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震概论ppt知识点总结。(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9:5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大学地震概论ppt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大学地震概论ppt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北京大学地震概论ppt知识点总结。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地震对科学方法论方面贡献 • 反演理论及方法 •(弹性波)波动理论 • 成像方法 • 复杂性科学

地震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 •

一、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宵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根据地震台风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三、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①主震型:通常包括主震和大量的余震。有些地震序列还包括一系列前震。

若地震序列中,特别大的地震只有一次,则称之为主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中、小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大量较小地震叫余震。• ②震群型: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着若干个震级相差不多的地震,而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时,称之为震群。在中国几个主要地震区都有震群发生,但其规模较小。天然地震的分类

• 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天然地震称为浅震;也称正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2)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 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2)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3)中强震:4.5

• 我国古代鳌鱼翻身的传说。

• 日本的“地震鲶”传说:地球靠一大鲶鱼支撑着,鲶鱼尾巴一甩就地震。古希腊的“气动说”。

• 中国人对地震的观察和记载是相当早的。《竹书纪年》所载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文字记载之一。

•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系统地开展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工作。将地震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弹性波与弹性回跳理论 • 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存在一个频率上限。• 弹性回跳理论(Elastic Rebound Theory):美国地震学家里德(H.F.Reid), 1910年。• 在无限、各向同性的均匀弹性介质中,仅有两种类型的弹性波传播,即纵波和横波。

• 但是在半无限、各向同性的均匀弹性介质或成层介质中,有可能出现一种弹性波,这种波的特点是:扰动的幅度随着离开界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或者说,扰动只局限于界面附近。通常称这种波为面波。

• 由于地球具有边界和内部分层构造,地震波不仅有纵波和横波,还有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环形、球形)。

• 面波是指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

• 在地震记录上,面波的振幅一般比体波大。• 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 不同周期的面波,其渗透深度不同;周期愈大的波,其渗透深度愈大。• 在半无限的均匀介质中,不产生勒夫波,而且它所产生的瑞利波没有频散。地震记录中出现勒夫波以及有频散的瑞利波,则说明地下的介质是不均匀的或是成层的。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

•(4)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5)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的能量比P波的强。

•(6)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一种无散的等容波。地震波的波序:

• 一般到序:P波、S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 地震波的传播

• 地震波的传播主要取决于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介质相关。• 地球内部介质性质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情形: • ①上下介质的性质、状态迥然不同,出现明显的分界面,地震波速度出现阶梯状跳跃,如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之间。地壳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

• ②上下介质的状态基本相同,但性质变化显著,呈现明显的分界面,如地幔中的细层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在分界面上的速度也有显著的变化。• ③在同一层内,地球介质也不是均匀分布的。一般来讲,由于地球介质是分层均匀、各向同性的,地球介质的密度、弹性参数等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地震波速度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两种特殊情形:一种是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称为低速层),另一种是随着深度增加速度异常增加(称为高速层)。震相

• 通常把在地震图上记录到的不同振动类型或通过不同途径的波所引起的一组一组的振动叫震相。

• 地震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解读地震记录的各个震相,并从中得到记录所携带的地球内部信息和震源信息。几个主要震相的特征:

• P:在震中距为100度的范围内,P将作为地震记录的第一个震相清晰地显示出来。一超过103度,其振幅就变小,这是因为进入地核的阴影区所致。当看到弱小的波时,一般认为那是在核幔边界上由于衍射而产生的,这类似于莫霍面衍射的Pn波。

• S:在震中距最大为100度的范围内,S往往以比P还大的振幅在地震记录上显示出来。超过100度时,虽然开始进入了地核隐区。• PP、SS(地面反射波):这两个震相在震中距超过20度是就开始与P或S分离。

• pP、sS:当发生深震时,在30-100度附近,在P、S之后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pP和P的到时差,以及sS和S的到时差,往往随着震源深度不同而差别很大,因此对确定震源深度非常有用。• PcP、ScS、pPcP、sScS(外核反射波):PcP、ScS或者是PcS、ScP常在震中距在30-40度左右显示出来。地震走时表:

• 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表。

• 走时表中各种震相的走时,是根据地震图(即地震波形的记录)中各种震相的到时来编制的。

• 为了准确地编制走时表,需要汇集大量的地震图,并对各种震相做出正确的识别和鉴定。

• 走时表是分析地震图、识别不同震相的主要依据。• 走时表提供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球内部结构探索

• 1906年:外核的发现(Oldham)

• 1909年:莫霍面的发现(Mohorovicic)• 1914年:古登堡古面的发现(Gutenberg)• 1936年:内核的发现(Inge Lehmann)

•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不同,地球可分为地壳、上下地幔和内外地核等几个大构造单元。其中,壳幔界面、幔核界面、内外核界面和上下地幔之间的过渡层,是十分明显的。

• 1959年海底扩张基本思想的提出。断层与应力

• 地震发生在断层上, 有些发生在老断层上,有些是新的断层破裂。• 断层滑动开始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应力和断层作用总结

• 三种主应力作用在断层上,两个水平的一个垂直的。• 如果垂直压应力

• 最大-正断层 • 最小- 逆断层 • 中等-走滑断层

弹性回跳理论的主要论点

• 1)造成构造地震的岩石体破裂是由于岩石体周围地壳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变超过岩石强度的结果;

• 2)这种相对位移不是在破裂时突然产生的,而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逐渐达到其最大值的;

