结合技能校企合作促发展
工学结合强技能校企合作促发展
——路桥073班顶岗实习顺利完成 为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发展。近日,应中铁十一局五公司的邀请,建艺系路桥083班全体学生前往浙江海宁参与沪杭高铁第六标段项目进行顶刚实习,实习时间从5月10日至6月6日。
该班共有37名学生,分别分配到项目部测量班的GRP点放样、GRP点平面测量、GRP点高程测量、轨道板精调四个组。实习期间与项目部测量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好学上进,勤奋敬业,较熟练地掌握了工程测量员相关技能,协助项目部顺利完成了相关测量工作。
实习结束后,参与顶岗实习的同学与路桥教研室部分老师一起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实习学生就实习中的感受、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纷纷发言,与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同学进行了鼓励和祝贺并就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感受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交流,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第五篇:浅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浅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2005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从此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半工半读的新思路、新模式。
如何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已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层次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金堂县教育局抓住职业教育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2006年底县教育局和广东企石东方电子厂联合举办四川省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这样金堂县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就以我校为试点拉开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零学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序幕。下面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谈粗浅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精心准备
1、严格考察企业
在实习前学校应考察企业:考察企业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是否适合学生进行实习。
2、学生规模不能太大
进入一个企业实习的学生规模不能太大。人数太多,一旦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形成合流后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学校的声誉损失是很大,并且企业和指导教师很难控制局势。
3、对学生进行强化、培训
在实习前应针对企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强化、培训。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上岗后就能进行工作、能够服从管理、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4、对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
假如学生到了企业后对企业不满意、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在工作中消极怠工、不服从管理;在工作中出现工伤而家长无法接受;因为不满工作、待遇等原因而出现全面罢工;学生生病无法继续实习而家长不配合等等一些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指导教师要有预见。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备受社会的关注,一旦在实习中出现问题而未能解决,将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因为少数的学生而使本次的实习失败。因此在实习前对于不可能通过做思想工作解决的问题进行制度化,让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知晓,一旦出现此中情形后家长、社会就不会责怪学校,同时便于对其他学生的管理使实习圆满完成。
二、严格管理、热情服务
到了企业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能否对学生严格管理和热情服务是实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1、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严格管理
到了企业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果不加以严格的管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会学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为:赌博、抽烟等。而此时由于远离学校不能用学校的一些制度来约束学生,并且由于学生的岗位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很难对学生进行监管,所以只能防患于未然。从到企业之后进行长时的严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当然当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后不能采用学校的一些措施进行教育,而应根据环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究方式、方法。
2、关怀学生、倾听心声
在企业,由于环境的变化学生的情绪会产生;在工作时由于角色的变化学生会很难接受;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需要指导教师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学生休息时教师应该深入其中,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学生工作时尽可能的到他们工作的车间去看一看,了解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与车间主任、生产组长交换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指导教师无时无刻都在关心他们。
3、热情服务,让学生感受家的快乐
我们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苗,在家的时候享受着无穷的关怀和溺爱,而到了企业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消失思念之情越来越强。此时指导教师能否给学生家的关怀是此次实习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从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关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快乐,如在学生生日时送上一张小卡片和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休息日带领学生游玩一些地方;带领学生进行一些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忘记工作的疲劳、感受大家庭的欢乐。
总之,“顶岗实习”是一件琐碎的事情,只有认真地做好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和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才能让实习圆满完成。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