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走教”问题的关键是住房

时间:2019-05-15 09: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走教”问题的关键是住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走教”问题的关键是住房》。

第一篇:解决“走教”问题的关键是住房

解决“走教”问题的关键是住房

房改10多年以来,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师临时住房已成危房并被拆除。部分学校虽有教师宿舍,也属早年建造的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或是旧教室改造的,历经风雨侵蚀,屋面渗漏严重,墙体风化裂缝,严重威胁着教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急需拆除改建消除隐患。且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教师办公用房,教师的个人住房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拥挤不堪。更不用说闭路、网络、厨房、天然气、卫生间等必要的功能设施了。

学校既无资金、又无土地新建住房,教师既无法通过教育系统支持获得福利性住房,又不具备购买城镇经济适用房的条件,更无法像农民一样获得宅基地自建住房。从而导致大部分房改后参加工作的教师以及工作调动的教师,尤其是工龄较短的青年教师,要么在学校附近租住农房,要么起早贪黑在城镇和学校之间“走教”。众多无住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只能走教,且既无住房补贴又无交通补贴。这不仅给教师造成了严重的生活困难,更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双河中学为例,全校在职在编教职工150人。在学校长期定住的教职工0人,占0%;上班期间在校常住的教职工25人,约占16.7%;即使上班期间也天天“走教”的教职工125人,约占83.3%。像双河中学这种情况,也许是较好的,毕竟是原区政府所在地,学校的硬件设施底子较扎实。其他乡镇和村校就差远了。

特别应注意的是,近年招聘了不少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满怀一腔热情,到了农村一心投身教育事业,却遇到了最大的生活困难,住房没着落。他们到城里买房太远,不方便,影响教学,在当地的农村又无商品房可买,住房问题使这些毕业生成了“尴尬一族”,为了工作,借(租)住在村民家中,生活极为不便(特别是女教师),教学受到很大影响。不解决大学生到农村的生活住房问题,农村将留不住人才。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大批农村学生的集中就读,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住到学校,老师们却住在校外,学校的教学、安全、卫生、后勤等管理工作跟不上。因此,无论是从加强管理还是从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看,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问题,都显得十分迫切。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

1、要像抓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一样,抓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建议在调查摸底、制定规划的基础上,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启动“乡村教师住房建设工程”,列入“民生工程”建设内容,加快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步伐,特别要为贫困乡村教师考虑,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后顾之忧。根据“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精神,明确落实各级政府在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上的责任。

2、政府出资,在乡村学校按照定编和人员情况修建一定的教工公寓(宿舍),提供给非当地的教师居住,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其他任何人不得占用,解决教师的“走教”问题。

3、调整住房政策,乡村教师住房问题特别处理。在乡、镇所在地划出专门地域修建教师公寓,鼓励乡村教师集资建房,并落实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如免收各种配套费,免收土地、建设等部门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照顾,对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采取无偿提供。

第二篇:王志轩 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系统优化

王志轩 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系统优化 [2014-06-04 ]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综合)

编者按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环境政策弊端日显,能源系统优化成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仍将是我国能源系统优化的重点,应以价值为导向,以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系统最优化为目标,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针对性对策为核心,建立多元能源系统优化目标体系,科学有效解决雾霾问题。

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系统优化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王志轩

自“九五”期间我国提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以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近20年来已经由污染防治的辅助手段过渡到主要手段,尤其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二氧化硫和COD总量控制作为约束性指标,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污控措施。无独有偶,2010年,我国又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目前已过渡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合理”二字已经消失。

以两个总量控制为方针,相关法规、规划、计划、措施、考核等配套措施正在全面铺开,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可否认的是:少排放污染物就减少污染、少使用能源就减轻能源压力。然而,为什么在进行了近20年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之后,我们迎来的却是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就出在把减少“污染物总量”这个方法,当成了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出在从何处减排、减排多少和如何减排。

科学看待污染物总量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并非只由污染物排放总量决定,燃煤多的企业不一定排放污染就多,减少煤炭的消耗并不一定就相应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所以并非一定要减煤才能治霾。

以《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例可以看出,单纯追求燃煤减量并不可取。该计划要求,到2017年,北京市燃煤总量比2012年削减1300万吨,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10%以下。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采用燃气热电替代燃煤热电。

2012年,北京市燃煤热电企业共消耗原煤927万吨(发电643万吨、供热284万吨),占北京市燃煤的41.2%,其中,高井电厂、高碑店电厂、国华一热、京能热电(以下简称四家电厂)消耗燃煤913万吨,占全市电力燃煤的98.5%,即按计划消减这四家电厂的燃煤就可以完成北京市消减燃煤量任务的70%。但是,2012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三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9.38万吨、17.75万吨、6.6万吨,由于四家燃煤电厂各污染物排放治理水平很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三项大气污染物排放占北京市排放的比例分别为2.1%、3.2%、0.78%,三项合计排放量占比仅为2.4%。可见,消减了40.6%的燃煤,才减少了2.4%的污染排放量,如果再考虑到燃气排放的污染物,其效果更差。

反观德国鲁尔工业区人口近600万人,人口密度与北京相当,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不到北京市的1/3,而有1000万千瓦左右的燃煤发电能力和数千万吨钢铁的年生产能力,但2012年鲁尔区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中测得的PM2.5也只有21微克/立方米,远远小于北京⑴。这充分说明了不能将燃煤量与排放污染划等号。

要找准真正的污染元凶,不仅要看污染源数量多少,更要看污染控制技术的效果及污染源的结构特性。

据环保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NOX接近汽车排放量总量的70%,PM超过90%;而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超过排放总量的70%。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13.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58.2%的NOX、81.9%的PM、52.5%的CO和56.8%的HC。达到国Ⅳ及以上标准的汽车只占10.1%,而国Ⅲ汽油标准中硫含量是欧洲和日本的15倍、美国的5倍,柴油则是欧日标准的30余倍,何况还有约40%的机动车达不到国Ⅲ标准。另外,重型卡车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相当于一百多辆国V排放标准的小轿车排放量,而北京夜间有数万辆车进城,更严重的是,《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发现,伪造进京车绿色标志已成公开秘密。

