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

时间:2019-05-14 21:4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修论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修论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

第一篇:思修论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

班级:移动一班

学号:101307016

姓名:陈跃

[内容提要]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中国的革命及其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文]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具有特色的基本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科学评价。

在1929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他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

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和1930年的《反对资本主义》中,首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而要纠正主观主义就要:“(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段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反对资本主义》一文中,提倡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已具备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雏形。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党内首先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因为他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反对离开中国社会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创建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全党十分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通过重新确立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探索,逐渐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在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过程中不但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表现在: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在1980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江泽民强调我们党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我们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2004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至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重新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三)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在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让它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

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党和中国革命建设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建国前,它使我党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它使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一旦背离这一思想路线,脱离实际,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如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它们都是因为脱离实际、没有实事求是、错误估计形势而造成的;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党和革命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使国家富强,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中活的灵魂,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思想作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制定并贯彻执行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化的进程,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求真务实的新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论。这些都是在坚持和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时期,我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创立新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我们要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实事求是的应用为平台,以实事求是的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方法为手段,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其革命性和先进性,才能保证其执政地位的稳固性。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依据。正确的思想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科学性。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依据。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能够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中,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剔除出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自觉地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防止脱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勇于自我批评,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总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和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过程,使现代化建设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人们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篇: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

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9更新时间:2009-11-23文章录

入:admin

中国社会主义史已向世人昭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党在反思过去思想路线错误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成果。因此,党的思想路线是具有导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党的思想路线论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要义,全党应特别关注、潜心研究、精心把握。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喜迎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认真总结30年来的宝贵经验,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党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继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考察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顺瓜摸藤、顺藤寻根,逆向思维,似乎看到了一根茁壮的红根深深地扎在中华的沃土里,这条根就是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根的种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营养物质来自于中国的土壤和环境。这条根向世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党在反思过去思想路线错误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成果。现浅析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即认识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总结。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所创立的具体制度和战略。其中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制度,以和谐社会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以及“三步走战略”、科学发展战略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推进,二者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相辅相成、不断深化的关系。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

所谓路线,原意指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引申义是指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根本途径。本文所谈的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时的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程序和过程,即带有规律性的思路。

毛泽东同志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其基本含义相同,仅是后者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其共同之处都是从本质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具体地分析,党的思想路线即思维规律可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我党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或曰目的或曰价值取向;第二步,指导思想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或曰有机

统一,或曰二者兼顾;第三步,检验和检验标准。

现按思维的三大步来分析,我党思想路线的受挫和成功。在第一步即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党的高层领导人都没有错,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到邓小平同志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江泽民同志的“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但是问题就出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上,第二步,指导思想和具体国情相结合,这句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要结合首先要弄清楚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里,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中,哪些属基本原理,哪些属具体特征,弄不好会主次混淆;对中国具体国情认识,也常常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具体地说,中国是濒临共产主义的天堂,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弄不好会误判;第三步,就是对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的检验及检验标准上,是让实践说话,还是听“梁效”的诡辩,是用人民生活水平证实,还是用老祖宗的描绘自欺欺人。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我党在思想路线的挫折,问题就在于我们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又是将老祖宗的话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把毛泽东的话说成是“最高指示”,将老百姓教化成勒紧裤带唱赞歌的“宗教徒”,实践检验真理变成了真理检验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十年文革的全面混乱。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956年“一化三改”,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路走来都顺利,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很不容易,到此为止,我们党走得比较顺利,关键原因是思想路线端正,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实际。不久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领导层,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共二十大后,国际上的反共高潮和国内的小**,使得毛泽东同志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改变了八大提出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关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我们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将经济搞上去的正确判断,又把思想回到了阶级斗争的年代,认为阶级斗争不能放松,这种思想发展的结果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分析,毛泽东同志没有错,他始终告诫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错就错在他其一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其二高估了社会主义,夸大了阶级斗争。把苏联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当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估计也过于夸张,误认为不久就会进入共产主义。加之,又认为中国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不但没有结束,而且越来越严重,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的结合上,由于一个曲解、一个误断,在治国理念上说就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方略及“大跃进”等左的举动。在遇到党内彭德怀等一批敢于讲真话的老同志忠言时,毛泽东同志脑子阶级斗争弦绷得更紧了,误认为,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大危险就在党内,即党内的走资派。其三,错还错在对党的思想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上,不是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大小来衡量,在十年文革期间,人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基本生活用品粮、棉、油、蛋、肉等长期凭票供应,就连日用品肥皂、洗衣粉、白糖也经常凭票限量供应,有时候肝炎患者买几斤白糖,还需商业局办公室主任批条子。而我们每年的元旦社论中,却高唱什么祖国大地莺歌燕舞、群情振奋、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形势一派大好!可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石,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已被政治权力争斗的硝烟所淹没。

