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电网发展之我见2130401079
中国电网发展之我见
电气33班 凃锦坤 2130401079
摘要:电力产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行业,经济命脉,研究电力产业的发展与前景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电网发展的三大历程,以及现今电网的发展现状,并且指出了我国现今电网存在的问题。为了深入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了今后我国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介绍了欧、美国家电网发展历程与项目成就,指出其对我国未来电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电网发展阶段,电网改革,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
电力产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行业,不仅仅是保障工业商业发展的命脉,更可以侧面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中国是世界一大装机容量的国家,全国总装机容量达13亿6019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91569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30183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1988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9581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652万千瓦。2000年我国发电量为1 368.5TWh,发电装机容量为319GW,均居世界第二位。1996~2000年,我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2GW,年均20.4GW,占世界年增发电装机容量的30%左右,居世界首位,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我国年人均用电量只有1082kWh,人均发电装机容量也只有0.25kW,还不到世界人均用电水平的一半,与发达国家年人均用电量4400~16 000kWh相比差距 很大,发展的必要性及空间很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这是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结果。许多经济专家预测,今后仍将保持2%~3%的发展速度。我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出口增速减小,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据预测,2001~20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约为7%,2011~2020年约为6%。这是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和解决就业等问题的必然需要,也是在“三个代表”正确方针指引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经济发展速度。然而,中国电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达到如今的规模与成就。从其发展的规模与构成,中国电网的发展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我国电网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85),垂直一体化运营模式阶段,但是国家实行的这种垂直一体化垄断运营模式在经过几十年的运营之后遇到了许多问题,集中体现为电力短缺和电价过高的两难困境。
第二阶段(1985-1997),集资办电——开放电价的运营模式阶段,1985-90年代初,集资办电。根除拉闸限电,解决最基本电力短缺。90年代初-1997,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电力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国家财政投资已不能适应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阶段(1998~),“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运营模式阶段。为迅速扭转电力短缺局面,自1985年开始实行改革,实行以“电厂大家办,电网国家管”为方针的集资办电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发电厂,对原有不计成本的电价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对新建电厂实行“还本付息”电价。
二.我国电网发展改革
20世纪80年代,英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不少国家及地区的电网也结合电网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有的正在研究改革方案。电网改革的模式很多,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成熟模式。归纳起来,电网的模式主要有3类:①纵向整合模式(如欧盟及美国大部分电网);②分离模式(如英国、智利);③引入有限竞争的单一买家模式(如日本、爱尔兰)。采用纵向整合模式较多。
改革的共同特点是打破电力公司在供电区内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把发、输、配、供(售)电四部分业务分开核算、管理。输电网及配电网具有自然垄断性,继续各由一家公司或组织进行管理或经营。发电、供电则引入竞争机制,发电厂竞价上网,用户有权选择供电商,电厂及用户可以公平准入使用输电、配电网,交付过网费,建立电力监管机构进行监管。
厂网分开国外有2种方式:一种是把发、输、配、供电4部分分开,组建独立的公司进行管理(如英国);一种是在电力公司内部进行功能性分离,将4部分资产人员划清,分别核算、分开管理。美国多数电网把输电部分交给独立电网机构(ISO),由ISO负责运行,产权仍归属电力公司。法国电力公司将经营管理职能交给电网公司,独立核算,但产权仍归属电力公司。日本则在内部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管理,分开核算,输配电网公开准入,有公开的输电、配电网过网费计算办法,新建电厂公开进行招标,20kV系统中用电在2000kW以上的大用户有权选择供电商,配电公司一般由原地区供电公司把配电、供电业务分开后组成。
厂网分开后输电公司或独立电网机构(ISO)负责输电网运行、电网调度、电力市场交易及结算、电网规划等。次日运行方式先由市场交易部门按双边合同及电力市场竞价情况向调度部门提供各电厂次日24h发电量及用电分布情况,然后由调度部门进行安全、稳定计算,若技术上可行则按此执行,否则向市场交易部门提出修改建议,以便修改交易计划。备用容量、线损管理及事故处理则由调 度部门负责。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已明确电力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如何实行厂网分开,方案很多。笔者赞成在现有电网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先在各网、省电力公司内部把发电、输电、配电、供电4部分进行功能性分离,划清资产及人员,各自分开核算,核定各部分电价,不搞交叉补贴,不吃大锅饭。同时笔者还认为,应增加电厂竞价上网的公正性、透明度;输电、配电网过网费按运行成本加发展成本加利润(国外一般为10%~12%)的原则由电力监管部门或物价部门核定。这样也解决了电网建设及还贷资金的来源,为电网发展及用户选择供电商创造条件;条件成熟时,输电部分可以组成独立的输电公司进行管理。对于电力交易市场,建议采用以长期合同为主、现货交易为辅(占10%~15%)的方式。关于电力市场,因远距离输电成本很高,目前宜采用以省电力市场为主,外省发电公司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模式。三.智能电网发展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到,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善运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普及力度。这表明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智能电网发展前景报告显示,智能电网可极大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实现大范围的资源配置,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用电需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加快建设智能电网以应对能源战略转型带来的挑战。为抢占电网技术的制高点,实现电网发展方式转变,支撑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效率提升,国网于2009年正式启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国网已全面突破从发电到用电各技术领域的智能电网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电网技术在国际上实现由“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累计建成诸如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等32类305项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在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水平最高、速度最快、种类最全„„尤其是今年 1月9日,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申报的“国家电网智能电网创新工程”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智能电网创新成果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同时,打造一个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也是南方电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智能旨在实现电网信息的标准化、一体化、全局化、感知化、智能化,开展电网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监测、诊断,完善电网精当决策、精准控制、精细管理,支撑电网的高效、可靠运行。
目前,世界上有美国、中国和德国三个类型的智能电网。其中,美国的智能电网又称统一智能电网,是指将基于分散的智能电网结合成全国性的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实现美国电力网格的智能化,解决分布式能源体系的需要,以长短途、高低压的智能网络联接客户电源,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优化输配。德国智能电网是把所有能源产生的电量,都放在一张电网上进行传输,但同时,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了大量的IT技术,使其更像一张互联网,因此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童光耀不久前表示,在逐步构建智能电网的过程中,需求大的领域存在投资机会,包括智能调度平台建设、新能源接入技术和推广光伏、燃气三联供等分布式能源供应,以及偏远地区投资应用微电网、扶持储能、电动汽车产业等。未来将实现智能电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必须结合国内特点,兼顾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婴求,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针对这种形式,我提出了三条建议。
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我国是世界上水电资源最丰富、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而火电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电力负荷中心却在中东部地区。发展智能电网必须正确对待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和能源分布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水电优势,处理好水电、火电、核电等各类发电方式的关系。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本地发电与外电输送、电力供应与利用、电力企业与客户利益等各方面因素,加强统一协调规划,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突出特色,自主创新。发展智能电网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世界各国发展侧重点不同,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特色,鼓励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构建坚强网架,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同时,应该注重信息技术和电器工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电气设备国产化,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规范管理,健全体系。为了保证未来的智能电网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完整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实现智能调度和控制,提高决策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保障电网各个环节的协调安全与经济运行,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电网。
四.分布式发电
分布式发电,通常是指发电功率在几千瓦至数百兆瓦(也有的建议限制在30~50兆瓦以下)的小型模块化、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高效、可靠的发电单元,直接布置在配电网或分布在负荷附近的发电设施,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分布式发电有助于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并提高绿色能源的竞争力。主要包括:以液体或气体为燃料的内燃机、微型燃气轮机、太阳能发电(光伏电池、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这也是未来中国电网发展的一种趋势。
随着中国政府2012年底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分布式光伏发电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这个在日本和德国早已大量应用的方式,其实不止是光伏发电的安装方式那么简单。在蒸汽机和信息技术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已经开始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就是分布式发电与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
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并网投产的分布式电源1.56万个,装机容量3436万千瓦,其中分布式水电2376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余热、余压、余气资源综合利用和生物质发电近年来增长迅速,装机871万千瓦,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风机、光伏电池和组件产量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心;微型燃气轮机设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
继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政策之后,2013年2月17日,国家电网再次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将示范扩大到天然气、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形式。这意味着,普遍用户今后不但能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新能源发电装置给自己家供电,还可以将用不完的电卖给电网。该政策3月1日期执行。
