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延东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致辞时间
刘延东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致辞时间:2010-10-08 16:28来源:口译网 作者:口译网 点击:1740次
2010年5月2日,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以下为讲话全文:
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致辞 国务委员 刘延东
中国南京,2010年5月2日
Speech on the Fourth Chinese-Foreign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um Liu Yandong, State Council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y 2, 2010, Nanjing
各位校长、企业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Dear Presidents and Entrepreneurs, Ladies and Gentlemen, Friends, Distinguished Guests,在生机勃勃、春花烂漫的美好时节,我们在六朝古都南京欢聚。前晚,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今天,南京又迎来了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次论坛不仅有全球知名大学校长,还首次邀请了企业界和驻华使馆的朋友们,可以说群贤毕至,蓬荜生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良好祝愿!
In this beautiful season, with trees coming back to life and spring flowers blossoming, we are delighted to gather in Nanjing, the capital of six dynasties in my nation’s imperial past.The night before last, Expo 2010 was unveiled in pomp and pageantry in Shanghai.Today, the Fourth Chinese-Foreign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um opens in Nanjing, where presidents of world-renowned universities are joined by entrepreneurs and diplomats from across the world.Your precious presence, indeed, makes this assembly hall shine in splendor!Please allow me,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xtend our warm congratulations on the convocation of this forum, and convey our warmest welcome and sincerest wishes to all of you, our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afar.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层对话,是分享智慧、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自2002年以来,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这既为中国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朋友们近距离观察、认识中国和中国高等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
The Chinese-Foreign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um is a venue for high-echelon dialogues on university spirit and innovative ideas;it is also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where wisdom is shared and consensuses earnestly sought.This forum, having taken place previously on three occasions since 2002,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China to draw on the world’s advanced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s a window through which our fellow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can observe and understand China and its higher education at close quarters.本次论坛立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繁荣发展,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绿色大学建设、大学与企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大学和企业应对共同挑战,增进民众福祉,开创美好未来,更好地肩负起促进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The theme of the currant forum, “Enhanc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meant to promote glob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risis.In the next few days, we shall put our heads together for a dialogue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n the building of eco-friendly university campuses, on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es, and on other major topics concern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Such a dialogue will mean a great deal for rallying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es in coping with challenges,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ushering in a promising future, and better fulfilling our historical mission and honoring our social obligations to human progress.女士们,先生们:
Ladies and Gentlemen!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使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与文明,但是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疾病防治、贫富差距、重大灾害、公共安全和重大经济金融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也使我们面临着共同的风险与挑战。各国都在思考,力图在反思过去中把握未来,在应对挑战中创造机遇。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孕育着巨大转变。开辟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需要新的视野、新的智慧、新的方法、新的科技,更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The world today is in the thick of major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readjustments.The deep-going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fused the destinies of the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in a kith and kin relationship.Humanity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and civiliz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confronted with unforeseen risks and challenges, which find expression in a series of global problems in climatic chang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ain safety,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major disasters, public security and crucial economic and monetary issues.Reflecting on the past, every nation today is endeavoring to grasp the future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while rising to the challenges.As the new millennium enters its second decade, monumental changes are brewing 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s of the human society.We are in urgent need of new ideas, wisdoms, metho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we need to close our ranks and concert our ef forts so that we can create a promising future for the human society.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77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00倍,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但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着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资源环境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举措。我们倡导创新发展,即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路子;我们倡导绿色发展,即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倡导和谐发展,即切实改善民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我们倡导和平发展,即以自身的发展给全球发展带来更多的贡献和机会,与世界各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所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是既对自己未来负责、也对世界未来负责的发展道路。
China is a fast growing rising economy that embraces one fifth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and its all-round effort to build up an affluent society is now in a critical stage.Over the last 60 or so years, New China has increased its economic aggregates by 77-fold, its urban residents’ income by 150-fold, its rural residents’ earnings by 100-folds, and its per-capita life expectancy from 35 to 73 years.Despite all these solid facts, China today remains a developing country whose 1.3 billion people are pursu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a scale unmatched in world history.Our road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fraught with stern challenges, includ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low-qua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complex social conflicts that are typical of a society in transition.New driving forces and new sources of growth are badly needed in this country in order to achieve all-round,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at is wh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the concept of placing human beings before anything else, adopted a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et 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s its overriding strategy.We advocat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ely on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new and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revamp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follow the road of renovating the incentives and promoting growth from within the economy.We advocate eco-friendly development, save energy, reduce waste discharge, advance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strive to build a society that is resource-economical and conservation-conscious.We advoca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in a down-to-earth way, promot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safeguard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nd furnish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very citizen.We champion peaceful development, seek to contribute more to the world and bring more opportunities to it through our own development.We collaborate with other nations on an equal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footing and for an all-win situation, and join them in building a congenial world of last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Ours is a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ith a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China itself and for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as well.女士们,先生们:
