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

时间:2019-05-15 09:5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

第一篇: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

宁化县人事局

事业兴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人才资源配臵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制度改革被逐步推向前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资源配臵方式:即由统包统配到计划分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又以“双向选择”为主计划分配为辅,直到90年代后期,毕业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以自主择业为原则的“双向选择”已成为一种基本的就业制度。在全面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后,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成为就业工

作的一块“硬伤”。

一、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成绩虚假。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生源越来越差;另一方面,部份学生进入高校后不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而是混文凭混学历,考试舞弊现象频频发生,甚至发展到请“枪手”代 考,以获得各种证书。高校培养了部分成绩好、文凭高而无真才实学的庸才。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后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更无实际能力。部分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工作技能低,架子大、心眼高。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与人相处,更不能融入主流社会。

二是简历虚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推荐自己时过分“包装”,注重华丽的外表,在提交自荐表、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直言:“现在大学生的简历分量起码要打八折”。据报到,有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推荐表中,竞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高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班长。甚至有的全班人都是学生会或班级干部。今年一公司在北京某高校举行的化工专业毕业生招聘会上发现,一个专业四个班,可简历中却很快找出八个做班长的学生。

三是鉴定作假。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鉴定千篇一律,既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不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同时,不能严格把好就业推荐审核关,对自己的学生“高看一等,厚爱一筹”不惜弄虚作假。

四是随意毁约。由于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承诺缺乏信用,大学生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就业后不履行协议,恶意毁约或随意跳槽。很多大学生因单方撕毁合同引起了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案件。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求职毕业生的危害。在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人才处于买方市场,求职者处于弱势地位,据了解,许多用人单位一旦发现简历造假,将不再考虑招聘造假学生,用人单位的不信任态度,必然加大毕业生应聘就业的难度;二是对用人单位的危害。由于毕业生的诚信缺失,必然增加用人单位招聘成本,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对社会危害。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精英,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这一重要人群的诚信缺乏,对社会必然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之所以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是社会人,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一个群体,受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社会不诚信的现象大量存在。如:假冒伪劣产品、部分官员的弄虚作假,部分基层政府的欺上瞒下、经济领域中的银行呆帐问题,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以及社会上的“假文凭”、“假证件”、“假军官”、“假记者”、“假乞丐”……造假现象泛滥成灾。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诚信理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作用。

二是诚信教育缺失。一方面是学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自律精神缺乏。受升学、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培养,而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忽视。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的日益激励,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对诚信教育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往往涉及很 少。同时,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机制的陈旧与落后,导致学校在诚信教育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家庭、社会诚信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自律精神缺乏,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孩子思想、道德、心理的成长,有的孩子本身就生长在不诚信的家庭之中,言传重于身教,受父母、亲戚、朋友的影响较大,从小养成弄虚作假、说谎、欺骗的不良习惯。

三是个人利益的驱动。一些学校在无意中“纵容”了学生不讲诚信。从小学到高中,为了学生能考上重点中学、大学,学校往往放大学生的优点,用褒贬不定的词来形容学生的不足之处,掩饰学生的缺点。而一些高校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在毕业生推荐材料上毫无原则地使用“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美誉之词。一些高校还在校内开展名目繁多、适应就业需要的活动,让参与的学生通过经济手段即可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头衔、美称,以满足用工单位的“需要”。有的高校毕业生推荐表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只是“闭起眼睛”签字盖章,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四是用人单位要求过高。部分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聘条件,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逼迫学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加点“包装”,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青睐,而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反而顺利就业,客观上让人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滋长“老实人吃亏”思想的漫延。

五是招聘制度缺失。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人员,都是先看硬件材料和简历,然后再从中筛选,很难通过招聘工作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才干,更难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不把个人简历做得显眼些,就算有实力也很难得到就业机会。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诚信不但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则之一,而且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离开了诚信就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就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成就事业。做人要讲诚信,古今中外人同此理,没有例外。我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一直强调“以诚取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大学》讲道:“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正所谓:“人无诚信不立”。解决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教育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他们守信用、重良知的素质,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环境。要着力建设诚信社会,净化社会空气。政府要担起建设诚信社会的责任。一是要在全社会开展诚信家庭建设活动,让学生从小生活在诚信家庭之中;二是要在全社会建设公民信用档案,通过道德、法制、行政手段,推动诚信社会建设;三是要在全社会开展树立诚信理念活动。在诚信问题上,进行正面教育、舆论宣传引导。对诚信缺失的,在道德层面给予谴责,触犯法律的坚决打击,树立诚信社会新风尚。

(二)加强教育。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家庭、社会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学校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提高教育效果,并从 小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二是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诚信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培养务实就业作风,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三是家庭要重视孩子生理、心理、道德品质的成长,以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诚信理念,养成诚信习惯。

(三)建立机制。一是学校要改变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鉴定方式,要正确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表现,真正反映学生的“庐山真面目”。二是高校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以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由教师填写,经过学校严格审核盖章后才能统一加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章。高校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从制度上保证学校提供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三是要建立与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制度,及时掌握毕业生的诚信情况,有的放矢的对在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四是用人单位可建立对已聘用人员进行后续调查制度。

