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电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内容
机电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全程式嵌入,三阶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海尔集团、海信电器、金晶玻璃等企业培养人才。①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发挥校企联合协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专家例会,根据机电行业发展动向、企业岗位需求变化等对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动态调整。②建立职业分析机制
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的调研,完成机电技术人才需求状况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③建立课程体系完善机制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召开机电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代表研讨会,完成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的分析,并进一步确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技能,将核心技能转化成为相应可实施的教学项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以“课证相融,训赛相通”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④建立三阶段对接机制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同落实“双证书”制度,共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开展就业指导,共同做好基础素质培养和专业认知阶段、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阶段、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阶段的对接。
图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全程式嵌入,三阶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⑵课程体系改革
①建设“课证相融,训赛相通”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各级技能大赛的内容,按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机电设备装调、操作、维护等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图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 ②开发课程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
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代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合,按照学习规律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此基础上,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及各级技能大赛的内容,完成课程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③核心课程建设
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结合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行动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制定科学规范的课程标准。将与机电技术应用核心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AUTOCAD2010》、《电气控制技术与实训》、《PLC控制技术》3门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④校本教材开发
结合机电技术应用岗位国家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行动导向的特色教材,并开展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的编写工作,制订技能考核标准,逐步完成《电气控制技术与实训》、《AUTOCAD2010》、《单片机应用》、《维修电工技能实训》、《PLC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应用》6门校本教材的开发,同时开发配套课件、教辅材料等。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校本教材开发进度表
序号 1 2 3 4 5 6 教材名称
《电气控制技术与实训》(郭加照等)《AUTOCAD2010 》(邹蓉 韩燕等)《单片机应用》(丁海明等)《电子技术应用》(赵丽 王本强等)《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李爱芳等)《PLC控制技术》(李强等)
⑤教学资源库建设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将实施性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练习题和模拟试题、真实产品教学案例、学生习作、行业企业信息等整理入库,形成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好“机电技术应用校本教材资料库”、“机电技术应用实训模块项目库”、“机电技术实习素材及应用成果库”。
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机电专业群提供共享服务,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为地区同类专业提供共享服务。此外加强图书资料库建设,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图书达8000册,并加强专业电子图书库的建设,实现专业群电子图书达15000册。
图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 ⑶教学模式改革 ①创设仿真教学环境
一是依据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在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完善校内实训室建设,改建6个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实训车间。
二是在校外实习基地生产车间设立教学场地,对学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讲解。②实践“仿真教学”
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设备、产品等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项目引领→问题引导→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多元评价”为教学行动的基础环节,构建“教、学、做”一体,“德、智、技”兼顾,“校、生、企”互动的教学模式。Ⅰ.教学环境对接企业环境
引入企业文化,从实训设备的放置到墙上的规章制度,从学生穿着生产性的工作服到指导教师的管理方式,充分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现场和环境。使学生进入实训室后,就立刻能感觉到自己是进入了生产车间或真实的工作岗位,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的目的。
①完善教学资料,增强互动 ②典型案例交流
③完成教学资料的网络呈现 主要建设内容
进度结点 2012年6月 2012年12月 2013年6月 2013年6月 2013年12月 2013年12月 Ⅱ.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仿照工厂的环境设计教学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融教学、实训、实验、考核于一体,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强化训练和考核等多种功能。Ⅲ.教学管理对接企业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师变为车间里的师傅,把学生变为班组长和成员,变教师一人管理为分层管理。教师按高、中、低的难易梯度准备教学任务,按照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师抽查;学生总结、集体评价的形式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提高。
⑷构建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
①学生评价:采用“232”模式,即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两方面相结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形成个人总结、小组评价两个评价结果。②学校评价:一是以能力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构成技能的考核模块,根据模块的具体教学情况,安排考试的时间。二是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动手实做、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
③企业评价:一是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二是学校教学过程中,企业外聘专家、兼职教师从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三是学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效果进行评价。
④社会评价:一是行业专家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国家职业标准;二是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形式,从周边社区、社会组织采集对学生的评价信息。2.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机电专业“全程式嵌入,三阶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通过现有教师到高校进修、下企业实践、技术服务,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到校指导等多种形式,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技术专家”领军、校企兼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⑴专业带头人培养 ①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1人侧重光机电一体化方向,1人侧重单片机应用方向,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②培养规格
专业水平高,熟悉机电行业最新动态,掌握机电行业新技术,能对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的服务工作;教学与实践能力强,对外能承担机电技术交流与服务,对内能开展教育教学指导;主持核心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和课题研究工作。③培养途径
专业带头人每年到办学实力强、水平高的职业院校和知名机电企业进行调研或参加行业新技术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和机电技术发展状况,了解产业人才需求,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主持核心课程建设并承担教学任务,主持特色教材的编写,参与专业课题的研究,指导本专业青年教师。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的方式,承接企业技术项目研发任务,提升专业水平。
⑵骨干教师培养 ①培养目标
培养骨干教师10名,使其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成为专业教学的骨干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②培养规格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主持核心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为机电企业提供技术咨询。③培养途径
到国内机电专业办学实力强、水平高的职业院校进修,到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机电行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或知名机电企业顶岗实践,形成较强的教学或实践能力。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担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主持或参与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开发;参加各级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技师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辅导学生技能竞赛的水平。⑶双师型教师培养 ①培养目标
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技术、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通过实施“‘双师型’教师提高工程”,90%的“双师型”教师考取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15人考取技师证书,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人次以上。②培养途径
