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与问题分析
企业管理偏差的产生与管理能力的提升
乔万谋
【内容摘要】文章对企业管理中信息处理、传递偏差,以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缺少有效沟通导致企业管理出现偏差,企业执行力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消除信息传递偏差,通过企业各级领导培养企业执行文化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最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 偏差 管理能力提升
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一些使管理者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执行力,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企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管理的悲剧一次次重演,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问题究竟在哪里?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就企业管理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和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作一浅析,以和大家探讨。
1.企业管理瓶颈之一—企业中信息处理、传递偏差导致管理偏差
信息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是人与外界的一种交互通信的信号量。人们对信息处理是先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传递与存储,最后通过言、行或其他形式发布信息。管理是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借助于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管理是借助管理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中由于信息处理、传递偏差导致管理偏差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分析信息处理、传递出现偏差的原因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对同一信息由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个人知识、阅历、地位不同,对信息敏感性不同,对信息接收就会产生 偏差。同时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对同一信息也会产生偏差。
2)信息传递失真。由于个人理解、对信息记忆、加工甚至人为制造等原因导致信息传递产生失真。通常人脑在一时段记忆限度约为7个信息,信息再多就接受不了。再加上记忆偏差以及人为因素,使信息传递失真。电视游戏中几个互不见面的人传递几个动作,到最后一个人时动作已面目全非了就是这个道理。
3)信息传递衰减。有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企业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只有约20%的信息到达员工,而企业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只有约10%的信息到达高层。
管理是依靠信息实现的,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传递失真、衰减,在决策层往往会因决策者信息掌握不全或由于决策者知识面不全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在执行层由于执行者信息掌握不全或错误理解造成执行不到位或错误的执行,造成管理偏差。
2.消除管理偏差的有效手段—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企业管理都离不开沟通,沟通能力的大小影响整个企业。通过沟通能够很好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在上下级之间起着 沟通桥梁的作用,在员工面前,他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在企业面前,他要替员工着想。高层领导要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中层和员工,需要进行沟通。中层领导是连接上级与员工的管理平台,更需要沟通。领导者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而管理中70%错误却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
企业管理中中层领导的沟通至关重要,一个合格的中层领导沟通能力应占80%,其他能力只需20%。其沟通分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1)与上级的沟通是一门艺术。中层领导要主动与上级沟通,充分掌握上级意图,表达自己对上级指示的理解,避免执行偏差。对超越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和上级布臵的事情要注意事前请示和事后汇报。给上级领导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时要善于给领导选择题而尽量避免问答题,自己对上级的责任是解决问题而非汇报问题。在不同的上级领导之间汇报工作内容要一致,杜绝投其所好或内容不一致结果在上级领导之间制造矛盾。
2)与下级沟通是本职工作。你的意图要让下级去执行,就必须让下级理解你的想法,掌握工作的要点。在沟通过程中要掌握下级对你要求工作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掌握你的意图。错误执行的原因往往是你在布臵工作时下级在听,但同时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信息,其实并没有完全掌握你想法的要点,而根据自己的想法执行,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沟通后让执行者表述对你意图的理解,谈他自己的想法,在执行中关注事情的进展,及时修偏。3)与平级沟通是工作水平的体现。在企业中,跨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对于企业来说更加重要。在企业内,如果协调不好,就容易造成很多问题,在一个部门内部,各分部、各科室之间,与各不同部门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堵墙,互不通气,各自最关心的就是使自己的职责臵于公文、命令和通告的保护之下;谁也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企业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这样企业的发展就容易陷入困境,各个部位步调不一致,企业的计划就难以执行。只有它们步调都一致,各个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有保障地进行。对企业领导、管理者来说,横向沟通协调能力是评价领导者科学化管理与管理人性化兼顾的有效标尺。身为中层领导者,同事之间的平行关系有时比上、下级关系更为重要。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性以改善运营效率?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来协调中层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中层干部做到以下几点:①主动与其他部门领导进行沟通。在与其他部门产生冲突时,能够换位思考,避免陷入谁都有理的怪圈。②寻找共同利益点。人无利,沟不同;没有权力施压,只有实在的利益。③扮演公关+发言人角色。④ 永远不厌其烦。⑤适当使用沟通技巧。⑥沟通要对等。与同级部门领导协调工作时,要注意身份对等,如果让你的下属去协调其他部门的领导,其结果很难保证沟通成功。
