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湖南省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2年5月)
我校创建于1994年,现有64个教学班,在校师生5000余人。学校育人环境优美,教育成果显著。2005年,学校团委被团省委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6年学校党委被中共岳阳市委授予 “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2007年成为省示范性职业学校;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
近年来,我校坚持“学校即工厂,专业加公司,教室即车间”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多元引入、深度融合、成功体验”的校企文化特色,用校企文化来引领学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
一、多元引入,实现校企文化无缝对接
近年来,我校为推进校企文化的融合,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基本实现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
1、完善育人理念,治校中吸纳企业核心价值 学校在治校中不断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团队协作、质量第一、客户至上、以人为本、激励与创新等核心价值,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及地域特点,围绕校园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学校核心文化价值观。通过借鉴、吸收、整合企业核心文化,我校提炼出了“为幸福奠基”的校训,“师生和谐、上下团结、遵章守纪、乐意进取”的校风,“规范、严谨、勤勉、高效”的教风和“求知、求艺、求真、求为”的学风;制作了校歌、校徽。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了“培养德技兼备的现代职业人”的办学目标;明确了“依托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兴旺产业促就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两个服务”——服务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服务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三个结合”——将学生所学专业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将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将学生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四个满意”——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的育人理念,不断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2、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中嫁接企业主流文化
学校通过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办学过程中嫁接企业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主流文化。一是我们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二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宣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把企业主管请进课堂,直接传授企业文化。学校聘请了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彭敏、岳阳大力神电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生龙等23位企业老总或主管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先后邀请了80余位企业成功人士来学校授课。三是与企业合作办学,让企业文化走进校园。学校的主干专业都至少与一个以上相关企业合作办学,开办冠名班。如“三一焊工班”、“富士康品管班”、“中联机加班”等,将这些企业的主流文化接入专业建设中。如三一重工“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企业精神,“疾慢如仇”的企业作风等都成为专业文化的标志。
3、引入行业标准,教学中渗透企业品牌文化
学校在教学中参照行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开发了“大专业.小工种”课程体系,形成独树一帜的课程文化。依照企业生产流程,我们在课内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合作教学、互动课堂、分层次教学等方法。文化课本着“够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次教学、互动课堂;专业课按照“会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我们开设专门课程,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要求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二、深度融合,构建职业学校独特文化体系
学校以“围绕学生成长、围绕学生成功”为目标,加大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职业学校文化体系,用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
1、厂校一体 创建具有职场氛围的环境文化。
学校在整体建设规划上实行“前店后厂”式布局,学校临街有海翔电脑、天翼广告设计、三江旅游等门店,校园内有庚洋电子、荣昌服装等工厂,实现了“校区即厂区 教室即车间”的校厂一体。将学校的实习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室,并在实训室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实训室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同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
“工人”,要求统一着工服(实训服)、带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校园环境布置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根据专业实际将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位置的宣传标语,改挂本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技工的寄语。在学校建成“企业文化长廊”,着重宣传与本校所开设专业联系紧密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建设十个“一”文化阵地即:一园(文化园林)、一训(校训)、一标(宣传标语)、一刊(校刊)、一站(广播站)、一网(网站或网页)、一箱(校长信箱)、一室(心理咨询室)、一馆(校史陈列馆)、一廊(校园文化长廊),着力体现人文气息,努力营造“崇尚技能、爱岗敬业”的氛围。
2、校企对接,创建具有职场特点的管理文化
在学校管理中,借鉴企业管理的作法,对接岗位要求,创建具有职场特点的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全面引进“7S”管理模式,制订出“7S”实训手册和 “7S”学生管理手册(试行),将“7S”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到实验实训管理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每学期开学,学校针对新生组织连续三天的“7S”管理培训,培养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共同营造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气息。我们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方式,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 根据中职毕业班级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过程中,分别设立车间主任、拉长等不同岗位,让学生自主竞聘上岗。这些竞聘上岗的管理人员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引导
下,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管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互相监督,相互比拼的实习环境,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对企业的适应期。
3、校企融合,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制度文化
学校派出相关人员到用人单位考察,学习他们的相关制度,按照“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细化内容,便于操作)、“严”(严格执行,赏罚分明)的原则,结合企业用人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譬如,我们借鉴海尔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和“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的严明制度,建立了“目标→日清→激励”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团委会、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学校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习惯,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上机制度、焊接专业的操作手册、电子专业的实训制度等,以此促进学生质量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的养成,真正实现与企业规范的深度融合。
三、成功体验 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养
