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平昌县云台小学:肖大秀
本课题从2013年9月申报,经过学校的审查鉴定,于2013年10月8日被确定为平昌县云台小学个人微型课题。按照立项说明,本人克服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人员
肖大秀,女,1962年4月出生,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云台小学语文教师、校骨干教师。所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分别在2013年10月、2014年3月获学校教研论文一等奖。
二、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大多是敷衍塞责。而在教学中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只好生搬硬套或干脆抄袭。由于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也就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
面临这样的现状,要贯彻《课标》精神,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以课本为载体,研究作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交给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方法,和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使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兴趣呢?如何融化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呢?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变快乐,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
三、课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
1、作文:通过表情达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期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活动。
2、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而愉快的体验越多、越强,兴趣便越浓厚。浓厚的兴趣会带来更多的愉快,更多的愉快又会使兴趣更加强烈。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2、名家论述
(1)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2)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德国诗人、剧作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怎样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在寻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其语文素养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效果显著的规律性方法,就成了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让小学生喜爱写作。从三四年级开始,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于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1、对每次习作具有浓厚兴趣,能按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习作。
2、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并能大胆朗诵自己的习作。
3、学会帮同学修改习作,也能自己为自己修改习作。
4、教师想方设法开展各类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语文习作课的教学现状,教师对习作课教学采用的方法。面对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困难,着力从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进行研究,找到学生惧写的症结。破解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贴近生活,化难为易,使学生敢于作文。
2、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为研究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培养写作兴趣,激情促写,使学生乐于作文。
3、以作文为载体,培养写作骨干,尝试用榜样的引领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写作,使学生真正在写作中找到乐趣,从而提升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
4、如何开展评价激励,提高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1、课堂上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美词句;开展仿写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累、提炼语言。
2、多读精背,即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课外读物,有计划地增加背诵内容。让学生做到手不释卷,学生读书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的丰富了,语言也流畅了。写作水平也就会提高了。精背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典范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摘抄一些课外的,让他们记忆,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使他们从小受到典范文章的熏陶,为他们以后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课,让学生有话可写。认真为写作课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习作。及时评价展示,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及管理
1、课题组织领导 云台小学教导主任:杨琼
2、课题主研人员 云台小学教师:肖大秀
3、研究对象:云台小学中心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三个班125名学生。
(七)课题研究过程 A、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9月1日——2013年9月30日)a)设计实验方案;
b)对学生原有的习作兴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实验阶段(2013.10-2014.3)
a)选择实验班级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行培养。b)每月集中反馈一次,总结这一月来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否提高。
3、总结阶段:(2014.4-2014.5)a)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b)撰写论文,写出实验报告。c)整理学生的习作 B、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小学生如何爱上写作的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如何爱上写作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行动研究提出的策略。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培养习作兴趣”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培养习作兴趣”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语文网站,参与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半年来,通过“培养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带动了全校作文教学水平。
(一)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大量的校内外活动,如:歌咏比赛、诗歌晚会、演讲会、经典诵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作文大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游园活动、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学生非常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多阅读背诵,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笔下生花,文思如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诵训练。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1)、经典诵读形式为每天三个时段,分别为晨诵、午读、晚读,、每个时间段不少于15分钟,住校的寄宿学生与老师共读,由老师指导;校外学生,老师要求亲子共读,家长陪孩子读、帮助孩子读、指导孩子读书。
(2)、我在实验班级以宣传阵地、学习专栏、书画、手抄小报、读书笔记为平台,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2、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培养作文的兴趣。