建立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机制。通过实践锻炼及社会服务等形式,把现有的专任教师有计划地送往知名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轮流选派专业理论深厚,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在两年内到合作企业或实习基地参加工作实践累计达到20周以上,保证“双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
同时,要求教师参与行动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提高教师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辅导学生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的能力。
⑷兼职教师聘用 ①建设目标
从海尔、海信、上汽通用五菱、金晶玻璃等合作单位聘请6名专业技术骨干到校兼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②聘用条件
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参与教学或指导实训。③承担任务
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参与教材编审和教研活动,承担校内外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或教学,对专任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在校企合作和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中发挥作用。⑸行业企业专家聘请 ①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行业企业聘请8名知名专家,壮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力量。②聘用条件
在行内具有较高知名度,专业技能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③承担任务
指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指导校企合作,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能力考核标准的制定,定期到校讲座和开展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指导,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引领专业建设 骨干教师10人
承担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任务 双师教师36人
课程建设、行业联系、教材建设、大赛指导 校企兼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企业实践、技术项目开发、教学能力培训 国内外培训、专业技能等级考证
教学能力培训 行业专家8人
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技术指导 技术骨干6人
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指导、设备维护 培养专职教师 聘请兼职教师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建立基于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 ①人才培养互惠
以“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企业参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提供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信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等,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至少为每个学生提供2-3个实习岗位,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校为企业提供短期的继续教育免费培训(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外语等)和优惠提供中长期的有偿培训(文凭班、证书班),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同时,合作企业享有毕业生优先挑选权,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更可留用全部实习学生。②合作宣传双赢
通过政府教育信息网、企业和学校门户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对校企合作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树立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先锋形象,扩大校、企的影响力。(2)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①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Ⅰ.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区政府领导、教育体育局领导、行业主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者、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校企合作的发展,统一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据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等所带来的企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与数量的变化,合理配置学校的资源,使之与企业和市场对接。
Ⅱ.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提出专业建设调整方案;对专业所适应的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合理开发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方案等。
Ⅲ.成立实训工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学校实训和培训部门负责人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制定学生实习实训方案,为企业开发培训项目。②强化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教学基本要求》、《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③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建立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核心、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项目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3)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 ①校企人才共享
企业为学校推荐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岗位,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助力。学校成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名师工作室,利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②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
深化与海尔、海信等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建海尔集团、海信电器、上汽通用五菱、金晶玻璃4个集教学、服务、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既能满足“理实一体”教学和学生实习的需求,又能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采用以下三种共建方式:一是企业指导,学校自建;二是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双方共建;三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直接作为实习基地,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或顶岗实习。
第二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建于1994年,是我校传统专业之一。2006年,本专业被评为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完成了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目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
本专业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三年的建设,使专业建设具有明显的软硬件提升,力争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市骨干示范专业评估验收。
经过三年的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理论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的机电技术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机械教研组被评为章丘市先进教研组;投资2000万建立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并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基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有5名教师在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多次举办济南市范围内的公开课和观摩课,为兄弟学校提供教学改革案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的“双证率、获奖率” 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机电技术应用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遵循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教育理念,立足章丘工业优势,紧紧把握我校机电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明确了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方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学方向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了 “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 的基本思想。即确定专业教学应用型定位;完成从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坚持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具体实施时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主要特色体现在“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的设置方面,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1、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中级应用型人才层次,在保证达到中职教育基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标准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这些组成部分与专业以及就业所针对的社会职业岗位群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基本上由公共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组成。
2、专业选修模块群体化
我们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保证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针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了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群,如车工、数控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电焊工等方向模块课程群,以及丰富的专业拓展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二、培养了一支团结进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借助实训基地,引进合作企业,加强教师双重素质锻炼,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企业实践,教师们得到了培训与锻炼,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事教学与相关研究,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性论文,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资料,编写了一批有特色的应用性教材,获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一支适应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4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硕士5人,专业教师64人,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实习指导教师21人,其中技师2人,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者19人。本专业有3名济南市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14人。