(四)按需聘人。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中,要树立科学选人用人观,克服“好高骛远”的用人思想。一是要按需聘才,准确定位,合理设臵招聘条件,不得片面追求高学历、简单追求各种不适用的等级证书。二是要更新聘用观念,创新招聘方式,不能简单的以“资料”取人,必要时可让招聘对象到用人单位先实践后聘用。三要提高明辩真伪的能力与水平,在测试诚信度时,要求应聘学生说出实习经历的证明老师及联系方式。四是用人单位要让诚信的学生好就 业,就好业。对诚信学生要多给予包容和理解。对在就业弄虚作假的学生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按合同解聘。营造诚信就业的良好氛围。

(五)掌握技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要善于扬长避短,在推销自己时要能突出重点,淡化不利因素,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适当掩饰自己的缺点。让招聘者能对应聘学生有良好的印象,从而给予更多的机会。因此,在就业中即要善于包装自己,又不能弄虚作假,要掌握好技巧,把握好度,使自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让用人单位更能招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第二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

略论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实现途径

戴勇

摘要:实现大学公平就业,减少和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歧视和不公现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就业不公平现象进行剖析后,提出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就业观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歧视、公平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屡见不鲜、显失公平的不平等就业、就业歧视的事例在挑战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剖析这些不公平就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求合理的解决之道,在当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下大学生就业歧视和就业中的不平等问题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就业难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高校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平等,妨碍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状况。

1、制度性不公平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现状来看,不少就业歧视的规定充斥于政府文件和用人单位的招录规章,非理性的制度壁垒横亘于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阻隔了公平、公正的就业、择业活动。

——地域(户籍)歧视。户口的藩篱分割了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一些地区在接收外地生源毕业生、尤其是外地高校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时,人为地设置户口准入门槛,只允许少数名校高学历的毕业生取得本地户籍,比如上海市对大学生在上海就业落户的规定,每年只有绝对量很少的落户指标提供给学历高、出身名校的大学生,其他欲在上海就业的大学生只能取得每年均需要审核的“居住证”;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录要求中明确规定只招有本地户口的毕业生,比如北京市的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大都需要北京户口。找工作需要当地户口和找可解决当地户口的工作这对貌似悖论的矛盾,却并行不悖地突出存在着。——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包括国家党政机关在招考职员或者公务员时,往往首先声明:本岗位只招男性,有的招录条件即使没有性别要求,但在同等条件下,除非女性应聘者特别优秀才会考虑。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经达到44%,但就业机会却

远远低于男生,2005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毕业时只有5.5%的学生认为求职顺利,承认受到性别歧视的高达32.75%。2007年初,一所高校针对女性就业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女性认为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情况,60%的男生承认存在就业性别歧视。”

——身体歧视。将某些病毒携带者、外貌、身高等本与与一般性职业并无必然关系的因素作为苛刻的招聘条件,如前几年部分地区公务员招考中,乙肝病毒等疾病的病毒携带者赫然列入不录用条件,许多与饮食、健康产业无关的企业也将这些人群排除在就业门槛之外,让这一部分本就处于巨大的生存压力或社会压力之下的人群更加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对应聘大学生的外貌、身高等身体特征设置门槛,招聘条件往往附加了容貌秀丽、身高要在一米六五以上甚至一米七零以上的要求,更有甚者,南方某地在公务员招录启事中甚至对女性应聘者提出了“双乳对称无包块”的莫名要求。

——学历和非专业技能的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具有学历“高消费”的倾向,设置超出岗位需要的学历门槛,大专生可以干的工作招聘条件却注明本科以上,许多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用研究生。有些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招聘条件中规定非理性的、招聘条件,如某地在一个事务管理类职位的公务员报考条件中竟然匪夷所思的规定“钢琴十级”的要求。

2、非制度性不公平

摆在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的除了制度化的就业歧视规定以外,还有许多软性的、潜伏的非制度性的就业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理念不少已经较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行为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凸现的“代际效应”,家长占据的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据《羊城晚报》2006年9月19日的一则报道: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坦然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前几年四川省某市曾面向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考区县级数百名公务员,据记者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问卷调查显示,在录用的公务员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

二、大学生就业不平等和就业歧视情况分析、1、公平就业的含义 [1]

就业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体现。就业公平作为经济公平一部分,包括就业竞争机会的公平、就业竞争规则的公正、就业程序的公正。其中,就业规则是前提和基础,就业机会公平是主体,就业程序公正是关键和保障。

就业歧视是指政府或私人组织基于人的某些先天性的与能力不相关因素做出的任何区别、排除、限制或优惠。这种区别、排除、限制或优惠对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其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基本权利具有消除或减损的危害。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就业歧视指的是在获得职业的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甚至部分大学生具有更好的人力资本供给条件,但是这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与职业本身没有必要联系的性别、户籍、身体、学历、家庭背景或其他与就业岗位职责无关的条件因素,却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或者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区别对待。

是否构成就业歧视,关键是要判断区别对待的条件是不是“职业的客观需要”。首先,用人单位的差别对待行为应基于合法的目的;其次,实现目的的手段应该是“适当的、必需的”;再次,目的和手段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最后,从社会价值权衡角度看,用人单位单纯的经济原因不能成为就业过程中差别对待的“正当性理由”。