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将建成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1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达到1000万千瓦,建成100个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分布式电源发展的新阶段即将到来。
五.总结
我国目前的电力产业规模大,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电源及负荷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电源主要以煤电为主,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及北部地区,其次,我国水电规模较大,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及中部地区,而我国主要的负荷中心位于东部和南部地区,这就构成了我国电源和负荷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仍将存在大规模的跨区域电力流,而2020—2030 年可预见的实用化输电技术将主要以超/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主,因此,预计我国2020—2030 年的输电网发展模式将主要以超/特高压交直流混合输电模式为主。
旧式的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而且对环境人居等社会因素影响日益严重,新能源新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也是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不懈的贯彻落实。
第二篇:电网运行之我见
农网生产运行管理之我见
1、定期召开农网生产运行分析会,听取基层单位农网生产运行情况和当前存在问题的汇报。
2、定期召开农网事故分析会,按地域、时间、设备、事故性质等进行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并将分析报告下发各个单位学习,防范于未然。
3、现在例行上报的所有报表,经市公司、省公司分析后,没有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县公司,没有形成一个闭环管理的过程,形成一个县公司随意上报、市公司简单汇总的不良局面,到头来,省公司得到的却是以错误数据做支撑的汇总分析。
4、我认为生产运行管理保护六个环节:规划、设计、设备招标及到货验收、施工工艺、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做好生产运行管理应从六个方面把关。
5、运行管理很重要,好多单位忽视缺陷管理,从生产月报可以看出好多单位甚至连续几个月没有上报缺陷。巡视
6、网上将计划、检修、执行、事故分析、日志等内容,通过各个地区交叉点评,看有没有闭环,各项工作做的如何,点评出来的问题有没有整改。邯郸查邢台、邢台查石家庄、石家庄查保定、保定查沧州、沧州查衡水、衡水查邯郸。当然这样一搞,并不是说自己去关心别的地区的电网情况而忽视了自己的管辖电网,而是自己不但要管好自己的电网,还有关心审核别的电网的管理情况。
7、将省、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及阶段性安排向各个县公司透明,有助于整个河北省南网一个奋斗方向,防止县公司发展方向偏移,或是省、市公司安排的工作,县公司由于不明白意图导致效率低。
8、组织专家探讨农网生产运行管理应该召开的专业分析会
9、线损率是营销口上的,供电可靠性、拉限电分析
10、电网生产要以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为基础。
11、对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环境、节能、施工及运行管理等进行分析论证和方案比较,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12、加大省市公司下基层检查力度(有针对性的检查、科学性的检查),并有相应记录。
13、供电可靠性都是编的,给县局要实数,分析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是什么,进行整改。
14、生产运行的考核指标有哪些: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
从考核指标入手,找到不满足指标的因素。
15、制度建设、流程管理。
山西省电力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巩固农电“两改一同价”的工作成果,全面加强省公司系统农网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农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全面完成,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农发[2003]29号文《关于认真做好县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通知》、《关于县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指导意见》、省公司计投字[2004]48号文《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农电体制特点和我公司农网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以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目标为中心,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农网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分析,逐步建立风险预警和跟踪反馈机制,达到改进管理水平、提升决策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目的。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公司农网系统各供电分公司、支公司及供电所的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
第二章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的主要内容(报表格式附表1-10略)第五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应对报告期内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农网安全生产情况、农网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农村电力市场供需变化、农网售电量在用电市场的份额变化、农村电力市场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农村用电经济运行、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完成情况及经济效益、农网资产运营情况、农电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第六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的具体内容、指标及报表(现行报表按原上报途径归类上报,新增报表按注明情况上报)如下:
1.农网安全生产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现行“农电生产事故率统计月报表、农电生产人身事故分类统计月报表、农村触电死亡事故分类统计月报表”)。
2.农网设备(报表格式见现行“农网设备年报”)与供用电能力变化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1,报省公司农电部发展处)。
3.农网售电量、电力销售收入、电费回收率、售电平均单价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2,报省公司农电部管理处)。
4.农村用电分类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现行“农村用电分类统计月报表”)。5.农电维护费收支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农电维护费收支统计月报表)。6.农网35千伏网损与10千伏综合线损分析(报表格式见农网线损月报表);低压线损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3,报省公司农电部生产处)。
7.农网供电可靠性分析,农网限电情况统计分析、农网电压合格率完成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4、5、6,报省公司农电部生产处)。
8.农网固定资产及运营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7,报省公司农电部发展处)。
9.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现行"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进度月报表);农网建设与改造相关指标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8,报省公司农电部发展处)。10.农网大修、技改、小型基建计划执行和工程实施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9,报省公司农电部发展处、生产处)。
11.农电人力资源结构情况分析(报表格式见附表10,报省公司农电部管理处)。
第七条 供电所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结合本所生产经营目标,重点对所辖营业区域内农村电网的安全生产、售电量完成、各行业用电结构、平均售电单价、各条10千伏线路线损率、分线分台区低压线损率、电费回收率、维护费收支、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按月进行汇总和分析。
第八条 各供电支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结合县公司生产经营目标,重点对全县范围内电网的安全生产、经济运行、供电可靠性、限电情况、电压合格率、供售电量、各行业用电结构、农村用电市场需求预测、10千伏综合线损率、低压线损率、平均售电单价、电费回收率、农电维护费收支、农网设备和资产变动情况、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农网改造工程进展和投资收益、农电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和提高的具体措施。
第九条各供电分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围绕省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战略,结合本公司农网生产经营目标,加强农电市场调查研究和对农村社会发展需求预测,加强农网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达到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之目的。分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分析要在各支公司分析的基础上,对支公司分析的各类指标进行汇总和全面分析,查找分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为省公司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第十条 省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要在各支公司、分公司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支公司、分公司两个层面上农网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汇总和全面分析,并注重和省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配合和衔接。对于农网基层各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制订相应措施,规范和提升全公司农网管理水平、确保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全面完成。
第三章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组织
第十一条 各供电所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实行月度分析制度。每月4日前召开上月度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会,在完成指标统计汇总、核实和分析后,形成分析报告,参加供电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月度例会。
第十二条 各供电支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实行月度例会、季度分析制度。
月度例会在每月5日前后召开,对上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核实,并进行分析后于6日前将各类指标上报供电分公司农电处(科),同时报省公司农电工作部。
季度分析以会议形式进行,每季度后第一个月的6日前后召开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季度分析会,根据季度分析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支公司要形成衣网生产经营活动季度分析报告和会议纪要,为参加分公司农网生产经营分析会做好准备。
第十三条 各供电分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实行月度报表、季度分析制度,由分公司农电处(科)牵头组织,农电处(科)要设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专(兼)责人。
月度各类报表由各供电支公司在次月6日前上报分公司,由分公司农电处(科)在8日前完成汇总和分析,并将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报省公司农电工作部。季度分析以会议形式进行,每季度后第一个月的8日前召开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季度分析会,由分公司农电处(科)组织,各供电支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根据季度分析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分公司要形成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季度分析报告和会议纪要,为参加省公司农网生产经营分析会做好准备。
第十四条 省公司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由农电工作部牵头组织,实行月度报表、季度分析制度。
月度各类报表(见附表)在各支公司直接上报及各分公司汇总后上报资料的基础上,由省公司农电工作部在次月10日前完成汇总和分析,并将相关指标完成情况报省公司经济分析活动办公室。季度分析以会议形式进行,每季度后第一个月的10日前后召开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季度分析会,由省公司农电工作部组织,各供电分公司分管农电工作的领导、农电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支公司代表参加,各分公司参加季度分析会时,要报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报告一式30份。农电工作部要根据季度分析会议精神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形成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季度分析报告和会议纪要,为参加省公司安全生产季度分析会和经济活动季度分析会做好准备。
第十五条 省公司、分公司、支公司等各级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会上制订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的安排,要以会议纪要形式印发给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各单位要认真予以落实,并在下次分析中,报告落实的情况,使分析结果能真正为农网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第四章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求
