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8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浅析大学生思想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正处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管理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国家级期刊http://www.xiexiebang.com/guojiajiqikanfabiao/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 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 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从有意识开始,慢慢的积累而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观念的产生和性格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可能好动,喜欢交友、聊天、运动等等;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一个人学习,不愿与人交往,不善与人沟通,这些性格的养成会使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思维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疾病的产生、表现多数是在大学期间,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个体性格怪癖和思想扭曲综合在一起产生的。而大学生自身控制范围内的如惰性、不上进、意识薄弱等都会让自己的思想状态发生变化。
1.2.2 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当然也不会例外。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父母言传身教、父母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等许多社会因素都让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变化。从一个人出生后,有清楚的意识开始,他的思想状态就在不断的变化,一个大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生活中常伴有不文明的语言,而学会了骂人,而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可能会因为自己要好的同学和玩伴喜欢抽烟、打架而跟着去做;可能会因为在电视和网上看到流行歌曲播放,便去追逐潮流而去歌唱,却从不会唱一首革命歌曲;可能会因为父母下岗,生活拮据而感到自卑;可能会因为父母经常打骂自己而产生逆反心里;可能会因为经济上的攀比,而走上违法道路;可能会因为追求时尚,而无心学习,总之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让大学生的思想变得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而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因素。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摆在了高校管理的面前。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带动其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教育论文www.xiexiebang.com员及教师队伍。政府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高校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其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环境的作用显得日益复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以此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3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院: 政法学院
班级: 06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姓名: 贾军
指导教师: 李春贤 职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10 年 5 月 20 日
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涉及到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而和谐文化又与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本文从和谐文化和谐和社会的 关系入手,阐明了什么是和谐文化,以及在新时期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意义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同时论证了在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文化来引导和纠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定义
目 录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1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让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作贡献..............................................................................................................................................2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我国当前的矛盾和面临的危机、也有利于凝聚人心................................................................................................................................3
(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关系..........................................................................4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4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4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
(三)处理好竞争机制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关系..............................................5
(四)坚持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5 参考文献........................................................................................................................................6
无论什么社会,在一个时期中总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元共存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正是这些思想与封建统治紧密的相结合才造就了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同时又有道家、法家、佛教的共存并立;在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应当树立、新时代和谐文化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一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
和谐:和:禾+口,人人有饭吃。谐:言+皆,人人能说话。《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①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在字典中和谐是:融洽,调和的意思。实际上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均衡,协调,整体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然而,由于世间中非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和谐与不和谐成为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矛盾。造成人来为了短期利益而导致社会自然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如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阶级对立,以及国际间时刻发生的流血事件。在中国近几年这种不和谐现象更加突出。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非典,禽流感,甲流,地震。等等每一起事件都在震撼着国人的心,而这一切都根源于源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不协调所致。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那就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凡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都可以统称为和谐文化。而建设和谐文化 1.左转.襄二十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
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的发扬。孔子曾经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和谐思想。同时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它是文化体系运行中的最优功能状态。就是要把和谐确立为社会发展目标,树立以非对抗的、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思维方式,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从静态来看,它是文化体系运行中的最佳结构状态。“和而不同”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和谐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包括具有先进属性的文化内容,也包括健康有益以至无害的文化,甚至还包括宗教文化以至于被改造过的部分落后文化。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让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作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表明了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全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我们还需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同时和谐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减少名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很安定。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党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我国就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虽然我们承认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致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落后的不健康 1胡锦涛.2006年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N]中国人民日报。2006-12-12(5)○ 的文化和思想。比如法轮功的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兴起,网络色情暴力的传播和民族独立思想等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腐蚀着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观。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和谐文化蕴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我国当前的矛盾和面临的危机、也有利于凝聚人心
70年前,毛泽东曾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①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1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3
(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关系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的最终源泉在于社会生活,尤其来自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与文化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就要有不同的文化与之相适应。而我国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不同程度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之中。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来,成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还会不断提出建设和扩展和谐因素的要求,从而成为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和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没有和谐的社会现实,就不会有和谐文化;没有现实对于和谐的追求,也不会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就越发达。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到社会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文化建设领域的这一新变化,既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就是人们社会道德的伦丧失和主体价值观的缺失。所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和谐文化来使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需要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我国与之相应的文化却比较落后。尤其是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的地域和城乡差异明显,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落差,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我国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 4