• 3)地震时发生的唯一物质移动是破裂面两边的物质向减少弹性应变的方向突然发生弹性回跳。这种移动随着破裂面的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通常延伸仅数千米;

• 4)地震引起的振动源于破裂面。破裂起始的表面开始很小,很快扩展得非常大,但是其扩展速率不会超过岩石中P波的传播速度;

• 5)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在岩石破裂前是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储存在岩石中的。

地震的弹性回跳理论模型

• 由于构造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锁住的断层受到应力的作用

• 断层附近的介质发生变形,并蓄积着应变能。较弱的地方开始发生微破裂(地震前兆)

• 当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断层开始破裂并释放应力。这就是主地震。• 断层调整(余震)。

• 当断层周围的介质释放储藏的弹性能的时候,断层介质作断裂回跳。• 弹性回跳不是一次性全面完成的,未完成回跳的地方应力继续增加。• 陆续完成的回跳和调整形成一系列余震。地震与断层总结

• 断层是岩石破裂面的相互移动。• 地震沿断层发生。

• 断层面几何与应力相关。

•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断层作用类型的图示描述.• 虽然断层类型可以由地震波初动确定,但不能确定哪一个是真正的断层面。• 有两种可能:

• 真平面-断层面。• 假平面-辅助面。

板块边界类型

• 扩散边界—新的地壳在此产生。• 汇聚边界—地壳在此消失(消减带)。

• 转换边界—由于扩散边界的扩散速度差异而产生的走滑断层,板块之间在此作相互水平运动。

• 板块边界区域—有一定宽度的带,没有清晰的板块边界,相互作用不清楚。• 三种断层类型相对于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加强人口密集区地震监测与地震防范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途径。地震预测

• 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报 • 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年至10年)、短期(1日至数百日以下)。有时将短期预测进一步细分为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日至10日及以下)预测。• 目前研究地震预报的方法,主要在三方面:

•(1)地震地质方法,应力积累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地质环境有联系

•(2)地震统计方法,人们通常可以利用统计的方法去寻找地震发生的概率;

•(3)地震前兆方法,如果能够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任何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报地震。地震空区:

• 有地震倾向、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 是预测地震的一个重要依据。地震预报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 2.大地震的“非频发性”; 3.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震谣言

• “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传; • 跨国地震预报是谣传; • 地震小道消息是谣传;

• 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地震传闻更是谣传。地震仪与地震图

• 地震图也被称为地震记录 • 常见的地震仪一般由拾震器、放大器(换能器)及记录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由于米尔恩对地震观测的贡献,他被称为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震级和烈度

• 因为地震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所以用对数来压缩测量到的地震波振幅是很方便的。

• 精确的定义是:里氏震级ML是最大地震波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 由于一般振幅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少,里克特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

•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 由于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地质结构等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也不同。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震级小,破坏力不一定就小。所以,要反映地震实际的破坏程度,使用震级是不恰当的,这时要采用烈度。• 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 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 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地震动测量

• 用峰值加速度作为一种衡量地震动的参量在上世纪60年代得到发展峰值加速度并不随着距震源距离的增加而平稳地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它要受几种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一,走滑断层的面特别弯曲不平处,断层将产生突然增大的高频能量脉冲;

第二,不均匀的地壳岩石和山脉、溪谷等陡峭地形会使波长几百米的高频地震波,被散射或放大;

第三,厚的冲积土壤可能放大某些波,而削弱另一些波,这取决于土壤、岩石结构以及波的频率。地震波

•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3-6km/s,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6-10km/s,面波分瑞利波和勒夫波,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减轻地震灾害有两种途径: • 一种是地震预报; • 另一种地震工程途径,它是以长期预测为依据,规定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技术措施,使所建的工程能抗御未来发生的地震,即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从而极大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在地震中的损失。地震勘探

•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弹性波,来定位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确定考古位置、获得工程地质信息。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的信息。• 勘探地震学是勘探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地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油气资源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等方面工作。

• 勘探地震学与天然地震学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对象不同;(2)地震采集的方式不同;

(3)地震采集的仪器也有所差别。地震与海啸

• 最可能引发海啸的是断层破裂面在海底地表的逆冲断层地震。

• 产生海啸,需要三个条件:地震要发生在深海区,地震震级要大和具备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 海啸等级m和地震震级M之间有一个统计关系: • m=2.61M﹣18.44(10-1)

•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M<6.5的地震几乎不会引起明显的海啸。也就是说,小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会造成灾害,只有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才有可能引发灾害性的海啸。正因为如此。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是:海底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60km,同时地震的震级需要大于7.8级。• 海啸具有长波长,能量大和传播速度快三个特点。

• 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和滑坡海啸。

1.地震海啸: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发生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2.火山海啸 3.滑坡海啸

大多数海啸都是地震海啸,火山海啸和滑坡海啸很少发生,即使发生,破坏力也比较小。

• 相对受灾区来讲,海啸可分为近海海啸和远洋海啸两类。• 全球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的分布一致,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中亚地区。

• 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 中国海区地处太平洋西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有很长的海岸线。• 据历史记载,二千年以来,中国只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现一次。

• 古人经常把海啸和风暴潮混在一起,史书中虽有多次“海水溢”的记载,但大部分都是风暴潮引起的近海海面变化,海啸所占比例甚小。

• 1965年,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PTWC),许多国家还建立了类似的国家海啸警报中心。

