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内部资料:文献学历年试题(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4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5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6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7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8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9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0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1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2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3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4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5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6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7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8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9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0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1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2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3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4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5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6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7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8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9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0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1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2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3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4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5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6页
共37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7页
共37页
第二篇:经典内部资料:文献学历年试题((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最新整理)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4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5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6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7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8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9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0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1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2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3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4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5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6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7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8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19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0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1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2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3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4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5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6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7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8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29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0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1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2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3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4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5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6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第37页
共38页
《文献学》历年自考试题
长江收集
说明:本试题的答案均由出自本人的观点,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如果与你们的观点相悖,请以你们的观点为准!特此申明!
第38页
共38页
第三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家》中觉新形象
论文作者:郑巧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电信公司指导教师:孙志刚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050104122851
2010年12月
论文提要
高觉新是《家》中的男主人公,是小说里面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他生长在封建没落的大家庭中,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养成了懦弱、服从的性格。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成为他的哲学。他与梅相爱,却因母亲间的嫌隙无缘结合,他不敢反抗也不反抗,至使其郁闷痛苦,梅也因此郁郁一生,年轻早逝。然而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因为,觉新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五四思想影响了一代人。觉新在这样的年代里,既有向往新生活的想法,又有被旧时代旧思想的束缚,成为一个夹缝人,使其性格具有双重性。他对家庭有一种无奈的责任感,他顺应时代,又按耐不住内心的彷徨恐惧、对于弟妹的追求,先是反对,最后于梅、瑞珏的死使他产生了叛逆之心,背着家庭给弟妹以支持,将希望寄予觉慧身上,显示出他的思想已发生巨变,也预示着封建大家庭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论《家》中觉新的形象
《家》写成于1937年2月,它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历史,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高觉新从小生活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弟的大家庭中,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就是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注定要继承家业以续高家,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生活的开端。
懦弱的服从与内心的呐喊
(一)高觉新的服从性。
1、觉新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受孔孟之道影响极深,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
(1)他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本可以上大学,而且他本人也梦想着走进大学校门,并想上德国学化学,但毕业的当天,父亲的一句话便将他的梦击碎。当父亲让他早日成婚,以续家业时,他无言以对,“不作声、只有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温和的”,他把父亲的话“都听懂了,只有点着头,表示愿意服从父亲的话”。而当他回到房中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破灭的梦想而哭”。这一切都显示了他性格上的懦弱,他没有勇气为自己争取幸福,对于抓阄而决定的婚事,对于自己前程的安排他一点反抗的意见都没有,毫无怨言地顺从了父亲的意愿,做高家“贤孝的儿子和孙子”。
(2)新婚后,觉新短时期内满足了,忘掉了一切,以为自己是幸福的,直到父亲又安排他去做事,才又回到现实中,对于父亲的安排,他不表示“愿意或不愿意”,只是听着、应着,心中想着“一切都完了”,便上班了,从此平淡、麻木地与妻过着平静的家居生活,这也明显的体现了,他性格上的服从性。
(3)当马乐山为觉民提亲时,他不敢公然反对祖父,便求助于占卜,当占卜的结果与他的愿望相悖时,大失所望,自我安慰到“我算尽力做到了”,他以为他所能够做的就只是这么一点点。觉民不满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觉新遵从爷爷的吩咐,对觉慧施加压力,力劝觉民服从家庭的决定。
(4)瑞珏临产前,为避免陈姨太等人所说的“血光之灾”觉新遵从家庭的决定,毫无怨言的忍受了一切,将瑞珏迁往城外,当瑞珏一声声悲惨的呼喊觉新“他在哪儿?他为什么还不来看我”?„„当时觉新绝望的遵从张嫂的话,立在门前,不敢有越轨行动,导致了瑞珏的惨死。
2、由于觉新所处的环境与地位,传统的忠孝思想主宰了他的一切行为,做为人家要他做的事,在他看来好像是他应尽的义务。
他不敢用思想去想,他害怕面对现实,面对心爱的少女与原本美好的前程,于是他按父亲的意愿,打牌、看戏、喝酒,去应酬一切。自己明白是在演戏,但是他已麻木了,没有悲哀,没有快乐,“只有疲倦”。
“他的一生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是因为这所谓的“应尽的义务”使他放弃了前程、幸福,尽力去迎合他人,无论多忙都要陪陈姨太等人打牌替他们跑杂。
(二)、内心中的呐喊
1、尽管觉新没有勇气争取幸福,然而他毕竟是青年,当时代气息吹到成都之后,便马上迎合,迅速接受了新思想,于是他一方面信仰新思想,一方面又顺应旧环境生活下去,成为两个弟弟讥讽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2、觉新虽然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但他并不糊涂,生活中是非观念非常鲜明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更痛苦。
他渴望幸福,他深知对梅的感情无法忘怀,当他与梅再次相逢时,无限辛酸,不敢对面梅,苦涩地问梅:“你还肯饶恕我吗?”这一段无法忘怀的情感成为他一生痛苦的一个焦点,对梅的喜爱暴露出他内心中的痛苦和愧疚。
梅去世以后,面对心爱的人,他终于袒露了心事,露出他内心中强烈的情感。“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眼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在给儿子海臣喂奶的问题上,他内心中的呐喊喷薄而出,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他爱孩子,不愿雇奶妈来喂奶,而由妻子自己抚养孩子。”他坚持已见不为族人的流言所动,体现了他身为人父的爱之深之切。
作为感情的煎熬,他爱梅而欲求不得,爱得十分痛苦,两个女人在他心灵深处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在感情上他与梅、瑞珏处于相同的地位上,双方的态度是平等的,这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觉新如此压抑自己,把一切深埋于心,在他的心中也产生了一种呐喊,但是他不能反抗,没有能力去做争取幸福的努力,而把心中一切寄予觉慧,把光明留给他,自己不能做的事让觉慧去做,露出了他性格上的反叛的一点光亮。
彷徨、痛苦中生存的夹缝人
觉新生活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间,而对着新思潮与旧家庭,他内心中充满了矛盾与彷徨,他内心清醒地认识到大家庭的未来必然是崩溃的结局,但传统的伦理道德、孔孟之道,又使他痛苦的按家族观念等级观念去做,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他在新思想与旧势力的夹攻下,以逃避现实的“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去应付他人,在夹缝中苦苦地挣扎着,这个大家庭使他窒息,却又唯唯诺诺地服从他人的意见,他痛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与梅、瑞珏的感情纠葛,一是他的前途灰暗,他不敢正视自己,如同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于是他便逃避,装糊涂混日子。
1、当他在父亲去逝后,平静地担起大家庭重担时,对于大家庭 腐朽没落勾心斗角的另一面,他也曾抗争,但遍体鳞伤。奋斗毫无结果,于是他发明了新的处理处世方法:避免冲突,迎合他人。并在可能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因为他觉得陈姨太等长辈永远是那样,他不能够说服她们,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对于一个青年人在窒息的大家庭中,他已染上了十足的暮气,他活着只为了挑起担子,维持父亲留下的这个家,但他内心中为永远没有实现的梦想而哭泣。
2、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长子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成了众人的攻击目标,他想顺应时代,又时刻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感,自觉地循规蹈矩维护旧礼教。当陈姨太等人让瑞珏迁往城外时,并用绝望的悲声说:“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啊”。连自己也痛恨自己“连自己的妻子也无法保护”,当觉慧觉民劝他反抗时,他嘲笑自己似地说:“你们胜利了我才失败了,他们把对你们的怨恨全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你们得罪了他们,他们只向我一个人报仇”。“你们都可以向我说什么反抗、说什么奋斗,我又向哪个说这些漂亮的话?”