(1)、故事会活动。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条件和学习基础都比较差。个性内向,不善言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班上开展两周一次的故事会活动。每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这个活动开展以后,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基本上是人人举手踊跃参加。这样给大部分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口头能力不断提高,也为提高作文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使同学们平时多看书,看好书,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2)、办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手抄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好方式。因此,我们每期办两次,以语文手抄报、节日手抄报、安全手抄报等不同形式展现给大家。
(3)、办黑板报。黑板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好方式,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帮手。我们分组完成,每月更换一次。版面设计、刊头设计、标题设计、文字编排等都由同学们自己负责。
(4)、开辟作文园地。结合学校实际,丰富班级文化建设时,专门设计一块“作文园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指导作文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章,一字一句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亮点,再在小组内、在班级中读给同学们听。最后推荐出优秀的作文在“作文园地”中展现出来。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同学们的进步,一定暗下决心争取下一次会更好。
3、让学生体验生活,写亲身经历的事情,培养作文兴趣。
(1)、春天、秋天我组织学生大胆走出课堂,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广泛的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使他们触景生情。回来后以小组为单位先口头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变化,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再综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序地写下来。学生不仅能说,而且还善于发挥。那么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就容易多了。
(2)、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要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就要让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者作文之前带学生到操场上开展拔河比赛、丢手绢、接力赛跑、跳绳等活动。可以分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加,同学们一定很高兴。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算是一举多得。回到教室把参加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心情给同学们说一说再写下来。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要求看谁写的生动具体。
(二)适当组织学生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人在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活动的教育下,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我采取每周一赛活动,有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词语接龙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本人所教四年级刘梅、刘钰征文比赛赛获片区一等奖,王秋菊、伍文静片区二等奖;参加学校举办的《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刘钰获一等奖。
(三)利用阅读教学,培养习作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文示范是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好”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文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章法技巧等往往会给学生借鉴。小学课文所选的大多是语言生动、文质兼美、蕴意深刻、富有启发作用的中外佳作,也能显示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文明的精华。如:《安徒生童话》、《中国节》、《要下雨了》、《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伊索寓言》、《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如果让学生学好学透,不仅有利于陶冶他们情操,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语文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们教每一篇课文可以抓一两个有特色的方面来谈,给学生学会和掌握,然后去作文。长期如此,学生无形中就学会一些写作技巧了。
(四)科学指导课外阅读,培养习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规定: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夯下较扎实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科学引导课外阅读,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
1、教师要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大量阅读,自己首先就要率先垂范。除了研究教材、教参之外,还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科技、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把自己所学所懂讲给学生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就会模仿老师多看书。教师自己喜爱读书了,对学生来说就能起到模范作用。课余时间,我们经常在班上阅读教育名著,以身作则,同时我也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其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如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一听老师说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为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老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到排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科学指导课外阅读。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① 择优读书法:指导学生择优选读的方法,并进一步拓宽阅读面,在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和习惯。学会了择优读书,就能在知识海洋中撷取属于自己的那朵浪花,愿同学们阅读更多的好书,掌握好人类进步的阶梯,取得更大的进步。②教会学生欣赏与借鉴的方法:欣赏文章中的精彩部分,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鉴赏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展开想象,深入体验,力求领悟。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④写读后感。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⑤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然后通过摘录讲评,学生相互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做笔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效果 A、学生方面
(一)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而生活现象要成为学生写作的材料,需要借助学生的观察,敏锐的观察力,是小学生开拓视野,认识生活,积累知识,获得立足的写作材料的保证。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提高了学生分析审题、立意能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果学生思路不开或狭窄就写不出好文章,怎样开拓学生思路,教会学生分析题意,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用观点记录材料,这是教师在指导命题作文中必须做到的。