• 海啸的产生是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产生海啸,事实上,大约只有1/4的海底强震才会引发海啸

第二篇: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 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

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 5.分类:

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

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

6.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

第二章 地震波

第一节 波的性质简述

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

第二节 地震波

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 vS(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

2.频率上限:波长 < 分子间距: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存在频率上限。(波长小到分子间距尺度时,介质不具备连续性,不能传播弹性波)3.地震波:体波(P波:与体变相应,S波:与切边相应)、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速度总比P波小,与S波的速度相等或小一些(瑞利波: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勒夫波:只有水平方向振动)、地球自由震荡、脉动

面波:周期越大的波,渗透深度越大;在半无限的均匀介质中,不产生洛夫波,而且它所产生的瑞利波没有频散。地震记录中出现勒夫波以及有频散的瑞利波,则说明地下的介质时不均匀的或是成层的。

波序:P波、S波、勒夫波、瑞利波、地震尾波。首播(侧面波)路径比直达波长,但速度快,超过一定临界距离后更快到达。地震波 ⊥ 地面入射

4.P波垂直分量较大,S波水平分量较大 5.S波低频成分丰富 6.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效应,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强

7.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运动,而无体积变化,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1.射线理论(波动地震学)

①费马原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短的路径 ②能量束宽度d 反比于 频率f ③走时方程(直达波,首波,反射波)2.用到时差计算震中距

地震波的走时曲线和走时方程P32-33图 过程 地球内部体波传播P38图

P波、S波和所有其他相关体波的走时曲线的斜率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由于震中距越大,这些体波的穿透深度越深,则表明从远距离传来的地震波在地球深部的传播速度要高于近地面的传播速度。P40

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

1.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证明地球是圆的

2.1909年,莫霍面的发现(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发现的)3.地震学判断是否为固体:能否传播S波 地幔可传播S波(剪切波),地震学中通常视地幔为固体。4.1906年,英国奥尔德姆发现地核(外核)5.1914年,古登堡面(核幔界面)的发现

古登堡:用反射波观察,估计地核深度为2900km,实为2891km 6.1935年,丹麦、莱曼发现内核 正演问题,反演问题P52-53

第五章 地震机制 断层P57 地球内部什么深度压力最大:地心 深海潜艇不能很大,应力很大。

1.断层走向:站在断层的地表面上,上盘在你的正右方,你所面对的方向为走向方向(指断层面与地表交线与正北方向的顺时针夹角)2.正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下滑(垂直力大)

逆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上升(垂直力小)

走滑断层:左旋/右旋(在一层上看另一层,向__滑,就是__旋。垂直力适中)应力水平方向大:逆断层 应力垂直方向大:正断层 应力二者差不多:走滑断层

例子:家里有一块地,正断层变大,逆断层变小,走滑断层不变

• 摩天大楼的设计需要能够做一部分的摆动。——否则遇到强风或者地震,如果不允许弹性摆动,那么只能断裂了。

3.弹性能:发生弹性应变,释放能量。地震是储存在断裂面附近的岩石中应变能的灾难性释放。地震大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余震:来回调整到达平衡的过程。4.弹性回跳模型

1915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理论。海洋的年龄不超过2亿年(180百万年)弹性回跳P59-60 震源机制P63-64

第六章 地震仪及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

1.加强人口密集区地震监测与地震防范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途径 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构造地震最多。2.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半>下半),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多为浅源)3.里氏震级:100km外,最大地震波幅度的对数(以微米为单位)震级没有上下限(可能会产生负值)4.ML=lg A: 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记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微米)。地震矩:无饱和,有物理意义 Ml,Ms,MbA:有饱和,无物理意义 5.震级的测定精度在0.3左右。基本烈度(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设防烈度:6度以上。盆地效应,边缘效应P132 6.基岩上地震动幅值小、持续短、震害轻。淤泥和填充地则放大地震波,像震动的果冻碗一样。

面波:周期长,远处楼高易坏。

体波:周期短,能量大,近处平房易坏。

第七章 地震预报 1.地震预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 2.谣言:准确的、国外来的 3.传统地震学采用远场效应研究

优点:震源可近似为点源,可对震相分别研究 缺点:丢掉了许多近场高频信息。

4.高频:体波。低频:面波。楼越高,固有频率越低。月球引力小故相同地震对月球破坏大。5.泥石流: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逃生

第十章 海啸

1.海啸传播速度:700-800公里,类似于喷气式飞机

海啸对海洋中航行的船影响不大,主要破坏力在岸边。海啸由海底地震引起 2.地震发生海啸条件:(1)地震要发生在深海区;(2)地震震级要大;(3)具备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3.海啸波在大洋中,波高小于一米,不会造成灾害,进入浅海后,波高可达几十米

4.水深远小于水波长时:水波速 v = 根号(gd)

小组报告

1.中子星:密度很大,有星震(规模很大,里氏22级)中子星震级高。

2.震后疫情介绍及防治手段

①古时,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 今,大灾之后防大疫 ②震例:

1556年(明,嘉庆),陕西(关中)华县(州)大地震,华夏大地震,有史以来全球死亡人数最多,83万;

1668年(清),郯城,烈度12,八级,破坏性大,清朝效率高,瘟疫未流行 3.气象与地震的关系:与降水、干旱等有关,但不确定性大,地震云为民间的(学界未承认)

