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究的方向,统一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集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如: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材料。认真上好每一节研究课,根据课题方案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结合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本课题有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导处的支持,由课题组具体实施,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一、研究过程
1、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我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
2、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一条主线服务。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同时通过音乐的学习,从另一层面也希望其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大力宣扬三种观念的转变。
(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
(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鼓励。
2、分类分层、因材施教
(1)感性入手,欣赏领先。在教学中加大听的力度,多给学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影视卡通歌曲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开阔学生视野。多给学生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启发学生多感受,多想象,多思考,多表述。
(2)演唱结合,注重表演。对音准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泼好动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律动、歌表演或音乐游戏。通过表演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3)唱奏结合,以奏为主。对节奏感好但音准差,又不善于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器乐方面发展。
(4)加强“双基”练习。新课程实施加以来,很多教师淡化了“双基”训练。事实上,每节课都设计一些视唱练耳和发声练习,循序渐进,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的。
(5)充分利用班级音乐骨干,和学困生结对子,组成“一帮一,一对一,共进步。”的帮扶小组。
(6)鼓励音乐学困生积极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自我参与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研究成效分析
我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作为实验教师,我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我再一次深深地领悟学习并运用了音乐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中,坚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吸新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我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通过上好每一节研究课,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我们相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有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一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报告
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究的方向,统一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集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如: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材料。认真上好每一节研究课,根据课题方案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结合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本课题有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导处的支持,由课题组具体实施,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一、研究过程
1、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每学期,我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
2、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一条主线服务。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同时通过音乐的学习,从另一层面也希望其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大力宣扬三种观念的转变。(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鼓励。
2、分类分层、因材施教
(1)感性入手,欣赏领先。在教学中加大听的力度,多给学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影视卡通歌曲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开阔学生视野。多给学生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启发学生多感受,多想象,多思考,多表述。
(2)演唱结合,注重表演。对音准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泼好动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律动、歌表演或音乐游戏。通过表演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3)唱奏结合,以奏为主。对节奏感好但音准差,又不善于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器乐方面发展。
(4)加强“双基”练习。新课程实施加以来,很多教师淡化了“双基”训练。事实上,每节课都设计一些视唱练耳和发声练习,循序渐进,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的。(5)充分利用班级音乐骨干,和学困生结对子,组成“一帮一,一对一,共进步。”的帮扶小组。
(6)鼓励音乐学困生积极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自我参与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研究成效分析
我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作为实验教师,我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我再一次深深地领悟学习并运用了音乐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中,坚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吸新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我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通过上好每一节研究课,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2、学生方面(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我们相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有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一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一、课题研究工作汇报
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我本着“勤奋严谨、创新高效”的原则,先是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现状进行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分析,针对目前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寻找相应对策,找准切入点进行实验研究。由于该课题是在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上进行的,结合行动研究法的特征,本课题研究遵循“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反思总结——验证提升”的基本程序组织实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工作。
1、学习思考,明确目标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教育教学