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好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要使人们在读书中纠正思想还要学会东西。同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一些传播色情暴力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文化产品要严厉的打击与抵制,为人民的生活学习创造一片良好的环境。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文化产品,用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三)处理好竞争机制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关系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竞争如同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和谐如同润滑剂,是保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调节器。如果只有竞争而无和谐,则社会就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崩溃,就像机器没有润滑剂会烧毁一样。而如果缺乏竞争,社会就没有活力,就不会进步。所以竞争与和谐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我们必须大胆引进社会竞争机制,而辅之以社会协商机制,使和谐社会建立在良性竞争制度之上。在竞争中求和谐,在和谐中通过竞争来成长壮大。
(四)坚持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民心,民意,和人民的生活。三国里刘备就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孔子家语·五仪》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一方面要坚持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重视城乡、区域、社区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文化发展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要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证广大人民有创造文化的自由和学习文化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人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照顾多数,区分层次,增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和谐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和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而社会越是向多样话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改造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思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左转.襄二十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尹德洪.和谐文化与经济学重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蔡定剑.李洪雷制度冲突及其解决途径.[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周莹.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赵东坡.经济学视野中的不和谐倾向及应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74.7.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5 8.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M]2005年3月,第一版。9.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11.李忠杰.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夏勇.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二期
Build Harmonious Hulture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Harmony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Is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strategy for a major strategic task,and Also involve social life in many respects。Social harmony and harmony and cultures are closely linked。Harmonious culture, social harmony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importa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ust build harmonious culture。Build harmonious culture to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o build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provide motivation and guarantee, opinions and cultural conditions.Support From the harmonious culture of harmony and social relations, what is the harmonious culture, is harmonious culture and social harmony, and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ignificant。
key word: harmonious society; culture en faveur;harmonydefinition 7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9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新时期中学思想品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在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混乱无序的局面。这必然对中学生思想品质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我们通过调查和访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中学思想品质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思想品质;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领域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存在某些道德失范和违法乱纪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有效遏制和制裁的现象,这必然对中学生思想品质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2008年9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在河北省部分中学通过发放问卷、师生座谈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我们既看到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可喜的情况,也发现因为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中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局限,部分中学生道德品质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能管中窥豹,为推进我省中学思想品质建设而努力。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念基本形成并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但在多种因素影响和冲击下有下滑的趋势。一方面大多数中学生对国家、民族、政党、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等有了明确认知,培养了较深的感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作为国家意识的体现,国旗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也是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内容。如当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奏响时,有72.6%的人感到骄傲自豪;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要为此努力学习的占40.5%。另一方面,在西方强势文化思潮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受到巨大冲击,理想信仰迷失。少数同学表现出对国家感情淡漠、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未来产生迷茫,甚至漠不关心。如在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有16.7%的同学从来不唱国歌,认为升旗活动和平时一样或没感觉的占27.4%;有3.2%的学生从来不关注时事;而问到入团的动机时,对“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个选项竟无一人选择。
(2)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已然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一方面,他们求知欲强,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如为了本班在会操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学们约定周六到学校训练,选择提前到校,做好充分准备和准时达到,参加训练的有95.2%。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生受课业压力和社会上功利主义、集体观念淡薄,注重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23.3%的学生为了将来更有利于考大学、找工作才入团。如有73.3%的同学选择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准备,而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社会做贡献而读书的仅为16.7%。年级越高,这种思想倾向性越明显。
(3)(3)道德观念已基本形成,能运用道德准则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但知行并不统一,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方面,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自己实际生活中奉行,其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影响最大。如学生认为他们思想道德原则的主要来源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日常教育的占46.7%,是思想政治课的占30%;有44.4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班主任,认为是某科教师的占37.8%。调查数据也显示出21世纪中学生身上具备的一些良好的素质: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乐于助人,遵守公共秩序,有较强的环境意识等。另一方面,少数中学生存在追求时髦,贪图享乐,相互攀比,缺乏诚信的现象有所抬头。如选择玩和吃好、穿好为自己最大的愿望的占9.4%。在零花钱的使用上有64.45%的学生选择购买零食,饮料。初中生有59.4%的人表示考试从不作弊,发现
31.2%,而高中生表示从不作弊的则下降为16.7%,偶尔作弊的为73.3%,发现他人作弊会制止的是零!在对教师访谈和实地校园环境考察后发现,与调查中学生高调的环境意识不符,实质是老师在和不在不一样,学生值日和不值日时表现不一样,知行脱节,缺乏自觉性。教师们还谈到:现在的中学生攀比的心理很普遍,尤其在业余生活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4)(4)注重人际交往并积极发展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首先两代人之间呈现出相互理解,有良好沟通的局面。如当问到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你一般怎样做时,80.55%的学生选择父母意见正确就按父母意见去做;自己的意见正确就应向父母解释,取得父母理解。父母也成为孩子最大的道德教育者和物质精神支持者,如83.3%的中学生表示自己思想道德原则来源于父母或者家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35.4%的人会找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解决。但也可以看出子女对父母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感较强。其次同龄人间交往比较突出,对中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有1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为人处世依据的思想道德原则来源于同学或朋友;有39.05%的学生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帮忙。最后,高中生相对理解和宽容,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的占36.7%,初中生则为25%;高中生认为不影响学习的话,可以谈的占53.3%,而65.6%的初中生则认为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谈。