2、就业不公平带来的负面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没有一个人尽其才的市场环境,没有一个让大学生实现平等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的平台,必然会对全社会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就业不公平挑战和谐社会的价值底线: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良性运行社会,如果社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规则过于简单、机械,只是为了方便行政管制,或只是体现了强势群体或少部分人的利益,将会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严重不公平,轻则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重则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一些就业不公平现象是通过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予以实现的,这种现象则会很容易滋生腐败、催生腐败。

——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学生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公导致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失序,人力资源配置不再遵循市场规律,“低能高配”的人力资本难以胜任社会职务的要求或不能有效实现预期职能,“高能低配”的人力资本因无用武之地,被迫闲置,从而消减了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动力,导致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

——对人力资本的浪费。大学生是宝贵的社会财富,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具有生产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一旦这种资本没有被合理地利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而且降低了大学生及其家庭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愿望和动力。[4][3][2]

3、就业歧视和不公平就业现象的成因

就业歧视现象的出现,有着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原因。

——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已初具规模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元素和传统的文化、制度以及观念相互交织,计划年代的一些制度仍未进行有效的变迁,户籍等制度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几千年传统社会形成的一些文化和观念仍然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性别歧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被熟视无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偏见至今犹存,人们在遇到就业困难等问题时往往不是依靠自身努力或求助于法律、制度,而是千方百计托人情、找关系等等,不一而足。

——利益驱动。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一些地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来无可厚非,但这些地区位往往为了既得利益和保持某些竞争优势,不惜牺牲社会公平来设置种种准入门槛,遭人诟病的户口准入制度就是其中一种,将高校毕业生按照本地生源(上学前具有本地户籍)、本地高校外地生源、外地名校外地生源、外地非名校外地生源等顺序进行优先排序。

[6][5]企业的经济利益驱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本是正当诉求,但往往有些企业为了减少一些可能发生的医药费等支出,在招录中将乙肝病毒携带者等健康人群拒之门外,而全然不顾招录的岗位实际上并不排斥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种要求并不是职业岗位本身客观需要的;为了最大效用地使用人力资本,以将来怀孕、生育会导致劳动时间减少和增加费用开支等原因排斥女大学生;还有,为了追求企业的形象和面子,明明可以招录大专生的岗位却非研究生不招等等。

三、对策和建议

1、完善法律制度

种种现象和矛盾表明,公平就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业歧视所引发的各类矛盾亟待法律的规范和解决。

我国关于平等就业的法律主要见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但上述法律对公平就业的适用范围过窄,没有针对性,内容太单薄。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这些法律规定已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大都有保护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如日本的《平等就业机会法》、美国的《怀孕歧视法》、《公平工资法》、《美国残疾人法》等。

为了保障就业公平,我国也需要制定一部《公平就业法》,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选择和被选择,在全社会营造机会平等、地位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公平就业法》需要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作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将全社会的[7]

就业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减少就业市场中出现的种种乱相,依法处罚那些不遵守社会规则的用人单位,维护社会公平;加大就业公平的保障力度,政府出台措施关心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采取优惠政策。这样,大学生的就业公平问题就能够有法可依,在受到侵害时能够进行合法的维权,公平就业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2、完善就业公平的各项政策措施。

国家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的过程中,已经将不必要的身高地域健康限制排除在外,这为我国的就业市场的公平带来了好头。在正式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反就业歧视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促进企业就业市场公平的政策文件,规范企业各类招聘行为。依据现有法律,加大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我们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平等就业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准司法机构存在,负责接受遭遇不公平就业和就业歧视的求职者的投诉,帮助应聘者与用人单位对话,并有权诉诸法院。

3、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代际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大学毕业生个体掌握的就业信息越不完全,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就有越大的运作空间。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体制在“双向选择”、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有效利用网络、校园橱窗和布告拦、群发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让大学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切实改善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录行为和就业市场秩序,特别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4、完善公平就业的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公平就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随着立法的完善,公平就业的法律监督逐步由可能变为现实,政府出台的规章和文件若含有不公平就业的内容,则与上位的公平就业法律产生冲突,属于可撤消的范畴,政府和用人单位可能由于就业歧视的不当行为分别成为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被告;政府的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则可以行使行政监督权,通过劳动仲裁等方式和途径制止侵害就业公平的行为;舆论监督的力量则可以让潜规则得以暴光,让许多在当今制度框架下貌似合理的歧视行为和不公正对待行为接受公众的评判,让正义彰显于天下。[8]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就业观

实现公平就业,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也并非注定无所作为的,这也需要我们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首选之道,毕竟诱发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公平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变革,民生、人本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闪亮字眼,在抗争不公平对待的同时,提升包括创新、沟通、团队合作和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目标的不贰选择。其次,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公平时,我们要指导、帮助学生合法、合理维权,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理性地实现自己的公平就业权。(作者系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

注释:

[1] 羊城晚报,2006年9月19日。

[2]石玉顶:《就业公平与我国转型期失业下岗》,财经科学,2003年第4期,第66页。

[3] 国际劳工大会《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一条。

[4]张金麟:《论我国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第76页。

[5]钟云华、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58页。

[6]应松宝:《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第35页。

[7]黄慧:《完善生育保险,促进女性公平就业》,台声·新视角,2005年第11期。

[8]孙晓燕、陈业彤:《弱势、准弱势劳动者公平就业的实现途径》,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55页。

第三篇:南充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南充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备受各界关注,尤其在金融危机暴发后显得更加突出。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近日,南充调查队深入高校和就业部门,对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就学意向、当前就业现状和困难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不容乐观

1、毕业生人数增加。据调查,川北医学院今年毕业大学生2500人,较上一届增加6%,西华师范大学毕业5649人,较上届增长5%,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毕业2350人,增加4.8%。

2、签约率较上届下降。据抽样调查推断,2009年我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70%左右,与2008的80%以上相比有所下降。目前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最好,达到90%左右,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于师范院校。在调查的51名医学院学生中,签约率为79%,其中98%签在县级医院,个别学生转行到其他行业。据对西华师范大学部分毕业生的调查,该校毕业生目前签约率在50%左右,其中女性毕业生签约率较男性低30%左右。

3、已签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调查已签约毕业生对单位的满意度仅为60%,属于中度满意。原因主要是支付报酬与预期存在差距。52%的学生认为报酬低于预期。其次是工作不稳定。已签约学生中,60%为聘用人员,还有部分学生为短期合同人员。半数以上感到工作不稳定。再次是就业层次不高,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几乎都是到企业第一线,到基层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占多数。除此之外,就业地域不理想。学生普遍想在本地就业,这样可以吃住与父母在一起,享受免费吃住,减轻生存压力,同时又可以与家人互相照应。部分学生不得已选择到外地甚至省外去。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60%以上要离乡背井到东部地区去。

三、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毕业生增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今年是610万,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100万,今年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回南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肯定会比往年明显增多,这将给我市造成更大就业压力。

2、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自身能力不适应。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存在“误区”和“错位”,择业存在局限性,期望值过高。其一,认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才是成才的沃土,进不了前途无望。其二,留城天地宽,基层难发展,大部分毕业生宁愿待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到农村去。据川北医学院学生反映,未落实工作的学生,他们主要想到大中城市周边县级医院继续找工作,万不得已才考虑去乡镇医院。其三,到大企业有前途,去中小企业没奔头。其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所培养的人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且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造成供需错位,“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现象并存。现在的大学对实践课程重视度普遍不够,就是医学院的学生,实习时间名义上是一年,而这一年安排在最后的学年,学生为找工作要花去很多精力,实习只能应付,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时间更短,实习流于形势。这一实践课程被严重忽视。

3、相关的政策措施还亟待完善。虽然中、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政策“落地率”较低,同时有些政策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比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以及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等办法,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远之计。基层单位条件差、待遇低,缺乏人才吸引力。同时有些政策之间不平衡,易造成高校毕业生攀比和影响高校毕业生工作积极性。

4、签约成本高。现在公招考试层面多,为了一个好的就业机会,学生都踊跃参加考试,一般的学生都要经历2-3次的考试,就省内每参加一次考试,花费在600元左右,成本高,又因为我市高校中70%的学生来自农村,这给农村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只能望考兴叹,放弃机会。这种多方的考试,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5、用人单位盲目设置各种障碍。一种情况是,一些公招单位以岗位定考,考生只能报其单位的一个岗位,造成考生报考的盲目性大,同一个单位不同岗位招录的分数线悬殊大,学生认为这样公平性差。另一种情况是多数用人单位既要看文凭、又要看经验,还要看地域、性别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符合这些条件,加之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

四、措施建议

⒈增加社会实践课在学业中的比重,且要求严格。做好大学生与不同类型的见习岗位的对接工作,提前锻造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加强高校毕业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可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服务等,以帮助毕业生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上岗能力。

⒉打造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各项服务机制,以服务大学生为宗旨,以打造专业化、社会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目的,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为导向,全方位开展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网。通过市场化运作,搭建用人单位和求职大学生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及时更新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大学生数据,实现求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动态对接。同时通过网站宣传国家及地方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挖掘和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和优秀用人企业,营造全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⒊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增加留住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农村就业。完善、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就业。主要安排到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

4、公招考试进行一些合理化的改进。考试结果出快一些,用人单位报考条件设置更合理一些等等。刘茂超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求职三部曲

对于在目前就业坏境中出于相对弱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过程的关键就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再从企业招聘方的角度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将自己心仪的单位及岗位所要求道德基本技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以取得招聘方的认同。一般来说,求职有三个步骤:全面准备→面试、笔试→签约,它们构成了求职过程中的“三部曲”。

(一)全面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毕业生就业前,首先要进行全面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心理的准备、关系的准备、信息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

1.知识的准备

毕业生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现代职业对从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包括:①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②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

