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业自评互评模式的探索
《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业自评互评模式的探索》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批改是小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也提出了作业批改和评价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充分体现人文性。
但今天我们使用的作业批改、评价的方法是沿用多年的,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课改的发展趋势。暴露出的缺陷有:
1、作业批改、评价方式的简单化。至今仍有许多教师认为作业评价就是作业批改,没有把作业批改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例行公事,但对作业批改行为和它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考虑很少。因此,在批改作业时,只是简单地打“√”、“×”,对作业的结果给予等级或是写一个“阅”了事。认真负责的老师还会督促学生进行二次批阅,而少数不负责任的老师则任由学生的错误不断发生,对造成错误的原因不加追究,学生的错误也就得不到改正和指导。
2、作业批改、评价标准绝对化。“用一把尺子衡量”是很多老师的习惯,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如何。作业的评价也是仅限于甄别学生作业情况的优劣,忽视了评价本身的激励作用。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这种做法肯定会导致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很难得到好的评价,慢慢地对语文作业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作文,从而陷入越怕越差的恶性循环的境地。
3、作业批改、评价时态度情绪化。语文老师们可能大都会有这样的做法:对好学生的作业(干净整洁,赏心悦目)批改得很仔细,评价上也格外关照些,就连“×”也不会很大;看到那些学困生的作业(脏乱差,甚至不知所云),往往是皱着眉头,打下的“×”也会大上一圈,书写又不认真的,还会不时地写道:“重做”、“重写”的字样,甚至于还会多罚写几遍。
4、作业批改、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学生写作业,老师改作业”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作业批改、评价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教师)行为,学生总是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在这种缺乏互动的行为影响下,学生对作业批改、评价的关注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现在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当前基本上还是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教师包办代替了本应由学生参与的作业质量的评价活动,这是不妥的。因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能力,使学生成为朝气蓬勃,富有创造性建设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也要体现在作业批改的环节中。学生对自己作业的质量,思想上有完全依赖老师的不正确观念,长期依赖的结果是学生既无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认真评价的责任心,也没有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种状况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不利的,而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业,可促使学生端正作业态度,不把作业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互评能让学生取长补短,对教师来说,是将独自批改作业的时间与讲解作业的时间合二为一,效果则是事半功倍,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因此,我们将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业自评互评模式的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打破过去由老师单一评价的模式,变学生作业学生评价的模式。以达到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通过练习骑车学会骑车的目的。
二、本课题相关概念内涵
开展学生的作业自评与互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评估自己与他人的学习表现。首先,“作业自评”是指学生自己在完成作业后,针对自己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其实质就是学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评价活动中来,不仅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作业态度,而且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其次,“作业互评”即同学之间在自评的基础上相互交换作业进行修改,并针对对方作业完成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或写上一些鼓励的话以激励对方。在评价同学作业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发现对方的优点或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从某个意义上讲,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看待他人的能力,也是一个积极过渡的过程,同时为学生将来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全面看待事物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1、教学过程中作业批改的现状
作业批改是小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也提出了作业批改和评价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充分体现人文性。但是一直以来到目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作业批改仍然是学生在家做作业,老师在办公室里改作业的传统模式,这一过程严重脱离了学生主体,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尽管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用得好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里负担。当前的现状正是这样。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都是老师改作业,学生做作业,正是流于这样的形式,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全然不顾作业的质量和效果;甚至有的学生产生“厌作业的情绪”——直接不做作业。这与作业的目的完全脱轨了,更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批改和评价的功能不相吻合。更谈不上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能力的发展。