3、提高了学生审美谋篇布局能力。作文是审美的特殊形式,是创造艺术美的思维活动。一篇文章要达到内容美、形式美、卷面美,才是有可读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是形式美的一个主要方面。因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用因文章构思不同,其表现主题的效果各异。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谋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以及贯串全文各个部分的线索等等。文章的整篇要谋划,文章的各个部分要巧安排。把握每个方面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繁简得当。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同时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谋篇布局须有清晰的线索,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照应也要巧作安排。
4、提高了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批改作文高难度耗低效,已成不争事实。我进行了:重批轻改,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学生交上作文,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对优点充分肯定,鼓励表扬,对不足及时指出。然后写出满腔期待鼓励的评语,再评出等级,及时发给学生。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认真修改,评语又使学生获得改好作文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所有学生都积极修改。然后教师再次评出分数等级,最后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展示。经过两个的轮回,“重批轻改,两次评分”批改方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激发了听说兴趣、培养了听说习惯。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实用性的听说训练,听内容、听广播、传达内容、听故事、讲故事、听音乐、想象情境,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听说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生和积极性,他们的学习情绪也随之异常高涨。
(2)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指:一是“读”“查”结合,即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随时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鼓励学生经常使用字典。二是“读”“思”结合,即在阅读中做到边读边思,勤读多思。教会学生阅读的思路:读一个故事后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如果让你来编故事的话,你会安排怎样的情节?„„我们经常举行阅读交流会,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做到“读、思”结合,三是读“划”结合,即在阅读时边读边动笔,划出妙词佳句。我们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摘录本,让他们把阅读时划出的好词佳句摘录进去以在习作中灵活应用。
2、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少年儿童是处于品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伦理知识不是很多,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是很高,根据人们对品德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判断,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孩子开始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认同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时对他们进行一些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还是散文、小说,它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为媒介,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勤奋进取,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热爱祖国等品质。
3、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的孩子,审美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让孩子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美、理解美、接受美的陶冶。比如:我从教材中选取构成意境美的片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身,记到心。让课文中的人、事、情、景跃出纸面,让美的意境与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也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4、学生心理品质进一步向良性方面发展。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日趋浓厚,班队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自己召开主题队会、班会、办板报、写表扬稿,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开播,宣传当天的好人好事,学习一些科学小知识,人文趣事,组织“红领巾监督岗做好环保小卫生,净化校园、美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师生情感融洽,学习氛围浓厚,教师至始至终参与其中,师生互动、信息互道、情感交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我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教风和校风,为提高办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B、教师方面:
增强了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业务水平。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探索出了培养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总结出了解决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并形成了论文。本人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在2013年4月校内交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获巴中市论文评比一等奖;《激发学生阅读培养的兴趣》获学校教研论文一等奖。
(一)、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本人在去年十二月、今年三月学区课堂教学展评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浓浓的互动氛围,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敢于质疑、敢于评价,教师能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在做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到生活中来,不断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通过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促进提高。
C、学校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的观念有了改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注入式”、“满堂灌”那种单一的教法,向启发式、引导式、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法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作文方法,最终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作文。同时,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上课活动,如高级教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青年教师的竞赛课、专题研究课等。学校教师参加全县老师课堂教学展评,我校有多名教师获奖。
2、注重对学生作文过程的评价。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研究中,学校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平等对话,主动与学生结成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去体验、领略、感悟作文过程,在作文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作文。同时,严格教师的从教行为,学校设立了意见箱,欢迎学生及家长提意见或建议,在一年一度的《师德问卷》调查和《文明行风建设问卷》调查中,学生及家长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课题研究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为学生作文搭建平台,如开展社会调查、组织春游、秋游活动;分年级段的作文赛、朗读赛、对话赛、演讲赛;创办学生小报、手抄报、剪贴报、黑板报等,还利用红领巾广播让学生投稿,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平昌县云台小学:肖大秀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大多是敷衍塞责。而在教学中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只好生搬硬套或干脆抄袭。由于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也就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
