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

时间:2019-05-15 09:2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

第一篇: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

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

注意事项增强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向患者解释增强的目的,合患者得到配合;在增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若有反应立即停止检查了解患者有无其它药物、食物过敏史、心脏病、哮喘病史等。

一、常规增强扫描

指静脉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按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注射对比剂的方法有:⒈快速静脉滴注法;⒉静脉团注法;⒊静脉注射――滴注法。

二、动态增强扫描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自短时间内对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注射方法:静脉团注法。

三、两快一长增强扫描是动态增强扫描的一种特殊形式

两快:1.注射对比剂速度快;2.起始扫描时间快;一长:扫描持续的时间长(延长时间长:10~15min)。方法:平扫 ?选择病灶最大层面或兴趣层面? 注射对比剂 ?立即扫描?10~15min再扫。应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肺内孤立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增强扫描指一次大剂量注射对比剂后,延迟4h-6h后的增强。本法原理: 正常肝细胞具有摄取和排泄有机碘的功能,静脉注入对比剂约有1%~2%被肝细胞吸收后经胆管系统排泄,注入数小时后正常肝实质及其周围的细细胆管CT值约提高10h~20h,而病变的肝组织不具备这种吸和泌碘的功能,其密度你于正常肝,至病变与正常肝之间的密度差增大,使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中呈等密度的病灶在延迟增强扫描中表现为相对低密度,提高了肝脏小病灶检出率。检查方法:

平扫+常规增强扫描,间隔4h~6h后再重复扫描,对比剂150ml~180ml(常规增强对比剂总量不足,即立补充)。

五、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利用螺旋CT扫描速度快的优点,在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根据检查器官的血供特点,分别于强化的不同时期对检查的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完整的螺旋扫描。

目的:发现小病灶并了解被检查器官及病灶强化特点,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能力。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注备肝脏25s~30s肝脏动脉期肝硬化患者开始扫描时间要晚一些60s~70s肝脏门静脉期120s肝实质平衡期

腺25s~30s胰腺动脉期 60s~70s胰腺实质期 30s~35s肾皮质期 70s肾实质期

5min~10min肾排泄期或肾盂期

第二篇:CT增强时间总结

CT增强时间总结仅供参考头颅:70”

眼眶:肿瘤:40”+90”+延迟(必要时)

血管瘤:40”+90”~120” 中耳乳突:40”~50” 腮腺:

肿瘤:50”

血管瘤:50”+120” 上下颌骨:

肿瘤或囊肿:50”~60” 颌下区:

肿瘤或者不明性质肿物:50”~60” 颈部:

血管瘤:40”+90”(必要时)

肿瘤: 50”

不明性质肿物:40”+90”(必要时)甲状腺:

肿瘤:40”+120”

腺瘤: 40”+120”

性质待排:40”+120” 喉癌:50”~60”

咽喉部不适:50”~60”

不明性质肿物,纵隔窗可见:

30”+90”+120”~180” 肺癌,中央型:30”

肺癌,外周型:40”+延或40”+90”+延(必要时)肺炎或炎性假瘤:30”+90”(必要时)合并胸腔积液:30” 胸腺瘤:30”

胸壁不明性质肿物:30”?

纵膈占位:30”+90”(必要时)

排除肺栓塞:22”~25”(药物60ml)或动态示踪

动态示踪层面:头臂静脉(药物用量少)

上腔(药物用量多?)

深静脉(药物用量少)排除肺栓塞同时可见四腔心:

30”(药物60ml)肝脏占位:30”+70”+延迟

肝硬化或未明确病变或有乙肝病史者:

30”+70”+延迟 脂肪肝: 30”+70”+延迟

血管瘤或者怀疑: 30”+70”+4’~5’ 肝脏囊肿:70”+延迟(必要时)肝癌未手术(确诊):30”+70” 肝癌术后:70”+延迟

胆囊癌:70”

胆总管扩张:20”+40”(胰头区)+延 阻塞性黄疸:40”+70”

脾脏占位或低密度:40”+70” 肝脾外伤:70”+延迟(5分钟以上)

胰腺炎:50”~60”(考虑坏死情况,门、肝、脾静脉情况)胰腺肿瘤或占位:20”~25”+40”~45”+延(必要时)怀疑或确诊肾错构瘤:50”~60”+120” 肾脏肿瘤或占位性质待定:

50”~60”+120 “+延迟 肾脏(肾盂像):30”+70”+延迟(15’~30’)肾脏外伤:30”+70”~100”

阑尾区:50”+约80”(静脉期)盆腔(宫颈癌):80”~90”

盆腔(实质性或囊性肿物):70”+延迟 全腹部(下腹部肿瘤):70”+延迟

全腹部(上腹部肿瘤如胃癌、肝病等):

30”+ 70”+延迟(必要时)全腹部(腹腔肿物):50”+90” 肠道疾病:60’~70’

