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龙的传播学笔记和苏州大学考研心得
050301新闻学: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新闻学概论》│
│陈霖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编,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修订版。《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1995年版。《20世纪传播│
│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2003年版。
│ │050302传播学: 《新闻学概论》陈霖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现代大│
│众传播学》陈龙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20世纪传播学经│ │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2003年2月版;《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 │
│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因为偶考的是传播学,在此只浅谈一下传播学,以免过分误导(即使这样仍有误导可能,呵呵~~~)
传播指定的只有2本书------陈龙的,经典文本,偶列一下偶看的书------《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温德尔,黄皮的,很薄),《人类传播理论》(LITTLEJOHN,清华大学出版社,史安斌译),《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语出版社,粉皮),《网络时代的传媒》 《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广的),新闻学方面:《新闻评论学》(杨新敏,苏州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人大出版社),《报纸编辑学教程》(人大)《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04年的饿指定书目,有陆定一题词的那本)
闲暇时翻了《麦克卢汉精髓》,《空间感的消失》等不多的几本~~~随便一翻,仅此而已。下面偶来评价以下这些书: 首先,偶认为两本书必读《大众传播模式论》,《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先说第一本,可以翻开所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传播学书籍,找到书后面的参考书目-----有没有一本没有把麦奎尔和温德尔的书做为参考书的???就我所有的书而言,,没有一本~~~~~~~~~~几乎所有的传播学书中关于传播模式(ARISTOTLE模式,LASSWELL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总模式,德弗勒修正的申-韦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奥斯古德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纽科姆ABX模式,风筝模式,等等~~~~)都是抄袭此书的原文,包括评价都几乎是一字不差,比如说陈龙老师的书,郭庆光老师的书(他只是又多加了几个在日本学习时日本人总结的模式),,还有关于休梅克总结的所有的把关(HIRSCH,,GIRBER,卢因,WHITE,WESTLEY,迈克莱恩,巴斯的双重守门,流动性守门,鲁奇和盖尔顿的选择性守门)也基本上是原版的麦,温二人总结的~~~~~~~以及传播学最最最重点的理论-----涵化理论,议题设置,沉默螺旋,使用满足,使用效果,知沟假说,二级传播,说服研究,创新扩散,等等~~~~《模式论》里都有非常非常好的概括,比如说提出的背景,讨论的问题,采用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被后人修正~~~~~~
谈谈郭庆光的书,这本书被誉为中国传播入门第一书~~~~~~偶认为此书逻辑严密,章节排列,组织合理,还有为他赢得地位的日本的传播研究。网络上好多人在找郭老师的硬伤,呵呵~~~~不过偶认为这些对他的第一书的地位够不成威胁。唯一一点失望的是郭老师说“多媒体”一词是由美国歌手平克-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呵呵,,可能郭老师一心埋头学术,却不知平克-弗洛伊德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之一,而不是歌手~~~~~~~~~~~~~~~另外的一点点不足,是郭老师的书中关于美国经典传播研究涉及的不足苏大要求的,全书只涉及了使用满足,二级传播,议题设置,沉默螺旋,涵化理论,知沟假说,说服研究等~~~而非主流或是被可以被囊括的诸如“心理图象”,文化行为,创新扩散,选择性接触等等陈龙老师书上的有所欠缺~~~~~~~~
『八』传播学陈龙笔记
1楼:[笔记]苏大传播学考研——《大众传播学》笔记
献给需要她的研友们~ 苏州大学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学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二章] 传播者 [第三章] 信 息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五章] 受 众 [第六章] 传播效果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第九章] 国际传播
绪
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0_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信号与符号: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
象的概念。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
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
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传播的类型:
A.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C.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H.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
6.传播的种类:
A. 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B. 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
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 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 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 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特点:
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受众多无组织性
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7、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8、传播技巧:要求:
1、目的隐蔽
2、诚实可信
3、指向明确
4、内容真实
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章 传播者
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 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2)专业知识(3)新闻敏感性(4)政治敏感性(5)勇于献身的精神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教材无)
第三章 信 息 什么是信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香农语)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新闻与信息
(1)新闻是公开的(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是新闻
(3)传播途径不一样(4)信息专业性强
[ Last edited by allirra2000 on 2005-5-2 at 09:13 ] ※ 来源:考研论坛(存档)bbs07.kaoyan.com TOP allirra2000 注册时间 2004-12-20
TOP4楼大中小 发表于 2005-5-2 03:18 只看该作者 苏大传播完全手册(雕时刻光)『此贴一沉永不发贴』
第四章 传播媒介
发展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蔡伦 东汉 造纸 毕升 宋 活版印刷
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
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
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
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电子媒介发展史:
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广播、电影、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印刷媒介特点: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电影特点:
(1)视觉性和逼真性。广播特点:
(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电视的特点:(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三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第五章 受 众
1、概念及特点: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特点:(1)人数众多;(2)广泛样、复杂性;(3)分散性、无组织性;(4)不固定、不确定;(5)隐匿 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
2、受众理论:
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 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
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参见大纲)
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
5、受众调查:
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综合调查;
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 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3)受众个人差异;(4)社会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4)传播的内容。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传播与现代化:
罗杰斯:现代化的定义; 勒纳:“倍加器”“加速器”; 施拉姆:推动者 ; 早期研究的得失:(教材回顾与审视)
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P33告知、决策、教育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2)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垢干预。4)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政府合二为一。
来自政府的控制、受众对传播行为的监督、传播内容对传播行为的制约、行业团体、传播业职业道德自律。
国家政府对意识的管理和控制;
1)制定法律; 2)检查内容;
3)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 4)暴力干预
5)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受众对传播的控制;
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
控制的方法(大纲)
第九章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方式: 1)对外出版:《中国时报》、《北京周报》、美国《交流》; 2)对外传播:苏联最早; 3)对外电视;INTERNET 4)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
1)媒介分布不平等; 2)信息量不平等: 3)资源利用不平等 国家传播机构:
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塔斯社、新华社、安莎社; 1)美联社:1848年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组成; 2)合众社:1858年合众新闻社和国际新闻社组成; 3)塔斯社:1917年;
4)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路透创办; 5)法新社:1835年;
6)共同社:日本,1945年; 7)新华社:1931年; 国际传播的展望;
第二篇:2015年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暑期复习
2015年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暑期复习
暑期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备考建议。对于准备考研的人来说,首先应当确定考研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及未来发展方向以确定报考学校和专业。在确定考研方向后,2015考研复习就正式进入全心备考状态。专业课一直是考研程中容易让考生眼高手低的部分,大家往往认为大学四年掌握最牢固的就是专业课,但其实考研复试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知识与大学中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却相差甚远。
一、关于跨专业考生复习
至于复习时间的安排问题。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讲,7、8月是暑假时期,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那么专业的复习时间,每天最好5至6个小时左右。按照重点书籍,重点章节来安排复习时间。
二、关于复习进度安排
在暑假之前最好完成一遍参考书目的浏览。参考书目我主要以凤凰苏州大学考研网的《复习精编》为主。第一遍要用很少的时间把所有的书进行阅读,快速的看一遍,做到有个大概的印象,也不必刻意去记书中的内容和知识点,做到听说过这个东西就好了的程度。快速的复习完第一轮过后,可以在暑假期间完成第二轮复习。暑假期间同学们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个阶段,要把课本在好好的看一遍,每个章节都要仔细的看,不一定要背,但是要做的细致。第二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记笔记,也许你认为是抄书,可是当你真正的记完笔记后,你会觉得自己的复习效果有了明显的飞跃。网上有很多的笔记,可是这些笔记不是你现在所需要的,它们是你以后所需要的,只有自己记的笔记才能加深记忆。
三、搜集资料的途径
考新闻传播,搜集资料是重要的部分,搜集内部资料以及笔记等可以通过网站论坛,也可以通过购买,最好是找知名的考研机构购买。另外,选择专业课辅导班是很重要的,目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辅导班的机构并不多,而且有很多都在异地,非常不方便。因此,选择网上专业课辅导是个不错的方法,例如硕考网的辅导班就很值得广大考生考虑!