第十六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以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为中心,加强农网安全运营分析,加强农村电力市场分析和预测,密切关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电力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把握农网生产经营工作进展情况,分析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规范和提高农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全面完成。
第十七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分析指标口径必须保持一致,分析内容要全面、完整,分析方式要清晰、条理。
第十八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突出重点,不回避难点和矛盾,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或建议。
第十九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积极开发和应用微机分析系统。
第二十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要注重与生产经营计划指标、上年同期指标及省内外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十一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实行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省、市、县各层面在按要求定期及时完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各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的课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专题分析报告。
第二十二条 参加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的部门和人员要相对稳定,职责要明确,并加强对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队伍。
条二十三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材料中涉及的企业机密和不应公开的内容,要注意保密,并及时销毁。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四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对月度报表、季度分析、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由省公司农电工作部对各分公司、支公司进行考核。
第二十五条 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百分制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占50分,完不成计划,每一项扣3-5分,月度报表质量占20分,不能按要求报表,延期一次扣2分,少报一次扣5分,报表真实性差扣3-5分,季度分析质量占30分,不能按时完成分析,延期一次扣3分,少报一次扣8分,分析粗糙肤浅、真实性差扣5-10分。年底,省公司对各分公司和支公司全年开展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奖惩严明,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供电分公司要根据本办法制订农网生产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实施细则,并报省公司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电力公司负责解释,自下文之日起执行。
优化管理环节 提升农网生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2007-07-15 12:03
一、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现行模式
为全面落实县级供电企业专业化管理精神,京山公司认真执行省、市公司有关文件,结合公司实际,在构架县级农网生产管理体系上,采取了“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三级管理:一级:35KV及以上高压电网,由输电工区或变电工区、负责管理;二级:10KV中压电网(含配变),由配电工区管理;三级:0.4KV低压电网(配变低压桩头以下):由供电营业所(三新公司)管理。具体讲就是:明确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县公司成立配电工区,根据地理区域划分为南、北两个管理责任区。各供电所设立低压维护班,低压维护班配置班长1人,维护人员配置按低压线路长度和台区个数及营业户数进行配置。明确管理范围划分。供电所不从事10kV生产管理。10kV部分:归口生产技术部管理,由配电工区负责组织实施,管理范围从变电站10kV出线#1杆(外侧)至配电变压器低压桩头。低压部分:归口供电所管理,管理范围从配电变压器低压桩头至客户产权分界点(含配电室)。明确主要职责。配电工区,负责10kV配网的规划、建设改造、安全运行、设备巡视、维护检修和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供电所,负责0.4KV配网的规划、建设改造、安全运行、设备巡视、维护检修和本供电区域内各级电网的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负责供电区域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检测和维护工作,负责10KV及以下配网“三障”(房障、路障、树障)管理,配合配电工区做好10KV线路设备故障后的地面巡视和“三障”处理、变压器的负荷预测、配网发展规划上报工作,负责低压客户供需侧管理,确保配电变压器安全经济运行。
二、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京山公司该管理模式的运作现处于初级阶段。可以预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将得到巩固和加强;供电营业所营销管理的核心业务地位将得到体现;多产业管理工作将逐步理顺,企业的安全稳定局面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专业化分工、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的目标流程将成为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可行性的主要特征。
一是分工实现专业化。10千伏部分的规划、建设、维护、抢修工作,从各供电所分离出来,由配电工区统一实行专业化管理。供电所的主要精力放在低压规划、建设、维护、抢修,营销业务和优质服务上。由主业承担的配网新建、改造、技改、大修工程的安装等职能,也移交到多产业电力安装工程公司。
二是作业实现标准化。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每项检修工作的前期准备、人员要求、器具、危险点分析、安全措施、分工协作、工作程序、检修工艺等,都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制度标准体系,规范了企业生产管理各环节行为。
三是管理实现流程化。建立了流程化管理体系,实行生产全过程闭环管理,切实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总结。在生产计划上,实行计划-实施-反馈-检查考核管理循环;在工程项目上实行立项申报-批复-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闭环管理;在缺陷处理上,坚持发现-上报-计划下达-处理-反馈-质量检查闭环管理。
四是运作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工作理顺后,明晰了主业与多产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主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和营销管理上;多产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增效上,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摆脱长期以来多产业因业务不饱满形成的依赖主业思想和经营绩效差、职工思想不稳定的现象。
三、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随着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的不断深化,现实运作中暴露和可以预见即将出现的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的末端——供电所。而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的实施环境和管理环节上。
在实施环境上投入保障和队伍建设是问题的关键。第一,专业化管理投入不足。实施专业化管理,各个机构进一步扁平化,管理面精细化,工作面协调性增加。改革前,电工组在距离供电所较远的地方,实行抄、核、收、修、服务一体化的运作模式,电工组就是供电所的一个分所,行使了供电所大部分职能。而且,电工组之间不需要紧密配合,但实施专业化分工后,抄核收有专人,中压、低压维护抢修有专人、计量有专人、稽查有专人,分工细致,任何一项业务都需要彼此间很好的配合。也就是说,把某个工作量看作是1,原先是一人完成,效率低,现在多人完成,效率高,成本增加。这就需要有优厚的物资和优秀的专业队伍来保障实施。也就是说,需要在交通、通讯、生活保障上铺平道路。如果交通条件差,抢修车辆又投入不足,尤其遇雨雪等恶劣天气,配电工区和低压维护班日常检修和故障抢修势必受到影响,无法保证对外服务承诺,影响服务质量和时效,并直接影响电力企业形象。而增加物资装备,各项费用也将增加,诸如:保险费、修理费、油耗,人员生活补助、加班费、夜班补助、通信费等需要有稳定的来源来支撑。第二,打造专业化队伍任重道远。目前,专业化管理队伍中90%都是农电员工,虽然成立了“三新”公司,但农电员工的基本工作特征没有改变。他们大多数属于农业户口,拥有承包责任田、林地等资源,在从事电力生产和供电服务的同时,还要在耕耘,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企业员工。这种“双重性”对于从事用电管理工作势必分心。而且,在待遇不高的情况下,让他们完全摆脱土地的依赖,可能性小。而且,专业化分工后需要他们集中办公和协调一致工作,特别是配电工区,人员集中食宿,长年值班,基本无时间耕作土地,如果收入不高,势必影响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再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化进程。实施专业化管理后,人与人之间岗位责任明确,岗位与岗位之间是分工协作,这要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能独当一面。而目前的情况是基层稍有工作能力的都上调到其他管理岗位,基层缺乏一线动手能力强的人力资源。
在管理环节上标准化作业流程掌控是矛盾的重点。第一,在安全 管理方面。以前是对自己所管辖区域的安全用电负责,如电力设施保护,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总保护的定期测试、综合变压器负荷测试、线路巡视维护等。现在按分工对某一个专业安全负责。由于分工明确,客观上存在对自己所负责的专业安全工作负责,但由于管辖区域面积大、线路长、路途远管不过来,而对其他经济指标、优质服务的完成难免有一种推诿的现象,使得抢修班组工作量应接不暇。第二,在优质服务方面。实施专业化管理后,一个供电所的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线路维护、故障抢修、抄表收费等都由专业班组来完成。由于人员少,往往很难及时到位。第三,在企业内涵管理方面。实施专业化管理后,一个供电所有变电运行人员、“三新”员工、稽查稽核人员、计量专责等,他们以前是统归供电所长管理,但专业化分工后,变电、“三新”公司、稽查稽核所、计量所等专业部室对他们实施专业管理。出现了在供电所上班的某个人“双重”被领导,供电所所长无人可管的情况。而供电所每年日常创一流、双文明建设、各项竞赛达标是必须完成的,而且涉及人员奖金福利分配等供电所长如何统筹这些工作,成了难题。另外,这些人员的党团关系隶属,特别是“三新”员工工会会员身份、工会经费收缴、活动如何开展都要上级明确界定。第四,在人员素质方面。主要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化进程。专业化管理后,要求人员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表面上要求业务“专”,实际情况是要求能根据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能系统思考、能快速动手付诸实施。也就是要求其业务“精”、“全”,经验丰富。特别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擅管理的“文能挥笔,武能登杆”人才。而现在专业化队伍大多是由乡镇电管站和村电工招聘而形成的,基础文化底子薄、技术专业化素质培养任务艰巨,不利于也不适应专业化管理“专、精、全”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招聘的新员工,在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与实践上,任务更大。第五,在农电员工待遇方面。主要存在待遇偏低问题。一是实施专业化管理后,由于人员结构发生变化,农电员工管理户数由原来的400-500户,增加到平均600-800户。这样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和工作中发生的费用也会相应增加。以个体为例,每月其工资收入在650-700元左右,油料费100元,通讯费20元,下乡补助60元,收入合计830元左右。而实际工作中由于油料价格上涨,油料费不够;优质服务要求高,接打客户电话多,通讯费不足。再就是加上车修费等支出,每月到手收入实际只有500多元。与其他工作与行业相比,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二是对于农电员工特别关心的退养及退养后其养老保险的续交和基本生活费的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上级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办法出台,使得农电员工工作中难免产生后顾之忧。
四、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环境环节的优化 对在全面深化农电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来优化农网生产专业化管理环境环节。
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专业与专业、岗位与岗位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分工协作,安全、可靠、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重点是要组织精兵梳理和完善农网生产、营销流程,建立新管理模式下的全新工作流程和制度机制。强化流程的执行力度,控制关键接口,做好接口的衔接。二是正确处理好专业化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专业化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发展,而发展需要稳定来保障。这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周密、稳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防止反复出现朝令夕改现象发生。三是正确处理好主业人员与农电员工的关系。极力倡导主业人员与农电员工精诚团结,主业尽最大努力关心支持“三新”公司发展。