2、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据笔者查阅资料显示:甘肃酒泉敦煌小学已有教师对小学数学中展开学生作业自评互评进行实践,但只是针对学生作业某一方面给予肯定;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有老师尝试学生作文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而学生作业自评互评更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评价自己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作业态度,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自我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生在作业互评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发现对方的优点或不足,相互取长补短,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看待他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树立“以人为本”的作业批改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生做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单一评价模式,让教师从必须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利用改作业的时间去钻研业务。同时为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变要“我”认真为“我”要认真:根据人性向善、向好的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做自我评价,如果做得不好,自己会觉得看不过去,那么他就会努力尽自己最大力量去把作业做好,这样,久而久之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养成对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良好品质,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把作业当作任务来完成,认为把作业完成交给老师批改了就没事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则不予理会,只关心老师给出的评价或作业分数。而利用交换修改互相评价的方法,相互监督的力度加大,谁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可以一目了然;再次,学生在批改他人作业时还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并且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思考、想法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
4、角色转换:转变“老师是主角”为“学生是主角”,转变传统的学生做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教学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教师单一的批改评价方式转换为学生自评自改、互改互评的双向评价。
四、课题研究的任务
1、研究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反思,从作业态度、作业质量方面做出自我评价,使学生端正作业态度,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同时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同伴的作业进行评价,认真修改后,从作业态度、作业质量方面给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尽量使用激励性评语。
3、研究通过作业自评互评的循环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复习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五、研究对象及主要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方案按中、高年级段,在我校四、五年级选择三个班作为重点实验班,进行重点研究。全校教师根据本学科、本班实际进行尝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有关开展学生作业自评互评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调查所集中开展的课题研究对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对所集中开展的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挑选一些典型的有时效意义的个案进行分析,再加以改进和定型,进行推广。
4、经验总结法:注重平时过程性资料收集、反思,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第二篇:高中生学生自评、互评评价
自我评价
1、本人性格开朗,积极乐观,诚实,有正义感。经常帮父母做家务,与同学相
处融洽,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本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经常各类课内外活动。
3、我自觉锻炼身体,关心和尊重他人,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行为。尊老爱幼,积
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4、经过三年学习,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清醒地认
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时代青年。
同学互评
1、*同学性格沉静,常常不拘小节,待人接物却稳重大方。你上进心强,刻苦钻
研,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善于把握自我发展的机会。
2、*同学稳重大方,为人坦诚;勤于思考,学习主动积极,踊跃参加各种学习实
践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3、*同学诚实、热情,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学习自觉是你最突出的优点。相信
你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4、愿你永远笑对一切,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赢得属于你的胜利。
家长评价
1、希望该孩子在校能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能尊师爱友,虚心求进,能以
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
2、虽然学习基础薄弱,但刻苦努力,品行优秀,孝敬父母,在学校为同学老师效力,在家帮父母劳动,是一个好孩子。
3、**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较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5、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没有一躇而蹴的捷径,只有奋斗拼搏,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适用人才。
社区评价
1、该生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乐于助人,团结邻里,是合格公民。
2、该生爱党爱国,能自觉为维护社区清洁与安全做出自己的努力。
3、该生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爱护小区设施,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素质。
4、该生是一名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优秀高中生。
1.你性格沉静,待人接物却稳重大方。你上进心强,刻苦钻研,善于把握自我发展的机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学会有条不紊,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
2.你有着坚强不屈的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有你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骄傲!但我知道你也有忧伤和彷徨。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希望你多一些坚忍和自信,向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3.你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学习需要刻苦钻研和勇于质疑的精神。今后的学习中,珍惜时间,锁定目标,全力以赴地投入。唯有如此,你方可到达理想的彼岸!
4.在过去的三年里,目睹你长大成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懂得珍惜时间和青春,懂得体谅家长和老师的苦心!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你还需要更加踏实更加稳重,这样才会走得更远未来才会更美好!