(5)(5)对法律知识求知欲较强,有正义感,但由于知识和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法制观念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自控能力弱。一方面在座谈时师生都提到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表现出正确的是非观念。另一方面,遵纪守法的自控能力弱,法制观念亟待加强。调查显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一些的占53.1%,不知道的占40.6%。座谈的教师们反映学生经常有自习课说话、逗着玩、课间有吸烟、节假日有上网等违纪行为。对老师的批评,一般是表面上能接受,但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少数学生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紧密盯防之下反复违纪的行为才会得到遏制。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的现状而提出的对策
2.1 树立大思想品质的观点,社会、家庭、学校联手共建育人环境家庭、社会是思想品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与学校教,达到优势互补。首先,抓好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很多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社会大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给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格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过早的“成熟”。相比之下,现行学校思想品质就显得空洞无力。其次,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开办“家长学校”成为众望所归。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随地影响和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在调查访谈中得到明确反映。家庭教育不当如百般溺爱、放任、粗暴已经成为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源泉,给青少年埋藏下道德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祸根。有的教师就谈道:“有的家长认为一个孩子花点钱怕什么。”因此,只有让家长先受教育,才能使家长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得到及时纠正。
2.2 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校时间会越来越长,而且有一大部分学生在校住宿。因此我们依然要发挥学校思想品质优势,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首先要坚守学校思想品质的主阵地,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使思想品质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查显示,学校领导与班主任日常的品德教育和各位教师的授课是学生获得道德原则的主要渠道。所以,我们在: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二要注重内容层次性,与学生日常品德行为教育紧密结合。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也要进行基本的社会公民教育;既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也要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让学生感到思想品质就在我身边;三要注重思想品质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优势。思想品质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生活,对中学生更是如此。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到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不允许把儿童、少年放在一种思想无菌室里进行教育,使他们闭眼不看周围的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其次要注重思想品质形式不断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在挫折中警醒,在体悟中成熟。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认为没有兴趣的占12.5%,兴趣一般的占53.1%。这表明革新思想品质形式势在必行。一要树立学生是思想品质主体地位。我们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注重的是“灌输式”、“严防死守”,忽视学生内心和情感需求,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师生间的对立。因此我们只有树立起“育人为本,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思想品质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培养中学生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毅勇敢、遵纪守法、爱劳动等优秀道德品质。二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丰富的思想品质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拓展思想品质教育的领域和形式。如积极发挥共青团作用,定期组织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组织志愿者不定期地进行打扫环境卫生,到敬老院、孤儿院进行志愿服务;举办各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特长训练等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李海萍.教育变革语境中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与德育革新[J].伦理学研究,2006(2): 73-77.[2]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熊孝梅.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J].学术论坛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2.思想政治课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3.幼儿德育教育探索
4.分层递进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5.初中思想政治教法浅谈 6.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8.浅谈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9.对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10.略论班级的人性化管理 11.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探索 12.谈谈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 13.浅谈农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14.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15.强化德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16.浅谈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 17.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8.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9.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20.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21.中学生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22.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3.浅析班级的民主管理 24.论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25.浅析农村未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极对策 26.网络与未成年人的成长
27.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28.论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9.关于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建设的思考 30.农村小学政治思想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31.中心学校管理体制下的校长工作初探 32.面对市场经济的中学德育思考 33.浅谈山区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34.农村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析 35.浅谈教师人格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36.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培养学生能力 37.浅谈中小学思想道德的实施
38.浅谈社会因素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39.谈谈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40.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41.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42.浅谈中学生的道德法制观
43.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初探 4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的思考 45.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6.浅析劳动教育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47.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48.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49.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不和谐因素探析 50.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 51.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学思想教育的思考 52.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与实践差距53.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逆反心理探析 54.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 55.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 56.中国传统人生理论的现代意义
57.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 58.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59.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60.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 61.传统义利之辨与两个文明建设 62.“文质彬彬”与现代青年 63.“内圣外王”思想内涵的现代观 64.君子模型与现代人才特质 65.传统“安身立命”思想研究
66.中国传统诚信理念的内涵及启示 67.孝道与当代青年
68.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
69.试析新时期下家庭伦理道德中出现的问题 70.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71.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及其应对
72.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的特点及对策研
73.试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74.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75.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7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77.大学生竞争意识之浅见 78.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79.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思考 80.网络化趋势下小学德育研究
81.各国德育之比较研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研究)
82.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83.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 84.浅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 85.试析企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86.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向 87.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未来:文化一元化,还是文化多元化?
