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烧伤及其解决方案

时间:2019-05-15 09:5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磨削烧伤及其解决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磨削烧伤及其解决方案》。

第一篇:磨削烧伤及其解决方案

磨削烧伤及其解决方案

张国耀

(郑州超微磨料具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鉴于磨削过程中工件烧伤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产品的质量问题,从磨削烧伤的形成的机理、磨削烧伤的检查方法、磨削烧伤的分级、磨削烧伤的避免措施、磨削烧伤的影响因素、磨削烧伤解决方法。让我们从基础对磨削烧伤形成认识、到对磨削烧伤的解决方法形成一整套的方案,其中:砂轮的选择在磨削烧伤过程中非常重要。以避免我们生产中避免烧伤、遇到烧伤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适用于外圆磨烧伤、内圆磨烧伤、平面磨烧伤、端面磨烧伤、无心磨烧伤等磨削方式。

关键词:磨削烧伤 烧伤砂轮的选择 烧伤解决方法 烧伤原理 烧伤级别

一、定义:磨削时,由于磨削区域的瞬时高温(一般为900-1500℃)到相变温度以上时,形成零件表层金相组织发生变化(大多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使表层金属强度和硬度降低,并伴有残余应力产生,甚至出现微观裂纹,这种现象称为磨削烧伤。

二、磨削烧伤机理:

当磨削表面产生高温时,如果散热措施不好,很容易在工件表面(从几十um到几百um)发生二次淬火及高温回火。如果磨削工件表面层的瞬间温度超过钢种的AC1点,在冷却液的作用下二次淬火马氏体,而在表层下由于温度梯度大,时间短,只能形成高温回火组织,这就使在表层和次表层之间产生拉应力,而表层为一层薄而脆的二次淬火马氏体,当承受不了时,将产生裂纹。

三、损伤的原因:

(1)热处理的影响

a)残余奥氏体 磨削时残余奥氏体由于砂轮磨削时产生的热和压力而转变,同时可能伴随出现表面回火和磨削裂纹。残余奥氏体量应控制在30%以内。

b)渗层碳浓度 渗层碳浓度过高,在渗层组织中容易形成网状碳化物或过多的游离碳化物。由于这种物质极硬,在磨削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过热倾向和发生表面回火。渗层碳浓度过高,会使工件表面产生过多的残余奥氏体.从而导致烧伤和裂纹。因此,表面碳浓度增加,则降低了磨削性能,一般表面碳浓度应控制在0.75%-0.95%范围以内。

c)碳化物分布及形态 碳化物分布应均匀,粒度平均直径不大于lμm;碳化物形态应为球状、粉状或细点状沿网分布,不允许有网状或角状碳化物。

d)脱碳 热处理时.表面或环境保护不当会产生表面氧化,这样在工件上就会产生一层薄的脱碳层,这层软的脱碳层会引起砂轮过载或过热,从而造成表面回火。

e)回火 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回火温度尽可能高一些,回火时间尽可能长一些。这样可以提高渗碳淬硬表面的塑性,而且使残余应力得以平衡或降低.改善表面应力的分布状况。这样可以降低出现工件裂纹的机率,从而提高磨削工件的效率。

f)变形 应尽可能减少热处理变形.这样可以减小磨削余量。若热处理变形过大,如果磨削操作不是在工件径向圆跳动最大处开始磨削,则每次磨削在这些点上去除的磨削余量将是不正常的,从而导致烧伤及裂纹。

四、磨削烧伤检查方法:

1.2.3.4.5.观色法 酸洗法 金相组织法 显微硬度法 磁弹法

五、磨削烧伤的分级:

磨削烧伤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烧伤外观不同,可分为全面烧伤(整个表面被烧伤)、斑状烧伤(表面上出现分散的烧伤斑点)、均匀线条状烧伤、周期线条状烧伤;按表层显微组织的变化可分为回火烧伤、淬火回火烧伤;还可根据烧伤深度分为浅烧伤(烧伤厚度<0.05mm)、中等烧伤(烧伤层厚度在0.005~0.01mm之间)、深度烧伤(烧伤层厚度>0.01mm)。在生产中,最常见的是均匀的是周期的线条状烧伤。

由于在磨削烧伤产生时往往伴有表面氧化作用,而在零件表面生成氧化膜。又因为氧化膜的厚度不同而使其反射光线的干涉状态不同;因此呈现出多种颜色。所以通常用磨削表面的颜色来判断烧伤的程度,也就是“观色法”对钢件来说,随烧伤的加强,颜色一般呈现白、黄(400-500℃)、褐、紫(800~900℃)、兰(青)的变化。不同磨削深度下,加工表面的烧伤颜色和氧化膜厚度不同。

烧伤颜色仅反映了较严重的烧伤现象,而当零件表面颜色不变时,其表面组织也可能已发生了烧伤变化,这类烧伤通常不易鉴别,所以对零件使用性能危害更大。目前,人们为了更好地控制烧伤的程度,已根据表面组织的变化,对烧伤进行了分级,一般从0-8共分九级,其中,0级最轻,8级烧伤最严重。

六、预防磨削烧伤的措施

1.尽量减少磨削时产生的热量。2.尽量加速热量的散发。3.避免前道工序的影响。

七、磨削烧伤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一).磨削方式磨削条件的影响:

1.2.3.4.5.6.7.1.磨削余量过大。

合理的磨削参数设定,合理的选择磨削用量。在磨削用量少时出现烧伤,应增大纵向进给速度:磨削量大时出现烧伤,应减少进给量,增加磨削次数。工件转速合理设定,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太好。磁力不足,工件停转 调整磁力.砂轮主轴振摆大 检修主轴.严格控制砂轮传动系统及砂轮心轴的间隙,砂轮传动带松紧调整合适。工件和砂轮电机扭矩选用是否足够。砂轮材质选择不当,砂轮的选择最基本的砂轮磨料要与磨削的工件皮配合理。