理念,深刻领会课改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我有选择地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专著及关于音乐教学的系列文章。通过学习与思考,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2、立足课堂,实践探索 行动研究,不能离开行动,而且必须在行动中研究。为此,我立足课堂,坚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寻找对策,逐步完善。首先确立形成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操作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立项以来,我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中如何凸现学生自主参与方式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反思总结,形成风格 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探索,掌握了被自己肯定的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题研究中,我把学生情况、工作情况和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记录下来,其目的是把指导自己行动的理念当作自己思维的对象和内容,在自己的意识活动中自觉地返回自己,从而超越自己。如:对“了解学生的参与状态”这件事进行反思,那么就要在时间、广度、态度上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包括思考、讨论、实践、交流)所占总课时比例是多少?参与人数与总人数比、参与活动感官种类(口、手、脑、眼、耳、四肢等)、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是主动还是被动等等。总之,反思提供下一步行动以更确当的指导。
4、验证提升,总结归档
这是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基本完成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后,我对一年来开展的各项活动和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验证和总结,对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认真梳理研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验证反思总结后的结论;二是使自己的教学技能趋于成熟。让自己对实验研究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与提高,并总结归档出大量的研究材料,总结出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工作体会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我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三件事:一是争取领导支持。我勤向领导汇报,使校领导了解课题,了解我所做的工作,了解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有些事务尽力邀请领导参加,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他们对我的工作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了我巨大的支持。二是勤奋学习。开题以来,我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专著、书刊,主动请教行家里手,咨询求教;积极撰写教学心得、研究论文;三是勇于实践,开动脑筋,分析学生基础、观察学生特点、总结教学的得失,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操作方法。成功了,继续坚持;不成功,及时调整修改。
毋庸置疑,我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研究手段、措施不够先进,有些学生不完全适应等等。尽管如此,我觉得“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策略”符合我们农村小学教学实际。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增添了科研活力,教师激发了学习钻研热情,学生获得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虽然有收获,但我不因此而满足,因课题有结题之日,而教学科研没有终结之时。我将继续实验、研究、探索、总结,充分地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之优化,使之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为农村小学音乐教改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小研究课题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情景设计的研究
Post By:2010-1-11 11:12:57
一、课题研究意义
1、具有使用性
无论什么课,设疑是每节课中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须的途径,在小学音
乐课中,为启发学生理解想象、艺术再创造而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展开想象翅膀,更具有实用性。
2、具有科学性
每位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授之以渔”,而怎么“授” 才能让学生得“渔”呢?那就是我们教师本身所追求的一个教学境界。让每个学生得“渔”的过程取决与教师“授”的水准。所以,它具有科学性。
3、具有可操作性
每节音乐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每个环节都可设计不同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与理解,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4、具有独创性
根据课改精神,把课堂换给学生这一理念,许多教师都尝试着走上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等这一新型而科学的教学轨道,但是要让学生有质量的质疑和创造性的释疑,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气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问题的情境中,这样的质疑与释疑才有质量,所以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独创性。
二、研究内容
1、对歌曲情绪体验的情境问题设计研究。
2、对音乐作品再创造的情境问题的研究。
3、对歌词教学的情境问题的设计研究。
三.论文,公开课.“关于小学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势在必行。让学生在单学科中学到多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措施之一。怎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我们一线音乐老师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国家教育部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二、概念的界定
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学生在音乐课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习音乐(以学习音乐为主要目的),同时还应兼学到其它知识。以这样的形式而进行的音乐课才是音乐综合实践课。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的“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化发展。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挤身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行列中。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三、理论假设
1、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接受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势态。
2、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
3、从学生的心理学角度看,综合活动实践课中存在的“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各学科或同艺术类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四、研究目的
1、确立起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摒弃传统的音乐教学片面地追求音乐的“双基”教学,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的以“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价值。
2、尊重了学生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方法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3、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训练,对学生进行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内容
1、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把音乐与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3、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或与音乐教学有关的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4、把音乐课堂教学有意识地与音乐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实验研究法:所开设的实验班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同时喑设对比班。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研究加以创新。
4、经验总结法:依据研究目的,把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最后上升为理论.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雪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二、研究目标