近3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有三个国家级课题已经立项。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还积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士来校做兼职教师,目前本专业外聘专兼职教师16人,他们给学生带来岗位第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三、建立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训基地近万平米,拥有400余万实训实习设备,能同时容纳800人实习实训,借助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实训实习环境得以进一步与真实生产环境接轨,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直接感受生产现场。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课程已经启动,双方开设在更深层次上探索合作。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努力实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对接。为满足本专业对校外实习基地的要求,本专业已经重汽集团、海尔集团、中车集团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凡本专业学生均可以在各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等,学生通过实践,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教学实习、影像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都多种教学形式。在2006年我校推行的“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之后,本专业老师也正在探索实习教学的模式改革,比如钳工教学的虚拟工资评价。
2、“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授一些现实问题,“走出去”就是有组织地把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学习。
3、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提高学生理论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4、尝试并在部分课程中实施了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体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尝试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双向互动、校内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双向互动、双向沟通,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管理制度化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了从事前管理、事中监控、到事后总结反馈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教学督导工作需要,组建了教学督导小组,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了解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管理情况、落实和执行学校各项教学政策情况,并根据一定程序调阅各种教学文件、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讲义等;根据教学安排,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组织及整体效果,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和转岗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实践场所,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与学生实践后的感受及对指导教师的建议,了解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为改进实践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推荐优秀教学成果和先进教学经验,并定期研究、分析教与学双方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
五、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坚持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同时,着力在教学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效显著
近年来,本专业认真执行教学计划,落实培养目标,毕业学生的“双证率”(毕业证与职业从业资格证)平均为98%。组织学生参加济南市技能大赛获得二三等奖十余人次。
(二)毕业生学有所用,在各领域中展露才华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培养的毕业生其就业率高,实践能力强,目前毕业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了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一些毕业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如2008春毕业生董孝新到重汽集团工作仅仅两个月,参加集团举办的电工比武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上手快,这也从就业、业务能力等不同角度体现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教育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本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吸引了大量学生就读,今年招生再创历史新高。社会外界对我校本专业的总体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基础理论功底比较扎实,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服务社会能力
除此之外,本专业还承担章丘市钳工技能竞赛工作,承担电业局电工培训工作等培训任务,成为了章丘市机电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自身建设与专业内涵建设并举的方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地方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定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的地方应用性特征,构建了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同步实施,理论主线和实践主线并行的“双纲双线”教学培养体系,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和理念,制定“平台+模块”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原则,构建了一套灵活的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今后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一方面引进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为专业教师及准备转行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进一步加强与南部大学城的相关学术组织的联系,增加学术氛围和交流机会,二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定期开展技能交流活动。
章丘一职专实训基地
2010年9月20日
第三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基于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
通过本次十天的学习,我组根据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草拟了本专业建设方案。本方案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
我们围绕培养“综合素质+一技之长”人才的目标,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双证”制度,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培养目标。
一、建设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将本专业建成以本专业为主干专业的省级专业群。实现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成为市机电类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具体措施
1.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教学工作处、机电工程系、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参与专业建设,特别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有助于掌握区域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方向,预测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论证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适应性,确保专业建设方向性和人才培养实用性。
2.深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以现有机械教研组和电子信息教研组的师资为基础,组成机电技术专业科,加强引进与聘请,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合适,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十三五”期间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高级职称4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4人。
继续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抓手,采取校本培训与外送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相结合,自主学习和进厂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加强与技能教育先进学校沟通,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实行引智工程,通过聘请技术顾问、建立名师工作室和人员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
聘请了技师学院、常熟等几位国家级技能裁判为技术顾问,成立了以张忆雯为带头的名师工作室。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师资建设。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为学校教师举办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内容的培训,由企业安排研发创新人才采用“导师制”对学校教师进行传帮带。
目前我校和鹰普国际、大明不锈钢合作聘请了几个专家做了一点讲座(上课人家没时间)。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促使其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网络教学资源,使我校的网路教学资源的质量和规模更上一个台阶。
无锡市组织了数字化教学校园的建设与评比,我校有幸被评为第一批数字化教学校园(投资了100万),目的是教师数字化办公和学生信息化学习。
3.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
体现职业特色与工作氛围,突出“实习工厂”的功能,在现有电子与信息技术和机械等实验实训设备设施的基础上,按照时序建设以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室,配套完善现有的实验实训室。以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为抓手,拓展投资渠道,活化合作方式,加快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确保实验实训设备的适用性、先进性、兼容性和典型性。
加大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每个教室装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优化课堂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在区级政府和学校自筹的情况下投入的经费约1500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和利用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的自主性、实时交互性、形象性等特点,为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联系创设一个虚拟的“真实场景”,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在与虚拟实验室环境交流信息时得到实时的反馈,使得许多抽象的学习变换成了具体的学习、理性的学习变换成了体验的学习、想象的学习变换为了现实的学习、枯燥的学习变换成生动的学习等等,从而轻松有效地从中获取知识。
