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大学网络学院《法理学导论》(A)
《法理学》模拟题1
一、解释下列名词。
1.法的目的解释 2.立法权 3.行为能力 4.法的功能 5.执法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简述法学研究中的比较分析方法 2.试对比分析契约补偿和行政补偿 3.刑事惩罚及其种类 参考答案:
1.简述法学研究中的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要从全局、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所直面的法律命题及其历史嬗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方位考察。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必须注意遵循“对等原则”,即:在时间上,年代要大体相同或相近,对不同区域法律体系及其价值进行比较,如古代的东方法与西方法,中世纪的东方法与西方法等。在空间上,要注意对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在内容上,要注意法律制度中自身要素的复杂性,通过进行对应性比较分析,解释和描述人类社会法的共似性和差异性,揭示法的演进的规律性;同时,探讨人类法律思维的多样性,把握丰富多彩的世界法律思想和法学思潮。这样才可能克服法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司法权是独立性权力。司法权的独立性是说,应当保证司法权的运行不受不必要的其他力量的影响,排除非法律性力量的干涉。没有独立就不会有公正的司法裁判。为此,首先要确保由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接受行政机关的领导和指示,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其次是应在法律实施方面独立于立法机关,除尊重和依循立法机关的立法产品之外,不接受其对个案的干预,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只发生在裁判之后,且只应存在依据级别管辖而必要的上一审级的监督。再次是应独立于大众传媒和利益倾向(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只服从法律理性的支配。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司法系统内部的独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下级审法院相对于上级法院而言,必须自我管理、独立司法、依法审理、独立裁判;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也不能在其进行具体审判时进行干涉,而只能在其判决作出后,依上诉程序或上告程序变更其判决。二是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必须具有独立于其所在的法院的权限,在审理案件中坚持独立,不受各方面意见包括检察官控诉的影响,法官按“自由心证”和“无罪推定”原则办事,即法官凭自己的“良心”行使职权;在没有证据足以证明有罪前,从无罪方面考虑,只有在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才能裁决有罪。提出这两条原则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法官不受任何人,特别是不受进行调查具体案件的有关行政部门的影响。2.试对比分析契约补偿和行政补偿
契约补偿是指发生在平等的权利主体之间的,一方出于对特定的更大合法利益的追求或保护而必须利用另一方的同样性质的利益并实际利用时,而依照公平、等值、充分原则,以实物、金钱等方式支付的补偿。契约补偿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等价有偿原则。契约补偿主要发生在拆迁、劳保等领域。行政补偿是行政机关就出于公共利益需要依法进行征用时对原权利主体做出的补偿事项。行政补偿缘自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私有财产不可侵犯。非为公共目的并依法予以相当补偿,私有财产不被限制和征用。法律中涉及到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补偿决定的主要有:草原征用补偿、水面滩涂征用补偿、水资源补偿、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土地征用补偿以及蓄滞洪区利用补偿等,多与资源征用有关。3.刑事惩罚及其种类
刑事惩罚是指司法机关对于犯罪者根据其刑事责任所确定并实施的强制性制裁措施,刑事惩罚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可分为自由刑、生命刑、资格刑和财产刑四类。
三、论述题
1. 论法的规律性 参考答案:
法的规律性是指法作为揭示、描述和反映社会关系的特殊社会存在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必然的和可以再现的存在和运行的机理,它表征和宣示着法所固有的产生、成长、发展、变迁趋势及其功能的潜在与显在意义。
首先,法的规律性是客观的,即是说,法具有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在法的生成、发现与确认的过程中,在立法与司法的各个环节,都不能无视这种法的客观规律性,更不得违背法的客观规律性。
其次,法的规律具有可再现性,或重复有效性。法的规律的可再现性是说,在相同条件下,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会有同样类型或同样性质的法的产生和存在。
再次,法的规律性又是不可回避的。法的产生、成长、发展、变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决不是什么偶然的因素所致或某一个智者的发明创造。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法的规律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的形成经历了从神授法到习惯法进而成文法的过程。
第二,立法技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略到繁细。
第三,法的内容从压制、奴役人到激励、保护人。
第四,从身份的法、契约的法到人权的法。
可以说,法之所以能成为人的行为的准则,主要在于真正的法律能够反映和昭示这种客观规律,满足社会主体的一般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通过自己特有的法律规范明确、具体、肯定地表现出来,把人的行为引入正确的轨道。实际上法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决定的,或者说是源自于这种客观的规律性的。
第二篇:山东大学网络学院《法理学导论》(C)
《法理学》模拟题3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诉权 2.法的要素 3.追诉时效 4.法的实现 5.再审程序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简述法的一般性
2.简述债权的发生根据
3.简述对社会关系的调控功能 4.简述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参考答案:
1.简述法的一般性
法的一般性,也可称为法的普遍性,其涵义不外两层:
其一,是指法是针对某一类事实作出的规定,不是对某一事或某几件事所下的一种决定,而是对于合于其规定的未来一切事件所立的一种规则,而且可以反复多次适用。这使法与依法作出的决定或制定的法律文书区别开来。
其二,法不是对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人所下的一种决定,而是对于将来凡适合法所规定的任何人所立的一种准则。法之所以得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亦即因其赋有上述的一般性,它不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个别人的行为,而是抽象地、概括地规定集体意义上的人的行为。2.简述债权的发生根据
债权的发生根据主要有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
最为重要且最为常见的债权发生根据是合同(契约),它是当事人双方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除此之外最为常见的债权产生根据就是侵权行为,它是不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基于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人有赔偿受害人损失的义务,与之相对,受到损害的人,则具有请求加害人赔偿损失的权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利益,使他人遭受损害的事实,取得变动利益的不当得利人承担着恢复公平,补偿利益受损方利益的义务,因对方不当得利造成损害的一方就拥有了请求恢复受损利益的权利。而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