音乐教学是培养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不抓美育教育就不是完全的教育,不向学生实施艺术熏陶就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志在探索小学现有各种条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使学生主观地希望能在这节音乐课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使音乐老师通过音乐课的教学,更好地在另一个侧面提高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从而让音乐老师为师生都喜欢的“音乐课”,成为能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美育教育课程。
三、研究原则
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音乐教育为实现义务教育总目标服务,是实施美育的手段之一。它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使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2、以乐动人,以表感人。音乐教育有特殊规律,要体现其“音乐性”和“情感性”,应注意发挥歌曲与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教育作用。
3、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为主。音乐教育要重视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要体现突出民族特色。同时,也要学习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
4、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又要根据实际存在的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并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四、研究内容
1、借助美的形式,创造学习音乐的艺术氛围。美化知识,使枯燥的知识穿上感情色彩的外衣,引起学生注意,达到其便于接受的角度。我们可以用录象、电脑制作等技术的电教手段视听结合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我们还可以借助文学的手段描绘音乐气氛或意境,使学生对要欣赏的音乐产生亲切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设计教学中的每一句话,仔细推敲选择恰当的美好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以对学生的爱,对音乐的爱,创造最佳的审美情景,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要爱事业、爱学生,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爱心为基点,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引起受教者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从审美角度考虑每一教学步骤的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在教师爱心的指导下,逐渐消除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距离,愉快地和音乐交朋友,通过音乐的熏陶,逐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这才是我们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有兴趣学习音乐的目的所在。
五、研究方法
1、实践法:本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研究设计每一节实验课,然后上好实验课,课后再对本课进行分析小结,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绿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采用不同规模、方法的调查法。课题研究前提,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中期,主要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最后一次调查,是对选定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对比调查。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大部分学生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主要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集中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为见就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5、总结法:确定研究专题,指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平时注意积累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上交教研室,研究结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措施
1、通过观察与调查谈话掌握学生在音乐课上喜欢哪些环节,喜欢干些什么的原始资料的原始状况。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谈话,了解学生在音乐课中的兴趣所在,为后面的研究工作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每次谈话,做好归纳和记录。
2、通过实验课的开展,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横培养音乐兴趣。平时,教师多与学生交谈,对学生采取循循善诱,多鼓励、引导,精良让他们对音乐有关的产生兴趣。特别是实验课后,要对学生的反应作即使的调查和记录。
3、围绕教材,促进学生理解教材。要求每节课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晚车功能课前设定的教学教学任务。游戏形象化、多样化。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比较弱,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因而游戏的设计力求形象化,多样化,面向全体,着力于每个学生的提高,要注意、关心对音乐特别没有兴趣的学生,使他们能达到基本要求,也要关心音乐方面能力强的学生,窗草条件,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研究步骤:
1、努力夯实教学实验的各项环节,为试验进行打好基础。
2、紧紧围绕课题进行试验,做好实验的各个步骤。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4、积极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八、实验班级:
一至六年级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新课导入必须吸引学生。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必须采用形象、直观而且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有利于巩固已学旧知识,提高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可以使由旧到新之间的过度自然。
(二)、画面导入。课本里有许多插图是歌曲形象化的解释,所以在学歌之前,用挂图或投影的形式将一幅幅优美、逼真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三)、游戏导入。游戏后导入新课。
(四)、故事导入。故事“角色”。如《小红帽》一课前,我先讲述小红帽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总是喜欢戴一顶红色的帽子„„”。
(五)、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我在课前给学生这样一个谜语:“碧绿的衣裳身上披,大大的眼睛头顶长,宽宽的嘴巴大又大,捉虫的本领真高强”,学生争先恐后地猜谜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的导入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结合起来运用。
教师要重视唱歌教学。众所周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唱歌是低年级音乐课教学的一大重点。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往往一开始就用较强的胸声来歌唱,唱歌是以人体为“乐器”,儿童幼小的身体不应该发出那么大的音量。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辨什么是喊叫的声音。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示范和范唱十分重要。如:我在教二年级第四册《小燕子》时,用轻柔的声音一边唱,一边要求学生模仿,要求学生做到耳听、眼看、嘴唱三个方面的结合。耳听—要听音;眼看—看教师口型;嘴唱—要注意发声位置正确。我认为训练儿童嗓音应该保持气自然假声,纠正儿童所喜欢的喊叫唱法。初步的发音练习,可以从头声上面的音再移到下面的音,进行上、下行练习。例如:54 32 12 34 54 32 1—— 应当避免过早地向下扩展音域,防止产生胸声。
教师应注意在音乐课中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一、二年级的新歌及欣赏教材中多次出现《国歌》。在每一次教学中,我利用插图、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画国旗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我还通过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曲目,向学生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进而进行思想教育。在介绍民族弹拨乐器一课中,我没有选择直接向学生介绍民族弹拨乐器,而是先给学生观看中华民族交响乐团在维尔纳金色大厅演出的实况录象,从情感上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另外,向学生介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时,可以将这些内容编成小故事。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讲“音乐神童莫扎特”、“贝多芬和《欢乐颂》、“聂耳和小毛头”、“高山流水”等许多小故事,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听故事的过程中,被音乐家的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深深吸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希望的种子,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