4.建筑中的抗震设计

5.地震的次生灾害:物理性、心理性 6.中日建筑的抗震比较

中国古代:木质,榫卯结构

中国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日本要求:中震不坏,大震不倒

补充: 1.汶川大地震:能量大,相当于1100颗广岛原子弹(逆冲断层)2.仙台大地震:韩日之间的距离变大(逆冲:日本块,韩国慢)

3.远震,面波发育,频率低,周期长,低矮的建筑物受损小,高大的建筑物受损严重

进震,体波发育,频率高,周期短,高大的建筑受损小 4.城市化的发展,地震频率不变,人们感知到的地震比之前多了还是少了?——楼高,固有频率变低,更能感觉到远处的地震,感觉到的地震更多了 5.地铁过,没有感觉:在泥土中传播的小

6.月球和地球上发生相同规模的地震,哪个上面严重? 月球严重——引力小,容易晃动受损 7.CBD&北大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得多。汶川地震的地震波 传到北京时体波已经几乎没有了,只剩下短周期的低频面波,高耸建筑物受低频振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振荡的影响较大。所以 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什么感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楼房越来越多,也会感受到更多原来感受不到的远震。

8.一楼受损严重:挤压受力最严重;没有承重墙

第三篇:PPT知识点总结

PPT知识点总结

(红色字标识部分为本章重点掌握内容)

一、基本操作

1.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与保存。

2.幻灯片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和移动。3.幻灯片模板的应用,幻灯片版式的选择。

4.演示文稿四种视图方式的应用,即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及备注页视图。

5.演示文稿三种文件类型的使用,即演示文稿文件(.ppt)、模板文件(.pot)和幻灯片放映文件(.pps)。6.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和打印

二、基本制作

1.文本框、图形、图像、艺术字及表格的插入及设置方法(其中图像文件的来源分为“剪贴画“和“来自文件”的图像)。

2.组织结构图的插入及设置方法:组织结构图工具栏中各按钮的使用(包括“插入”、“形状”、“版式”、“选择”、“自动套用格式”),图示工具栏的使用。3.图表的插入与修改(图表数据表的修改及图表的格式化处理)。

4.音视频文件的插入及设置(文件来源分为来自“剪辑库”和“来自文件”况)。5.母版的分类及使用(重点掌握幻灯片母版与标题母版的使用)。6.配色方案的使用(包括标准配色方案和自定义配色方案)。7.背景设置(背景颜色设置和背景填充效果设置)。

三、动画效果

1.动画方案设置(只应用于幻灯片中文本占位符中的文本)2.切换方式设置 3.动作按钮的添加与设置 4.超级链接的设置、修改及删除 5.幻灯片自定义动画设置

⑴动画效果设置:进入、强调、退出和动作路径。⑵动画参数设置:开始”、“方向”、“速度”。

⑶效果选项设置:触发器等

⑷各种动画效果的综合运用:进入—退出、进入—强调—退出、进入—动作路径—退出、进入—动作路径—强调—退出等。⑸动画播放次序的调整 ⑹动画效果的修改与删除

第四篇:PPT必考知识点总结

PPT必考知识点总结1、2、3、4、5、6、7、8、9、新建演示文稿 插入新幻灯片 设置幻灯片的版式 设置幻灯片的字体、段落格式,格式—字体(行距)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艺术字、组织结构图——与word类似。插入声音与影片 幻灯片设计模板的应用 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设置幻灯片的自定义动画效果

第五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知识点总结

残胃癌: 胃的良性疾病手术后5年,胃的恶性疾病手术后10年残胃内又发生的癌。胃癌的跳跃式转移:恶性度较高的胃癌发生淋巴转移时,不经过区域淋巴结而直接侵及远处淋巴结,称为跳跃式转移,最常见的有:通过胸导管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和通过肝圆韧带淋巴管转移到脐周围。

倾倒综合征:发生于(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丧失了幽门括约肌,食物过快地大量排入上段空肠,又未经过胃肠液混合稀释,呈高渗性,将大量的细胞外液吸入到肠腔,以致循环血容量骤然减低所致的上腹饱胀、呕吐、恶心、头晕、心悸、出汗、腹泻,甚至虚脱等症状,称为倾倒综合征。

胃肠道间质瘤:多数发生于胃肠道,少数发生在胃肠道以外,肿瘤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并表达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受体KIT(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KIT)蛋白的间质肿瘤。酪氨酸激酶功能持续性异常活化,并进而导致细胞增殖旺盛和细胞凋亡受抑制,这也正是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GIST既往经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等,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IST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间质肿瘤,除了食管平滑肌瘤和仅累及粘膜肌层的结直肠平滑肌瘤以外,绝大部分胃肠道间质肿瘤都是GIST。碱性反流性胃炎: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为胆汁、胰液进入残胃,破坏残胃粘膜屏障,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手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1982年由英国外科医师Heald提出,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要点有仨:锐性,盆筋膜脏层的完整切除,系膜切除5CM

levator ani muscle 即肛提肌:是直肠周围形成盆底的一层宽薄的肌肉,由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组成。肛提肌起自骨盆两侧壁,斜行向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左右连合成向下的漏斗状,属于随意肌,具有承托盆腔脏器、协助排便、括约肛管的功能。肛垫下移学说:在肛管的粘膜下层存在一层由静脉、平滑肌、弹性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的特殊组织,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其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充血、下移,形成痔。肛管直肠环:肛管外括约肌深部、耻骨直肠肌、肛管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纤维构成的一个肌环。绕过肛管和直肠分界处,在直肠指检时可清楚扪到,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如手术时不慎完全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Anal canal即肛管:为外科学肛管,即直肠穿过盆膈后至肛门缘的一段肠管,以齿状线为界分为上、下两部长约3-4cm。Shifting pain转移性腹痛:指疾病疼痛的发作位置在起始时与原发病位置不同,之后疼痛位置转移至原发病位置所在。如急性阑尾炎的腹痛始于上腹或脐周,然后转移至右下腹。Rovsing Test即结肠充气试验:用一手压住左下腹部降结肠部,再用另一手反复压迫近侧结肠部,结肠内积气即可传至盲肠和阑尾部位,引起右下腹痛感者为阳性,表明有急性阑尾炎。