第三篇:2010南师大传播学考研心得
2010南师大传播学考研心得
我是2010年的考生,就是刚刚过去的那场考研风暴的幸存者之一。我本科就读于重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国际市场营销专业,是一进了大学门就打定要考研的人。我报考的是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初试成绩367,复试是76.83,公费录取。我知道自己的成绩并不显赫,来写篇新心得似乎有点自恋,因为自然会有高分的人出来晾晒他们显赫的成绩并作谦虚状,实在轮不到我出马。但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高智商,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内部关系,基本上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而我考上了,想为那些与我同样平凡的人打打气,所以站出来,写篇心得吧。考了一年,知道这过程不容易,很想为平凡的同类做点什么。
说来就很悲痛啊,也很话长,以下省略前尘往事的回忆万余字。。。知道要考研的人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就不向你们哭诉了,直接切入主题好了。
首先来说说考研的动机。我认为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考研是坚持不下来的,所以想考研的诸位难兄难弟们,不要欺骗自己,想清楚自己为何考研,以及得到怎样的结果,说重在参与或是享受过程而不计结果的人纯属扯淡,因为那过程一点也不享受,想必正常一点的人都没有自虐的倾向。想要的就要争取,并且不放弃,牺牲再多也在所不辞。动机,不论高贵与否,只要是能给自己动力的,能够支持自己走下来的就ok(想来考研也不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动机啊)。
南师出版的哎,再白目的人也知道要猛背啦。何况是南师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出的书,重量级无疑。前几年涉及这本书的题量很重,近几年有所平缓,但还是重要。书还是不错的,也很有条理。《外国新闻传播史》,程曼丽等编,这是一本好书,也是一本害人的书,因为我在背他时有无数次拔头发撞墙的冲动。非常细致琐碎,不知重点在哪里。但编排很清楚,还是只能说那几个传播大国要记熟,新崛起的国家要记,例如印度。我只能说祝各位好运吧,我是罩不住他啦。《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著,很厚的书,基本在讲一些无谓的话,看
第四篇:2011年人大传播学考研心得
2011年人大传播学考研心得
本帖最后由 lidan19890512 于 2011-5-26 20:19 编辑
实在是纠结于题目,不知道怎么说比较好,最终取了个烂俗无比但却一目了然的题目。大家将就着看。--。
已经将政审材料寄回去了,现在只等通知书过来了。考的是传播学,曾经在考研论坛获得很大的帮助,那就回馈一下嘿嘿。
会进来看这篇帖子的筒子们,想必已经确定了要考的学校和方向了,那么如何选择就不多说了,直入主题。
一、关于参考书的问题
人大这几年并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所以一切以以前的参考书目为准,新闻学院所有专业的初试题目是一样的,所以当时买准备参考书的时候,我将所有专业的参考书都准备齐全了的,下面是所有专业的书目的汇总,至于具体的新闻与传播、传媒经济学等方向的参考书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个可以在人大研招院找到,具体如下:
0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02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03 外国新闻传播史程曼丽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04 新闻理论教程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05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06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07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 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2005
08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09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徐泓、张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新闻写作精要 高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新闻编辑学 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新闻理论十讲 陈力丹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新闻评论教程 马少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传媒经济学 张辉锋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新闻理论新编 郑保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当时没买到当代新闻理论 就买的这本书 没有很大差别很不错的教材传媒变革力 喻国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电子媒介新闻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广告学教程 倪 宁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公共关系学 熊源伟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ps:以上是所有专业综合之后的参考书,个人觉得准备必须齐全,但是看书的时候就可以有侧重点的看,不一定非要每本都很仔细的看。
二、如何看参考书
如上面所说,所有的书都准备齐全之后,就是如何学习的问题了。要学会选择,比如上面那些书,加起来就有20本(我当时还买了一本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1 这本书很全面 概括了一些要点 而且脉络很清晰 对考人大的新闻传播挺有用的),但是要学会有侧重点的看。
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参考书分为几类: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传播理论、传播实务、传媒经济学。
新闻史是不用说了,必不可少,不论考哪个专业都需要看的,史实是基础。所以中新史和世新史是必须重点背诵的。
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都是重头,在理论考试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以哪一本教程为重点。我当时是先将书目中所列出的几本新闻理论教程通看了一遍,然后将两本教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自己做的笔记,然后之后就很轻松了,只需要看自己的笔记就好了,当然有时间的话多翻翻原著,还有很多例子以及老师们的论证都很不错。
传播理论重点看的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这本书看透了传播学这块也没什么问题,我本科学了不少传播的知识,所以建议是如果没有接触过传播学的筒子们,可以以这本教程为重点,辐射开来看点其他的经典传播学教程,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外国的著作,但是那些著作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看懂,所以如果时间有限建议还是看国内比较权威的著作。
传媒经济学这块可能大家会有点陌生,不过如果本科学过经济学的娃儿,看喻国明老师写的那本书的话,应该就很轻松很嗨皮了,至于没学过的娃儿也没事,慢慢看,主要是相关的概念以及原理需要搞搞清楚,还有传媒变革力那几本书,都是需要看的,个人觉得那本传媒经济学是重点,另外两本可以浏览,当做小说看一看,因为很多都是调查报告之类。
新闻实务,其实我这一块比较薄弱,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而我自己时间又很紧,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实务的训练。首先是那几本书都要看的,采访、写作、评论等等,理论知识是基石,平时多看看报纸,学习学习别人的新闻评论是怎么写的,有时间自己多练习练习。应该也没有很大的问题。
传播实务是在复试的时候才考的,所以在准备初试的时候可以暂时不看,当然时间充裕的话,多看点总没有问题的。
三、初试
初试的准备,除了看那些参考书,还需要准备真题,将历年真题研究研究,就能了解考试的重点在哪儿,复习才会有方向。
初试的题目就不说了,考题里面都有了。
初试时要淡定一些,不管结果如何,好好考,尽全力就行了。
四、复试
关于复试的信息很少,也是我很想在这里跟大家说的内容。
如果通知了复试,很好,那么接下来就好好准备。我考的是传播学,所以从知道要参加复试之后的那段时间,一直在看传播实务,也就是公关和广告。这段时间很兴奋,也很不淡定,一直有一种看不进去书的感觉,好在自己本科学的就是广告和公关,所以知识都在那儿。说道这里,我觉得不管你多么兴奋,你在这段时间至少要把公关和广告的知识都弄懂,然后是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传媒经济学等等知识都要重温,切不可觉得自己分数不错,然后什么都不准备,很有可能惨败。总结一句话,就是做足准备,让别人没有放弃你的理由。
今年复试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上午是英语笔试和专业笔试,紧接着中午12点半开始面试,面试包括英语面试和中文面试。传播学英语笔试两道题,一道是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英文评论,评论对象是国内外媒体对于311地震报道的情况;另外一道是根据一篇英文的新闻写成中文报道。这两道题都还比较考英语水准的,所以英语一定要好好的提升提升。
面试:进去之后先抽题目,有两次机会,第一次的题目觉得棘手的话可以换,但是第二次抽了就不允许换回第一次的题目了。然后有个小桌子,老师们齐刷刷的坐你面前,大概有8个老师(当时有点紧张,没仔细数,不过凭印象应该就有这么多,是谁跟我说只有三个老师的,明明有8个!),然后老师会让你先做个中文的自我介绍,接下来老师会让你回答你抽到的题目,然后老师根据情况会问你一些问题,当时老师就只问了我2个问题,其中一个还是追问的,差点以为老师对我印象不好,连问题都懒得问,还伤心了一阵子。不过其实这个不影响,因为没有因为问的问题少而被刷= =。所以只要自己淡定淡定在淡定,不要紧张的话都说不好,应该就没什么大问题了,会紧张那是肯定的。