(二)、砂轮的选择问题:(详见砂轮选择篇)2.3.4.5.6.7.8.9.10.1.2.砂轮粒度偏细,砂轮粒度在满足粗糙度要求的条件下选择粗号。砂轮硬度偏硬,选择偏软点的砂轮,提高砂轮的自锐性。砂轮组织过小(紧),选择偏大、疏松的砂轮;以有利于排屑,减少烧伤的发生机率。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大气孔砂轮。对砂轮进行特殊的处理。

砂轮直径过大,而磨削面积增大会引起烧伤;根据工件的情况可以选择砂轮直径较小的砂轮,尤其适用于内圆磨削。

对砂轮使用面进行开槽,这种磨削方式称为“间断式磨削”,可以减少发热及增加散热的效果;也有利于充分排屑。砂轮钝化,及时修整砂轮。

砂轮的平衡不好,必须对砂轮进行精细的平衡,以便砂轮在工作时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砂轮保持持续的锋利性。

(三)、砂轮的修整问题:

砂轮钝化,及时修整砂轮。

砂轮修整的过细,使微刃切削性能降低;在满足粗糙度的工艺要求下,尽量让砂轮修整的粗糙些。3.砂轮修整器不锐利,使用砂轮修整器其它面进行修整,或者进行修磨与更换。4.可以让砂轮的边角进行修磨一下。5.修整砂轮的金刚石支座必须牢固。

(四)、冷却方面的问题:

普通冷却方法

1.2.3.4.5.6.7.磨削液选择不当,选择合理的磨削液。一般选择油性的磨削液,降低了磨削区的温度,会适当减少烧伤的发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品牌的磨削液。可在采取湿磨的情况下一定不采用干磨。

磨削液有效充分供给,不但要磨削区供给充足,而且压力要大;才可以让温度降低与充分排屑。

保持冷却液的纯净。

保持冷却液较低的温度,从而可以降低磨削区的温度,必要时可使用散热器。磨削液喷嘴安放位置不妥,应使喷嘴尽可能靠近磨削区。冷却液喷嘴加装空气挡板。附图

冷却液喷嘴加装空气挡板

8.使用内冷却砂轮:内冷却法是将经过严格过滤的冷却液通过中空主轴引入砂轮的中空腔内。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将切削液沿砂轮孔隙向四周甩出,直接冷却磨削区。

内冷却砂轮结构 附:无心磨烧伤的一些原因及解决方法: 1.导轮转速太低;增加导轮转速。2.磨削砂轮选择不当:粒度太细、砂轮太硬、组织太紧;让砂轮粒度放粗、硬度放软、组织疏松。3.纵向进给量过大;减小导轮倾斜角。4.在入口处磨得太多,工件前部出现烧伤;转动导轮架。5.在出口处磨得过多,使工件全部烧伤成螺旋线的痕迹;转动导轮架。

第二篇:磨削烧伤的检测方法

磨削烧伤的检测方法

可能形成网状裂纹,它会导致齿面剥落.这当然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硬度测试法鉴别磨削烧伤的方法,并用超声波硬度计进行了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磨削加工中。

磨削烧伤及其常用检查方法

在机械类产品中,很多重要零部件如轴承、齿轮、曲轴、凸轮轴、活塞销和万向节等,在热处理之后均需经过磨削加工。相比之下,磨削时单位切削面积上的功率消耗远远超过其它加工方法,所转化热量的大部分会进入工件表面,因此容易引起加工面金相组织的变化。在工艺参数、冷却方法和磨料状态选择不当的情况下,工件在磨削过程中极易出现相当深的金相组织变化层(即回火层),并伴随出现很大的表面残余应力,甚至导致出现裂纹,这就是所谓的磨削烧伤问题。

零部件的表面层烧伤将使产品性能和寿命大幅度地下降,甚至根本不能使用,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为此,生产企业一方面通过执行正确、科学的工艺规范,减轻和避免出现磨削烧伤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零部件的检验,及时发现不合格工件,并判断正在进行的磨削工艺状况。

但长期以来,对工件表面磨削烧伤的检验,除了最简单的目测法外,就是采用已延续多年的传统方法——酸洗法,即在被检零部件表面涂上酸液或将其浸入盛有按规定配制的酸液槽中。之后(或在把工件取出后)根据表面呈现的不同颜色,对磨削烧伤的程度作出相应的判断。一般地说,若色泽没有变化,就表明情况正常;而当颜色变成灰色,则说明已有烧伤情况存在,随着色泽变得越来越深,表示工件表面因温度更高,引起的磨削烧伤更为严重。

酸洗法具体如下:This is only a suggestion from my collegue(Dino Calvanelli)to find the

burns on the gears此为有关过烧检测的建议:

Clean each sample(part)to be inspected(free of

dirt,oil,grease,fingermarks,protective coatings,etc.).清洗产品,确保无灰尘、油污、手印、表面覆盖物等。

Etch sample by immersing for 15/30“ in a 5% solution(by volume)of Nitric acid in distilled water or alcohol.将产品浸在5%(体积比)的溶液(硝酸:水或硝酸:酒精)中腐蚀15至30秒,Rinse the sample in water(warm water preferable).Then rinse in acetone or

alcohol.在温水中漂洗/冲洗产品,然后用丙酮或酒精中漂洗/冲洗。

Re-etch the sample by immersing for 15/30” in a 3% solution(by volume)of

Hydrochloric acid in acetone or alcohol.再将产品浸在3%(体积比)的溶液(盐酸:丙酮或盐酸:酒精)中腐蚀15至30秒,Uniformly agitate the solution to avoid a spotty etching condition.均匀的摇动溶液以避免片面的点腐蚀。

If immersion is not convenient,etch with a cotton swab.Immediately after the second etch,rinse the sample in water.第二次腐蚀后立即在水中漂洗/冲洗产品。

If the part is to be used or preserved ,neutralize any remaining acid by immersing in a weak alkaline solution such

as 5% solution of sodium bicarbonate in water.如产品需使用或保存,用弱碱溶液中和残留的酸质,如5%的碳酸钠溶液。

Finally ,rinse the sample in alcohol and dry with an air blast.最后,用酒精漂洗/冲洗产品并用空气吹干。

