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
1.感冒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2.咳嗽
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哮病
冷哮证: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热哮证: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虚哮证: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4.喘证
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5.肺痨
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气阴耗伤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阴阳虚损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6.心悸
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瘀阻心脉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7.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气滞心胸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痰浊闭阻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寒凝心脉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8.不寐
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心肾不交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心胆气虚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9.痫病
风痰闭阻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痰火扰神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瘀阻脑络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心脾两虚证: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心肾亏虚证:癎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10.胃痛
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肝气犯胃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瘀血停胃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脾胃虚寒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11.呕吐
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食滞内停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肝气犯胃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12.腹痛
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13.泄泻
寒湿内盛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湿热伤中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脾胃虚弱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肾阳虚衰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肝气乘脾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14.痢疾
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阴虚痢: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15.便秘
热秘: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气秘: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冷秘: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16.胁痛
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瘀血阻络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肝络失养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17.黄疸
热重于湿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湿重于热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脾虚湿滞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湿热留恋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肝脾不调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18.头痛
风寒头痛: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
风热头痛: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风湿头痛: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血虚头痛: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痰浊头痛: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肾虚头痛: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
瘀血头痛: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19.眩晕
肝阳上亢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痰湿中阻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瘀血阻窍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20.中风
风痰入络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风阳上扰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痰热腑实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痰火瘀闭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痰浊瘀闭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脱证(阴竭阳亡):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风痰瘀阻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21.水肿
风水相搏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湿毒浸淫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水湿浸渍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湿热壅盛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脾阳虚衰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肾阳衰微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瘀水互结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22.淋证
热淋: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石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气淋: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膏淋: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劳淋: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23.癃闭
膀胱湿热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肺热壅盛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肝郁气滞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
浊瘀阻塞证: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脾气不升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
肾阳衰惫证: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24.阳痿
命门火衰证: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
心脾亏虚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肝郁不舒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
惊恐伤肾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达宗筋。
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
25.郁证
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气郁化火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痰气郁结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心神失养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心肾阴虚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26.血证
鼻衄
热邪犯肺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胃热炽盛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肝火上炎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齿衄
胃火炽盛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阴虚火旺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咳血
燥热伤肺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阴虚肺热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吐血
胃热壅盛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卫人网整理
肝火犯胃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气虚血溢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便血
肠道湿热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尿血
下焦湿热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肾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脾不统血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紫斑
血热妄行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阴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
气不摄血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27.消渴
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气阴亏虚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肾阴亏虚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阴阳两虚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28.内伤发热
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血虚发热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阳虚发热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气郁发热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血瘀发热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29.虚劳
气虚
肺气虚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脾气虚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肾气虚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血虚
心血虚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肝血虚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阴虚
肺阴虚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心阴虚证:心阴亏耗,心失濡养。
脾胃阴虚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肝阴虚证:阴虚阳亢,上扰清窍。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失于濡养。