接下来是英文面试,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到时间了会被打断的,所以只要准备一分钟就够了,不要拖拖踏踏的老不讲重点0.0,比如你获得上面奖项啊之类的必须赶紧摆出来,这是老师们想听的重点。接着也是你自己挑一个扑克牌,根绝上面的数字决定你的问题。我当时抽的是4,题目是citizen journalism,有个老师会用英文文你的,所以这时候英语听力要发挥其作用,千万别跑神了,当然要是十分不幸的跑神了,那就pardon吧,别不懂装懂。我当时都说的好简短,事后想起来觉得自己答得不够全面,悔恨了那么一阵,哈哈。
以上就是所有面试的过程了,还有很多很好玩的细节,那都是后话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加油,进入复试会很有意思的。
嗯,差不多就是这些了,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提问,尽我所能给大家解答。
最后祝所有考人大传播学的筒子们达成所愿哦
第五篇: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2004-2007)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2004-2007)
2000年:
苏州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
2、加权
3、法兰克福学派
4、沉默的螺旋假设
5、知识鸿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6、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
二、问答题(任意选3题,每题10分)
1、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的主要内涵及其发展沿革。
2、传播有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
3、哥伦比亚学派与耶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及研究方法的差异,简介其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
4、何谓受众调查?其常见步骤有哪些?如何减小误差?试在方法上加以阐述。
5、试述麦克卢汉媒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谈谈你对其观点的理解。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1、97年以来各地方电视台娱乐节目如《幸福快车》、《开心60分》等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与此同时,一些电视剧如《还珠格格》、《鹿鼎记》、《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在一些地方台也创下了收视新高。他反映了90年代以来观众欣赏趣味的一些变化:一重休闲,娱乐,二重趣味性,三重世俗化。对这种文化现象学术界众说纷纭,请你结合有关传播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一深入的分析。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有关媒介功能理论和传播控制理论对其加以分析阐述。(此题外国语为非英语者可以不做,但问答题5题必须全部做)。A prime example of media fission is the Gary Hart case.This presidential hopeful, hampered by rumors of womanizing, challenged reporters in 1987 to follow him around and prove to themselves that there was no truth to the reports.The Miami Herald took up the challenge.It’s newspersons saw Hart entering a borrowed Washington abode at night with a young attractive woman.She did not reappear until the next day.The Miami Herald reported it, and a media flap was underway.The chain reaction was all but instantaneous, like frontier justice at the end of a rope.Other newspapers ran their own stories.Syndicated columnists wrote of other unnamed Hart playmates.Television audiences observed the sad faced Mrs.Hart as she told reporters that if she did not have a quarrel with her husband over his behavior, she could not see that it was anybody else’s business.And yet more and more media made Hart’s personal behavior their business.Bitterly blaming the media(he did not blame himself until months later), Hart stepped out of the race.Meanwhile, microphones were stuck in the face of other would-be candidates, and they were solemnly asked, before the national television audiences, if they have ever committed adultery.Was this the business of future voters? Or was it media fission, one media unit after another jumping on the headline bandwagon, all of them rushing headlong into media mania? At least In Gary Hart’s case, the answer must be yes and yes.Ill-considered and arrogant behavior, whether sexual or not on the part of a would-be world leader certainly concerns those whom he would lead.But it is also an ugly example of media mania.Tawdry news had become big news, and all the news media w anted in on it while it was still hot.Hart had hoped to make a run for the presidency on issues-his stand on foreign affaires, his solutions for domestic problems, and so on.Once he womanizing hit the headline, none of the media would listen to his political positions.The womanizing story became the only story.Heated to supercritical mass, the media developed a kind of tunnel vision, leading the new credence to criticism that American media too frequently indulge in keyhole-peeping and character assassination.苏州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新闻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解放区通过开展()打击了新闻报道中的虚浮不实的报道作风。
2.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和()。3.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4.新闻自由概念来自于()的口号,最早由英国诗人、政论家()提出。5.1956年,施拉姆等人撰写的《 》,系统的阐述了()理论,对西方的新闻自由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修改。
6.《大公报》最早由()于()年在天津创刊。7.“竖三民”指的是于右任创办的《 》、《 》、《 》。
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
9.解放战争时期,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 》周刊,由()主编。10.1941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大型机关报《 》,该报于()年改版,进一步加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有偿新闻 2 葵丑报灾 3 版面语言 4 《中国的西北角》 三.分析题(60分)论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2简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并论述其报刊思想的意义。3论述电视新闻的文字解说与画面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复试)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评论写作
为下面一则新闻报道配写一篇评论(字数不少于1500字)博士后三月下岗 至今为工作发愁
一位博士后8个月前下岗,奔波至今尚未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是发生在深圳市的一个无情事实„„ „„
(注:因苏大复试所占地位并不重要,所以在此不再给出这篇新闻报道的全文,知道考试形式,掌握评论协作的一般框架,立论及论证的写法就足以应付复试了)。
●2001年