Repetition of the above sequence may be necessary to develop proper contrast.为获得最合适的检测状态,有必要重复上述步骤。

Etch times are for general cases;longer times may be required to obtain accurate results.腐蚀次数基于一般状态;为获得准确的结果,需要更长的次数。

Examine the sample for tempering and rehardening under adeguate

light.在明亮的灯光下检测产品。

Low power magnification(up to 10x)may be used to aid the examination.使用低倍放大以帮助检测

Areas of the tooth surface where overheating has occurred ,appear brown or black on a light brown or gray

background.在褐色或灰色灯光下,齿面过烧的部分将显示为棕褐色或黑色。

Areas where untempered martensite has formed appear as white areas

surrounded by black,tempered areas.未回火的马氏体处会形成白色区域,并被黑色的回火区域包围。

传统检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工件表面经酸液浸蚀,即使为无问题的零部件,也不能再予以使用。传统方法执行的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检查。

从以上描述可知,酸洗法本质上属于定性检查,难以对磨损烧伤程度做出定量的说明。

鉴于上面两点,采取传统方法时,只能采用抽检的方式,且样本很小,欲对所执行的工艺过程作出较确切的评价并予以改进是很困难的。

理论表明,酸洗法检验只能反映因金相组织结构变化引起的硬度下降这种情况,对于工件表面存在的残余应力则无法反映,故在全面揭示磨削烧伤的程度上显得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使用了酸液,企业增加了消除环境污染的负担;传统检查方法的规范化可靠性水平较低,更难以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

一种新颖、高效的磨削烧伤检测方法——磁弹法

(1)工作原理

磁弹法即BN法(Barkhansen Noise Method),是以1919年发现的物理学Barkhansen效应为基础开发的一种测试方法,它能有效地对磨削烧伤进行测试。近年来,利用磁弹法研制的测试仪器已在零部件表面磨削烧伤检测中逐步得到应用,并充分显现出优越性。

众所周知,出现磨削烧伤的那些零部件,主要由铁磁性材料制成,在正常情况下,其磁序(体现在多晶体的磁畴结构里)呈有规则的排列。但如前所述,磨削烧伤后产生的金相组织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很大残余应力都将引起磁畴结构内的磁序变化。Barkhausen效应指出,矫顽(磁)力,即改变被颠倒极性所需要的磁场强度是与铁磁性材料晶格结构错位和残余应力等的程度有关的。利用BN法探测被检零部件表面磨削烧伤的机理就在于此。

在BN法基础上开发的检测仪器的工作原理中,“门”形电感线圈形成的磁场在被测钢件中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工件表面磨削烧伤的实际状况,而由此在工件周围所形成的磁场又会使测头在测试区域的感应线圈中产生相应的电信号,而这一信号直接与工件磨削烧伤的程度有关。测试仪器的工作过程:由电感线圈引起相应的作用磁场,通过被检工件,进而在传感头中产生对应的检测信号(称为B信号),该B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环节,最后被显示和输出。

磨削烧伤的物理表现主要是因表面金相组织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回火层所引起的硬度下降,以及在表面出现的残余应力(拉应力)。检测仪器对它们都能作出敏感的反映。随着被检工件表面硬度值Rc由高向低变化,检测仪器输出的相应B信号幅值将由小到大,即硬度低对应的检测信号高,硬度高对应的检测信号低。由仪器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反应可见,当残余应力由小到大,即由负(压应力)向正(拉应力)变化时,检测仪器输出的相应B信号幅值将由低向高变化。

(2)评定特征值mp及其定标

上述由仪器特殊设计的激磁电路和传感装置产生的检测信号,乃是Barkhansen磁弹法效应的一种量化表达,以特征值mp(magnetoelastic parameter)标志。mp与被检测工件表面的变异状态,如残余应力成比例,其数值能在仪器的屏幕上显示、输出。但利用mp来反映工件磨削烧伤的程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比较测量的方式,为了能够真正地对其做准确的定量描述,还必须解决“定标”的问题。定标包括二项内容:①确定不合格品的界限。有目的地制作一批样品,其中包括有一些磨削烧伤程度不同的工件,利用酸洗法按用户的评定标准对它们作出不同的判断后,将介于合格/不合格临界状态的若干工件通过仪器求得相应的mp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不合格的界限;②进行校准。校准就是找出特征值mp与采用酸洗法确认的磨削烧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需确定一个相关系数MAGN,并利用仪器控制面板上的拨盘予以设置,MGAN值的范围从0到99,一般尾数取5或0。为此,可在前面的样品中找二根表面状态差异较大的工件,选定工件上的某一位置,在检测仪器上的MGAN取值间隔为5或10时,以静态方法读出二组对应的mp值,如MGAN为30时在二个工件上测出2个mp值,在MGAN为40时又得到2个,直到MGAN=90。两两相减后必然能得到一个最大值,以这时的MGAN值作为相关系数,在面板上予以设置。

注意:在实际执行“定标”时,也可先利用第一项中的样件求得相关系数MGAN,然后再找出不合格品界限。否则,在前一项操作中,会由于任意设置的MGAN(一般取50或60)给界限值带来一些偏差。

应用实例

尽管在汽车行业中,不少场合都可以采用这种以BN法为基础研制的磨削烧伤测试仪器,但相比之下,对发动机凸轮轴中各挡凸轮的检测是用的最多的。这一方面是因凸轮乃承重件,工作条件差;另一方面是由于凸轮圆周方向不同曲率半径的特点可能会造成磨削过程中表面状态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磨削烧伤的机率会增大。