胃迷走神经切除术: 是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时切断胃的迷走神经,消除神经性胃酸分泌和减少体液性胃酸分泌来达到治愈十二指肠溃疡的目的。有三种类型:迷走神经干切断术,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和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综合征: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分出部位过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角度狭窄,腹腔内粘连和内脏下垂牵拉肠系膜以及环状胰腺等原因造成十二指肠横部受压,而出现的恶心、呕吐等症状,称为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综合征。

残胃癌

定义:①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五年以上;

②胃癌行根治行胃大部切除十年以上。

(一定将残胃癌与胃复发癌,残胃再发癌区别开来)残胃癌的发生率:0.5-10%。一般认为5% 病因:

1长期胆汁返流入胃; 2胃肠吻合口周围的炎症;

3残胃的慢性炎症引起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残胃癌一般多见于BillrothⅠ式手术后。对于残胃癌的处理:一般均需进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切除率:29-69%。手术后五年生存率:10-33%。

胃癌TNM分期: T: 肿瘤侵润的深度

T1: 侵润至粘膜或粘膜下。T2:侵润至肌层。T3: 侵犯至浆膜层。

T4:侵及邻近的结构或经腔内扩展至十二指肠或食道。

如果肿瘤穿透固有肌层,累及肝胃或胃结肠韧带,只要肿瘤未穿透被覆上述组织的脏层腹膜,仍定为T2.N: 淋巴转移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有1-2个淋巴结发生转移。N2: 有3-6个淋巴结发生转移。N3: 有超过7个淋巴结发生转移。N3a N3b

M: 远处转移情况

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如原发肿瘤位于粘膜层而未侵及粘膜固有层者为原位癌,以Tis(in situ)表示。根据以上的定义,胃癌的分期如下

0期:

TisN0M0 Ⅰ期:

ⅠA:

T1NOM0

ⅠB:

T1N1M0,T2NOM0 Ⅱ期:

T1N2M0,T2N1MO,T3NOMO Ⅲ期:

ⅢA:

T2N2MO,T3N1MO,T4NOMO

ⅢB:

T3N2M0,T4N1MO Ⅳ期:

ⅣA: T4N2MO,T3N3M0

ⅣB: TxNxM1

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癌前状态是指一种临床状态,由此可导致胃癌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增高,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肠上皮化生,HP感染的胃粘膜糜烂等等均会导致胃癌发病的增高,属于癌前状态。而异型增生是组织学的特异改变,其原意是发育异常(abnormality of development),在病理学上是指细胞的异常与组织结构的紊乱,在肿瘤的发生上是指重度的细胞改变,在此基础上,在一定的时间内,会逐渐演变发展成为肿瘤,属于癌前病变。近来,也有人将大肠型的不完全型肠化归入癌前病变。

肠上皮化生:系指胃粘膜出现肠上皮,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胃粘膜改变,在高发区比低发区常见。通过粘液组化方法将肠化分为若干亚型。

1.完全型小肠型化生,由分化成熟的杯状细胞和柱状吸收细胞构成,杯状细胞分泌唾液酸粘液。

2.完全性结肠型化生:由分化成熟的吸收细胞及杯状细胞构成,杯状细胞分泌硫酸粘液。3.不完全型小肠型化生:除杯状细胞外,期间的柱状细胞也分泌多少不等的粘液,其性质为唾液酸粘液。

4.不完全型结肠型化生:杯状细胞之间的柱状细胞分泌的粘液亦具有大肠粘液的性质,都含有硫酸粘液。

Vienna分类(2002)? 1.无肿瘤 2.不确定肿瘤 3.粘膜低级瘤变

低级别腺瘤

低级别异型增生 4.粘膜高级瘤变

4.1 高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4.2 非浸润性癌(原位癌)

4.3 可疑浸润癌

4.4 粘膜内癌 5.粘膜下浸润癌

胃癌化学预防:

Gastric Cancer Chemoprevention Strategy 1.H.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Omeprazole 20mg + Amoxicillin 1g Bid 2.Vitamin/mineral/garlic supplements VC 250mg + VE 100IU + Selenium硒37.5ug Bid Garlic preparation(400mg Bid)大蒜素 3.Treatment with COX-2 inhibitors

Celecoxib 200mg Bid西乐保

胃癌根治术:

根治性切除是指原发肿瘤连同转移淋巴结及受侵润的组织一并切除,无肿瘤残留从而有可能达到治愈目的的手术切除。这个定义应是指手术性质而言,而非单纯手术范围。现在又将根治性切除分为A,B两级。

A级:①D>N,即手术清除范围淋巴结的站别需超越已有转移的淋巴结站别。如第一站淋巴结有转移(N1),则需做包括第二站淋巴结清除的根治手术(D2),也就是手术切除淋巴结要有足够的安全范围。