3.简述对社会关系的调控功能 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控功能主要是指法通过其所具有的内在的对社会有益的功用和效能而对社会利益关系乃至于作为整体存在的整个社会生活领域进行调控的方式。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确认。第二,对社会关系变迁的引导。第三,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第四,对权力和权利行使的制约。第五,对社会主体利益的救济。这是指法所具有的确保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免受各种不法侵害以及在被侵害后确保被害社会主体及时获得损害赔偿、适当补偿和精神慰藉等必要救济功能。第六,对国际交往关系的维持。
4.简述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大致形成了“两级多重”的立法体制。所谓“两级”,乃是说,我国虽然是集中制国家,但在现行的立法权划分与配置方面却形成了中央政权立法和地方政权立法并
存的格局。所谓“多重”,乃是说,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立法及于多个层面:在中央,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立其他普通法律;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宪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创制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署办制定行政规章。在地方,又分三种情形,即特别行政区立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域自治立法、各省和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创制地方性法规和相应级别的人民政府制定政府规章。
三、论述题
1.论两审终审 参考答案: 两审终审,就是指一个诉讼案件经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诉讼程序即告终结,当事人即不得再提起上诉的诉讼制度。由于我国法院系统实行四级建制,即人民法院划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因此,这种诉讼制度又称为四级两审终审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法院的建制基本上与行政区划相一致,并且地方法院的人事、财政、编制和经费也都依赖于地方政府。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同时也为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案埋下了隐患;具体担当审判业务的主要是基层和中级两级人民法院。较低级别法院的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办案能力以及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级人民法院与基层人民法院同在地方行政区域内,难免存在业务上、人事上的亲密关系,不能有效纠正基层法院裁判在程序上和法律上的错误,甚至包括事实认定上的错误;同时由于大多数诉讼案件的终审法院是中级人民法院,而高级人民法院尤其最高人民法院不可能对大多数诉讼案件行使上诉管辖权,导致最高人民法院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法律适用、确保司法公正的功能。
为避免两审终审制难以保证司法公正的后果,我国三大诉讼法均强化了审判监督程序: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提起再审程序,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可以进行再审。因而虽然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但是实际上是以大量的、复杂的审判监督程序弥补两审终审制存在的缺少一级审级的问题,在实际结果上还是在实行“三审”。问题是,这种“三审”是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的,因而就形成了已经终审的案件不能“终审”,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经严格的程序就提起再审的做法,终审判决、裁定的既判力难以实现,判决结果难以执行。这样,就严重地损伤了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人民群众对法院判决和裁定的法律效力产生怀疑。这样看来,两审终审制虽然减少了审级,从情理上说,好像是提高了审判效率。但是,由于有大量的终审案件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入再审,实际上并没有减少审级,对一个案件仍然要进行实际上的审判监督程序的“三审”,法院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审判效率没有提高。
纵观域外许多国家的审级制度,大多采用的是三审终审制——无论这个国家设置三级法院还是四级法院。对一个案件的三级审判,是对这个案件保证公正审理的基本条件。对一个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而言,实行三审,就意味着该案件要经过基层人民法院的审理,中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和高级人民法院的审理,才能够终审。疑难、复杂案件和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实行这样的审级制度,在一般情况下,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不直接受理一审案件。对普通案件,终审权在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而不是在中级人民法院。这样的好处是,第一,使一个案件的终审权远离案件的发案地,使案件的审理不易受到当地的干扰和干预,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第二,使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普通案件的审理,对于这两级法院的法官增加审判经验,掌握审判情况,指导审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增加一级审级,就增加了一道司法公正的保障。
第三篇:山东大学网络学院高等数学三
高等数学模拟卷3
一
求下列极限 lim1nntgn
解:不存在
xalim=1xaxaxa+xa2 求lim=lim =xaxaxaxalimax1xa-xa1lime2xx0 1lime2x0x0113 求limex02x=limex02x4limsinmxsinnxx0limmxnxx0mn
二已知xf(x)2xx0x0,讨论f(x)在x0处的导数
解:lim+x0f0xf0xf0xf0xlim+x0xx210
x0lim-lim-x0xxf(x)在x0不可导三
计算下列各题
1、已知ytan(lnx)求y
解:y3tan(lnx).sec2,223,lnx.x12、已知yf(x),求y
2解: y=f(x).2x
四 证明
证明:
对于xf(x)dx
0a32a0xf(x)dx3212a02xf(x)dx,(a0),其中f(x)在讨论的区间连续。
令x2t,则2xdxddt 且xa时ta2,x0时t0 左边xf(x)dx0a321212a0a02tf(t)dt2
xf(x)dx= 右边
证毕。
五
计算反常积分解dx1x2;
原式dx1+x2arctanx ;22
六
求(1y2)dx(arctanyx)dy的通解 解:方程化为dxdy11y2x11y2arctany
此方程为倒线性微分方程
xe1y2dy1(11y12arctanye1y2dy1dyc)
earctany(1y2arctanyearctanydyc)
eearctany(arctanyde(arctanyearctanyc)
arctanyarctanyarctanyec)
所以方程通解为xce
arctanyarctany1
第四篇: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法理学:是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原理、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的法学分支学科。
2、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科学。
3、法学体系:是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划分或法学学科的分类
4、法学理论体系:是建立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法律理论观点、思想和学说体系。
5、法:1)马克思认为法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觉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施行行为规则的总称。