面临这样的现状,要贯彻《课标》精神,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以课本为载体,研究作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交给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方法,和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使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兴趣呢?如何融化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呢?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变快乐,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
二、课题的界定
1、作文:通过表情达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期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活动。
2、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而愉快的体验越多、越强,兴趣便越浓厚。浓厚的兴趣会带来更多的愉快,更多的愉快又会使兴趣更加强烈。
3、小学中高年级:指小学三至六年级。
三、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2、名家论述
(1)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2)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德国诗人、剧作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怎样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在寻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其语文素养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效果显著的规律性方法,就成了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让小学生喜爱写作。从三四年级开始,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于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1、对每次习作具有浓厚兴趣,能按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习作。
2、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并能大胆朗诵自己的习作。
3、学会帮同学修改习作,也能自己为自己修改习作。
4、教师想方设法开展各类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语文习作课的教学现状,教师对习作课教学采用的方法。面对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困难,着力从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进行研究,找到学生惧写的症结。破解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贴近生活,化难为易,使学生敢于作文。
2、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为研究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培养写作兴趣,激情促写,使学生乐于作文。
3、以作文为载体,培养写作骨干,尝试用榜样的引领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写作,使学生真正在写作中找到乐趣,从而提升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
4、如何开展评价激励,提高兴趣。
五、研究的思路
1、课堂上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美词句;开展仿写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累、提炼语言。
2、多读精背,即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课外读物,有计划地增加背诵内容。让学生做到手不释卷,学生读书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的丰富了,语言也流畅了。写作水平也就会提高了。精背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典范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摘抄一些课外的,让他们记忆,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使他们从小受到典范文章的熏陶,为他们以后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课,让学生有话可写。认真为写作课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习作。及时评价展示,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六、研究人员
肖大秀,女,1962年4月出生,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云台小学语文教师、校骨干教师。所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分别在2013年10月、2014年3月获学校教研论文一等奖。
七、研究对象
云台小学中心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三个班125名学生。
八、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9月1日——2013年9月30日)
a)设计实验方案;
b)对学生原有的习作兴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实验阶段(2013.10-2014.3)
a)选择实验班级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行培养。
b)每月集中反馈一次,总结这一月来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否提高。
3、总结阶段:(2014.4-2014.5)
a)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b)撰写论文,写出实验报告。
c)整理学生的习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小学生如何爱上写作的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2)、实验研究法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如何爱上写作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行动研究提出的策略。
(3)、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培养习作兴趣”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培养习作兴趣”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语文网站,参与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九、预计形成的成果
1、本人在探索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本人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童心童语构筑的世界里,感受到他们的纯真、鲜活,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2、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浓厚,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有乐趣的事。
3、学生对目前作文课的满意程度提高,有强烈的自由表达愿望。学生的习作能力、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4、通过积极探索,摸索出关于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一些途径、方法,积累一定的经验。
5、课题研究报告。
6、撰写出《小学中高段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7、本课题研究中,学生作文成果展示。
8、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案例集、研究成果汇编、作文指导课教案、个案分析等。
二0一三年九月
第三篇:浅谈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浅谈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欧亚婷临武县武源小学联系电话:***
摘要:作文是学生论文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对写作产生兴趣,能使人感知清晰、记忆鲜明、思维敏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作文语言能力 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信心”,“愿
[1]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驱动力。对写作产生