再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对PM2.5等污染物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是该省PM2.5的主要排放源,占55.3%,其中越野车辆设备排放量占比超过97%。在NOX排放中,交通运输占68.4%,其中越野车辆设备占52.8%、重型柴油车占20.5%;在越野车辆设备中,水泥、采矿占54%,农业设备占31%。

很显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汽油车与柴油车、高质量的油与低质量的油、绿标车与黄标车等污染物的排放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污染物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的分担率,更取决于污染源对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分担率大小。

例如,2012年全国火电厂3项污染物中烟尘(颗粒物)年排放约150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883万吨,氮氧化物年排放量为980万吨。全国机动车排放的4项污染物中颗粒物62.2万吨,氮氧化物640.0万吨,碳氢化合物(HC)438.2万吨,一氧化碳(CO)3471.7万吨。虽然从排放数据上看,火电厂的颗粒物与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是机动车排放的2.4倍与1.5倍,但是火电厂排放主要在城市外高烟囱排放,而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是近地面排放,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与火电厂排放存在数量级差别,影响到人的呼吸并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再如,以秸秆燃烧为代表的突发性、季节性污染,在区域性大气污染中影响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农村能源由薪柴向煤炭转化以及液化气的普及,加之作物的密植,富余的大量秸秆难以合理处置而直接露天燃烧形成严重灰霾污染,尽管多地政府有禁燃秸秆令,但由于农户处理秸秆的成本太高,燃烧现象屡禁不止。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结构性污染为主的发展阶段,排放总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甚至不是主要作用,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

从大气污染扩散理论来看,一个固定污染源对地面某一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源强(单位时间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而且取决于对污染物输送、扩散、转化的各种因素,包括风向、风速、烟囱高度、地形地貌、大气稳定度、温度层结(如逆温层)等。如果考虑一次污染物向二次污染物的转化,还要考虑到大气物理和化学转化、降水(对PM2.5来说是必须要考虑的)等因素。一般情况下,排放同样多污染物,高烟囱排放比低烟囱排放、有组织排放比无组织排放、有风比无风条件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要小得多,但在特殊气象条件下情况复杂得多。而多个污染源对某地的环境质量影响情况更复杂,需要输入各种确定的条件,通过适合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进行预测。但非常明确的是,同等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同的排放源布局和排放方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只有在布局、结构、排放方式都不变的情况下才会起到作用。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在北京汽车增加了1千克的颗粒物排放,而在内蒙古的一个电厂减少了2千克颗粒物排放,全国污染物总量共减少了1千克的颗粒物排放,环境质量是否改善了?这就是在我国结构性污染为主的情况下,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为什么不能产生良好效果的原因。

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环境政策利弊分析

我国从“九五”期间就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在两控区内实行二氧化硫污染总量控制,并在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得到确认,从“十五”开始实施(如在2002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十一五”开始,国家又提出了二氧化硫和COD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要求,“十二五”在原有总量约束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氮氧化物、氨氮的总量约束指标。

也就是说,近20年来,我国污染控制走的是一条以个别污染物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污染控制策略。虽然提高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在控制电力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雾霾的不断加重,证明了这样的策略并未取得成功至少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不迅速调整这样的策略,我们还会继续在“雾霾”中摸索。分析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要不要实行总量控制和如何实行总量控制。

从实行总量控制的机制和效果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

其一,由前述的扩散理论分析可知,由于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环境质量是否改善,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与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是线性关系,因此,即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全国层面得到了控制,但环境质量尤其是特定地区的环境质量并不一定改善,甚至有可能恶化。

其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尤其是雾霾的产生,是多排放源、多种污染物综合造成的影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要污染物”上,往往忽视对其他污染物的控制,忽视对多种污染物的联合或复合控制。如“十一五”期间对大气污染物仅考核二氧化硫总量,大量的行政资源为其消耗,而氮氧化物、烟尘几乎无暇顾及,结果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

其三,总量控制要求在具体操作时,实际上主要针对国企尤其是央企,放松或忽视了对其他所有制企业以及大量无组织排放源的管理,而这些污染源恰恰是造成环境质量变差的重要原因。如“十一五”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虽然完成了控制任务,但基本是由电力一个行业完成的,其他污染源排放实际上是增长的。

其四,客观上引导了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在排放总量的“数字减排”方面下功夫,忽略了环境质量的实质性改善,加之PM2.5并未作为环境质量指标,环境污染的加重并未引起重视。

其五,缺乏依法分配污染物总量的制度,采取行政或人为分配的方式,经常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总量异化。“总量”本质上是人为确定的“数字”,而这个“数字”通过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层层分配,使总量像唐僧肉一样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甚至成为一些主管部门寻租的手段。总量分配与环境质量的好坏完全脱钩,且与排放标准脱钩,在事实上形成了对同一种污染源和同一种排污行为又多增加了一种行政许可。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也从另一面说明了,为什么基于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很有效,而在我国却难以开展。主要原因是美国排污权交易是用市场机制,而我国的总量控制主要是行使行政权力,虽然排污权交易在中国有一些试点,也只是体现政府部门的要求,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

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问题相同,能源总量的不断增大虽然是众多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本质原因,不能简单地将雾霾产生的原因归咎于能源总量尤其是燃煤总量过大,更不能归咎于电力燃煤总量增长。从2006~2013年的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约41.7%,电力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了约65%(2006年为1350万吨,2013年为820万吨),烟尘排放下降了约62%,氮氧化物排放量增长约30%,为何雾霾反而大面积频发?美国燃煤电厂经过30多年的环保改造,到2011年仍然还有约30%机组没有安装脱硫设施,为何环境质量要比我国好很多?