88.儒学所倡导的“内在超越”与依法治国 89.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 90.“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久发展 91.“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92.老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93.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94.孔子的人才及教育观 95.儒家人才观及现代意义 96.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97.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98.论人的全面发展 99.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100.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01.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发展 102.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103.论行政领导的创新能力 104.试论国家公务员的形象重塑 105.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06.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107.中国古代和谐观的文化阐释 108.“以德治国”之思想源流 109.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110.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追问 111.德育的现代性建设初探
112.学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 113.道德教育(或德育理论)如何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114.社会公正(或正义)——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秩序建构的基础
115.基督教伦理对中国伦理重建的启迪 116.对全球化伦理理论来源的认识 117.论德治对市场经济的支持
118.浅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119.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民本”思想 120.论实用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121.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122.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123.试论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124.从流行歌曲看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价值观变迁 1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126.从民主与经济文化的关系看我国的政治 127.新时期政治辅导员的角色要求 128.浅谈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29.论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30.对个体私营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
131.浅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德治”与“法治”132.当代村民自治与思想政治教育 133.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及其启示 134.素质教育理论及大学素质教育问题 135.从德行到德性——道德有效性分析 136.以德治国是中国道德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137.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思路138.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39.从普遍责任意识到青年责任意识的培养 140.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41.从大学生网络危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42.浅析当前的信用危机
143.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144.简论冯友兰的四种人生境界
145.浅论科学观教育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46.科技的负面效应及相关社会思潮考察
147.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7
148.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49.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的楔合研究 150.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51.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与对策 152.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与创新研究 153.网络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54.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论
155.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156.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 157.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管理与操作 158.网络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159.现代科技与精神文明
160.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问题研究 161.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
162.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
163.试论调节利益冲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16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 165.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 166.关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系统思考 167.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思考 168.构建现代中国人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 169.现阶段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思考 170.关于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71.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机制研究
172.论新时期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173.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174.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研究
175.论物质利益原则及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176.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77.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和运行机制178.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179.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研究 180.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181.新时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82.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
18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接受
184.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185.赛博空间与思想政治工作
186.新世纪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对策187.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88.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探析
189.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及其思考
190.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失业下岗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191.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92.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视域 193.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194.党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研究 195.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探究 196.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 197.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
198.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 199.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 200.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初探
201.试论美国进口影片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20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20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 20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论
207.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8.论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功能发挥 20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0.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 211.新形势下坚持灌输教育的依据及实现途径的探讨 212.论邓小平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213.论江泽民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214.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215.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216.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对待人的需要研究 217.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218.论渗透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19.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0.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22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22.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研究
223.论创建社区环境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 224.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 225.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226.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社会价值 227.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 228.中西道德教育比较 229.论功利主义与集体主义 230.中日当代道德教育比较 231.韩国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232.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
233.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2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235.试论商业个体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 2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237.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精要与现代公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构
238.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239.东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与启示 240.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理想 241.敬业精神的价值及其培育—一对当代中国敬业精神的理性思考