肠梗阻:动脉期+静脉期,尤其是血运性的 CTU:60”+30’

可以借鉴IVP(7’+15’+30’+延(具体情况))头颅CTA:

颈部血管示踪

320的灌注的程序

320的30”的CTA程序 药量:50ml

颈部CTA:主动脉弓的示踪 药量:60~70ml(64)

50ml(320)胸主动脉:

胸主段示踪方法(尽量使用较小动床时间)

或者30” 药量:50~60ml 腹主动脉:

腹主段示踪方法(尽量使用较小动床时间)

或者30”~40” 药量:60~80ml

下肢动脉:示踪腹主动脉;

时间约1分钟(个人观点)

药量和流速

流速(先4ml/s后2~2.5ml/s)

药量(100~120ml)

第三篇: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的预防与护理概述

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的预防与护理概述(综述)

刘红梅

柳城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545200 【摘要】CT增强扫描检查是临床目前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但是由于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问题成为影响CT扫描检查安全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指出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的原因,并提出相关预防和护理对策,下面本研究就针对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作一综述。

【关键词】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预防;护理

随着临床CT 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CT增强扫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病灶检出率,同时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CT增强扫描中高浓度、大剂量的对比剂渗漏使患者相关风险加大。因此加强CT增强扫描诊断中对比剂渗漏的预防以及渗漏后的应急处理和护理,对避免处理不当引起的不良后果以及避免医患纠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本文重点从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的原因及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概述 1 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自身因素

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渗漏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原因。有关人员研究表明,由于初次实施CT增强扫描检查的一部分患者内心紧张、害怕以致于在检查中会因为轻度的行为失控而造成注射针头移位,导致对比剂渗漏。另外,如果长期进行放化疗操作的患者由于自身血管的脆性大、血管弹性差等问题也很容易发生渗漏的事情。1.2 穿刺针因素

临床CT增强扫描操作过程中,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金属制品的头皮针,此种针由于针芯较硬,同时不能随血管弯曲,所以穿刺操作中很容易穿破血管引起对比剂渗漏。同时,陈玉娟等学者研究显示,临床通过对1300例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者中有1例发生渗漏现象,而对750例患者实施蝶式头皮针穿刺者中有22例发生渗漏现象,其研究表明,蝶式头皮针穿刺针也是发生渗透的原因。1.3 护理人员因素

方爱玲等学者研究表明,22例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的患者中,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仅出现7例,而经验不足的年轻护士中发生15例渗漏,其表明护理人员自身的穿刺技术以及穿刺经验丰富与否也与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有很大的关系。另外,还有学者研究表明,临床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中,护理没有严格检查患者自身条件或者在穿刺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血管应由粗到细的原则进行穿刺,或者穿刺点选择皮下组织松弛部位、静脉团以及瘢痕、关节部位、手背静脉等也非常容易发生对比剂渗漏现象。2 预防及护理对策 2.1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临床对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检查前,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排除CT增强扫描禁忌症,然后在实施前,应首先对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同时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另外在对患者实施CT检查前,很多患者会对CT增强扫描产生恐惧感。因此,穿刺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简单介绍对比剂使用的安全性,并告知患者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轻微恶心以及身体发热的现象属于正常,嘱咐患者不要紧张,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消除患者紧张害怕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应注意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对比剂渗漏的症状以及后果,以促使患者密切配合,增加患者渗漏的防护意识。2.2 穿刺方法的改进 临床CT增强扫描穿刺操作中,应选择留置针进行穿刺,王淑霞等研究表明,临床对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应选择留置针进行穿刺,以减少对比剂渗漏的发生。另外,还有人员研究表明,临床选择静脉穿刺中,应实施大角度、直刺静脉穿刺法的(即穿刺时从血管上方的15°~30°之间的角度直刺入皮肤,再进血管),其研究表明,临床实施大角度静脉穿刺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渗漏,而采用常规静脉穿刺的患者中有16例发生渗漏,其进一步表明,临床对CT增强扫描患者实施大角度静脉穿刺能够进一步减少对比剂渗漏的现象。王猛等学者研究表明,临床对患者实施穿刺操作中,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以减少渗漏的现象,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应尽量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或者头静脉处;而对于长期放化疗患者应选择颈静脉进行穿刺,在静脉穿刺中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以保证穿刺的成功;对于肥胖患者或者幼儿穿刺中,由于血管不明显,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2.3 渗漏的处理