Ladies and Gentlemen!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中国先贤曾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过去30年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基础还是在教育。正因如此,中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成了拥有2.6亿学生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年前的1%提升到24%,财政教育投入10年来年均增长19%。特别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导致财政收入减缓情况下,去年教育投入仍然增长25%,其中投入800亿元为1000万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
Educ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of all undertakings for a nation’s rejuvenation and development.Just as a Chinese wise man of yore put it, “Respecting education and persuading people to learn are fundamental to the building of a nation;promo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are foremost tasks of government.” China’s fast growth over the last 30 or so years would not have happened without the support of education.China’s future hinges on talents, and the basis of its development rests with education.That is why we have adopted a strategy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always put a premium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We are in the possession of the world’s large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260 million students;fre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norm across the land;the gross attendance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risen from 1% three decades ago to 24% today;fiscal funding for education has registered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19% over the last decade.It is worth noting that last year, despite a slowdown in the fiscal revenue’s growth rate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risis, our government increased its education funding by 25%, including 80 billion yuan that was spent to raise the salaries of 10 milli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同时,全面布局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蓝图,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使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In the meantime, the nation has worked out the State Outline--Program for Medium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Among other things, this blueprin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2010-2020 period calls for universalizing education from preschool to senior middle school, delivering education equally to every one, offering quality education in richer and more varied ways, furnishing an integral framework for lifelong education, better adapt educa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nd letting our people live in more bliss and with dignity.大学作为教育事业的最高殿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高地,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的新潮流,大学在引领未来中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为此,在未来十年里,我们确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将推进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The supreme hal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is a platform for grooming innovative talents, a cradle for new knowledge, new ideas and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 spiritual hom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ity.In the face of the new tendency in glob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asks for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drive, and of the new trend in which diverse civilizations seek to live in harmony, our universities haven taken it upon themselves an unprecedented mission that is at once noble and historical.In the next ten years we shall strive to develop world-caliber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a distinctly Chinese way;we shall promote innovation in our school-running concept, mode of edu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increase investment to build vast contingents of top-notch teachers;and we shall enable our universities’ three major functions--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to promote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and boost education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第一,我们将进一步彰显大学人才培养功能,以开放合作集聚人才培养的新优势。
Firstly, we shall give further precedence to universities’ education function, and pool competent talents to cultivate new national strengths by way of opening up and cooperation.当代大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考验中,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
As the most critical challenge confronting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raising education quality is not only the mainstream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world in the 21st-century, but also the central task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我们将大力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一是更加注重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更加注重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三是更加注重包容性,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四是更加注重选择性,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We shall spare no effort to overhaul the traditional mode and system of evaluation by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firstly, to innovation, which means to enhance our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and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secondly, to comprehensiveness, which means to promote all-round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enable them to better adapt themselves to future social changes;thirdly, to magnanimity, which means to foster, in our students, a global vision and high-minded respect for diverse cultures;fourthly, to selectivity, which means to provide our students with more flexible and diverse learning opportunities.我们将通过开放合作汇聚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将完善专博结合、文理兼容的课程新体系,为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We shall accumulat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rough opening up and cooperation to vastly improve the quality in university education.We shall put forward a completely new curriculum that combines special and general learning and encompasses subjects in both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so as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tructure available to our students.我们将创立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和建设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
We shall create new mechanisms by which universities can teach in collaboration with research institutes,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nd by which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fieldwork capabilities by taking part in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我们将探索中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引进优秀教师和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推进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We shall also explore new pattern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in grooming talents, recruit outstanding teachers from abroad, expand exchanges of students with other nations, and encourage our universities an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to supplement and benefit each other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第二,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以联合共享开辟科学进步的新领域。
Secondly, we shall further intensify universities’ func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pen up new field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by way of cooperation and mutual sharing of resources.当前,全球处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世界正迎来创新密集与产业振兴时代,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合作共享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中国把发展新能源、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鼓励大学在创新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技术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