因此,我们不能像押宝一样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钥匙押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或者能源消费的总量控制上。不宜简单地“一哄而起”,用天然气代替城市燃煤热电厂供热或者盲目禁煤;不宜过分强调所有行业、所有企业一律都要达到节能减排的最严格要求;不宜脱离技术和经济的承受能力,提出“一刀切”式、企业难以达到的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宜过分强调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而忽视了能源优化所带来的综合环境效益。

能源系统优化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

我国环境污染的结构型特征,迫切需要通过能源系统优化解决难题。

2013年,国务院大气治理“国十条”颁布后,全国各地尤其是京津冀等雾霾严重地区,都在大刀阔斧地采取各种限制减少甚至在局部地区禁止使用煤炭的措施,同时大力推进煤改气、油改气计划,使全国各地天然气需求迅猛增长,天然气供应缺口增大,供需矛盾尖锐。为防止“气荒”,有序实施“煤改气”、确保居民用气,从2013年10月14日以后的3个多月,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连续印发了6个以上的文件⑵,要求各地在发展“煤改气”、燃气热电联产等天然气利用项目时须先落实气源和价格,并根据资源落实情况均衡有序推进,不能“一哄而上”。在国家大力整治文山会海的背景下,如此短的时间内密集发文,凸显出燃气供应形势的严峻和天然气使用的乱象。

回顾2010年末,“少数地区为突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采取限制企业正常生产特别是居民生活用电合理需求、强制性停止火电机组发电等错误做法”⑶,造成柴油发电大增、大气环境污染反而加重的情况仍历历在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天然气供需矛盾的尖锐及“煤改气”问题的突现,实际上反映出我国能源系统长期以来的优化问题尤其是煤炭的优化问题。如果不解决优化问题只是简单“禁煤”,类似天然气利用严重失衡的情况将会不断发生,不仅付出巨大经济代价,而且也难以真正改善环境质量,还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我国的大气污染尤其是导致雾霾产生的污染,仍然是以结构型污染为主,主要体现在全局性煤炭利用的结构型污染、城市机动车排放的结构型污染、农村能源利用包括秸秆焚烧的结构型污染以及建设扬尘和生活型污染等。本文主要对煤炭利用的结构型污染进行分析。

从煤炭利用的结构型污染来看,主要体现在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呈分化状态,先进的污染控制水平带来的环境效益远远抵消不了落后的大量煤炭散烧和低效率高污染燃烧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方面,1978~2012年发电和热电联产的煤炭用量由1.09亿吨增加到近20亿吨,增加了17倍,但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供电标准煤耗由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到2012年的325克/千瓦时,换算为电力转换效率则提高了约11.7个百分点;考虑热电厂供热的效果,电厂能源转换总效率从1992年的34.8%到2012年的45%,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同时,火电厂污染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烟尘由1980年的年排放量约400万吨,降低到2012年约150万吨;二氧化硫由2005年的年排放1300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883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由740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1050万吨之后开始下降,2012年为980万吨。另一方面,冶炼、工业锅炉、窑炉以及居民等大量直燃煤量却不断增长,除一些大型企业在烟气颗粒物控制方面不断加强外,大部分燃煤用户没有良好的污染控制设备,甚至是完全自由排放。如华北地区一个普通农户用于取暖的土暖气小锅炉一个冬季大约需要燃烧2吨原煤,这些小锅炉不仅没有污染控制设施,而且出于经济原因一般燃用价格低的劣质煤、洗煤后的泥煤。即便是北京这样的城市,近年来其中心城区仍有数以十万计的居民户直接燃煤取暖,这些直燃煤的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比例不断增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要大大高于燃煤电厂的排放。

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开展能源系统优化

笔者认为,能源系统优化就是以帕累托最优理论为指导,以能源生产与消费为对象,建立能源系统的科学价值目标体系,根据能源资源的禀赋和能源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并实施更佳的能源量(总量),不同能源比例(结构),体现时间进程和空间布局的规划、计划、方案或方法。

建立科学的价值目标体系是核心。科学价值目标,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体现或者衡量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某种特性和要求,其体系是由多个具有独立性但又互相联系的目标构成的整体。对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概念明确性、相对独立性、可量化性和相互关联性。笔者认为,科学价值目标体系应当由“安全、高效、绿色、经济、便捷、和谐”六大能源目标构成。

“安全”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能源的持续可获得性和稳定性,包括能源资源充足性、可持续生产性及进口、运输过程的可靠性等;“高效”是指在能源活动包括生产、输送、使用、回用(回收)等全过程和其全生命周期中,要不断提高能源转换利用效率,并高度重视挖掘节能潜力、减少浪费;“绿色”是指能源活动中要污染物排放少,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的影响小,碳排放低;“经济”是指达到同等质量和效果的能源目标下,付出的社会成本最低; “便捷”是指生产、运输、使用能源的方便性和友好性;“和谐”是指能源活动有利于投资方及各相关方的协调发展以及扩大就业、促进改善民生等。可以六大目标为顶层,进一步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能源优化实际问题,构建出具有准则层、措施层等多层次的、科学的、可操作的体系结构。

帕累托最优理论和经验都告诉我们,这六大目标互相交织,能源优化就是要使六大目标在总体上达到最优,而不是也不可能使每一个目标都达到最优。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六大目标在时间、空间上的要求必然有所侧重,这也正是制订能源规划、政策、标准、方法的关键所在。政策运用的时机和地域的选择是政策制定的灵魂,同一个政策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如2010年9月德国政府颁布2050年《能源方案》,提出了能源转型将围绕“经济合理、供应安全、环境友好”三大核心原则进行。不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还是从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和现有能源政策看,相对于能源总量控制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式,能源系统的优化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都潜藏着巨大的空间。不论是方法学上还是结果上,二者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控制燃煤总量更多关注的是总量的增加或减少,减少的是散烧煤还是电煤、减煤后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对社会稳定是否有影响等则无从考虑,而能源系统的优化目标要丰富得多,对综合最优的要求也高得多。

六大目标在一定的阶段内可以有所侧重,如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善环境、解决雾霾,所以“绿色”目标上升为更重要的位置。要对“绿色”目标进一步分解和细划,成为体现出本质属性的一系列指标,以环境质量改善的本质(而不是污染物总量减少的表现)为准则,建立系统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刀切”的指标,并以此为导向制定政策和评价政策。