陈云同志痛定思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党这些年的错误,说到底,是一个哲学的错误,也就是思想路线上的错误。”(见理论家、哲学家邢贲思教授答记者问《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这话说得太精辟了、太深刻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确实是一个一错百错的导向性、全局性、根本性、决定性的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本身就是我党在反思改革开放前党的思想路线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成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诫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邓小平同志在“文革”后临危受命,他首先从思想上找原因,拨乱反正,他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解错了,问题的根本是思想根源,是思想路线上的、认识上的问题。邓小平把我党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扭转到首先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阶级斗争是必要的,但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搞无产阶级专政也好,搞阶级斗争也好,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能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经济快速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才是社会主义一切活动的目标。这个根本认识的转变,是我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今天没有出现大的波折的重要思想保证,这就是思想路线的威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路线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始终坚持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上,最大的突破就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国情的判断上,最大的突破就是中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不是不远了,而是仅初级阶段至少还需一百年。在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上,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对实践的诠释就是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与否。例如: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核心是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手段,不是目的,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综合国力也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也是手段,是为了给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由此可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是我党改革发展以来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改革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

四、对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反思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如前个人浅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理论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实践部分,道路是制度层面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具体的制度和战略。

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步,这个理论体系和道路的产生又靠什么?靠的是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假若没有解放思想,也许我们头上“两个凡是”的紧箍咒还未打掉,我们还在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你死我活的斗争着。

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讲解放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呢?邓小平说:“讲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端正党的思想路线,使党的思想路线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那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这一根本原因的原因,即原始原因。

正因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原始原因,所以党的思想路线论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要义鲜明地提出来,全党应特别关注,潜心研究,精心把握。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正面报道与实事求是

2110988

张龙女

服硕112班

构建实事求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大众传媒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

摘要: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所在,但大众传媒在进行舆论宣传时,背离或偏离新闻播报的“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现象日益突出。正确理解和践行此方针,还人民以事实,尊重真相,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正面宣传、实事求是、偏离和背离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事实求是的科学性。大众传媒作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武器和途径,必须坚持新闻报道“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巩固党在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面对如今大众媒体对“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片面理解造成的或偏激、阴暗,或掩盖丑闻、歌功颂德的不合理舆论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的媒介。本文涉及的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表现形式。大众传播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型媒介互联网,越来越先进的传播形式,使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得以迅速快捷的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新闻的速度、时

效性、整个社会的关注度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 “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提出和内涵的个人理解

“正面宣传为主”作为新闻宣传方针正式提出并加以全面论述,是在1989 年11 月举办的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做的题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他说: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指导方针。坚持这个方针,就是要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当前就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2] 从此,“正面宣传为主”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方针,明确引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长达20 余年[3]。2008 年6 月20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再次对新闻媒体坚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作了要求[4]。

对“正面报道为主”方针的理解,历来有很多版本和侧重点。通常,为主广泛意义上是指数量上的大多数,这一点上,也是本文赞成的。而对于正面报道的定义,有人理解为报道内容的正面性,这就产生了对重大事件的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产生;有人理解为报道结果的舆论反应为正面的,这可以理解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种表现;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认为,说不好的消息未必就是负面报道,“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5]”;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则相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是正面报道的根本所在。从个人的角度,我坚信实事求是是一切新闻的根本,实事求是从根源上也是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告诉大众真相,永远坚持真理和正义,是维系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和人民关系的唯一途径。3 大众媒体宣传案例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从大众媒体的受众逐渐变成新闻的参与者甚至发布者。不再仅仅接受主流媒体对新闻的单方面报道,而是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不同的声音,从各种媒介全面的了解一个新闻的整体情况。我们对事情真相的了解越全面,对大众媒体的要求就越苛刻,渴望得到真相的尊重,希望真正看到