2.能力的准备

就业的能力,包括可持续的终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目标的准备

(1)职业选择的原则。①服从社会需要是前提条件;②发挥素质优势是着眼点;③有利于发展成才是关键;④争取及时就业是根本。

(2)目标单位选择的程序。①行业——具有较大发展前景;②企业——具有较强生存能力;③个人——具有较高安全感、较多个人发展机会及受教育、培训机会。

4.心理的准备

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行为适度。在严峻的形势和多重的压力前面,毕业生更需做好心理准备。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包括:①正视现实,适应社会;②敢于竞争,开拓进取;③善于总结,坚定信心;④放眼未来,从长计议。

5.关系的准备

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主要有公开和非公开两条途径。非公开途径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内部员工来传播需求情况,且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员工介绍的求职者。因此,关系的准备必不可少。这些关系除了家长、亲朋好友外,还包括学友、校友及其他熟人,他们当中尤其以在某些大公司或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任职的人最为重要。

6.信息的准备

谁能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就将赢得择业的主动权。完整的就业信息,不仅仅是需求信息,还包括就业政策。

(1)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①各级政府及学校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定;②国家的经济政策;③各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态势;④用人单位的需求内容,如拟招聘的岗位、人数、要求、招聘时间和地点,以及该单位的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人员结构、经营状态、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等。

(2)就业信息搜索的主要渠道。①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机构。学校是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中介机构,所提供就业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是最高的。②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③毕业生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各级、各类招聘会)和无形市场(权威的、专业的就业网站)。④有关新闻媒介。其中,尤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主办的《广东大

学生就业指引》报为首选。⑤各种社会关系。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业余兼职机会。⑦目标单位。主动出击、毛遂自荐的方式也不失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3)参加供需见面会的注意事项。①会前要再次确认求职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免花多眼乱。②充分利用大会的会刊。最好能与2~3名同学好友一起仔细地查看,分头去投放各人的求职资料。这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体力,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求职效果。③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有机会与招聘人员交谈,说话时要不卑不亢,表现出尊重和诚意,简明扼要地把自身情况介绍一下并表示出对某项工作的兴趣。④参会时不要被应聘单位列出的条件吓倒,要敢于争取,表现出自己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单位作出应有贡献的自信。⑤会后两三天内应主动与感兴趣的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一是表现出对该单位的尊重,二是表达出迫切加入的愿望,加深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

切记:参加大型招聘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了解供需状况,收集有效的需求信息,而不要指望马到成功、一劳永逸。

7.材料的准备

个人求职资料主要包括:求职信,简历,推荐表,成绩表,各类证书、证明,已发表的文章、论文和取得的成果等。好的求职材料应做到点面结合、简洁精练、美观大方,且真实客观、个性突出、结构严谨,让用人单位一看就能留下深刻印象。

(1)求职信的撰写原则。求职信应反映求职者主观意愿及求职意向,是针对具体用人单位和具体职位作的自我介绍。求职信通常习惯采用一般书信的格式——由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要直截了当地、简洁有力地说明求职意图,切忌虚与委蛇式的客套问候;正文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谈自己对所应聘位感兴趣的原因及希望到该单位工作的意愿;二谈自己具备应聘该职位的资历、能力和优势;结尾进一步强调求职的愿望,殷切希望用人单位能予以考虑并提供面试的机会。

(2)简历的撰写原则。简历主要叙述求职者的客观情况,简单扼要地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经历。简历通常是作为求职信的附件,两者不应重复。

毕业生求职简历的通病:①附件太多,令人望而生畏。如能制表罗列,则可一目了然。②千遍一律,没有针对具体单位与应聘职位。这种简历必被列入首批遭淘汰的范围内。③本末倒置。许多毕业生往往忽略了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罗列了大量的工作经历;且更多的只注明了工作单位与时间,内容及业绩却只字不提,仅表明“实践”多,看不出“能力”强

(二)应聘面试 面试前,毕业生应做好充分准备,知己知彼,并适当进行模拟练习,然后以饱满的精神、端庄的仪表,出现在面试现场。

1.面试礼仪

(1)提前10分钟到达。迟到是不可取的,但提前太多也没有必要,否则会扰乱别人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因为一些不经意的细微举动影响到面试成绩。如果确实早到了,可在公司附近稍作休息,调整心态,观察公司外部环境,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

(2)举止大方,积极热情。进入面试室,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顺手轻声关门;见面主动打招呼致意;在主考官没有请坐时,切勿急于落座;被请坐时应道谢;入座后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

2.交谈技巧

(1)认真聆听。对方介绍情况时,要面带微笑、留心听讲,并适时点头或提问、答话;一般情况下不要打断主考官,更不能抢问抢答;交谈要轻松自如,目光要适时注意对方。

(2)口齿清楚。清晰流畅,简洁明了;声音要适度,语速要适中;适当的时候可以插进幽默的语言,尤其当遇到自己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忌用口头禅,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语言。

(3)观察反应。回答问题时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反应;如对方心不在焉,可能表示面试官对应聘者这段话没有兴趣,应聘者要设法转移话题;对方侧耳倾听,可能说明应聘者音量太小难于听清;皱眉、摇头可能说明应聘者言语有不当之处。应聘者需根据面试官的反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语气以及陈述内容等。