②切除标本的边缘分1cm以内无癌细胞的侵润。

B级:凡未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无论切缘分1cm内有无癌侵润,或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同于有转移的淋巴结站别(D=N),虽然也是根治性切除,但是只能算是B级。

胃的切断线距肿瘤的距离应参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于肉眼所见为局限性的肿瘤,切缘应距肿瘤大于3厘米;对于侵润型的肿瘤则切缘应距肿瘤5厘米以上。远侧癌应切除十二指肠的第一段,近侧癌应切除食道下端3-4厘米。对于一个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手术,一般应切除胃的3/4-4/5。而且必须将大网膜连同横结肠系膜前一并切除。

胃癌的放射治疗 放疗的作用:

胃腺癌对放射不敏感,具抵抗性

胃的周围器官放射耐受性低(小肠、大肠TD5/5,45Gy, 肾TD5/5,23Gy)

术前放疗或术中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和提高生存率

术前放疗:

适应征:II和III期,切除困难,病灶>6cm 靶区:病灶为中心,扩3-5cm,包括1和2组淋巴结 定位:仰、卧位,垂直照射(保护健侧肾)

剂量:4-6MV或钴60,200cGy/f,5f/w,或超分割150cGy/f, 2f/d,总30-40Gy,休8W后手术

术中放疗IORT 适应征:II 和 III 期,病灶位胃体、窦部,已切除者

靶区:瘤床和淋巴引流区(胃左、腹腔A、肝门、幽门上下)及部分胰腺 定位:胃的断端移开,上尖的5角型限光筒,15度顷角 剂量:9-12Mev E线,一次大剂量20-30Gy

术后放疗

适应征:姑息切除,或切缘阳性者或具危险因素者、侵犯全层、淋巴转移 靶区:病灶为中心扩3-5cm,包括1和2组淋巴结 定位:仰、卧位,垂直照射(保护健测肾)

剂量:4-6MevX线,200cGy/f,5f/W,或超分割150cGy/f, 2f/d,总50Gy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适应人群

* II-III期患者:T2-3N1-2,T3-4N0,T1N+ * I-II期患者:

1.病理类型恶性度高

2.脉管癌栓或淋巴结转移

3.癌灶面积大于5cm2 4.多原发癌灶

5.40岁以下青年患者 作用机制

* 有效控制手术后体内残留的亚临床病灶 * 减少肿瘤腹腔种植转移机率

* 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对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影响 选药原则

* 所选各药安全有效

* 药物之间抗肿瘤效应协同 * 毒性无叠加

* 个体差异:年龄、基础病、各脏器功能以及耐受性评估等 * 长期不良反应评估:如第二肿瘤、生殖系统影响等 * 患者依从性以及药品经济学 ■ 单药:用于Ⅱ期,以口服为主

LV/5-FU Civ、CAPE、LV/UFT。■

二联:用于Ⅱ-Ⅲ期,以F(X)P(O)(FOLFOX)

F(X)+ DOC/PTX 等。■

三联:用于Ⅲ期辅化,FP+第三药:ECF、LFEP、DCF、PFC

辅助化疗时机、疗程和时限 ? 手术后4-6周以内开始 ? 2周方案10-12周期

3周方案6-9周期 ? 1年以内(6月?)

? 原则:尽早、前强后弱、前紧后松

腹腔化疗指征 * T3-4 * 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等

* 胃癌穿孔或与邻近组织结构有粘连者

有腹腔肿瘤种植或肝弥漫转移可能者

胃癌腹腔化疗禁忌证 * 腹腔感染 * 腹腔粘连 * 肠梗阻

* 有化疗禁忌证

①能直接通过组织内代谢转化物杀灭肿瘤细胞; ②具有较低的腹膜通透性; ③在血浆内能迅速被清除;

④与腹腔肿瘤有剂量—效应关系。

> 顺铂、氟脲嘧啶、丝裂霉素、托扑异构酶I抑制剂等,以DDP、5-FU最常用。

> 剂量:DDP 60-80mg(60-70mg/m2)

5-FU、FUDR 750-1000mg(15mg/kg)

MMC 10-20mg(10mg/m2)

HCPT 20 –30 mg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最早由Frei(美国)提出时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颈部癌、骨肿瘤、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意指在恶性肿瘤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前给予的全身性化疗, 这一提法是为了有别于术后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

Wilke等在1989年首先报道了NACT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目的

* 胃癌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根治性切除原发病灶及有转移可能的各组区域淋巴结,不残留任何可见的癌组织(R0切除)。

* 胃癌NACT的目的旨在使患者降期(Down-Staging),提高局部进展期病变的根治性切除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及最终延长患者生存。* Better tolerated * Early treatment of micro metastasis * Early termination of ineffective therapy * Downstage the primary tumor * Improve R0 resection rate * Prognostic information * 乐沙定(Oxaliplatin)

* 希罗达

(Capecitabin)

* 开普拓(CPT11,Irinotecan)* 紫杉醇(Taxol)