苏州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2、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
3、使用与满足理论
4、质化研究
5、创新扩散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6、意识形态霸权论(ideology hegemony)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理论发展历程。
2、试评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
3、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议题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三题中任意选两题,每题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批判的主要观点。
2、美国电视研究的主要流派与学术进展。
3、美国大众传播研究史上有许多“里程碑”重大研究项目,试就其中的二项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加以全面的介绍。
苏州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新闻学基础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产生延缓报酬效应的新闻通常被称作()。2、1951年,芬兰政府制定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确认获知自由的法律。
3、“新闻价值”概念是随着报纸的()格局在美国的形成而提出的。
4、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是()。
5、在新闻六要素中,最关键核心的因素是()。
6、在西方新闻界,()被视为最高的伦理准则。
7、在传统的三大新闻媒体中,报纸的特出优势是()。
8、新闻政策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狭义的新闻政策是指()。9、1905年11月,列宁在《 》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报刊的党性原则。
10、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的着眼点主要是传播的()。
11、新闻事业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
12、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循环日报》是由()在香港创办的。
13、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是葡萄牙人早澳门创办的葡文周报《 》。
14、邵瓢萍创办的《 》因忠实报道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抨击卖国行径而被查封。
15、《中国青年》的第一任主编是()。16、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的办报方针。
17、《申报》经过革新的副刊《 》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
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是《 》。
19、UPI是通讯社()的简称。
20、日本最大的通讯社是1945年11月成立的()。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普利策
2、反客里空运动
3、同期声
4、苏报案
5、社会责任理论
三、问答题(60分,5题中任意选4题,每题15分)
1、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论述编辑在新闻价值的实现中的作用。
3、联系实际,论述新闻报道中的“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
4、试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报刊活动。
5、试论互联网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苏州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复试)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评论写作
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标题自拟,全文不少于1000字。材料
(一)我国网民究竟有多少?不同的调查系统所得的数据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21-25岁的青年是上网的主力军„„ „„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共有近26000万人连上了互联网。截止去年,在网民人数的排名上,中国已经继美、日、英、德等国之后跻身世界八强之列。而从发展速度讲,中国将成为新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与青年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呢生活方式构成潜在和深远的影响。材料
(二)另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数字化时代,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民往往对高新技术能迅速作出反应,但逃避现实„„(2)青少年受网络色情影响的危险程度才增加„„
(3)青少年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
(4)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犯罪提供了方便„„
(注:本文比原试题有所删节,仅保留了原材料的主要观点。)
●2002年
苏州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议题设置功能(agenda setting function)
2、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3、文化指标(cultural index)
4、文本研究
5、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encoding decoding)
6、内容分析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介“使用与满足”研究历史并对其做一全面的评价。
3、试述经验学派研究方法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2、试从文化研究派的“再现”理论来阐述新闻真实性与新闻价值问题。
3、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舆论学说,“假设”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在你看来当网络媒体兴起之后,强大舆论效果是否存在?试做详细阐述。
苏州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新闻学基础
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在我国()(人名)将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领域非常活跃的CNN,是()的缩略语形式。
3、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主持的“新闻自由委员会”,经过调查,发表了《自由与负责的报刊》等调查报告。
4、我国从2000年起,将()这一天定为记者节。
5、“时务文体”是()(人名)在《时务报》上开创的政论文体。
6、成舍我在他的“世界”系列报纸中,最先创办的是()。
7、“有偿新闻”的实质是()。8、1791年,美国通过(),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法律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
9、与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相比较,新闻事业具有更强烈的()。
10、抗战以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中最突出的是()主编的《观察》周刊。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1、通讯社
2、黄色新闻
3、新闻自由
4、邵瓢萍
5、延安《解放日报》
6、调查性报道
三、思考与论述题(60分,每题15分,五题中任意选做四题)
1、有人认为,新闻应以追求真理,揭露邪恶为天职,而新闻事业的产业化却要求它赚钱赢利,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请你阐明你的观点。
2、论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要求作到真实总是面临着种种困境,你认为有哪些因素构成了新闻真实性的障碍,试对之加以论述。
4、论新闻价值。
5、论编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苏州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复试)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评论写作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标题自拟,全文不少于1200字。
材料
(一)孙天帅曾是珠海瑞进公司的一名打工仔,在韩国女老板制造的一起罚跪事件中,他是100多个工人中唯一不跪的人。可是,广州地区某大学的一些学生却认为,为钱跪一次并不可耻,下跪的人比孙天帅更勇敢。此事引起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的尖锐批评。
材料
(二)当那个不跪的孙天帅受到社会舆论普遍赞扬时,有的大学生却认为:“只要有钱,跪一次有什么了不起!”有的学生还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
??下跪的人并不是向谁下跪,只是向现实金钱低头罢了。可悲并不可耻。下跪的人可能比孙天帅更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气。
??如果一个人暂时忍辱可以保障一家温饱,何乐而不为? ??难道要用死去的躯壳来发扬民族自尊吗?