临床CT增强扫描操作中如果不慎发生渗漏现象,应及时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有关人员认为,如果患者对比剂渗漏量在20ml以下,应及时采取75%的酒精纱布进行湿敷,促使患者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的作用,同时起到冷敷的作用,减轻患者水肿以及药物扩散的现象。对于中重度渗漏患者,应及时将患者的患肢太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对渗漏在24h内的患者应及时给予50%的硫酸镁冷敷,每天冷敷4~6次;而对于渗漏24h后的患者应改为硫酸镁进行保湿热敷,每天冷敷4~6次,连续热敷3天。而外渗激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在外用药物的基础上,同时口服地塞米松,以降低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总之,临床CT增强扫描检查实施前,应加强预防对比剂的渗漏以及损伤,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以及责任心,不断增强患者的专业水平,改进穿刺技术,对于渗漏患者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避免对比剂渗漏事件的发生。目前,临床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渗漏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所以还需要广大学者深入研究,以最大限度降低渗漏现象。参考文献:

[1]陈宇.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3):359-361.[2]曹丽妃.细节护理在预防高压静脉注射对比剂渗漏中的应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02):125-126.[3]甘璐.CT增强扫描中降低对比剂外溢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1,(08):887.[4]许丽君,张桂敏.静脉留置针与头皮针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护理学报,2013,(06):49-50 [5]陈玉娟,王士芹,赵梅玉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4):23-25.[6]方爱玲,罗永荣,李月琴.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04):505-506.[7]刘一筠.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07):1159-1160.[8]冯雪莲,杨莉.循证护理应用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07):195.[9]王淑霞,张宝春.静脉套管针在高压注射器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297-298.[10]郑双丽,金磊,陈飞乃.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的处理及对策[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02): 61-63.[11]王猛,高振华,冯仕庭.上肢体位对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利用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2):2524-2527.[12]林巧玲.应用冰冻双柏膏对静脉注射外渗早期外敷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08):1042-1043.[13]黄忠清.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0%GS治疗对比剂大量外渗的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04):505-506

第四篇:ct总结

第五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第二章 ct检查技术 设备学

1.x线ct应包括哪些基本组成结构?

1)数据采集部分,x线发生装置与x线管,探测器及a/d转换器与接口电路,扫描机架等

2)图像重建部分,图像重建单元,数据存储装置等

3)图像显示与保存部分,图像显示器,多幅相机,图像存储装置(硬盘,刻录光盘)等 2.探测器的种类有哪些?哪些参数能说明探测器的性能优劣?

种类:气体探测器,用高压

气。荧光固体探测器:分为闪烁探测器,稀土陶瓷探测器

参数:

(1)检测效率

1)几何效率:由每个探测器的孔径和相关的每个探测器所占的总空间的比来决定,这个空间包括探测器的宽度,静止的准直器或一个探测器与相邻探测器之间的间隔d。

2)吸收效率:x线辐射进入探测器而被吸收的百分率,这主要与探测器的类型,探测器的厚度及两个相邻检测器之间的间隔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还与x线光子的能量有关。

3)总检测效率:探测器的总检测效率是几何效率和吸收效率的乘积。探测器的效率越高,在同等图像质量水平前提下,病人接受剂量小。

(2)稳定性:是指探测器重复性和还原性。要进行进行校准以保证稳定性。(3)响应时间:是指探测器收,记录和输出一个信号所需要的时间。

(4)准确性与线性:由于人体软组织及病理变化所致衰减系数的变化是很小的,因此,穿过人体的线束很强也只引起很小的变化。如果探测器对衰减系数测量不准确,测量中的小唔出啊可能被误认为信号的变化,造成伪影。

(5)一致性:除第一代ct外,ct均采用多探测器,为了得到可以对比的监测数据,要求每两探测器之间具有一致性,即对于相同的x线输入输出应相同。3.相比传统ct,螺旋ct有哪些优点?

螺旋扫描ct和常规的轴向扫描ct不同,螺旋扫描ct是病人以匀速通过持续单方向旋转的x线管的扫描野来实现的,运动物体的x线扫描产生的路径的扫描床运动速度的函数,扫描路径形成一条螺旋线。

螺旋ct设备最显著优点是单次屛住呼吸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查部位的扫描,且可以在任意想要的位置上重建图像,重建平面图形的数据用内插法从螺旋数据中获得。

螺旋ct扫描体位与普通ct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扫描架倾斜角度更大(+-30度)床位移动更加灵活,因而扫描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床移增量和所需重建图像间隔选择,螺旋扫描的层厚,床移增量,整个扫描时间及图像重建的间隔是可以调整的。4.如何利用多排探测器获得各种需要的层厚?

不同的滤过宽度可影响重建层面的厚度,螺距不同也影响也影响有效层面厚度,螺距越大,有效层面厚度越宽。滤过宽度和螺距都影响层面的灵敏度曲线而导致不同的半高宽度。

除最小层厚取决于探测器以外,层面厚度可以通过探测器排的组合来获得不同层厚,例如两排0.625mm的探测器可以组合成1.25mm的层厚。四排0.625mm的探测器可以组合成2.5mm层厚。当然,当层厚变化时,扫描的层数也会发生变化,一周扫描可以进行16层0.625mm层厚和16层1.25mm层厚,但对于2.5mm层厚只能获得8层。5.多层ct的优点有哪些?