深厚兴趣的人,他的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时候如果我们用强迫命令的方式施加外力,只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更大的恐惧感!因此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得从兴趣出发。下面笔者就城镇小学中高年级的写作兴趣现状来谈谈如何培养城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写作兴趣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习作氛围不浓厚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训练的内容是写景记事读后感等等,习作训练的频率为每两周一次,按一导一写一改一评来安排,大约用三至四个课时。除了作文课堂,老师基本上不会进行相应的作文教学和训练。作文教学强调持之以恒,显然这样间断性的写作训练并不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太大的提高。
(二)评价方式单一
绝大多数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即:学生写完作文上交,老师写上一段评语,再下发。这样的评价方式作用不大,对于部分写作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看到老师的评价可能会欣喜一阵,但绝大数学生不会认真琢磨老师的评语,并对原文进行修改。
(三)过于重视应试作文教学
长久以来,作文都是占据考试中占据比分较重的一道题,为了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有些老师会根据历年的考试题目,选择一些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中无论用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让学生拿背过的东西出来,以不变应万变,使作文远离生活,这样的写作就成了考试的附属品。
二.培养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写作兴趣的对策分析
(一)着眼生活小事,培养写作习惯
作文不只是作文课上的事情,要把学生的练笔贯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每个学生一
[2]旦对写话、习作产生乐兴趣,充满了信心,形成了习惯,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笔者认为可以鼓
励学生坚持完成“每日一事”。
“每日一事”并不在怎么写,而在写什么,可以写一段两段,也可以只写三五句话,写的内容就更加广了,可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班级、学校或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想。甚至可以对电视或广播中听到的一些事情作出评论。但是不管写什么一定要有这三要素。
(1)日期、心情。写日期是为了给学生日后的写作留下线索,甚至你还可以此为线索联想到你当天发生的其他事情。而心情指数则可以帮助自己回味当时整件事情中的情绪,情绪越强越能写好文章来。
(2)题目。拟题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给素材起个睁开眼睛,这对提高学生的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强化自主写作,增强写作信心
如何既能应试教育大潮又能让学生们寻得一块自由的写作天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着
手:
1.作文题目上,命题与自主拟提相结合就题目而言,我们的作文教学的训练的内容通常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这样的作文是从要求到素材到情感观点,而不是从情感观点到作文。吴立岗教授说:“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堶
[3]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是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这种没有生机与情感的作文肯定会让学生
丧失写作文的兴趣。当然,对于作文题目我们不能采取完全开放的形式,这样既不能保证让学生能很好的对考试,同时也忽视了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命题作文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与自主拟题的集合。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下两种方法:
(1)自主拟题。在师生开展充分的对话之后,让学生从感触最深、联想最丰富处着笔,这自然要求老师把拟题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拟题当然不能排除老师的指导,老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拟题目的原因,讨论样的题目是否恰当可行,哪些题目有待斟酌。
(2)多题任选。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拟定出多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有所选择。老师也可以把拟题的机会让给学生,即:在开学的第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出这一个学期我们要写的几篇自由作文的题目。学生可以不管先后顺序,那篇的灵感来了就写哪一篇。
(3)旧题换新。把一些写老了的题目换一种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把“记暑假一件有趣的事”换成“暑假偷着乐”。
2.作文时间上,课堂训练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
[4]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具体做法有:
(1)课后完成命题作文。老师利用作文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他们课后去发现问题、积累素材最后完成作文。
(2)鼓励撰写自由作文。写作本来就是一种公众言说,用我笔说我心。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灵感来袭的时侯立刻拿起笔写下来,随时拿给老师,让老师指导点评。
(三)营造写作氛围,开展写作活动
浓厚的写作氛围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滋养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写作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
每周都有一到两次的作文导写课,如果每次课是采取老师提要求、读范文、学生写作文的教学方式,必定是索然无味的。久反之如果老师把作文课上得花样百出,学生必定也是乐此不疲。那么如何让作文课花样摆出呢?
(1)玩中觅趣。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比如养花、护蛋、小制作、体育锻炼等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但直观感受较多,而且内心会产生很多真实的情感,写起文章来自然是文思泉涌,言之有物。
(2)说中引趣。以说导写能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而说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这样学生才会有表达的兴趣。比如说:一个学生写《篮球赛》他只写了比赛的过程,没有写到是怎么打的。但是老师发现他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今天我打得很高兴”,那么老师可以抓住这一句话给与肯定,引导:“你为什么很高兴?”“因为我进了一个球”老师追问:“容易吗?”“不容易”在老师的连环问中,学生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进球的场景,有话想写了。
(3)境中激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参加了一次活动,看了一场比赛,看完了一本书,老师都应及时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创设一个大家畅所欲言的交流情景。三尺讲台可以变成舞台,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活跃的表演情境中来。
2.创设浓厚的课外氛围
作文不止是作文课上的事情,更应该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课外氛围可以帮助同
学们养成及时扑捉灵感、记录生活的习惯。
(1)创设班级图书角。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而且能使学生悟出“技巧”,不着痕迹地对学生的写造成影响。相对于大城市的学生,城镇的学生经济并不宽裕,家长不会买很多书给小孩子看。通过创设图书角可以把大家的书搜集起来全班同学交换着看。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2)开展作文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周或每两周一次。在活动开展之前,可以让相应的班干部把教师精心布置一番。活动有多种内容比如:病句会诊、小作家专访、作品分析会、班级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但是不管那种内容的活动都应该开展得精彩隆重。
(3)开展串编接龙活动。小学生充满了想象里,也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如果老师引导学生构造出故事的开头,再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把故事一环一环地写下去,一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现学生亮点,改善评价方式
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个鼓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如果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精段可一画上符号,及时表扬。学生
[6]一旦获得成功的休验,那么“要我写”就会变成“我要写”。
1.板报粘贴。很多老师都会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以达到激励学生的效果。这样做并没有发挥板块的最大的作用。那么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呢?