??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教育电影看的太多了,一时间英雄主义冲上头脑,才有这么一次惊人的壮举?
材料
(三)广州地区某大学语文教育中心的孙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了他的学生在一次命题作文中表达的上述观念。他对有些学生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感到痛心和忧虑。教育界人士也在思索这次写作课中反映出的几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当金钱和人格尊严发生冲突时,究竟该怎样取舍?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最传统的民族气节该如何发扬广大?荣辱意识和人格意识为什么会在一些年轻人中趋于淡薄?他们普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似乎到了最严峻的时刻!”
●2003年
苏州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50分)
1、传播学中的反馈概念来自()的()学说。2、1938年美国()大学学者对CBS的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引起受众恐慌的效果进行研究,使得内容分析与田野调查方法得到实际的应用。
3、批判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于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
4、索绪尔认为,()是人类传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5、符号互动理论研究被分成两大流派:一是由布鲁默领导的芝加哥学派;一是由()和()领导的衣阿华学派。
6、一般来说西方学术界认为,信息寻求典范、使用满足模式、议题设定功能属于()效果模式。
7、麦克卢汉认为那些能提供“高清晰度信息”不需要人的思维做过多补充,即受传者参与程度低的媒介是(),与之相对,那些提供信息不完备,留有许多想象、思考、回味空间的媒介,即受传者参与程度高的媒介是()。
8、公元前465年,希腊西西里岛人()写出了第一部《修辞学》,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演讲学的著作。
9、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暴力节目虽然品位不高,但内心有暴力倾向的人,看了暴力节目可以得到宣泄而免于付诸行动,德弗勒将起归纳为大众传播的“()”,算做是一种正功能。
10、麦克卢汉在他的第一本媒介研究专著《 》中,首次分析了报纸、电影和广告产生的影响。
11、美国开始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的行为效果始于()年代。
12、“涵化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被称为(),起源20世纪60年代。
13、申农-韦弗传播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单向线形模式,它在强调传播的各项功能时,却惟独忽视了()。
14、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当选民被问及他投票支持哪一方时,大多数人会说是投给了本次选举中获胜的一方,这种想站在获胜者一边的心理就是传播效果研究上所谓的“()”。
15、文化研究派的二元研究倾向主要体现在()、()、()领域。
16、多伦多学派学者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
17、福科对话语的分析研究集中于解释其规则和结构,他把这称之为“()”。
18、英国文化研究派的中坚学者霍尔在他的()一文中,揭示了文本结构将主导受众接受信息的观点,开创了受众主动性研究的先河。
19、传统“说服论”所探讨的是媒介对什么问题采取什么立场,运用什么手段来打动受众,而议题设置则注重(),不一定要经过“态度改变”的程序。20、知识沟假说强调了()对人们接受信息所起的决定作用。
21、()是麦克卢汉三论的核心和出发点。
22、拉扎斯菲尔德在俄亥俄州伊里县进行的调查,得出了“有限效果”的结论。他的这一调查报告名称是()。23、1967年美国学者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接近媒介??项新的第一修正案》一文,首次提出()。24、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的相关精神,是由芬兰学者()和美国学者()最先提出来的。
25、()在《报纸与外交政策》一书中认为,媒介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告诉人们想什么,但 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方面却出奇的成功。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拟态环境
2、民族志(ethnography)受众研究方法
3、耶鲁学派
4、肯尼斯.博克(K.Burke)
5、上限效果假说
三、简答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2、以色列学者凯兹与英国学者桑托斯探讨媒介帝国主义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依附理论”有别于“现代化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万能效果论产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试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角度谈谈匿名/网民化对网络传播中主题“自我”的影响。
四、论述题(三题,共45分)
1、阿登纳(E.Ardner)、卡拉马拉(C.Kramarae)、等人的“无声群体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结合你所看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或女性形象谈谈对这些观点的看法。(20分)
2、结合新媒介相关理论,谈谈你对网络传播多媒体化的看法。(15分)
3、下面是著名的 批判学派学者Todd Gitlin “Television Screen: Hegemony In Transition” 文中的一段话,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注:此题外国语为非英语的考生可以不做,但简答题须做4题)The decisive point is that hegemony is a collaboration.It is an unequal collaboration, in which the large-scale processes of concentrated production set limits to, and mange, the culture expression_rs of dominated(and dominating)groups.Yet it is a collaboration nevertheless.Absolute power coerces;hegemony persuades, coaxes, rewards, chastises.Absolute power forbids alternatives;hegemony organizes consent and allocates a certain limited social space to tailored alternatives.Both parts of this formulation are important.Hegemony is a process of organization in which cultural elites occupy top positions and supervise the work of subordinates in such a way as to draw their activity into a discourse that support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lites;at the same time, hegemony cannot operat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ose subordinates.Hegemony takes place behind the backs of its operatives;it is a silent domination that is not experienced as domination at all.Hegemony is the orchestration of the wills of the subordinates into harmony with the established order of power.苏州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新闻学基础
一、填空(15分,每空1分)1、1969年,巴斯提出新闻流动的(),对守门人理论作出了贡献。
2、中国近代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
3、我国第一个大型的新闻周刊是于1981年创办的()。
4、通讯社美联社的英文缩略语形式是()。5、1926年续刊的新纪《大公报》提出的“四不方针”是指()。
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是()。
7、运用民意测验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新闻素材,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闻报道样式被称为()。
8、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是()。
9、()在西方新闻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权利和最高的伦理准则。10、1996年,中国大陆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
11、我国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法律上最根本的依据是()。
12、对新闻事业进行社会控制的着眼点主要是()。
13、“时务文体”是()(人名)在《时务报》上开创的政论文体。
14、在我国()(人名)将新闻定义为“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
15、与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相比,新闻事业具有更强烈的()。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1、《申报.自由谈》
2、有偿新闻
3、新闻敏感
4、葵丑报灾
5、新闻自律
6、人物专访
三、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互联网新闻传播有哪些特点?
2、报纸版面的功能有哪些?