(1)容积数据采集一次扫描可得到重建不同层厚ct图像的数据(2)成像速度快,能包容较大范围进行容积扫描

1)适用于要求一次屛气,完成较大范围的检查例如胸及腹部联合检查。2)更薄层厚的msct提高了病灶检出能力。

3)图像质量大大提高,主要z轴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4)Msct可真正实现某些器官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检查及功能研究。

5)Msct一次扫描,完成原始数据采集后,可进行任意位置及任意层厚的高质量影像重建和三维成像。

6)无间断的大量采集数据,得以精确追踪对比剂的流动过程。

7)Msct有利于一些特殊检查的开发,如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钙化的评定,脑及肝脏等ct灌注成像以及只能血管分析等。

检查学

一.Ct检查技术参数

1.扫描类型: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非螺旋扫描检查时间长,不适合重建,图像数据无螺旋ct重建所需插值,信噪比高。螺旋扫描快,适合重建。颅脑,椎间盘用非螺旋。胸部,腹部扫描及增强扫描用螺旋扫描。2.曝光条件:管电压在(100~140kv),管电流在(70~260ma),扫描时间根据设备扫描速度和扫描范围大小确定,总曝光时间在6~20秒之间。

3.视野:分扫描视野和显示视野。颅脑一般在25cm,腹部一般在50cm。椎间盘15cm,胸部36cm,若矩阵不变,显示视野减小,空间分辨率提高,突出病变的细节。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显示视野的大小重建图像。

4.矩阵:数字图像两个方向像素数的乘积。相同视野情况下,矩阵越大,像素越小,构成的图像越细致,清晰,空间分辨率越高,扫描后也可以改变矩阵重建。Ct一般512*512 5.准直:用来遮挡无用的射线,形成扇形x线束。6.层厚:一般是指扫描后一副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也分为扫描时的采集层厚和显示图像的层厚,是影响图像空间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7.层距:一般是非螺旋扫描,相邻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8.重建间隔: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纵轴方向上的距离。近似于非螺旋ct扫描的层距。

9.螺距: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x线准直宽度的比值。10.旋转速度:0.5~1s一周,最快可达0.35s/周。11.心电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12.扫描架倾斜角度:+-30度 13.算法 *对比剂

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毒副作用较小、价格偏高。应尽量选择非离子型的对比剂。CT增强用的对比剂一般为水溶性碘对比剂。颅脑一般40~50ml 胸部、腹部的用量一般按体重计算,为1.5~2.0ml/kg。儿童用量酌减。*CT应用范围

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普通X线无法检查的软组织,CT能显示。

增强CT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CT检查方法分类

1.是否使用对比剂分类:普通平扫、增强扫描、造影CT。2.球管与床的运动方位分类:定位像扫描、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3.特殊扫描方法:薄层扫描、高分辨力扫描、靶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等。

CT血管造影: 将血管造影和CT检查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动脉和静脉的成像。实质是血管的增强扫描,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使用MSCT进行快速连续薄层扫描,并经重组得到血管的直观图像。

二.Ct图像的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像因素

Ct值:某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与与水的x线吸收系数相比换算出来的 公式

单位HU,密度高的组织ct值高,密度低的组织ct值低。

窗技术

ww窗宽:是指ct图像上的全部灰阶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wl窗位:是窗宽的中心ct值。

图像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为(窗宽+-1/2窗宽),窗宽相同,窗位不同,或者窗位相同,窗宽不同,其所包括的ct值范围不同。

脑组织(wl:35,ww:100)骨窗(wl:300,ww:1500)肺窗(wl:-650,ww:1600)纵隔窗(wl:40,ww:400)

Ct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噪声。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Ct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技术。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强度重组,最小强度重组,ct仿真内镜。三.颅脑

常规扫描采取横断面扫描。常规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即眶耳线。经听眉线:该扫描方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显示较好。听眶线:是眶下缘和外耳孔的连线,断面经过眼窝,颅中凹和颅后凹上部。

仰卧位,下颌内收。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扫描床面中线重合,听眦线和垂直床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使用定位线定位于OML平面。采用侧位线。扫描视野25mm,横断面扫描平行听眦线,层厚5mm,由枕骨大孔到颅顶,24层左右。颅后窝的病变,为减少放射状伪影,以听眉线为基线,并且减少层厚。蝶鞍:常规采用冠状位

1)颅脑扫描基线:听眦线、听眶线、听眉线。听眦线:眼外眦与外耳孔连线

听眶线:眶下缘与外耳孔的连线,层面经过眼窝、颅中凹、颅后凹的上部,但颅前凹、第四脑室及枕大孔未能显示。

听眉线:眉上缘中点与外耳孔的连线,利于显示第四脑室及基底节区。颅后窝病变以此为基线可减少放射状伪影 颅脑CT增强扫描

1)适应症:用于感染性、血管性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怀疑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颅脑血管成像2)禁忌症:碘过敏、肝肾功衰、急性出血和颅脑外伤者。蝶鞍CT检查