The world today is on the eve of a new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shering in an epoch of intensiv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across fields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are fast catching 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China has shifted it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trategy to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ing, biopharmacology,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other ris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our universities have a major role to play in renovating crucial basic theories and lifting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on the chai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重大共同挑战,鼓励大学加强经济金融、历史文化、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交流、研究不同发展模式和构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提供智力支持。
In rising up to major global challenges, China encourages its universities to step up research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history, culture,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ield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he nation provides intellectual support on the causes to respect diverse civilizations, promote trans-cultural exchanges, study different modes of development, and foster a sensible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a new economic order.我们倡导大学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自由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索。我们将进一步构建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开放的格局,促进科技资源联合共享,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水平。我们将培育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我们将支持不同国家、不同大学间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激发创新潜能,产生倍增效应。
We encourage our universities to follow the inherent laws gove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o let go of themselves in exploring into unvisited territories.We step up a pattern in which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can reach out to each other, promote the shar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raise the efficiency and level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We cultivate teams for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encourag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speed up the incubation of new sources of disciplinary growth.We encourage nations and universities to collaborate in various forms, including building joint laborato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and other innovative platforms that help tap innovative potentials and allow research results to multiple.第三,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引领开拓创新文明进步的新空间。
Thirdly, we shall further extend our universities’ function in social service and encourage them to play a leadership role in opening up new vistas for progress in civilization.大学只有与社会紧密互动,才能彰显自身价值,真正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只有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功能与成就。
A university can let its value shine through, truly put itself at society’s service, and become a leader only when it can interact intimately with society.Only by feeding it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esults back to society can a university’s functions and achievements be embodied.我们主张大学广泛参与科学普及,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我们倡导大学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这是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深厚土壤。我们鼓励大学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We maintain that universities must be extensively involved in popularizing science, disseminating advanced culture, and raising public attainments i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that they must also work to become trend-setters for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mores.We encourage every university to foster a distinctively innovative culture and turn it into a rich soil for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alents and inventions.We encourag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to their own hands i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 set great store by the roles of brain banks and think tanks.今天,许多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加入到论坛中,展现了校企合作的强烈愿望。我们主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大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鼓励企业支持大学提高办学水平,这既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也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Today, we are happy to see many far-sighted entrepreneurs participate in this forum to show their ardent desire for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We believe that production, scholarship,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combined;we go all out to speed up the convers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results into real productivity;and we encourage universities to help enterprises upgrade their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urge enterprises to support universities in raising their school-running level.These are important ways for universities to serve society and for enterprises to honor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大学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还应当自觉承担起人文交流的功能。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大学要成为人文交流的先锋,为促进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才能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实现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As major carriers of our n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consciously perform their function in promoting exchanges in humanities.Such exchanges pave the way for people-to-people, heart-to-heart communication, and are therefore fundamental, pioneering, extensive and sustainable.Universities should pioneer in such exchanges and make still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iversity, harmony and coexistence of civilizations.Only when more and more people come to respect and enjoy each other’s cultures can they overcome differences in social system, ideology and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see their wish for a harmonious world come true.女士们、先生们:
Ladies and Gentlemen!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虚拟空间代替不了面对面的坦率交流,高清晰度的视频代替不了真实的笑脸。来自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与企业家们集聚一堂,相互启迪、凝聚共识、激发创造,这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We are righ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but virtual space cannot replace candid face-to-face exchanges, and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cannot replace a real-life winsome smile.The fact that university presidents and entrepreneurs of different nations, faith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can come together to inspire each other, seek consensuses, and promote innovation will have an extensive and sustained impact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an impact that will also extend to society as well.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高等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优秀领导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衷心希望大家携起手来,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层次,丰富论坛的内容,使论坛成为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互动平台,成为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开放平台,成为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的友谊平台,成为立足前沿、国际知名的高端平台。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将引领高等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高度,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All those present today are outstanding leader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business world.As the old saying goes, “There are always other hills whose stones are good for working jade” – meaning that the advice from someone else may help overcome one’s own weaknesses.It is therefore my sincere hope that we shall work hand in hand to elevate and enrich this forum and turn it into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exchanging ideas and sharing wisdom, an open platform for pragmatic coope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 friendship platform for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trust, and a high-end platform that towers over the frontiers and puts its name on the world map.It is my belief that with our concerted efforts, we shall be able to lead higher education to a new height of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our wisdom and strength to world peace and the progressive cause of humanity.最后,预祝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Finally, let me wish the Fourth Chinese-Foreign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um a resounding success.谢谢大家!