评价环境效果的指标很多,如单位国土面积上的污染物年排放量、地区燃煤总量、单位资金投入产生的环境质量改善(或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或能源消费下降)等指标,显然指标不同,政策导向的结果也不同。前2个指标与环境质量并不挂钩,而第3个指标与环境质量改善与资金效果挂钩。应当更多地用体现边际成本和效益的指标来比较能源产业增量投入与存量改造的效果、能源的生产投入与消费投入的效果、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与当地优化的效果等。

如对火电厂提出更严的排放要求,或者要求燃烧更优质的煤炭,无疑可以减少火电厂的污染物排放,但从总体上看环境质量并不一定就会改善。因为,这样的做法有可能将更多的劣质煤挤压到散烧装置上,使环境质量总体变差。同样道理,现阶段也不宜把大量天然气用于发电。因此,确定指标时,要在促进能源的分类使用、燃料替代、生产工艺的清洁化、多种污染联合控制、节能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综合对策。要综合考虑地区差异、能源资源情况、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化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等要素,并选择适当时机,避免在一个时期“单打一”、“一刀切”。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具有国土辽阔、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各种要素不平衡等特点,同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压力,这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恰恰是“优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和空间。

仍以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对该计划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以燃气发电供热替代燃煤发电供热不仅污染减排效益小,而且也无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因为只要天然气处于稀缺状态,不论何地使用,减排二氧化碳可以达到相同效果;但是如果用天然气替代散烧煤则具有明显的污染减排效益。应当首先考虑将天然气用于周边地区替代散煤,这样更有利于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是新建燃机成本很高,4个电厂燃气改造,静态投资约173.7亿元,燃机电价约为0.7元/千瓦时,高于煤电约0.2元/千瓦时以上;同时,关停煤电浪费很大,北京GJ电厂现有固定资产约9亿,且从2004年开始先后投资17亿元对现有煤机的供热、脱硫、脱硝、布袋除尘、煤棚等方面实施改造,关停后这些投入都将成为巨大的浪费。替代方案的污染物消减成本也将大幅度增加。再以GJ电厂为例,煤电排放大气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合计约2153吨,代替燃机预计排放污染物710吨,实际年减少污染物1443吨,年运行成本增加10.2亿元,减少的污染物所需削减成本达706元/千克⑷,高于全社会平均污染控制成本数百倍。

三是从效率来看,北京4家燃煤供热电厂采用能源的梯级利用,总能源效率在80%左右,采用天然气发电与供热并没有优势。

四是天然气与燃煤发电供热相比,气源的可靠性和供应的可靠性降低,危及能源的安全性。对于首都这样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人口密集的城市,供电80%靠远距离输入,供热发电的安全性一旦出现问题,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是增大了电厂投资方的风险,尤其是燃气不稳定时给安全生产和效益带来的风险,或者电价不到位、气价高带来的亏损风险等。这种风险在现有燃气电厂已经客观存在。

六是关停燃煤电厂将严重影响人员就业,4个电厂员工数千人,而新建燃机项目可提供的岗位不到1/10,多数职工将面临转岗和安置。

综合来看,将北京市燃煤供热电厂改为燃气供热,虽然可以完成北京市燃煤消减计划70%以上,但以六大目标相关要求衡量则是得不偿失。全国如果大规模用燃气替代燃煤电厂,造成电厂与民“争气”,不仅雾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热力、电力安全性受到影响,最终还将大大影响全社会的效益。

以上例子再一次提醒我们,能源系统的优化要像孙膑赛马一样统筹优化。不是 “最好替代次好”,如以大机组替代小机组的“以大代小”、用天然气替代燃煤热电厂,也不是“更好替代最好”,如对火电厂排放标准严上加严,甚至要求零排放。而应当找出对环境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即最差的能源利用方式,采用“最好替代最差”,如煤电替代散烧、天然气替代散烧,或者“更好替代最差”,如对排放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排放标准及采用燃料质量控制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最优。

我国能源系统的优化应以电力为中心,减少散烧煤炭的使用

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系统优化,体现了六大目标的要求

从能源优化的六大目标要求看,应以电力为中心进行能源系统的优化。从解决煤烟型污染和以机动车燃油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雾霾及城市污染来看,加大“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也是关键性的举措。

在 “安全”上,电力安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发电所需的一次能源的安全稳定供给,二是电力系统安全。由于电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发电量及经济性均不断提高,扩大了一次能源的使用范围,从而也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安全性。电力系统安全由发、输、配、供、用各个环节共同决定,集中体现在电网的安全上,最终表现在用户的供电可靠性上。我国用电可靠性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城市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49%,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4.53小时;全国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为99.839%,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17.14小时⑸。电网安全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电规模最大、电网规模最大、总体水平最先进的电力强国。

在“高效”上,电力工业是将一次能源高效转换的行业,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只有通过转化为电力才能实现大规模优化配置和方便使用;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转换为电力后,能源的品质得到提升,成为可以控制使用的能源,且高效纯凝汽式燃煤电厂的能源转换效率已可达45%左右,供热电厂的总效率可达80%以上。

在“绿色”上,非化石能源发电既可做到几乎不排放常规污染物,也可做到几乎不排放温室气体;化石能源发电也能最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并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根据需要逐步对碳排放总量进行限制。中国现有的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把常规污染物控制在环境保护要求之内,这也正是以电力为中心优化能源系统、治理雾霾的最重要原因。如我国火电厂每千瓦时烟尘排放量由1980年的16.5克降至0.4克,相应的电厂除尘器平均除尘效率由1985年的90%提高到当前的99.6%,且新建除尘器的效率一般高于99.9%;每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由2005年的6.4克下降至2.26克,好于美国2011年的2.8克;每千瓦时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4克。随着排放标准的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常规污染物“近零”排放的燃煤电厂已在建设。