阳虚
心阳虚证: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脾阳虚证: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肾阳虚证: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
30.癌病
脑瘤
痰瘀阻窍证:痰瘀互结,蔽阻清窍。
风毒上扰证:阳亢化风,热毒内炽,上扰清窍。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肺癌
瘀阻肺络证:气滞血瘀,痹阻于肺。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痰湿蕴肺。
阴虚毒热证:肺阴亏虚,热毒炽盛。
气阴两虚证:气虚阴伤,肺痿失用。
大肠癌
湿热郁毒证:肠腑湿热,灼血为瘀,热盛酿毒。
瘀毒内阻证:瘀血内结,瘀滞化热,热毒内生。
脾肾双亏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伤,阴虚火旺。
肾癌、膀胱癌
湿热蕴毒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瘀血内阻证:瘀血蓄结,壅阻气机。
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阴虚内热证:肝肾阴亏,虚火内生。
31.痹症
风寒湿痹(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痛痹):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着痹):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湿热痹: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痰瘀痹阻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32.痉证
邪壅经络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肝经热盛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阳明热盛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心营热盛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痰浊阻滞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阴血亏虚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33.痿症
肺热津伤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湿热浸淫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脾胃虚弱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肝肾亏损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脉络瘀阻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34.腰痛
寒湿腰痛: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湿热腰痛: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瘀血腰痛: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肾虚腰痛(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肾虚腰痛(阳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第二篇:执业医师考试辨证论治中医病证总结
一、中医内科笔记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参咳嗽平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喘脱回,肺脾六君肾生金。1.发作期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益肝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喘寒麻盖表麻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气虚耗生脉补,肾虚不纳肾气蛤,正虚喘脱参黑蛤。1.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5、肺痨:痨肺阴月虚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6、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水凌桂,瘀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桂甘龙牡汤】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7、胸痹:胸痹瘀府气滞柴,浊栝寒枳气阴脉,心肾阴天阳参右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阳补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8、不寐: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枣心脾归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9、癎病:癎病风定痰龙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癎★定癎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胃寒香良食保肝柴,湿热清中瘀失笑,阴亏贯芍虚寒建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舌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舌苔多薄白,脉弦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舌红少津,脉细数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舌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11、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饮夏苓肝四七,气香阳理胃阴麦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舌苔厚腻,脉滑实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舌苔白腻,脉滑
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2.虚证
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舌苔白滑,脉虚弦
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舌质淡,脉濡弱
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舌红少津,脉细数
12、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肝柴瘀血少腹逐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舌苔厚腻,脉滑
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舌质紫暗,脉细涩
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3、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脾胃虚参苓,肾阳四神肝乘痛 1.暴泻
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舌淡苔白,脉沉细
3)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舌淡红,脉弦
14、痢疾:痢湿芍药疫白芍,寒湿不正阴连驻,虚寒桃真休息连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舌苔黄腻,脉滑数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15、便秘:热秘麻仁气六磨,冷秘温硫气虚芪,血润阴增阳济川 1.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舌苔薄腻,脉弦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舌苔白腻,脉弦紧 2.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舌淡苔白,脉弱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舌淡苔白,脉细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舌红少苔,脉细数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舌淡苔白,脉沉迟
16、胁痛:胁痛郁柴胆湿龙,瘀阻血府肝络贯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舌苔薄白,脉弦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舌质紫暗,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17、黄疸:黄疸热茵湿五甘,胆柴疫毒犀角散,寒湿术附脾建中,湿四脾柴瘀逍鳖 1.阳黄
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舌苔黄腻,脉弦数
2)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2.阴黄
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舌淡苔薄,脉濡细
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苔腻,脉濡数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舌苔薄白,脉细弦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18、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血四物,肾元痰夏瘀通窍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证: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头痛证: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苔白腻,脉濡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证: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2)血虚头痛证: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痰浊头痛证: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4)肾虚头痛证: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5)瘀血头痛证: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19、眩晕:眩晕亢天气血归肾左,痰湿(浊)半夏瘀通窍 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舌红少苔,脉细数;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舌苔白腻,脉濡滑
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20、中风:中风入络白丸子,风阳天麻阴虚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脉,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亏虚左地黄 1.中经络证:
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汤—舌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舌红苔腻,脉弦细数2.中脏腑证: 闭证:
4)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5)痰火瘀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6)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苔白腻,脉沉滑缓
7)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3.恢复期证:
8)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苔滑腻,舌紫暗,脉弦滑
9)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舌质淡紫
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10)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舌红苔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21、水肿:风水越术毒豆毒,水湿皮苓湿热凿,脾阳实脾肾济武,瘀水互结桃物苓 1.阳水
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