Thank you!
原文链接:http://
第二篇:致辞在第致辞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
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致辞
(2010年5月2日)
刘 延 东
各位校长、企业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生机勃勃、春花烂漫的美好时节,我们在六朝古都南京欢聚。前晚,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今天,南京又迎来了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次论坛不仅有全球知名大学校长,还首次邀请了企业界和驻华使馆的朋友们,可以说群贤毕至,蓬荜生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良好祝愿!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层对话,是分享智慧、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自2002年以来,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这既为中国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朋友们近距离观察、认识中国和中国高等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本次论坛立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繁荣发展,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绿色大学建设、大学与企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1 探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大学和企业应对共同挑战,增进民众福祉,开创美好未来,更好地肩负起促进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使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与文明,但是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疾病防治、贫富差距、重大灾害、公共安全和重大经济金融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也使我们面临着共同的风险与挑战。各国都在思考,力图在反思过去中把握未来,在应对挑战中创造机遇。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孕育着巨大转变。开辟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需要新的视野、新的智慧、新的方法、新的科技,更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77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00倍,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但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着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资源环境制约、经济增长的质 2 量和效益不高、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举措。我们倡导创新发展,即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路子;我们倡导绿色发展,即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倡导和谐发展,即切实改善民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我们倡导和平发展,即以自身的发展给全球发展带来更多的贡献和机会,与世界各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所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是既对自己未来负责、也对世界未来负责的发展道路。
女士们,先生们: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中国先贤曾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过去30年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基础还是在教育。正因如此,中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成了拥有2.6亿学生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高等 3 教育毛入学率从30年前的1%提升到24%,财政教育投入10年来年均增长19%。特别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导致财政收入减缓情况下,去年教育投入仍然增长25%,其中投入800亿元为1000万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同时,全面布局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蓝图,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使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大学作为教育事业的最高殿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高地,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的新潮流,大学在引领未来中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为此,在未来十年里,我们确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将推进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一,我们将进一步彰显大学人才培养功能,以开放合作集聚人才培养的新优势。当代大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考验中,最 4 为关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我们将大力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一是更加注重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更加注重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三是更加注重包容性,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四是更加注重选择性,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我们将通过开放合作汇聚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将完善专博结合、文理兼容的课程新体系,为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我们将创立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和建设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将探索中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引进优秀教师和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推进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二,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以联合共享开辟科学进步的新领域。当前,全球处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世界正迎来创新密集与产业振兴时代,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合作共享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中国把发展新能源、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鼓励大学在创新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技术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重大共同挑战,鼓 5 励大学加强经济金融、历史文化、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交流、研究不同发展模式和构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提供智力支持。我们倡导大学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自由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索。我们将进一步构建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开放的格局,促进科技资源联合共享,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水平。我们将培育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我们将支持不同国家、不同大学间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激发创新潜能,产生倍增效应。
第三,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引领开拓创新文明进步的新空间。大学只有与社会紧密互动,才能彰显自身价值,真正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只有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功能与成就。我们主张大学广泛参与科学普及,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我们倡导大学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这是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深厚土壤。我们鼓励大学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今天,许多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加入到论坛中,展现了校企合作的强烈愿望。我们主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大学加快 6 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鼓励企业支持大学提高办学水平,这既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也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大学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还应当自觉承担起人文交流的功能。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大学要成为人文交流的先锋,为促进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才能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实现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女士们、先生们: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虚拟空间代替不了面对面的坦率交流,高清晰度的视频代替不了真实的笑脸。来自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与企业家们集聚一堂,相互启迪、凝聚共识、激发创造,这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高等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优秀领导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衷心希望大家携起手来,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层次,丰富论坛的内容,使论坛成为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互动平台,成为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开放平台,成为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的友谊平台,成为立足前沿、国际知名的高端平台。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将引领高等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高度,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预祝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三篇:刘延东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刘延东
(2010年11月13日)
各位校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第十六届亚运会隆重举办之际,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共商亚洲高等教育发展大计与合作愿景。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良好的祝愿!