3.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关键—提高企业执行能力
企业的管理能力体现在领导的决策能力、理解能力和企业的执行力上,而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的执行力。执行力既反映了 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如何培养部属的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
1)提高执行力,领导要起到“领路人”的作用。“领导”的职责无非两条,一个是“领”,一个是“导”。所谓“领”,就是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搞特权,充分发挥领导的模范和带头作用。所谓“导”,就是要在“领”的基础上,把握方向和大局,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纠正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促进企业的发展
2)提高执行力,各级中层干部要切实发挥“桥梁”作用。中层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下级负责;既要吃透上级精神,把领导的意图完完整整地向职工传达,又要结合实际,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全面地向领导汇报。好的主管要能独立思考及独立行动,只要最少的指示,就能去执行工作。一位主管的主要责任是,指导他手下员工的活动——他们的工作。指导就是指示领导,因此好的主管人才,一定要像领导者一样能统御及思考
3)提高执行力,员工要充分发扬“蜜蜂”精神。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是员工真正明确和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执行合力。员工的本职就是落实,就是执行。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扬“蜜蜂”那种兢兢业 业、任劳任怨的精神,扎实高效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精神。
4)企业的执行力,其实质是体现了企业的领导力。许多企业领导总是抱怨下属如何不主动,如何不听话,如何拖沓,素质如何低下等等。但是,事实上,企业里出现效率低下,完不成任务等问题,多数情况下原因在执行力培养推行的问题。执行力培训应该在一开始施行时,由企业高层领导自上而下的推进,当执行文化形成后,将成为一种企业习惯而自行推动。培养企业的执行文化,就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所有有利于执行的因素都予以充分而科学的利用,所有不利于执行的因素都立即排除。以一种强大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促使每一位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从骨子里改变自己的行为,养成自觉执行的习惯。最终,使团队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执行文化。
让所有员工明确:执行力培训就是培养员工在企业战略下,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全心全意立即行动。企业要将执行力培训作为企业自身的执行文化来修炼,是一个企业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企业的执行文化形成的一个过程。所有企业的问题,事实上都是人的问题,而只有文化才能改变人的意识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因此,多数企业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建立起一种执行文化,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所致。
对员工而言,执行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但对企业领导者而言,执行力培训培养则是一套系统化的运作流程,包括领导者对方法和目 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它还包括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做出假设、对组织的能力进行评估,将战略、运营及实施战略的相关人员进行结合、对这些人员及其所在的部门进行协调、以及将奖励与产出相结合。因此,由于领导比员工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领导在领导风格上就不仅仅是一个起到监督作用的角色,而是一个教练加老师。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出现偏差,结果出现重大问题和失误,无外乎都是人的行为所造成。要避免管理出现偏差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和重大问题,就必须从领导人员掌握全面信息,根据自己的知识面作出正确决策,到企业各级管理层有效沟通,保证决策信息在企业的正确传递,以及企业各部门直至每一员工根据所承担的角色对决策的正确执行,每一环节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管理不出现偏差。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给企业带来危害甚至产生致命性错误。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认真研究管理规律,除有正确的决策外,还要在企业的信息传递、沟通、企业执行力的培养各个方面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的正确执行,从而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乔万谋,男,1963年出生,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曾担任过电力企业班长、部门技术员、部门主任,企业总工程师、生产副职、企业主要负责人。
联系方式: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575号建工大厦10楼 工作单位:甘肃大唐新能源有限公司 邮编:730050 手机:***
第二篇:城市交通问题分析与解决办法--现代企业管理
城市交通问题分析与解决办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机动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通的进步给人类创造了财富,但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交通的安全、畅通、有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建设。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现代化的新时期,受人口密度大、立法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交通问题尤为凸显。突出表现为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停车难、公共交通问题和步行者问题等等。
下面就从交通堵塞问题、交通事故问题、停车难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交通堵塞问题
某国企干部巴根那如是说:“‘五一’放假期间,我从呼和浩特到北京,又从北京去西安,发现到处都在堵车。谈感受,呼和浩特刚刚开始车堵为患,北京已经寸步难行,西安则是举步维艰。城市到底怎么了?城市堵车就像人得‘脑血栓’没法治吗?”