3、简述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4、试述深度报道中构成“深度”的主要方式。
四、论述题(在四题中选做两题加以论述,40分,每题20分)
1、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2、范长江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3、新闻传播者的业务素养。
4、新闻自由于社会责任。
五、实践题:请给下列一则新闻制作标题,改写导语,并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编后(短评)。(标题5分,导语5分,编后15分,共25分)
上海讯 记者在11月3日举行的2002年上海秋季人才交流洽谈会上发现,不少求职者为了表明自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简历中列举了大量的工作经历,而这些工作经历在招聘人员眼中则成为求职者频繁跳槽的记录。
记者在某公司的招聘摊位前听到,招聘人员向求职者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换工作”?这位应聘会计的求职者表示,自己在公司里干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可以学的东西都学到了,而且还带出了两位新手,因此想换个领域尝试一下。招聘人员立即反问道:“如果我们公司录用了你,你是不是也会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就跳槽了呢?”之后即使求职者再三解释,还是没有挽回被拒绝的结果。这为招聘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刚才那位求职者是“自己把自己做下岗了”,这说明他不善于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工作。
在另仪家公司的招聘摊位前,记者发现,招聘人员非常仔细的阅读求职者简历上的工作经历一栏,并且一一询问每次跳槽的理由,这位招聘者告诉记者,跳槽经历很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假如一个人总是由于人际关系、薪水高低等原因频繁跳槽,那可能说明他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精神不足。
苏州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复试)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写作
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为选题范围,写一篇评论,全文不少于800字。
●2004年
苏州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填空:2*25=50 1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2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突出地批判了----的负面价值。
3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左派知识分子把文化看作社会过程本身。他们受阿尔都塞葛兰西的影响较大因此某种意义上文化研究也被称为-----4------把语言学称为‘一般语义学’,从科学与精神健康的高度强调了人们正确使用语言方式的重要性。
5苏珊。朗格把符号称为‘-------’,它可以让人对某些事物加以思考,或脱离具体的事物来想象。
6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较为系统而简洁的提出了传播的----模式。
7麦克卢汉将媒介划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而区分冷热的依据是------和-------。8知沟假说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们接受信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瑞恩和格罗斯对衣阿华州农民所进行的混种玉米的推广过程成为------模式的典范。具有很大影响。
10最早对媒介引导舆论的功能进行阐述的政治家是-----11------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产生于报业发展之初,传播媒介掌握在政府手中,传播者无权无利。
12魔弹论是旧的传播观念-----型传播的产物。
13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受到了------的符号互动论的影响。
14传播学者罗森格伦引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用以讨论受众对媒介的寻求的情况。151968年,麦康姆斯和肖第一次尝试证实了大众媒介的------功能。16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第一化范式是以施拉姆等人为代表的-----17舆论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提出的。
18民意测验民意调查所使用的实证方法是------19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理论的一川理智结合。
20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认为,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21以研究《拉达斯》(豪门恩怨)而影响广泛的著名批判学者澳大利亚的-------22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231969年赫伯特席勒出版了他的-----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
24文化研究派讨论最多的是-----问题,即区分其中的真理与谬误,显示与虚构等要素。25马尔库塞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人们的压抑。使人异化为------二名解5*5=25 1暴力指标(wiolence index)2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3马克布莱德报告 4球土化
5传播与现代化理论 三简答:10*3=30任选三题
1如何认识麦克卢汉和梅罗维茨的‘重新部落化’观点? 2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哪些方面?
3英国学者汤林森论文化帝国主义的途径有哪些?
4试述网络传播中自我身份的虚拟化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5我国网络传播学术界有关于“网名与实名”的争议,至今尚无定论,你如何看待网上用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论述:15*3=45任选三题
1列举近年‘新闻炒作’的5件代表性事件,并结合节普曼‘舆论学‘观点,’议题设置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申论‘炒作’能否成为社会舆论?
2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一文的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试加以阐述
3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效果研究存在许多缺点,根据麦克里德潘忠党等人在《媒介效果的了解与误解》一文的归纳,这些缺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下面是Gaye Tuchman “Representation and The News Narratice The wed of Facticity”文,阅后试对其观点作一阐述。
苏州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新闻学基础 一 填空(15分)1 报纸诞生以前()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新闻传播媒体.2()是最早出现国人近代报刊的地方.3 1891年英国传教士()出任上海广学会总干事.4()是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5 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学术接曾经提出过周朝说,()说,和唐朝说.6 1947年6月,解放区新闻界开展的反客里空运动是一场维护新闻()的活动.7 新闻传播是()传播的一种方式.8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真实性,新鲜性和().9 20世纪30年代的史量才主持了()的改革.10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的()周刊,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11 1896年8月9日,维新运动时期最负盛名的()在上海创刊.12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的突出贡献是它的()宣传报道.13 在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中,不确定的因素是指().14 新闻产生于人类()的需要.15 广播,电视是()的产物.二 名解(25分)1.辕门抄2王韬3拒检运动4新闻杂志5解释性报道 三 简答(20分)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变化.2.我国新闻政策的基本内容.四 论述(40分选作2题即可.)1.1942年,<解放日报>整风改革的历史意义.2.维新派报刊的宣传活动 的进步作用.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4.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新闻传播者的要求.五.实践题.(50分.1.为该新闻制作标题10分2.改写新闻的导语.10分.3.配写500字的短评.30分.)镇江街头人体广告引争议(原标题)“为您省钱,包您满意”,14日上午,一名西装革履、额头上书写着“请勿随地吐痰”和衣服背面“美化环境,从我做起”公益广告的光头青年一出现在镇江大市口城市客厅广场上,立即吸引了众多路人好奇的眼光。据悉,这位第一个吃人体广告螃蟹的光头青年名叫谷立迎,27岁,外地人。