本次论坛以“亚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探讨当今亚洲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课题,推动高等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对于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高端引领作用,更好地肩负起共创繁荣和谐亚洲、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亚洲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地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区。前几天,我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在城市足迹馆中,我看到了数千年前的亚洲,当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位于亚洲的三大世界文明古国已展示
出先人的杰出智慧与创造。在许多亚洲国家馆,我又看到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亚洲,当世界经济处于曲折复苏之际,亚洲展示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亚洲这片富有生命力的热土,书写了人类文明发祥地和世界主要宗教发源地的光辉篇章,见证了东方文明历经沧桑而兴旺不衰的奇迹。
当今亚洲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稳定与繁荣的新兴力量。过去10余年,亚洲经受了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近期的国际金融危机,亚洲各国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了深厚友情,创造了共同财富,促进了各国自身的繁荣发展和地区的和谐稳定,也对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亚洲的经济总量已由1990年占世界总量的15%跃升为25%。有人说,亚洲地区将从负债的亚洲跃升为富裕的亚洲,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亚洲的重视与期望。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国际体系如何变革,亚洲各国之间互利共赢的目标不能变,民主公平的原则不能变,相互尊重的方向不能变,同舟共济的精神不能变,和谐发展的理念不能变。现在,亚洲各国在更高水平上的新一轮发展已经拉开序幕,未来全球的繁荣发展与文明进步将更加与亚洲紧密相联。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亚洲仍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贫困饥饿、恐怖主义、疾病蔓延的威胁远未 1
清除,促进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包容和谐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任务更加繁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亚洲各国虽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维护国家主权、加快经济发展、弘扬公平正义、增进国民福祉的目标是相同的;应对国际金融和能源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遏制疫病蔓延、环境恶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是相似的;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意愿是一致的。
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一员,是亚洲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同亚洲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目标是维护和平与稳定,加强交流与合作,追求繁荣与发展,实现互利与共赢。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得到了全面深化,其深度和广度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涉及19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年初全面建成,树立了亚洲区域合作的典范。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憧憬和希望、富有竞争和挑战的新时代,大交流促进大合作,大合作促进大发展。随着亚洲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区域内政治互信更加牢固,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人文交流更加深入。面向未来,构建亚洲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赢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赖于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以教育为重要载体的人文交流是人与人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对于增进各国共识、推动区域发展、构建和谐亚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
亚洲的高等教育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有着近邻的区位优势,日益成为促进人文交流、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亚洲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蓬勃开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交流发展道路。目前,中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增多,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中阿高教合作研讨会等平台已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双边多边互动的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交流内涵不断深化,战略共识进一步增强,形式日趋多元,形成了以高层互访为带动、以教育交流为纽带、以科研合作为重点、以学生流动为基础的交流渠道,中国赴亚洲留学及亚洲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分别超过20万和15万。基础更加牢固,中国同多个亚洲国家已建立或准备建立青年交流机制,实施了“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等项目,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了彼此友谊,深化了交流合作,形成了辐射效应,夯实了社会基础。影响更加深远,人文交流合作关系迈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呈现出官方与民间并举、旅游与贸易并行、艺术与文化并重的良好态势,共同利益不断拓展,共赢意识加快提升。
亚洲各国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不仅凝聚着中国和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凝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劳与汗水,也凝聚着在座各位朋友的智慧与贡献。在此,我谨向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连续30多年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特别重视加强与亚洲各国在消除贫困、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寄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成了拥有
2.6亿在校学生、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有力保障了亿万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今年7月,中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谋划未来10年教育发展蓝图,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一,坚持优先发展,即发展规划、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力争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第二,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第四,坚持促进公平,加快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就学困难和学习困难而失学。第五,坚持提高质量,从加强教师、教材、教法三个环节入手,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我们要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大学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创新人才培育的高地,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诞生的摇篮。我们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