诚然堵车就像一种病,困扰着国内许多城市。新中国定都北京之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著名学者梁思成曾经在日记中颇有预见地写道:“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交通拥堵作为“城市病”,确实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拥堵日益成为城市常态,这对政府规划管理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对老百姓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交通堵塞的原因分析:从实际看,城市交通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交通拥堵反映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交通规划的问题,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问题,说明我们的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越治越堵的事实表明交通堵塞的根本原因,在城市规划不科学,分析各个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共同因素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之间:路网结构比例失调;公共交通不够发达、公交承载率低;规划、建设、管理三者缺乏有机协调;市区大面积修路,对交通产生巨大影响;机动车增长速度较快,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机动车乱停乱放,影响交通秩序。其中,规划、建设、管理三者不仅缺乏有机协调,更缺乏前瞻性规划设计。城市无限制扩张,但是对细节的考虑,对居民的考虑太少。
从以上原因分析结合当今现状来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完善城市整体交通规划,包括科学修建道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修建大型停车场等。当务之急,我们可以从打通断头路、启动道路微循环、推动公交优先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交通路网和各项交通基础设施。长远来看,我们还应该在重点做好未来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完成规划,力争在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交通不落后,不拖城市发展的后腿。另一方面要在完善交通管理上下工夫,要科学管理车辆停放,科学设置交通标
志,科学研究通行政策等。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便是全体市民的努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仅有道路、公共交通等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市民对城市交通的关切和认识,从我做起,遵守交通规则,而交通人文环境的改观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智慧。
二、交通事故问题
央视新闻12时报道,著名音乐人高晓松9日晚因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车辆追尾,四人受伤,高晓松因涉嫌酒后驾车被警方带走,从警方对高晓松的血检结果显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43.04mg/100ml。按目前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作为饮酒和醉酒的分届线计算,已达醉驾标准的三倍。酒令智昏,这是高晓松最深刻的一次体验,在对高晓松醉驾案的一审判决上,高晓松被处以6个月的拘役和4000元的罚款。
上例是近期发生的一例影响较大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仅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在给行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改善我国交通安全的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偶然发生的。人的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驾驶员的违章操作和失误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无证驾驶、超速行驶、措施不当、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另外车辆制动失灵和车辆超载、货物绑扎不牢固等,也是是酿成交通事故的不安全因素。除了前两个因素以外,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鉴于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和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城市交通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驾驶员,应严格管理,提高驾驶员安全素质,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全体参与者的安全素质;其次,对于硬件设施应当尽量增强车辆的安全性能,限制不安全车辆的行驶范围,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再者,应改进和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改善管理技术装备,严惩交通违法者,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管理,科学化管理车速,降低事故率及严重性,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另外,应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
三、停车问题
“我们一家子兴冲冲地来逛扬州的瘦西湖,到了之后真傻眼了,根本没地方停车,看样子,只好找远一点的停车场,然后再打的去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跟旅行社来便当哩。”在扬州瘦西湖公园旁转悠了好一阵子的无锡市民解先生开着新买的“伊兰特”,为找不到地方停车诉苦。
随着汽车时代的悄然到来,机动车数量激增。机动车数量与停车位数量比例极为失衡。
各地尤其是市中心纷纷出现了停车难的现象。
造成停车难的原因分析:汽车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另外,因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速度远比不上车辆的增加速度,导致停车难的因素诸多,具体体现为空间不足、收费不合理、政策不适合、管理混乱等等。
鉴于停车难的问题及成因,应从以下软硬两个方面着手:软措施,就是通过政策法规,限制路面停车,增加停车场利用率,使部分车主更愿意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机动车对停车场的需求。还要建立完善的收费体系,优化停车场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手段。所谓硬措施,主要包括增建停车场,建设地下及立体停车场、利用其它空间满足停车需求。
我国现今处于高速发展建设的新时期,各项交通法规还不够健全,交通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交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在处理交通问题上还有很多难点,解决交通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性,做好城市的规划;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当严格执法,不打折扣,不搞特权;作为城市市民一份子的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交通基本知识并培养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识,做知法守法的好市民。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整治交通问题的决心:例如为了缓解大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国内已有多个城市着手筹备对拥挤路段征收“交通拥堵费”。日前,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已经将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前期研究纳入今年第一批六项智能交通示范重大需求。另据公安部消息,在刑法修正案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对经核实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刑事立案。
相信在国家大力改造兴建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法制法规的现状下,我国的交通现状将会有所改观。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新秩序!