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正常垂体前后径约1.0 cm,横径1.0~1.5 cm,高度约0.5 cm。常规:冠状位扫描 体位:顶颏位(俯卧)和颏顶位(仰卧),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扫描范围视蝶鞍大小确定,包全蝶鞍前后床突,层面尽量平行于后床突或垂直于鞍底

垂体解剖结构微细,CT检查需采用薄层加增强扫描。层厚1~3mm,连续逐层靶扫描或容积扫描

头部血管CT 专用头架—固定头部,减少头部运动

病人准备—留置针,去除检查范围内金属物品,告知检查相关注意事项(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防止移动)摆体位

基准线—听眦线

头部灌注成像CTP:头部CT灌注是在常规CT增强扫描的基础上,结合快速扫描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胸、腹部常规或增强扫描: 4-15mSv 心脏扫描: 前门控:2-5mSv回顾性:10-25mSv 灌注成像: 神经覆盖:20-40mSv脏器灌注:> 40mSv

(一)眼眶

轴扫:类似头颅前后正位,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扫描范围:眶下缘至眶上缘。层厚3~5mm,标准算法。

冠扫:仰卧或俯卧,头后仰,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扫描范围:眶前缘向后连续扫描至眶尖或颅中窝,层厚3~5mm,标准算法。眼球保持静止状态。(闭眼)

多层CT可直接作轴位横扫,行冠状、矢状位图像重建,重建层厚小于3mm。

(二)耳部

1)轴扫类似头颅前后正位,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2)冠扫仰卧或俯卧,头后仰,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3)层厚层距1~2mm,层厚越薄,层面越多,三维重建效果更好。轴扫从外耳孔以下10mm向上连续扫完全部颞骨。冠扫从外耳孔前缘向后扫至乙状窦前壁。

(三)鼻和鼻窦

轴扫:类似头颅前后位,听眶线与扫描基线一致,从鼻尖下缘到额窦水平连续扫描。或采用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扫描。

冠扫:顶颏位或颏顶位。先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额窦前缘扫至蝶窦后缘,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

层厚、层距5mm,标准模式重建。

多层CT直接轴扫,用重建层厚2mm,重建间距1mm,做冠状重建。可代替直接冠扫。

(四)颌面部

轴扫:标准头颅前后正位。扫描范围:眶上缘至下颌骨全部,或侧位定位扫描结合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范围。冠扫:顶颏位或颏顶位,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侧位定位扫描结合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范围。增强扫描:占位性病变行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5mm以下,标准算法,常规轴扫或螺扫。

(五)颈部

喉咽部扫描方式:标准前后正位,头后仰,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与基准线。扫描范围: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

呼吸状态:平静呼吸并降低呼吸幅度。若需显示声带,梨状窝和杓会厌襞底应发“依”音。甲状腺扫描方式:标准前后正位,两肩下垂,头略后仰。先行侧位或正位定位扫描,扫描范围: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平静呼吸或屏气。

(一)椎体CT检查

椎体骨折好发于T12~L1;颈椎间盘病变常见于C4~5,C5~6,C6~7;腰椎间盘病变常见于L3~4,L4~5,L5~S1,腰椎结核常常累及腰大肌,侵润范围广;脊柱侧弯需要作全脊柱评价。(1)颈椎

仰卧前后正位,两肩部尽量下垂。

先行侧位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计划,颈椎间盘扫描从C3~C7确定4个间盘扫描,每盘扫描3~4层,层厚1~2mm,间隔1.5~2mm,标准算法。

扫描倾斜角度平行于椎间隙,静止不动,禁做吞咽动作。

外伤检查层厚5~7mm,扫描倾斜角度与椎体长轴垂直,扫描范围上包颅底,下到胸1椎体上缘,轴位连续扫描或螺扫均可。采用骨算法或骨算法加标准算法。

多层螺扫一次完成,重建层厚小于2mm。范围从颈1椎体上缘至颈7椎体下缘。螺扫方式,重建间隔1mm。标准算法模式。

行轴位、矢状、冠状和三维重建。(2)胸椎

仰卧前后正位,侧位定位扫描确定计划。椎体扫描层厚5~10mm。

倾斜角度与整个椎体长轴垂直。扫描范围按照临床要求确定。螺旋和轴位扫描均可。

骨算法或骨算法加标准算法。(3)腰椎

仰卧前后正位,臀部垫软垫。行侧位定位像扫描确定扫描计划。

腰椎间盘从L2~S1确定4个椎间盘扫描,每个间盘扫3~4层。层厚2~3mm,间隔4mm。倾斜角度平行于椎间隙。标准算法

颈椎椎间盘软组织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腰椎椎间盘软组织窗宽300~450HU,窗位35~50HU.脊柱骨窗窗宽1500~3000HU,窗位350~500HU。摄片应含定位像,以确定每个层面相应的位置。