第三篇:中高年级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实践研究
《中高年级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老师每次你花很大的功夫,甚至挑灯夜战辛苦批改,特别是写评语时可谓是绞尽脑汁、呕心沥血。而我们煞费苦心下的中肯评语,学生也只是看一下得分或等级,瞥一眼评语,全然是一副看客的姿态;你费了那么多力气准备了那么多内容去讲评,学生却不以为然,好像只是在看老师的表演,或在听一个故事,以后的写作仍然是我行我素。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语句不流畅,他下篇作文照旧句不通意不达。小学阶段按教材要求学生两周一篇作文,这种被动境况下的写作评改,致使学生作文水平徘徊不前,缺乏评改能力,虚假作文、抄袭作文一度成为主流。更为糟糕的是学生的作文兴趣在这种境况下消失殆尽,从而厌恶甚至害怕写作文。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评改能力,使老师们从繁重而收效甚微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我课题组提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指导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尝试将学生这个作文批改的“局外人”,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全过程的“当事人”,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对别人作文独到表见解的机会,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有亮相的机会,还要真正让作文评价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减轻老师负担。
(二)课题确立的背景
学生作文的“互评互改”,不是指教师方面的书面评语、范文赏析、情况分析,而是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互评互改、讨论交流、雅文共赏的民主、合作、探究的机制。互评互改,可以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1、研究现状——互评互改作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有关改评作文的教学论文也层出不穷,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减轻教师作文批阅负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几乎所有的论文仅仅停留在教师层面的零碎的方法的探索上,缺少学生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同时,也缺少整个互评互改作文教学体系的探索,造成学生方法指导的随意性和能力培养的缺失。
2、课改现状——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开放、探究的课堂,教师作为参与者、点拨者应该给孩子自主的权利、机会、时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而不是以个人感受替代成一言堂。互评互改作文将更多地释放这一种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评互改作文的能力。
3、教师作文批改现状——以教师为主的作文批阅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劳心费神,但实际收效甚微。因为大多学生只关心教师打出的分数,却很少关注教师阅改的痕迹,更不可能有效地反思。于是,作文批阅成了语文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和最为无奈的一项工作。
4、学生自改作文现状——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仅停留于写作这一层面,而把修改权力完全交于老师。小部分学生也想改,但不知道如何改,于是改改也就放弃了。如果说小学生作文属于起始阶段的话,互评互改作文更是起始的起始,其教学有更为到位的指导。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课题组教师大胆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借鉴学习前人的有效经验的同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年级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提高学生作文和修改的能力。
(三)文献综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段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 用的标点符号。”这些习作目标的实现,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要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改文为多维互动改文。而多维互动改文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行自改和互改。
本课题研究基于课堂,符合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三至六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在七十年前就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也就是解放学生的个性。”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段培养学生的互批互改作文的能力,就是还学生的“解放”,解放所有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见解,参与作文评改的全过程,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有亮相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对别人作文独到表见解的机会,真正让作文评改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内容:
1、如何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为作文教学进行有效“合作学习”提供可操作的经验。
2、互评、互改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有: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种形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探索在互评、互改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互评、互改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对影响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环境、心理等因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研究,使“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其优点,发挥其作用,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研究对象: 全校四五年级学生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1、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践法。(让全体学生在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来亲自体验,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本研究还将采有问卷调查法、活动促进法、访谈等研究方式。