学校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校企文化,发挥文化的熏陶、激励功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1、用极富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一是环境熏陶。通过在教室里张贴富有专业
特色的图片和本校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图片、文字,添置一些有专业特色的设施设备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二是行为养成。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冠名,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设计富有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体验企业文化,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服务。
2、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学校坚持实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技能素养。一是在“走岗”中感悟企业文化。学校组织一年级学生到县域内企业参观生产线,听取企业专家专题讲座,了解企业生产,感悟企业文化。二是在“贴岗”中熟悉企业文化。学校组织二年级学生在校内进厂房、门店,在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完成相应的经营或生产任务,体验熟悉企业文化。三是在“顶岗”中践行企业文化。学生最后一学年在学校接受为期两周的企业文化培训后,走进企业从事生产劳动,积累工作经验,在工作过程中践行企业文化。在历届职业学校技能比武中,我校学生在不断体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了技能素养。我校学生连续七次夺得岳阳市技能大赛团体第一;毛文、周艳、任田等摘取湖南省技能大赛冠军。毕业生就业率达98%,双证获得率达86%。
3、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充分利用活动载体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定期开展“两节两会”活动。“两节”即技能节、艺术节,每期开展一次。技能节在每年的5月份和12月份,各专业所有学生都参赛,每个专业
评选一个 “技能明星”,另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艺术节在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形式多样,有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唱歌比赛、舞蹈大赛、演奏比赛等等,每次都评选一批“艺术之星”。“两会”即上半年的田径运动会,下半年的球类运动会。二是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年级有社会调查、“感恩大行动”等,二年级有专业实习,义务维修、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三是积极组织社团活动。学校现有青山文学社、忠职电子协会、海翔计算机协会、炫舞社、青果合唱团等二十余个社团,这些社团以“两节两会”和“中职技能大赛”等为载体开展活动。这些具有专业特色、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校园文化活动,丰厚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近三年,有35位学生干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46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有18位学生被评为“市级文明标兵”,2011年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我校共有27件作品获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魅力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在校企文化建设中,我们将继承与发展并重,不断充实新内容,融入新元素,拓展新空间,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成才渠道,使校园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技兼备的新型人才。
第二篇: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探析
潇湘职业学院
肖志亮
摘 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现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要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对高职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学生成才。
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课素质普遍不太高,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有厌学现象。同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人才与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淸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2.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髙职学生就业。
不少高职毕业生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遇事易冲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跨出校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
境,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被企业淘汰。加上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吃苦的精神和体验,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承受力差。高职教育融入了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了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了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了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3.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通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市场就业压力,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压力,并由市场来评判员工的劳动是否有效,从而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过程,来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二、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1.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2.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已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文化调研,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学习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校正自身不当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工作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请进来。成立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各部门的专家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査,征求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想法。邀请一线能工巧匠工人访谈,进行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会或毕业典礼等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生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3.大力开展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如组建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设专业工作室,组建各种社团,开设科技创新活动室,在周末组织学生到街头、社区进行义务技术服护、传授技术和现场咨询活动,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严谨、细致规范、吃苦耐劳”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团结协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校企结合
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引进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融合,各高职院校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办出特色,培养出一线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