* 多希紫杉醇(Docetaxel)效果评估

根据日本胃癌研究协会的标准进行评

估,分为0-3级

Grade 3:肿瘤细胞完全消失或坏死

Grade 2:组织学改变>2/3区域

Grade 1b:组织学改变>1/3 区域

Grade 1a:组织学改变<1/3 区域

Grade 0:无组织学改变

这些改变包括细胞的气球样变性或空泡样变, 核固缩, 组织或细胞的消失,腺体结构紊乱, 组织或细胞的坏死

D2(+12 a/ 11p / 14v)结肠癌TNM分期

直肠癌治疗总原则: 直肠癌TNM分期

I 期直肠癌:

手术切除肿瘤有或无吻合术 手术切除肿瘤有或无放疗和化疗 内和/或外照射 II期直肠癌:

切除随后化疗和放疗

部分或整个盆腔扩大切除, 随后化疗和放疗 放疗有或无化疗, 随后手术和化疗 IORT, 随后外照射和化疗

临床研究, 评价新的治疗方法 III期直肠癌

切除随后化疗和放疗

部分或整个盆腔扩大切除, 随后化疗和放疗 放疗有或无化疗, 随后手术和化疗 IORT, 随后外照射和化疗

化疗和放疗减轻症状

临床研究, 评价新的治疗方法 IV期直肠癌 切除减轻症状

其它器官部分切除, 象肝、肺、卵巢 放疗和化疗减轻症状 化疗随后手术

化疗和生物治疗的临床研究

NCCN 指南--直肠癌术前治疗

主要目的:原发病灶体积缩小,提高保肛率 T3N0 或 TanyN1-2

5-Fu, civ +放疗

5-Fu, bolus/leucovorin + 放疗

Capecitabine +放疗 手术治疗

T4 和或局部无法切除:

5-Fu, civ +放疗

5-Fu, bolus/leucovorin + 放疗

Capecitabine +放疗

TanyNanyM1(转移病灶可切除)

5-Fu, civ + 盆腔放疗

5-Fu, bolus/leucovorin + 盆腔放疗 Capecitabine +放疗

联合化疗(FOLFOX+bevacizumab 或 FOLFIRI+bevacizumab 或 IFL+bevacizumab)手术治疗(直肠病灶+转移病灶)

FOLFOX 4:

Oxaliplatin 85mg/m2,d1, leucovorin 200mg/m2,d1-2, 5-Fu 400mg/ m2,iv,d1-2, 5-Fu 600mg/m2,civ 22h ,d1-2, 2w重复

FOLFIRI :

Irinotecan 180mg/m2,d1, leucovorin 400mg/m2,d1-2, 5-Fu 400mg/m2,iv,d1-2, 5-Fu 600mg/m2,civ 22h ,d1-2, 2w重复

直肠癌TME的理论基础

是建立在盆腔脏层和壁层之间有一个外科平面,这一平面为直肠癌完整切除设定了切除范围,并且直肠癌浸润通常局限于此范围内。直肠癌中大约65%-80%病例存在直肠周围的局部病变,包括直肠周围直接浸润和肠周淋巴结转移或直肠血管周围淋巴结转移,所有这些局部病变均在盆腔脏层筋膜范围之内。

TME手术适应症 1. 直肠中下段癌; 2. TNM分期T1-3期; 3. 癌肿末侵出浆膜层;

4. 大多数适合低位前切除的直肠癌病人。

对于癌肿较大侵及壁层筋膜或周围器官、骶骨的患者,TME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对于直肠上段和直乙交界处的直肠癌,直肠本身为腹膜返折所覆盖,可以保留一部分远端直肠系膜,因此完整的直肠系膜切除术并非必要。

手术方式

TME的手术原则是

(1)直视下在骶前间隙中进行锐性分离;(2)保持盆筋膜脏层的完整无破损;

(3)肿瘤远端直肠系膜的切除不得少于5cm。凡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均不能称作直肠系膜全切除术。

(4)盆腔自主神经保留(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 PANP)

TME疗效评价

TME的质量控制必须包括病理医师的系统检查。

直肠癌术后周边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是指将整个直肠肿瘤和直肠系膜沿冠状面连续切片,观察其整个周边切缘是否有肿瘤侵犯,是评价TME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

根治性切除(R0)是指肠系膜完整切除肠管切端无肿瘤残余,CRM阴性。R1切除是指镜下有癌残余,R2切除是肉眼有癌残余。

结直肠癌NIH20世纪90年代(标准辅助治疗)手术后:放疗+化疗 Ⅱ/ Ⅲ期

全身辅助化疗 淋巴结阳性

淋巴结阴性---高危人群 结直肠癌高危因素 淋巴结(+),检测数<12,按淋巴结可疑对待 T3、T4 肿瘤侵犯深肌层低分化癌 脉管癌栓 神经受侵犯 CEA高水平

直肠癌常规治疗方法的选择

1、T3和/或N1-2,首先手术然后给予术后联合治疗;

2、超声诊断肿瘤T3或T4,先术前联合治疗,随后手术,术后再行化疗;

3、复发或临床不能切除的肿瘤,在手术时应用术中放疗;

4、经选择的T1-2病人局部切除后可有或无联合治疗;

5、放疗单独应用于拒绝手术或临床不适合手术者。

术前放疗方案:

剂量:

常规法

40Gy/4-5W,2周后手术;

快速法

33Gy/11f/2.5W

超速法

5×3-5Gy,2d手术

超分割法

1.6Gy/f, 2f/d总40Gy/2.5W 术前放疗加化疗法:5-Fu 500mg/daily,或500mg/f, 5f/W1-W4 三野:后垂直野加两侧或两后斜野加45度楔型板 四野:前后垂直野和两侧野