首先,班级板报的设计应该由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尽量让其美观、新颖,甚至可以号召全班同学给它取个名字,使其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板块上应该出现很多内容,比如:佳句精选、心语港湾、文章病院、我的名言、我是新亮星、好题大展示等等。
2.制作纪念册。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步作文、优秀简评等挑选出来,制作成纪念册发给学生和家长,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作文是一场别样的对话,要凸显出作文的本质就必须发表出来,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3.制定完善的评奖制度。如果老师每次都把奖励给了作文写得特别好的学生,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写作的能力稍差的同学得不到老师的奖励,对写作越来越不感兴趣。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每次都毫无悬念的得到老师的奖励,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这种奖励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和摆设。因些制定一份切实的完善的评奖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立各不同的奖项,比如:作文新苗奖;作文能手奖;班级小作家;班级诺贝尔;具体颁奖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定。可以和板报粘贴的评价方式结合:在班级墙报上发表过一次文章即可获得作文新苗奖,发表过三次可以获得作文能手奖,以些类推。如果班上采用的是班级诵读的方式,你就可以根据学生读文章的次数来作为评奖标准。你甚至可以把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好的习惯和好的表现与作文评奖制度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满腔热忱的投身教育之中,投身于作文的导写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究![5]
注:
[1]刘济远.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孙彤.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9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7
[5]裴显生.基础写作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156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0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好作文
泾源县六盘山镇五里小学:周宏杰
中高年级作文应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要想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其实,大家都知道,作文素材应从生活中来,生活才是文章的源泉,真情就是文章的生命。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了孩子们的作文,我总觉得感受不到纯朴的童真,真诚的童情。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感触至深,要写好作文,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记真人、叙真情、写实景、抒实情”来组织学生习作活动,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熟悉的真事、真想法、真感受。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写作:
一、从抓阅读积累入手,让学生多读才会善写。作文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学生收集到丰富的生活素材,还要通过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文章。学生光靠在课堂上学的课文还远远不够,学校里发的书也太少。学生仅仅只读教科本上的一些东西,那知识面就太狭窄,语言也就太简陋,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因此要提高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经常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因为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习作不像低年级那样简单地写一两句话、一段话,而是要写一整篇有头有尾的完整作文,所以,更应多读多看课外书,多思考。那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呢?
(一)、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适宜的读物。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儿童文学》、《童话故事》等,读完后,我就鼓励他们写读后感和读书笔
记,培养学生获取写作资料的能力。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语言精心锤炼,独巨匠心。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让学生自备笔记,摘抄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让学生多背诵日积月累,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运用自如了。如果说感受生活是大课堂,那么阅读积累就是小课堂。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词汇、活跃思想,作文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展。
(三)、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作文“开源引流”。我首先要求学生读熟,读懂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现在的新课本不论在语言、内容、结构,还是在对学生灵魂塑造方面都具有指导作用。光靠学生在课内40分钟的时间阅读是不够的,一篇课文没有读上几遍怎能算读懂?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词句段篇的含义,真正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不读,不反复多次地读,是不可能领会到的。词句段篇的积累,要多读、熟读、背诵,此外别无捷径可寻。将课文反复咀嚼,进而吸收、消化,变成自身作文营养。多读是积累,在读中学到新知识、好词佳句、写作方法等,习作时就能自然用上。因此,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二、观察聆听,丰富见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缺少美的眼睛。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周围的一切理应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
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可以是身边所熟悉的同学、老师、亲人,让学生想写谁就写谁,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现实,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习作中,我指导学生关注家乡近年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校园生活、学习和文体生活、大自然现象、社会风尚,多方面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增强感受,丰富积蓄,增加倾吐量,充实写的内容。又让学生坚持写日记,随时检查点评,激励学生“写真”的热情,激发学生“写真”的兴趣,培养他们“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要做到让学生在每一次习作的过程中,从说到听,从听到议,从议到写,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用我手写我口,从而使习作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实践体验,经常练笔。我每周要求学生写一遍作文,一篇周记,学生每逢作文,总是无事可叙,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以后每当布置写作文时,我就带领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积累材料,去寻找作文的“下锅之米”。与此同时,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多看、多想,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为写作积累第一手资料提供方便,学生写作就不会感到那么吃力了。