(二)四肢关节

(1)肩关节、胸锁关节:仰卧,上臂平放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正位定位像扫描确定范围,从肩部软组织开始扫完整个肩关节,层厚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位扫描和螺扫均可,平静呼吸。(2)肘关节、上肢长骨:俯卧,两手上举平伸,手心向上,两肘关节尽量靠近,头后仰,颏下软垫支撑,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以肘关节为中心,或结合起来临床医师要求及病变位置大小来决定扫描范围,层厚2~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扫和螺扫均可。

(3)腕关节与手:俯卧,双臂上举平伸,手指并拢,手心向下,两手平靠在一起。正位定位像扫描确定范围,以病变为中心,层厚1~3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轴扫和螺扫均可。(4)骶髂关节:仰卧,两臂上举盘于头上。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髂嵴至髋臼上缘。层厚5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描轴扫均可。

(5)髋关节:

仰卧,两臂上举盘于头上,双足略分,足尖向内旋转,两足尖并拢。正位定位扫描确定范围,从髋臼上缘1cm至小转子上缘。层厚3~5mm。

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和轴扫均可。

(6)膝关节、踝关节、下肢:

仰卧,足先进。两臂抱头,双足跟靠近并拢。由病灶部位确定正位定位像的起始位置和长度。

定位像包括临近关节,在定位像上结合起来临床医师要求及病变位置大小决定扫描范围。膝关节、踝关节扫描层厚2~5mm,下肢扫描层厚5~7mm,骨算法和标准算法,螺扫和轴扫均可。

(7)增强扫描:少用。对比剂60~100ml,2~3ml/s,扫描时间35~80s。胸部

定位像:仰卧前后正位

范围:胸廓入口→到肋膈角下缘2~3cm。层厚:5~10mm。标准算法和骨算法 同时摄纵隔窗和肺窗。

肺窗窗宽1100~1800HU,窗位-500~-800HU。纵隔窗窗宽280~400HU,窗位25~50HU。增强扫应适当提高窗位。1)扫描方法:

一是广泛病变和支扩,层厚1~2mm,间距5~10mm,全肺间隔扫描,高分辨率算法,肺窗观察,再用标准模式行后重建观察纵隔窗。

二是常规扫描后,局部采用1~2mm层厚,1~2mm间距,加层连续扫描,高分辨率算法。三是多层CT扫描,用小于2mm层厚重建,高分辨算法,重建间隔5mm。

2)图像显示与摄片:肺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600~-850HU。如有需要可加摄软窗。增强扫描

适应症:除确定肺内病变性质外,常用于:①纵隔肿块;②肺门占位与血管关系;③纵隔淋巴结;④肺动脉栓塞病变;⑤肺内肿块合并肺不张;⑥心脏占位与大血管病变。腹部

检查前应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特别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检查前一周不能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检查当日以空腹为宜。

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告知检查过程中应按语音提示做好屏气的配合。

去除患者检查部位的金属或其他高密度饰物 胃肠道准备 :扫描前15分钟口服纯水或含碘对比剂500 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临检查前5分钟再口服300~500ml,使胃充盈,让胃壁充分显示。

第五篇:CT正常值 总结

CT正常值 总结

2011-03-01 11:21:15 来自: MissCynosure(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头颈部

眼环厚度2-4mm。

视神经粗3-6mm。

第三脑室宽3-8mm。

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

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

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60-90Hu之间,最大不应超过94Hu(红细胞压积为100%时的CT值)。

脂肪组织的CT值为-80~-130Hu。

硬膜下血肿分期:急性<3d,亚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肿:其横径大于3mm,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球形,脑脊液密度。

眼球突出:在摆位良好的横轴位图像上,于两侧颧突之间作一连线,正常人大约有眼球的1/3位于该线之后,如位于此线后方的眼球面积少于1/3时,指示有意义的眼球突出。

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

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

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

颈椎椎管近似一尖端向后的三角形,C1-C3逐渐变小,C4-C7大小一致,前后径在C1为16-27mm,下颈部颈椎椎管为12-21mm。

甲状腺位于颈正中气管两侧,由左右两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组成,呈蝴蝶形,左右两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起自甲状软骨,下至第6气管环,相当于第2-4气管软骨的水平,正常甲状腺重10-60g,一般为25-30g。

甲状旁腺有两对,上面一对位于甲状腺左右两叶后面上1/3处,常埋于甲状腺内,下面的一对位于左右甲状腺下极,每个甲状旁腺大小约5×3×1.5mm3重约30-50mg,正常CT上不可见。

甲状切迹是位于两侧甲状软骨结合前上部的切迹,约平颈5平面。CT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通行标准是1.5cm以上。