第一,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将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我们将加强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将推动大学开展全方位社会服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进程。大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支持大学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尊重和欣赏彼此国家的文化。只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的功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大学的价值与使命才能充分彰显。
第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大学的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支持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形成政府为主体、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发挥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第三,切实增加投入,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财政收入减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两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仍然增加了50%。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优势学科,推动教育信息化。政府投入将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第四,实行开放办学,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我们坚持办学向社会开放,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扩大社会参与。推动校际开放,不同学校之间互认学习成果,贯通升学渠道,让学生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所在的广州,2000多年前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它和“陆上丝绸之路”一起,成为亚洲文明交流的桥梁和世界文明交汇的重要动脉,是亚洲各国人民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今天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亚洲的共识在增多,共同利益在增加,相互需求在增强。我们应以更加深远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亚洲的高等教育完全可以为亚洲实现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愿提出四点倡议:
第一,立足高远,服务大局。把人文交流作为重大战略,提升层次,充实内容,加大投入,为增进各国互惠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加强交流,深化合作。运用好现有平台,拓展领域,扩大范围,分享经验,合作办学,支持高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全面拓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以高端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为重点,扩大留学生规模,共同培养创新型、国际型高端人才,提高区域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中国真诚地欢迎更多的亚洲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深造。
第四,创新机制,持续发展。亚洲世代友好,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我们应探索青少年交流的新渠道新内容,以留学生交流为主导、青少年夏令营为补充,健全长效机制,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保持人文交流的后劲和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大交流大合作时代。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更需要我们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有亚洲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各位大学校长的齐心协力,亚洲的高等教育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文交流
一定会硕果累累、大放异彩,亚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后,预祝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国内外名校校长齐论道
中国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时间,最快20年
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这些国外顶尖大学校长的眼中,中国高校当前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在5月2日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2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及121位国内大学校长济济一堂。记者专访了5位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校长,请他们为中国高校把脉、“挑刺”,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
专访大学校长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为世界顶尖名校,理查德·莱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本科教育还缺两个内容
绝大多数的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欧洲大学及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可以借鉴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切?莱文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因为通过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使他们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设想一个政府的领导以前学过历史,又学过道德哲学,同时还学过经济、心理学的话,那么他胜任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目前中国有许多的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北京大学在2001年推出了元培项目,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同时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在复旦大学,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在南京大学,也开始按大类招生,学生在报考的时候不再需要去填报某一个专业,而且第一年会有60多门通识教育的课程供他们选择。
互动式讨论让学生学会挑战