磨削烧伤测试仪器是一种高效率半自动检测设备,很适合于在批量生产条件下的汽车发动机厂、内燃机厂使用。首先,针对不同的凸轮轴,需配备一根精确加工的轴向定位器,其纵向开有一排缺口,每个缺口对应一个被检凸轮。在开始测量前,必须仔细调整其在机体上的位置,在确保传感器支臂嵌入任一缺口时,测头正好对准相应凸轮,此时就可以利用带捏手的螺钉,把轴向定位器固定在机体上。操作者在启动设备后,被测工件即在驱动顶尖带动下开始旋转,此时,操作者只要简单地提起传感器支臂上的手柄,使传感器沿着机身上的一圆柱导轨移动,当到达第一个被检凸轮时,轻轻地放入手柄。在手柄嵌入定位器缺口的同时,测头在测力弹簧作用下压在凸轮表面,随着工件的回转实施动态检测。期间,连续输出的BN信号会在设备一侧的控制柜显示屏上以曲线形式呈现。当完成一周的测试后,操作者再次提起传感器支臂上的手柄,使测头脱离第一个被检凸轮,移动至下一个进行测量,直到全部凸轮测毕,返回起点。

尽管只是一台半自动设备,但操作便捷,效率很高,检查一个工件,如一根四缸发动机的凸轮轴,包括装卸也不到2分钟。

目前,以磁弹法原理为基础研制的这类新型磨削烧伤检测仪器已经产品化,在很多行业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针对不同被测工件的特征和各个用户的需要,这类新型检测仪器可设计、制造成不同的型式,有逐点测量的静态方式,也有上述那种连续动态测量方式。至于仪器能探测的深度,取决于实际被检工件材料的导电率、导磁率以及所确定的激磁频率。仪器都配两种激磁频率,3~15kHz和70~200kHz。按磁弹法原理研制的这类新型仪器的检查深度一般范围为0.01~1.5mm,但通常工件表面磨削烧伤发生的深度是0.02~0.2mm。

国内在这方面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采用的场合除了上述汽车发动机行业的凸轮轴外,还有轴承行业中的套圈,显示了相当广阔的前景。

1)损伤的原因

(1)热处理的影响

a)残余奥氏体 磨削时残余奥氏体由于砂轮磨削时产生的热和压力而转变,同时可能伴随出现表面回火和磨削裂纹。残余奥氏体量应控制在30%以内。

b)渗层碳浓度 渗层碳浓度过高,在渗层组织中容易形成网状碳化物或过多的游离碳化物。由于这种物质极硬,在磨削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过热倾向和发生表面回火。

渗层碳浓度过高,会使轮齿表面产生过多的残余奥氏体.从而导致烧伤和裂纹。因此,表面碳浓度增加,则降低了磨削性能,一般表面碳浓度应控制在0.75%-0.95%范围以内。

c)碳化物分布及形态 碳化物分布应均匀,粒度平均直径不大于lμm;碳化物形态应为球状、粉状或细点状沿网分布,不允许有网状或角状碳化物。

d)脱碳 热处理时.表面或环境保护不当会产生表面氧化,这样在齿面上就会产生一层薄的脱碳层,这层软的脱碳层会引起砂轮过载或过热,从而造成表面回火。

e)回火 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回火温度尽可能高一些,回火时间尽可能长一些。这样可以提高渗碳淬硬表面的塑性,而且使残余应力得以平衡或降低.改善表面应力的分布状况。这样可以降低出现磨齿裂纹的机率,从而提高磨齿效率。

f)变形 应尽可能减少热处理变形.这样可以减小磨齿余量。若热处理变形过大,如果磨齿操作不是在齿圈径向圆跳动最大处开始磨削,则每次磨削在这些点上去除的磨削余量将是不正常的,从而导致烧伤及裂纹。

(2)磨削条件的影响 磨齿时砂轮的切削速度很高,砂轮与轮齿的接触面积又很小,产生的热量可能在接触区域形成很高的温度,从而导致磨齿损伤。

a)磨齿余量 磨齿余量过大会产生过多的磨削热,从而导致磨齿损伤。应尽可能减小磨齿余量,为此必须:

①减少热处理变形。

②淬火后按齿田精确找正,然后加工定位基准,以便齿面余量分布均匀。

③磨前采用硬质合金滚刀半精滚齿,去除热处理变形,b)切削规范 磨齿时产生的热量大致与砂轮单位时间内切除的金属量成正比,因此为了避免磨齿损伤,必要时适当减少切深,降低展成进给量或纵向进给量。c)砂轮

①砂轮的选择 渗碳钢硬度高,砂粒易磨钝,为了避免砂粒磨钝而产生大量磨削热,砂轮硬度宜选软些,以便磨钝的砂粒及时脱落,保持砂轮的自锐性。

宜选择组织较软的砂轮。组织较软的砂轮气孔多,其中可以容纳切屑.避免砂轮堵塞,又可将冷却液或空气带入磨削区域,从而使磨削区域温度降低。

在保证齿面粗糙度要求的前提下,宜选择较粗粒度的砂轮,以达到较高的去除量比率。

②砂轮的平衡及修整 砂轮必须精细地平衡,以便砂轮工作时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砂轮必须及时修整以保持其锋利。影响砂轮修整频次的因素很多.包括被磨材料的纯度和类型、冷却液的净度等。修整砂轮的金刚石支座必须牢固。若金刚石表面上有0.5-0.6mm的磨损量,标志金刚石已磨钝了,应及时更换。

③严格控制砂轮传动系统及砂轮心轴的间隙。砂轮传动带松紧调整合适。

d)冷却液 磨削上艺中,冷却的控制是一个重要因素。

①冷却必须有效充分,冷却液必须喷到磨削区域;流量一般为40~45L/min,以实现充分冷却;压力一般为0.8~1.2N/mm2,以冲去粘在砂轮上的切屑;

②保持冷却液的纯净,妥善地过滤,以清除冷却液的切屑、磨粒等脏物;冷却液的容器要足够大,以免掺入过多的气体或泡沫,③防止冷却液的温度急剧升高或降低,一般控制冷却系统的容积和工作间的室温,就足以控制冷却液的温度,然而在特殊储况下应当使用散热器

2)磨齿损伤的检查

(1)可采用硝酸腐蚀法检查烧伤。

(2)磨齿后必须检查是否产生裂纹。可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检查:

a)磁粉探伤,b)荧光渗透探伤,c)着色渗透探伤。

3)磨齿损伤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齿面的烧伤和裂纹,在轮齿承受脉冲负荷时将影响其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甚至造成齿轮早期失效。