音乐教师应给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试想:数学上的王冠—歌德巴赫猜想,不就闪烁着幻想的异彩吗?现代的火箭,不就是从古老的大炮口中喷出的一支幻想曲吗?我国古代的飞天神话、嫦娥的传说和今日世界的卫星上天、宇航员登月,不正是将美丽的幻想变成生动的现实吗?那航天飞机穿梭于太空的壮举,不也是从人类幻想的摇篮中起飞的吗?伟大导师列宁为此呼吁:“应当幻想”他还曾多次论述过幻想的问题。他认为有幻想是极其可贵的。他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没有它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发展进程中,不仅远古有幻想,今日和未来都存在幻想;不仅成人有幻想,孩子更有幻想。这种幻想是思维的展翅,是想像力的飞翔。它是无止境无穷尽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首先要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音乐教材,把它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教育。例如: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七色光之歌》等等,教师可以构成一幅幅色彩各异,奇特美妙的画卷,增长儿童幻想力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美音论述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内涵着扣人心弦的讲话艺术,没有话语,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了解感情最细腻的境界”。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种情感
语言,正确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就需要又生动精炼的语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像磁铁一样吸住学生的心。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经常涌欣慰的笑容、赞许的手势、热情的话语,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有困难时,要给予细心的帮助,激发学生去追求美、创造美。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不断面向全体学生寓教于乐,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四十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篇:学习兴趣的培养音乐课题小结
16-17学年上期学习兴趣的培养音乐课题小结
北团电力希望小学:李湘花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对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提出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从2011年3月至今,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实验,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在课题研究实验中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此特作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音乐情境,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可以借助于美术的形式提高教科书的插图、色彩,使教科书图文并茂,使学生爱不释手;课本里有许多插图是歌曲形象化的解释,所以在学歌之前,用挂图或投影的形式将一幅幅优美、逼真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用录像、电脑制作等技术的电教手段视听结合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动手制作色彩醒目的大音符等趣味性教具及鼓励性的小礼品等为教学增添活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借助音乐游戏,发挥学生听、动、唱的能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向自己提出“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安排是否正确。要打破原有固守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让学生的脑子随教学而开动,让学生的思维随想象而驰聘。比如:课堂上,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若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就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积极创新。在教师的精心构思和引导下,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接受转变积极探索,对音乐的神秘感、陌生感消除了,开始自然、主动、积极地接受音乐了,同时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中稳定了学习兴趣。
三、引导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应经常进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采取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进行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形性,进行量化测评,使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创作运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启发学生大胆的创作表现。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尝试实践,能够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积极创新。在有趣味的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唱,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如教《学做解放军》时,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把学生四人一组分好,然后让他们自己讨论、编创动作。在歌表演中,学生却能根据平时观察,把解放军的英勇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也促进了学生兴趣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不断面向全体学生寓教于乐,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四十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校课题组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小学校自2010年承担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以来,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抓手,强化阅读能力提升,推动阅读良好风尚的形成,最终形成群众性阅读氛围。
课题组承担课题之初,是基于我校学生普遍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方法欠佳、阅读量极为低下、与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来说相距甚远这样的现状之下而开展研究的。我校以陈晓娟为第一主研人员的研究教师团队,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谈心,调查学生阅读需要,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和现实保障。同时,课题研究人员凭借学校其他课题研究如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研究成效的提高。以此,学校“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在通过三年来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确定“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之后,我们根据获取的实践依据和现实保障,制定了三年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严格按照总课题组所规定的研究范围,在以“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这一研究领域的框架下开展研究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量、阅读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拓宽课外阅读领域。
2、分目标
第一研究阶段:建构小学生课外阅读框架,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增强他们对课外阅读的需要。
第二研究阶段:着力打造阅读型班级,先从实验班级入手,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尽量从书目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方面予以引导,使学生逐渐走向自觉、自主、自动地课外阅读活动之中。
第三研究阶段:形成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物化研究成果。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将课外所学进行总结归纳,展示课外阅读的所思、所感、所获,并思考在自己的一生中应当如何加强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通过多方论证,在总课题组设定的研究范围内,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价值取向;
2、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
3、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及指导模式;