记者看到,沿途有行人停下来围观,他就迎上去发放名片,向市民推介起自己身上的“广 10 告招租位”。“这么多人看,你就不害羞吗?”记者问。“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社会效果!”他神色坦然,“可惜看的人多,问的人少,这几天只接到一笔生意。”从他嘴里记者陆陆续续知道了一些情况:他16岁就跟老乡来镇江打工,先后做过瓦工、木工和漆工,后在苏州搞了一段时间的户外广告失败后,又怀揣自己仅有的16元钱重回镇江发展。几经周折,他选中了近来在大城市颇多非议的光头广告,出租人体作为广告载体,在身体的头部、手臂等部位用油彩写画广告语、广告图案,在人流多的路段游走。几天下来,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客户??一家白酒经销商,挣到了第一笔收入。他表示,自己看好人体作为一种广告媒体的巨大潜力,不久就会成立一家职业人体广告公司,为客户全方位包装。
对于在人体上做广告,人们莫衷一是。“这样的怪事我还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是否有点不妥?”市民刘先生觉得让一位全身写满广告的大男人招摇过市极不雅观;而且头是人体最尊贵的部位,当成商品促销工具太污辱人格。还有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市民则向他投去了不屑的眼光,认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哗众取宠,也可说是个人炒作,出卖“身体”跟懒人不劳而获没有本质区别。
而更多的市民则对这位青年的勇气表示了钦佩,他们都认为大城市早就有光头广告,既然他只是利用大众好奇心理吸引注意力,以实现所谓的“眼球经济”,又没有什么违法或不道德内容,借此获利是无可厚非的。聂伟(新华日报)
●2005年
苏州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填空题:
1)格登和里察兹合著的 一书,是讨论语言问题的专著。2)认为“魔弹论”不是学者理论,而是记者创造的。
3)麦克卢汉的思维很有特色,跳跃性很大,这就是所谓的 思维。
4)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传播的过程中有四个中介变量、、、。
5)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两个环境、。6)列宁在 一文中强调党的新闻机构应充当齿轮和螺丝的角色,成为党的有机组成部分。7)最早提出“把关人”的是。
8)澳大利亚学者Ien Ang以对美国电视剧 的研究否定了媒体帝国主义的论调。9)批判学派的研究路线分为两种:、。10)劝服效果研究从根本上说,它是以 为中心的。
二、名词解释:
共鸣效果 性别刻板印象 “编码/解码论” 知沟假说
三、简答题:
1)试对申农和韦弗传播模式进行简单的评价。2)试述万能效果论成立必须满足的几个条件。3)简述有限效果论的三个代表性研究流派。
4)试述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5)简述梅罗维茨的《空间感的消失》一书所阐述的内容。
四、论述题:
1)试说明威廉斯与施拉姆媒介制度理论的异同。
2)麦奎尔如何看待媒介霸权,请结合本国实际谈谈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
3)麦康姆斯、唐纳德?肖关于媒介议题设置功能的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和进一步“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格伯纳“文化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5)媒介帝国主义的四个假设,结合中国实际说明中国媒介文化的发展 6)关于使用满足理论的英文评价
苏州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新闻学基础
一、填空题:
1)郑观应的新闻思想见于他所撰写的专著。
2)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的,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3)190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颁布施行。
4)享有“中国新闻史开山之作”之誉的著作是戈公振所著的。5)天津大公报自1935年5月10日起刊发 的《旅行通讯》。6)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书名是。
7)上海“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发行的中文报纸,时称。8)新闻的真实性将新闻与 区分开来。
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开始了第三次新闻改革。
10)新闻价值是一种 存在。
二、名词解释: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2)癸丑报灾(3)邹韬奋(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社(5)新闻纪录片
三、简答题:
1)20世纪30年代《申报》六十周年纪念活动。2)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四、论述题:
6)中国古代报纸起源于唐朝的历史依据。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8)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9)试论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特点。
五、实践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7月,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招聘了20名本科生。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除了这20名本科生。据该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能胜任公司的工作需求。
第一批被公司除名的是两名来自某重点大学的计算机高才生。他们在第一次与客户谈完生意后,将价值3万多元的设备遗忘在出租车上。面对经理的批评,两人却振振有辞地说:“我们是刚毕业的学生。学生犯错是常事,你就多包涵吧。”两人终因修养不够、“言语有失”而被开除。
接着被公司“扫地出门”的是一名本科毕业的女学生,喜欢睡懒觉,上班经常迟到,还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经多次警告仍置若罔闻,最终被公司“开除回家”。
另有3名大学生因“张狂”而被“卷了铺盖”。他们在与客户吃工作餐时,夸夸其谈,大声喧闹,弄得客户和公司领导连交谈的时机都没有。席间,更有一名男生张嘴吐痰,一口痰刚好落在了客户的脚边,惊得客户一下子从凳子上跳了起来。该男生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吃饭。结果可想而知。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一次,公司老总带领公司员工到外地搞促销,在海边租了一套别墅,有20多间客房,但员工有100多人,很多老员工甚至老总都只能睡在过道上。而有些新来的大学生却迅速给自己选定好房间,然后锁上房门独自看电视。这些学生好几次走出房门看见长辈睡在地上,竟都视而不见,不吭一声。此事又让几名大学生丢了饭碗。
最后被开除的是一名男生,他没与对方谈妥业务就飞到南京,让公司白白花了几千元的飞机票。当领导问及此事,他却不依不饶:“我没错,是他们变卦,你是领导我也不怕!”他被开除后,邀约两名同事一起走;接下来,3人又从公司里拉走了几个人。就这样,3个多月下来,20名本科生全都离开了公司。经过考验唯一留下来的却是一名专科毕业的女生。这名女生刚接触工作时什么都不懂,于是就借公司其他员工的资料来看,有时常常看到深夜。她的工作记录本的封面写着“用心”两个字,正是因为她的用心,才使她笑到了最后。
1)请为上文制作一条标题。2)请为上文改写导语部分。3)根据这条新闻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评论。
2006年
苏州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答案填入答题纸)
1、文化研究的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源于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理论。
2、德福勒模式与申农-韦弗模式相比,其进步之处在于,他开始注意到()的存在。
3、列宁在他的《 》一文中强调指出,要向公众全面报道和阐明真相,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
4、维纳在《 》一书中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5、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墨顿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功能,认为它只限于报道社会上无关痛痒的社会问题。
6、麦克卢汉在《 》一书中,提出了媒介讯息论的观点。
7、威廉斯认为研究媒介产品不应仅作孤立的文本分析,而应当把文本分析同对于产生这些产品的()联系起来。
8、梅罗维次在《空间感的消失》一书中提出了()的观点。
9、()的《创新扩散》一书,从技术革新的信息是如何传播
扩散的角度,探讨了大众传播及人际传播在技术革新的普及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
10、赫伯特“阿特休尔把世界上的新闻体制分为市场经济世界的模式、马克思主义世界的模式和()。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多伦多学派
2、固定样本法
3、文化规范论
4、国际传播
三、简答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按照麦克劳等的观点,行为科学的批判认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 2、7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意见主要有哪些?
3、试述“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媒介帝国主义的基本假设。
四、论述分析题(任选4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英国学者P”戈尔丁和G"默多克关于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本国实际谈谈你对使用与满足模式的理解。
3、试述麦奎尔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中有关媒介分析的三个流派的评价。
4、格伯纳“主流效果”研究修正的结论主要有哪些?
