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docx

时间:2019-05-13 03: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doc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docx》。

第一篇: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docx

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渭源县北寨中学孙亚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教育专家也说过: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据此,要解决古诗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是第一要务。只有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才有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才有教学效率的提高,古诗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研究并积极实践、改进,才会使自己快速成长,在教学上达到越来越游刃有余的境界。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中与各位同仁有同感,也少有收获,2017年担任定西市规划课题《初中生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之探究》以来,以发现古诗文美的意蕴和培养文言的阅读兴趣为引领,把古诗文课堂改革作为培养学生的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逐步养成学习的习惯,积累丰富的知识。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实践对所学古诗文有新的发现,运用书画同源的思路,诗歌吟唱的实践,编写文言短文的做法,在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从古诗文教学这一模块实现了素质教育。现以飨同仁,万望斧正。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造成这一不良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不喜爱学习古诗文体裁文章;二是部分学生认为古诗文不容易学习;三是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四是认识不够,缺乏几个意识;五是教师的教学乏味。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提高学识素养,用魅力去吸引学生 一个人的人格主要由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而成的,它是一名优秀教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育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师人格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教育功能。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并从而由认同转化为模仿乃至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心灵一部分。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并能以其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喜爱听他的教诲。自古以来,“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先提高自己的学识,黄侃书目25种应该熟读。其次用自己的言行举动去感染学生,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继而喜欢语文这一学科。再次,教师自己先沉浸在古诗文中,达到与作者,人物,文章合一的人文境界,就会使学生爱上传统古诗文。

二、吟、诵、唱,教学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吟、诵、唱的过程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来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所以,吟、诵、唱既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古诗文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吟、诵、唱,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吟、诵、唱可以贯穿在整个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点是教师精讲品与读的要领,要让学生读熟读透,要在吟、诵、唱中品味,要在吟、诵、唱中领略诗境。为了使吟、诵、唱过程更好的发挥其赏析及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安排相应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吟、诵、唱的教学情境

古诗文写作年代离现在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唱,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吟、诵、唱,尽情发挥合理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诗词意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吟、诵、唱者就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如教学《短歌行》一文,可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横槊赋诗”一节,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厚重的历史感慨。学生们自然就会设想,一代枭雄曹操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然后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吟、诵、唱此文,学生们就会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组织吟、诵、唱教学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吟、诵、唱时机主要有讲解前的吟、诵、唱,讲解中的吟、诵、唱,讲解后的吟、诵、唱三种。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教师的讲析前指名学生诵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名家的朗诵;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还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诵;为提高兴趣,培养才情,听名家吟诵,学名家歌唱。

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吟、诵、唱的榜样效应进行教学

名家吟、诵、唱,教师吟、诵、唱,优秀学生吟、诵、唱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教学中恰当运用名家吟、诵、唱,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吟、诵、唱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并引发师生对话;学生吟、诵、唱是名家吟、诵、唱、教师吟、诵、唱的一种延伸,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这几种形式必不可少。

三、调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联想和想象,都是学生积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并能够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创新人格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编歌词、自谱曲子,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扩写出来,继而唱出来,如:《蜀道难》、《水调歌头》、《无题》等,几乎所有的古诗文都可以运用音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诗、书、画同源的理论,用挂图、诗配画等直观教学过程,有利于相应古诗文内容的视觉形象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的描绘,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手中的画笔尝试再现“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体会主人公思乡凄苦的情怀。初中古诗文,无一不可用真草隶篆来展现,无一不可用水墨丹青来写意,兴之所至,黑板上的一片芭蕉叶,一棵丹枫树,一幅李白行路,杜甫登高,一幅屈子行吟,明妃出塞,既能提高兴趣,培养才情,又能理解文本,巩固识记。

四、激发兴趣,点燃课堂

古诗文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张载说:“学则须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如李商隐《锦瑟》一诗可以用删减法,《涉江采芙蓉》可以问诗句中主人公是男是女,“唯见江心秋月白”中“白”为何要诵读为“泊”等等,几乎篇篇有疑问,句句可提问,正如程颢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五、创造交流学习的平台,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多数学生是作为学习成果接受者的角色,其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式,它是对课本知识的再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积极尝试适时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古诗文的学习意境中去,体会诗词,感受诗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内化其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比如绝大多数文言文都是若干个故事组成的,学生对枯燥的文言不感兴趣,但他们对名人、历史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那就让学生用生动的故事讲述课文的始末。可谓香满铅华,幸甚至哉!

