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企融合开展情况
校企融合工作开展情况
学校对校企融合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校企融合办公室,全面负责校企融合工作。并出台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学生跟岗实习校外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订单式培养管理制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紧密依托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经营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全、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构建了“6321工程”。即提升“6”个“共同”---共建课程体系、共同评价管理、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双师队伍、共促招生就业、共同技术研发;实行“3”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习对接生产;建好“2”种“课堂”---把企业搬进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最终实现一个目标---企业生产性效益和学校教育性效益共享共赢。
学校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成功承办了六届四联集团公司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同时,每年为四联集团公司新进大学生进行入职前培训,特别是在2016年学校积极协助四联集团公司完成了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川仪杯”全国首届仪器仪表制造工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文件制定、竞赛工种标准制定、知识、技能命题、考务安排等工作,确保了由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仪器仪表协会、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的“川仪杯”全国首届仪器仪表制造工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如期顺利举行。
四联集团公司在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基础上,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参与学校市级示范校建设、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工作。为学校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教师工程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岗位和良好的环境。同时,四联集团公司与学校共建了工业自动化仪表实训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设备价值142万元。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探析
潇湘职业学院
肖志亮
摘 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现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要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对高职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学生成才。
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课素质普遍不太高,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有厌学现象。同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人才与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淸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2.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髙职学生就业。
不少高职毕业生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遇事易冲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跨出校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
境,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被企业淘汰。加上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吃苦的精神和体验,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承受力差。高职教育融入了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了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了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了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3.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通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市场就业压力,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压力,并由市场来评判员工的劳动是否有效,从而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过程,来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二、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1.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2.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已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文化调研,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学习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校正自身不当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工作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请进来。成立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各部门的专家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査,征求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想法。邀请一线能工巧匠工人访谈,进行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会或毕业典礼等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生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3.大力开展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如组建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设专业工作室,组建各种社团,开设科技创新活动室,在周末组织学生到街头、社区进行义务技术服护、传授技术和现场咨询活动,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严谨、细致规范、吃苦耐劳”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团结协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校企结合
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引进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融合,各高职院校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办出特色,培养出一线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
才”,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应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蓓,论高校董事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 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张小村,校企合作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李宁,高职校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高等函授学报,2006,1: 56-58 作者简介:肖志亮(1977—),湖南省涟源市人,高级经济师,潇湘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管理
第三篇: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供稿人:储海平)
第四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顶岗实习就业平台.
高职高专教膏 BEIJING EDUCATloN、竣垒深廑融台共建项戡窦劾就些翠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 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 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 建顶岗实习基地,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 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项岗实习基地建设 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一、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学院积极 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 学结合作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 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 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 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相结合,探索课 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创建和完善“通用平台+技 术中心”的GPTC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通用平台 GP(General Platform”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 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Technology Center”实 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
1.通用平台
通用平台GP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 生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通用平台通 过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I练、素质教育课程和专 业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 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发 展、职业素养形成等教育功能,形成统一的素质教育 与通用能力培养方案。通过明确各类教育活动、各种 课程、各类训练的素质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和评价方 法,强化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把职业道德与职 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设立“通用能
◇刘五一
力发展中心”来保障通用平台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 养方案的有效实施。2.技术中心 ’
技术中心Tc是学院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 标,依据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特 点,精心打造的工学结合、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多功 能教学环境。技术中心的功能包括:一是建设核心技 术课程综合教学环境,实施“学做合一”的核心技术 课程教学。二是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团队工 作”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三是建立高职教育研发机 构,使之成为教学改革、课程研发、技术革新的孵化 器。四是建立创新工作室,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与 竞赛集训的基地。五是建立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开展 “双证书”教育。六是建立企业项目工作室,使之成为 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平台。依托功能完善的技术中 心,可以开展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校内生 产性实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组织学生开展 创新实践活动等。
