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订单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及思考范文
订单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及思考
陶融 王汉荣 杨健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本文为:2011年沙洲职业工学院院级校改课题(校企合作双主体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校企之间最直接、互动性最强的合作。如何提高订单班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就业签约率及就业稳定性,是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需共同解决的难题。校企文化融合,特别是企业文化进校园,让订单班学生在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进行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预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就业稳定性。
关键词:订单模式;校企文化融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 引言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平台和途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校企之间最直接、互动性最强的合作。
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资源用于订单班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希望能为企业的发展持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学生虽然是在自我选择和企业选择基础上进入订单班,但由于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发展无规划,在接受完订单教育后并不到该企业就业或短时间内就离职,严重影响到订单人才模式的可持续性。如何提高订单班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就业签约率及就业稳定性,是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需共同解决的难题。校企文化融合,特别是企业文化进校园,让订单班学生在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进行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预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就业稳定性。
沙洲职业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从2011年起,与全国商用车配件流通十大优秀企业之
一、江苏省物流示范企业——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合作,已开设了四届汽配物流订单班。沙工和正大富通在订单班合作中,坚持以文化先行,将正大富通企业文化与沙工校园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充分了解汽配行业、企业的现在和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起完善的“准员工”培训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订单班学生的就业签约率和就业稳定性。订单班教学也逐渐形成“工学交替、文化双融、层次推进、职业帮带”的显明特色。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总结
1、校企精神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意识与素质
从订单班的组建开始,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文化作为企业宣讲的重点。公司高层面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展企业宣讲活动,向学生宣传介绍商用车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正大富通公司的发展过程及在行业中的地位、正大富通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正大富通员工的职业晋升通道,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汽配行业及正大富通公司存在着巨大职业机遇,对正大富通公司产生浓厚兴趣。公司再组织有兴趣
收稿日期:
课题来源:2011年沙洲职业工学院院级校改课题(校企合作双主体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作者简介:陶融(1972-),男,沙洲职业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硕士
王汉荣(1965-),男,沙洲职业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杨健(1971-),男,沙洲职业工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苏州大学政治理论专业博士生的同学到公司现场参观,既展示公司形象也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有直观认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从这些学生中进行选拔,组成汽配物流订单班。通过这样流程,让订单班的学生从心里认同和接受企业,在订单培养过程中确立“在校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角色,同时接受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共同熏陶,以保证订单培养后的就业签约率和就业稳定性,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订单班实行学校和企业双班主任制度,企业班主任定期来校召开班会,介绍企业近况,了解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想法,引导学生确立合理职业预期,积极向公司反馈学生所思所想,架起了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为丰富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企业的心理归属感,学校和企业在订单班里开展了大量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与企业共同召开主题班会,突出订单班特点,强调职业人培养;组织订单班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每年组织汽车零部件知识竞赛和物流操作技能竞赛,竞赛融专业知识和才艺展示与一体,既有个人项目也有团队项目,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2、校企制度文化融合,完善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
(1)在企业文化理念下构建“准员工”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从商用车配件流通行业出发,明确复合型汽配物流人才应做到“一熟四会”,即“熟练掌握商用车配件知识、会物流、会营销、会财务、会技术服务”。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准员工”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将正大富通企业文化下的员工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为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对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商用车构造与配件》、《汽车故障诊断与分析》、《连锁门店经营与管理》等校企合作课程,此类课程主要由正大富通公司业务骨干结合公司实际操作需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学,考核方式也更加灵活和务实,和实际工作要求相贴近。企业人员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的行动将企业文化展示出来,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另外,培养方案中增设了30学时的《正大富通企业文化》课程,系统地从理念层、制度层、执行层阐述公司文化,使学生真正从心里认同和接受公司,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转变的时间。
(2)完善的“四阶段”见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公司和学校从“2+1”的教学模式出发,针对“1”制定了详细的四阶段见习制度。各阶段都有明确的职位概要、工作内容、技能和素质要求和考核细则,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的生活补助。四阶段见习制度从技能和工作要求方面曾明显的递进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体现出“层次推进”的特点。在见习期间,公司为每名学生安排一位“职业帮带人”,职业帮带人负责具体安排学生的见习内容、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指导等工作,以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实现订单班培养目标。为更好地激励“职业帮带人”做好帮带工作,公司根据对见习学生的考核结果对“职业帮带人”进行奖惩。在以往实践中,该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养成良好职业素养的积极性。经过两阶段的见习,已经有多名同学达到正式员工要求,获得提前转正,享受正式员工待遇;四阶段见习结束后,部分优秀同学被公司直接聘为副店长或店长助理。
3、校企物质文化融合,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与氛围
由校企共同投资,在校内建设了具备多功能、设施先进、信息化程度高的物流综合实训平台—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沙工实验店。
该实验店按企业标准门店建设,拥有营业区和仓储区。仓储区在近百米的多层货架上储存有2000种以上的商用车配件,配件及货架均贴有条形码,以便于信息化处理。营业区为标准门店的配置,实验店电脑采用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公司网络系统相连,按完全真实的经营场景布置,可开展门店的各项业务操作。实验店除可满足正大富通订单班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可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提供课内实验及实训条件。
《商用车构造与配件》、《汽车故障诊断与分析》、《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及《门店操作》等实训在正大富通沙工实验店完成,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熟悉公司业务操作流程,遵守公司管理制度,在校内就能深受企业文化熏陶,大大缩短了就业心理适应期和技能培训期。
三、进一步提升订单模式下培养职业化人才效果的思考
衡量订单模式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效果,从短期看要学生愿意去和学生能适应岗位要求,从中长期看学生能取得可预期的职业发展升迁。应该说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校的职业化教育理念共同促生了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下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人才标准和要求,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为自身的职业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学校也有利于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订单班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就业签约率及就业稳定性依然是订单模式教育面临的难题,为提升订单模式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1、对拟校企合作采用订单模式培养人才的企业作一定筛选
学校应综合考虑企业规模与实力、在行业中的地位、订单培养岗位性质、企业员工薪资水准、员工职业成长性等因素,慎重选择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教育。订单式教育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个体上,只有单位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提供岗位具有职业成长性和相对竞争力的薪资水准,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和留住学生,让学生在订单班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持续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从保持专业建设的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出发,与相关企业合作也需确定一个较长的周期,一般这个合作周期不应低于3年。这就需合作企业和企业所在行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对人才需求量有稳定的增长。
2、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距离,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去
学校和企业可以尝试招生与招聘同步化,学生进校既是学校学生也同时是企业员工,但更强调学生的员工身份,学生是以员工身份参与到教学实践各过程中去。通过学生对身份认知的不断强化,调动其学习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对职业岗位的兴趣与忠诚。
3、政府出台具体政策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理念及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参与,政府应出台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实质性参与高职教育,提供教学实践场所及岗位,安排人员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企业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邱晓华 余党军 池水明.订单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7-19
(3)张立新试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机制建设教育与职业2009(18):38-39
(4)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学术月刊,2008(2).83—84.