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文化气氛,大众媒体承担起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但是他们在进行新闻播报的时候是否遵循了新闻播报方针,真正准确地做到实事求是的以“正面宣传为主”呢?一些事件值得我们深思。

3.1 小悦悦事件的思考

2011年10月份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把舆论导向了对冷漠的讨伐,本该受到谴责的碾压孩子的二位肇事司机退居其次,18位旁观但未施救的路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当小悦悦终于未能生还,社会捐助给她的善款去向遭到质疑,甚至有媒体宣称其父亲趁机敛财时,新闻媒体的播报开始让人心寒。

道德下滑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无论如何,肇事、摧残生命的行为也远比冷漠无助、视而不见的行为可耻许多,罪恶许多。新闻播报需要挖掘题材以及标新立异之处,但是忽视事件的主题,一味地挖掘更加会引起舆论兴趣的群体冷漠来进行报道,毕竟是舍本逐末的,不合理的。当当事人死去,亲者悲伤时,媒体和网友毫无根据猜测善款去向,甚至大幅度大范围的以“父亲趁机敛财”为标题进行宣传时,大众媒体不知不觉中又一次不知走向了何处。

在这里,必须提到心理学家早有“责任扩散效应”的结论,即在某种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无形地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就相应地减少了。每个人都认为别的目击者会采取行动,自己的无作为并无大碍。本文并不是想为18名无作为的目击者辩解或开脱,相信其内心会因自己当时的无动于衷而深深的后悔和自责。重点在于,作为大众媒体,应该实事求是地报道事件的过程,而不是凭借新闻播报者主观臆想过度大肆谴责路人的冷漠,引起整个社会的负面大讨论,甚至引出是否应该推出所谓“救人立法”的讨论,舍本逐末只会错误地将人民群众的目光领偏而忽略真正的事实,甚至引起社会的不安动荡,甚至全球目光对中国现在的谴责鄙视。

因此,大众传媒的新闻播报要真正做到“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就要剔除个人的主观因素,实事求是的报道事情真相,不过度渲染和夸张,来博取眼球或关注;分清新闻事件的主次顺序,客观地叙述事件,合理选取报道重点,将社会舆论向正确和健康方向引领。其实,当小悦悦事件发生时只有18个冷漠的路人,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又有多少温暖人心的事情在发生着,善良的搭车人,正直的公交车售票员,救下落水儿童的公交司机„„之所以他们没有引起巨大的轰 3

动,我相信是人们认为这是应该的和正常的,是一个有责任的人理所当然的付出,不是新闻,不是噱头。如果说有一个天平,一边放着寒心的冷漠,一边含着温暖的爱心,冷漠就是一块很小很小的石头,但它有着巨大的质量,而爱心是巨大无比的云朵,轻盈但是无处不在。可以说,一个负面新闻的影响在轰动性上已经远远胜过数以万计的正面的好人好事,如果媒体的报道再一味地渲染这种负面情绪,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将会是难以计量的。

但这并不以为这大众媒体只要报喜不报忧,只说好听的、高尚的、积极的、歌功颂德的,做所谓的“五毛”或者被人唾弃的“歌颂者”,而是要关注如何从负面新闻中汲取教训,有针对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根源。针对小悦悦事件,更多的目光应该在交通肇事责任的处理和量刑,城市管理职责的拷问,政府教育宣传力度的反思,而不是将关注度拉到滋生负面情绪,无济于事地指责事件涉及的几个特定的目击者上面。真正的“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是在尊重事实中汲取整个社会的信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参与大众传播的电视、新闻和个人,不管在公共出版的新闻刊物上,还是在网络上的意见,坚持真相,坚持事实,不夸张,不主观,才是对新闻受众真正的尊重,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对自我良心的尊重。