3、本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学生作文的要求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为指导,结合学校作文批改的现状,走出教师作文批改投入多,产出少的误区。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研究过程、对象、手段、效果等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撰写经验总结论文。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三、研究过程与做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实践,再上升为理性认识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提高,达到全体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共同提高的目的。
准备阶段:拟定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作文教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提高理论素质;分析作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对老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做好前期工作;准备一整套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互评、互改的示范性的标准和操作方法。
具体实施阶段: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学习边运用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课题研究的方案;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研究材料,总结经验和操作方法;积累课题原始资料,进行阶段小结,完成中期报告。
总结鉴定阶段: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做好检测、评估工作;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及有关论文。
我们教研组已实施了一年时间,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结合学校为“河南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的实际,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精髓“六大解放”作为课题的理论依据,使课题研究更加深入、系统,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系统开展理论学习,以理论促研究。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伽达默尔说过:“理论的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一切实践的最终意义就是超越实践本 身。”我们在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初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有关作文教学改革的前沿理论,坚持用学习引领研究,把学习贯穿到研究的全过程,提升教师的研究理论素养。
为了避免理论学习的低效和泛化,教科室拟订了理论学习指导提纲:①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改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应该确立哪些作文教学理念?②生本化作文批改的理论基础、研究价值在哪里?③学生互批互改的现状如何?有什么新的突破口?通过问题引领,教师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有深度和效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研讨,力求做到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另一方面,我们还积极地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概括。我校多次邀请区教研室钟主任和雷锋小学的名师们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帮助下,我校一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不断进步。通过科学、规范的实践活动,一大批教师得到了锻炼,为本课题的研究培养教研骨干奠定了基础。
2、严格课题管理,有效落实课题研究步骤。
我课题组研究作文互评互改的指导历时一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2年9月到2012年11月为课题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6月为课题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2014年7月到2014年9月为课题结题阶段。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一个学期之中,实现对研究过程的有效调控。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引导实验老师明确每一阶段研究的重点:第一阶段重点是理论探索,引导教师学什么;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作文教学实施策略,引导教师做什么;第三阶段重点研究作文教学评价,引导教师评什么。并且关注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研究情境引导教师学习、领会、运用,使 研究方案落到实处。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把“锻炼学生、培养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充分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对学生实行“解放”和“开放”政策,以便寻求一种高效高质的作文批改运行机制。
3、在学生自我修改中,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方法。
古人说:文章不厌千回改。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当学生的作文写好后,可以先让学生针对明显的错误进行自改,比如语句、标点、段落。在用心自改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回动脑入情地回味自己的文章,激励学生做自己习作的主人。与此同时,向学生阐明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的意义,转变学生的观念,纠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误区,解除他们的顾虑,激起他们对作文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信心和热情;指导学生运用作文评改的方法先学习作文的自我评改,教会学正确生使用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等符号,要求符号统一,贯彻始终。
(1)分清眉批和尾批。眉批主要针对习作中的局部性优缺点给与简明扼要,具有针对性的批注。尾批主要针对整篇习作,根据本次习作的重点,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指导性的,富有鼓励性的评语。
(2)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批自改,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如:批、注、勾、画、增、删、改、换、调等常用的修改方法。
(3)介绍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长期坚持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培养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4)规范评改的符号。为激励学生的评改兴趣,也为了整齐和便于操作,在征得学生意见的同时,我们对评改时的符号进行了统一。
4、探索课堂上互批互改方法,激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互批互改时,我课题组老师经过一年多的不断研究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我校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互批互改的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全班作文,做到有备无患。能够对本次作文哪些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大体上心中有数,这就为上课有针对性的点评做好了准备。