2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243.论制度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44.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24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 246.计算机网络道德建设探索
247.关于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研究 248.转型期中国城市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24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250.网络道德:问题与出路
251.论义利观的重建与道德教育改革 252.当前我国婚姻现状分析及其道德建设
253.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的途径及价值评价 254.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
255.关于现阶段加强和改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256.城市社区居民道德建设实证研究
257.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 258.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导向 259.道德教育与人生自由简论 260.论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61.论绿色文明及其教育
262.论市场经济领域内的道德建设——李嘉图经济伦理思想谈起
263.论道德信仰与重建 264.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
26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道德建设研究 2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67.网络时代道德问题的分析与建设 268.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 269.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及和重塑
270.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271.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 272.“以德治国”视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273.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74.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灵魂 275.试论社会公正与以德化民 276.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277.论WTO框架下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278.我国竞争立法的现状与完善 279.论反不当竞争法的价值取向 280.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途径
281.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282.论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283.婚姻的伦理本质
284.论婚姻家庭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285.论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的民事责任 286.论我国婚姻法的伦理精神 287.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288.法定夫妻财产制的立法选择 289.对我国现行婚姻登记制度的评价 290.监护制度研究
291.对缺席判决离婚问题的研究
292.精神病人在离婚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研究293.论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294.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
295.论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 296.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 297.与婚姻关系有关的利害关系人的介定 298.论违反结婚形式要件的法律后果 299.论夫妻共同财产 300.论离婚损害赔偿
301.论夫妻忠实义务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协调302.女权主义与婚姻家庭立法 303.婚姻仪式的价值研究
304.夫妻间的相互债权债务关系问题研究 305.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306.正确行使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307.试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308.试论行政强制措施
309.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特色 310.试论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31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312.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313.判例与中国法制建设 314.市场经济与法制观念
315.论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与职能 316.论民法中的推定制度
317.试论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 318.论国际经济法制及其发展方向 319.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法观念的更新 320.论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该指南所列为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学生在写作时应根据指南选择具体题目(将题目具体化)
一、哲学方向
1.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3.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5.黑格尔的“恶”的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研究
6.对恩格斯关于“证券交易所”思想的解读
7.实践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变革中的意义
8.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
9.从意识能动性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10.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1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12.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的影响
13.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1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5.唯物史观的人学阐释
16.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
17.实践与物质关系研究
18.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研究
19.先秦诸子哲学与文化研究
20.两汉魏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21.宋明理学研究
22.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研究
23.传统道教,佛教研究
24.中国近代新儒家研究
25.传统社会人格修养问题研究
26.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
27.论科学精神
28.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探析
29.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0.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研究]
31.自组织自然观初探
32.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
3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34.科学发展观研究
35.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3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研究
38.归纳推理与归纳方法之间的关系
39.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40.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
41.论科学假说验证的复杂性
42.二、伦理学方向
1.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研究
2.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
3.公共意识与道德建设
4.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5.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
6.网络道德与文明
7.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8.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9.中国伦理思想历史人物研究
10.西方伦理思想史历史人物研究
11.生命伦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12.家庭伦理相关问题
13.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14.公平、效率问题研究
15.利益与道德问题研究
三、社会学方向
1.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2.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农民、农民工、城市贫困人口)
3.失业大学生社会救助问题
4.家庭暴力问题
5.城市化与社会发展问题
6.当代大学生交友观问题
7.农村城市化问题
8.“城中村”现象研究
9.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研究
10.当代中国家庭结构问题
11.社会学史的理论家或理论流派研究
12.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型群体状况的分析研究
13.现代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
14.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四、教师教育方向
1.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当代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生活化)研究
6.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7.运动视野中的思想教育研究
8.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
9.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10.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
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
1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
1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5.新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16.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模式(方法)创新研究
17.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育方式转变研究
18.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活动教学研究
19.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开放教学研究
20.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参与教学研究
21.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研究
22.新教材特点与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改革
23.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24.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5.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研究
26.对(中学生,大学生)进行和新生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27.当代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误区探究
28.中学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研究
29.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研究
30.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观念研究
31.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质研究
32.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33.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