二、胸部

升主动脉总是大于降主动脉,两者比例为2.2-1.1:1。

奇静脉淋巴结正常直径可达10mm。

右肺动脉心包内部分正常测量值12-15mm,正常主肺动脉直径不应超过29mm。

胸内气管长约6-9cm,位于中线或稍偏右侧,正常人气管直径约10-27mm平均男性19.5mm女性17.5mm。

食管壁厚度取决于膨胀程度,一般不超过3mm,纵隔内淋巴结任何径线大于1cm者均视为异常。

胸骨切迹是位于两侧胸锁关节与胸骨之间围成的切迹,约平胸2平面。

肺结节是指直径小于4cm的肺内类圆形病灶,4cm及其以上者则称为肿块,粟粒结节指4mm以下的点状结节。

空泡征是指病灶内1-2mm(或<5mm)的点状透亮影。

肺内结节或肿块的分叶:弧弦距/弦长≥0.4为深分叶;=0.3为中分叶;≤0.2为浅分叶。

肺内病变小于2cm者80%为良性;大于4cm者绝大多数为恶性。厚壁空洞其壁厚大于3mm。

肺内小结节或粟粒结节大小约1-2mm。

左斜裂后端位于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走行抵于前肋膈角;

右斜裂后端位于第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止于距前胸壁约3-5cm处;

横裂平第4肋骨水平内端指向肺门角,后端相当于斜裂中点,外端止于侧胸壁。

正常心包厚度上界为4mm,如大于4mm为异常。

CT扫描很容易发现心包积液,少至50ml液体即可检出,仰卧位少量积液一般位于左室后壁下方,宽度较小,心外侧及心前区仅有少量或无液性暗区,其积液量一般在100ml以下;中等量积液均匀分布于左室后方,心尖、心脏外侧、右室前壁之前,以房室沟处最多,其积液量在100-500ml之间;大量积液,积液暗区较宽,遍布心脏周围,心后最多,左房后壁之后也可见到,有时心脏悬浮于积液中,其积液量在500ml以上。

气胸:如果气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4时被压缩的肺大约为25%左右;1/3时被压缩的肺约为50%左右;1/2时被压缩的肺约为65%左右。

肺泡壁破裂融合而成含气空腔,大于10mm时称为肺大泡,无壁。

大叶性肺炎的分期:充血水肿期(12-24h);红色肝样变期(2-3d);灰色肝样变期(4-6d);消散期(7-10d)。

三、腹部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成人肝重约1300g,约为体重的2%,肝脏有腹膜包绕,但有3个区域无腹膜:下腔静脉窝、胆囊窝、膈面裸区。

CT上肝脏左右两叶的分界是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即坎特利氏线(Cantlie)。

肝内血管系统有三套:肝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肝脏血供是双重性的,肝动脉20-25%;门静脉75-80%。

由于肝内糖原含量较高,所以平扫时肝实质密度稍高于胰腺、肾和脾,肝平均比脾高7-8Hu。门静脉正常值:主干长为4.8-8.8cm平均7.3cm,横径0.7-1.6cm平均为1.09cm。

总肝管直径3-5mm,一般不能显示,总肝管和胆囊管和并形成胆总管,胆总管直径<6mm为正常,6-10mm者为可疑扩张,大于10mm者为扩张。

胆囊壁厚薄均匀一致,正常厚度1-2mm(CT上不可见),超过3.5mm考虑为异常,大于5mm为肯定增厚。

胆囊长径4-5cm,胆囊增大CT表现为长径大于5cm,由于胆囊壁的炎性水肿,充血或肝组织继发性水肿,其壁与胆囊窝及周围肝脏界限模糊或出现低密度环。通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

肝内胆管扩张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有有外周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周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Ⅰ-Ⅲ级分支扩张程度分为直径0.5cm为轻度;0.6-0.8cm为中度;0.9cm以上为重度。

胰腺长约15cm,位于腹膜后腔前肾旁间隙,为凸面向前的弓形软组织影,横跨第1-2腰椎之间,正常胰管内径约2-4mm,在高分辨率的CT图像上,偶可见胰管的1-2个区段,只有扩张的胰管才能在整个胰腺全程显示。

一般来说,胰头大小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体尾部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的2/3,胰头部最大径(前后径)29.3mm;体部最大径25.6mm;尾部最大径21.2mm,对突然超过邻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变化应予高度重视。

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增高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被测得,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500U/dl,(正常值40-80U/dl,Somogyi法),其后7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尿淀粉酶测定也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一项敏感指标,尿淀粉酶升高稍迟但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尿淀粉酶明显升高具有诊断价值(正常值80-300U/dl,Somogui法)淀粉酶的值越高,诊断正确率越大,但与病情轻重不成正比。

成人脾重100-250g,长12cm,宽7cm,厚3-4cm,正常脾长度不超过15cm,脾下缘不超过肝右叶最下缘,脾前缘不超过腋中线。

CT横断面以5个肋单元作为脾的正常标准。

正常胃壁在适当膨胀情况下,通常厚度较均匀,约在2-6mm之间,平均为4mm,有两个区域胃壁厚度可超过1cm,一是胃食管连接处,其厚度在0.6-1.8cm之间,形成所谓的“假肿瘤”;二是胃窦部小弯侧。