才”,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应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蓓,论高校董事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 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张小村,校企合作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李宁,高职校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高等函授学报,2006,1: 56-58 作者简介:肖志亮(1977—),湖南省涟源市人,高级经济师,潇湘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管理
第三篇:催化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摘 要】在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中,能否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度,将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以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以班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以创业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等三个维度的研究,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将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关键词】校企融合;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创业文化;内涵建设
在国家和省、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如今职业教育正面临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源锐减的多重考验,内涵发展正成为职业教育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而在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中,能否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度,将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方面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也必将赋予校园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我们主要在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以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研究;以班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研究;以创业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研究。
一、认真实施调查研究,增强研究实效
我们针对多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为:在校学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的调查;关于开展职业形象、职业礼仪、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对优秀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调查;最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良好职业素质调查;家长期望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调查。共发放各类问卷7561份,其中共回收有效问卷7493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做勤工俭学;勤工俭学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得经济来源;在对勤工俭学种类选择上,餐饮业最广泛;在寻找勤工俭学岗位的途径中,最常见的是通过自己寻找;关于勤工俭学的收入的用途主要是用于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问到勤工俭学最能锻炼哪方面的能力时,认为最能锻炼独立自主能力的占多数。
(二)学生对职业形象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仪容、仪表、仪态的全选率超过70%,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对职业院校学生形象的认知基础;在男女生奇装异服的问题上,51.5%的学生认为学生不应该像社会上的人,应保持学生本色。
(三)有52.9%的学生认为只要举行大型活动,学校就应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比如:校服或系服);有60%的学生主要从学校教育这个渠道了解到职业礼仪知识;有63.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如:见到师长,主动微笑、点头、打招呼)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
二、社团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初显成效
为了顺应校系二级管理的特点,我校学生社团也分为校级学生社团和系级学生社团。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拥有各类正式社团16个,其中系部级社团12个,校级社团4个。
在实践中,学生社团组织得到了不断发展,参与各类社团的人数也与日俱增,但为了确保社团良性发展,依照“规范管理、稳定规模、促进发展”的原则,校团委参照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的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由学校团委牵头各系部科学制定并实施了《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办法》,不但明确了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部门,还规定了学生社团成立、注册、变更、复核和注销办法、社团骨干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日常活动管理办法、考核与奖惩等具体内容。
通过实践发现,在这些制度的管理下,各个社团运作效果良好,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三、班级文化融入企业元素凸显活力
学校尝试在部分试点班级实行“虚拟公司制”管理模式。通过该制度的实施,让学生尽早感受能者上,弱者下的社会现实,尽快与社会接轨,跟市场接轨。实施过程中按照企业的模式设岗,定人,定责,定“薪”。通过不同的企业角色定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既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为未来走向社会更好的适应企业打下基础。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试点,试点班级学生基本适应了类企业的严格的企业管理模式,出勤制度、活动组织制度、值日卫生制度、纪律制度等制度出台,很大程度上规范了班级的管理。底薪制、岗位津贴、满勤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感觉良好,也证明该模式有推广的实用价值,也初步凸显了班级文化融入企业元素后的巨大活力。
四、创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沃土
现代社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当今的社会经济需要更多的运用灵活的创新企业和产品,而这些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要求人能够具备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如何突破校园文化的束缚,真正与社会和企业无缝接轨,培养企业和社会都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是众多职业院校都会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目前正逐步探索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和全面渗透的“三全”创业文化。
学校的创业教育更是通过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创业实践项目来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进创业实践与专业培养的融合,积极扶持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孵化创业成果,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我校先后组建了包括“无锡立信师生电脑公司”、“学生之家”等在内的多家创业公司,这些公司都是按照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创办,在学学生作为公司主体,分别是股东、董事、总经理、部门经理、工作人员、营业员等。如今,创业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沃土。
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因此,我们要加快师生的社会化角色的转化,全方位的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多角度诠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带来的好处,以人为本,因情造势,多渠道有效拓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第四篇:校企融合开展情况
校企融合工作开展情况
学校对校企融合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校企融合办公室,全面负责校企融合工作。并出台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学生跟岗实习校外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订单式培养管理制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紧密依托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经营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全、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构建了“6321工程”。即提升“6”个“共同”---共建课程体系、共同评价管理、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双师队伍、共促招生就业、共同技术研发;实行“3”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习对接生产;建好“2”种“课堂”---把企业搬进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最终实现一个目标---企业生产性效益和学校教育性效益共享共赢。