在“经济”上,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发电成本目前仍明显高于燃煤发电,随着持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电量占比将越来越大,但成本也会相应下降。现有燃煤发电成本较低,虽然随着环保投入加大、支撑可再生能源发电调峰作用加大,造成利用小时数降低、成本增加,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较强的价格优势地位。如果从不同能源销售价格的比较来看,电力更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如2003~2012年,中国平均销售电价涨幅为28.1%,但成品油涨幅为135.5%,五大发电集团电煤涨幅为139.9%⑹。

在“便捷”和“和谐”上,电力的“便捷”无可争议,电力作为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性质、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电力工业已不仅是基础性、公用性、事业性,而且将发挥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煤炭清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质量优化、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等作用,是充分体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精髓的能源利用方式。经过改革开放35年来尤其是近1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发电装机、发电量、电网规模均为世界第一,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世界领先,初步实现了电力大国向电力强国的转变。相对于其他基础行业、相对于我国的总体技术水平,电力率先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为能源系统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推进非化石能源发电和提高煤炭转换为电力的比重,并优先减少散烧煤的使用

积极推进非化能源发电已经成为共识并已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完成投资及其比重逐年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投资从2005年的29.2%增加到2013年的75%,形成对比的是火电投资从70.3%下降到25%。截至2013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3.9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1.6%。其中水电2.6亿千瓦,核电装机1461万千瓦,并网风电装机7548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79万千瓦。2013年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比上年增长了953.2%,煤电装机所占总发电装机比重降至63.0%。但从发电量来看,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虽然超过1万亿千瓦时,但比例约占全国发电量的21.6%,全国煤电发电量3.95万亿千瓦时,仍然占全国总发电量比重为73.8%⑺,充分说明了能源转型的艰巨性。

从能源总消费情况看,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37.6亿吨标煤,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41.7%,7年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5.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上升了3.1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电能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2013年煤炭消费比重约占65.8%,石油18.4%,天然气6%,水、核、风电等电能共9.8%,煤炭消费比重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2013年煤炭净进口3.2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约58.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31.6% ⑻。预计未来二三十年,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以煤为主。

世界能源发展的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发达国家大致经历了以煤炭代替薪柴,以石油、天然气代替煤炭的能源大转换时期,当前正在开始以非化石能源发电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转换。但是这种替代的进程与能源资源禀赋、能源价格、能源利用技术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存在反复。如2012年,在欧洲由于天然气价格高于美国,电力企业采取了与美国截然相反的措施,以煤炭代替天然气;俄罗斯也采用以煤代气,将天然气出口。就全球来看,2012年煤炭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创下自1970年以来的最高份额(29.9%)⑼。由于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煤炭在短期内难以大规模被其他能源替代,因此,煤炭的清洁利用以及在终端能源中更多地利用电力就成为我国的特点之一。

我国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多年来一直在50%稍多,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比如美国93%、加拿大85%、德国81%、英国75%、俄罗斯64%,世界平均比例约78%。相对于电力集中控制污染物、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优势,我国非电力用煤的比重为50%左右,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治煤、化工、水泥等工业原料用煤约占30%左右,用于终端消费(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用煤)约20% ⑽。由于我国燃煤工业锅炉运行热效率在60%左右,并且基本没有脱硝措施,脱硫和除尘技术水平也偏低,民用燃煤基本未采取任何污染控制措施,出于经济性原因,很多农户燃烧劣质煤和洗煤后的泥煤,且属低矮源排放,对环境质量影响更为严重。

美国通过提高煤炭转换为电力的比重,大幅度削减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改善了空气质量。1950年以来,美国电煤消费量增长了10倍,而工业煤炭消费量减少了2/3,民用煤炭消费减少了99%,2010年电煤消费量占美国煤炭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了93%。由于电力污染控制水平要大大高于工业锅炉污染控制水平,所以美国的煤炭消费量1973年为311百万吨标准油当量,2011年提高到488.13百万吨标准油当量,近40年来增长了约57%,但煤炭消费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下降。以SO2排放控制为例,1970~2010年期间,美国工业锅炉每吨燃煤SO2排放下降了50%,但排放水平比电力燃煤排放还高约4倍⑾。

再如日本的大气污染控制的经验也表明,通过燃料转换可以发挥显著作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对像火电厂这样大规模的污染排放源,制定了以设置烟气脱硫为前提的排放标准,而对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有诸多困难的中、小企业排放源采取了燃料含硫量限制政策,以尽力有效使用有限的低硫燃料。日本认为,对于燃料转换应进行政策性的探讨,因为这种转换需要长期投资。为此,国家公布一个燃料转换的长期控制时间表是有益的⑿。

以电代煤既有宏观性也有微观性。宏观性是指在全国能源平衡层面,如将每年约10亿吨的散燃煤转换为电力并用电力替代;微观性是具体到每个用户以电能替代燃煤所需能量。由于煤炭与电力能源的质量、特性均不同,“以电代煤”并非就是散烧煤与电的直接替代和能量的就地平衡,而是从宏观层面入手,根据全国和区域能源供应和消费的特点、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电网的特点,重新平衡能源的供应与消费。在微观层面上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有的散燃煤可以直接用电能替代,如城市某些小区居民生活用燃煤改用电、燃煤锅炉改为电锅炉等,即便是农村居民,条件成熟的也可以用电替代一部分燃煤供热或者做饭,有些则可以改为燃气、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总之可以采取各种能源联合、互补、逐步替代的方式。对于确实一时难以用电、气替代的散烧煤,则应改善燃料的品质,如用优质煤炭替代劣质煤炭,以型煤替代原煤。

在当前电力相对富余的时期,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战略正是好的时机。但必须同时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否则会造成电能的总量或者结构性短缺。新的煤电建设一方面要效率更高、污染排放更少,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好全国的环境容量和能源资源,而特高压输电技术提供了从更大的范围进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强有力条件。

从宏观来看,燃煤电厂的常规污染物的控制已不构成对煤电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将逐步由先除尘、再脱硫、再脱硝的单元式、渐进式控制,向常规污染物加脱除重金属及气溶胶等深度一体化协同控制技术发展,逐步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接近于零,电厂产生的废水及固体废物也将参与到循环经济体系之中或进行无害化处理。我国一些新的常规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的电厂已经在建设之中。