4.优化专业教学的课程模式。
(1)完善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本着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原则,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开设。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调整与整合主要依据专业咨询委员会建议、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学生反馈意见来进行。
(2)改进机电专业的教学内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科,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教学内容紧贴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应用需求。
①请企业界的技术专家来校讲课,参与我校的专业改革和课程设置的调研、规划和论证,将专业建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②与建设感知校园同步,会同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并从教材上就直接反映机电技术的最新成果和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
③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活动相结合。以传感技术、电子装接、装配钳工、单片机等省市校技能竞赛项目内容为主,任课老师精心组织,将教学内容与省市大赛相结合,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争取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活动紧密结合,既锻炼学生,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按照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3)鼓励机电专业学生特长发展。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课程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拥有过硬的专业“一技之长”。通过专业学生社团活动实现个性培养,成立传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装配钳工、车工、单片机等专业技能兴趣小组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认识学习目标和明确就业方向,巩固和发展自身专业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改革机电专业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项目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形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5)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作实践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工学结合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提升工作过程、管理运行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综合素质,从而深化教学的综合效应,力争实现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
5.强化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紧密结合企业和地方政府,将专业贴近行业需求,主动适应机电产业的需要,在新技术推广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服务社会。一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装配钳工、普通车工、维修电工、PLC技术等的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服务富民政策;另一方面,利用基地和学生优势实施便民服务,服务社区群众。
我校的设备投入部分是区人社保障局的,所以区里的一些培训指标,技能等级指标,大部分要我校完成。
对照目前的形势,该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差距与不足
1.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增添了实习实训设备,但是设备规格和品种尚不能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生产完全对接,还需在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设备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利用先进企业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继续探索,深入研究,促进专业发展与建设。
今年国赛又添了一个工种,在目前的环境下,很多学校马上又要购买,人力财力跟不上。2.需在打造名师团队上下功夫,拓展内涵,要搭建平台,积极培养省级以上骨干教师,积极打造省、市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有效地带动专业建设的不断提升。
现在年轻人真正想要的,想上进的很少,也没有吸引他们的政策等措施。现在绩效后大锅饭现象严重,特殊才能的教师没有特殊对待。包括聘请兼职教师的政策和经费,没有政策支持。
3.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始终变化不定,没有形成受大众认可的模式,下面一线的教师应接不暇。
4.厂校合作机制不成熟,政府没有积极的政策支持,光靠学校自己和企业联姻,学校走得很艰难。
第四篇:学前教育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修改稿)
专业五:
学前教育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学前教育专业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500人,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32人。有琴房3个,舞蹈训练房2个,计算机房3个,手工制作室2个,校企合作幼儿园3所。平时定期聘请学前教育专家到校讲课。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大部分学生成为了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有的学生已经走上幼儿园的管理岗位。
一、需求论证
(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尤其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师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鹤壁市理工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鹤壁市唯一一所直属市政府管辖的中专学校,肩负着全市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人才培养重任,但鹤壁市理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 求,亟待向现代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人才市场需求
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至2020年期间,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将导致中国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面对新一轮的生育高峰,鹤壁已出现幼儿师资紧缺的情况,随着儿童入园需求数的提高,需求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许多幼儿园都开始为师资的短缺而发愁。目前,鹤壁市的幼儿园数量较多,但规范、教学质量受家长欢迎的很少。有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根本就不懂学前教育仅仅派员工到外地培训一个月就开办早教中心或者幼儿园;有不少幼儿园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就上岗了,所以学前教育的质量很难保证。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培养适应区域幼儿教育发展,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以及与该专业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或 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并能从事幼教研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度。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科学文化基础教育+学前专业理论教育+学前专业技能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基点,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技能鉴定等功能的整合,使每个学生拿到“双证”(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资格证)。
3.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
以适应学前教育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传授与岗位实践的紧密衔接,构建具有鲜明的学前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
4.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
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幼儿园用人的需要,实行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建立专业设臵的动态机制。建设精品课程,开发适应学前教育岗位的校本教材。
5.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请专家、学者讲学。提高教师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实行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 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制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设计划。
(2)建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学习能力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3)形成职业技能训练和工学结合的模式,每年举行一次“中职生风采大赛”,积极参加市、省、国家级技能竞赛。
(4)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和实习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
(5)改革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
(6)根据岗位需要实行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优化核心课程建设,建成幼儿舞蹈和儿童游戏省级精品课程。
(7)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两本适应学前教育的校本教材。
(8)制作新编教材的案例课件。2.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2011年达到85%,2012年达到90%。
(2)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建立教师的业务业绩档案。
(3)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幼儿园实践制度,保证每个教师每年都有一次进修和实践的机会。
(4)聘请学前教育专家和幼儿园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
(5)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研的能力,要求每一个教师创新一种教学方式。
(6)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和技能竞赛。(7)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
(8)每年由学校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的优秀学校参观学习。
(9)选派1-2名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技术。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两年之内校企合作幼儿园达到6所,签订合作协议。通过聘请幼儿园教师来校授课、讲座,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及教师参与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等方式,与幼儿园建立 长期稳定的联系,加强合作与交流。
(2)实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促进校园文化和幼儿园文化的紧密结合。每年学校与幼儿园联合举办两次学习交流活动。