2)法是可以判断人们是非曲直进行公正的裁决,具有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具有普遍性反复适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6、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具有规范性、意志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
7、法的形式:就是指法的内容要素的外在结构和组织形态。包括法条、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
8、法律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题可以自主决定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包括自由权、请求权、诉权。分为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9、法律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
定人们应当做出和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有限制义务、被请求义务、被诉义务。分类基本义务和普通义务;绝对义务和相对义务。
10、法律要素:是和系统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联系和作用的构成规范性文件内容
的要素、规则、原则和法律术语。有独立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
11、法律规则:是对一定的实施状态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具有独立性、可预测性、一般性的特点。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控制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12、法律原则:是指能作为规则的来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或准则。具有不确定性、衡平性、强行性。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13、法律术语:是指具有法律性质或专门法律意义的用语概念。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名词解释
统一性的特点。
14、法律渊源:是指效力渊源,一般地说,制定法是现代国家主要的法律渊源,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的正式、法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性法规(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八种。另外还有习惯、判例、政策三类非正式法律渊源。
15、规范性文件:全称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有权制订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属于法的渊源。具有国家意志性、包含行为规则或模式、普遍性。
16、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对已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类或加工。包括法律汇编、法律编纂两类。
17、法律汇编:是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汇列成册。
18、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或某一类法律的全部规范性文件加以整理、补充、修改,或者在这些的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
19、法的分类:是指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法律规范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一般分类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特殊分类包括: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20、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对法所做的分类。主要分为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社会主义法系等。
21、民法体系:又称大陆法体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2、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3、法的效力:广义的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狭义的法的效力,则指由国
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和法的效力范围。
24、法的效力层次:是指在一定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主要依据立法主体;立法依据;效力范围为划分标准。中国的法的效力层次包括:最高层次宪法,第一层次基本法律,第二层次法律,第三层次行政法规,第四层次地方法规。
25、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和什么事项有效:从而发挥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和事项效力四种。
名词解释
26、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在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生效方式包括公布之日起生效;具体规定本法的生效时间;比照其他法律;自试行之日起生效;到达之日起生效。废止方式包括:新法取代旧法;新法宣布之日旧法失效;有效期届满;宣布废止;历史任务完成自行失效。
27、法律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的问题。分为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在局部地域区生效、在域外生效。
28、法律的对象效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对哪些人有效的问题。其中对自然人的效力分为“属人主义”、“属地主义”、“折衷主义”、“保护主义”四种。
29、法律的事项效力:是指法律在实施的过程时,对于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发生效力发生效力的问题。有法律明文规定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三个基本原则。30、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是指一国的部门法体系,即将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法范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一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局限性、现行性、总括性、相关性、发展性。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发展性。
31、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所作的分类。常凡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按照调整对象为主,以调整方式为辅的“主辅标准通”,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程序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军事法九大法律部门。
32、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合法性、意志性、权利和义务指向性。可分类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单务法律关系、双务法律关系和多务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3、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包括公民、组织、国家。
34、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法律资格。