六、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竞赛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效果。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师安排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课堂上开展竞背、竞猜、pk赛、诗词朗诵赛、为诗词配画、诗词情景再现等多种活动。课下有规模的组织开展配乐朗诵活动、文言文抽背比赛、文言文故事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猜、诗词大会、文言课本剧表演,传统节日颂歌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吸引力,在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优势。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常常能够收到使学生学习古诗文变“苦”学为“乐”学的教育效果。为以后的学习提高信心,学习效果喜人。

总之,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更是古诗文课堂的灵魂,有了灵魂的真心互换和呵护,语文课的古诗文教学才会充满激情,才能创造出情与趣的和谐共振的教育效果,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才能真正得到稳固和提高。参考文献:

(1)《聊斋志异》(人民教育出版社)(2)《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3)《笔记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5)《古诗文吟诵》(上海古籍出版社)(6)《唐诗画境》(上海美术出版社)

(7)《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叶嘉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吟诵拾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吟诵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诗词意境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11)《古文观止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2)《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同丽芳著)

第二篇: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校课题组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小学校自2010年承担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以来,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抓手,强化阅读能力提升,推动阅读良好风尚的形成,最终形成群众性阅读氛围。

课题组承担课题之初,是基于我校学生普遍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方法欠佳、阅读量极为低下、与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来说相距甚远这样的现状之下而开展研究的。我校以陈晓娟为第一主研人员的研究教师团队,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谈心,调查学生阅读需要,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和现实保障。同时,课题研究人员凭借学校其他课题研究如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研究成效的提高。以此,学校“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在通过三年来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确定“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之后,我们根据获取的实践依据和现实保障,制定了三年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严格按照总课题组所规定的研究范围,在以“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这一研究领域的框架下开展研究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量、阅读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拓宽课外阅读领域。

2、分目标

第一研究阶段:建构小学生课外阅读框架,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增强他们对课外阅读的需要。

第二研究阶段:着力打造阅读型班级,先从实验班级入手,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尽量从书目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方面予以引导,使学生逐渐走向自觉、自主、自动地课外阅读活动之中。

第三研究阶段:形成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物化研究成果。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将课外所学进行总结归纳,展示课外阅读的所思、所感、所获,并思考在自己的一生中应当如何加强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通过多方论证,在总课题组设定的研究范围内,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价值取向;

2、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

3、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及指导模式;

4、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心理需要;

5、小学生课外阅读形式、方法、成果的物化形式;

6、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理念、形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我们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在获取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前提下,采用了下列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研究

我们将研究前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整理,形成对比材料,研究结束后我们又将这些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小结,将之与之前的资料进行比对,形成研究结论。我们发现,学生在课题研究后课外阅读兴趣明显提高。

(2)分层分析研究

小学生属立体性学习状态,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课外阅读的需要、内容、容量、水平等都不相同,我们进行了分层研究,从不同年级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我们发现:低段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明显低于中人面和高段,一段比一段高;但是如果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低段进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实验后,到了中段就更能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外阅读活动,阅读兴趣更为浓厚。我们认为: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

(3)要素分析研究

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哪些要素来支撑,我们试图从阅读本身的要素研究中去寻找。通过研究,我们从阅读内容、阅读水平、阅读地点、阅读需要等多方面获取了大量资料。我们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提高,应当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所选取的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更应当适合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年级越低,对图文式作品的兴趣越高,抓住这些特征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基于1中所阐述的内容,我们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所产生的表征性特征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于课外阅读的内容及价值取向等作为我们进行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研究的对象。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课内阅读教学严重制约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研究过程中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研究,产生阅读的正能量:

(1)教师的教学风格、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 小学生课外阅读受教师教学风格、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小学生自开始上小学后,其语文老师如果开展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语文课上是否重视课外阅读,对其以后是否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影响极大。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文学素养高的教师,其教的学生自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深厚一些。当然,如果语文老师本身不爱好课外阅读,这些学生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了。另外,语文教师对哪些文学作品感兴趣,也会影响小学生对那些文学作品感兴趣。