3.形成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四阶段教育过程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基于GPTC人才 培养模式,结合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以及电子 信息(行业技术领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将 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工作学习、生产劳动训 练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按照职业认知、职 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岗位训练4个阶段 的流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形成“职业能力发展 四阶段教育过程”。
4.构建“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
GPTC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院具体教育环境中实 施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的各种教育与学习活动的总体方案。GPTC的内涵 非常丰富,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GPTC课程开发
万方数据
高职高专教育 凰霹鏖弱露霪曩娶曩曩≮墨夏鬟?黑曩要薹趸B刚NG印ucAT‘oN
理论、课程管理机制以及课程教学规范等,其中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标准开发为其首要任务。按照GPTC的要求,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发专 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规 律,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执行规范的专业课程开 发规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要点包括:一是依据技 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开展企业调研。二是 实施全面职业分析,即职业工作过程分析,目的是对 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群进行确认。三是在职 业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 力的分析,获得职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 要求。四是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 整合与重构,进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体系。五 是开发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
5.开发核心课程标准
核心课程是为了满足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设 置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按照 GPTC的要求,核心课程应遵循职业岗位逻辑而非学科 逻辑,经由职业分析到教学分析的开发路径获得。核 心课程标准开发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确认课程的教 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按照 GPTC课程开发思路,核心课程采用能力目标来表征教 学目标,且能力目标包含了对知识、态度、素质等方面 的具体要求。二是解析能力要素,核心课程的每一项 能力目标都可以进行深入解析,解析要素包括工作任 务具体描述、工作任务具体步骤、完成工作任务所需 的专用工具和设备、胜任工作任务必备的知识基础、胜任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态度和素质,以及判断能否胜 任工作任务的考核依据等。三是研制学习任务,高职 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并非由学科逻辑生成,而是遵循职 业岗位逻辑,落实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因此,核心课程 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学习任务,它们对应着 岗位现场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四是设计学习活 动,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实施载体就是教学活动。一组 特定的学习活动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学习过程——在 技术中心环境下实现对工作过程的再现。五是开发教 学文件,学习活动的实施应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 式,这些教学方式的运行依赖于大量的教学文件,如 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教学案例
集、教学活动方案 和模拟公司策划书等。六是编制考核方案,核心课程 考核更加注重能力目标的实现,更加注重以成果为依 据,更加强调考核标准的透明公开,更加强调学生的 自我评价作用。
二、校企深度融合,共建顶岗实习就业平台
按照GPTC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学院发挥行 业办学优势,一方面完善“技术中心”为载体的实训 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共建顶岗实习就业创业平台。
1.形成跨校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建立了跨校企的厂校联动生产性实训基地。该类基地部分在学校,部分在企业,校企共同投资,签 署合作协议,通过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生的实习,开 发生产实际的产品,企业和学校共同获利,同时企业 可以挑选需要的人才直接上岗,还可以与学校签署订 单培养所需人才。如北信——北广电子装备生产制造 基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北 信——兆维模具设计制造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顶岗实习基地。
2.将实训基地建到企业
学院尝试在企业租用场地,由学院投资建立顶岗 实习基地,采用企业运营方式,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 程组织实训。一方面学院为企业提供了设备、技术,直 接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实习,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真实的项目,企业可 以挑选人才直接上岗,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主创业。如北信——方略信息服务基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项岗实习基地、北信——正东文化创意数字传媒中 心(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顶岗实习基地。
3.将企业引入学校
学院采用将企业引入学校的做法,建立项岗实习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及部分设备,由企业提供设施、技 术、师资及项目支持。通过实习学生完成真实的项目, 考取必
要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或自 主创业,并由引入的企业提供项目,帮助学生自主创 业。如北信校企合作软件园(软件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基地。
4.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2007年,为了深化学院的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学 院更好地服务行业,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 并成立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由 电控公司副总经理担任理事长,京东方科技集团、北 广集团、七星集团、燕东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以及电 控总部高管等出任理事。这对学校产学合作起到了决 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雯】 万方数据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顶岗实习就业平台 作者:刘五一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刊名: 北京教育(高教版
英文刊名:BEIJING EDUCATION 年,卷(期:2009,""(9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jy-gjb200909023.aspx
授权使用:株洲职业技术学院(zzzyjsxy,授权号:7216cb44-c9d8-45f1-9466-9de401141b56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日
第五篇: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 集团化办学制度研究课题组
吕相清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在其发展初始的试点阶段,深化校企合作尤其艰难,如何克服阻力,突破“瓶颈”与障碍,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难题。化解难题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大小。
一、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设想
“集团化办学是近年出现的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①集团化办学的最大优势是集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的优化配置,促使形成利益链、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使其在本质体现出“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工厂文化进课堂”的特点和需要。这种校企合作型集团化办学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它通过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途径实现,也是行业、企业最为实质性的参与方式。该方式按照“企业是学校,岗位是课堂”的熟练技术人才成长自然律进行,最终可能会彻底改变我国职业教育中学校教学与实际脱节,特别是顶岗实习时专业不对口,接触不到与专业紧密的关键技术岗位的缺憾。
正是集团化办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的优势驱动,使得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出发,各地都进行了各种类型集团化办学的尝试,并形成政府主导下的、联盟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多主体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行为。但“面对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不全、政府主导不力、行业指导乏力、企业缺少推动力等” ②的现状,使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因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层面尚有很多空白,特别是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不够健全,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等深层次方面的问题存在有待突破的 “瓶颈”与障碍。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制度难题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在其发展初始的试点阶段,深化校企合作尤其艰难,其阻力主要来自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体制内部和传统职教理念和既定的利益结构。