烧伤将导致齿面过早地磨损。沿齿长方向的裂纹会导致齿根疲劳断齿,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沿齿高方向的裂纹会导致单方向断裂。这种裂纹是最常见的。当裂纹深度较浅时.可采用硬质合金滚刀将裂纹去除,再重新磨齿。当沿齿高方向和沿团长方向的裂纹同时出现时,可能形成网状裂纹,它会导致齿面剥落.这当然是绝对不允许的。

第三篇:烧伤试题

烧伤护理试题

一、单选

1.用九分法计算成人烧伤面积,哪项是错误的()A. 双臀部 5% B 颈部 3% C 双上肢 18% D 双足 7% E 双小腿 17% 2.深二度烧伤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伤及真皮层B.基底苍白与潮红相间C.创面无水泡D.痛感迟钝E.留有疤痕 3.下列哪项是重度吸入性损伤的特点()A. 气道梗阻、喘鸣 B. 听诊干罗音 C. 严重低氧血症 D. 刺激性咳嗽 E. 以上都是

4.浅II度烧伤的深度是()

A深至皮肤角质层 B 达真皮深层 C 深至皮肤生发层 D 皮下组织浅层 5.一个20岁男性伤员,整个躯干前部包括会阴发生Ⅱ°烧伤,依据新九分法计算,其烧伤面积为()

A 9% B 11% C 13% D 16% E 18% 6.烧伤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

A 低血容量休克 B 神经性休克 C 脓毒症 D 消化道出血 7.烧伤的急救,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消除致伤的原因 B 用清洁衣服包扎创面 C预防休克 D 强酸烧伤,应用强碱中和之

8.烧伤休克补液量是否充足,简易而重要的指标是()A 脉搏 B 血压 C 尿量 D 精神状态

9.关于烧伤病人的护理,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病房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B 室温保持在28~30℃ C成人每小时尿量应在30ML左右 D 发现伤面绿脓杆菌感染应及时包扎 10.火焰烧伤病人哪项急救最好()

A 就地快速打滚扑灭火焰 B立即奔跑离开现场 C 立即用手扑打火焰 D 大声呼喊,叫人帮助灭火

11.大面积烧伤病人24小时病人主要护理措施()

A 镇静止痛 B 预防感染 C 保持呼吸道通畅 D 保证液体输入 12 大面积烧伤病人抗休克治疗常用的是()

A平衡盐溶液 B 碳酸氢钠等渗盐水 C 中分子右旋糖酐 D 低分子右旋糖酐 13.烧伤病人的护理诊断为“体液不足”,其最主要的相关因素是()A 发热 B 创面渗出 C 饮水不足 D 创面感染 14.烧伤病人的室内温度是()

A 26~28 B 28~30 C 30~32 D 24~26 15.烧伤后休克期通常持续的时间为()A 24小时 B 36小时 C 48小时 D 60小时

16.患儿,六岁,20kg,在家玩耍时不慎打翻开水瓶,双下肢被开水烫伤后皮肤出现大水泡、皮薄,疼痛明显,水泡破裂后创面为红色。(1)该患儿的烧伤面积为()A 20% B 40% C 46% D 70%(2)此患儿的烧伤深度为()A Ⅰ度 B 浅Ⅱ度 C 深Ⅱ度 D.Ⅲ度(3)对于该患儿的现场处理不正确的是()

A 迅速脱离热源 B 创面涂抹甲紫 C 用自来水大量冲洗双下肢 D 大量补液

二、简答

重症烧伤的护理原则

第四篇:烧伤学科建设

烧伤、小儿外科学科发展建议

现状:

一、人员:胡启翔,整形美容科、烧伤外科、小儿外科。发展方向:整形美容、皮肤外科、激光美容。

王志刚,烧伤外科、整形外科、伤口门诊、小儿外科。发展方向:烧伤外科、整形外科、王建军,小儿外科、烧伤外科、伤口门诊。发展方向:小儿外科、烧伤外科。

刘韬,烧伤外科、伤口门诊、小儿外科。发展方向:烧伤外科、伤口门诊。

刘锵,小儿外科、烧伤外科、伤口门诊。发展方向:小儿外科、烧伤外科

郝朝辉,小儿外科、烧伤外科、伤口门诊。发展方向:小儿外科、烧伤外科、整形外科。

孙英杰,烧伤外科、小儿外科。发展方向:烧伤外科、小儿外科

石慧,伤口门诊

二、学科人员:

1、烧伤外科:⑴学科带头人:胡启翔、王志刚

⑵技术骨干:王建军、刘锵、刘韬 ⑶住院医师:郝朝辉、孙英杰

2、小儿外科:一般工作:胡启翔、刘锵、王建军

3、整形外科:胡启翔、王志刚

4、皮肤外科:胡启翔、王志刚、王建军、刘锵

5、激光整形:胡启翔、段风燕(护士)乌云(护士)

6、伤口门诊:同烧伤外科团队

三、学科建设:

1、烧伤外科:已经有良好人员团队,项目都已经完成,初具规模,能完成本市突发烧伤事件急救,良性循环

2、小儿外科:没有形成好的人才梯队,缺乏过硬护理团队、没有小儿ICU,收人不能适应全成本核算,要发展需领导特殊支持

3、伤口门诊:发展势头良好,感谢尹院长的大智大慧,拍板支持

4、整形美容门诊:⑴整形外科、⑵美容外科、⑶皮肤外科、⑷激光整形美容

增加好的激光设备马上即可,发展势头良好,加强管理,任命一位护士长,用好的制度和工作流程,下决心响应院领导号召,做好工作,让群众满意、领导好评,目前为节约成本先任命一位管理人员