3、梅的问题上,觉新处于两难之间,梅回省城来,使他麻木的心重新被激活,一方面他在情感上难忘钱梅芬,梅的不幸勾起他深层次的愧疚感,一方面他又觉得多想到梅对不起深爱自己的瑞珏,毕竟他也有娇妻爱子。他无法宽恕自己当初的懦弱,痛恨自己,无法解脱两难的心情。他的情感被两个女人占据着。
在“团年”时,觉新故意逗引弟妹发笑,拣“母夜叉孙二娘”为绰号行酒令,引得举座皆笑,第二天却躲在“晚香楼”上想心事。觉慧劝他珍惜身体,不要拼命吃酒时,他终于说出了心底里的话:“吃醉了倒觉得日子容易过了,这也就是我的一个战略”。觉新渴望幸福,而父亲母亲的决定使他与瑞珏成为夫妻,许多事情与他内心的强烈愿望相违背,欲求不得,这使他痛苦,强做笑脸去应付他人。
4、觉新受弟妹的影响、爱生活,他的一切希望在海臣和弟弟身上,只有他人才可以完成他不敢去做,却极想做的事情,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当祖父做主,将淑英许给陈克家的儿子时,他说过几句在祖父看来是孝顺的话后便马上放弃了努力,在觉民的婚事上,他也曾努力想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但家族内部强大的旧势力,使他放弃了努力。正如他痛苦地对觉慧所说的:“他们(指长辈)只晓得他们的意志应当有人服从,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没有用”。他不敢反抗家族,但他内心也同情觉民,于是他最终也背着家庭给觉慧以最大的支持。
5、觉新代表了“五·四”时期具有朦胧新思想的受传统观念影响极深的年青一代,他在痛苦中生存,在夹缝中挣扎,他的心中除了懦弱,还有些自暴自弃,他没有勇气与旧势力抗争,眼看梅、瑞珏,鸣凤一步步被旧势力推向死亡道路,这使他更痛苦,更想逃避。可是现实生活无情的捉弄了他。让他亲眼目睹这一切,亲身体会到这一切,感到切肤之痛,使他内心的血一滴滴的向下流。
无奈的责任、胆怯的反抗
作为高家长房长孙的高觉新,不想过早负担起家庭的重任,可懦弱的服从性使他放弃了青春、幸福,面对父亲的嘱托,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当父亲把重担交于他手中时,他觉得只有牺牲,别无他法,正如他对觉慧痛苦的讲述一样:“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幸福。”“我每想到爹病中的话,忍不住要流泪,我觉得我除了牺牲外,再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为了妈我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好好地做人,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以一生为赌注,以牺牲前途、幸福为代价负起了无奈的责任。对于高家这个大家庭来说,高觉新的家长责任是一个象征性的,表面上他是高家这个大家族中长房的主家人,实际上这个大家庭的决定权在高老太爷和那些男性长辈手中,他们主持着这一房的一切事情,高觉新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傀儡,他瞻前顾后,无法决定自己和弟妹的事情,一切都听命于他人。没有坚定的主见,没有反抗的念头。
对于觉新这一“贤孝”的行为,是封建大家庭对他灌输的“愚忠、愚孝、愚仁、愚义”造成的,这种“贤孝”是服从整个制度、整个礼教为前提的。
他想脱离苦海,内心里对觉慧觉民有羡慕之情,虽然说他对觉慧的思想行为并不完全理解。在这个大家庭中他躲避争斗,以求过几天平安日子,让自己变得糊涂一点。
对于自己的一生,觉新已失去了信心。对于儿子他寄予了一生的期望:“希望他将来不要做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他内心中明白这份责任的代价,可他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对于觉民的新事,作为长兄,他觉得应该帮助弟弟,而又不敢公然对抗家庭,便放弃努力,违心地规劝弟弟顺从爷爷的决定。当鸣凤、梅、瑞珏一个个相继去世,面对挚爱的亲人他终有所悟,明白了一生中控制自己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给予反叛的觉慧以最大的支持,虽然这些帮助是不敢公开的,并要觉慧出走后来一封信责备他,掩人耳目,以免遭到大家庭中恶势力的中伤,迈出了怯生生的反抗的第一步,这显示出了一线光明的希望。觉新的反抗是经历了痛苦的挣扎而迸发的。当妻子去世后,觉慧提出到上海读书时,他为了不失去弟弟,曾极力地劝阻觉慧的决心,他十分伤心,既害怕家族势力,又哀叹自己的命运。在觉慧的责备下,以坚决的语调说:“我做不了事,你可以做„„我们秘密进行„„”。
他热爱自己的弟弟,最终还是支持觉民逃婚了;在觉慧离家出走时,他打破了双重性格,为他筹措路费。他还在心里说:“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高觉新这一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大哥的影子,同为长房长孙,作者的长兄在传统思想与旧势力的压榨下,不敢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忍受了一切不公,牺牲了青春、爱情、一生的幸福,最终走上了毁灭的道路。他不想死,他热爱生活,他想生存,可现实的重负使他痛苦,不能忍受,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巴金含泪写下高觉新这一最后露出一线光明前途的青年形象,正是以高家这一黑暗的大家族来控诉旧制度、旧礼教、旧迷信对青年一代的危害。但觉新比作者的大哥勇敢,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懦弱,在给海臣喂奶的问题上敢于坚持已见,他决心把自己整个被丢弃的抱负放在儿子身上实现。这也是高觉新身上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高觉新的这份无奈的责任,令他感到压抑、窒息,他想将这付重担摔掉,脱离苦海,于是他拼命挣扎,他内心清醒地认识到他是没有力量抵抗旧制度、旧礼教的,因为他懦弱。
觉慧的出走引起他强烈的震撼,对于弟弟的同情与支持也预示着觉新必将觉醒,义无反顾地与家庭对抗。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韬主编
――人民主学出版社
2、巴金原著――《家》
第四篇: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新旧计划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考些什么科目?