(4)礼貌道别。面试结束前面前应询问“还需要我做些什么吗”,得到可以结束的允许后应微笑起立,道谢并说“再见”,然后方可离去。3.面试中的注意事项

(1)面试中常见的问题。①关于个人情况。如“谈谈你自己”、“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②关于应聘动机。如“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工作”③关于专业情况。如“你最喜欢什么课程,为什么”。④关于工作能力。如“你做过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⑤关于人际关系。如“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⑥关于工作态度。如“你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等。

(2)情景模拟面试。这种面试方式近年被大量采用。用人单位通过求职者在所设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其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对这种面试毕业生通常无法预先准备,只能是平时习惯、个人修养与综合能力的自然体现。

(3)谈薪酬的原则。①最好让面试者主动谈及。主考官在对求职者的能力、个性及工作态度等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之后,会主动向求职者介绍公司的薪金福利待遇情况或询问求职者的期望薪资,这时,求职者可以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②要做到“有的放矢”。开出的薪资太高,则可能失去竞争的机会。因此,求职者事先应对本地区该行业的薪资水平和范围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三)笔试

笔试主要适用于应试人数多、需要考核的知识面广或需要重点考核文字能力的情况。大企业、大单位大批量用人,国家机关选聘公务员,往往采用这种考核形式。

1.常见的笔试种类

(1)专业考试。这种考试主要是为了检验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智力或相关的实际能力。

(2)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用事先编制好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要求应试者完成,根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来判定其心理水平或个性差异的方法。

(3)命题写作。这种考试目的在于考查求职者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例如,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份会议通知、请示报告或某项工作总结;也可能提出一个论点,请求职者予以论证或批驳等。

(4)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方式分为甲种、乙种、特种三类,并相应规定了各自的录用办法。甲种考试主要是录用非领导的一般公务员,实行面向社会的公开竞争性考试。应届毕业生遇到的多是甲种考试。

2.笔试的技巧和答卷方法

(1)增强信心。笔试怯场,大多源于缺乏自信。客观冷静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能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2)做好准备。提前熟悉考场环境、掌握注意事项,有利于消除应试时的紧张心理。除携带必备的证件,一些考试必备的文具也要准备齐全。

(3)掌握科学的答卷方法。拿到试卷后,首先了解题目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便掌握答题的深度和速度;然后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排出答题顺序;要尽可能留出时间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复查,特别注意不要漏题。卷面字迹要力求工整清晰,认真的态度,细致的作风,会大大增强被录用的可能性。

(四)签约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经过双向选择确定了就业和录用意向后,须签订毕业生就业主管部

门统一印制的一式三份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一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样本见附录一)。

1.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

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是:①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名盖章;②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盖章;③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协议书送学校进行鉴证登记;④学校鉴证登记以后,由学校保留一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各执一份。

采用欺骗等手段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无效,并由欺骗责任者方承担违约责任。

2.签订就业协议书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使用国家或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制作的协议书,并按要求如实填写各栏目。

(2)要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愿望,以便用人单位根据求职者的特点妥善安排工作。

(3)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用人规定以及对自己的使用意图、希望和要求。

(4)注意补充协议或补充条款的合法性,以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不受侵犯。3.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须承担的责任

(1)守信。就业协议书一经签订便视为生效合同,不能随便更改。所以,毕业生必须信守协议。如果万不得已要单方毁约,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经学校毕业生分配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列入计划派遣。

(2)签约后的毕业生仍需努力学习,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签约单位的生产、工作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以提高上岗适应性。

(3)要加强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守校纪校规,顺利完成学业,以示对用人单位负责。否则,学校可视情况如实向用人单位反映,取消所签订协议或取消其派遣资格,责任由其本人承担。

二、就业派遣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派遣毕业生,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报到证由教育部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广东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配主管部门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派遣,从传统理念来说,表面上只是报到证的打印和签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业派遣的内涵除了报到证的打印和签发之外,还包括对就业政策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就业率的统计等等。

就业派遣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以下以广东省为例,对毕业生的就业派遣工作作具体解释和说明。

(一)就业派遣工作程序

就业派遣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为了能顺利到用人单位报到、顺利落实档案与户口等关系,毕业生应该主动了解本地和本校有关就业派遣工作的规定和程序,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避免“有业不能就”等不必要的麻烦和阻碍。

以一个学年为周期,广东省有关毕业生就业派遣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毕业生资源信息

资源信息是指毕业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等)及其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奖罚情况等)。各高校首先需要将毕业生的资源信息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由省就业指导中心对毕业生的资格进行审查和认定,以便于将来就业派遣工作的顺利进行。

1.生源地的确认 生源地是毕业生资源信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最终派遣计划生成后,主动申请回生源地的毕业生、未签署就业协议也没有办理暂缓就业手续的毕业生,以及申请调整就业去向未获批准的毕业生,全部凭回生源地的报到证,到生源所在地市人事局报到。因此,如不能正确判断个人生源地或错误上报生源地信息,将导致毕业生档案投递错误,或因多次往返寄送增加档案丢失的几率,还会造成毕业生户口迁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落户,出现所谓“黑户”的情况。因此,毕业生要掌握确定生源地的方法,并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