四、友邻科室

1、皮肤科:皮肤常见疾病的诊治→皮肤疑难重症的诊治并形成团队→多余医师培养皮肤美容、激光治疗皮肤病→皮肤美容→激光美容

皮肤外科有普通外科2年以上基础的外科医师经过培训4---6年的专科训练→独立工作,但皮肤外科效益不好。

2、眼科:做双眼皮非法,不专研自己的业务

3、口腔科:唇裂

第五篇:超声振动磨削技术、

超声振动精密磨削技术的发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属间化合物、工程陶瓷、石英、光学玻璃等硬脆材料以及各种增韧、增强的新型复合材料因其高硬度、耐磨损、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生物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尖端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这些材料的脆硬特性,传统加工方法已不能满足对这些材料零件的精密加工要求,因此有关其精密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便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超声振动精密磨削技术便是顺应这一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技术之一。

超声振动磨削技术的基本原理为:由超声波发生器产生的高频电振荡信号(一般为16~25KHz)经超声换能器转换成超声频机械振动,超声振动振幅由变幅杆放大后驱动工具砂轮产生相应频率的振动,使刀具与工件之间形成周期性的切削。即工具砂轮在旋转磨削的同时做高频振动。

超声加工技术的经历了从传统超声波加工到旋转超声波加工的发展阶段,旋转式超声加工是在传统超声加工的工具上叠加了一个旋转运动。这种加工用水带走被去除的材料并冷却工具,不需要传统超声加工中的磨料悬浮液,因此,这种方法被广泛的运用于超声振动磨削加工中。

2、超声振动磨削技术发展回顾

1927 年,R.W.Wood 和 A.L.Loomis 就发表了有关超声波加工的论文,超声加工首次提出。

1945 年L.Balamuth 就申请了关于超声加工的专利。世纪 50~60 年代日本学者隈部淳一郎发表了许多对振动切削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提出了振动切削理论,并成功实现了振动磨削等加工 [8]。

1960 年左右,英国 Hawell 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明了新的超声磨削复合加工方法。超声振动磨削加工在难加工材料和高精度零件的加工方面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

1986 年日本学者石川健一受超声电机椭圆振动特性启发,首次提出了“椭圆振动 [6]

削方法”(elliptical vibration cutting)。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神户大学社本英二等人对超声椭圆振动切削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利用金刚石刀具采用双激励双弯曲合成椭圆振动的方式对黑色金属淬火不锈钢进行精密车削,最小表面粗糙度可以达到 Ra0.0106um,不但解决了金刚石不能加工黑色金属的难题,而且使这项技术达到了实用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的影响下,我国进行了振动加工的初步应用研究工作,对超声振动磨削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

1976年,我国再次开展超声加工的试验研究和理论探索。

1983年,我国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司委托《机械工艺师》杂志社在西安召开了我国第一次“振动与切削专题讨论会”。

1985 年前后机械电子工业部第 11 研究所研制成功超声旋转加工机,在玻璃、陶瓷、等硬脆材料的内外圆磨削等加工中取得了优异的工艺效果。

1987年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于研究成功了超硬材料超声电火花复合抛光技术。这项发明技术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实现采用超声频调制电火花与超声波复合的研磨、抛光加工技术。与纯超声波研磨、抛光相比,效率提高5倍以上,并节约了大量的金刚石磨料。

80年代后期,天津大学李天基等人在高速磨削的同时对磨头施以超声振动,提出了高效的超声磨削复合加工方法,效率比传统的超声加工提高了6倍以上,表面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

90年代后,超声振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新技术成为了科研机构和大学院校的研究热点,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超声振动磨削技术 国外 研究现状

1993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D.Prabhakar等人提出了一种超声旋转加工陶瓷材料去除率的理论模型,并试验证明了与普通磨削相同的条件下旋转超声加工工具具有低的切削力和相对高的材料去除率。

1996年东京大学的增泽隆久等人用超声激振方式在结构陶瓷材料上加工出了直径

为5µm的微孔。

1998年德国工业大学E.Uhlman、G.Spur等人在48届CIPR年会上提出在加工表面的法向施加超声振动,材料的去除率大大提高,并试验证明了在提高材料去除率的同时,并不会对表层造成损伤。

1999年,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的G.Warnecke指出,在磨削新型陶瓷和硬 金属等硬脆材料时,磨削过程及结果与材料去除机理紧密相关。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和内华达大学对Al2O3陶瓷材料微去除量精密超声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陶瓷材料超声加工的力学特性对材料去除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低冲击力会引起陶瓷材料结构的变化和晶粒的错位,而高冲击力会导致中心裂纹和凹痕。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还第一次分析了Al2O3陶瓷精密超声加工的机理、过程动力学以及发展趋势,并详细讨论了超声技术在陶瓷加工方面的应用情况。

巴西的研究人员对石英晶体的超声研磨技术进行了研究,发现石英晶体的材料去除率取决于晶体的晶向,研磨晶粒的尺寸影响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研究指出,加工过程中材料产生微裂纹是材料去除的主要原因。

日本的吴勇波等人建立了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的实验装置(装置如图 1-4)并研究了磨削不锈钢内孔时超声振动对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施加 19.2KHz 超声振动后,表面粗糙度可以减少 20%;法向力减少 65%,切向力减少 70%。

3.2超声振动磨削技术 国内 研究现状

国内众多知名院校均对超声振动加工方面进行了研究,超声振动磨削机理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永孝、张广玉等人研制的超声波振动小孔内圆磨削系统在小孔磨削提高磨削效率和加工精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使用的磁致伸缩换能器发热大,需要加装制冷装置致使其结构复杂,且超声电能的供应采用的是碳刷集流环的传统供电方式。

河北工学院的李健中等人对超声振动磨削的材料去除机理、表面创成机理、表面粗糙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超声振动磨削装置使砂轮磨削的同时作轴向超声振动,通过试验得知,由于高频振动,砂轮不易堵塞,保持磨粒锋利性,提高了

磨削效率;磨削表面形成网状结构,加工表面质量较好。

1998 年前后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杨继先、张永宏等人通过对外圆磨床的改造进行了超声振动内圆磨削试验研究,验证了超声振动内圆磨削可明显地提高陶瓷加工效率,能有效地消除普通磨削产生的表面裂纹和崩坑的效果,提高磨削圆度。