35、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36、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特定性、实有性、个别性。
37、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人身、精
名词解释
神产品、行为结果。
38、法律事实:是指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包括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也即未履行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或仅因法律规定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分为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法律规定。具有法律依据性、国家强制性的特点。由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构成。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与违宪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40、法律责任的竞合:是一种常见的法律现象。由于某种违法行为,常常符合多种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在法律上导致多种责任并存或相互冲突的现象。
41、法律规范的竞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实的出现引起的两种以上的法律关系的产生,符合数个法律规范的要件,导致数个规法都适用的现象。
42、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必须遵循责任法定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
43、责任方式:即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如刑事处罚、行政罚款、赔偿损失等就是这种责任方式的具体化。包括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补偿(民事补偿、行政补偿、司法补偿)。
44、立法:1)狭义:是专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2)亦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制定、补充、修改、废止和认可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或认可法律、法规的活动。
45、立法原则:亦称立法基本原则,是指在立法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准则。包括民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适时性原则。
46、立法程序: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在制定、补充、修改、认可或废止法律或其他具有法的性质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我国的立法的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案的公布。
47、法的实施: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等途径,把法律规范具体运用于社会生活,使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活动和过程。分为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就能直接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和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48、执法:即执行法律,亦称法律执行或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执法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名词解释
行政部门;授权组织。有执法主体特定性、执法内容行政性、执法活动单方性和主动性、执法范围的极广性四个特点。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注重效能原则三个原则。
49、司法:也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主体法定刑,活动程序性,理念正义性三个特点。有正确、合法、及时三个要求。遵循平等司法原则、依法司法原则、独立司法原则和责任司法原则四个原则。
51、司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在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中的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52、法律行为:是指人们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规定的总称。具有社会性、法律性、意志性三个特点。包括行为、手段、结果三个客观要件、行为意思(需要、动机、目的)、行为认知两个主观要件。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53、守法:亦称法的遵守,指人们按照法律规定,正确地行使法律权利,切实履行法律义务的活动。包括守法者的政治意思、法律意识、文化知识水平、伦理道德观念、个性心理素质五个主观条件,社会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法制情况、社会风尚状况四个客观条件。
54、违法:亦称违法行为,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主体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并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现行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55、法律解释:是指由特定的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国家的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对现行的法律或者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所作的必要说明。具有准确性、关联性、目的性三个特点。分为包括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我国实行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主导,国家机关分工配合,部门领域内集中垄断的解释停止。
56、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形式法律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
57、法律监督:广义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狭义是指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有权利性、外在性、强制性。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社会组织及公民的监督;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其体系包括国家监督(权力机关、行政
名词解释
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
58、法的实现: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过程,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结果。
59、法律秩序:是指通过法的实施和法的实现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
60、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6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
6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人、阶级、社会的积极意义。是法的存在、作用和变化对这些主体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63、效率:是指社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投入而获得收益最大化的比率。