(3)要求学生在参加理论学习的同时,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每周一天到幼儿园参加教育实践和技能学习,即“一日教育实践”活动。
(4)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建立学生实习档案,编写实习鉴定书,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5)每年举办一次顶岗实习经验交流汇报会,让顶岗实习的优秀实习生代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介绍其经验和收获。
(6)建立两个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训室。(三)预期效益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通过积极探索和发展,整体布局与结构趋于优化,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专、兼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均较合理。努力取得“一强、二新、三高”的办学效果。一强,即师资队伍强;二新,即课程设臵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新;三高,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就业率高、社会评价高。努力使本专业在本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改革”、“三个建设”,构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遵循原则 1.方向性与科学性原则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新理念,探索适合职业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能力,系统的专业知识,成为学前教育第一线迫切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2.专业性与人本性原则
幼儿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其立身之本是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专业课程设臵必须体现其专业性,把专业性课程放在整个课程体系的突出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从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并能适应 职业岗位技术进步与发展的新需要提供基础保障。
3.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用人单位实际,满足学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把实践性课程放于重要地位。课程改革要坚持校企合作,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针对就业岗位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努力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具体思路 1.一个中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要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树立不断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不断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效益,强化服务职能,着力构建适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推进学科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三个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量化考核体系,制定规章制度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其次,加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教育。学前教育面对的是0-3岁和4-6岁的婴幼儿。教师是儿童教育和发展的主要责任者。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责任感。学校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和主题教育、案例分析评价,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考核。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钢琴、舞蹈、声乐、美工、故事说编、亲子互动辅导、婴幼儿发展评价与测量、婴幼儿保育等实践技能。课堂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训练学生的技能,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每周有一次到校企合作幼儿园实践训练的机会,把课堂所学理论技能运用于实践,逐渐积累和形成能力。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广阔开放的技能、能力形成的社会工作环境,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使技能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加强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能力理论的系统学习,掌握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通过实践训练,强化保持学习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获得学习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2)教学模式改革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建立以学前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过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安排教师下园锻炼,加强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联系,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社区交流互动,获得家长、社区理解、认可、支持和有效帮助,通过多种途径向社区、家庭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共创共享,构建优质学前教育的强大合力体系,提高教育成效。
创新教学方式,教师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三寓”教学方式(寓理于例、寓知于情、寓能于行)。第一,课堂教学有多种方式,其中通过教师提供具有适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案例中获得真知。第二,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第三,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于实践。
创新教育内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调查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针对学前教育岗位技能要求变化,教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机智地抓住日常生活中孩子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作为活教材生成课程,组织随机教育活动,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形成有特色的学校园本课程模式。
(3)课程体系改革
学前教育是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服务行业。在人才观、课程观方面与普通学历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因此课程设臵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就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以学生为培养主体的体现学前教育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调整完善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学计划,由于公共基础课由学校规定,我们所要做的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训课两个模块。课程设臵如下:
专业必修课: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管理、整合教法、幼儿英语、普通话、计算机应用、婴儿心理学、亲子教育概论、婴幼儿护理学、婴幼儿营养与保健
专业实训课:钢琴、幼儿舞蹈、幼儿美术、手工、活动设计、艺术欣赏、亲子教育、社交礼仪、幼儿舞蹈编排、儿童游戏、故事说编、亲子互动辅导,其中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比例为1:2:3。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重点抓好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建设,注重教学能力强、效果好、水平高的师资课程精品化建设。积极申报校级市级精品课程,发挥优质课、公开课的示范作用,争取在2012年底建成两门校级精品课程。
注重教材建设。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社会组织参与校本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在现存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研发几本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材。精心制作一批教学课件、教具、学具。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和网络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3.三个建设
(1)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同时还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培养他们热爱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教师职业的敬业、奉献精神。在科研上,努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素养,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领域迅速成长。在教学上,制定详细的教学工作规范,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等措施,使青年教师在树立优良的师德、更新和拓展知识以及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加强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培训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2)人才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深入合作幼儿园,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教学质量在实习过程中的落实,同时主动听取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设
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内涵的发展,构建“三个长效机制”:一是互赢机制,学校选派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合作幼儿园讲学,为幼儿园提供知识、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幼儿园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岗位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激励机制,邀请幼儿园园长和有关专家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论证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工作中,充分发挥“校、园”两个优势,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情感机制,加强“校、园”信息交流和沟通,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定期召开“校、园合作”座谈会,讨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园”长期合作。