搞好岗位激励和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是解决专业化管理的重心。要引入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制度、评先树优制度,技能评级制度和退养办法加以激励,来调动专业化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在薪酬方面,建议对农电员工实施工龄工资和“岗级”工资制,稳定那些责任心强、业务精、经验丰富的员工。并引入业绩和素质考核。从工作质量、纪律性、协作性、积极性、责任性,以及对关键指标的控制和关键事件处理的记录入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合理设置机构优化管理流程。一是要特别加强营业服务厅的专业化管理。因为其窗口效应决定了客户要求,甚至安全管理信息他们是第一知情人,正确合理报告调配其他专业化队伍处理问题的重任在他们身上,所以,必须加强业务接待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二是“三新”公司与配电工区适时交叉合并办公,低压抢修人员和抄核收人员、配电工区员工在工作中应发扬最大的责任心,不管发现的任何责任点上安全隐患,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协调作战。三是抄核收人员适当增加,其他岗位人员适当减少。便于开展交叉抄表、营业普查、线路周期巡视等密集型工作开展。四是“三新”分公司的施工队伍要灵活机动加以明确。施工队人数要依据需要而定,对零星工程、户表工程和其他小工程以及优质有偿服务进一步明确,提高“三新”公司生存力。五是稳定好资料员、报帐员队伍。这两种人因为其工作性质具有连续性、延展性和长期性。特别是资料员,要求其精通微机操作、具备较强的文字能力、政策熟知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要稳定这批队伍,不能随意更换,并要大副提高其待遇。六是优化班组设置。专业化设置应保证有营销性质的班组、设备管理性质班组、用电稽查性质班组和客户服务性质的班组。营销性质的班组主要负责辖区内的低压线损管理、业扩报装、计量管理和电费催缴;设备管理性质班组主要负责低压的所有维护和紧急抢修;稽查性质的班组主要负责用电稽查和普查;客户服务性质的班组主要负责接听报修抢修电话、电费收取、业务受理以及供电所各项达标资料综合整理。七是县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应重新修编扁平化管理网络图,规范县公司职能部室与供电所、三新公司与农电服务部工作流程。
五、几点建议
农电体制改革,撤销了县公司农电工作部,成立“三新农电服务公司”,其管理的业务与工作范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基础台账统计资料都不属于全口径数据。因此,原农电工作部下列有关工作必须移交到相关职能部室:
一是新农村电气化规划与建设工作;二是同业对标工作;三是农电配网年、季、月报;四是四标两率建管工作;五是要明确低压电网技改、大修项目资金比例和农网改造工程编制责任范围。
另外,专业化管理实施后,变压器及以上中压电网移交到配电工区,在编制计划时,配电工区根本掌握不了农村用电负荷情况和供需侧实际情况,稍有不慎,配电超负荷烧毁现象更加突出。建议将变压器新建与改造计划编制划入供电所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部门:国务院
分类导航:审批监管 机关事务
发布日期:2010-10-16
发布文号:发改办能源〔2010〕2520号 所属类别:部委行业规章
关键字: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
【阅读全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改办能源〔2010〕2520号
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
为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加强项目管理,明确管理程序和要求,提高中央预算内资金使用效益,我委组织制定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现印送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
http://www.xiexiebang.com/gzdt/att/att/site1/20101110/001e3741a2cc0e44a27401.pdf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秩 序,提高中央预算内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电力持续健康 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 号)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电网是指县级行政区域内,为 农村生产生活提供电力服务的 110KV 及以下电网设施(含用 户电表)。本办法所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是指变电站、线路(原则上不含入地电缆)等农村电网设施的新建,以及对已运行农网设施局部或整体就地或异地建设、增容、更换设备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享受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 资本金)和国家农网改造贷款投资偿还政策的农网改造升级项目。
第四条 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按照“统一管理、分级 负责、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的原则,实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省级电网经营企业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的 管理体制。
第五条 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建设资金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多渠道筹集。中西部地区项目资本金原则上由国家安排,东部地区项目资本金由项目法人自筹。银行贷款由省级项目法人统贷统还,贷款偿还按现行政策执行。
第六条 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实施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 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 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第七条 农网改造升级实施重点是农村中低压配电网,兼顾农村电网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农网改造升级项目35KV以上以单个项目、35KV及以下以县为单位统计项目个数。第二章 规划和计划
第八条 农网改造升级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为目标,制定农网改造升级规划(规划期3-5 年)。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在规划的指导下分年 度实施。
第九条 各省(区、市)农网改造升级规划由省级发展 改革委负责组织编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省级规划是 申报投资计划和项目安排的依据,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农网现状(包括历次改造的投资、已形成的工作 量等)及存在问题;
(二)农村电力市场需求预测;
(三)农网改造升级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四)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布局(落实到县域内)和建设 时序;
(五)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电价测算。
第十条 项目法人要根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要求,结合 地方实际,在组织制定县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本企业规划,报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查。县级规划报省级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十一条 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省级 发展改革委应及时组织调整修订,并在每年底前将调整修订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县级规划调整修订应及时报省级发展改革委备案。第十二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农网改造 升级投资重点及规划任务,组织编制农网改造升级计 划。未列入规划的项目不得列入计划。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应按要求制定计划,计划 应明确农网改造升级目标、重点、项目和投资需求,项 目要落实到县域内,明确建设内容。
第三章 投资计划申报与下达
第十四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申报本地区投资计 划。申报前项目法人应对计划中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35KV以上以单个项目、35KV及以下以县为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批并出具批准文件。
第十五条 开展可行性研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行 业相关规程规范,对项目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和必要勘测,在可靠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环境、节能、施工及运行管理等进行分析论证和方案比较,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确定中央预算内投资 支持重点,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要求,上报投资计划申 请报告。投资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上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二)本计划实施的必要性;
(三)本计划实施目标,包括改造面、供电能力和 可靠性等;
(四)本计划总投资(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法人自有投资、银行贷款等),并分电压等级列明所需投资;
(五)本计划建设规模,分电压等级列明;
(六)项目明细表,明确项目个数、涉及的县级行政区个数,以及每个项目的投资、主要建设内容等,35KV 以上 项目应明确到建设地址,35KV 及以下项目应明确到县域内;
(七)本计划完成时间和进度安排。投资计划申请报告应附银行贷款承诺函和可行性研究 报告批准文件。
第十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 省(区、市)上报的投资计划进行审查。
(一)符合中央投资的使用方向;
(二)符合中央投资的安排原则;
(三)提交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
(四)项目的主要建设条件落实;
(五)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六)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的其他条件。第十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同意后,下达农网改造升级投资计划,明确各省(区、市)及各项目法人的建设规 模、投资、项目和完成时间等。
第十九条 投资计划下达后,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及时分 解下达给项目法人。分解计划应明确建设规模、投资和具体 项目等,与投资计划一致。
第二十条 项目法人应根据计划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 省级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一条 项目法人按照投资计划组织项目实施,不 得变更。确有必要调整变更的,须符合相关规定,并履行相 应变更程序。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二条 投资计划分解下达后,项目法人应及时组 织开展初步设计。35KV 以上以单个项目、35KV 及以下以县 为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报告,报省级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三条农网改造升级资金要专项存储、专款专 用、专项核算、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资 金。资金使用和管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要执行招投标法及相 关规定。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程进度,10KV 及以下项 目的设计和施工可由项目法人通过竞争性谈判选择熟悉当 地情况、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严格按照《20KV及 以下配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收费。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要执行工程监理制。10KV 及以下单项工程监理单位的确定可采取打捆招标的方式选择,如执行 工程监理制度确有困难的地方,项目法人须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和监督措施。
第二十五条 表箱和电能表改造投资纳入投资计划,表 后线及设施由农户提供合格产品或出资改造。项目法人以及 其他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违反规定向农户收费,严禁强制农 户出资。第二十六条 项目法人应建立省、市、县三级农网改造 升级项目档案,从项目设计到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文件、资 料等都应按照有关规定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
第二十七条 农网改造升级投资计划和项目实施应按 计划完成。实施过程中进展缓慢,以及出现影响工程实施重 大情况的,项目法人应及时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报告情况,说 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十八条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完工后,省级发展 改革委应及时组织对本省级区域内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进行 总体竣工验收,验收报告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项目法 人负责单项工程的验收,验收报告报省级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九条 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竣工后,国家发展改革 委适时进行检查总结,并组织进行后评价。
第三十条项目法人应做好农网改造升级后的运行管 理工作,降低运行维护费用,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为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可靠的供电服务。
第五章 项目调整变更
第三十一条国家下达农网改造升级投资计划后,不得 随意变更项目。项目确需调整变更的,不得变更投资计划下 达的本省级地区投资规模,原则上不得减少建设规模。
第三十二条 35KV及以上项目确需变更的,需重新履 行审批手续。由项目法人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提出调整请示,并提交新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查同意 后进行批复,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三十三条 10KV以下项目以县为单位,投资规模变 更的,或者建设规模变更超过±5 %的,需重新履行审批手续;建设规模变更不超过±5 %的,由项目法人负责调整,并向省级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加强农网改造升级项 目管理和投资管理,加强对农网改造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的 监管,加强对农网改造升级资金和还贷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 监督,确保发挥效益。
第三十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规定对农网改 造升级项目进行稽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据职能分 工进行监督检查。各级发展改革委应督促项目法人执行好投 资计划,做好项目实施。