学校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成功承办了六届四联集团公司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同时,每年为四联集团公司新进大学生进行入职前培训,特别是在2016年学校积极协助四联集团公司完成了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川仪杯”全国首届仪器仪表制造工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文件制定、竞赛工种标准制定、知识、技能命题、考务安排等工作,确保了由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仪器仪表协会、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的“川仪杯”全国首届仪器仪表制造工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如期顺利举行。
四联集团公司在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基础上,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参与学校市级示范校建设、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工作。为学校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教师工程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岗位和良好的环境。同时,四联集团公司与学校共建了工业自动化仪表实训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设备价值142万元。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五篇: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制度难题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 集团化办学制度研究课题组
吕相清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在其发展初始的试点阶段,深化校企合作尤其艰难,如何克服阻力,突破“瓶颈”与障碍,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难题。化解难题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大小。
一、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设想
“集团化办学是近年出现的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①集团化办学的最大优势是集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的优化配置,促使形成利益链、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使其在本质体现出“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工厂文化进课堂”的特点和需要。这种校企合作型集团化办学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它通过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途径实现,也是行业、企业最为实质性的参与方式。该方式按照“企业是学校,岗位是课堂”的熟练技术人才成长自然律进行,最终可能会彻底改变我国职业教育中学校教学与实际脱节,特别是顶岗实习时专业不对口,接触不到与专业紧密的关键技术岗位的缺憾。
正是集团化办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的优势驱动,使得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出发,各地都进行了各种类型集团化办学的尝试,并形成政府主导下的、联盟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多主体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行为。但“面对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不全、政府主导不力、行业指导乏力、企业缺少推动力等” ②的现状,使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因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层面尚有很多空白,特别是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不够健全,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等深层次方面的问题存在有待突破的 “瓶颈”与障碍。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制度难题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在其发展初始的试点阶段,深化校企合作尤其艰难,其阻力主要来自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体制内部和传统职教理念和既定的利益结构。
首先,无完善的企业参与办学正式规则制约。校企要深化合作,首先苦于无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制度文件制约。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性质,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公共产品,政府理所当然的是这种公益性产品的提供者,但也意味着企业事实上可以享受到“搭便车”的待遇。如果再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特别是配套的规范性制度文件约束,会使企业成为“搭便车”的“逃票者”,使企业本应有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优势和义务,但未能履行职责。即使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某一环节,但因以下原因: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企业难以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校方对顶岗实习疏于管理;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等等诸因素会严重限制校企合作的深化与集团化办学的推进。解决此难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指导、专门的机构协调服务、专项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校企合作必须在“利益互补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兼顾各方的利益,促使各方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共赢”。学校与企业是“双向服务”,即企业服务学校,学校服务企业。“双向服务” 要“实现共赢”必须约束措施需得力,制度完善有效。现在企业参与办学的各种形式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套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保证,其中需要财政、税收、保险、产权等制度进行激励和保证企业愿意和能够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来。如:2012年2月教育部与中国保监会举行的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签约仪式上,副部长鲁昕介绍的“统保示范产品”新特点。“学校为学生投保三年的保险费只要39元,实行全国统保的保险方式,不管学生在哪里实习都有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追踪管理,学生在实习阶段一旦出了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必须赔付到位,而且补偿更充足,保险的赔付责任也更多。”就从制度上为企业化解了难以承担的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风险难题。但是在集团化办学推进的初始阶段,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或事实上断层,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更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当然也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与办法,如对校企合作协议文件的规范、对运行程序的规范、对校企合作的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服务的规范,构成了制度体系的障碍与阻力。
其次,即已存在的社会非正式规则的影响。企业、学校、学生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非正式规则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所以在推进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校企深度结合就需要学生到工厂去实践,体验产业工人的岗位和工作状态,但是让学生下工厂这个太难了。由于学生价值取向不对,部分学生,理论不行,技能不会,还不肯学。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还不具备重复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技能水平相对较差,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如果学校再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会自由散漫,实习生有不打招呼就离职,群体离职现象。”③