四、建设内容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变以理论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变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知 识传授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顶岗实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变纸质媒体接受信息方式为多渠道多媒体接受知识信息的方式。变学校单一设计实施评价专业人才为校企共同实施设计评价专业人才;变以知识、分数考核人才为以能力考核人才。从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多方面对人才的培养进行整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需要和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臵。把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准确定位,确定开设比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每年都要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设臵相应课程。组织校企合作的幼儿园和社会相关专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注重建设校级市级精品课程,开发适应岗位和社会需求变化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课件。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业务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数据库,制订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设立师资培训经费,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专业培训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内培外引,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加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争取两年 内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全新,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实习指导能力强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实践基地为基础,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实习实践。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营机制,并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企业参与办学,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共享的具体措施。
五、建设进度
鹤壁市理工学校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牢固树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早期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和经营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聘用专家型教师的力度,加强与学前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依据学前教育机构的人员需求和幼儿园特色,强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密切联系,课程设臵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在特色中体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特色中求生存和发展;强化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增加教学设备的投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加强与省外、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在省外、国外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中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专业建设进度
(一)2011年1月—2011年12月
1.召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改研讨会,广泛听取校本部任课教师和学生意见,讨论确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系,编写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2.争取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项。3.争取“双师型”教师达到85% 4.大力购臵并完善专业图书资料,并提高专业学术期刊和相关杂志的购买力度。
5.发展3个不同层次的幼儿园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二)2012年1月—2012年12月
1.进一步修订、完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组织骨干教师合作编写的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2.逐步建成符合专业需要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建成适合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需要的数据库。
3.完善实训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实验实训室,并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新进展和教学需要,增建新的实验(训)室
4.争取“双师型”教师达到90% 5.建设学前教育精品课程2-4门。6.争取省级以上科研结项2项。
7.再发展3个不同层次的幼儿园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六、资金预算
鹤壁市理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年、2012年建设资金总预算24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76.4万元、企业投入9.6万元、学校自筹60万元。2011年为12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8.1万元、企业投入4.4万元、学校自筹30万元。2012年为12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8.3万元、企业投入5.2万元、学校自筹30万元。
(一)2011年、2012年软件建设资金预算(2011年72.5万元,2012年73.5万元)。
1.2011年、2012年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技术能力师资培训,每学期一个月,共32人,每人每年经费687.5元。每年2.2万元。
2.2011年、2012年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资金各2万元;教师进修、继续教育各1万元。
3.2011年、2012年培养聘请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各3万元,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资金各4万元。
4.2011年、2012年课程教材研发资金各4万元,各编写2本校本教材,同时配备两本教材重要章节课件。
5.完善三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核心课程建设2011年、2012年分别是16.1万元和16.3万元。
6.建立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年、2012年各12.3万元。7.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资源库建设2011年、2012年各5.3万元。
8.落实教师幼儿园实践制度,接受新理念新技术培训2011年、2012年分别是4.2万元和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两年共投入2万元、行业两年共投入7.2万元。
9.聘请专家和兼职教师2011年、2012年各4万元。10.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经费2011年、2012年各是1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两年共投入26.4万元、行业两年共投入2.4万元。
(二)2011年、2012年硬件建设资金预算(2011年50万元、2012年50万元)
1.2011年初步建成0-3岁和4-6岁教育教学实训室经费20万元,2012年完善0-3岁和4-6岁教育教学实训室经费20万元。
2.2011年建设一体化教室学校自筹资金30万元,2012年完善一体化教室学校自筹资金30万元。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机构设立
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按进度、高质量完成,成立学前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组。
1.总体架构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组由学科带头人和富有创新精神、学识渊博的专业教师组成。2.基本职责
(1)负责本专业建设的项目论证、资金预算、保障措施等。
(2)负责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3.人员组成及责任分工 组长: 李仕峰
成员: 范金山 高明珠 王秀丽
工作组负责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的起草;负责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负责各项目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研究本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探讨解决方案。
4.考核奖惩措施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定职责、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期检查建设进度,实施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实行责任追究,确保本专业建设质量。
(二)保障机制 1.办学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完善学校主导、充分发挥行业 作用、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化办学资源配臵,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实力,输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同类学校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2.管理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检测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三)过程管理 1.总体设计
通过一至两年努力,改进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现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探索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重点建设两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统筹规划和编写校本教材,实现教材与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的对接;通过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经过两年建设把学前教育建设成为鹤壁市理工学校的品牌示范专业,到2012年底本专业 达到十二个班600人的规模。
2.技术咨询、配套研究
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专家组要与合作单位密切合作、沟通交流,深入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咨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配套研究。
3.过程跟踪、中期检查和验收自评
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学校要加强对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的完善、评价模式的改革等工作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定期检查并写出检查报告存档,作好对本专业建设工作进行验收自评工作。
(四)经费保障
1.中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2011年至2012年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资金拟定为176.4万元,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65.6万元,师资队伍建设44.4万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运行机制建设66.4万元。
2.学校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2011年至2012年学校投入校内实训室、学前教育一体化教室的建设资金各30万元。
3.行业企业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2011年至2012年行业企业投入软件建设经费分别是4.4万元和5.2万元。4.其他方面的物质条件
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确保本专业建设进度和质量。
第五篇:学前教育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三:学前教育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1)社会需求