第三十六条项目法人应积极配合中央和地方有关部 门做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的稽察、检查和审计。加强对农网 改造升级项目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七条 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实施定期报告制度。项 目法人应于年中和年终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报告计划执行和 项目实施情况。投资计划执行完毕后,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及时对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完成目标、实际工作量等,形成详细的报告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法人应对其提供的数据和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任。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对项目法人提供的数据和材料进行必要的 审查、检查和核查,对其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十八条 项目法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发展改 革委可根据情节轻重作出责令限期整改,通报批评,暂停项 目建设,核减、收回或停止中央投资,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 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行政或 法律责任:
(一)提供虚假资料和情况,骗取中央投资的;
(二)违反程序未按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的;
(三)挪用、截留或滞留中央投资的,以及农网改造升 级资金未专项存储、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封闭运行的;
(四)擅自调整变更投资计划和项目的,以及调整变更 比较大的;
(五)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的;
(六)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疏于管理,或不执行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咨询机构等 未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 位和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省(区、市)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并报国家发展改革 委备案。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六日
(完)
深入推进农网改造 切实加强供电管理
发布时间: 2010-6-10 10:22:58 被阅览数: 132 次 来源: 夏清锋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近日,点军区个私协会土城乡站长代德生(***)反映说:“土城乡的电力设施在国家农网改造中得到了提高,但停电频率太高,特别是停电时,更是准确不误,二是停电不分时间、三是停电时间太长,打电话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什么时间来电,不知道那里坏了,不知道谁来修,给土城人民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给茶叶加工,柑橘打蜡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群众反映农村供电所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电网基础比较薄弱 农村电网基础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农村用电增长需求,易跳闸停电。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虽然改善了农村线路设备的健康状况,提高了电压质量,但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用电在不断的持续增长,原农网改造的线路设备不能满足电力发展需求,一部分用电企业自身用电设备陈旧老化、高耗能等原因,限制了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一些用电户不理解、不支持,农电安全理念淡薄,有些用电户安装的漏电保护器烧坏又不及时更换,对于一些重要用电户又无一、二级漏电保护器保护,遇有短路、接地、碰相易造成大面积停电,从而不能保证低压电网的可靠运行,使供电可靠性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停电管理制度不健全,停电计划安排无序,有些故障处理、检修、新增设备等工作可采用带电作业,而农村供电所无配网带电作业人员,使得农村供电可靠性不能达指标。
二、农村供电所农网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不到位,人员技术业务水平不高
我区农村供电所农电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技术业务不太熟练,对施工设计技术规程掌握不够。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运行维护水平不高,线路设备周期巡视检查不到位,或者巡视检查不认真,不能发现危急线路设备的安全隐患,从而去及时的消除缺陷,平时又掌握不到线路设备运行状况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以及确定线路设备检修内容。
为此,我们建议区政府对全区供电机构提出以下要求:
一、必须要保证电能质量,以满足农村电力消费者的需要。
为电力消费者提供安全、经济、合理、可靠的电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电力消费者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供电中断,人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等,有时还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损失,引起社会秩序混乱。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停电,我区农村供电所要加强停电计划管理,要建立健全计划停电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计划停电,减少停电次数,杜绝临时停电,避免故障停电,对任务单一的停电工作,要周密计划,统筹安排,可以推迟停电的工作任务要缓停。
要结合多项工作任务同时进行停电,停电范围大的农网线路,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装分段开关和分支线开关设备,当局部停电时,其它区域可以连续供电,从而缩小了停电范围,停电施工前要充分准备好施工材料,配齐施工工器具,组织好施工人员,合理分配好施工工作量,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讲究施工工艺质量,努力完成好施工任务,对一些能够进行带电作业的工作要尽可能的不停电,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二、必须改善用电设备,积极拓展农村电力市场
在改善用电设备方面,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加快农网建设工程,优化农网结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投入农网高科技产品,打造农网硬件设施品牌。
电力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它在使用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使用不当会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设备损坏,为了提高优质的电力产品,服务于广大用户消费者和使用者追求的需要和利益,必须加强农网改造,积极拓展农村电力市场。
由于农村用电水平较低,因而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很大,加快农网改造,优化农网结构,控制农村用电电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用电整体水平,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网的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将农网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安全、经济、可靠、合理的供用电网络。
(1)农网设备应大量采用在线监测技术,监视线路运行状况,帮助线路运行人员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点,缩短停电时间。
(2)对农网配电线路较长距离的应分段并配套采用故障自动隔离技术。
(3)在农网建设和电力故障处理过程中,全面开展带电作业工作,努力拓宽带电作业的范围,减少不必要的停电。
(4)提高变电所农网线路继电保护有选择性动作。
(5)加强农村用电户漏电保护器的正确安装,建立健全漏电保护器运行管理制度。总之,农网要采取尽可能的一切措施,提高农网硬件设备水平,让广大电力消费者深知用电安全、经济,最终依赖电力来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从而塑造我们电力产品的品牌。
三、加强农电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的服务水平。
(1)定期进行农电人员技术业务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让农电人员懂技术、懂业务,熟悉运用规程。
(2)每年可以进行农电人员技术业务理论及实际操作比赛,正真发挥技术业务能力的能动性,农网线路设备的施工按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施工,讲究施工工艺质量,并对施工工程进行验收,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要进行反攻,并采取严格考核措施。
(3)进行农村供电所供电可靠性知识的培训,强化职工供电可靠性管理意识,培训贯穿于整个生产、检修、停电、运行维护等管理中去,通过培训不仅使广大农村供电所职工对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有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同时针对如何开展农村供电所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将农村供电所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
(4)定期进行农村用电户的安全用电分析,分析安全用电和供电设备状况,找出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可靠措施帮助用电户消除隐患,让农村用电消费者得到真诚的沟通与服务,从而发展了电力企业,提高了农村供电可靠性。
影响农村供电所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既有技术原因,也有策略服务方面的原因。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因此,我们衷心希望区政府及点军区供电分公司不仅要不断深入地推进农网改造,并在建设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要求广大农电职工提高认识,加强优质服务,创新服务营销策略,为全面提高农网线路的健康水平奉献自已的力量。
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芜湖县供电公司是安徽省电力公司全资子公司,隶属芜湖供电公司,公司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及以上主变18台,总容量217.65兆伏安,2005年末,公司全部变电站已实现双电源供电和变电站运行的“五遥”功能,达到了变电站无人值班的运行管理要求。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 现代化企业目标,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芜湖县公司在电网运行建设管理中,积极探索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梳理标准工作流程,整合公司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等资源,开发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解决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检修和技术改造中存在的巡检工作计划欠周密、人员难到位、流程不标准、大修技改立项和开展状态检修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变电运行“两票三制”、“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状态检修”等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一、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的应用背景
(一)变电运行方式的转变,亟待运行管理模式的更新
2005年,公司所有变电站实现光纤环网接入,完成综合自动化改造,在变电站通过无人值班试运行管理和验收后,随着现场运行人员的撤离,常规运行管理模式全部转换为无人值班管理模式,公司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成立了变电操作队,承担起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设备巡视检查、定期试验切换、倒闸操作和缺陷管理等任务,担负着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减员增效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和手段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二)变电运行流程管理手段落后,规范化管理先天不足
国家电网和省、市公司开展的安全生产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对变电运行巡视流程和标准化作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变电站值班运行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的管理要求,无法保证变电运行人员确实到达现场并按预定计划和标准流程作业,存在着记录不规范、信息不全面、反馈不及时、巡检不标准、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巡检不到位、漏缺项、超周期等现象都无法及时发现,交接班、设备定期试验和切换工作等也无法做到规范化管理。如果仍停留在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中,不仅制约了安全生产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且阻碍了变电站设备运行维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深度实施和提高。
(三)变电设备信息反映不全面,状态分析没有针对性
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与否依赖于变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检查分析运行中的设备健康与否是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首要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日臻完善,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然而,变电设备在运行中因温度、气候、负荷、操作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设备过热老化、腐蚀渗漏和疲劳损伤等需现场诊别的现象,缺乏行之有效、系统、准确的判据,如果不能对设备出现的异常和缺陷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久之易发展成为各类障碍和事故,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构成威胁。长期以来,传统的变电站巡视检查及缺陷上报基本依赖于手工记录,存在着技术指标统计不全面、巡检技术标准不规范、设备状态分析不具体、设备运行工况横、纵向比较分析困难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着缺陷管理的超周期、不闭环等现象,各级生产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难以制定切实有效的维护、检修方案,缺少为设备近远期的技术升级和改造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四)管理体系不完善,运行管理考核难以深入开展