第二步,课上教师随机分发作文,学生之间互批。学生在互评之前,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先做出针对性指导,以免学生评改的盲目性及随意性,注意的是教师的评改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不超过十分钟。评改标准从十个方面入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四看有无病句;五看标点有无明显错误;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十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每次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确立一个或者两个内容进行评改。接下来的三十分钟就放手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评改,并要求用不同的规范的符号圈划出错别字、病句、优美的句子及写下中肯的评语。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评语一般为两条优点,一条缺点,并要求打下分数或给出等级,便于后面的统计工作。改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再随机分发给下个同学。这样可以兼顾各个层次水平的同学,保护学生自尊心,即便被评的文章缺点较多,教师也要巧妙的指毛病,提建议,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保证最大面积的交流。学生交流的数量可以保证在 3篇以上。
第三步,统计并交流。交流的方式为小组交流,我们一般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十人左右,评改完每组推荐一两篇优秀作文。(真没有好作文也可不推荐)教师先统计90分以上的作文的作者的姓名,然后教师在所列名单中首先挑选两个最高分的作文请作者本人到讲台上朗诵自己的文章和全班交流。并要求台下的学 生思考回答这样的文章是否真的优秀,长处在哪儿,不足又在哪儿。真正让学生在评改中有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
另外,还要注意预留时间,把改过的作文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同学的圈点勾画和评语做修改,改完后自己读,自己悟,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优秀范文和评讲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目的自评,肯定优点并能意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最后,教师在自己批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互批互改,可以向学生推荐两篇典型的文章和大家交流,并总结这次作文的得失。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对批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重新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这样,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确保真正优秀的文章不被埋没,典型问题得到解决。
在这有限的两节课作文互批互评时间里,全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学生乐于沟通、交流,一直处于兴奋之中,确保了课堂上参与的效果,并且确保了最大数量的作文与全班同学交流。他们在挑毛病的同时也准确地找出了自身问题。
互评互改作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修改作文后,一开始要求低一些,从修改错别字,划出好词好句,书写整洁等开始。半个学期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修改能力后,要求就高一些。从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连贯,篇章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修改。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读改改,评评修修,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既锻炼了学生修改能力,从修改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又了解同龄人的作文情况,从而激励上进。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我们的研究还很粗浅,敬请专家们斧正。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实践,为作文批改的方法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这也是我课题组的愿望和研究目标所在。
四、研究结果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课题组在学生作文互批互改的指导研究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层面:
1.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课题组老师通过一次次的学习、研究,对“如何指导学生互评互改作文”不断切磋、探讨,使课题组老师们之间形成了“问题即课题”的良好研讨氛围,逐渐养成了查阅资料、不断实践、勇于反思、及时改进、勤于总结的习惯,在增强教科研意识的同时,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学习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2.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作文批改新路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班级实际和自身情况,探索出了切合学生发展的作文批改方法。每节作文评改课都经历了这样的流程:教师快速浏览——随机分发,学生互批——统计交流——学生自改——推荐交流。这样,有效指导学生互评互改的方法,还从大局着眼,以写作要求为准绳,不断改进作文评改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使之参与作文评改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层面:
1、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评改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初期,学生写一篇作文需要指导、构思、打草稿、修改、誊抄等环节得80分钟,评改批阅一篇作文得需要4节课,现在,学生一次成稿,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只需40分钟,评改只需两节课,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现在每班都有一大半学生的作文评改水平与教师的评改不相上下,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因为要为同学写批语,学生都生怕自己的评语平淡,影响作为“小老师”的形象,所以 就连评语都极有文采,比老师的评语更灵动、更具针对性。我们每每看着学生作文本子上孩子们互批互改的稚嫩笔体,不够熟练的圈点勾画,偶尔迸发的奇特的评语,在忍俊不禁中深感欣慰。
以下选取了我们年级学生写的经典评语,供参考。
①句子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炎热的夏天,喝了一瓶冰凉的冰镇汽水,痛快极了。
②丢标点现象严重,总共丢了23个,你是不是很喜欢把标点当饭吃?
③题目加上了省略号,生动、新鲜,像翠绿的叶子一样。
④内容具体,可惜自然段分得太少,是不是怕花钱,舍不得多分几段?
⑤你的习作再也不像白开水,现在开始有了一点甜甜的味道,继续努力啊,我会为你喊“加油”的!
⑥字迹龙飞凤舞,大概你想当草书书法家吧? ⑦字写得很挤,你不怕把它们热出毛病来?
⑧错别字多得像马蜂窝……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怎么还可以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呢?你的字典是不是在睡觉?