比如在一次语文测试后,我就要求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把考试后的心情和感受写出来。有些学生就写道‘有好几道题我没做出来,我很难过。……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我的心情很紧张,我不知道我能考几分…’‘我想成绩考不好,是对不起爸爸和妈妈的,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等等。像这样从平时的点滴开始让学生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自我教育,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些精力参加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动脑中,才会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涌动情感的波澜,产生鲜明的思想,获得生动的语言。如引导学生在家扮演“小主人”角色,在父母的陪伴下亲自到菜场买菜;在父母的协同下打扫卫生,洗衣洗鞋,使得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父母的辛劳,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这些活动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师应激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吐真言,抒真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善于机械模仿,随波逐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契机,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燃烧学生强烈的表达的欲望,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引导学生尽情去想,放胆去写,畅所欲言,袒露心灵世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因为只有发自肺腑的才是最真的,最纯的。这样,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写。畅快地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真情就能释放于学生的每一篇文章之中。
五、交流互评,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引导
学生交流对生活的感悟。在交流中,学生会从别人的观察所得中得到启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感悟,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生活材料,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记得有一位学生写《放风筝》,写的是我带他们去操场放风筝的情景,第一次没放上去,第二次跑啊跑啊就放上了天,事情也结束了,内容很空洞。我让学生交流互评,这篇作文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提出,放风筝怎么就如此顺利呢?第一次放风筝怎么失败呢?第二次放风筝自己是怎么跑的?怎么放线的?风筝又是怎么升空的?我建议他把这些过程写得细一点,并注重详略得当,学生很受启发,联系自己的活动经历,重新修改了习作,一位学生写到:第一次自己从操场南面一直跑到操场北面,风筝还是载到地上;第二次却和同学的风筝缠在了一起;第三次吸取了教训,找一个人少的地方,等起风的时候,几个同学互相配合把风筝放上了天。这样一改,内容曲折有变,描写细腻有趣,借助这样的评价交流,培养了学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能力,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大大提高。
总之,培养中高年级学生作文时,教师如果能经常的写出范文,读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再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勤观察、勤练笔、勤交流,坚守那份真,那份实,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新的提升。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校课题组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小学校自2010年承担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以来,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抓手,强化阅读能力提升,推动阅读良好风尚的形成,最终形成群众性阅读氛围。
课题组承担课题之初,是基于我校学生普遍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方法欠佳、阅读量极为低下、与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来说相距甚远这样的现状之下而开展研究的。我校以陈晓娟为第一主研人员的研究教师团队,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谈心,调查学生阅读需要,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和现实保障。同时,课题研究人员凭借学校其他课题研究如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研究成效的提高。以此,学校“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在通过三年来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确定“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之后,我们根据获取的实践依据和现实保障,制定了三年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严格按照总课题组所规定的研究范围,在以“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这一研究领域的框架下开展研究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量、阅读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拓宽课外阅读领域。
2、分目标
第一研究阶段:建构小学生课外阅读框架,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增强他们对课外阅读的需要。
第二研究阶段:着力打造阅读型班级,先从实验班级入手,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尽量从书目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方面予以引导,使学生逐渐走向自觉、自主、自动地课外阅读活动之中。
第三研究阶段:形成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物化研究成果。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将课外所学进行总结归纳,展示课外阅读的所思、所感、所获,并思考在自己的一生中应当如何加强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通过多方论证,在总课题组设定的研究范围内,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价值取向;
2、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
3、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及指导模式;
4、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心理需要;
5、小学生课外阅读形式、方法、成果的物化形式;
6、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理念、形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我们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在获取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前提下,采用了下列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研究
我们将研究前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整理,形成对比材料,研究结束后我们又将这些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小结,将之与之前的资料进行比对,形成研究结论。我们发现,学生在课题研究后课外阅读兴趣明显提高。
(2)分层分析研究