(5)汤晓伟“四合”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代教育管理·2011(6)
第二篇: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探析
潇湘职业学院
肖志亮
摘 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现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要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对高职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学生成才。
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课素质普遍不太高,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有厌学现象。同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人才与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淸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2.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髙职学生就业。
不少高职毕业生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遇事易冲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跨出校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
境,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被企业淘汰。加上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吃苦的精神和体验,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承受力差。高职教育融入了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了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了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了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3.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通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市场就业压力,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压力,并由市场来评判员工的劳动是否有效,从而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过程,来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二、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1.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2.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已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文化调研,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学习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校正自身不当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工作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请进来。成立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各部门的专家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査,征求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想法。邀请一线能工巧匠工人访谈,进行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会或毕业典礼等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生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3.大力开展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如组建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设专业工作室,组建各种社团,开设科技创新活动室,在周末组织学生到街头、社区进行义务技术服护、传授技术和现场咨询活动,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严谨、细致规范、吃苦耐劳”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团结协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校企结合
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引进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融合,各高职院校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办出特色,培养出一线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
才”,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应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蓓,论高校董事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 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张小村,校企合作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李宁,高职校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高等函授学报,2006,1: 56-58 作者简介:肖志亮(1977—),湖南省涟源市人,高级经济师,潇湘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管理
第三篇: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自我鉴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第四篇: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曹 斌,姚 莹,李志方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有些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其中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做得好,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请企业参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和接受学生实习等任务。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等,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近几年,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中悄然兴起,其学生就业率几近100%,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的“新宠”,这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订单式人才培养所签订的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在内的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品德等常规教育外,还应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注重吸取优秀企业的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心、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学生可以根据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提高在校学习的自觉性。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1)订单式培养要付诸实施,前提是必须有下单单位,即合作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合作企业应该是发展前景广阔,需要人才较多、管理者素质良好而又热心于教育的单位。
(2)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关键。订单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将来受益最大的也是他们。但由于学生思想单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模糊,有的学生担心参加订单式培养将来会影响专升本,还有的学生担心影响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权。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是保证产学研相结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学校而言,应该给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加大投入力度。就企业而言,既然参加订单式培养班的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为调动该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设置一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激励和帮助学生努力完成学业。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1)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校要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的广义订单培养。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增强学校抵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应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及质量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2)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要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3)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学校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4.1 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
校企联合办学,其目就是为实现“三赢”,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企业主要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更改、实习与生产计划的冲突等,必须处理好双方矛盾。订单式人才培养签约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产生矛盾,也容易与企业设置的岗位、待遇等方面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三者的关系。4.2 严格执行协议,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及技能训练的效果,学校、学生、合作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协议书、包括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学校与学生的协议书、学校与家长的协议书,其中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着重就双方在合作办学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明确约定,同时明确合作单位与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其内容还应就训练有关的费用、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作明确约定。以上有关协议书的签订,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各方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督促各方履行义务。
4.3 明确责、权、利,共同防御道德风险