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虚衰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22、淋证:淋热八石苇血蓟,气沉膏萆劳无比 1)热淋证: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3)血淋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证: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5)膏淋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6)劳淋证: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23、癃闭:癃膀湿正肺热清,肝郁沉香浊瘀当,脾气补春肾阳济 1)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24、阳痿:阳痿命门赞育丸,心脾归脾肝郁逍,惊恐启阳湿热泻 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 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 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 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 5)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25、郁证:郁证肝柴气郁栀,痰郁半厚心神甘,心肾天六心脾归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血益气★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26、血证:鼻衄热菊胃玉肝龙气血归;齿衄胃火清胃泻,阴虚火旺六味茜;咳血燥桑肝泻阴虚合;吐血胃热泻灰肝火龙气虚归;便血肠湿地槐气虚归,脾胃虚寒黄;尿血下蓟肾虚知,脾不统归,肾不固比;紫斑血热灰,气不摄归阴虚茜。
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
1)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4.吐血
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5.便血
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
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补肝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7.紫斑
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
27、消渴:上消肺热消渴方,胃热玉女气阴七(中),肾阴六味阴阳肾(下)
1)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3)下消证:
α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β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28、内伤发热:内伤发热阴清骨,血归阳肾气补中,气郁丹栀血瘀府,痰湿郁热黄中和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喝和中汤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29、虚劳:虚劳气虚肺补肺,心福脾君肾大补;血虚心血养心肝血物;阴虚肺沙心天王,脾胃益胃肝补肝肾左归;阳虚心保脾附肾右归 1.气虚
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证:补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
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
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养阴何谓★益胃汤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证:滋阴补肾★左归丸4.阳虚
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
30、癌病:脑瘤痰阻通窍汤,风毒上扰钩藤黄,阴虚风动定风珠;肺癌阻肺血府逐,湿蕴二栝阴虚沙,气阴两虚生脉固;肠癌湿热槐角丸,郁毒膈下脾肾补,肝肾阴虚知柏黄;肾癌湿热八正散,瘀血桃红脾肾补,阴虚内热知柏黄。I脑瘤
1)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
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 II肺癌
1)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
2)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行气化痰★二陈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
3)阴虚热毒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III大肠癌
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 2)郁毒内阻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 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 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 IV肾癌、膀胱癌
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2)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 3)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
31、痹证:风寒湿痹行防痛乌着薏,风湿热痹白桂痹,痰瘀双合肝肾筋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阻痹证:化痰行瘀,益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
32、痉证:痉邪壅羌肝经羚,阴明白增心营营,阴血物定痰浊导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33、痿证:痿肺津救湿热妙,脾胃术中肝肾虎,脉络瘀阻圣愈还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34、腰痛:寒湿腰痛甘姜苓,湿热四妙瘀血逐,肾虚腰痛阴左阳右
1)寒湿腰痛证: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证:
a肾阴虚证: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b肾阳虚证: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二、中医外科笔记
35、乳癖:乳癖肝郁痰凝逍遥蒌,冲任失调二仙四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36、蛇串疮:蛇串肝经郁热龙胆泻,脾虚湿蕴胃苓除,气滞血瘀疏肝红
1)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
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37、痔:内痔热凉下注脏,气瘀止痛脾虚补;静外下注萆薢散;混合参见内痔内痔治 I内痔
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
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II外痔
一、结缔组织外痔
二、静脉曲张性外痔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
三、血栓性外痔
血热郁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III混合痔【内治参见内痔】
38、脱疽:脱疽寒阳瘀桃红,湿毒四妙气阴鳖 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
39、肠痈:肠痈瘀滞牡丹藤,湿热复柴热毒脓
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 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40、崩漏:崩漏脾虚止崩汤,肾苁阳右阴左二,血热虚上实固经,血瘀逐瘀止血汤。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a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b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c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a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b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41、痛经:气滞膈下寒凝少,湿热调血虚圣愈,肾亏益肾调痛经解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汤 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补肾填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42、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方良,肾阴左归合二至,阳右俱虚二仙二至合1)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43、带下病:带下过多脾虚完,肾阳内补阴知柏,下注止带热毒消;带下过少肝肾左,血枯瘀阻小营煎 I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 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II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
44、胎漏、胎动不安:胎漏胎动肾虚寿,血热保阴气血胎,血瘀桂茯合寿胎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45、产后发热:产后感邪五味失,外感荆穗血瘀生,血虚补中发热退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
46、不孕症:不孕肾气毓麟珠,阳温阴养肝郁开,瘀阻少腹痰湿苍导 1)肾虚证:
a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b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c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四、中医儿科笔记
47、肺炎喘嗽:肺炎喘嗽常与变,寒华热闭银麻杏,痰热五虎合葶苈,毒热黄三阴沙参,肺脾气虚参五味,心阳虚衰参附龙,邪陷厥阴羚角清 1.常证
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48、小儿泄泻:湿热葛根芩连汤,寒藿食保脾虚参,脾肾阳虚理中四,小儿泄泻变证随,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救逆 1.常证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变证
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五、传染病
49、水痘:邪伤肺卫银翘散,邪炽气营清胃解,汤剂一服水痘消 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50、痄腮:痄腮常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服之解,热毒壅盛普济消,变证陷入邪心肝,清瘟败毒服之痊,毒窜睾腹龙胆泻 1.常证
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窜睾腹证:清泻肝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六、中医伤科笔记
51、桡骨下端骨折:分为a伸直型b屈曲型
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NORMAL:桡骨远端的关节面向掌侧倾斜为10°~15°,向尺侧倾斜为20°~25°。
伸直型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
屈曲型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
扎上三条布带固定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儿童骨折早期治则: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中后期内服药可减免;中年骨折按三期辩证用药;老人骨折中后期着重养气血、壮筋骨、补肝肾;解除固定后,均应用重要熏洗以舒经活络、通利关节。
52、颈椎病:分为a神经根型颈椎病b脊髓型颈椎病c椎动脉型颈椎病d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的一些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药物治疗:治拟补肝肾、祛风寒、活络止痛,可内服补肾壮筋汤/丸,麻木明显者:全蝎粉,眩晕明显者:愈风宁心片,急性发作,颈臂痛较重者:舒筋汤。
5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痛及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急性期或初期治宜活血舒筋:舒筋活血汤,慢性期或病程久者,体质多虚,治拟补养肝肾、宣痹通络,内服补肾壮筋汤;兼有风寒湿者,宜温经通络,大活络丹。
第三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总结--8.内科病证
针灸学
内科病证
第一单元 中风
一、中风的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1.中经络
主症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2.中脏腑
主症
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二、中风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 醒脑调神,疏通经络。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气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级、曲骨、关元。
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头晕配风池、天柱、完骨。
操作 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虚补实泻法操作。
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第 1 页
针灸学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水沟 内关
配穴 闭证配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 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二)其他治疗
1.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2.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用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第二单元 眩晕