变电运行工作的通常做法是运行巡检人员在进行现场巡检时,利用人工手段在运行记录本上记录下相关信息,管理人员定期对各个变电站的运行记录信息进行抽查、汇总、分析,以了解运行工作的综合情况。这种管理体系存在着巡检记录不同步,异常和缺陷描述不规范、欠准确,忽视缺陷的早期发现,存在着对缺陷危急程度的夸大或缩小现象等诸多的弊端,往往造成临检计划过多、抢修工作频繁。一方面,由于在手工记录中,巡检记录内容填写随意性大、时效性不高,不能有效杜绝巡检工作中存在的少巡、漏巡、超周期现象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能提升缓慢的不良工作作风,而且用来记录巡检信息的记录本不便于长期的保管和统计分析,也容易由于各种人为因素造成损坏或丢失,使设备运行管理中历史技术数据和信息统计失真。另一方面,运行监督管理方法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也无法实现实时有效的运行监管工作,难以评估运行人员巡检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运行和检修班组和个人的工作绩效考核工作也难以细化和深入开展,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变电运行管理水平。
二、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的内涵和特征
(一)内涵
芜湖县公司开发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是以实现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科学、精细化为核心内容。其内涵是:针对变电运行管理中的交接班制、设备定期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切换试验制等制度和标准化巡视作业提供方便可靠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和任务,定人、定点、定期、定方法、定标准进行全过程管理,快捷准确地开展正常巡检、夜巡和特巡工作,并对现场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科学的分析统计,使各级生产管理人员能够直观及时地掌握变电站各类设备的运行工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缺陷和其它安全隐患,保证设备和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实现变电运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二)特征
1、管理规范化。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对变电运行管理过程中交接班制、设备定期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切换试验制(简称“三制”)等起到了规范化管理的作用。引导巡检人员在标准化巡检流程下完成巡检工作,将生产现场设备的运行、维护等相关管理规程落到实处,实现变电运行规范化管理。
2、数据有效化。通过手持式信息终端实时读取和录入现场巡检过程中人员、时间、路径、设备运行参数、状态等信息,导入变电运行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和文档,同时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客观的统计、分析,使现场巡检反馈信息实时、可靠、有效。
3、工作集约化。变电运行管理人员根据运行工作的特点编制各类计划,经审核后实施变电站巡检任务。巡检过程中,在手持式信息终端指导下完成巡检任务,做到工作计划的预先设定、工作流程的实时引导、工作项目的实时查询、工作标准的实时复核等程序化信息管理,避免了因主、客观因素而造成的缺、漏巡和其它不规范巡检事件的发生,从而推动巡检工作向高效、规范、集约化目标迈进。
4、分析科学化。现场读取和录入的数据和信息自动保存在手持式信息终端内,通过网络接口自动导入系统服务器,系统平台将自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类报表,给出统计分析结果和相关的提示或预警,指导各级管理人员对变电运行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评估工作,方便于生产考核、考评管理,实现变电运行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模式方向发展。
5、信息共享化。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采用开放式数据库,使运行信息数据为各部门共享,同时针对缺陷管理流程的工作特点,使之与公司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链接,实现变电运行和设备检修等工作规范化、网络化、共享化的生产过程一体化管理。
三、以标准化巡检为核心的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主要做法
芜湖县公司在以巡检标准化为核心的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建设中指导思想是:通过构建变电运行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推进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实现变电站巡检管理的计划、交接班、设备巡视、定期试验切换和缺陷管理等的精确统计和分析,结合现场设备巡检标准化作业的技术规程和设备运行工况评估,动态地将变电运行管理与检修试验等生产管理进行流程无缝链接,为运行中设备开展安全性评价、可靠性分析、大修技术改造立项和状态检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终实现“以变电运行一体化信息管理,推动变电运行管理现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生产技术改造和检修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目标。建设原则:统筹布局、重点突出、改进提高
“统筹布局”指的是通过构建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软、硬件平台,设定以“两票三制”、现场巡检标准化作业、设备工况和缺陷管理为核心的功能模块布局,实现对变电运行中定计划、定任务,定人、定点、定期、定方法、定标准的全过程管理。
“重点突出”指的是针对巡检人员因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巡检质量的差异,重点是建立健全现场巡检标准化作业技术和工作流程。
“改进提高”指的是在系统应用中,因管理模式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更新,动态地进行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升级,改进手持式信息终端技术功能。
(一)层层分解工作任务,保障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建设实施
为保障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顺利建设和实施,芜湖县公司在该项系统建设中,首先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副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组,其组成单位主要有公司生产部、安保部、信息中心和变电操作队。针对系统建设中工作目标和任务的不同进行责任分解和落实。生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梳理变电运行中有关制度、规定和技术标准等,为建设一体化系统管理平台提供完整的管理目标和任务;变电操作队负责运行管理中具体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和工作流程的设计;信息中心负责为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管理硬件平台,同时提供相应的软件技术支持,与公司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链接共享。通过以上对目标和任务的分解,使变电运行一体化建设过程做到计划与目标一致、任务和内容一致、技术标准和规程统一。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与制度,以保证变电运行管理工作常态化,使变电运行管理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管理数据化,强调科技引导,细化管理,明确责任,把变电运行管理逐步引向深入,使变电运行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责任到人。例如变电操作队在变电运行一体化“三制”建设中,根据其班组人员的情况编制交接班时间、工作内容等;制定定期巡检具体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提出设备定期切换试验管理需求,落实现场设备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内容,统一了各变电站运行管理制度的标准,针对各变电站因设备数量、型号、技术性能等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细化。
(二)软、硬件结合,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
变电运行管理一体化系统由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设备为管理软件提供运行和工作的技术平台,主要由现场设备感应卡、手持式信息终端、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组成。感应卡做为设备巡检标识牌,是利用其智能感应性能自动识别和记录巡检人员巡检时间、路径和巡检率,反馈传输至手持式信息终端并自动保存。手持式信息终端根据预先下载的工作计划和任务自动生成巡检工作内容和巡检技术标准。现场采集的巡检技术数据和信息可通过网络接口将数据上传至系统服务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结果面向用户开放并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地掌握变电运行工作的进展状况,对变电运行工作进行监控与管理。
系统软件安装于系统服务器,采用客户端模式的C/S方式结构设计,对客户端系统配置的要求较低,对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容易更新和维护,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具备操作简洁明了,查询统计灵活方便,提示告警功能完备的友好界面,实现完善准确的数据处理和系统开放的功能。
变电一体化系统软件主要分为计划管理、交接班管理、试验切换管理、巡检管理、巡检数据标准管理、设备缺陷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划分清晰,与现场运行和管理需求一一对应,交接班管理、试验切换管理、巡检管理涵盖了变电运行巡检的各个环节过程,缺陷管理包含了对各类设备的异常、缺陷和运行工况的统计分析处理并实现与公司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的数据链接。其主要模块和流程如下:
1、计划管理。计划管理由计划编制和计划的停启用两个模块组成。计划编制是根据变电站定期巡检制度的要求,制定的定设备、定区域、定周期、定方式的巡检计划。计划的停启用主要是根据变电站设备的变更和其它工作要求和安排启动或停止计划,便于工作的安排,使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此外,系统为计划的编制提供了灵活丰富的选择功能,既可以一次性制定具有相同巡检周期的工作计划和任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夜、特巡不同内容和要求的计划任务,为巡检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明了准确的计划编制手段,使巡检工作做到有计划、按步骤,具备较强的针对性。
2、交接班管理。此模块主要是记录巡检时间、人员、气候、运行工况等情况,便于巡检人员了解上一班次和本班次巡检周期内的具体巡视情况和主要任务,明晰了交接班工作中应交待的事项和责任,保证了巡检质量,使变电站的巡检管理过程更加具体和完善,同时,管理人员可以准确的了解巡检人员的工作情况,为班组内考评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3、试验切换管理。试验切换管理是对变电站运用中的设备根据具体的运行要求(如主变切换运行、直流系统切换试验等)进行的专业管理,为设备的可靠运行和抵御事故的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何按规定的时间要求和项目设备进行试验切换,常常因系统运行方式的变更和时间跨度较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执行到位。此模块采用了先进的约束技术,根据选定的设备按周期和要求进行切换试验,在设备的定期切换试验到期前可及时推出提示和预警信息,告知工作人员做好切换试验前的各方面准备工作,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
4、缺陷管理。此模块包含设备运行中的异常、缺陷和障碍的记录、统计、分析功能,依据对设备的定级管理、缺陷分级管理设定了不同级别和权限的审定工作流程,将设备的定级和缺陷分级工作得以全面准确的甄别。模块根据现场巡检结果,自动滤出异常选项,并由生产管理部门对这些异常情况进行审核、定级。如果定为缺陷,系统就会把异常数据转入公司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内的缺陷流程管理模块处理,处理后转回工况管理内存档。如果为非缺陷,系统会把异常数据转入到工况管理内,作为巡检历史数据和信息存档。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设备健康档案,为开展状态检修、技术改造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5、标准化作业流程。在巡检标准化作业流程中,针对变电站具体情况的不同,将以前纸质运行技术规程标准化的流程转换成为条理清晰、针对性极强、可方便快捷地执行信息化引导程序,解决了多年来现场运行规程和标准化作业流程与现场工作实际脱节、繁琐不便和操作性不强的局面,使巡检任务准确完整的实施做到可控、在控、能控。
(三)变电运行一体化管理软件的功能特点
1、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巡检人员在手持式信息终端中的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的引导下完成巡视工作并进行完整准确的记录,同时利用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对巡检人员是否执行巡检要求和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将现场设备的运行、维护等管理制度和规程落到实处,实现了管理手段先进,工作流程标准,变电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流程管理标准化、科学化
通过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中的巡检管理、交接班管理、设备试验切换管理、缺陷管理等模块对整个运行管理流程进行严格的环节控制,各流程的工作状态透明,信息共享,上、下流程间自动衔接、不间断,整个工作流程通畅一体,并结合预警系统进行各类工作提示和告警,实现闭环控制。若本环节未按规定或要求完成,系统会自动进行闭锁,不能进入下一环节,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客户端查看当前的工作进度、设备状况等各种数据和信息,简洁方便,即时性和可操作性强,为领导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使得运行管理流程更加严谨、规范、透明,对运行管理水平和运行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设备管理准确化、精细化
在对变电站设备管理方面,主要强化日常管理,坚持按计划巡检,注重过程控制,做到定计划、定时、定人、定点检查。运行管理系统通过红外测温、指示仪表、在线监视装置、人机界面等技术手段,量化设备信息,现场判别设备状态。同时运行人员对设备按照预定检查标准进行管理,很方便的采集参数,无一遗漏,同时对检查上传的数据和状态进行核对,对设备缺陷进行标准化判别与管理。系统采用开放式数据库,使设备信息和数据为各部门共享,通过网络接口,将手持式信息终端中的巡检信息和数据传输至系统数据库,完成对设备状态的量化评估,使设备管理准确化、精细化。
4、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集约化
芜湖县公司通过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减少了变电运行工作中巡检超周期,漏巡缺项和巡检标准不规范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运行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避免了从日常工作到计算机管理中间繁琐的手工作业过程,在巡检现场就把各种巡检结果直接转换成电子信息,无需在纸上进行人工记录,使对日常工作的管理从模糊的定性分析上升为精确的定量分析。特别针对实际变电运行维护工作中的特点进行各项设计,令管理工作轻松、高效、低成本,达到人员管理科学化、集约化。
5、统计报表生成自动化,数据查询一体化