5、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Advertising′s main goal is to “focus consumers′attention on what values, products, brands, or attributes to think about rather than try to persuade consumers what to 13 think of these ”(Ghorpade,1986 p.24).To date,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test advertising′s effectiveness: surveys, focus groups, charts.Etc.One such method i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With this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hoice and advertising can be analyzed and measured for effectiveness.This is an uncommon method so there is not a lot of research measuring the validity of the agenda setting theory.There are some “contingent conditions ” for agenda setting that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First of all, the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a particular issue can be a factor because some things will catch on quicker than others.Secondly, geographic proximity is a factor.According to Palmgreen and Clarke national issues as opposed to local ones are more likely to result in agenda setting taking place.Lastly, there is what type of medium is involved, which happens to be the most controversial factor.The majority of studies performed conclude that newspapers are more likely to create salience than any other medium(Protess & Combs.1991).苏州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新闻学、传播学„„„„„„„„„„考试科目:新闻学基础„„„„„„„„
一、填空(10分,每空1分)
1、宋、明两代邸报有邸状、朝报等多种别称,主要原因是其没有固定的____。
2、洪仁玕在____中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3、____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4、____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国内形成了上海、____两大办报基地。6、1905年9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第一份画报________。7、1938—1944年,____聚集了大批进步报刊,有抗战时期文化城之称。
8、抗战时期,____以新加坡《星洲日报》为阵地,进行抗日宣传。
9、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____活动。
10、舆论出自舆论主体的自发或自觉的行动,因而具有____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36分,每题6分)
1、遐迩贯珍
2、于右任
3、自由新闻体制
4、第三条道路
5、可读性
6、动态消息
三、简答题(24分,每题12分)
1、宋代小报盛行于南宋的历史原因?
2、如何理解“无选择即无新闻”?
四、论述题(40分,1、2和3、4题中各选1题,每题20分)
1、比较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的办报主张。
2、白话文的使用对我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
3、隐性采访受法律保护的抗辩事由主要有哪些?
4、近年来我国新闻报道对传播新闻观念有哪些突破?
五、实践题(共40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现实情形,写一篇新闻评论,标题自拟,全文不少于600字。材料1:校园中的“异类”语言。
“你看!前面那个就是‘飘飘’!”记者刚走进重庆某高校就听到一个新名词儿,于是上前询问何为“飘飘”,小李上下打量了记者一番,用稍显不屑的口吻回答说:“‘飘飘’是什么你都不知道呀,你是不是上个世纪的人呐?‘飘飘’就是同性恋!”小李见记者如此“无知”,继续补充道:“‘飘飘’还有一人同义词是‘玻璃’。”
如今,大学校园内像这样的新词汇多如牛毛,俯拾即是,如“扁”、“K”、“修理”就是“打”的意思,“研究国粹”就是打麻将,“学习文件”就是玩扑克牌,“特困生”就是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学生,“觉皇”就是嗜睡的人,“人性”、“甜蜜”、“晒月亮”、“青春必修课”都是约会,“白骨精”为白领骨干精英„„ 材料2:传播流行时尚
对这些词汇的来源渠道,记者进行了简单的集纳,首当其冲的是来源于网络流行语,如“MM(女孩)”、“GG(男孩)”、“汗(被吓到)”、“顶(支持)”“3166(再见)”、“88(再见)”等等。尤其是一个最近风靡校园的词汇——“内秀”,来源于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在校园内时常可以听到一个不想表现自己的人说“偶(我)是一个很内秀的人!” 材料3:追求流行时尚
提及校园“黑话”的传播速度,小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说:“刚出来一个新词,有人使用了,于是自己跟着用,这时自己还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不到一周,上学放学走在路上,沿途能听到这个词至少四次,这时就已经普及流行。”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大学生走在时代前沿,追求流行时尚,因此普遍都愿意接受并且广泛使用这些“黑话”,使自己不落伍,不掉队。
此外,这类“黑话”普遍简洁、精短、鲜活、生动、易于青少年接受,还能搞笑、减压、调侃、掩饰隐私,起到避讳的作用,所以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成了“象牙塔”内的流行语,上口率非常高。
材料4:正视“黑话”,校园“黑话”的盛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李伟认为,有很大一类校园流行语是出于对日常刻板语言的判逆心理,故意利用语音表达与原词相反的意思,玩文字游戏,但绝非恶意,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孙元明则认为,校园流行语属于一种“亚语言现象”,这种现象是语言发展中一直都存在的,但是,孙元明强调对校园“黑话”中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
(见2005年月10月11日《文汇报》 注意:答案请不要做在试题纸上。
●2007年
2007年苏大新闻传播试题(新闻 传播共一张卷)一 名词解释(5*4)1 电子殖民主义 2 固定样本法 3(美国)第一修正法案 4 受众商品论 5 两极传播理论 二 简答题(4选3*10)1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对影响
举出5个你经常注意的新闻媒体 并加以论述 3 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有那些 4 谈谈受众知情权跟记者采访权的关系 5.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有那些 6谈谈受众知情权跟记者采访权的关系 三 论述题(5选4*15)15 1 江苏最近部分报纸刊登一些有关治疗“性病”方法的老军医,针对报纸低俗化,试写一个研究策划方案
根据霍尔的编码解码论,论述人们对网络女大学生形象的不同反应 3 试论述青少年亚文化,并举出三个事例,用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论述 4 决定一个新近发生事实成为新闻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5 为什么针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反应,试用相关理论加以分析 四 实践题
根据一个新闻(浙江行车管理),改写五个标题(15分)(个人认为此题有点问题,并且排版也不好)2 根据温家宝的对进行全国经济普查的讲话(两页多)写一篇400字的消息(25分)
2007年苏大评论写作(150分)根据相关新闻传播理论和媒介现状,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评论写作。
北大教授认为“孔子不如章子怡”,引起公愤(大约1000字的新闻)北大教授称很受伤
(以下网页有具体报道文章和全部评论材料)
http://cache.baidu.com/c?word=%BF%D7%3B%D7%D3%3B%B2%BB%3B%C8%E7%3B%D5%C2%3B%D7%D3%3B%E2%F9%2C%D2%FD%C6%F0%3B%B9%AB%B7%DF&url=http%3A//forum%2Ebachinese%2Ecom/simple/index%2Ephp%3Ft9858%2Ehtml&p=906cda0a86cc41ab1fbe9b7f0f6491&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