(2)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学习水平、个人阅读需要、个性化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学习水平、个人阅读需要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因为家庭不良经济状况的,部分小学生没有阅读条件,不能得到课外阅读资料,也就无法谈兴趣的培养。一些学生因为语文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对于教材都无法阅读,课外阅读也就只能是囫囵吞枣,或者只是阅读一些低俗的作品。如果学生本身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那就更无从谈兴趣的培养了。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个人阅读需要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一些学生在通过各种活动中发现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有他们所没有但又一部分能够刺激他们的心理需要时,他们便有了阅读需要,便慢慢有了阅读兴趣。因此,我们认为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应当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入手,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入手,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

(3)家长的态度、性格、学识、阅读需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对小学生家长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家长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如果家长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他们会干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扼杀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家长本身就是文盲,他们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其子女也就受其影响。即便是有文化的家长,如果他们本身不爱好课外阅读,其子女也会受其影响,兴趣很难提高。但是我们通过矫正培养,对家长进行引导,部分家长是能够转变的,但仍有部分家长无法转变。

(4)社会的认知状况、评价体系、阅读氛围

对于这一板块的研究,我们做得不够好,但还是有一些收获。社会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主要是学习风气、地方习俗,特别是认知状况、评价体系、阅读氛围三大范围影响较大。学习风气和阅读氛围影响小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是很困难的。地方习俗只是影响内容的选择,对于兴趣没有太大作用。社会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所以影响不很明显。

2、中外名著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研究过程中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名著中的人物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决定小学生的阅读需要,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必须注意的要素;

(2)名著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影响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需要我们通过故事性教学和活动性引领使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3)名著中作家的写作风格影响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学生不仅从课外阅读中汲取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更多的是直接从名著中学习写作和语言,是影响学生阅读发展的重要因素;

3、网络和宣传性报刊拓宽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领域,影响着小学生阅读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进行网络管理和推介改善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

(1)建立学校课题博客,通过博客刊登师生作品、推荐优秀文学网站,促进课外阅读内容的健康性,并逐渐培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自主开办《龙吟春晓》校报,推荐优秀作品,丰富学生课外阅读,实现读写序列化训练,落实课外阅读基地建设,教会方法,提高兴趣。

(3)订阅《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民族文学》《散文》《诗刊》等健康杂志,开拓学生课外阅读视野,使课题研究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向提高写作能力迈进。

4、参加各种阅读写作竞赛,检验课外阅读成果。

五、问题与思考。

1、如何让小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并形成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2、如何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使整个社会都来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问题。

报告撰写人:秦宗福 陈晓娟

2013年4月13日

第三篇:幼儿兴趣培养策略

幼儿兴趣培养策略

赵静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话无不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一种基本情绪状态,它可以驱使人们去行动。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往往来自于执著的追求,来源于他们在孩童时代的兴趣与爱好。然而孩子不爱学习,贪玩,不爱看书等问题困绕了许多年轻家长,殊不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家庭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本文首先从幼儿兴趣的特点出发,说明了幼儿兴趣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可塑性;具有广阔性。然后简单地说明了兴趣是孩子学习一切知识的主要动力,最后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与一些教育的误区,分析得出幼儿可以从环境创设、把握教育契机、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以适当的方式来进行一步一步的培养。

一、幼儿兴趣的特点

幼儿的兴趣是其情感的表达形式,也是学习和实践的原动力。幼儿对活动的专注,靠的就是对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兴趣。孩子由于的年龄、智能和所处环境不同而兴趣各异,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特点。

1、孩子的兴趣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久前还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已经“靠边站”,让位给其它更感兴趣的事物了。

2、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可塑性。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3、孩子的兴趣具有广阔性。孩子的兴趣就好像孩子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任何“食物”,只是由于经过外界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程度不同而已。