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赵波等利用自行研制的超声振动珩磨机床对工程陶瓷发动机缸套类零件进行了超声振动磨削试验研究.加工表面微裂纹大幅度减少,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均得纠很大提高,加工工具耐用度比普通磨削提高至少3倍。

2000 年前后,天津大学于思远、刘殿通、李天基等人 [12] 对各种先进陶瓷小孔加工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无冷压电陶瓷换能器制开发了一台陶瓷小孔超声波磨削加工机床,在工程陶瓷小孔磨削时对磨头施以超声振动,提出了高效的超声磨削复合加工方法,效率比传统的超声加工提高 6 倍以上,表面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硬脆金属材料的超声电解复合加工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加工方法使加工速度、精度及表面质量较单一加工工艺有显著改善

东北大学庞楠研究了新型陶瓷材料的超声波复合磨削加工中砂轮堵塞及自锐性分析,砂轮修整方法及最佳砂轮修整程度的分析,提出超声振动磨削的最佳工艺参数[11]。

上海交通大学吴雁在陶瓷材料的超声加工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二维超声振动磨削陶瓷材料的脆-塑性转变机理、塑性去除机理、高效去除机理等相关的超声磨削机理,提出了微-纳米复合陶瓷二维超声振动表面变质层结构模型以及精密磨削复合陶瓷材料是塑性变形为主的去除方式,并且还进行了纳米复相陶瓷超声振动表面微观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在特定的磨削条件下,陶瓷材料纳米增韧改性和二维超声振动磨削技术相结合,可实现以非弹性变形为主要去除机理的超精密磨削表面[12][13]。

河南理工大学闫艳燕等进行了陶瓷材料的超声磨削机理和试验研究,分析了陶瓷材料二维超声振动研磨、磨削的去除机理和磨削表面创成机理以及硬脆材料的表面形成和破碎状况,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得出了陶瓷材料脆—塑性转化的临界公式,以及超声磨削提高陶瓷材料表面质量的相关结论[15][16]。

山东大学张洪丽、张建华等研究了工件沿砂轮轴向、径向、切向三种超声振动条件下的磨削特性,分析了三种情况下的运动学、磨削力、材料去除机理及表面加工质量,建立了三种加工方式下的表面粗糙度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将超声振动引入普通聚晶金刚石(PCD)的研磨

[14]

加工,显著地提高了研磨效率,并在分析PCD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去除机理的基础上,对PCD超声振动研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指出,研磨轨迹的增长和超声振动脉冲力的作用是提高研磨效率的根本原因。

本人及团队在超声振动内圆磨削加工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在普通内圆磨削机床上添加超声振动内圆磨削磨头即可以实现超声内圆磨削,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采用了新型的回转式非接触超声波电能传输方式,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众多学者的碳刷、集流环电能传输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申请了一项有关非接触超声波电能传输的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3.3超声振动磨削装置的研究进展

超声振动系统由换能器、变幅杆和工具头等部分组成,是超声设备的核心部分。超声振动磨削系统通常采用一维纵向(轴向)振动方式,并按“全调谐”方式工作。但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在不同领域实际应用的特殊需要,对超声振动系统的工作方式和设计计算、振动方式及其应用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二维超声振动磨削系统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

超声振动磨削系统依据换能器的振动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单方向激励超声振动磨削系统和复合振动磨削系统。

日本研究成功一种半波长弯曲振动系统,其切削刀具安装在半波长换能振动系统细端,该振动系统换能器的压电陶瓷片采用半圆形,上下各两片,组成上下两个半圆形压电换能器(压电振子),其特点是小型化,结构简单,刚性增强。

日本还研制成一种新型“纵-弯”型振动系统,并已在手持式超声复合振动研磨机上成功应用。该系统压电换能器也采用半圆形压电陶瓷片产生“纵-弯”型复合振动。

1994年日本多贺电气株式会社采用“纵一弯”型超声复合振动系统制成研磨机,用于放电加工后的模具沟槽侧壁研磨抛光。研磨工具做纵向振动和弯曲振动。研究结果表明,弯曲振动方向不同,可获得不同的研磨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永孝、张广玉等人研制的超声波振动小孔内圆磨削系统,在小

[8]

孔磨削提高磨削效率和加工精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用磁致伸缩换能器发热大,采用了加装制冷装置的方法解决冷却问题,但致使其结构复杂。

1996 年前后华北工学院辛志杰、刘刚通过对超声振动内圆磨削机理的探讨,研制了一套超声内圆磨削装置,在改善工件表面质量、提高生产率和内圆磨削系统结构设计上有了新的突破。

1997年英国研制了硬脆材料纳米磨削中心,可实现硬脆材料超声纳米表面加工;日本UNNO海野邦昭分别进行了工程陶瓷超声磨削的研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超声磨削陶瓷材料的加工效率可提高近一倍;当工具与工件上同时施加超声振动时,加工效率可提高2—3倍。

1997 年前后西北工业大学史兴宽等人研制了一种超声内圆磨削装置,此装置较专用超声磨床主轴系统结构简单,但因发热大而使用了冷却装置,这就使此超声磨头的结构显得复杂,虽然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其复杂的结构不利于推广使用。

2002年弗劳恩霍夫生产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新型超声研磨设备DMS 50,采用该设备对超声辅助磨削过程进行了技术性分析。并且,国外已研究出先进的超声振动主轴,其转速可达4000r/min至30,000r/min。可以实现加工过程中砂轮的振动,并使其转速达到传统磨削工艺的水平。

德国 Fraunhofer 研究中心和布莱梅大学精密工程中心采用非圆周对称结构在单纵振激励的条件下产生了 10:1 的椭圆振动,提高了刀具寿命,也保证了加工精度。另外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仿照德国研究人员的结构也制作除了超声椭圆振动切削不锈钢的装置。