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来看,由于电与煤是替代关系,总排放量并不会有明显改变。虽然煤转为电后,会损失一部分能源,但是电能质量、可控性明显提高;如果再有一半煤量的替代是采用热电联产的话,再加上替代改造过程带来的节能效果及能源联合互补的作用,以电代煤会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

从控制成本来看,如果我们能用10年的时间争取将现有的非电力燃煤中的50%左右或者约10亿吨燃煤转换为电力,把电煤占煤炭比重提高到70%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初略估算需要建设5亿千瓦燃煤电站,大致需要电源和电网投资1万亿元,每年需要1千亿元。如果完成了“以电代煤”,再加上“以电代油”解决部分城市机动车污染的问题,以及通过各种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发挥作用,10年内是可以在经济继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好雾霾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还是寄希望于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发电,用限制电煤的措施解决问题,不仅会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还会延误雾霾治理的时机。

以电力为中心优化能源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优化能否真正实施,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能否解决:一是能否建立一个保障电网安全和满足电力需求的可持续的电力投资机制,也就是投资者能否获得可靠、合理的回报机制;二是电力用户是否具有经济承受能力。这两个关键问题是一对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合理的回报机制,因为只要以电力为中心进行能源优化是合理的,回报机制是合理的,则电力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就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这两个关键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电价机制。一方面,由于电力系统自然垄断的特点,即使是可以竞争的电源侧和用户,物理上也完全受制于电网,同时,电力企业和用户对保障电网安全具有共同的责任,所以政府对电力系统的监管必不可少,电价由政府调控也是必须的。另一方面,电力不仅是公共产品属性,更是商品属性,电力生产与供应不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也绝然行不通。这就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能源价格机制和电力价格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在政府制定的科学规则下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比价不合理,电价涨幅远低于其他能源价格涨幅,价格机制不灵活,煤电矛盾仍然突出。电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独立的输配电价和科学合理的发电环节上网电价。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补贴水平、补贴规模与补贴资金来源等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补贴机制不合理,各类发电主体难以形成有效竞争。部分水电大省、可再生能源发电大省煤电的作用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相应的电价机制没有跟上,煤电企业出现巨额政策性亏损。受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2000年以来,电力投资增速远低于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尤其火电投资连续7年负增长,影响到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会影响“以电代煤”战略的实施。

应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进一步推动热价调整;继续完善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的有关政策,合理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对煤电在电网中的作用进一步定位,研究制定分布式电价机制;按照合理投资、合理回报并引导电网企业主动开展需求侧管理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制定峰谷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等引导性电价政策,促进用电结构优化等。

二是加强科学规划。能源系统优化必须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才能科学实现,局部能源规划要服从区域能源规划,区域能源规划要服从国家规划,专业规划服从综合能源规划。“以电代煤”不是简单直接替代散烧的煤炭,而是要与天然气、现有火电机组尤其是供热机组做好优化匹配。一是要因地制宜做好天然气与电力替代散煤的比较,选择更优的方案;二是在我国天然气气源总体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禁止或慎重决策以气替代供热电厂;三是慎重决策关停小火电机组尤其是关停供热火电机组。小火电在我国比例已经很小,不是节能减排的主要矛盾,应从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效果、从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从火电机组的全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防止形成关停小供热机组用供热锅炉替代、用大机组替代小机组进行调峰的现象,反而降低整体效率。

我国已经近十年没有正式颁布完整的电力发展规划,未正式出台的规划与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有很大差别,除了个别要素如关停小火电指标及节能减排指标外,电力发展几乎是在没有规划的状态下进行的。电源与电网不协调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无序发展问题、煤电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优化是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下才能有序开展。应当制定专项规划并与相关能源规划相协调,以加快“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战略的实施。

三是坚持法制,完善相应产业政策。不论是电价机制还是强化规划,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来推进。但是,我国能源与电力法规的滞后是人所共知的,《能源法》至今仍没有出台,《电力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能源、电力建设中存在大量的“乱象”,与法律不完善直接相关。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很难想像能够建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能源体系,很难想像能够科学地进行能源系统优化,很难想像能够理顺能源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象,很难想像能够有效推进能源与电价改革……但是,我们又不能等待法律出来后再优化调整,必须在加快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来补充急需,如鼓励“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减少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直接燃烧等。

污染物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既不是政治目标也不是环境目标。环境目标是环境质量的改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的目标是为了能源安全或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只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能源结构调整虽然也是手段,但是以总量控制 “倒逼”结构调整,是因果倒置,实践已经证明即便是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也难以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更实现不了预期的环境目标。面对我国结构型环境污染,应加快构建以“安全、高效、绿色、经济、便捷、和谐”六大能源目标为要素的价值目标体系。应以电力为中心,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战略,加大推进减少散烧煤。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强规划,依靠法制,完善政策,持续推进能源系统优化。

注释:

(1)蒋杰,《新能源经贸观察》,2013年12月第42页。

(2)发改委运行[2013]2024号、国能油气[2013]279号、发改运行[2013]2166号、发改电[2013]224号、发改电[2014]22号,以及国家能源局《关于确保春节期间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通知》等。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确保居民生活用电和正常发用电秩序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10]36号。

(4)燃煤电厂提供资料,中电联研究室分析计算。

(5)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市场出版社。

(6)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十二五”电力体制改革研究》。

(7)王志轩,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及2014年展望,《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2。

(8)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9)新华能源,BP统计年鉴:中国煤炭消费量全球占比首超50%,http://news.xinhuanet.com/coal/2013-07/02/c_124945454.htm。

(10)朱成章,为“煤改气”算几笔帐,中国能源报,2014-01-28。

(11)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研究报告》(摘要),http://。

(12)王志轩译,日本的大气污染控制经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7。

第三篇:一份“教学案”解决三个问题

一份“教学案”破解三大难题 ——合理的借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武汉市新洲区实验中学