传统的数据统计、报表生成、数据查询都是通过人工统计的方式实现,这种工作模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效率低下,而且人为因素造成出错的几率较大。在应用了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完成巡检任务后,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接口自动向中心服务器传输,系统服务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和缺陷。同时所有的历史数据将永久性的保存在系统服务器中,与公司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接轨,使信息和数据为各部门共享。自动化的数据统计、报表生成以及一体化的数据查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为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和技术改造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增强了变电站生产管理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了变电运行管理水平。
四、变电运行一体化系统的实施效果
(一)管理成效明显、经济效益上升
2007年全面推广应用变电运行管理一体化系统以来,公司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并通过省、市级验收,其中开发区变、六郎变以较好的成绩分别获得五星、四星级变电站称号。设备完好率、设备无渗漏率、设备巡检率、设备可用率均达到100%,公司高压线损率3.97%,同比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综合供电可靠率99.911%,同比上升了0.141个百分点,变电运行人员由31人减至7人,节省人力资源和办公费用约100万元。获安徽省电力公司综合管理标杆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设备维修规范化合格单位、调度规范化管理达标单位和国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农电线损、安全、可靠性、优质服务四项国家级标杆单位称号。
(二)社会效益显著,企业形象良好
变电运行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应用,为芜湖县公司变电运行管理提供了规范标准的管理手段,增强了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了变电运行管理水平,提高了运行和检修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国家电网和省、市公司制定农网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规范和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技术规范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创新管理模式。在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验收和安全生产管理专项检查中,获得上级领导和专家一致好评。一年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提高了巡检工作的质量,减少了因设备原因引发的临检和非计划性停电,使供电可靠率得以持续上升,为芜湖县域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展示了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影响中国发展的原因之我见
李华武影响中国发展的原因之我见
影响中国发展的原因之我见
班级:B1003193班姓名:李华武学号:1100319064 摘要:中国近些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速度,那么影响中国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的认知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内在情况,综合分析了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贪污腐败;CPI;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人口老龄化;
中国已不再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她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超级大国,一个正在书写世界经济历史的大国。如果说过去一个世纪是美国世纪,那么本世纪似乎应该是中国世纪。--------------欧洲政策中心的创建主席科洛斯克
一. 中国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搞封关自守,拒“资本主义经济”于国门之外,对内则实行计划经济,导致了法制的破坏,人权的践踏,文化的凋敝,经济的混乱,中国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同处于战乱结束的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纷纷崛起,只有中国仍旧踏步,等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差距已经明确的摆在那。随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的方针被确立。从此掀开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的本质是改制度,立新规,回归常识,回归到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上来。由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经济奋起直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也越来越高,从2005年起,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占据14%以上,并逐年提高,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
二.中国发展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是伴随着这些发展,中国也出现了各种各样无法摆脱的问题。
第一.中国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统一分配,人
们的所得虽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是,仅从个人来说,差别相对较小。自从走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如今,整个社会里,中国开始走向两极分化。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贫者愈穷,富者愈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也日益增加。
第二.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将导致国家的发展趋向回落。改革开放前以及初期,中国大学
里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也严重下降。2009年一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文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说,10年前他已在中山大学做过不完全的调查,“当时城市大学生已占90%,现在估计只会更多。”城市的迅速发展,消费的迅速提高,大学的消费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收入,大部分地方都无法支付而选择退出,再加上就业压力的不断提升,大学毕业后,农村学子的就业也无法给他们保证一个更好的出路。此矛盾在未来的发展将持续影响着中国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不均,如此延续,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何时才能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否仍旧处于正轨之上?另一方面来说,但从社会平均基因的角度来说。我曾读过一篇论文,作者认为,社会的聪明基因分配时合理的,即农村和城市都有各自的比例,只有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一起上大学,才能保证社会的聪明基因。如今,农村大学生的减少,将使社会充斥了更多的城市大学生,而他们所携带的聪明基因不够使整个城市进化,长久以往,整个社会将会“变笨”,我深以为然。
第三. 蔓延的腐败问题也日益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之中。近些年来,社会上涉及的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日益增多,所涉及金额之大均令人发指。如此显著的现实,让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均有不足,这必将严重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等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高官身价都很高,其资金来自于何处?中国公务员的工薪不高,但是年收入在中国向来居高不下,其内中玄机想来大多数人都有耳闻,如此社会,是发展动力何在? 第四. 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肯定会使中国未富先老。改革开放前,中国以“人
多力量大”为口号,虽然加重了中国的负担,但是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
李华武影响中国发展的原因之我见
力军。随后的计划生育,使得中国的生育率降低,虽然减少了总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同样降低了青幼年的比例。预计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将从2005年的7.6%增加到2025年的13.7%。人口老龄化将使就业年龄人口(15—64)岁的相对比重从2010年起将有所下降,这部分人口的绝对数字将从2015年开始减少。如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必将之后。
第五. 过度的工业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知识经济更多的要依赖于
服务机构的发展。中国现在的快速发展,更多是工业的发展,由此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式,将在以后的时间里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六. 过度依赖国外投资。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重视吸引外资,这使得中国经济有了快
速发展,但是这也使得国内经济比较脆弱,使得中国企业在跨国企业面前显的竞争力不强。
第七. 能源依赖和环境污染。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对资源的高度消耗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曾经崛起的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国际资源都相对紧缺,中国没有那么多时间走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中国应该提前审视自己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这也会影响中国发展的脚步,但是长久来看这是有利的。中国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河流和湖泊污染非常严重,特别是北方地区,至少6000万人难以获得足够的饮用水。空气质量方面,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第八. 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国内CPI过高,已长久超过安全指标。物价水平特别是食
品价格的水平呈现出迅速攀升的态势。这让占中国人口70%的中低收入人群感受强烈,也进一步推高他们的储蓄意愿。央行公布的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同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去多年,不止是过去两年,也许是过去十年,货币超发。因为有一个时间的滞后期,它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首先是资产价格,房地产的价格、股票的价格居高不下,接着发生的就是从去年开始显现的CPI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温和的通胀水平,达到了5,甚至是5以上的水平。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脚步。
第九. 国际社会,曾经或仍然有几种论调流传,即“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曾经
国际上悲观的认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整个世界都将挨饿。但是中国的努力,中国的现实像世人证明了,中国的实力。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一度被人们
所怀疑,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如今国际论调已渐趋平静。但是如今国内人们信心不足,国内反而泛起了“中国崩溃论”的流传。而对于“中国威胁论”,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此论调却一直广为流传。犹以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对中国始终抱有敌视态度,他们采取各种方法来侵入中国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谓“中国威胁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中国经济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影响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军事威胁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将走向军事扩张的道路;“中国文明与意识形态威胁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将对西方社会造成影响。这些论调在西方社会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流传,对中国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 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中国的发展脚步不能停下,可是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不是想想就能做好的。中国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这么多矛盾,怎么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克服这些难题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将又是一次改革,而改革总是伴随着疼痛,只是相信我们中国一定可以克服这些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分别对待。
第一. 中国要和平崛起,也必须和平崛起。中国这些年的崛起之路已经让世界感到了震惊,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深以为威胁,为了给自己一个崛起的机会,中国必须做好外部工作,进行和平崛起,决不能走武力扩张的道路,当然这和中国一贯的作风不符,相信不会出现。
第二. 中国国内的教育制度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中国应该继续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而不是一直空喊口号。中国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一次新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需要由国家出面来进行重新分配,而不是等待着市场的自由控制,不然只怕有一天大学校园越来越难见到农村的孩子,社会至此,何谈一国的繁荣?