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订单后,因订单具有预购性质,企业与学生均会产生焦虑。企业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真实状况、道德素养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担心毕业生另谋高就,投入没有回报,这种违约责任难于追究。学生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担心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层次低,与所学专业不符;另一方面怕企业由于情况不好,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而产生违约。对这几个方面的风险,学校应会同企业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设立企业奖学金、提供带薪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效力,对违约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降低企业风险,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应督促企业对合格毕业生履行协议,提供合适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例分析 南京桂花鸭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生产加工、批发零售、连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在国内同行中居于领先水平。拳头产品“桂花鸭”先后荣获中国名牌商品、中国绿色产品、中国原产地标记产品称号,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桂花鸭公司先后在响水、江宁征地建设生产基地。在这种发展时期,公司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期望更多有志人士能加入到公司的行列,共谋发展大计。从2001年起,该公司就从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数十名毕业生,在公司的培养及个人的努力下,这些学生都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长,成为“桂花鸭”企业所需的新一代技术型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接触沟通,校企双方有了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到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仅学习成绩较好,而且能吃苦耐劳;而学校了解到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且在选拔人才和职员培训上花费较大。双方在人才培养上找到了合作的接合点,于是双方就订单式培养展开研讨,最终于2004年9月份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企业组织专门人员到学院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最终确定30名学生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第1批学生,并冠名“桂花班”,至今已经成功举办3届。根据企业的需要,学院与公司商定了该班的教学计划,决定在原有课程不变的情况下,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每周安排4个课时,由公司选派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授课,有针对性地传授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加工技术等,每学期开设2门课,3学期共6门,最后学期学生全部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激发同学的竞争意识,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公司在该班设立奖学金,每年表彰1次。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公司在该班还设立了助学金。
通过“桂花班”的培养教学实践,可以肯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效果,即学生可以安心学习,不愁就业。订单式培养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学生在实习阶段,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企业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用人单位还要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造成了人才培养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而订单式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融入用人企业的文化之中,将磨合期提前,从而极大地节约了培养成本和时间。
学校可以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学生就业形势好,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很多学校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实际上是在市场与职业院校之间开通了一条人才培养的快行道。不少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第五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合作,存在缺乏制度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校企双方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共同推进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以办学模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产学研合作。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创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2]。自此之后,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其中一些院校在尝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无锡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推广了“三明治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得到丰富,就业率和对口率持续增长,专业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林森集团合作打造“订单班”,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多赢的局面。虽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企业和学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方式较为简单,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
学术界将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按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专业,由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并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二是中层次合作,在浅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深度渗透,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学校按照企业具体岗位需要培养人才,建立双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3]。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浅层次合作居多,尚未形成科学的和深层次的合作体系。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国家制度保障
虽然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办学问题,提倡职业院校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而且也出台了一些推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家尚未制定保障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保障参加校企合作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对参加校企合作学生的劳动报酬的标准、工作中是否与正式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没有从政策层面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支持,无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从而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空间和平台。
(二)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
培养人才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职责,而企业没有义务为培养人才而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注重财富的积累,而不是财富的流失。企业招聘人才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财富,而培养人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何况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不通过校企合作完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增加企业负担,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太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三)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正能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如有些高职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薄弱,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学校专业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对口就业率偏低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科技服务水平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成败,同样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三、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自愿开展的合作,但合作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双方均最大程度获益,这不仅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政府可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规范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双方的利益;二是政府可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并为其依法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打开绿色通道;三是可在一定区域内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建立由集团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在集团内优化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在集团内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按期对各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确保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推进[4]。
(二)建立校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只着眼于短期利益,一次性合作较多,有些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持主要靠朋友关系,这种合作属于浅层次合作,难以长远发展,若要建立和维系深度合作,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与学校合作,是希望学校为其输送能够直接上岗的新员工,也希望学校能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培训,为企业的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希望企业能够接收更多的毕业生,为学校提供实训师资和实训设备,以及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只有切实把握好企业与学校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才能更加深入和持久。
(三)校企双方实现三个共同合作
1.共同设置专业。学校应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意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着力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评估,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确保专业设置顺应时代发展;双方共同根据课程标准,积极开发合作课程和编写合作教材,通过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2.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加大投入,改善实训实验设施,优化实训条件。校企双方应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例如,建立“厂中校”,由学校投入部分设备,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教师可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建立“校中厂”,由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人力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为企业提供各项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5]。校企互利共赢将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而持久。
3.共同培训师资。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实践技能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学校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去校企合作单位学习和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并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变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技术开发,能够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支持,发挥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2]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00-102.[3]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4-57.[4]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8-120.[5]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7-69.(责任编辑: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