冯钢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海洋,那么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冲决问题的海浪,登上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礁石或海岛的过程。教育管理者便是那海上的弄潮儿,波平浪缓时,赤手赤脚便能轻松自如地游过去,可如果遇上波涛汹涌,力不从心时,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冲过去了。这时,如果身边正好有一块足够大的浮木,抓住它,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陈述

我校是一所创建于1996年的单设实验初中。自建校以来,中考过省级示范高中录取线学生人数一直名列前茅,还在2003-2004连续两年夺得武汉市中考状元。学校也因此一度成为“小升初”学生家长择校的首选对象,招生一直火爆。学校质量在高位运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让人头痛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三个:一是老师们在为学校创造辉煌的同时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好风凭借力”,“人往高处走”,大批骨干教师借助实验这块平台振翅翱翔,远走高飞,加之近几年初中学校调整布局,随着薄弱学校的撤并,教师大量涌入,我校师资更显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明显下滑。随着学生和班级数量的增多,老师配备难以均衡,导致班级之间学生发展差距较大,引起学生及其家长不满。二是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只关注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教学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拖堂、提前上课、占用学生午休时间等延长绝对学习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三是先前学生用教辅资料泛滥时,教师不加选择,布臵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后来我们禁止教师为学生统一订购任何资料,也不要求学生自行购买资料,学校为老师配备一定数量的

资料,供老师选用。但教师在剪贴资料印发作业时仍存在过多过乱,只图数量不讲质量的不良现象,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

如何破解以上难题,我们校委一班人多次开会研究这个问题,大家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办法,如感情留人、关系留人、位臵留人;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观念转变;加强作业管理,提出各科作业布臵的量度标准,严格控制作业时间,等等。但实施起来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就是不太好把握,总之收效甚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机遇悄然来临。2009年春季,区教育局组织辖区初中校长赴江苏考察学习名校办学经验。考察中,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理念和推行“讲学稿”的作法深深吸引了我们。

东庐中学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长期面临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困难,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却每每以失败告终,并因教育布局调整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出路,东庐中学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备课模式,推行“讲学稿”,终于闯出了一条农村教育的可行之路,一跃成为江苏名校。

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改革实践中融入了不少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是发展需要“对话”。东庐教师告诉我们,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交谈,老师必须克服自我中心,与学生形成伙伴与合作关系,学会倾听、学习、宽容和尊重。二是发展注重“过程”。在东庐教改者眼里,备课、预习、教学、反馈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他们的“讲学稿”教学模式并非只注重课前备课和预习,同样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馈。三是发展需要“合作”。教育中的合作类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师师互动是重要前导;师生互动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以师生相互尊重,彼此学习为基础,体现了教学的社会本质;而生生互动则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取向。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是东庐中学教学的

一大亮点。四是发展注重实效,有效教学理论反对过去以“教”、以“书”为中心的教学传统,大张旗鼓地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将“学”提升到比“教”更重要的地位。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核心是以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东庐中学的教改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东庐中学最具特色,搞得最成功的是其大力推行的“讲学稿”。“讲学稿”的实施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合一”;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考察团成员都盛赞这种集体备课,师生共享教学资源的作法,我们更是心头一亮:这不正是破解我校“三大难题”的好办法吗?

说干就干。回到学校,我们迅速拟订出改革课堂教学,借鉴“讲学稿”,试行“教学案”(“教学案”其实就是“讲学稿”一类的文稿,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全面动员、全员培训基础上分三步走的实施办法:第一步,2009年上半年,“两案”(教案和学案)并行,各自例行书写自己的教案,共同使用统一的学案;第二步,2009-2010学,在七、八年级统考科目中试行“教学案”,总结经验,准备推广;第三步,2010年秋季开始,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全面推行“教学案”。该方案通过教代会审议后,我们立马就开始行动了。

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试行期间,部分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出现逆反心理,反问我们:我只要教学效果好,还在乎这些形式主义吗?我们当即回应:

一、搞“教学案”不是搞形式主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案”的形式是为务实教学、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服务的;

二、不可否认,有不少老师个人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但并非人人如此。学校推行“教学案”,正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变个人优势为集体

效益,缩小班级差距,实现整体提升。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个人英雄,而不是我行我素、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道理讲明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除此之外,运行中还出现过“教学案”机械拼凑教案与学案,中看不中用和“教学案”+教辅资料,人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不良现象。我们不回避、不拖拉,针对问题,想方设法,及时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尝试,收效明显: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作业减少了,学习兴趣变浓了,学习更主动了,而且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更多了。期中、期末检测结果显示,学生成绩整体提高,班级学科之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大部分学科人平分名列前茅;老师们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不少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参加市、区级赛课获奖。

自我反思

以上案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的借鉴的确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关键是“借”得“合理”。那么我们取东庐教改真经,成功试行“教学案”的合理之处又在哪里呢?

一是选择助推素质教育。选择以“教学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教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拓展优质资源,实现公平教育;二是“教学案”的实施有利改变教师单打独干,各自为战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合作研讨,实现资源共享,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教学案”集“教、学、练”三位一体,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自由空间。因此,一旦向大家讲清了实施“教学案”的诸多意义和让广大师生在“教学案”的实施中真正感受到以上好处后,他们践行“教学案”的热情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东庐中学在这方面走在我们的前头,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二是教改动因两校相似。我们和东庐中学都曾面临着师资参差不