二、幼儿兴趣的培养

1、环境创设,培养幼儿的兴趣

一定的环境条件使人产生一定的兴趣,心灵单纯幼稚的幼儿更是如此。幼儿的爱好都源于幼儿的兴趣,创设与之相应的环境,从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兴趣所在,是培养幼儿兴趣的基础,也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首要的任务。(1)教师和家长应为幼儿的成长创设一个滋生兴趣的环境。(2)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创设幼儿兴趣发展的环境。例如幼儿园开展的“儿童医院”、“苗苗餐厅”等,可先让幼儿分组准备游戏用品,如建筑组负责搭建医院大门和工作室,手工组负责准备人民币、处方等。在游戏中通过各角色(医院与病人)的转换,使幼儿的观察、组织、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幼儿再为医院开设音乐休息室等,以满足幼儿更高的活动需要,可激发幼儿交往、建构、音乐、绘画、观赏等方面的兴趣,使幼儿在自然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提高。(3)让幼儿参与相应环境的创设,培养幼儿的兴趣。幼儿园在每一个学期前都要进行一定的环境布置,而这些布置大多都是教师自己的想法,那这些布置是否是幼儿喜欢的呢?我们在进行环境布置时是否考虑过幼儿的想法呢?这些布置他们感兴趣吗?

2、把握教育的契机,培养幼儿的兴趣

每一个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教育环境、生活经验不同,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自己独特的兴趣,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要抓住孩子的当前兴趣。利用他的当前兴趣,拓展他的知识和能力,把你想要他完成的目标,悄悄地放进他感兴趣的活动当中去,与其融为一体。如:这几天,我们班的幼儿总是围在一起讨论有关恐龙的事,我发现他们的兴趣很高,于是根据幼儿的喜好,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恐龙的资料(如:图片、模型和有关的书籍),开展了以《恐龙就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的一系列的活动。(2)要善于洞察孩子的目前能力。要从孩子的现有能力水平出发,为他创设稍高于他目前能力的问题情境,使他容易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将维持并发展孩子的兴趣。

3、趣味是吸引孩子关注的最佳方式,而快乐是维持孩子兴趣的稳定剂。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发展兴趣首先,要尊重孩子,给孩子尊严,不要冷漠对待孩子积极的要求,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次、不要攀比,给孩子充分的自信,让他在被赏识中展现鲜活的生命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赏识也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式方法。一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发自内心“夸”,而不是“说”。“夸”的语气略带惊讶、夸张,而“说”的语气显得比较平缓、温和。我们表扬孩子的时候,要用“夸”,而不能用“说”。二要注意“夸”的内容不能千篇一律,要是你天天都说同样的话,许同样的愿,那孩子的耳朵不长茧才怪呢,你自己也会觉得起鸡皮疙瘩,浑身不舒服。三是表扬要具体。当孩子发表独到见解的时候,老师这样表扬:“你真聪明,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当看见孩子坐得端正的时候,老师那样表扬:“×× 同学今天进步了,瞧,他坐得多端正!”指向非常明确,孩子一听就知道自己哪里进步了,聪明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4、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发展孩子的兴趣

首先,教育者应充当孩子兴趣的发现者,而不是让孩子去产生兴趣。也就是说,不能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切忌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当作孩子的实际兴趣,甚至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应该根据孩子兴趣的特点,积极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发展孩子自己的兴趣,为发展兴趣搭梯子。第二、在培养幼儿广阔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中心兴趣。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第三、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富有探索性、应答性的环境,唤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有着神秘的色彩,乐趣无穷的世界之中,使她们获得一种快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其不断求知的欲望。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孩子的兴趣不是完全天生的,它离不开后天的引导、培养、保护和发挥。

总而言之,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第四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平昌县云台小学:肖大秀

本课题从2013年9月申报,经过学校的审查鉴定,于2013年10月8日被确定为平昌县云台小学个人微型课题。按照立项说明,本人克服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人员

肖大秀,女,1962年4月出生,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云台小学语文教师、校骨干教师。所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分别在2013年10月、2014年3月获学校教研论文一等奖。

二、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大多是敷衍塞责。而在教学中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只好生搬硬套或干脆抄袭。由于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也就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

面临这样的现状,要贯彻《课标》精神,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以课本为载体,研究作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交给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方法,和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使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兴趣呢?如何融化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呢?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变快乐,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

三、课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

1、作文:通过表情达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期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活动。