具体到教学方式上,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系统,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而美国的模式就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说是一种小班授课,他们会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现在美国的顶级大学的考试,一般来说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他们去解决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两个方面,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教学风格要改变起来更困难。因为进行小班授课成本会更高,而且即便进行了小班授课也不能够保证学生就一定会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因此教师就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对于中国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中国大学的校长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不少,可见对教师教学方法进行培训相当重要。而那些在国外学习过的大学教授,他们改变起来可能更容易。另外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各个大学之间校际的交流,也会加快这一个过程。总之,莱文认为通识教育对中国来说好处大于坏处,而培养学生这样的评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对中国来说也是好处大于坏处。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中国需要敢挑战权威的学生
和耶鲁不同的是,牛津大学并未采取通识教育,他认为,各国应根据国情来采取自己的教育方式,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使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有思辩的能力,而中国最缺的就是敢挑战权威的学生。
是否敢挑战权威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不同
汉密尔顿说,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作为一个科学家,也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在我的博士生项目里面学习,他们非常优秀。因此从教育的结果来说,我觉得东西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如果要说到差异,在我看来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的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这也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要鼓励中国的学生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不过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中国学生也在发生变化,3月份,我来到北京,在北大和清华做了一些讲座,一些非常年轻的中国学生问了一些非常难的问题,对我进行了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我们也希望这种变化能够持续下去,慢慢形成一种习惯。
英国采取的不是通识而是专业教育
汉密尔顿说,在大学我们是通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才能,就像刚才前一位校长所说的,我们教育的目标,特别是一些名校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有思辩的能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办法,比如在美国有很多的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英国则形成鲜明对比,采取的是专业化教育。英国的中等教育本身就非常专业化,到了高等教育也是非常专业化的。在牛津大学我们的本科生参加一些独立的学习、研究、讲座,我们有一些每周几个小时的一对一或一对二教学。可以说,这些学生面对挑战的时候,已经无处可藏了,必须要直接面对一些问题。同时,使得学习有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习惯。牛津大学导师制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会挑战导师的解读。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做法都存在着,显然我们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有一点共性,就是我们都应该把人才当做最重要的资源,并且不断反思如何更好支持他们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
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要20年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到底在哪里?斯坦福大学校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高校应该从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建设上来,而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20年。
现在到了中国大学重视质量建设的时候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认为,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个说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约翰·汉尼斯认为,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我看来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在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上,现在则已经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世界上只有少数一些大学能够成为顶级大学,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约快则20年,慢则50年。在这一点上,斯坦福大学发展的例子可供借鉴,在20世纪50年代时,斯坦福并不是世界知名高校,而20年后她已跻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和支持。二是重点发展工程、计算机、软件和医药等学科。三是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给中国大学“挑两点刺”
如果要给当前中国大学“挑刺”的话,汉尼斯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课程设置中,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收获。在斯坦福也有不少中国学生,他们刚来的时候,不敢提问不敢质疑,但看到身边的其他同学经常挑战老师,自己也慢慢在改变。第二点,中国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了。学生在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当然也有不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学校,这就另当别论了。
卓越的大学也不可能事事完美
汉尼斯认为,卓越是大学的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希望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实现卓越。但在每个领域都很完美,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关键的就是要找到重点,这个原则在每个国家都可以使用。比如在斯坦福也有这样的情况,以前也有过护士及建筑学方面的项目,但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把这些项目都关闭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把它们做好。还有一种可能性,在某一个领域,你没法做到一流,但是又觉得在这个领域我必须做下去,这个时候就要针对那个领域建立一些新的策略,对它进行重造重建,可能需要新的领导,然后有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规划,这才能够去保证我们所做的所有投资和资源不会被浪费。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
整个东亚要培养创新人才都很难
谈到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时,刘遵义表示差距很难量化,但20年内中国应该会有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中国高校面临的难题,也是整个东亚面临的困惑,这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
整个东亚培养创新人才很难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是本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热门议题。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尊师重道是个悠久传统,学生尊重权威,课堂上对教授观点不敢有异议,100%相信老师。在这种学术氛围下,何来创新。“爱因斯坦如果不是怀疑牛顿的观点,挑战权威,也不会有创新。”刘遵义说,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难。“如果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不敢质疑老师,你怎么能指望他到大学能质疑老师,挑战权威?”