首先,无完善的企业参与办学正式规则制约。校企要深化合作,首先苦于无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制度文件制约。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性质,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公共产品,政府理所当然的是这种公益性产品的提供者,但也意味着企业事实上可以享受到“搭便车”的待遇。如果再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特别是配套的规范性制度文件约束,会使企业成为“搭便车”的“逃票者”,使企业本应有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优势和义务,但未能履行职责。即使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某一环节,但因以下原因: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企业难以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校方对顶岗实习疏于管理;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等等诸因素会严重限制校企合作的深化与集团化办学的推进。解决此难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指导、专门的机构协调服务、专项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校企合作必须在“利益互补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兼顾各方的利益,促使各方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共赢”。学校与企业是“双向服务”,即企业服务学校,学校服务企业。“双向服务” 要“实现共赢”必须约束措施需得力,制度完善有效。现在企业参与办学的各种形式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套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保证,其中需要财政、税收、保险、产权等制度进行激励和保证企业愿意和能够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来。如:2012年2月教育部与中国保监会举行的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签约仪式上,副部长鲁昕介绍的“统保示范产品”新特点。“学校为学生投保三年的保险费只要39元,实行全国统保的保险方式,不管学生在哪里实习都有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追踪管理,学生在实习阶段一旦出了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必须赔付到位,而且补偿更充足,保险的赔付责任也更多。”就从制度上为企业化解了难以承担的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风险难题。但是在集团化办学推进的初始阶段,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或事实上断层,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更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当然也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与办法,如对校企合作协议文件的规范、对运行程序的规范、对校企合作的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服务的规范,构成了制度体系的障碍与阻力。
其次,即已存在的社会非正式规则的影响。企业、学校、学生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非正式规则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所以在推进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校企深度结合就需要学生到工厂去实践,体验产业工人的岗位和工作状态,但是让学生下工厂这个太难了。由于学生价值取向不对,部分学生,理论不行,技能不会,还不肯学。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还不具备重复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技能水平相对较差,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如果学校再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会自由散漫,实习生有不打招呼就离职,群体离职现象。”③
校企双方虽然也都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但都缺乏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多数企业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和短期行为,缺乏长远眼光。只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学校是盼着社会与企业给学校分忧,还想“干指头沾盐”。如果校企合作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学校与企业必须是对等交易才是互利双赢。由于顶岗实习实际上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延伸,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多年的职业院校免费实习的做法仍还想大行其道。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不掏分文,靠企业施舍,靠政府开恩。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说:“这种美其名曰的顶岗实习,实际上是一个交了学费的劳务派遣,对学生极不负责。”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免费提供服务,学校坚持不付费的惯例,如此下去,校企合作怎能深化。所以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学校、学生、企业的人才与培养观念问题肯定难度不小。当然对于作“秀”仍有市场的今天,一旦可写出来工作业绩,编出来统计数据,吹出来产品质量,校企合作的靓丽成绩不要成了“皇帝的新装”童话。
可见,无论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诸多不利因素,构成了制度设计与创新必须突破的多个难题。
三、突破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难题的关键
集团化办学制度体系创新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问题是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将行业、企业引入到兴办职业教育上来。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在探索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办学的模式中有过成功的经验,特别是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中蕴含的制度动力与经济动力的条款可供借鉴。如美国的青年学徒制就是在《经济机会法案》、《劳动力投资法案》的颁布以及《工作培训伙伴法》和《瓦格纳法》的修订中逐步实施的。德国为了保证“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学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与后来又陆续出台的《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手工业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就发挥着制度动力的作用。从经济动力方面看,欧盟许多国家所采取的为雇用和培训青年工人的公司提供经济补贴政策及相关制度。中国台湾地区为发展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初期经费全由台湾政府补助,补助科目包括人事费、设备费、业务费等政策与实施该政策制定的严格补助绩效考核制度,当然这些制度都是针对多法人的办学行为给与的环境保障和利益补偿。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败的关键,是政府为推动集团化办学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市场化运作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的能量。政府要制定推动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④以确保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在具体控制手段上,要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培训等多元杠杆实现对集团运作的管理和调节,协调集团各方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为使设计的制度产生的能量足以驱使企业等非教育主体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参与集团化办学,政府还应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更要出台配套政策法规,对职教集团办学中可能涉及的校区合并、资产置换、设施共享、税费减免、风险共担等问题进行明确规范。”⑤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重建配套的、完整的制度设计来规范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来保障集团化办学机制的顺利运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加强资金、资产、人力、行政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有序整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在理念、思路、产权、教学过程、教材建设、教育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政府如何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起好主导作用,怎样创新制度设计来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校企有序融合,高效运行,各地试点已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但是,完善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是一个过程,必须结合实践,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约束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究。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以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与保障者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①政府主导作用能否见效,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关键点在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中围绕产权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以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与保障者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①政府主导作用能否见效,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关键点在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中围绕产权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正如匡瑛所言:“一个成功的项目,政府既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政策。”实际上我国政府为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在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原则下,已将宏观的制度体系设计基本成型。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到《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的顶层制度设计,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及《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7〕42号)等规则的下发,体现了国家在各个环节制度的衔接设计,已是集团化办学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石与制度架构。但是在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督导评估、就业准入和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国家制度都还需完善与补建。在产权制度创新上,急需修订《职业教育法》、《税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责任和利益,进一步从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引导企业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机制,构建起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源泉,作为全部集团化办学制度设计的立足根基。相信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的设计及实践,促使集团化办学在各职业院校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讲话 ②《校企合作顺畅运行,还要再努几把力》中国教育报2013年01月02日
③《李书福:我们搞教育国家没补助 企业负担很大》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4月03日 王丽歌
④《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9期:卢崇高;⑤《试论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职教论坛》2011年7月 尹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