⑨你的句子是缸里的死金鱼,一点也不鲜活。
⑩字潦草得和地上的草一样,东倒西歪,直不起腰来。
2、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作文互批互改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互相合作,切磋交流,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此时,他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中角色不断转换,相互启发,互相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3、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不断提高。相互修改作文为学生创造了对写作进行推敲评判的鉴赏机会,从中可以让学生逐渐感悟出作文应该怎样写,对他们今后 的写作好似一个无声的规范和指导。这样的批改过程,使他们较为娴熟地掌握了评判的标准,对文章的优劣有了准确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评价和鉴赏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也将有助于今后的写作实践。
师生层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批互评对师生来说每一次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教师对每次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把握,学生互批互改、写批语,检查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了学生的赏析能力,在批改和评讲中,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成长过程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促使教师去多读多看,可谓“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课题组老师在成长的同时也收获着、幸福着。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我年级的学生在在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奖项。在全国“青少年生命教育有效性研究”课题征文大赛中,陈华、左景彪等63多名同学分获一、二等奖,我课题组的参研教师杨丹、黄红菊、钱莹、赵晓萍、胡春芝、袁玉丽全部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平顶山市“湛河杯”小学生现场命题作文竞赛中,张博、张雨晴等21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黄红菊等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在卫东区“中华魂”主题教育征文比赛中,周靖凯等16名同学获奖,黄红菊、赵晓萍等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奖;在卫东区第四届“科技杯”科技创新大赛中,周靖凯等44名学生获得奖励,王兆宇同学的作文《我的家庭》发表在《平顶山晚报》上。课题组还特意把学生的优秀作文编写成《小荷》的集子,供学生欣赏。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撰写出了一篇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杨丹老师的《小学生中高年级作文自评互改的点滴做法》、黄红菊老师的《把握“五度”让作文互评互改“实”起来》、钱莹老师的《如何处理作文评改中的不良现象》、赵晓萍老师的《自主评改,自主探索,自我评价》、胡春芝老师的《学生作文评改之我见》、袁玉丽老师的《“流水账”习作的转变》,其中课题组实验教师曹素娟撰写的《阅读在继续 快乐在蔓延》发表在《青春岁月》,耿爱丽撰写的《大班额环境下小学低年级课堂管理的探索》发表在《教育时报》,魏慧丽撰写的《培养发展性学习习惯 促进校学生持续发展》发表在《学院教育杂志社》。
对学校作文评改模式的影响:
我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2013年11月份的教科研活动月中,我们的作文互批互改经验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交流,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不少老师开始尝试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他们学习我们的备课笔记,观摩学生互批互改过程,折服于个性的作文和规范的评语。目前,我们的作文互批互改模式正在全校推广,结束了语文教师挑灯夜战批改作文的单边活动,开创了师生互动式批改作文的新局面,唤醒了的写作热情和共同参与互批互改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写作表达、互相评价的能力。
五、分析与讨论
课题面临结题,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一些困惑。在教师层面:课题研究实践中,我课题组的成功做法由实验班推广到全年级,乃至全校的高年级,中间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各环节的训练目标在操作过程中不够严密,也缺乏有效的研讨与论证,不能形成序列目标和研究体系。加上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研究实践尚处于具体的成功做法,其间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完善的评价体系都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这些基层研究者和实验教师迫切需要专家在理论上的引领和指导,跟上研究的步伐,也尽快使课题研究深入持久。
学生层面:在学生互批互改时,某些习作水平较好的同学不愿意同伴作文差,不愿意交换批改程度暂居劣势的同学的作文,认为字体不美观,看不清内容,批改他们的作文根本不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还有个别同学在作文评改课上态度欠端正,评改别人的作文时只写几句评语,打个等级,连简单的错别字都未改出来,很难从中学习别的同学的长处,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六、结论与反思
此课题的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高年级段指导学生互批互改作文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写前的构思来源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写后的批改评价更是教师的了。学生在互批互改过程中,由“作者”的身份转化为“读者”、“小老师”这样评阅者的身份,从欣赏别人的作文入手,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形成独到的见解。作为作者与评阅者,学生就获得了双重的心理满足,对习作的信心就会逐渐增强,对习作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2.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间的互批互改为学生作文的学习,提供了互相展示、学习的平台,都怕自己的作文在同学面前丢丑,无形之中就会督促自己不断阅读、积累,逐步把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习作时就能做到“先积而后发,厚积而薄发”。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给学生找些精彩片段让学生背诵,为他们的习作积累素材。
3.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互批互改为学生创造了对写作进行推敲评判的鉴赏机会,久而久之,学生鉴赏评价能力会不断提高,也将有助于今后的写作实践。
课题面临结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虽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互批互改方法的探索仍需不断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研究还没有完全结束,有许多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比如: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互评,这样学生的评讲才有针对性,实施起来会更有计划性。另外,怎样及时、全面了解学生互批互改的效果,发挥互批互改的效果,防止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我们课题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
第四篇:构建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探究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关键词:古诗教学独特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鉴于以上要求,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我总结了同事和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课前预习,查询资料