第三. 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我国,监督管理机制不成熟,使得社会上贪污腐败行为非常严
重,而且一旦出现皆是巨款,至于滥用职权行为更是不可胜数,如此社会,何谈繁荣?就算繁荣,其背后也终究隐藏了无数的黑暗。国家的税收,国家的情况不够透明化,人民虽有法定的权利,却未见有何真正意义的使用,如此,可能称为公平?一个国家的发展,人人有责,可是机会在哪里?人微言轻,只是怎么样改革还需要有志之士提出些可行的方案。
第四. 社会福利机制的完善。中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使得社会必须要对这部分人负责,李华武影响中国发展的原因之我见
福利制度的完善对社会的安定有很大作用,也会增加人们的国家归属感,使得人们更加努力。
第五.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国际资源的相对紧缺,使得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那种
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中国没有那么多时间。我们只能走发展中保护环境的策略,或许这会影响中国发展的脚步,但是长久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只是这会伤害投资者的利益,怎么样进行协调将是一个难题。
第六. 中国经济发展相关控制。中国的CPI指数长久过高,对于维持稳定不利,储蓄过高
和消费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强有力的方针政策来改善这个情况,而不是出些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或者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有时候需要有些牺牲才能进步。只是对一个社会,这种牺牲的过程很难,怎么把握则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了。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始终极为迅速,哪怕是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也没有乱了阵脚,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以前不能代表以后,中国社会有了上述那么多的问题,怎么才能拿克服他们并保持持续发展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到的一些建议,但是鉴于认识还不够深刻等原因无法给出具体的方案。
第四篇:中国的能源发展之我见
中国的能源发展之我见
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能源格局的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世界各国能源战略部署所带来的挑战,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严峻考验。所以,从战略高度全面分析能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发展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壹·我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里煤炭储量的33.8%,可采量位居第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而居于第二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处于绝对主要位置。相对来说,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不足,在全国已探明石化能源储量中,石油和天然气仅占6%,其余94%均为煤炭。煤炭1000米以浅保有储量约1万亿吨,其中探明可采储量1145亿吨。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而石油可采储量只有38亿吨,可采年限仅20年;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可开采37年。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虽然能源总量颇丰,但我国的能源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我国1997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3.34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人均电量为893kWh,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到205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这也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三、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中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中国只有2美元,而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中国在能源利用的效率上和国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中国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德国的六分之一。
四、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
贰·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1.培养节能意识
当前,我国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对能源浪费现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倡导全社会节能降耗,培养全民的节能意识,对我国能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认识还不充分,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促进我国能源发展。
3.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速能源结构调整
当前,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护环境,应该积极吸收和推广国内外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修订和制定能源政策
为了促进能源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政策对新世纪能源战略实施的服务功能和保障机制作用。要加强对新世纪能源政策的研究和资金的投入,吸收外国能源政策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和完善我国能源政策。
5.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家可以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促进我国能源政策法规的落实,以此保障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如国家可以采用收能源税的方法,来控制能耗的增长,并引导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朝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发展。
叁·我的看法
中国能源总量丰富,但再丰富的能源也禁不住不科学的挥霍,只有科学地利用能源,才能促使能源与环境、经济可持续、有效地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结构调整。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把节能技术作为能源技术发展的优先主题,重点攻克高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引导社会投资节能技术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节能建材等应用技术。加强能源计量、控制、监督与管理,积极培育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倡导社会节能。不断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能源节约文化,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把节约能源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节能知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逐步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市场及服务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四、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挥能源节约和优化能源结构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努力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五、对于我们自身,也可以为国家能源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具体措施如下:
一、多乘公交车;
二、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三、使用永久性物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
四、当不用电灯时随手关灯,手机充电完成立即拔掉 电源;
五、用双面纸张,减少森林砍伐量;
六、用低泡洗衣粉取代富泡洗衣粉,省水、省电、省时间。我们自己在做到节能环保的同时,还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国家对于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安全,有效地施行。
以下是我对能源发展的三点看法:
一、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能因噎废食,固步自封甚至阻碍发展;
二、能源在未来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所在。另外,作为大学生我觉得除了致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能源外,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节约能源,和尽可能减少浪费以及不合理的利用能源导致的污染。还有很重要的可以发动身边的人们一起参与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行列。更要利用自己的知识为能源的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姓名:沈张敏
学号:10034062 联系电话:***
第五篇:民族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之我见
民族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之我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诚如是也。
一、对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理解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
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
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
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
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三、应用战略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如何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时,无疑应有战略的眼光。具体到服饰文化上,不仅要在深刻认识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还要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其意义。因为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审美观念在服饰文化上的外化形式。古代服饰是人们了解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一面镜子或窗口。但是,由于古代服饰本身大都是以麻布、绸缎、兽皮等一类不易长久保存的材料为原料的,所以能够保存至今的就非常少见。尤其是历代的民间服饰,能够保存下来的就更难。人类服饰从简到繁的各个发展阶段,各种形态的服饰几乎都可以在现代各民族地区流行的传统民族服饰中找到其相对应的款式。如有人将古代楚人的服饰同现代苗族的传统服饰作了对比,认为现代盛行在黔东南一带的右衽大领衣同考古发现的楚人上装基本形态完全相同。在传统服饰的制作方法上,楚人与苗族均保持着较原始的“缝合型”特征。再如,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传统女装,在很大程度上,则保留了我国唐代女装的鲜明特点。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不论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在其服饰文化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特别是在服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上,更是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而流行在我国各民族中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恰好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向人们揭示并展示了人类服饰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早期形态与功能等,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窥见到人类从山顶洞人到
近代以来的近两万年间的民族服饰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可以说,我国各民族地区保存了当今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珍贵的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史的活资料。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开发、利用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无论是精美的刺绣作品、蜡染作品或各种织锦等,都是各民族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这些艺术品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古雅、质朴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得到放松和休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很多艺术家从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灵感,并进行某种改革或创新的尝试,推陈出新,赋予它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业,从原来狭小的空间里解放出来,运用到美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譬如,有的设计出蜡染壁挂、蜡染与扎染时装。有不少风格独特的民族图案,被成功地运用到现在流行的各种纺织品之中,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些来自民族地区的某些古老的服装款式,如旗袍、百褶裙、宽腿裤等,也被服装设计师们巧妙地用于时装设计上,打破了都市时装款式单调、呆板的缺陷。也有的通过现代设计师的手,把原来只属于某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变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领地日益缩小。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的艺术价值却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为进一步适应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人们不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服饰的加工制作上面。各种简洁、轻便、舒适、美观的时装应运而生。这种现代服饰,打破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格局,用现代化手段成批生产出来,使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的服装市场。从前表现在传统民族服饰上的种种个性,诸如丰富多彩的款式、色彩纷呈的图案及各具特色的穿着习俗等,都在迅速地淡化或部分地消失。与此同时,我国民族传统服饰加工业作为我国企业文化的一种形式,正以万紫千红、方兴未艾、生机勃勃的态势展现在世人面前,前景看好,令人鼓舞。
因此,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开拓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
结合的新途径、新品种,是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发展之路。本文以民族服饰文化如何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见解,只是如何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之一例。还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将企业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实现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