2、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而愉快的体验越多、越强,兴趣便越浓厚。浓厚的兴趣会带来更多的愉快,更多的愉快又会使兴趣更加强烈。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2、名家论述

(1)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2)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德国诗人、剧作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怎样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在寻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其语文素养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效果显著的规律性方法,就成了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让小学生喜爱写作。从三四年级开始,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于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1、对每次习作具有浓厚兴趣,能按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习作。

2、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并能大胆朗诵自己的习作。

3、学会帮同学修改习作,也能自己为自己修改习作。

4、教师想方设法开展各类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语文习作课的教学现状,教师对习作课教学采用的方法。面对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困难,着力从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进行研究,找到学生惧写的症结。破解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贴近生活,化难为易,使学生敢于作文。

2、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为研究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培养写作兴趣,激情促写,使学生乐于作文。

3、以作文为载体,培养写作骨干,尝试用榜样的引领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写作,使学生真正在写作中找到乐趣,从而提升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

4、如何开展评价激励,提高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1、课堂上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美词句;开展仿写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累、提炼语言。

2、多读精背,即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课外读物,有计划地增加背诵内容。让学生做到手不释卷,学生读书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的丰富了,语言也流畅了。写作水平也就会提高了。精背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典范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摘抄一些课外的,让他们记忆,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使他们从小受到典范文章的熏陶,为他们以后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课,让学生有话可写。认真为写作课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习作。及时评价展示,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及管理

1、课题组织领导 云台小学教导主任:杨琼

2、课题主研人员 云台小学教师:肖大秀

3、研究对象:云台小学中心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三个班125名学生。

(七)课题研究过程 A、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9月1日——2013年9月30日)a)设计实验方案;

b)对学生原有的习作兴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实验阶段(2013.10-2014.3)

a)选择实验班级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行培养。b)每月集中反馈一次,总结这一月来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否提高。

3、总结阶段:(2014.4-2014.5)a)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b)撰写论文,写出实验报告。c)整理学生的习作 B、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小学生如何爱上写作的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如何爱上写作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行动研究提出的策略。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培养习作兴趣”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培养习作兴趣”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语文网站,参与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半年来,通过“培养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带动了全校作文教学水平。

(一)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大量的校内外活动,如:歌咏比赛、诗歌晚会、演讲会、经典诵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作文大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游园活动、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学生非常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多阅读背诵,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笔下生花,文思如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诵训练。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1)、经典诵读形式为每天三个时段,分别为晨诵、午读、晚读,、每个时间段不少于15分钟,住校的寄宿学生与老师共读,由老师指导;校外学生,老师要求亲子共读,家长陪孩子读、帮助孩子读、指导孩子读书。

(2)、我在实验班级以宣传阵地、学习专栏、书画、手抄小报、读书笔记为平台,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2、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培养作文的兴趣。

(1)、故事会活动。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条件和学习基础都比较差。个性内向,不善言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班上开展两周一次的故事会活动。每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这个活动开展以后,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基本上是人人举手踊跃参加。这样给大部分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口头能力不断提高,也为提高作文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使同学们平时多看书,看好书,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2)、办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手抄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好方式。因此,我们每期办两次,以语文手抄报、节日手抄报、安全手抄报等不同形式展现给大家。

(3)、办黑板报。黑板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好方式,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帮手。我们分组完成,每月更换一次。版面设计、刊头设计、标题设计、文字编排等都由同学们自己负责。

(4)、开辟作文园地。结合学校实际,丰富班级文化建设时,专门设计一块“作文园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指导作文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章,一字一句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亮点,再在小组内、在班级中读给同学们听。最后推荐出优秀的作文在“作文园地”中展现出来。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同学们的进步,一定暗下决心争取下一次会更好。

3、让学生体验生活,写亲身经历的事情,培养作文兴趣。

(1)、春天、秋天我组织学生大胆走出课堂,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广泛的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使他们触景生情。回来后以小组为单位先口头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变化,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再综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序地写下来。学生不仅能说,而且还善于发挥。那么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就容易多了。

(2)、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要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就要让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者作文之前带学生到操场上开展拔河比赛、丢手绢、接力赛跑、跳绳等活动。可以分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加,同学们一定很高兴。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算是一举多得。回到教室把参加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心情给同学们说一说再写下来。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要求看谁写的生动具体。