校企双方虽然也都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但都缺乏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多数企业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和短期行为,缺乏长远眼光。只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学校是盼着社会与企业给学校分忧,还想“干指头沾盐”。如果校企合作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学校与企业必须是对等交易才是互利双赢。由于顶岗实习实际上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延伸,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多年的职业院校免费实习的做法仍还想大行其道。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不掏分文,靠企业施舍,靠政府开恩。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说:“这种美其名曰的顶岗实习,实际上是一个交了学费的劳务派遣,对学生极不负责。”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免费提供服务,学校坚持不付费的惯例,如此下去,校企合作怎能深化。所以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学校、学生、企业的人才与培养观念问题肯定难度不小。当然对于作“秀”仍有市场的今天,一旦可写出来工作业绩,编出来统计数据,吹出来产品质量,校企合作的靓丽成绩不要成了“皇帝的新装”童话。
可见,无论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诸多不利因素,构成了制度设计与创新必须突破的多个难题。
三、突破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难题的关键
集团化办学制度体系创新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问题是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将行业、企业引入到兴办职业教育上来。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在探索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办学的模式中有过成功的经验,特别是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中蕴含的制度动力与经济动力的条款可供借鉴。如美国的青年学徒制就是在《经济机会法案》、《劳动力投资法案》的颁布以及《工作培训伙伴法》和《瓦格纳法》的修订中逐步实施的。德国为了保证“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学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与后来又陆续出台的《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手工业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就发挥着制度动力的作用。从经济动力方面看,欧盟许多国家所采取的为雇用和培训青年工人的公司提供经济补贴政策及相关制度。中国台湾地区为发展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初期经费全由台湾政府补助,补助科目包括人事费、设备费、业务费等政策与实施该政策制定的严格补助绩效考核制度,当然这些制度都是针对多法人的办学行为给与的环境保障和利益补偿。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败的关键,是政府为推动集团化办学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市场化运作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的能量。政府要制定推动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④以确保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在具体控制手段上,要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培训等多元杠杆实现对集团运作的管理和调节,协调集团各方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为使设计的制度产生的能量足以驱使企业等非教育主体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参与集团化办学,政府还应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更要出台配套政策法规,对职教集团办学中可能涉及的校区合并、资产置换、设施共享、税费减免、风险共担等问题进行明确规范。”⑤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重建配套的、完整的制度设计来规范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来保障集团化办学机制的顺利运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加强资金、资产、人力、行政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有序整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在理念、思路、产权、教学过程、教材建设、教育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政府如何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起好主导作用,怎样创新制度设计来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校企有序融合,高效运行,各地试点已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但是,完善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是一个过程,必须结合实践,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约束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究。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以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与保障者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①政府主导作用能否见效,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关键点在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中围绕产权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以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与保障者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①政府主导作用能否见效,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关键点在于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中围绕产权制度创新形成的制度动力和经济动力对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或培训服务的吸引力正如匡瑛所言:“一个成功的项目,政府既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持性的拨款政策,也有保障性的平台建设政策和特惠倾斜政策以及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奖金鼓励政策。”实际上我国政府为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在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原则下,已将宏观的制度体系设计基本成型。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到《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的顶层制度设计,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及《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7〕42号)等规则的下发,体现了国家在各个环节制度的衔接设计,已是集团化办学制度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石与制度架构。但是在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督导评估、就业准入和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国家制度都还需完善与补建。在产权制度创新上,急需修订《职业教育法》、《税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责任和利益,进一步从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引导企业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机制,构建起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源泉,作为全部集团化办学制度设计的立足根基。相信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的设计及实践,促使集团化办学在各职业院校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讲话 ②《校企合作顺畅运行,还要再努几把力》中国教育报2013年01月02日
③《李书福:我们搞教育国家没补助 企业负担很大》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4月03日 王丽歌
④《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9期:卢崇高;⑤《试论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启示》《职教论坛》2011年7月 尹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