“我不敢说香港中文大学创新氛围很浓,我们在积极营造这样的环境。”刘遵义说,在中文大学有很独特的书院制度,中文大学有四个书院:崇基、新亚、联合、逸夫书院。学生入校后,除了选择不同专业外,还要选择自己的书院。所有老师也都隶属于某个书院。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包括中国哲学、法国音乐等。所有本科生都会在这个书院里面,甚至吃饭都在一起,三四年下来,大家成为好朋友,跟老师非常熟悉。这种模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18岁就决定读什么专业太早了
在填报志愿方面,刘遵义认为,其实18岁就要让学生来决定读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的确太难了。很多学生、家长对专业的概念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听从建议选了医科,结果看到流血会晕倒。高校应该建立弹性机制,让学生可以更换专业,学生应选择最喜欢的事来做,如果做喜欢的事那会是一种享受,而家长则应充分尊重孩子。
剑桥大学副校长尹·莱斯里:
一流高校两方面缺一不可
已经走过八个多世纪的剑桥大学最青睐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剑桥大学副校长尹·莱斯里接受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有潜力的学生。
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剑桥大学更需要学生有专业学习能力。尹·莱斯里透露,剑桥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潜力,“面试中,考官可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确定学生是否有潜力。”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牢固,因此中国学生在国内的在校成绩,也将被列为选择时的重要标准。剑桥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同时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以便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剑桥大学录取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程序有所不同,研究生能否被录取,最关键要看导师,最好能够先明确你准备跟哪个导师,他认为你适合他的团队,才是最重要的。
一流高校包括两方面
谈到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话题时,尹·莱斯里副校长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太多,多了肯定称不上一流了,中国完全有希望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他表示,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表现在强大的科研竞争上,需要充足的科研经费,有一流的科研;其次,不仅是科研一流,教育一流不可或缺,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中国的大学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如何发现真正有才华的学生方面都有非常惊人的变化。至于现在的中国大学,应该有更多的大学成为研究带头人,同时还应该有能接纳大量学生的教育体制。
观点交锋
本科教育为就业还是培养未来人才
一位国内大学校长说,我们常说在本科阶段要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要以市场需求或者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本科阶段到底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一观点上,中国的大学和西方大学始终有一些交锋。
耶鲁大学莱文校长认为,美国有不同的教育机构,有很多的层次。有一些教育机构是专门培养最有竞争力、最高端的那些学生或者未来的人才。这些教育机构数量是比较少的,他们比较注重通识教育。还有很多的教育机构是职业培训机构。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是最高端的大学,也就是美国的最优秀的大学或者说是中国最好的100所大学,我们的任务不光是要培训一些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的,具有某种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培养一批未来创造中国、创新能力,培养出下一代领导人的一些人。而非常狭隘的职业教育是不足以迎接这些中国未来的挑战的。
一位国内大学校长向清华校长顾秉林提问:清华本科毕业的出国读硕士博士比例有多高?三年或者五年回国的比例有多高?如果不太高的话,这个原因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国情的原因,或者是我们的教育原因?
顾校长回答说:出国学习是不是好事?我认为是好事!我们在座的大学校长,我算是比较老的,有几个没有出过国?所以不要把出国当成坏事。我透露一个数据,最近这三年,清华本科生直接毕业以后出国的是15%,硕士生毕业直接出国的大概25%,因为这些学生基本上都得到了美国学校的全额奖学金。我个人认为本科生有15%到25%出国,这是正常的比例,太少了,说明你那个国家开放度不够;太多了,说明你的教育很成问题。
第二,对回国怎么看?不要以为,暂时没有回来就不爱国了,是两码事。回来我们欢迎,不回来,他们在国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很好。其实你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现在和国外非常紧密的合作和交流,很多是靠那些在国外工作的人所起的桥梁作用,因此暂时不回国也没什么关系。认为回国就非常好,不回国就怎么不爱国,我想这个观点太陈旧。
“圈外人”看大学教育
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及战略官科瑞格·蒙迪:
希望大学培养出敢冒险的学生
本届中外校长论坛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主办方还邀请了4位企业代表,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及战略官科瑞格·蒙迪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战略和长期投资,并掌管微软研究院。他从企业的角度对大学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蒙迪说,我们作为企业来说,是希望能够看到跨学科思考这样的一些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最终我们需要去和世界各地以及各个不同科学领域的人打交道,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跨学科的能力非常重要,合作能力也非常重要。此外,我认为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之一,就是敢于冒险的能力。如果作为商业界的领袖,不敢去冒风险,或者不适应一个冒风险的环境的话,我相信他未来是不会适应相关挑战的。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第五篇:在第四届中国海洋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第四届中国海洋论坛开幕式暨2008感动海洋
环保人物评选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2008年9月14日黄金海岸大酒店)
周江勇
尊敬的厉无畏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值此第十一届中国开渔节开幕之际,我们迎来了第四届中国海洋论坛暨2008感动海洋环保人物评选颁奖仪式的举行。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象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发展的上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中国海洋论坛开幕式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2008感动海洋环保人物的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象山地处东海之滨,海洋是大自然对象山的馈赠,是象山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统筹海陆发展,积极推进海陆一体化,以骄人的业绩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63位。
三年前的今天,中国海洋论坛在象山发起并永久落户 1
象山。三年来,我们共同见证着中国海洋论坛的蓬勃开展,也不断收获着中国海洋论坛带来的丰硕成果。我们相信,此次以“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海洋论坛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深化对海洋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使象山在海陆一体化科学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最后,祝第四届中国海洋论坛圆满成功!
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