新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有典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落差大;加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学生现有的图书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们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1
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三、初读诗词,质疑讨论
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本,我们教学每一首古诗词都应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
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
四、反复吟诵,悟意明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必将拾到许多美丽的珍珠。
首先,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更是感悟的基础。我们为了提高诵读效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听读、范读、领读,也可以齐读,但都要读准诗词的节奏,就是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因此每教学一首新学习的古诗词,一般都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感觉出它的停顿应该是在哪里。学生们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再加上古诗本身原有的那些押韵,反复地读,让这些节奏感极强的诗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潜移默化,制造出浓郁的诵读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原有音乐境界。他们进入了诗词的境界,就对古诗词越读越感兴趣,觉得怎么这么好听,这么有韵味,也就能较快地进入到赏析古诗的角色中。
其次,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
2境,读出层次。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在教学《别董大》时,应抓住一个“别”字,诗人给谁送别?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的动人场面。
总之,古诗词的朗读要有一个过程,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动之以情朗读之,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蕴含于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传承下来。
五.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学完高适的《别董大》,你是否还知道其他送别的古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3
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十分重视古诗词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高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第五篇:构建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探究的五步教学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7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鉴于以上要求,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于是采用自主学习探究的“五步教学法”,构建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自主学习探究的“五步教学法”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彻底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构建“课前预习,查询资料---------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诗词,质疑讨论---------反复吟诵,悟意明理---------拓展延伸,巩固提高”的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课前预习,查询资料
新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有典故,与今日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大;加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学生现有的图书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们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并且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我以为,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应紧紧抓住题眼“题”: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这首诗。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题诗?在怎样的情形下题诗?这就是时代背景:作者在去扬州探望因自己流放而受株连被贬官的弟弟,途经庐山,在山下的西林寺墙壁上题写该诗。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效果会更佳,这样的教学将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词,质疑讨论
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本,我们教学每一首古诗词都应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
四、反复吟诵,悟意明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必将拾到许多美丽的珍珠。
1、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更是感悟的基础。我们为了提高诵读效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听读、范读、领读,也可以齐读,但都要读准诗词的节奏,就是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因此每教习一首新学习的古诗词,一般都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感觉出它的停顿应该是在哪里。学生们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再加上古诗本身原有的那些押韵,反复地读,让这些节奏感极强的诗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潜移默化,制造出浓郁的诵读的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原有音乐境界。他们进入了诗词的境界,就对古诗词越读越感兴趣,觉得怎么这么好听,这么有韵味,也就能较快地进入到赏析古诗的角色中。
2、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在教学《别董大》时,应抓住一个“别”字,诗人给谁送别?你看到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的动人场面。
3、在情境中加深情感。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理解古诗词首先要“入境”。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
总之,古诗词的朗读要有一个过程,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动之以情朗读之,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蕴含于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传承下来。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学完高适的《别董大》,你是否还知道其他送别的古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另外也可把学习过了古诗中的内容通过语言、图画、音像等描述出来,如教《登鹳雀楼》后,就采用一边口述一边画画的方法,让场景重现,教师言语不多,学生马上就能明白,也能感
受到这首诗表达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后拓展延伸,一定起到巩固提高之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终究有一天将进入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十分重视古诗词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高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