小学生属立体性学习状态,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课外阅读的需要、内容、容量、水平等都不相同,我们进行了分层研究,从不同年级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我们发现:低段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明显低于中人面和高段,一段比一段高;但是如果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低段进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实验后,到了中段就更能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外阅读活动,阅读兴趣更为浓厚。我们认为: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
(3)要素分析研究
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哪些要素来支撑,我们试图从阅读本身的要素研究中去寻找。通过研究,我们从阅读内容、阅读水平、阅读地点、阅读需要等多方面获取了大量资料。我们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提高,应当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所选取的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更应当适合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年级越低,对图文式作品的兴趣越高,抓住这些特征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基于1中所阐述的内容,我们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所产生的表征性特征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于课外阅读的内容及价值取向等作为我们进行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研究的对象。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课内阅读教学严重制约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研究过程中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研究,产生阅读的正能量:
(1)教师的教学风格、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 小学生课外阅读受教师教学风格、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小学生自开始上小学后,其语文老师如果开展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语文课上是否重视课外阅读,对其以后是否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影响极大。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文学素养高的教师,其教的学生自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深厚一些。当然,如果语文老师本身不爱好课外阅读,这些学生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了。另外,语文教师对哪些文学作品感兴趣,也会影响小学生对那些文学作品感兴趣。
(2)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学习水平、个人阅读需要、个性化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学习水平、个人阅读需要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因为家庭不良经济状况的,部分小学生没有阅读条件,不能得到课外阅读资料,也就无法谈兴趣的培养。一些学生因为语文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对于教材都无法阅读,课外阅读也就只能是囫囵吞枣,或者只是阅读一些低俗的作品。如果学生本身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那就更无从谈兴趣的培养了。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个人阅读需要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一些学生在通过各种活动中发现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有他们所没有但又一部分能够刺激他们的心理需要时,他们便有了阅读需要,便慢慢有了阅读兴趣。因此,我们认为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应当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入手,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入手,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
(3)家长的态度、性格、学识、阅读需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对小学生家长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家长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如果家长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他们会干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扼杀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家长本身就是文盲,他们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其子女也就受其影响。即便是有文化的家长,如果他们本身不爱好课外阅读,其子女也会受其影响,兴趣很难提高。但是我们通过矫正培养,对家长进行引导,部分家长是能够转变的,但仍有部分家长无法转变。
(4)社会的认知状况、评价体系、阅读氛围
对于这一板块的研究,我们做得不够好,但还是有一些收获。社会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主要是学习风气、地方习俗,特别是认知状况、评价体系、阅读氛围三大范围影响较大。学习风气和阅读氛围影响小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是很困难的。地方习俗只是影响内容的选择,对于兴趣没有太大作用。社会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所以影响不很明显。
2、中外名著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研究过程中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名著中的人物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决定小学生的阅读需要,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必须注意的要素;
(2)名著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影响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需要我们通过故事性教学和活动性引领使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3)名著中作家的写作风格影响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学生不仅从课外阅读中汲取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更多的是直接从名著中学习写作和语言,是影响学生阅读发展的重要因素;
3、网络和宣传性报刊拓宽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领域,影响着小学生阅读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进行网络管理和推介改善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
(1)建立学校课题博客,通过博客刊登师生作品、推荐优秀文学网站,促进课外阅读内容的健康性,并逐渐培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自主开办《龙吟春晓》校报,推荐优秀作品,丰富学生课外阅读,实现读写序列化训练,落实课外阅读基地建设,教会方法,提高兴趣。
(3)订阅《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民族文学》《散文》《诗刊》等健康杂志,开拓学生课外阅读视野,使课题研究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向提高写作能力迈进。
4、参加各种阅读写作竞赛,检验课外阅读成果。
五、问题与思考。
1、如何让小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并形成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2、如何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使整个社会都来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问题。
报告撰写人:秦宗福 陈晓娟
201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