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考研政治近代史总结:党的土地政策方面
2017考研政治近代史总结:党的土地政策方面
党的土地政策方面的内容在历年考研政治考试中考察的频率较 来源:智阅网
高,下面我们总结了这一章节的几个考点,考生们要认真学习一下哦。
考点1:党在三个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过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土地;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恢复到没收地主土地,概括为两种政策,两次调整。
考点2:第一次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
抗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为挽救民族危亡,集中一切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共同抗日。
考点3:解放战争时期恢复没收地主土地原因:
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地主阶级导向蒋介石,农民群众有强烈推翻封建剥削制度的愿望,为满足其要求,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打倒蒋介石,实行“没收”。
考点4:土地改革的作用:
1、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身,农民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2、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上面讲解的这四个考点,在考研政治考试中,出选择题和分析题的概率较高,我们要熟悉记忆,并且学会灵活运用。蒋中挺编写的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考点必背》这本书对我们的考试帮助很大,考生们要好好利用哦。
第二篇:考研政治近代史经典习题-6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近代史纲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抗战
C.华北事变
D.一二九运动
2.标志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的是 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D.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3.我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八七会议
C.六届五中全会
D.瓦窑堡会议
4.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从而解决中国共产党的 A.政治路线
B.思想路线
C.组织路线
D.军事路线
5.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6.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点是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层广泛参加
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雅尔塔协定的签订 B.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C.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署
D.开罗宣言的公布
8.1937 年洛川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 A.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C.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D.放手发动群众,争取抗日民主
9.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0.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上加以考察的根据是 A.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B.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存在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退,日军占地甚广
11.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是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2.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第一个歼灭战是 A.平型关战役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战役
D.忻口战役
13.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 1/3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 1/3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势力、中间分子各占 1/3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 1/3
14.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于革命需要以及革命形势要求,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消灭地主阶级 B.没收地主土地 C.减租减息
D.耕者有其田
15.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16.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7.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广大,其结果是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18.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是
A.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B.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C.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D.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二、多项选择题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1.1937 年7 月7 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畔一时间硝烟弥漫、笼罩在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战火之中,中国军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顽强抵抗。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卢沟桥事变 A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 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其口号有 A.反对华北自治 B.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3.1937年2月,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之前,发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提出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几项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得到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抗日”的字样。共产党愿意实行的几项保证是 A.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B.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C.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D.停止没收地主土地
4.瓦窑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A.提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阐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B.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C.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D.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D.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6.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的新特点是 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B.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C.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D.双方有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 A.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B.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C.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D.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间势力包括 A.民族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开明绅士
D.地方实力派
9.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取中间势力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我们有充分的力量
B.尊重他们的利益
C.我们对顽固派做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D.对中间势力做斗争时,也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
A.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 B.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C.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D.对中间势力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11.针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大口号是 A.“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B.“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C.“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D.“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顽固势力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共产党必须
A.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 B.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C.与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D.争取顽固势力
1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A.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B.整风运动
C.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D.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14.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意义在于 A.调动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B.实行精兵简政 C.促进经济发展
D.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15.党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冒险主义
D.机会主义。
16.1942 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问题主要是指 A.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
B.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C.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同题 D.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17.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是
A.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增强了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C.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D.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1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
D.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19.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C.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
D.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D.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在紧张的复习中,中公考研提醒您一定要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和真题,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赢得胜利。更多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欢迎关注中公考研网。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
第三篇:考研政治毛中特总结土地政策蒋中挺
土地政策史线索
1.太平天国: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天》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2.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3.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三民主义新的解释: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4.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5.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6.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7.《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8.《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9.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次土改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获得了翻身解放。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10.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人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采取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创造。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11.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广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因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第四篇: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一切。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高效的复习有助于考研成绩的提高,以上就是为大家准备的2016年考研政治重要概念,希望对大家有用。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6日)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英国针对中国禁烟,1840年4月,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的结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②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问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作了如下分析:①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它的力量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③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史柱。④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独立的主权,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⑤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多选)