(二)适当组织学生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人在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活动的教育下,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我采取每周一赛活动,有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词语接龙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本人所教四年级刘梅、刘钰征文比赛赛获片区一等奖,王秋菊、伍文静片区二等奖;参加学校举办的《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刘钰获一等奖。

(三)利用阅读教学,培养习作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文示范是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好”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文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章法技巧等往往会给学生借鉴。小学课文所选的大多是语言生动、文质兼美、蕴意深刻、富有启发作用的中外佳作,也能显示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文明的精华。如:《安徒生童话》、《中国节》、《要下雨了》、《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伊索寓言》、《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如果让学生学好学透,不仅有利于陶冶他们情操,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语文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们教每一篇课文可以抓一两个有特色的方面来谈,给学生学会和掌握,然后去作文。长期如此,学生无形中就学会一些写作技巧了。

(四)科学指导课外阅读,培养习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规定: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夯下较扎实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科学引导课外阅读,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

1、教师要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大量阅读,自己首先就要率先垂范。除了研究教材、教参之外,还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科技、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把自己所学所懂讲给学生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就会模仿老师多看书。教师自己喜爱读书了,对学生来说就能起到模范作用。课余时间,我们经常在班上阅读教育名著,以身作则,同时我也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其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如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一听老师说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为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老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到排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科学指导课外阅读。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① 择优读书法:指导学生择优选读的方法,并进一步拓宽阅读面,在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和习惯。学会了择优读书,就能在知识海洋中撷取属于自己的那朵浪花,愿同学们阅读更多的好书,掌握好人类进步的阶梯,取得更大的进步。②教会学生欣赏与借鉴的方法:欣赏文章中的精彩部分,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鉴赏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展开想象,深入体验,力求领悟。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④写读后感。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⑤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然后通过摘录讲评,学生相互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做笔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效果 A、学生方面

(一)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而生活现象要成为学生写作的材料,需要借助学生的观察,敏锐的观察力,是小学生开拓视野,认识生活,积累知识,获得立足的写作材料的保证。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提高了学生分析审题、立意能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果学生思路不开或狭窄就写不出好文章,怎样开拓学生思路,教会学生分析题意,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用观点记录材料,这是教师在指导命题作文中必须做到的。

3、提高了学生审美谋篇布局能力。作文是审美的特殊形式,是创造艺术美的思维活动。一篇文章要达到内容美、形式美、卷面美,才是有可读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是形式美的一个主要方面。因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用因文章构思不同,其表现主题的效果各异。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谋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以及贯串全文各个部分的线索等等。文章的整篇要谋划,文章的各个部分要巧安排。把握每个方面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繁简得当。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同时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谋篇布局须有清晰的线索,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照应也要巧作安排。

4、提高了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批改作文高难度耗低效,已成不争事实。我进行了:重批轻改,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学生交上作文,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对优点充分肯定,鼓励表扬,对不足及时指出。然后写出满腔期待鼓励的评语,再评出等级,及时发给学生。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认真修改,评语又使学生获得改好作文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所有学生都积极修改。然后教师再次评出分数等级,最后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展示。经过两个的轮回,“重批轻改,两次评分”批改方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激发了听说兴趣、培养了听说习惯。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实用性的听说训练,听内容、听广播、传达内容、听故事、讲故事、听音乐、想象情境,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听说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生和积极性,他们的学习情绪也随之异常高涨。

(2)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指:一是“读”“查”结合,即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随时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鼓励学生经常使用字典。二是“读”“思”结合,即在阅读中做到边读边思,勤读多思。教会学生阅读的思路:读一个故事后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如果让你来编故事的话,你会安排怎样的情节?„„我们经常举行阅读交流会,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做到“读、思”结合,三是读“划”结合,即在阅读时边读边动笔,划出妙词佳句。我们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摘录本,让他们把阅读时划出的好词佳句摘录进去以在习作中灵活应用。

2、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少年儿童是处于品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伦理知识不是很多,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是很高,根据人们对品德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判断,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孩子开始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认同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时对他们进行一些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还是散文、小说,它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为媒介,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勤奋进取,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热爱祖国等品质。