第三篇:企业管理与经济分析
企业管理与经济分析有机融合的研究分析
摘 要:许多企业在医学论文枪手熟悉和掌握了各种西方管理的“概念”、“理论”之后,企业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原因之一是“只有分工,没有协作”,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两张皮。文章认为,在不需要花费很多投入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管理整合,加强流程建设,强化内部协作,将各项管理工作与经济分析有机地融合,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企业管理 经济分析 管理整合一、问题的提出
近一段时期以来,业界对国企改革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探讨一直在不断地向深度发展,其中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尤为关注。全国各地有许多机构、研究小组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调查。对企业管理水平的看法,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很低,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低。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企业在熟悉和掌握了各种西方管理的“概念”、“理论”之后,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特色”的东西没有给予重视,因为毕竟中国开始市场经济的时间太短,有太多的不规范,有太多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组织结构长期僵化,形成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核算和激励的机制,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内部的部门主义障碍。各自为政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长期形成的刚性管理和保守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缺少向较高水平进取的个人动力和组织动力。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有许多企业是由于老板“重市场、轻管理”造成的。
这些企业的问题,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一是企业的系统能力比较弱。二是流程能力不够。因为效率取决于流程,不取决于职能。流程能力不够,说到底还是要解决职能控制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管理上的主要表现有,企业在组织设计(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只有组织设置而没有设计)上,都有相对明确的部门分工,但流程上的协作相对缺少。
许多管理工作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分析和经济分析之上,紧紧围绕企业经营来进行的。
企业的信息经常扭曲、变形,传递不畅,重要信息难以共享,形成事实上的“只有分工,没有协作”,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两张皮。
尽管如此,这些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大有可为的。要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首先要认识到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操作系统犹如一部复杂的机器,领导者要做的是完善这部机器,保障机器的自如运转,而不是去亲自充当一个个的部件。另外,有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很少是从操作系统上考虑问题,出现问题往往想到的是”人不行”,这还是以“人治”的思路去看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提高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已显得日益急迫。笔者认为,这些企业只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管理整合,加强流程建设,强化内部协作,将各
项管理工作与经济分析有机地融合,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企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我们知道,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必须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提高企业的价值。狭义地说,就是要围绕提高企业效益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效益就是企业管理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企业是在为客户(市场)提供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中开展经营活动来获得自身效益的。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循环过程中要获得较高的收益,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做好经济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各项管理工作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一般是指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和核算资料,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可以全面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揭示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与线索。同时,通过分析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另外、通过分析还可以检查企业各种计划、预算的完成情况,考察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等。总之,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科学管理的手段之一,是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企业可以了解过去、预测未来、控制现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我们知道,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经营目标分析。包括对企业环境、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总体目标、企业经营政策等方面的分析。
2.生产分析。包括生产和销售成果、生产条件及其利用效果、生产进度控制、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产品品种完成情况、产品质量日常控制分析和产品质量全面分析等。
3.生产消耗经营效果分析。包括生产条件利用效果分析,例如人力资源、设备、材料、能源的利用效果分析等;劳动和物质消耗效果分析,例如工时消耗、物质消耗、费用支出效果和主要产品成本分析;企业纯收入分析,如利润预测和利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4.财务分析。包括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
5.专项资金效果分析。主要是指基本建设投资和专项工程项目效果的分析,例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产品试制、技术措施、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分析。