1、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也能够表现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
四、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5页共5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
第五篇:考研政治总结
原十大模板
一、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 1.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反映人的实践水平
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为限制生产轰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2.原因:人与自然的矛盾源自实践方式不当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造成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的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3.方法:转变实践方式遵循自然规律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界的活动属于物质运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质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4.意义:正确的实践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原理 1.万事万物有联系
客观世界是整体(原理)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来奶昔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总特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质。但统一的物质世界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着数不清的层次和要素,它们之间持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这种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就是“联系”。联系实质上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体现。2.联系观点来分析 自然社会与经济(分析)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三重制约,这三重制约是相互联系着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联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有可能带来环境生态压力。处理失当则恶性循环,导致生态失衡,从而造成三重困境,这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3.生态文明要推进 全面协调可持续(意义)
③人类走入三重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自身。
在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上,只见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发展,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只见人类社会,忽视自然环境,使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衡,无法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承载力的相互协调,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2014年考研备考大全哲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 找到了走入困境的原因,也就明确了摆脱困境的出路,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协调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补:最美人物正能量 ①万事万物有联系相互作用鼓正气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只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把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观点,需要在运动变化的多样性中看到总体的方向性,需要在事物的量变中看到质变。
要从“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中看到正能量传递,看到一个个最美盆景连接成最美风景,形成好人好报正效应,唱响中华民族正气歌。②新生事物不可拒社会进步势所趋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是指由世界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历史趋势。与旧事物相比,新事物在形式上更高级,内容上更丰富。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先进社会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在社会变更发展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对于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辩证认识的实质:方法论意义
万物有矛盾对立又统一二者性相反却是同根基只见一方面片面单打一二者皆把握具体做分析思维有规律 万能解难题
四、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
矛盾的基本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a、双方统一,形成关系(从结构角度)b、相互吸取,相互利用(从机制角度)c、相互贯通,构成发展(从结果角度)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促进量变实现质变;同一斗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补: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有作用 必经内因起
五、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 ——矛盾处处在,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 ——不同矛盾有差异
不同阶段有区别不同方面有特点解决形式有多种
六、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①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矛盾之间分主次矛盾内部分方面②两点论重点论原理 一物有两点不可持一端两点抓重点不可等量观
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原理 ⑴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要性 感性有局限理性方全面 若要见本质飞跃必实现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既有可靠性,也有局限性。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全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过程 现象引感觉反复生突变飞跃出理性本质脑中现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只是看到现象,事物的片面,在头脑中形成印象级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感性认识阶段,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某些东西会反复多次引起感觉和印象,这就会使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呈现出来。达到一定程度,认识就会发生一个突变,即飞跃,产生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感性材料尽量获丰富真实感受多抽象思维充分用去粗取精来概括a、尽量获取理性材料 通过直接观察和亲身感受,接触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充分地获取丰富而真实的原始资料,在现象的重复中深化认识,吧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b、充分运用抽象思维
在获取大量丰富现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取舍印证,对原始材料进行梳理概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深入进行思维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草能讲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八、整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梅兰芳题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总是难免的”? 人皆有过非圣贤矛盾存于主客间真理谬误皆认识主客相符来判断
任何人都有可能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在于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真理与谬误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同样基于主管和客观的矛盾,二者的根本区别也全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2)梅兰芳为什么能“吧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真理谬误本同源范围调整可转换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原因。在客观上,正确和错误,即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错误,都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是范围或过程上的转化,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亦然。梅兰芳的表演违背客观实际导致了失误,而他随机应变,把“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通过这个调整,使主客观相违背转化为新的主客观相符合。
杰出主体非等闲败中取胜成经典梅兰芳败中取胜,“错成经典”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主题。错误转化为正确,谬误转化为真理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的条件。梅兰芳不是普通演员,而是京剧表演大师,深谙京剧艺术精髓,洞悉舞台表演规律,具有非同一般的主体水平,因此在出现失误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出极为高超的主体能力。所以,不但可以化险为夷,而且能够败中取胜,“错成经典”,化腐朽为神奇。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失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自如应对开放性理论解答相一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由于主客观矛盾的普遍性,在认识和实践中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本身相伴而生,它们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错误可以向正确转化,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问题不在于是否出现错误和失败,而是在于怎样对待它。十八大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30条)肖秀荣
1.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定位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定位——————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彻了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了新的科学回答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3)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定位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定位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定位::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指导思想。(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更加自觉四个更加自觉””: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更加自觉地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第一要义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核心立场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更加自觉地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根本方法根本方法。
(5)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阐述
(6)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7)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8)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实现途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行动指南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根本保障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最鲜明特色最鲜明特色。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伟大复兴。
(10)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实践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时代特色。(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八个坚持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2)坚定坚定坚定““三个自信三个自信””:道路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
3.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13)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新的要求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对治国理政提出一系列新部署
(14)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5)“四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信息化、、城镇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6)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着力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着力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着力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立足点
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17)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18)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19)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党委领导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20)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是关系人民福祉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5.对党的建设作了新概括
(21)党的建设的主线党的建设的主线党的建设的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22)全党必须增强全党必须增强全党必须增强““四种意识四种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6.其它一其它一些重要的新提法些重要的新提法
(23)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24)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6)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关键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 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7)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工促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关系。
(28)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29)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0)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