3.2 传统媒体的正面信息扩大化,负面消息正面化现象

针对被讨论的越来越多的正面信息扩大化,负面消息正面化,在传统媒体上尤为突出,这些心照不宣的报道传统和潜规则,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是大众传媒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日渐锐减和受众满意度的不断降低,更让人寒心的是,本来是一件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的自然灾害,却被宣传成领导处置有方、上级措施得当的重大胜利;本应是一起必须深究缘由、追惩责任的人祸最后却演变成塑造出诸多典型的皆大欢喜的群英会、升迁会;本该是理应被推到审判台前的历史罪人却摇身一变成了另一个相关领域的新任领导„„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潜规则受到了各种挑战,也正是因此,群众才会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而产生质疑和猜测。归根结底,群众要的只是简单的真相,实事求是,才是根本的解决之源。回顾过去,什么时候新闻媒体只报喜不报忧,往往这个时候就是社会秩序、经济状况和民主生活发展最糟糕最脆弱之际,什么时候坚持既报喜也报忧,尊重事实,这个时期常常就是人心舒畅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之时。

党的“三个代表”,不仅是引领经济建设的指导准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想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从人民的需求出发,从满足人民根本的知情权出发,提供人民自由民主的社会舆论环境,以真诚、奉献、尊重、民主的态度引导大众传媒的方向,人民的安心,才能换来信心,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党的喉舌,主流媒体必须真正理解“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现实意义,与时俱进的贯彻,摒弃不合理的、主观的、甚至“歌颂者”的面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 结论

面对如今大众传媒对“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片面理解和偏离:主流媒体存在的片面理解,以为说好听的就是正面的;网络媒体存在的偏离倾向,铺天盖地的丑闻和猜测,都是对新闻宣传方针的曲解和背离。如何将舆论引领向正确的方向,真正践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是现阶段大众传媒必须考虑和改进的。个人从受众到参与者角色的改变,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众传媒,实事求是渐渐成为检验新闻播报的重要标准。正确分清正面新闻的正确播报,负面新闻的正面宣传,依然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并符合中国国情。大众传媒作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武器和途径,必须坚持新闻报道“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巩固党在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11 [2] 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J].求是, 1990 年第5期

[3] 张勇锋.舆论引导的中国范式与路径[J].现代传播, 2011年第9期 [4]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8-6-21 [5] 新京报, 2003-12-4

第四篇:思修论文-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

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以国家利益为重,成就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支配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可以引导人走向成功,也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但是如果没有远大、正确的理想,对人生的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或者走向失败。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的看待理想的树立问题,尤其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人指明奋斗目标方向。树立一个好的理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有远大理想的人看问题不会狭隘,他会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后果估计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其次,一个个人理想明确的人对目标会很明确,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想迷茫时可以参照理想检查自己的想法,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个人理想的确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够为理想奋斗,用理想控制自己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个人理想确立的重要作用。

个人理想固然重要但社会理想更重要。社会理想指导的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从而指引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有了良好的社会理想,整个社会才能有新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社会理想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但是都有一点它决定了社会的走向。

而我们个人则必须服从社会理想。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将是不长久的。例如奴隶社会,人们都追求自由,而奴隶主剥削奴隶的自由,这个理想的不统一造成了奴隶社会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奴隶社会瓦解。所以只有社会有了远大崇高正确的理想,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才会繁荣昌盛,加速发展。

所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大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违背,那么他所做的事也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或者是损坏他人利益的。这种个人理想绝对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整个社会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所以社会理想以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只有结合了多数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才会远大,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才会崇高。

要考试啊我也是啊答案找的咋样了

第五篇:思修论文 信仰与人生

信仰与人生

信仰是人生的支柱,支撑着人生的全部。人生的信仰如何,决定着人生的轨迹,决定着人生的质量,决定着人生的优劣。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产生忠诚、信仰产生奉献、信仰产生忘我,这是信仰产生力量的巨大作用。信仰在人生中的巨大作用显示出,信仰是人生的坚定目标、人生的力量源泉、人生的方向轨迹、人生的自律约束、人生的坚实根基。伟人毛泽东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意义的人。他的这些话,我们一定非常熟悉。它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今天还为大家熟悉。如果从佛教的方面理解毛泽东的这句话,就是圆满的人生。如何才是圆满的人生呢?答案就是要建立信仰。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建立信仰对人生的作用。