6.综合的经济效益分析。为了评价企业总的经营成果,企业必须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它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许多方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的这些分析,都是与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的,但有一个很重要的无形部分,是经济活动分析涵盖不了的,例如,企业的组织、经营流程、管理活动和信息流程。而对这部分分析的忽视,是企业长期忽视的一个误区。这部分的科学分析是其它
分析工作所无法替代的,它对企业效益、价值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分析,也正是企业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所不可或缺的。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许多企业现存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部门主义障碍以及落后的管理手段,常常导致经济分析、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共享相当困难,信息资源浪费严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四、企业管理与经济分析有机融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企业必须增强对外界的应变能力,提高实时管理能力。
这必然要求企业的信息在内部达到快速传递和高度共享,打破部门障碍,形成“无边界的快速反应”。这里的灵魂是无边界反应,它穿透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与工程制造和销售服务之间的层层隔墙。借助完备的信息,企业内部的行为会变得非常透明和协调,经营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与高度共享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正是实现这一共享的有效途径。要达到这种能力,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分阶段进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逐步改变僵化的管理组织、落后的管理方式、传统的营销手段以及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等。主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管理整合(创新)的能力。
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其他方面的问题,而是重点讨论企业的管理工作如何与经济活动分析有机融合。要认识到,没有建立在经济活动分析基础之上的管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以经营管理需要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分析常常是无用的,对企业来说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两者只有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企业管理者才能不断地作出效益最大化的经营决策,才能指导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不需要花费很多投入的情况下,能够让企业迅速地、实实在在地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企业需邀请外部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对企业相关人员特别是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中层骨干进行医学论文枪手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培训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管理思想问题。中国落后企业与先进企业以及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在根本上是管理思维上的差距。二是要解决企业在进行各项管理工作与经济分析的有机融合中,该企业需要做哪些事。哪些事是重点、关键点,哪些事是难点,更深一步到具体怎么做,哪些是不必要而需要加以剔除的,这些对管理的创新与整合的工作量很大,需要耐心细致和很好地沟通。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企业应该排除盲目的“自信”与“功劳”思想,不要迷信“家人总比外人强”、“熟人总比生人强”,避免陷入“企业元老顶不住,外聘人员靠不住,好的人才留不住”的致命怪圈。因为在组织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客观地在起作用,例如公平、正义、诚实、正直和信任等。不论你是否遵守,它们都在发挥作用。因此,组织必须拥有高度信任、积极向上的文化,这也是企业内部高度协作的基础。必要时企业要能拿出实际行动,诚心诚意地引进所需人才。
其次,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有效重组工作流程。对企业组织进行调整时,一定要“重职能、轻部门”。必须从动态的角度来进行组织优化,不能只满足于静态的组织结构完备。在空间上要优化组织管理架构,在时间上要规范程序来管理进程,以工作流程的需要为基准进行调整和完善。设计主要流程时,剔除的是不必要的工作,只保持环环增值的。要知道,我们有时设计的有些流程本身可能是错误的、不适合的。设置岗位时,首先应该做到科学分析,对该
岗位工作的具体特点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要求作出明确描述,做到岗位设置合理、工作内容清楚、协调协作理顺、绩效考评可行。破旧与立新应同时进行,平稳过渡,尽量避免出现工作震荡。
工作流程的重组应紧紧围绕企业经营与战略这个中心,达到“经济分析以经营和管理需要为主线,管理紧紧围绕经营展开”,实现内部信息高度共享,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有机融合。第三,对工作的要求要适当提高,一切以有利于经营、实现最大效益为中心。要使员工承担起责任和有所成就,则需要有他们承担责任而引起的要求、纪律和激励。在政策上、考核上要有弹性,鼓励管理人员以积极有效开展工作为重心,以利于突破僵化体制、制度刚性的束缚,尽快提高组织的适应性。促使企业内部高度协作,与上下游等企业可支配资源实现高度协作,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第四,管理基础和基础管理较好的企业,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企业的信息网络平台。使企业所需经济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时间大大缩短,在内部传递迅速,从而达到充分共享,最终化为企业的效益。
第四篇:企业管理问题
仓库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条码系统采用条形码作为标识,以条形码为数据源,使用数据采集终端扫描条码标识,进行数据采集。系统从级别、类别、货位、批次、单件等不同角度来管理库存物品的数量,以便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和控制库存业务各方面的准确情况和数据,助您有效的进行仓库管理。
仓库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1、条码管理——货位管理 针对物料仓储的特点,实施对物料货位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企业能了解到物料在仓库中的分布状态,并能够体现出物料的先进先出原则。对相应的车间配有对应的仓库,每个仓库都存储有上述三大类物料,针对车间的生产,采用小批量多频次和配套送料相结合的配送方式。
2、条码管理——出入仓操作 通过无线终端对条码实施扫描,高效的办理出入仓工作,并对仓库数据实施实时更新。
3、条码管理——循环盘点通过无线终端对货位条码、物资条码实施扫描,实时查询物资库存情况,在系统里可以分仓库、区域、货位随机抽查,也可针对特定类抽查,同时还可定期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盘点,产生差异表,便于分析和追踪哪些物资属于库存准度低的物资,同时对一些长时间不用的物资(如:从进仓日期算起还没有出过仓)进行动态分析并发出注意警告。