一、眩晕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见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兼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者为气血两虚;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者为肾精不足。
二、眩晕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阴陵泉、中脘、丰隆。
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操作 常规针刺。2.虚证
治法 补益气血,益精填髓。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配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操作 常规针刺。
(二)其他治疗
1.头针法 取顶中线、枕下旁线,用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2.耳针法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神门、额、内耳,每次取3~5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3.三棱针法 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第 2 页
针灸学
第三单元 面瘫
一、面瘫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主症 以口眼喎斜为特点。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若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侵袭;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气血不足。
二、面瘫的治法
(一)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配穴 风寒证配风池。
风热证配曲池。
恢复期配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鼻唇沟浅配迎香。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
乳突部疼痛配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目合困难配鱼腰、申脉(昆仑)。
抬眉困难配攒竹。
流泪配太冲。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
(二)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轻叩,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2.电针法 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瘫中、后期。
3.刺络拔罐法 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恢复期。
第四单元 痿证
一、痿证的辨证要点
痿证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仆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痿证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肝、肾有关。感受外邪或相关脏腑受损,均可使筋脉失于濡润,肌肉弛纵不收而成痿证。痿证以虚证为主,或本虚标实。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第 3 页
针灸学
若见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舌红,苔黄,脉细数者为肺热津伤;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兼麻木不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浸淫;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者为脾胃虚弱;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兼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肝肾亏虚。
二、痿证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和气血,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 配穴 肺热津伤配尺泽、鱼际。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级。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脉络瘀阻配膈俞、血海。操作 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
(二)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沿患肢阳明经及相应夹脊穴反复叩刺,以微出血为度,隔日1次。,2.电针法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加电针仪,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
3.穴位注射法 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每次2~4穴。选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5~1.Oml,隔日1次。
第五单元 痫证
一、痫病的辨证要点
痫病常因情志失调、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脑络瘀阻而发病。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各种外因与内伤因素导致风、痰、火、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均可发病。本病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间歇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发作期:①大发作 发作前常有眩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先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发怪叫,二便自遗,发作后平复如常人。②小发作 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头部低垂,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数秒至数分钟后即可恢复。
间歇期:兼急躁易怒,咳痰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痰火扰神;兼胸闷,痰多,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闭阻;兼头部刺痛,或有脑部外伤史,舌质紫暗,脉涩者为瘀阻脑络;兼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腻,脉沉弱者为心脾两虚;兼神志恍惚,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者为肝肾阴虚。
二、痫病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发作期
治法 醒脑开窍,息风豁痰。以督脉及足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合谷 太冲 丰隆 操作 毫针泻法。水沟用雀啄法。2.间歇期
治法 化痰通络,息风舒筋。以任脉、督脉、足阳明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第 4 页
针灸学
主穴 鸠尾 筋缩 间使 阳陵泉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加神门、曲池、内庭。
风痰闭阻加合谷、风池、中脘。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
瘀阻脑络加膈俞、内关、百会。
夜发加照海;昼发加申脉。
操作 主穴毫针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操作。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心、肝、皮质下、神门,毫针刺,或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每次选用2穴,用维生素B1,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5ml。
第六单元 不寐
一、不寐的辨证要点
不寐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各种情志刺激及内伤因素导致火、痰等病理产物存留于体内,影响于心,使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不寐以虚实夹杂之证多见
主症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兼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心肾不交;夜寐多梦,易惊善恐,舌淡,苔薄,脉弦细者为心胆气虚;难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火扰神;眠而不安,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脾胃不和。
二、不寐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神门 照海 申脉 配穴 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公孙。
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神门、皮质下、心、肾、肝。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皮肤针法 自项至腰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用皮肤针叩刺至皮肤潮红即可。3.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来回走罐,以潮红为度。
第七单元 郁证
第 5 页
针灸学
一、郁证的辨证要点
郁证多与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肝气郁结,郁火、痰湿、神乱均可致气机郁滞,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而出现郁证。病久则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郁证以实证为多见,也可由实转虚。
主症 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兼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郁结;兼急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兼咽中如有物梗塞,舌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气郁结;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舌淡,脉弦者为心神惑乱;多思善疑,失眠健忘,神疲纳差,舌淡苔薄,脉细者为心脾两虚;情绪不宁,五心烦热,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肝肾阴虚。
二、郁证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取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百会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配丰隆、廉泉。
心神惑乱配通里、心俞。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操作 水沟用雀啄泻法,神门行平补平泻法,百会、内关、太冲用泻法,配穴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肝、心、神门、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电针法 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太冲,用连续波。3.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内关,用丹参注射液,每穴0.3~0.5ml。
第八单元 痴呆
一、痴呆的辨证要点
痴呆常与老年精气亏虚、情志失调、外伤及中毒有关。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由于禀赋不足或年事渐高,脏腑功能逐渐低下,瘀血、痰湿瘀阻脑络或气血、脑髓不足,脑窍失养,最终导致神明失用而发生痴呆。
主症 呆傻愚笨。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等;重者神情呆滞,言辞颠倒,行为怪僻,记忆障碍,智力衰退,生活不能自理等。
兼头晕耳鸣,腰酸骨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肝肾亏虚;兼步态不稳,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为气血不足;兼脘腹胀满,倦怠思卧,舌质淡,苔白腻者为痰浊蒙窍;兼善惊易恐,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不遂,舌质紫暗,脉细涩者为瘀血阻络。
二、痴呆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神益智,补肾通络。以督脉及足少阳、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百会 印堂 四神聪 神庭 风池 足三里 太溪 悬钟 配穴 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
第 6 页
针灸学
痰浊上扰配丰隆、中脘。
瘀血阻络配膈俞、内关。
操作 足三里、太溪、悬钟行补法,余穴平补平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皮质下、枕、心、肝、肾、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头针法 取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毫针行较强捻转刺激,或配合使用电针。第九单元 心悸