“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前期是开发儿童心智和智力潜能的关键时期。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2011年,《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意见》(潍政发【2011】9号)中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并要求各县市科学制定城乡住宅区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进一步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建设大量标准幼儿园,补充大量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从高密来看,2011年全市共有幼儿园160多所,未来两年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所,对于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各幼儿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开设许多特色课程,如蒙台梭利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奥尔夫音乐教育、亲子教育等,对当前幼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教师水平。我校是高密市及周边地区唯一一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也是中国教育学会舞蹈专业委员会设立的舞蹈专业培训基地,在幼儿教师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将是热门专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
(2)现有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也是潍坊市重点专业。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比较合理。共有教师39人,其中文化课教师14人,专业课教师20人,外聘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17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人数的85%,完全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的需要。
设施设备及实习基地建设。学校拥有专为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琴房、美工技能室、舞蹈教室、演出礼堂、语音教室、心理辅导室等校内实训室,能够满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需要;目前有能够满足学生教育实践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17个。
校园(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各幼儿园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实现了学校与幼儿园互惠互利的双向发展。幼儿园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定期反映毕业生、实习生的工作和实习情况,提出改进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优先安排实习生就业;学校定期为园所教师和家长开设讲座,与幼儿园合作完成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学校课程体系紧贴“以人为本,突出教育能力,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加大专业课比重,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三个技能块,即:基本技能模块(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模块(活动设计与学科教学)和综合技能模块(主题活动及特色课程)。根据“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实践性”等原则,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编写校本教材4本。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学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摒弃原有的教师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新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
(3)存在的不足
实践教学的学时偏少,过程管理不够扎实和细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课程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学校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三技能”模块,但是模块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最前沿信息。
2.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为目标,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幼儿园一线教学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灵活的课程体系;建设3门核心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校园(企)合作,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努力将学前教育专业建成具有示范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2)具体目标
①完善校园(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校园(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园长联谊会,建立合作教育基地,校园(企)共同承担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社会责任。加强和幼儿园的双向交流,建设校外实习合作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与展示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培养教学技能。认真贯彻“双证”制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实践环节
在原有的“三技能”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构建“一二三”课程体系。即:一个原则,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要求,反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教育方法”;二个阶段,第一年为“宽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师口语、乐理、唱歌、舞蹈、琴法、美术等技能基础课程;第二年为专业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活动实践等专业理论及幼儿专业艺体技能课;三种技能,基本技能(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活动设计与学科教学)、综合技能(主题活动及特色课程)。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实训和隐性课程等六大模块,分段实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突出普通话正音、口语表达、儿歌朗诵及故事讲述等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职业技能课程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两年共建设3门核心课程,开发校本教材4门。
③构建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切实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
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成一支专业带头人作用突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期内共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聘请兼职教师6人,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95%。
⑤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
建设期内,增建49个(40间琴房、9个功能室)校内实训室,在原有的17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8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⑥创新校园(企)合作内容
密切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顶岗实习”、“订单教育”、“2+1”等合作形式,保证学校教育与幼儿园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建立幼儿园、学校共同评价学生的机制,把学生实习、见习成绩纳入学生考评内容,突出技能考核和过程性考核。
⑦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利用学前教育专业的资源优势,拓宽服务社会的渠道,进一步提高与幼儿园合作项目的研发能力,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蒙氏教育、育婴师、奥尔夫音乐教学等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国家素质教育舞蹈课实验基地、国家级舞蹈教育专业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各级培训,在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和舞蹈测试课程建设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建设思路
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前教育职业岗位技能为中心,以创建一流专业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本教育。
坚持“三个并重”,即:服务学生与教育学生并重;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并重;办学效益与社会责任并重。
明确“三个原则”,即:以“实际”为原则制订教学计划,以“实用”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
提倡“三本教育”,即: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为社会服务为本。4.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①加强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继续完善校园(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两年内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5%,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幼儿园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请进来”:聘请幼教专家和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邀请3-5名优秀的幼儿园园长担任专业建设小组的顾问或成员,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采纳幼儿园一线的建议。“走出去”:将一些教学法课程直接放到幼儿园一线去开设,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选派教师下幼儿园挂职锻炼,与幼儿园合作开展课题2项。
②围绕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加强以“童心、爱心、耐心、责任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③积极推进评价方式改革。建设“家、校、园”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注重幼儿园、学生、家长等对学校的评价,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构建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的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建立自信。
(2)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一二三”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①构建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开发《学前儿童游戏》、《幼儿手工》、《幼儿舞蹈》3门核心课程,开发4门有特色的校本教材,配套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开课件制作课,同时取消原有的选修课《现代教育技术》;为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在声乐课中增加“幼儿歌曲”的课时量,在钢琴课中增加“即兴伴奏”的课时量,在舞蹈课中增加“幼儿舞蹈创编”的课时量,在《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中增加“幼儿故事编讲”的课时量;推行研究性学习任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完成紧扣自身专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③优化完善课程结构。通过与幼儿园零距离对接,了解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实训和隐性课程等六大模块。其中职业能力拓展通过开设三大方向的选修课来实现(英语方向、音乐方向和美术方向),隐性课程主要指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具体课程安排为: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表