生源地是指学生的来源地。一般情况下,生源地是毕业生高考前的户籍所在地,但有的时候,生源地的判断容易出现问题。其中,常见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考。例如某学生小王,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揭阳普宁,高中时一直在深圳某中学就读,并在深圳报名并参加了高考。在上报资源信息时,小王的生源地应为普宁市。

(2)父母工作调动。例如某学生小刘,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汕头,且在汕头参加高考,在大学读书期间,其父母因工作调动至广州,并将户口迁移到工作单位。此时,小刘的生源地应为广州市。

(3)购买商品房。例如某学生小陈,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潮州,在大学读书期间,小陈在深圳购买了商品房,此时报送小陈的生源地应为潮州市。

(4)由中专、中技升学。例如某学生小邓,原为某中专院校学生,户口在该中专院校,后考取了某普通高校。报送小邓的资源信息时,应以其入读该中专院校前的户口所在地为生源地。

特别提示:毕业生如遇到以上情况,请务必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联系,以免报错信息,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2.上报资源信息的有关规定

(1)上报范围。下列情况的学生不在上报范围之内:

1)没有正式学籍的学生、旁听生;

2)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自考等学历教育学生; 3)港、澳、台学生(含国内学生在校期间持单程证赴港澳定居); 4)外籍生源学生;

5)已经确定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

(2)上报时间。各高校应在每年的5月1日前向省就业指导中心上报下一年的本校毕业生资源信息。

(3)上报途径。为了统一管理和便于报到证的打印,各高校应通过“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www.xiexiebang.com)”,用统一的格式上报数据。

省就业指导中心对各高校上报的资源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包括专业代码、生源地、培养方式等)、数据初始化后,生成当年的毕业生信息库,并上传至“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

(三)建议就业方案与就业信息 各高校根据毕业生取得的有效的单位接收证明,制定本校毕业生的建议就业方案,并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省就业指导中心对此方案审核后,形成就业方案下发给各高校执行。1.有效的接收证明

可列入建议就业方案中的用人单位接收证明,主要有5种:①公务员录取通知书;②各地市(县、区)人事局、教育局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③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主管部

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④省外单位所在地人事部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⑤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

2.建议就业方案的制定

(1)回生源地就业。毕业生必须取得生源地具体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方可列入建议就业方案上报。

(2)跨地区就业。应有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才能作为跨地区就业方案上报。

(3)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应有该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才能够解决毕业生的户口和人事关系。

(4)到省外就业。应有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5)暂缓就业。应在6月10日前由学生书面向学校提出申请。

(6)升学深造。应有录取通知书,学生通过网上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学校审核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7)出国(出境)。毕业前已办理好签证手续,不参加就业派遣,通过网上申请,经学校及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批同意。

(8)其他不能正常毕业的。已办理了休学、退学、延长学习年限等,或结业、肄业等无法取得毕业证的。

3.上报建议就业方案的时间(1)第一次上报时间:每年的4月初~6月10日,为高校上报第一次建议就业方案的时间。毕业生须将自己的就业信息(有效接收证明、就业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在本校就业工作部门要求的时间内告知学校,由学校编制建议就业方案并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2)补报就业方案的时间:6月21日~30日。毕业生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落实就业单位,可通过学校补报建议就业方案。

(3)调整方案上报时间:7月1日起。根据教育部的规定,7月1日为上报就业方案的截止时间。7月1日以后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需通过学校上报调整方案并经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签发后领取报到证。调整方案的具体上报时间为学生毕业当年7月至次年6月的每月最后一周

4.就业信息的上报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情况。广东省已建立了就业信息定期报告制度,各高校须在每年的4~12月(每月的28日前)将本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四)就业方案

就业方案,即以报到证形式反映出来的就业信息。省就业指导中心对学校上报的建议就业方案进行审核通过后,形成具体执行的就业方案,并以此为依据打印并签发报到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派遣。

每年的6月10 ~20日,省就业指导中心制定第一次就业方案,打印、签发报到证。届时停止网上报送就业信息。

每年的6月20 ~30日,各高校领取第一次就业方案的报到证;每年的7月1~10日,各高校领取补报就业方案的报到证。毕业生可根据相应的时间,从学校就业工作部门领取本人的报到证。

(五)报到证

报到证以前也称为“派遣证”,其全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由教育部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特殊情况可由教育部直接签发)。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派遣的书面依据,是毕业生人事关系正式从学校转移到就业单位的证明。

1报到证的作用

(1)报到证是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毕业生就业后的工龄由报到之日开始计算。(2)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

(3)接收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毕业生的接收手续和户口关系。(4)报到证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转正和干部身份的证明。

报到证目前仍在中国人事管理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毕业生们应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报到证,并在报到期限内到相关单位报到。如在报到期限内遗失报到证,毕业生应及时向学校写申请说明情况,并由学校报省就业指导中心给予补办。除此之外的情况不予受理。

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他部门印刷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不论是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

2.报到证的形式和内容

一份报到证由正副两联组成:正联(蓝色)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发放给学生个人,副联(白色,也叫通知书)连同档案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寄至报到证开具的接收部门。报到证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姓名、性别、毕业院校、专业、学历、修业年限)、接收单位名称、报到地址、档案材料寄送方式、报到期限和备注等。毕业生报到的期限原则上为1个月。