一、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多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七情刺激、素体胆怯及脏腑功能失常均可内犯于心,进而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而发病。心悸以虚证为多见,也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若因惊恐而发,兼气短自汗,少寐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弦者为心胆虚怯;兼失眠健忘,头晕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者为心脾两虚;兼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兼胸闷,动则气短,咳吐痰涎,面浮足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者为水气凌心;兼心痛阵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者为心脉瘀阻。
二、心悸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及脏腑俞募穴为主。主穴 内关 神门 郄门 心俞 巨阙 厥阴俞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配胆俞、丘墟。
心脾两虚配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
水气凌心配气海。
心脉瘀阻配膈俞。
善惊配大陵。
多汗配膏肓。
烦热配劳宫。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次选用1~2穴,每穴注射0.5 ml,隔日1次。
3.皮肤针法 取心俞、厥阴俞、巨阙、内关、膻中。叩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
第十单元 感冒
一、感冒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常与风邪或时行疫毒之邪侵袭、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卫。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固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主症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第 7 页
针灸学
若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喷嚏,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二、感冒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风池 大椎 太阳 列缺 合谷 配穴 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
头痛配印堂、头维。
鼻塞配迎香。
体虚感冒配足三里。
咽喉疼痛配少商。
全身酸楚配身柱。
夹湿配阴陵泉。
夹暑配委中。
操作 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可点刺出血。
(二)其他治疗
1.拔罐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三棱针法 取大椎、尺泽、委中、耳尖、少商。在大椎穴刺络放血,并拔火罐5~10分钟。委中、尺泽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令其血流自止。少商、耳尖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风热感冒。3.耳针法 取肺、气管、内鼻、脾、三焦、耳尖。耳尖点刺放血,余穴选2~3穴,采用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第十一单元 咳嗽
一、咳嗽的辨证要点
咳嗽的发生常与外感、内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从口鼻皮毛而人,肺卫受邪,肺气不宣所致,多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常,肺气不利,肺失宣降所致,邪实与正虚并见。1.外感咳嗽
主症 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若咳嗽声重,痰稀色白,伴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袭肺;咳嗽频剧,咳痰黄稠,伴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肺。2.内伤咳嗽
主症 咳嗽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若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滑者为痰湿阻肺;气逆咳嗽,阵阵而作,胁痛口苦,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者为肝火灼肺;干咳声短,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肺阴亏虚。
二、咳嗽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外感咳嗽
第 8 页
针灸学
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天突 中府 肺俞 列缺 合谷 配穴 风寒配风池、风门。
风热配大椎、曲池。
咽喉痛配少商放血。
操作 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做小幅度提插,使胸部有针感后,立即出针,或将针上提0.5寸后,留针。余穴毫针泻法。2.内伤咳嗽
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肩
配穴 天突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痰湿侵肺配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配膏肓、太溪。
咯血配孔最。
操作 天突操作同前,余主穴毫针平补平泻,或加灸。配穴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拔罐法 取背部第1~12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用留罐法,每侧5~6只罐,至皮肤瘀血为度。或选取大杼至膈俞,用走罐法,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2.皮肤针法 选取后颈部5~7颈椎两侧、气管两侧、天突、肘窝及大、小鱼际部进行叩刺,适用于外感咳嗽;或选取项后至背部1~7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颈前气管两侧、膻中、天突叩刺,适用于咳嗽日久,反复发作者。
3.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以白附子16%,洋金花48%,川椒33%,樟脑3%的比例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用胶布贴敷,每3~4日更换1次,以“三伏天”应用为佳。亦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量研成细粉,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3天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第十二单元 哮喘
一、哮喘的辨证要点
哮喘的发生常与外邪、饮食、情志、体虚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其发生多为痰饮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发作期多表现为气阻痰壅的实证,亦有素体肺肾不足或正气耗伤者,发作时表现为虚哮。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肾等脏气虚弱,兼有痰浊内阻之证。1.实证
主症 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伴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痰色黄或白,黏着稠厚,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阻肺 2.虚证
主症 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若喘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肺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虚。
第 9 页
针灸学
二、哮喘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肺俞 定喘 膻中 尺泽 列缺 配穴 风寒配风门、风池。
风热配大椎、曲池。
痰热配丰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 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不足配气海、脾俞。
肺肾两虚配阴谷、关元。
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 定喘穴刺络拔罐,余穴毫针补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膏肓、膻中、定喘。常用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上放少许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小时左右取掉,以局部红晕微痛为度。
2.皮肤针法 取鱼际至尺泽穴手太阴肺经循行部、第1胸椎~第2腰椎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循经叩刺,以皮肤潮红或微渗血为度。
3.穴位埋线法 取肺俞、定喘、膻中。用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将0~1号铬制羊肠线1~2cm,埋入穴位皮下。4.耳针法 取对屏尖、肾上腺、气管、肺、皮质下、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用弱刺激,每周2次。
第十三单元 呕吐
一、呕吐的辨证要点
呕吐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恼怒伤肝,横逆犯胃,或忧思劳倦,内伤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呕吐初病多实,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实证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若呕吐清水或稀涎,食久乃吐,舌淡,苔薄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呕吐酸苦热臭,食入即吐,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因暴饮暴食而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者为饮食停滞;呕吐多因情志不畅而发作,嗳气吞酸,胸胁胀满,脉弦者为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脘痞纳呆,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停;饮食稍有不慎即发呕吐,时作时止,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弱者为脾胃虚寒。
二、呕吐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第 10 页
针灸学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 中脘 胃俞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邪客胃配上脘、公孙。
热邪内蕴配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痰饮内停配膻中、丰隆、公孙。
肝气犯胃配阳陵泉、太冲。
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饮食停滞配粱门、天枢。
腹胀配气海。
肠鸣配脾俞、大肠俞。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中脘、足三里、内关。药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6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 选胃、贲门、食道、口、神门、交感、皮质下。每次3~4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第十四单元 胃痛
一、胃痛的辨证要点
胃痛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胃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若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伤胃;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瘀血停胃。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
二、胃痛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寒邪犯胃配胃俞、神阙。
饮食停滞配梁门、下脘。
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
脾胃虚寒配神阙、脾俞、气海。
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太溪。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可持续运针1~3分钟。内关中脘均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
第 11 页
针灸学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胃、十二指肠、肝、脾、神门、交感。疼痛剧烈时毫针刺以强刺激,双耳并用;痛缓时宜轻刺激,或用揿针埋藏、压丸法,两耳交替。
2.穴位注射法 选足三里、胃俞、脾俞、肝俞。每次2穴或一侧穴位,交替进行。药用复方当归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2~3ml,隔日1次。适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所致的胃痛。
第十五单元 泄泻
一、泄泻的辨证要点