3、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的孩子,审美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让孩子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美、理解美、接受美的陶冶。比如:我从教材中选取构成意境美的片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身,记到心。让课文中的人、事、情、景跃出纸面,让美的意境与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也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4、学生心理品质进一步向良性方面发展。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日趋浓厚,班队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自己召开主题队会、班会、办板报、写表扬稿,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开播,宣传当天的好人好事,学习一些科学小知识,人文趣事,组织“红领巾监督岗做好环保小卫生,净化校园、美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师生情感融洽,学习氛围浓厚,教师至始至终参与其中,师生互动、信息互道、情感交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我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教风和校风,为提高办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B、教师方面:

增强了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业务水平。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探索出了培养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总结出了解决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并形成了论文。本人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研究》在2013年4月校内交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获巴中市论文评比一等奖;《激发学生阅读培养的兴趣》获学校教研论文一等奖。

(一)、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本人在去年十二月、今年三月学区课堂教学展评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浓浓的互动氛围,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敢于质疑、敢于评价,教师能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在做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到生活中来,不断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通过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促进提高。

C、学校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的观念有了改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注入式”、“满堂灌”那种单一的教法,向启发式、引导式、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法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作文方法,最终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作文。同时,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上课活动,如高级教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青年教师的竞赛课、专题研究课等。学校教师参加全县老师课堂教学展评,我校有多名教师获奖。

2、注重对学生作文过程的评价。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研究中,学校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平等对话,主动与学生结成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去体验、领略、感悟作文过程,在作文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作文。同时,严格教师的从教行为,学校设立了意见箱,欢迎学生及家长提意见或建议,在一年一度的《师德问卷》调查和《文明行风建设问卷》调查中,学生及家长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课题研究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为学生作文搭建平台,如开展社会调查、组织春游、秋游活动;分年级段的作文赛、朗读赛、对话赛、演讲赛;创办学生小报、手抄报、剪贴报、黑板报等,还利用红领巾广播让学生投稿,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兴趣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经典诵读在小学校园内已悄然兴起,但是作为一门课程还为数不多,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因此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地利用智能教育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来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关键词:经典诵读;兴趣;培养方法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魅力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还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但是,怎样才能使低年级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经典古诗文,变被动为主动呢?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只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去兴致勃勃地诵读如此厚重的经典古诗文,并将这兴趣一直持续下去,让孩子们能从容地行走在经典之道,而埋下浓浓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诵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诵读好诗文,首先得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提倡愉快诵读,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诵读成为“流行风”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从众心理。对于网络歌曲、流行歌曲等,低年级的小朋友甚至都不知道歌曲唱些什么,但为什么又那么喜欢唱?因为流行,周围的人都唱,一则耳濡目染,二则以能与周围的人一样会唱为荣。同样,一个人读古诗文较难,可是,全班都读,全校师生都读,则大大激起了每个学生的诵读兴趣。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应面向全体师生,要求全校师生都参加诵读诗文活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跟孩子们一起诵读,伴孩子一起成长。形成人人读经典、个个诵诗文、处处有书声的良好风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颂读诗文的热情。

2、让家长成为“助燃剂”

孩子们除了周围的同学、玩伴和老师,家长就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他们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作为家长必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班级或学校也可以找一些家长志愿者,每周来校一次给孩子们表演读,和孩子们比赛读。如果一开始孩子没有进入情境,必须要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一星期不行两星期„„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感染孩子。实践证明,一开始有些家长对古诗文没有兴趣,但到了后来。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相互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一家人兴致盎然。诵读古诗文活动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3、让情感成为“润滑剂”

实践证明,让儿童觉得可亲的老师,孩子们也会爱屋及乌。常言道:亲其师方能行其道。老师周到、细致,对学生慈母般的关心、呵护,已深深占据他们整个心灵。学生的一个错误,一次摔跤、一个委屈、一个进步、一次悄悄话,无不浸透老师的的心血,老师以其特有的关心、爱护温暖着每位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朋友、知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旦拥有学生对老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深情,老师的一言一行才能对孩子对孩子形成直接的影响,如果老师经常性地给孩子们讲古诗文中的精彩故事、深刻道理,并用古书中的故事或人物来要求自己,提醒孩子,因而孩子们也会产生对古诗文的喜欢并依赖的心绪。因此,师生之情自然而然成为了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润滑剂”。