4、条码管理-质量追溯能够追溯各关键零部件的采购时间,及相应的供应商。
第五篇:五个维度分析中小企业管理问题
五个维度看中小企业管理问题
一个中小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决于经营管理能力的成熟度与适应性。中小企业在成长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此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管理诊断就显得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管理诊断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系统认识企业现状,针对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那么中小企业应如何进行管理诊断呢?本文由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根据多年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对于如何做好中小企业管理诊断提出指导性的思考维度,以期对广大中小企业家有学习、借鉴之用。
我国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巨大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许多问题。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经营管理急需指导。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中小企业的管理诊断呢?华恒智信分析员根据多年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对于如何做好中小企业管理诊断提出指导性的思考维度。
企业文化诊断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仰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信奉并在实践中真正施行的价值理念。然而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文化建设出发点、认识水平、保障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一般而言是指没有创立出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没有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实施机制,而只是公司老板在长期创业过程之中积累而成的信念以及行为准则,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散不稳定。主要体现在: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不太了解,认为其是从思想上控制大家;企业文化整体性差,中小企业管理随意性强,权责不明,难以形成企业整体凝聚力;中小企业人本化管理较差,没有形成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的氛围。
人力规划诊断
人力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中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然而中小企业在人力规划上比较灵活,但是长远发展考虑不足,例如:企业的人力规划仅限于日常的招聘、薪资计算发放等事务,人力资源管理归战略的影响及联系不明显。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随意性强,岗位规划是从安排人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的人员编制,存在大量岗位工作不饱满等岗位编制不合理的现象,而且缺乏人力资源补充等自主权,无法形成合适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对企业以后发展不利。具体表现在没有进行具体地工作分析缺乏清晰地职责描述与任务描述缺乏具体地职位要求,职位的安排和人员的使用主要凭经验,岗位职责不明,关键岗位人手不足;在招聘与录用方面,公司没有一个完整的招聘计划以及完整的人才储备计划,导致公司员工接替成为问题。培养与发展诊断
对员工的培训及培养是提升员工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直接影响到员工能力的提升。然而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培训体系缺乏层次,缺乏对于培训需求的分析与总结,培训实施简单,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导致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功能没有在中小企业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企业不能整体上提升员工的知识与技能。
绩效考核诊断
绩效考核是使员工明确工作任务、提高工作热情的有效手段。但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诸如:没有工作计划或是工作目标,工作成绩及工作能力、态度等等均没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从而出现管理人员竞争意识不强,危机意识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以及工作动力的情景时有发生。这种没有健全考核体系的中小企业,必然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薪酬体系诊断
对于薪酬体系的诊断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没有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相关的体系不能很好的配合起来,甚至有时出现冲突,降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更加严重的是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但是的具体情况与经验判断,使得员工工资标准混乱,导致大部分员工谈判工资、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其次,薪酬结构失衡。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薪酬结构主要是根据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两部分构成。固定薪酬是根据岗位以及员工的技能、知识、操作难度制定的;可变薪酬是员工的绩效、企业效益等综合决定的。中小企业一般以固定薪酬为主,缺乏可变薪酬的激励效应。最后,职业发展通道单一,结果导致薪酬提升通道单一。薪酬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有效激励,中小企业中“官本位”意识浓厚,企业管理岗位成为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单一的“官本位”通道,会诱导企业中拥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的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公司高素质员工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对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尽管如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诊断暴露企业的诸多问题,只有做好中小企业的管理诊断,针对问题,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大的合理的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本文从五个维度进行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诊断的分析,指出管理诊断对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性 ,提出制度性的管理诊断是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