外感风寒湿热及饮食、起居、情志失宜等均可引起泄泻。病位在肠,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胃、肝、肾有关。各种外邪及内伤因素均可导致脾虚湿盛,肠道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脾失健运是病机关键。急性泄泻以实证为多见,慢性泄泻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为多见。1.急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泄泻次数多,多属实证。
若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身寒喜温,苔白滑,脉濡缓者为寒湿内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肠腑湿热;泻下恶臭,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吞酸,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食滞肠胃。2.慢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便泻次数较少,呈间歇性发作,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面黄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气虚弱;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阳虚衰;泄泻肠鸣,腹痛攻窜,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舌淡,脉弦者为肝气乘脾。
二、泄泻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天枢 水分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配神阙。
湿热伤中配内庭、曲池。
饮食停滞配下脘、梁门。操作 毫针泻法。神阙穴用隔姜灸。2.慢性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加脾俞、太白。
肝郁加肝俞、太冲。
肾虚加肾俞、命门。
操作 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取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穴0.5~1.Oml。
第 12 页
针灸学
2.穴位贴敷 取神阙穴。用五倍子、五味子、煨肉果研细末各等量混合,食醋调成膏状敷脐,每日1次。适用于慢性腹泻。
3.耳针法 取大肠、脾、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第十六单元 痢疾
一、痢疾的辨证要点
痢疾多与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基本病机是邪壅肠腑,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脉络受伤。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五种类型。痢疾初期多实证,日久可由虚转实或虚实夹杂。
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兼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湿热痢;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里急后重甚,壮热口渴,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疫毒痢;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苔腻,脉滑者为噤口痢;痢下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则下痢脓血或黏冻,临厕腹痛里急,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者为休息痢。
二、痢疾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取手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 天枢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 湿热痢配曲池、内庭。
寒湿痢配中脘、气海。
疫毒痢配大椎、中冲、十宣。
噤口痢配内关、中脘。
休息痢配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配百会、长强。
操作 关于平补平泻,余主穴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寒湿痢、休息痢可加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每次3~4穴,急性痢疾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慢性痢疾用轻刺激,亦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穴参照基本治疗,用小檗碱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1.Oml。
第十七单元 便秘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体虚、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使肠腑壅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若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秘;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秘;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冷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虚秘。
第 13 页
针灸学
二、便秘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主穴 天枢 大肠俞 归来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配合谷、内庭。
气秘配太冲、中脘。
气虚配脾俞、气海。
阳虚配神阙、关元。
血虚配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 主穴毫针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神阙关元用灸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大肠、直肠、三焦、腹、交感、皮质下。毫针针刺,或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穴0.5~1.0ml 第十八单元 阳痿
一、阳痿的辨证要点
阳痿的发生常与劳欲过度、七情所伤、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宗筋,与肝、肾、心、脾相关,在经脉上主要与足厥阴、足少阴、阳明经相关。多因情志不遂、猝受惊恐、湿热浸淫、房事不节等原因致使气血不足,宗筋失养或宗筋受灼而弛纵所引起。阳痿有虚实之分,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临房时早泄,随之疲软,或虽能性交,但不经泄精而自行疲软。
兼时有滑精,头晕耳鸣,舌淡白,脉细弱者为肾阳不足;兼心悸易惊,胆怯多疑,苔薄白,脉弦细者为惊恐伤肾;兼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者为心脾两虚;兼阴囊潮湿,瘙痒腥臭,小便赤涩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湿热下注;兼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肝郁气滞。
二、阳痿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关元 肾俞 三阴交 配穴 肾阳不足配命门、腰阳关。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惊恐伤肾配志室、胆俞。
湿热下注配中级、阴陵泉。
失眠或多梦配内关、神门、心俞。
食欲不振配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配志室、阳陵泉。
操作 主穴毫针补法,可用灸;针刺关元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前阴放散。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每次选3~5穴。针刺施以弱刺激,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选用胎盘组织液、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每穴注入药液0.5~1ml。
第 14 页
针灸学
第十九单元 癃闭
一、癃闭的辨证要点
癃闭常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及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与三焦、肺、脾、肝等脏腑的气机失利密切相关。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气郁滞、瘀血结石阻塞尿路或脾虚气弱、肾阳衰惫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小便不能,而成癃闭。本病分为虚实两端,实证多为湿热、气滞、瘀血、结石影响膀胱的气化;虚证为脾虚气弱、肾阳衰惫,使膀胱气化无权,形成癃闭。
主症 排尿困难。
若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膀胱湿热;兼咽干烦渴,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肺热壅盛;兼情志抑郁,舌红,苔薄黄,脉弦者为肝郁气滞;尿细如线或点滴不通,兼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者为浊瘀阻塞;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大便不坚,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虚气弱;排尿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亏虚。
二、癃闭的治法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主穴 中极 膀胱俞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湿热内蕴配委阳、曲池。
肺热壅盛配尺泽、肺俞。
肝郁气滞配太冲、肝俞。
淤血阻滞配曲骨、血海。
操作 毫针泻法。膀胱充盈者,中极等小腹部穴不能直刺,应向下斜刺、浅刺。2.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经、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穴 关元 脾俞 肾俞 膀胱俞 秩边 配穴 脾气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肾阳虚弱配太溪、阴谷。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配气海、曲骨。
操作 秩边用泻法,余主穴用毫针补法,可用温针灸。配穴用补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每次选3~5穴,毫针中强刺激,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敷贴法 取神阙穴。用葱白、冰片、田螺或鲜青蒿、甘草、甘遂各适量,混合捣烂后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加热敷。
第二十单元 消渴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消渴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因素有关。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又以肾为关键。内外因素渐致脏腑功能的衰减与失调,终致。肾阴不足,肺胃津伤,燥热内盛而发为消渴。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俱虚。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可分为上、中、下三消。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第 15 页
针灸学
若见烦渴多饮,口干咽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者为肺燥津伤(上消);多食易饥,口干欲饮,苔黄,脉滑实有力者为胃热津伤(中消);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亏虚(下消);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者为阴阳两虚。
二、消渴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配穴 肺燥津伤配太渊、少府。
胃热津伤配内庭、地机。
肾阴亏虚配复溜、太冲。
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
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
操作 主穴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胰胆、肺、胃、肾、内分泌,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每次选取2穴,用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小剂量胰岛素,每穴0.5~1.0ml,隔日1次。
第二十一单元 癫狂
第二十二单元 颤证
第二十三单元 胁痛
第 16 页
第四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