64、人权:1)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2)人权就其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 一种法律权利。3)人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
65、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凡是建立在相同经济基础之上,具有相同阶级本质的法就属于同一种历史类型。66、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总称。
67、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利,使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
68、法的继承:是指不同类型之间在法律内容,法律形式上的某些联系。分为同质继承和异质继承。其内容包括科学性内容的法律条款、民主性的法律条款、有关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法规。
69、法的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异国异地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原则的引进、接收、迁移的表现和行为。
70、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个人法律意思和社会法律意识。
第五篇:山东大学网络学院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题A
山东大学网络学院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题A
及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把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C)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
2.茅盾是哪个组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C)
A 新月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语丝社 3.下列句子中“于”表被动的是(A)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移其民于河东
C 西取由余于戎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4.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A)
A欧阳修 B王安石 C苏轼 D梅尧臣 5.下列作品中属于历史散文的是(B)
A《五代史伶官传序》 B《郑伯克段于鄢》 C《寡人之于国也》 D《宝玉挨打》 6.《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人物是(A)A张巡、许远、南霁云 B张巡、许远、于嵩 C张巡、许远、雷万春 D张巡、于嵩、雷万春 7.《红楼梦》的体裁是(A)
A长篇章回白话小说 B长篇文言小说 C诗体韵文小说 D小说集 8.欧·亨利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是(D)
A麦琪的礼物 B公务员致死 C老人与海 D白菜与皇帝
9.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的抒情方式是(B)A借典故抒情 B借景抒情 C借前人成句抒情 D直抒胸臆 10.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点是(D)
A旷达飘逸 B慷慨雄壮 C沉郁顿挫 D诗中有画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1.李斯是(秦)代文学家,是(《谏逐客书》)的作者。2.《左传》是一部(编年体)体历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左丘明)。3.《氓》从文体上看是一首(叙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弃妇)诗。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5.“乐府”是(西汉)王朝设立的(音乐)官署。6.(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不仅擅长写诗,还擅长绘画,精通(音乐)。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8.丘也闻有过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没有辫子,该当何罪? 当:担当,承担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所以:用……的方法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直:通“值”,价值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是:这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译: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以吗?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常常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为什么呢? 4.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译: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而到来,千百条河流都汇入黄河。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这样却不能称王,从来不曾有过的事。五 作文题。本大题60分。
要求:1.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题目;2.写成论说文;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略)
山东大学网络学院大学语文复习题B
及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把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出自(B)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 2.下列人物属于道家学派的是(D)
A庄子和荀子 B老子和孔子 C墨子和韩非子 D老子和庄子 3.宋代作家中文学才能最为全面的一位是(B)
A辛弃疾 B苏轼 C王安石 D李清照 4.《张中丞传后叙》中“远与巡分城而守”的“城”指的是(D)A长安 B泗州 C洛阳 D睢阳 5.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B)A巴金 B老舍 C鲁迅 D茅盾
6.下列选自《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字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是(D)A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B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C国不堪贰 D多行不义必自毙 7.《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的部分共(B)回。A120 B80 C60 D200 8.欧·亨利是19世纪(C)
A法国著名小说家 B英国著名小说家 C美国短篇小说家 D德国著名小说家 9.陶渊明诗作中成就最高的是(A)
A田园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 D叙事诗 10.我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仙”的是(B)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陶渊明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1.《灯下漫笔》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坟》)。