例如,××××大学的李明,已确定至广州××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就业,该单位可以解决档案和户口等关系,其报到证样本如图2所示。

(六)就业派遣

毕业生离校后,应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到用人单位、人事主管部门或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报到手续,由上述单位或机构办理接收和落户手续。1.回生源地就业

已与生源地具体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将派遣回生源地。报到证上开具的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注栏注明具体的用人单位名称。

2.省内跨地区就业

如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接收,表明该单位能够解决毕业生户口、人事关系,派遣该生时可直接派遣到单位所在地。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就业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注栏根据接收函而定单位名称。

如该单位无法解决户口和人事关系,而又未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按规定派遣回生源地,其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例如,生源地为梅州市的毕业生,现联系到广州某电脑公司从事市场销售工作,但公司无法落实户口、人事关系,则该毕业生的报到证开至梅州市人事局。

3.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

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该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

4.到省外就业

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派遣至该地省一级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具体工作单位的,在报到证的备注栏中注明。

5.未落实就业单位

未落实就业单位且没有成功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将派遣回生源地,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6.其他情况

(1)办理了暂缓就业的毕业生,不签发报到证。暂缓期间,档案集中在省就业指导中心免费托管,党团关系保留在原毕业院校,户口保留在原所在地。

(2)升学深造的毕业生。升学深造要以获得录取通知书为依据。①保送、考取研究生和普通专插本的毕业生,不签发报到证;②考取成人专升本或其他非普招系列的毕业生,签发回生源地的报到证;③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普通专插本的毕业生,在学校就业方案上报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生源地就业,不签发报到证。

(3)毕业前申请出国(出境)的毕业生。不纳入国家就业派遣计划,不签发报到证。毕业前申请出国(出境)的毕业生,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校不再负责就业。在派遣时未获得出境的,学校可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4)外籍学生、留学生、休学、退学和结业生。不签发报到证,不能申请暂缓就业。结业生如果找到就业单位,且单位确实需要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的,凭单位证明可签发报到证,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

(5)毕业后入伍的毕业生。报到证签发回生源地。

(6)延长学制的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资格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或要求回生源地就业的,可以纳入当年就业方案派遣,签发当年的报到证。超过3个月后不再受理。

(七)调整改派

毕业生的调整改派,是指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及主管部门核发报到证后,毕业生正式报到前进行单位及地区调整的一种做法。通俗地说,即指将派到原单位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和档案等人事关系,重新派到新接收单位或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

1.申请调整改派的条件

根据《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后调整办法》,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毕业生可提出调整工作单位申请:

(1)确属专业不对口,学用不一致的。

(2)要求到基层单位或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

(3)要求到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重点加强部门工作的。(4)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原因的。

2.办理调整改派的原则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

(1)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

(2)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委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改派手续。

(3)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1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就业工作意见,对派遣到广东省12个山区市(韶关、清远、湛江、茂名、阳江、肇庆、河源、梅州、潮州、揭阳、汕尾、云浮)的毕业生,只要当地需要,原则上不做调整;对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原则上不做调整;在人才市场空挂档案的,不做调整改派。

3.调整改派的时间

从当年的7月至次年的6月,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由学校统一向省就业指导中心报送有关材料(原派遣单位的退函、新录用单位的接收函、原报到证、学校的意见),办理应届毕业生调整改派手续。省就业指导中心不接受学生自行前来办理。

4.不再负责其就业的情形 根据国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校报送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校缴纳全部培养费和奖(助)学金后,由学校将其户口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1)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需求,经多方教育仍拒绝改正的。(2)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3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3)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

(4)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要看到,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多、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愿望和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促进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必须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着力发展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对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在信贷、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重点解决好到城乡基层岗位工作毕业生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贴息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对毕业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四)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加强见习管理,规范见习活动。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对符合条件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毕业生和

对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保障毕业生落户等就业权益。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会议听取了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在世界各地分布大量的海外侨胞,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和重要资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发挥侨务工作的优势和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引荐华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二是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拓展侨务公共外交。三是引导海外侨胞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四是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依法维护侨胞权益,促进侨界改善民生。六是深入开展联谊、服务和引导工作,培育和发展海外对我友好力量。

下载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创业难问题事关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解决,以保证其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2009年3月3日,广东省肇庆高等专科学校召开2009年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我去参加了这次毕业生现场人才供需见面会,招聘一些医、护、药、技等专业的人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2012年12月26日)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一:高校做好毕业生工作总结 2013年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我系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全面开展高校毕......

    《高校毕业生就业劳动合同》

    高校毕业生就业劳动合同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签章)联系人:办公电话: 通信地址:邮政编码:E-mail: 单位 □国企企业□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机关 □部队 □科研设计单位 □高等教育单......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我局积极完善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狠抓政策落实,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建立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书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书甲方(用人单位)乙方(新聘卫生技术人员) 名称: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为确保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稳定,促进卫生行业发展,结合清城区卫生系统的实际情况,甲乙双方......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有什么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