天津大学于思远、刘殿通等人对各种先进陶瓷小孔加工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无冷压电陶瓷换能器研制了一台陶瓷小孔超声波磨削加工机床,在工程陶瓷小孔磨削时对磨头施以超声振动,提出了高效的超声磨削复合加工方法,效率比传统的超声加工提高6倍以上,表面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卫平、徐家文设计了用于加工三维型面的超声磨削装置,推导了用于数控加工的超声磨削装置变幅杆设计的数学模型,此装置采用电机直连进行旋转,电信号传输采用碳刷集流环的传输方式。

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李华、殷振等人设计了超声波椭圆振动内圆磨削磨头,[24]

并在超声振动内圆磨削系统中采用了新型的回转式非接触超声波电能传输方式,解决了碳刷、集流环电能传输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5]。

德国 DMG 公司和日本马扎克公司将超声振动头安装在加工中心上,进行了零件异形沟槽加工、内外圆磨削、平面磨削加工、以及导电陶瓷材料的超声振动磨削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并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应用。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03)上,德国DMG公司展出了其新产品DMS35Ultrasonic超声振动加工机床,该机床主轴转速3 000~4 0000 r/min,特别适合加工陶瓷、玻璃、硅等硬脆材料。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生产效率提高5倍,加工表面粗糙度Ra<0.2μm,可加工0.3 mm精密小孔,堪称硬脆材料加工设备性能的新飞跃。

图 1-2 德国 DMG 超声振动加工中心 图 1-3 德国 DMG 超声振动加工中心刀具

4、超声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随着传统加工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超声振动切削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振动切削研究日趋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制和采用新的刀具材料

在现代制造业中,钛合金、纯钨、镍基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机械零件加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刀具的效能,除了选用合适的刀具几何参数外,在振动切削中,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转为对刀具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上,其中天然金刚石、人造金刚石和超细晶粒的硬质合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为主要方向。

(2)高效稳定超声振动系统研究

现有的实验及实用振动切削加工系统输出功率尚小、能耗高,因此,期待实用的大功率振动切削系统早日问世。到目前为止,输出能量为4 kW的振动切削系统已研制出来并投产使用。在日本,超声振动切削装置通常可输出功率1 kW,切削深度为0.01~0.06 mm。

(3)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的研究与推广

超声波椭圆振动切削已受到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美国、英国、德国和新加波等国的大学以及国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已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日本企业界如日立、多贺和Towa公司等已开始这方面的实用化研究。但是,超声波椭圆振动切削在理论和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对硬脆性材料的超精密切削加工、微细部位和微细模具的超精密切削加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微细超声加工技术

以微机械为代表的微细制造是现代制造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晶体硅、光学玻璃、工程陶瓷等硬脆材料在微机械中的广泛应用,使硬脆材料的高精度三维微细加工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可适用于硬脆材料加工的手段主要有光刻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等特种加工技术。超声加工与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等技术相比,既不依赖于材料的导电性又没有热物理作用,与光刻加工相比又可加工高深宽比三维形状,这决定了超声加工技术在陶瓷、半导体硅等非金属硬脆材料加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增泽研究室对微细工具的成功制作及微细工具装夹、工具回转精度等问题的合理解决,采用工件加振的工作方式在工程陶瓷材料上加工出了直径最小为5μm的微孔,从而使超声加工作为微细加工技术成为可能。

超声加工技术在不断完善之中,正向着高精度、微细化发展,微细超声加工技术有望成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有力补充。

超声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其取得的应用成果是可喜的。

展望未来,超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000000000

图 1-5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出的镜面试件

当前普通磨削的加工精度大于1μm,表面粗糙度为Ra 0.16~1.25μm;精密磨削技术是指被加工零件加工精度达到1~0.5μm,表面粗糙度为Ra 0.04~0.16μm的加工技术。主要靠对砂轮的精细修整。超精密磨削的加工精度小于0.5~0.1μm,表面粗糙度Ra0.01~0.04μm。使用金刚石或CBN砂轮。适合于合金钢、陶瓷等硬脆材料的加工;用磨具进行磨削和用磨粒进行研磨和抛光时实现精密超精密磨削的主要途径。

下载磨削烧伤及其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磨削烧伤及其解决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烧伤护理常识

    烧伤患者的护理常规 一、体液渗出期(休克期) 一般为伤后48-72小时,一方面由于烧伤热导致体液渗出而出现了皮肤水肿,另一方面机体由于体液减少而影响内脏的正常功能,如不及时采取......

    烧伤创面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 2. 3. 4.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受伤时间、原因、性质、疼痛程度、心理状况等。 评估烧伤面积、深度、部位、渗出液的气味、量及性质、有无污染、感......

    烧伤护理常规

    烧伤护理常规 一、 烧伤病人入院护理常规 1、 初步了解伤员烧伤原因、时间、程度、部位,如果收治大批伤员、应向有关医院领导汇报,以便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救。 2、 按医嘱进......

    如何预防烧伤

    如何预防深度烧伤残留小创面 烧伤深度创面尤其是大面积者,后期常残留散在的小创面,虽然经多种措施,但是往往反复破溃,历时数月,经久不愈,严重影响伤员的恢复功能。 那么出现残余......

    烧伤外科名词解释

    Ⅰ∘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 浅Ⅱ∘烧伤:伤及表皮生发层、真皮乳头层的烧伤。局部红肿明显,形成大......

    烧伤外科题库

    烧伤外科题库(版权:仁济临床医学院) 一.单选题(共81题,每题1分) 1.用九分法计算成人烧伤面积,哪项是错误的( ) A.双臀部5%B.颈部3% C.双上肢18%D.双足7%E.双小腿17% 2.下列哪项是重度吸入......

    烧伤早期处理

    烧伤的早期处理1. 一般处理 疼痛较明显者,给予镇静止痛剂,口服或静脉补液,如无禁忌,可酌情进食。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2. 创面初期处理 剔净创面及附近毛发,擦净周围健康......

    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

    先进磨削技术的新发展 摘要:磨削是指用磨料或磨具去除材料的加工工艺方法,磨削加工的发展趋势正朝着采用超硬磨料、磨具,高速、高效、高精度磨削工艺及柔性复合磨削、绿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