2.《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擅长描写(战争)和刻画(人物形象)。3.出自《庄子·秋水》的成语有(望洋兴叹)、(贻笑大方)。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5.“乐府”原来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名,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名。6.(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不仅擅长写诗,还擅长(绘画),精通音乐。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圆)。” 8.“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急诣部,如书!诣:往;到 2.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胜:不尽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4.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大都:最大的城邑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译:我曾听说有小看孔子的见识,并且轻视伯夷的义行的人。3.彼虏以我为走。
译:那些敌人原认为我们会逃跑。4.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译:马伶羞耻于演技在李伶之下,已经卸装逃走了。5.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矣。
译:大王如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你来了。五 作文题。本大题60分。
要求:1.以“说文如其人”为题目;2.写成论说文;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略)
山东大学网络学院大学语文复习题C
及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把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贻笑大方”这个成语出自(A)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 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格律诗的是(D)
A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B杜甫《蜀相》 C王维《山居秋暝》 D曹操《短歌行》 3.先秦时期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B)A《庄子》 B《论语》 C《孟子》 D《战国策》 4.在《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部分是(A)A风 B大雅 C颂 D小雅 5.其小说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D)A 老舍 B契诃夫 C莫伯桑 D欧·亨利 6.《张中丞传后叙》抨击的人物是(D)
A南霁云 B于嵩 C雷万春 D贺兰进明
7.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茅盾、巴金齐名的另一位长篇小说家是(D)A沈从文 B丁玲 C鲁迅 D老舍 8.《米龙老爹》中主人公的身份是(B)
A法国军人 B雇工 C诺曼底农庄主 D普鲁士军官 9.陶渊明《饮酒》诗中最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B)
A飞鸟相与还 B心远地自偏 C悠然见南山 D采菊东篱下 10.我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圣”的是(C)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陶渊明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1.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作者(鲁迅)。2.《史记》主要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3.《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5.(曹操)曾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6.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不仅擅长写诗,还擅长(绘画),精通(音乐)。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8.“(外无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推究 2.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用:因为 3.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仅:只有 4.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我生下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丢下我而逝去。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4.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5.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那何需那些辅助者呢? 五 作文题。本大题60分。
要求:1.以“说风采”为题目;2.写成论说文;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略)
山东大学网络学院大学语文复习题D
及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把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A)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 2.我国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A论语 B庄子 C左传 D韩非子 3.在《史记》中,用来记叙帝王事迹的是(D)A列传 B世家 C表 D本纪
4.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B)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儒林外史》 5.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A)
A陶渊明 B王维 C白居易 D王昌龄 6.茅盾的三部曲系列小说有(D)
A爱情三部曲 B蚀 C子夜 D春蚕 7.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B)
A茶馆 B骆驼祥子 C断魂枪 D月牙儿 8.莫伯桑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成名作是(D)A俊友 B苦恼 C一生 D羊脂球 9.下列诗句中运用“赋”法的是(B)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句中所指人物和作者分别是(C)A岳飞、辛弃疾 B周瑜、杜甫 C诸葛亮、杜甫 D诸葛亮、李白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
1.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史记》主要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3.《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5.《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是一首(乐府)旧题诗。6.(李白)号青莲居士,其《行路难》属于七言(歌行)体。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对着
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 抚养,养育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先前,往昔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季氏将伐颛臾。
译: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译:顺着流水向东走,到了北海,面向东望去,看不到水边。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译: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
4.臣欲奉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我想奉诏书走马上任,但因为祖母刘氏的病情一天天的加重,想苟且满足自己的私心,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五 作文题。本大题60分。
要求:1.以“学历与能力”为题目;2.写成论说文;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略)
山东大学网络学院大学语文复习题E