一般把胃壁的厚度>10mm视为异常,但如发现局限性增厚,即便<10mm亦视为异常。

小肠、空肠占踞左上腹,可显示羽毛状或环形的粘膜类型;回肠踞右下腹和盆腔,无特征性的粘膜类型。

通常小肠肠腔不小于3cm,正常小肠壁厚度小于3-4mm,小肠皱壁厚度约2-3mm,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时不可见,或显示为直径小于5mm的线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正常结肠在膨胀情况下壁厚不超过3mm,当空虚时不超过5mm,其壁厚度超过5mm,为可疑增厚,超过10mm肯定为异常。

直肠长约12-15cm。正常肾上腺的厚度不会超过同一扫描层面上同侧膈脚的最厚部分。

成人肾上腺长约1-4cm,宽约1-3.3cm,厚约0.2-0.8cm。

肾脏约3-4个腰椎椎体长,即12-14cm,宽5-7cm。右肾较左肾低1-2cm,两肾大小差别不应超过1cm。

前列腺30岁以下的男性,上下径为3cm,前后径为2-3cm,左右径为3.1cm;60-70岁上下径达5cm,前后径为3.4cm,左右径为4.8cm。

成人睾丸长3-4cm,厚1-2cm,宽2-3cm。

成人卵巢平均长2-3.5cm,宽1-1.9cm,厚0.5-1cm,35-40岁逐渐缩小,绝经期后可缩小一半以上。

生育期未经产妇子宫长5.5-8.0cm,宽3.5cm,厚2.5cm;经产妇长7.0-9.0cm,宽4.5-6.0cm,厚2.5-3.5cm。

子宫腔为一狭窄的缝样裂隙平均长6cm,子宫肌壁厚1.5-2.5cm。

剑突约平胸10平面。脐孔约平腰3-4平面。耻骨联合约平骶尾椎平面。

四、脊柱

CT横断位可清楚的显示每个椎弓的7个附属突起,即1个棘突,2个横突及4个关节突,关节间隙正常为2-4mm。

正常椎管前后径15-25mm,横径为20-30mm,侧隐窝前后径(椎体后缘到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正常大于5mm,黄韧带厚度3-5mm。

CT能提供多种有关椎管形态的测量资料,就临床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测量椎管中央前后径,颈段<10mm为椎管狭窄,腰段12mm应视为比较狭窄,若减到10mm时为绝对狭窄,文献报道腰椎椎体前后径平均为16-17mm,下限为11.5mm,椎弓根间径平均值20-21mm(腰5为24mm),下限为16mm,侧隐窝前后径≤3mm提示侧隐窝狭窄,≤2mm肯定为狭窄。

脊柱主要体表标志:第7颈椎棘突最长;第3胸椎棘突平肩胛冈内侧端;第7胸椎棘突平肩胛骨下角;第4腰椎棘突平两侧髂脊的最高点和脐;硬膜囊终于第2骶椎水平,下端变细附于尾骨。

下载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CT增强扫描中的概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CT复习总结

    CT复习总结 总结者:山高 第一章: 1: CT的发明者?(hounsfield); 2: CT图像的形成过程?(数据采集阶段,图像重建阶段,图像显示阶段); 3:第一家生产CT的公司?(EMI公司); 4:影响X线束衰减的原因?(想......

    增强CT检查流程(优秀范文5篇)

    开展增强CT检查相关措施 为提高CT室收入,加大开展增强CT检查力度,特制定以下相关规定: 1、当班技师及医生在检查过程中,认真仔细浏览图像,及时发现占位性病变,需鉴别诊断的疾病患......

    胸部CT诊断总结03

    胸部检查包括肺窗及纵隔窗(又称为软组织窗),这两种观察方法对肺部病变的观察尤为重要。对肺弥漫性病变用单纯肺窗即可,而对孤立结节,肺窗和纵隔窗均需要,前者有利于观察病灶—肺......

    运动处方概念和增强心肺耐力处方

    运动处方的概念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

    流体力学概念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 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工程流体力学以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流体宏观的平衡和运动的规律,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工程......

    公务员法概念总结

    1.降职撤职免职的区别: (1)撤职与免职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撤职是处分的一种,即撤销现任职务;而免职是干部管理与任免的一种方式,是工作人员的职务变迁和调整,不是处分。 第二......

    机械设计概念总结

    机械设计概念总结 包装工程2009-01-01 14:10阅读514评论4 字号: 大中小第一二章 1.机器的组成:原动机,传动部分,执行部分,控制系统,辅助系统。 2.机器设计的程序:计划阶段,方案设计......

    统计学概念总结

    1、主要术语 1.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 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3.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