信仰具有巨大的动力。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常常可体会到信仰给他带来的无比愉悦的感受,使他的生命充满了诗意和激情。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的客观缺陷和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出新的航向,相信神圣的生命帷幕之后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空间,为人类勇敢地奋斗提供勇气和持续的动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信仰是人生的力量源泉,它能使人焕发出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内驱力。人的信仰越坚定,越高尚,他的内驱力就越强大,越持久。信仰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信仰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生实践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具有信仰的人会因此调动自身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集中到既定的人生目标上,使内心和精神世界都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和提升。人有了信仰就会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依赖。信仰是人的行动指南,而行动则是受思想支配表现于外的活动。一个人的行为从根本上来看往往是受信仰支配的行动,人的信仰则是其行为的基础。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信仰是行动之母,一个人有怎样的信仰,他就会在这信仰的支配下行动。信仰可以左右人生,它决定一个人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锤炼。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人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无一不是由于他们具有崇高的信仰,支撑他们得以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了灿烂的辉煌。此外,世上许多重要的发明,也无一不是由于信仰启发与支撑。世界上无论何事,决不是先有知识,后有信仰;而是用信仰去弥补知识的不足,信仰实为知识的前驱,它不是真理的代替,但信仰是达到真理的途径。假使没有信仰,许多真理与发明到今天一定还不会被人类所发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就要灿烂、奔放、善待和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面对死亡、生命返归自然时,则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完成,而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是的,只有如夏花般灿烂、热烈地活过,离开时才能没有遗憾,泰然自若。正是这样的人生观,赋予我激情、快乐的性格和对时尚、健康、自由、美丽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中的有些人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一些表面的、应景式的场面很难再引起他们激动。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常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往往表现于外的不是激动,而是偏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也不愿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对青年学生人格与心理的锤炼,要在正确的信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美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升华其精神的教育目的。方永刚说“对真理最大的尊重,就是运用它;对真理最大的信仰,就是用一生去践行它”。实践性,是科学理论、科学真理的鲜明特征。科学理论、科学真理的价值,就在于指导实践,促进实践,推动实践。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科学的理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只用科学理论装潢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是对科学真理的亵渎,只能败坏科学理论的声誉。我们树立信仰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就是要将对科学理论、科学真理的热爱和忠诚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具备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科学的信仰,从而使科学理论在发挥实际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它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对我们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信仰对人生的作用如此巨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人生信仰的确立。从今天起,我要建立自己的信仰,相信的自己的能力,“今生想想怎么做人,今世想想怎么做事。”建立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我已经确定了自己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接下来要做的自己的坚持,将我们的信仰化为行动,我相信四年的大学生活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变化。

下载思修论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修论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修与法基论文

    论为人处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为人处事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的人格品质、自我评价、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人格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

    思修论文。道德与法制建设

    第 1 页 共 3 页 思修论文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当下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诸如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不由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是不是现在的......

    思修论文--自律与他律

    自律与他律 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思修论文

    思修小论文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人生,即人的一生,它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从我们来,到我们去,不离不弃。一个人,他的一生,可能百年,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十载。若探究一个人存在与否,即......

    思修论文人生困惑与坚守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我的大学的困惑与思考 摘 要:作为当代大学生,辞去了昔日高考的压力,同时也挑起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重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时间就如同生命。怎样在大学......

    青春与理想思修小论文

    青春与理想 理想,可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概念。说它遥远,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理想是个严肃,官方的名词。一般我们只会在作文或发言这种场合用到它,平时多半是不会想起......

    修养与人生幸福__思修论文

    修养与人生幸福 【摘要】良好的修养对人的一生很重要。良好的修养主要有科学文化素质的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等等。具体有和善亲切、谦虚随和、理解宽容、热情诚恳、诚信......

    我与中国梦思修论文

    我与中国梦 摘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中国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团结一致,坚定理想向着我们的中国梦向前。作为新时代的希望,未来的缔造者,我们需要用我们自己的青年梦来坚实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