[日期:2009-06-30]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网友 [字体:大 中 小]
全面围绕出题规律,准确分析总结考点,精准预测命题趋势,培养应试思维,掌握高分方法,轻松应对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
昭通市面向全国招聘950名教师,11月22日—24日报名!2011年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培训正在报名,让我们一起再创辉煌!
老师:您好!我是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国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的,英语通过了国家三级和四级,现在因为工作需要,要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考试。现在我想问一下,我要考些什么科目?有哪些科目可以免考或代替?非常感谢!
回复: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如下:
序号 现行计划课程名称 学分 原计划课程名称 学分
必考 选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经济学(公共课)6
3美学 6 美学(原为选考)4
4中国现代文学史 6 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6
5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7 中国古代文学史 8
6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7
7外国文学史 6(原计划无)
8语言学概论 6 语言学概论 4
9外语 14 外语 14
(新计划无)中国通史 8
任选二门 1 中国文化概论 5(原计划无)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4 中国古代文论 4西方文论选读 4 西方文论 4文艺心理学 5(原计划无)4马列文论 4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 选读(原为必考)4现代修辞学 4 实用修辞学 4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3
中学语文教学法 3
行政管理学 4
云南地方文化 3
秘书学 4
学分合计 6558
毕业考核 1.语言课综合考试或文学课综合考试二者选一 二者选一 不计学分
2.毕业论文
说明:
1、本专业必考课9门,选考课任选2门,总学分不少于65分。
2、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考)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文凭的,参加本专业本科段的应考者,均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三门课程。
3、申请免考外语课程的考生,必须加考3门选考课程。
4、在本计划实行以前,凡考试成绩合格,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者,可免考“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两门课程;通过“中国通史”课程者,可顶替一门选考课。
5、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的通知,原来按老计划参加考试的考生,凡通过“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门课程的,不再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只通过其中一门课程的考生,须参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考试。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n34368c182.aspx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
吴婉冬
【内容摘要】关羽一代英雄人物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他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让人非常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更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他高傲自负,并且缺乏战略眼光,所以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乃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 悲剧命运
我国四大名著其一的《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常言说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一代英雄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给人们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所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名作家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 1
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他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让人深深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叹息。
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共知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所以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他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现在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行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关羽面对如此强敌,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现在想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英雄人物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传说中的历史上“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
智勇双全足智多某的关羽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胸有成竹的指挥,使的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聪明善战的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而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在这紧急时刻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
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交口称赞。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常言道忠义难全。名著中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拍案叫绝“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有关关羽的义更是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名著人物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屡战屡胜,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最终一败涂地。分析关羽骄傲自满,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其自身是一重要原因:他创业时身经百战从没有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也不是自己的原因,仍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乃是自己骄傲的资本,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还有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想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道关羽生性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虽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虽然关羽是为英雄人物,但是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因为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虽然英雄但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名著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所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以至于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但是在这里却突出了他的义,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关羽的这种表现,更突出了他的忠义。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
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外,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也写出了他的有勇没谋的个性。以至于后来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鉴于这种原因,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有勇无谋的策略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
结束语:
因为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罗贯中在这里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此作品让人读了拍案叫绝,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他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让人非常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更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