第一单元、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助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胃寒呕吐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风中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8.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煎服1-3g,反藜芦 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小儿夜啼不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阳气。(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第二单元、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宜先煎 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4.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三、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6-9g,煎剂易致呕吐,多作丸散 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7.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9.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1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12.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13.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散肿。有毒 14.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1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6.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17.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苦寒,有小毒 18.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19.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四、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3.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无汗骨蒸之要药。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反藜芦 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先煎3小时以上
五、清虚热药
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2.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疔疮。3.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4.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
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第三单元、泻下药
一、攻下药
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3.番泻叶:泻下通便。
4.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二、润下药
1.火麻仁:润肠通便。
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三、峻下逐水药
孕妇忌用 1.甘逐:泻水逐饮,消肿散结。2.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3.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藻戟芫遂俱战草 4.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不宜与巴豆同用
5.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第四单元、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1.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2.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3.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4.蕲蛇:祛风,通络,止痉。5.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二、祛风湿热药
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3.豨签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4.絡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5.雷公藤:煎服,10-25g,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g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3.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绒毛有止血作用。第五单元、化湿药
1.藿香:化湿,止呕,解暑。2.佩兰:化湿,解暑。
3.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尚能明目 4.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5.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6.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7.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第六单元、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1.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2.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3.猪苓:利水消肿,渗湿。
4.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袪痰。包煎 2.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3.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4.瞿麦:利水通淋,破血通经。
5.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6.海金砂:、利尿通淋,止痛。
7.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8.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蒿:利胆退黄,解毒疗疮。
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第七单元、温里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煎服3-15g,有毒,先煎0.5-1小时 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3.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煎服1-4.5g,宜后下,畏赤石脂
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7.高良姜:温中止痛,温中止呕。8.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第八单元、理气药
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3.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尚可治脏器下垂 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5.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6.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7.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8.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9.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10.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11.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12.柿蒂:降气止呃。
第九单元、消食药
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2.神曲:消食和胃。
3.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4.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5.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6.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第八单元、驱虫药
1.使君子:杀虫消积。小儿每岁1-1.5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服用忌饮茶 2.苦谏皮:杀虫疗癣。有毒,文火久煎。
3.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对绦虫疗效最佳 4.雷丸:杀虫消积。
5.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第十单元、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
1.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尤善治尿血,血淋
2.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 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下焦血热便血。烫伤之要药 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5.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6.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二、化瘀止血药
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止痛。2.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3.蒲黄:止血,化瘀,利尿。
三、收敛止血药
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3.棕榈炭:收敛止血,止泻止带。4.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四、温经止血药:
1.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2.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第十一单元、活血祛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2.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3.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畏丁香 4.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5.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6.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7.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二、活血调经药
1.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反藜芦 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3.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4.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5.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6.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三、活血疗伤药
1.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孕妇忌用
2.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0.3-0.6g。孕妇,体虚者忌用 3.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4.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
5.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1-2g。丸散。
四、破血消癥药
1.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孕妇,经多忌用
2.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功效同上,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 3.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第十二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反乌头 2.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孕妇忌用 3.禹白附: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4.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3-6g,用量不宜大 5.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包煎 6.白前:降气化痰。
二、清化热痰药