4、让教材成为“催化剂”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多说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长不会太重视,生活中又不常见,而这本教材的名称又比较拗口--(《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如何让孩子们在第一节课就记住它,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要又别出心裁的介绍了。如果老师举起书本,故作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这本书里隐藏着一个大秘密,想不想知道?”一下子就勾起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个个睁大眼睛说:“想。”于是老师就一字一句地说:“这本书里都是咱们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大学问家所写的文句、诗句。如果你们会读,会背诵,那你也会成为现代的大作家、大学者,拥有满腹经纶。”几个“大”就调动了孩子们好强、好学的积极性。然后让孩子们反反复复地读书名,记住它,并告诉他们平时我们就简称之为《中华经典古诗文》。记住了书名,也就记住了古诗文诵读课,目的明确,埋下了学习古诗文兴趣的种子,为课堂中诵读古诗文打下了底气。

5、让形式成为“活性剂”

每餐同样的菜肴,哪怕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也会让人食欲全无。古诗文诵读看似无花样可变,但同样需要设法变换不同的形式。古诗文诵读能变的形式主要是在读的方式上,教师可以精心创设各式各样的读:师范读、领读,师生对读,配乐朗读,男女生轮读,小组赛读,个人赛读,接龙比赛„„丰富多彩的赛读形式会让孩子们兴致勃勃,百读不厌。在课堂中就能让孩子们情绪高昂、劲头十足地熟读成诵。

每节课前的“温故知新”,就是孩子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学习古诗文的成果。当内容较多时,应采用了师生接龙赛读的方式,老师可以还故意忘记中间的内容,让学生来帮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一张张一开一合的小嘴,个个都卯足了劲儿在朗诵。那样的整齐划一,那样的全神贯注,那样的响亮悦耳,此时的我们就犹如收获庄稼的农民伯伯,捧着一捧捧饱满的种子,陶醉了„„

6、让激励成为“保鲜剂”

激励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语言激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语言激励要找准时机,画龙点睛;物质奖励不需要太高的代价,一张张卡片、一颗颗五角星、一个个小本子或图书礼券等都饱含着师生们收获的喜悦;还有较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通过不同方式激励学生,让全校同学都品尝到背诵经典诗文的快乐。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热情,并保持着兴趣的热度,从而让诵读诗文活动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整合诵读资源 精心筛选内容 在浩瀚的诗海里,教材上的古诗只不过是浪花一朵。我们不能只教会孩子欣赏浪花,而应教会孩子去遨游诗海。而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哪些是适合教孩子阅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中精心筛选,提炼出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并按特定的年龄,特定的情境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给孩子们。如学习美德,我们推荐给低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亲师友,习礼仪„„”中年级学生推荐《千字文》“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教当竭力,忠则尽命„„”高年级学生推荐给《增广贤文》“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只恩„„”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讨论交流,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还做不到的,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欣喜的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家长们也高兴的说:“我的孩子变得懂事多了。”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我们把经典诗词分门别类,如“学习美德”、“爱国主义”、“描写送别”、“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描写春天”、“描写夏天”„„把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分成“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尊师爱友”„„,让学生分类诵读,并记录到专用的笔记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看到自己笔记本里的诗词与日俱增,对诵读诗文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信心也就更加充足,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三、诵读品悟情感 张扬学生个性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抑制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尊重学生的感悟,保持兴趣浓郁。

四、立足诗词教学,培养文学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激活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汉语言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总之,从小让学生直面古诗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开展,学生一定能够积淀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真正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下载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docx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docx.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 张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悠远,内涵丰富,名篇佳作......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毋庸质疑,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为实现新课程......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摘 要:小学教育是小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并使学生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健康成长;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好。......

    文科生数学兴趣培养研究报告

    文科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研 究 报 告 广元市元坝中学 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作为一门中学的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很多文科生的数......

    《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小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小课题研究报告 大西岔学校 谭爽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当前,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开始将英语课纳入到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行列之中。因此,英语......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五篇模版]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公刘小学 赵亚玲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典诗文,短小精悍,易吟易诵,是小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能在......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