及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把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出自(C)
A史记 B战国策 C左传 D汉书 2.下列作品属于奏章的是(B)
A秋水 B谏逐客书 C寡人之于国也 D张中丞传后叙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D)
A左传 B战国策 C汉书 D史记 4.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所表达的是(C)
A隐居田园的愿望 B游子思乡之情 C政治失意后的悲愤之情 D孤苦无依的愁情 5.下列诗歌中,属于叙事诗的是(B)
A李白《行路难》 B白居易《杜陵叟》 C《诗经·氓》 D杜甫《蜀相》 6.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D)
A子夜 B春蚕 C林家铺子 D幻灭 7.老舍最成功的话剧作品是(C)
A二马 B日出 C茶馆 D四世同堂 8.悉心教导莫伯桑写作的作家是(B)
A左拉 B福楼拜 C都德 D欧·亨利 9.下列诗句中引发议论的是(B)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0.“三苏”指的是(B)
A苏洵、苏轼、苏舜钦 B苏洵、苏轼、苏辙 C苏洵、苏舜钦、苏辙 D苏轼、苏辙、苏舜钦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1.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2.《史记》主要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3.《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5.《步出夏门行》的作者是(曹操)),《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陶渊明)。6.《蜀相》的作者(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 不久 2.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竟: 终于
3.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 完全明白,了解 4.多歧路,今安在? 安在: 在哪里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夫颛臾,固而近预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现在颛臾这个地方,城郭坚固而又靠近费邑,现在如果不攻取,将来必定成为子孙的隐患。
2.王好战,请以战喻。
译: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拿打仗来打比方。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 如果我不是到了您的家门口就太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4.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译:我听说国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强大人力就多,武器精良士卒就勇敢。5.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译: 雎阳失陷,是从许远所守的地区开始攻破的。五 作文题。本大题60分。
要求:1.以“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题目;2.写成论说文;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模拟题(F)
及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把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1.“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典故出自(D)A《论语·季氏》 B《孟子·梁惠王下》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2.《庄子·秋水》中代表作者观点的人物是(D)
A庄子与北海若 B河伯与庄子 C河伯与北海若 D北海若 3.下列作家中,均属唐宋八大家的一组是(A)
A苏洵、曾巩 B杜甫、王安石 C李白、柳宗元 D苏轼、李清照 4.在《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C)A批判“国粹” B弘扬中华优良传统
C创造第三样时代 D分清固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5.在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用侧面描写渲染李伶演出效果的是(B)A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B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C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D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6.巴金的三部曲小说中最著名的是(B)
A《蚀》三部曲 B《激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7.下列《陌上桑》诗句中,在描写罗敷美貌时运用了侧面烘托守法的是(C)A头上倭堕髻 B耳中明月珠 C来归相怨怒 D紫绮为上襦 8.下列诗篇均属格律诗的一组是(A)A《山居秋暝》《蜀相》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C《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蜀相》 D《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杜陵叟》 9.莫泊桑是(B)
A作家福楼拜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 B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C法国19世纪自然主义作家 D法国19世纪杰出诗人 10.老舍最成功的话剧作品是(D)
A《骆驼祥子》 B《龙须沟》 C《日出》 D《茶馆》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1.《郑伯克段于鄢》选自(《 左传 》),其中作者重点描写的人物是(庄公)。2.《张中丞传后叙》中主要歌颂的三个人物是张巡、(许远)和(南霁云)。3.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和(《残冬》)被称为“农村三部曲”。4.巴金的(《雾》)、《雨》、(《电》)被称为《爱情三部曲》。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事填词的婉约派词人,多写都市繁华、羁旅之苦和歌妓们的悲欢。他的词在当时广为传唱,据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7.“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8.“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把……作为 2.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还射:转身射箭
4.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桃源:纯朴自然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穿:磨穿,磨坏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诸侯家里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约束),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译:这个太阳哪天可以灭亡,我愿意与你同归于尽。3.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译:先王的制度,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
4.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乎?
译:您,虽然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但是没有办法超过李伶,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从哪儿学来演技而超过李伶呢? 五 作文题。本大题60分。
要求:1.以“……”为话题(或题目);2.写成论说文;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