4、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心理需要;
5、小学生课外阅读形式、方法、成果的物化形式;
6、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理念、形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我们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在获取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前提下,采用了下列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研究
我们将研究前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整理,形成对比材料,研究结束后我们又将这些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小结,将之与之前的资料进行比对,形成研究结论。我们发现,学生在课题研究后课外阅读兴趣明显提高。
(2)分层分析研究
小学生属立体性学习状态,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课外阅读的需要、内容、容量、水平等都不相同,我们进行了分层研究,从不同年级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我们发现:低段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明显低于中人面和高段,一段比一段高;但是如果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低段进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实验后,到了中段就更能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外阅读活动,阅读兴趣更为浓厚。我们认为: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
(3)要素分析研究
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哪些要素来支撑,我们试图从阅读本身的要素研究中去寻找。通过研究,我们从阅读内容、阅读水平、阅读地点、阅读需要等多方面获取了大量资料。我们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提高,应当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所选取的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更应当适合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年级越低,对图文式作品的兴趣越高,抓住这些特征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基于1中所阐述的内容,我们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所产生的表征性特征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于课外阅读的内容及价值取向等作为我们进行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研究的对象。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课内阅读教学严重制约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研究过程中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研究,产生阅读的正能量:
(1)教师的教学风格、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 小学生课外阅读受教师教学风格、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小学生自开始上小学后,其语文老师如果开展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语文课上是否重视课外阅读,对其以后是否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影响极大。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文学素养高的教师,其教的学生自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深厚一些。当然,如果语文老师本身不爱好课外阅读,这些学生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了。另外,语文教师对哪些文学作品感兴趣,也会影响小学生对那些文学作品感兴趣。
(2)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学习水平、个人阅读需要、个性化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学习水平、个人阅读需要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因为家庭不良经济状况的,部分小学生没有阅读条件,不能得到课外阅读资料,也就无法谈兴趣的培养。一些学生因为语文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对于教材都无法阅读,课外阅读也就只能是囫囵吞枣,或者只是阅读一些低俗的作品。如果学生本身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那就更无从谈兴趣的培养了。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个人阅读需要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一些学生在通过各种活动中发现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有他们所没有但又一部分能够刺激他们的心理需要时,他们便有了阅读需要,便慢慢有了阅读兴趣。因此,我们认为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应当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入手,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入手,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
(3)家长的态度、性格、学识、阅读需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对小学生家长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家长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如果家长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他们会干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扼杀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家长本身就是文盲,他们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其子女也就受其影响。即便是有文化的家长,如果他们本身不爱好课外阅读,其子女也会受其影响,兴趣很难提高。但是我们通过矫正培养,对家长进行引导,部分家长是能够转变的,但仍有部分家长无法转变。
(4)社会的认知状况、评价体系、阅读氛围
对于这一板块的研究,我们做得不够好,但还是有一些收获。社会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主要是学习风气、地方习俗,特别是认知状况、评价体系、阅读氛围三大范围影响较大。学习风气和阅读氛围影响小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是很困难的。地方习俗只是影响内容的选择,对于兴趣没有太大作用。社会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所以影响不很明显。
2、中外名著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研究过程中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名著中的人物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决定小学生的阅读需要,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必须注意的要素;
(2)名著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影响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需要我们通过故事性教学和活动性引领使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3)名著中作家的写作风格影响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学生不仅从课外阅读中汲取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更多的是直接从名著中学习写作和语言,是影响学生阅读发展的重要因素;
3、网络和宣传性报刊拓宽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领域,影响着小学生阅读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进行网络管理和推介改善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
(1)建立学校课题博客,通过博客刊登师生作品、推荐优秀文学网站,促进课外阅读内容的健康性,并逐渐培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自主开办《龙吟春晓》校报,推荐优秀作品,丰富学生课外阅读,实现读写序列化训练,落实课外阅读基地建设,教会方法,提高兴趣。
(3)订阅《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民族文学》《散文》《诗刊》等健康杂志,开拓学生课外阅读视野,使课题研究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向提高写作能力迈进。
4、参加各种阅读写作竞赛,检验课外阅读成果。
五、问题与思考。
1、如何让小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并形成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2、如何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使整个社会都来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问题。
报告撰写人:秦宗福 陈晓娟
201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