术中照射

适于局部晚期不能切除或有残留及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患者。术中一次性电子线9~15Mev,剂量15~20Gy

直肠术后放疗 局部复发高危病人

(穿透肠壁或侵犯局部淋巴结)改良Astler Coller B2-B3,C1-C3(相当T3-4,淋巴结+)有残留病灶

术后放疗能降低局部复发20%以上

设野:包括盆腔(上至腰5中心,下达坐骨下缘,两侧至小骨盆壁外1CM)采用一后野和二个平行侧野或二后斜野加45度楔型板。

剂量:一般50Gy,有残留者局部加量10~20Gy。

直肠癌腔内放疗的选择条件 必要条件

肿瘤容易用直肠镜治疗(距肛缘<=10 cm)指检肿瘤没有超出肠壁 肿瘤最大 3 X 5 cm 没有明显侵犯肛管 参考条件

病理分化好或中等 向外生长型

结肠癌术后放疗适应症:

1、有可疑或阳性切缘

2、肿瘤为T4粘连盆腔结构

举胃癌有哪些癌前病变(5分)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不完全型大肠化生),胃息肉(胃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HP感染的胃粘膜糜烂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前放疗的目的:(1)降低分期(2)提高保肛率(3)降低局部复发率(4)提高切除率

肛管直肠环的定义和意义:

①定义:为外科学肛管,即直肠穿过盆膈后至肛门缘的一段肠管,以齿状线为界分为上、下两部长约3-4cm。

②构成: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和邻近的部分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绕过肛管和直肠分界处,在直肠指检时可清楚扪到。③功能:此环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肛管为肛管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如手术时不慎完全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试述结肠癌的转移途径。: ① 主要经淋巴管转移,首先到结肠上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

② 血行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骨。

③ 直接浸润至邻近器官,如乙状结肠癌常侵犯膀胱、子宫等;横结肠癌可侵犯胃壁; ④ 种植转移:脱落的癌细胞在腹膜种植。

简述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必须遵循的原则、常用手术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1、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切除范围应该包括肿瘤全部和两端足够的肠段及其系膜(上切缘距肿瘤边缘15cm、下切缘距肿瘤边缘2-3cm以上)、四周被浸润的组织或邻近脏器、淋巴结等。

2、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肿瘤远侧直肠切除长度不短于2cm,近端长度15cm;②整块切除。对于受侵邻近组织、脏器,应联合瘤体一并切除,切缘离瘤缘至少2cm,应避免经瘤剥离切除;③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并非没有真正的系膜,在其上后方及侧方由脏层盆筋膜包绕直肠的血管、淋巴结和蜂窝结缔组织,即为直肠系膜。1982年Heald提出在进行直肠癌手术时应该切除全部这些组织,以降低术后的局部复发,临床上称之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上1/3直肠癌远侧直肠系膜切除长度不短于5cm,中低位直肠癌则应将其全部切除;④保留植物神经:直肠癌病人在经历根治性手术后常出现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合并症,与手术中切除或损伤支配这些功能的植物神经有关,包括腹下神经、下腹下神经丛和骨盆神经丛。所以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应尽量保留全部或至少一侧的植物神经;⑤应遵循无瘤操作原则。

3、常用的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包括①Dixon手术:即直肠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又称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切除范围从乙状结肠远端至距肿瘤下缘至少2cm以上的直肠下段,然后行断端吻合。原则上适用于距肛缘6cm以上的肿瘤。近年因吻合器的应用,可以完成很低位的直肠吻合,部分肿瘤距肛缘5cm的病人也可行Dixon手术,但根治切除的原则必须遵循,不能盲目保留肛门而放弃手术的根治性;②Miles手术:又称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全部直肠及其系膜、肛提肌、坐骨直肠间隙内脂肪、肛管及肛门周围约5cm直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管括约肌,然后将乙状结肠近端在左下腹行永久性结肠造瘘。原则上在腹膜返折以下、不能保证肿瘤远端有足够切除范围的直肠癌,均应以手术根治为目的行Miles术,不强求保留肛门。③联合脏器切除:直肠癌侵犯子宫时,可一并切除子宫,称为后盆腔脏器切除;直肠癌侵犯膀胱时,可切除直肠、膀胱、女病人包括子宫,称为全盆腔脏器切除,并行回肠代膀胱。此外10%-20%的直肠癌伴有肝转移,单发肝转移或转移灶局限于一叶者,可同时行转移癌或肝段、肝叶切除。

下载北京大学地震概论ppt知识点总结。(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大学地震概论ppt知识点总结。(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总结

    电子商务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 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发生在开放网络上......

    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 一、法的定义和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特征:1、规范性2、国家意志性3、国家强制性4......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简答) 1、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利用 2、档案行政工作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 3、档案......

    民航概论知识点总结

    民航概论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民用航空基本概念 1.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答: 人类在大气层中的所有活动统称为航空,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作航天。 2.航空业的三个基......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

    海洋资源概论知识点总结

    本知识点总结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大家交流、参考使用,不足之处请指出,谢谢!名词概念1、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相对于陆地资源而言的,其概念也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来看,......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市场营销重点总结 一、市场营销模式的演进过程: 1、第一代营销模式:短缺经济时代的“4P”营销组合论。4P:指产品product,地点place,价格price,促销手段promotion为代表的以生产为......

    计算机学科概论知识点总结

    1.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 2.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运行程序的过程,也就是执行指令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