齐,教育观念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重等诸多问题,都想摆脱困境,谋求发展。在这一点上可谓“同病相怜”,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东庐的作法让我们一见倾心,也正因为“同病”,所以当我们借鉴“疗效显著”的东庐中学“讲学稿”,试用实验中学“教学案”时,自然也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实施准备有章有法。拟订方案让借鉴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民主审议让借鉴通过民主程序取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思想动员对老师们晓之以理,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业务培训对老师们导之以行,让他们知道了具体该怎么做,使借鉴实施操之有法。东庐中学在进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之前,其实也走了类似的程序,为“讲学稿”的实施做足了准备工作。毕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是实施步骤循序渐进。东庐中学的教改经历了一个由试点成功到全面铺开的过程。借鉴中,我们也基于实施的过程性考虑,从学校实际出发,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给出明确的时限和任务。第一阶段“两案”并行,其实是一个过渡适应期,这是东庐中学没有的。我们主要考虑到当时正处于一学年的后半期,加之老师们对“教学案”还很陌生,多年的“教案操作”让他们一时间还难以转过弯来,我们便放缓了实施的步伐。而恰恰因为这样,老师们有了更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所以第二阶段的选点试行及至第三阶段的全面推行都较顺利。由此可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是学校“教学案”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是发现问题处理及时。借鉴他人经验,实施教学改革,问题在所难免。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坏事,每解决一个问题,改革就会向前迈进一步。关键是为教学改革导向、护航的学校领导要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里及时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教学案”才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深度思考

虽然,我们通过合理借鉴东庐中学课改经验,实施“教学案”破

解了“三大难题”,取得了以上经验。但往纵深思考,还有几点值得我们反思和远虑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案”的培训准备期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没有组织一次教师赴东庐中学现场观摩学习的活动。老师们接受的只是校本培训,对“教学案”的精神实质、设计理念和技巧、具体操作办法和要求等诸多方面认识模糊,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无形中走了一些弯路,耽搁了一些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借鉴实施的效果。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胆子更大一点,舍得多花点钱,让老师们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问题可能会少一些,效果反而会更好。

二是借鉴和创新的问题。借鉴的终归是别人的,现代学校要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我们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脱胎换骨,形成自己的独特办学风格。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三是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教育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绝非一成不变。“教学案”的实施解决了我们眼前的问题,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应。但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眼光来看,我们不难想象,随着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的个性发展、教学特色的彰显等新问题将会凸现在我们面前,更何况“教学案”本身就有束缚教师教学个性化之嫌。反躬自省,大一统的学科教学怎能装点出一个百花争艳的教学园地呢?对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作为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接受期又会是多久?为此,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顺应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这才是教育的大道理。无论是借鉴效仿,还是自谋出路,只有合乎这个“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第四篇:走群众路线解决四风问题心得体会

走群众路线解决四风问题心得体会

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安排部署。7月23日,文山州质监局的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召开,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到了作风建设上,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作为州局群教办的一员,对此项活动,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就开着这项活动谈几点体会:

走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凝聚群众力量,进一步做好反腐工作。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十分重视提高党员素质的问题,从反腐倡廉入手,在全国上下展开打击贪腐重整党风的活动。尤其是对贪污腐败影响党心民心的典型案件,加大了查处力度。针对贪污腐败影响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问题,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领导,适时做出了中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并在层层贯彻狠抓落实上下了大功夫。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走党的群众路线,才能集中力量解决“四风”问题。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主要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问题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不得有例外。

走群众路线,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就是要对比学习党章,找出本身缺点;正衣冠,就是要纠正本身错误;洗洗澡,就是要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治治病,就是要彻底改正存在的缺点和问题。知易行难,要做到这四点,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作为在局机关党委工作的我,更要以“八项规定”为指导,身体力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我们的广大党员更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勇气,从严自省、从严自律。

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为民服务,坚持群众线路。

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做的出模样,俯得下身子,多为群众办实事、办真事。保持党和群众的关系,不单单是群众工作,也不单单是群众线路的题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很

多方面,如何处理好党群关系,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题目。但是不管怎样,此次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已然拉开序幕,相信在党中央的强有力领导下,我党势必摒弃“四风”扫除阴霾,吹出政通人和的“新风”。

走党的群众路线,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次中央及时启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部署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及时、相当关键,体现了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忧患意识。我自从参加工作,大大小小党的活动也参加了不少,但像这次一样,紧张、严谨、科学的活动还是第一次,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其次,做好自己,管好自己,不给党和领导添麻烦,认真开展此项活动,从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让自己能更好的做好党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第五篇:全面小康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村经济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存在着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使得“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实现小康的难点在农村,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任务,关键在于在把“三农”问题解决好。

要下大功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农民能否完全达到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程度。要使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新的途径,就必须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要跳出农村本身来考虑解决“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对“三农”问题我们较多地注重从农村内部去解决,十六大报告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这一思路,就需要把“三农”问题和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用统筹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矛质较为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能遍地开花,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现有的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建设中,还应注意弘扬改革精神,消除各种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城镇基础设施。

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众所周知,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为使农业能够尽快改变现状,更好地发展,应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保证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和信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投入,尤其是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启动点是人的创造力,即永不枯竭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广大农民处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天然”的致富冲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土地流转以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民群众创造的。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尊重、保护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

当然,除了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以外,小康社会还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它是一个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接近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先富带后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过程;是整个社会更加协调,综合力量日益显现的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拉也不断完善的过程,等等。但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定会实现。

下载解决“走教”问题的关键是住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走教”问题的关键是住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保障性住房选址难问题(大全)

    解决保障性住房选址难问题? 1、选址在交通便利地区 【现象】目前,我国不少省市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由于选址偏远导致交通不便,加上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完善,给一些保障性......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落实监管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要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偏颇之处: 下面,我来与大家共同分析辩题。下面由我来阐述我方观点,开宗明义,食品安全问题指食品在生产、流通环节中产生可能损害人体......

    走基层调研解决的问题及做的实事

    ###物业公司走基层调研活动材料 按照区党工委、管委会“三行一改”工作要求,我深入新海连物业公司开展了“走基层、找问题、办实事”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交流、基层走访等形式了......

    走教实施方案

    骑龙小学“走教”工作实施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中心校与各个教学点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我校地处山......

    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

    大连市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办法

    大连市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办法 2015-03-30 更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支持引进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活环境,有效解决住房问题,制定本办法。 第二......

    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何时解决

    公积金如何贷款 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所需资料: 一、购买商品住宅的提供: 1、借款人申请; 2、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银行打印个人公积金余额); 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4、已办理登记备案......

    解决农民工问题

    解决农民工问题.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解决农民工问题”标准表述 “农民工问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