项目结构
主要内容
课程设置
计算机基础、人文科学文化基础知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
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算机、体育、自然科学
公共识 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心理健知识
职业基础知职业发展与迁移必备
康、多媒体教育基础、应用文识 的相关知识
写作、教师礼仪 职业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学前教育专基础前儿童身心发展理论知识、儿卫生学、幼儿园教育活动实业理论知识
知识 音乐等基础知识 践、学前儿童游戏、乐理
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语言表达能教育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语文、儿童文学、幼儿园教师力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口语、应用文写作、书法
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
主要包括与家长、儿沟通能力
职业技能
童、同事之间进行思想交语文、中学生心理健康、幼儿流、情感沟通、信息传递的心理学、幼儿教育学 能力
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观察与分析
从中分析他们的身心变化儿卫生学、学前儿童游戏、幼能力
及需求的能力 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健康、语言、科学、社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五大领域教会、艺术五大领域教育教学儿卫生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育教学能力
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能计与实践、幼儿歌曲演唱与表
力 演、美术、手工、舞蹈、钢琴 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能
幼儿英语、音乐、美术、幼儿
力;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
园玩教具制作
专业合作能力 职业能力拓展 选修课
学前教育专保育见实习、心理见实习、教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及过程业实践知识育见实习、教法见实习、各门实训 后的体验和经验
与实训 课实践教学 知识、情感、隐性信念、意志、课程 行为和价值观
专业文化氛围 全部教育因素 ④鼓励教材开发。完成《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健康教育》、《幼儿歌曲演唱》4门校本教材,与已经编写出版的《幼教专业教学案例分析》等教材形成一个实践操作型自编教材体系。建立由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组成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库。
(3)教学模式改革
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教学法课程尽量延伸到幼儿园教学的一线,着力于学生从教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特长”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分阶段进行过关考核。增加学生爱学、从教实用的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鼓励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旨在培养学生特长和兴趣的文艺活动和竞赛。
①利用好案例教学。教师确定好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扎实开展场景教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工作场景中,引导学生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现场决断,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运用好模拟教学。教师提出教学范围,学生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让班级其他同学扮演小朋友,模拟幼儿园教学。学生需写出教案、教学反思,教师及其他同学要写出评价。④实施岗位教学。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教育实习,参加幼儿园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既可以使学生检验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
⑤借助多媒体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手段,系统讲解、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和幼教制度特点,并收集、积累一系列教学电影、音像资料,为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服务。
(4)师资队伍建设
①提高道德素养。每月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讨论,强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意识,引导教师形成“不仅要上好课,而且在政治思想、学识学风、为人处世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的共识。
②更新教育观念。每月两到三次组织教师结合社会进步、学校改革、专业发展的实际,进行有关专题的理论学习,开展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质量评价标准、素质教育等专题讨论,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每年组织教师分赴全国各地了解学前教育动态,学习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研究最新的学前教育理论、方法的成果,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③鼓励教改研究。结合专业特长,探索教学改革,建设核心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引导教师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幼儿园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与幼儿园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确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有档次的研究课题。④外引内培结合。两年内,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中遴选6名师德高尚、事业心强、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到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高校进行脱产访学、进修与培训,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等,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学术层次,并与最有影响的专业学者建立密切的联系。
⑤兼职教师队伍。聘请6名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工作,并建立幼儿园兼职教师资源库。
⑥“双师”型培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证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和进行社会服务的能力。2012年选派2位教师参加“蒙氏”培训,1位教师参加“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选派2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学前教育最前沿的研究成果;2013年选派2位教师参加“蒙氏”培训,1位教师参加“育婴师”培训,2位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选派3名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组织全体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挂职锻炼,直接参与教学科研管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也为幼儿园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花大力气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师生专业发展为基点、具有示范价值的实验实训系统。基础实验系统:包括课堂练习、讲演、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职业认同和专业意识等基本素质。
校内实训系统:包括各专业技能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基地。如琴房、舞蹈房、奥尔夫音乐教室、美工技能训练室、语音室等专业实训室和微格教学室、文艺排演厅等仿真实训基地。使学生在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中发展专业技能,扎实专业功底。
校外实训系统:建立一定数量的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主体的见、实习基地,比如机关幼儿园、崇实幼儿园、孚日幼儿园、豪迈幼儿园、金苹果幼儿园等,以满足学生不同层面、多批次见实习的需要,实现学校和幼儿园岗位之间“零距离”对接的成品型人才培养。
2012年,新建舞蹈教室、音乐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蒙台梭利教室、微格教室各1个,新增紧密型实训基地4家。
2013年,新建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美工技能训练室、微格教室各1个,新增琴房40间,新增紧密型实训基地4家。
(6)校园(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①构建“双向交流、合作育人”的校园(企)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与实习实训相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宣传和落实,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校园(企)共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指导书、实习计划书、编制实训教材等。②评定实习成绩。学生实习结束后,及时上交反映实习情况的材料,包括教育实习总结、教案、听课笔记、观察记录、教育笔记等,由教师及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实习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③实行学校和幼儿园双师指导的实习方式。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由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专业指导教师偏重于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幼儿园指导教师偏重于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两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7)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①幼儿园文化与学校共享,学校参与幼儿园实训基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校参与幼儿园课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②大力开展学前师资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包括幼儿园教师岗前培训、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幼儿园园长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幼儿教师技能、教育理论、幼儿园管理等,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园长的管理水平与效能。
③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资源,服务社会。积极开展蒙氏教育、育婴师、奥尔夫音乐教学等培训工作。
蒙氏教育培训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五大领域。
育婴师培训课程包括:0~3岁婴幼儿生活保健、护理与照料、营养配餐、智力开发、动作技能、智力开发及人格培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家长的科学指导、婴幼儿智能发展检测。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包括:幼儿声音训练、节奏—旋律学习、奥尔夫乐器介绍、演奏技巧与应用、动作与舞蹈、即兴表演和创作、教学示范与实践。
④推进挂职锻炼工作。每年选派2名以上教师到高密市机关幼儿园、金苹果幼儿园、孚日幼儿园、豪迈幼儿园、一实小幼儿园等实习实训基地参与教学与管理工作,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全面有效的校-园合作。
⑤开展专题研讨。以学校“国家素质教育舞蹈课实验基地、国家级舞蹈教育专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舞蹈教育培训,举办区域性学前教育研讨会议,为区域内的交流与提升架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