1.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反乌头。2.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反乌头。3.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滑肠通便。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5.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6.前胡:降气祛痰,疏散风热。7.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8.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9.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三、止咳平喘药
1.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小毒,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2.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3.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4.紫菀:润肺化痰止咳。5.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6.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7.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8.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利水作用强。
9.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不可多用,中毒严重出现呼吸麻痹死亡
第十三单元、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药
1.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只入丸散,0.1-0.5g。有毒,入药只生用忌火煅 2.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丸散不可多服。3.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宜先煎
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只入丸散,1.5-3g,忌火煅
二、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2.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3.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4.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第十四单元、平肝熄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打碎先煎。
2.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外用燥湿收敛。3.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煅用)4.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因含微量砷,不宜长期服用 5.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6.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二、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3g单煎2小时以上。研末0.3-0.6g 2.牛黄:化痰开窍,凉肝熄风,清热解毒。入丸散剂0.15-0.35g孕妇慎用 3.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4.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痉。后下
5.天麻:息风止痉,平抑潜阳,祛风通络。
6.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3-6g大毒,孕妇慎用。7.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8.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9.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第十五单元、开窍药
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入丸散剂0.03-0.1g 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只入丸散0.15-0.3g。3.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4.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噤口痢
第十六单元、补虚药
一、补气药
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文火另煎。反藜芦 2.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反藜芦 3.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4.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5.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6.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7.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8.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
9.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10.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11.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二、补阳药
1.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1-2研末吞服 2.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3.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4.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5.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6.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8.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9.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10.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11.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12.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3.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14.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三、补血药
1.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2.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3.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4.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5.何首乌:制用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6.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四、补阴药
1.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3.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4.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5.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6.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7.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8.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9.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肝肾阴虚及早衰证。10.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11.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12.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13.鳖甲:滋阴潜阳,清热除蒸,软坚散结。
第十七单元、收涩药
一、固表止汗药 1.麻黄根:固表止汗。
2.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二、敛肺涩肠
1.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2.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3.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4.五倍子: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5.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6.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外)敛疮生肌。
三、固精缩尿止带
1.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止汗。2.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3.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4.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5.莲子:固精止带,健脾止泻,益肾养心。6.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7.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第十八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1.雄黄:解毒,杀虫,祛痰截疟。二硫化二砷,内服0.05-0.1g入丸散,不可久服。孕妇忌用,忌火煅
2.硫黄:(外)解毒杀虫疗疮,(内)补火助阳通便。治疗疥疮要药 3.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4.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5.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内服0.015-0.03g入丸散,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5.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第十九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1.升药:拔毒,去腐。
2.砒石:含砷矿物。内服一次用量0.002-0.004g入丸散。3.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炮制后用。
4.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内服1.5-3g入丸散。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杜仲、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第五篇: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多为
A.血性
B.脓性
C.清亮
D.毛玻璃混浊
E.深黄色
以下哪项可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A.伤寒
B.过敏性鼻炎
C.急性大失血
D.脾功能亢进
E.系统性红斑狼疮
对于前列腺、精囊腺、直肠前部检查应采取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左侧卧位
C.左侧卧位
D.膝胸位
E.端坐位
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提示
A.腹膜壁层受刺激
B.腹膜脏层受刺激
C.内脏神经受刺激
D.胃肠痉挛
E.脏器肿大
下列哪项可出现奇脉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二尖瓣狭窄
C.扩张型心肌病
D.左心功能不全
E.重症哮喘
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的病因一般不考虑
A.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B.风湿性肺动脉瓣狭窄
C.房间隔缺损
D.二尖瓣狭窄继发肺动脉高压
E.功能性杂音
下列心脏疾病中,哪种一般无震颤
A.室间隔缺损
B.动脉导管未闭
C.二尖瓣狭窄 D.肺动脉瓣狭窄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下列哪项不是干啰音的特征
A.吸气和呼气均可闻及,但常吸气最明显
B.性质、数量、部位易变
C.音调高亢
D.可以同时有几种不同的干啰音存在E.有时不用听诊器也能昕到
气管右偏,左胸叩诊为实音,应考虑
A.右侧胸腔积液
B.左侧胸腔积液
C.左肺肺炎
D.肺气肿
E.左侧肺不张 10 下列哪项语颤增强
A.肺气肿
B.支气管炎
C.肺炎
D.气胸
E.胸膜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