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归新东方范文
心归新东方
车窗外,大地秋雨蒙蒙,车轮与铁轨的密切接触在一路的“咔碰”声中非常沉闷。我,高考失利了,前路何路,疑问萦绕心头„„这是两个月前,在来新东方的路途中,我的心境。
当我来到新东方,首先遇到的是咨询室的老师们,亲切的问候、和悦的笑靥,令我沉郁的心情略有舒缓,新东方,这个职业教育品牌响彻全国,服务意只当然要如此,我并不以为这就怎么了!它能满足我期盼多年的那样接受正规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教育的欲望吗?将来的社会竞争何其严酷,在这里度过两年宝贵的青春时光,可以媲美那些在大学里的同学们吗?
接下来的事情,打消了这些疑惑。首先,我们接受了正规严格的军事训练,炎炎烈日下,狂风暴雨中,凌晨人们依旧的梦乡中,我们接受了“铁的纪律、金的人格”之身体和品质锤炼。次之,集团总部专家专门为我们新生作人生职业规划的报告,务实严谨的讲解,为我点燃了人生理性和激情的灯,明白了烹饪人才保以是将来社会的金领阶层。继而,课程设置也全面合理,不仅仅给人烹饪的技艺和理论,更让人掌握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识素养。我,不再迷茫,心灵的归属开始了。
人说,细节之中显真章,感动,更多的在于他人对自己细微的关照。一次,因为季节变换中气温的骤冷骤暖,我,感冒了。课堂上,忍不住打瞌睡,心思不能集中。我们的李老师停下来轻轻地来到我面前,见我满面憔悴,轻轻地弯下腰,说,先回去休息吧,课堂笔记后来我会给你的。中午,就有同学送来了感冒药和笔记,到我的寝室,晚上,李老师心门为我补了课。
日子,就这样过去,在一件件或不经意、或感动的点滴事件中,流水般,无声无息,流过我的心田。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已经有两个月了。最近,我还在老师的组织下和同学们参加了大学自考,经过努力也能拿到大学文凭。在涂抹这段心情时,寝室的窗外,秋色更深,秋意愈浓。夕阳下,我好象看到有人苍茫独立,成就出了自己人生壮阔的风景,那人——,就是在新东方走出失意的我,以及我的新东方同学们。
第二篇:今夜,心归何处美文
寂静的夜晚,总能营造出淡淡的情思,心中飘过一丝的思念,感觉到这种思念是一种孤独的美。丝丝缠绕心中的痛,就这样不经意的撩拨我这颗驿动的心。音箱里一曲《白狐》淡淡地飘了出来,在房间里弥漫。本来很清冷的房间似乎更加的冷寂。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这首曲调,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关了灯,打开音响,微闭双眼,静静地坐在那里,守护着心门,如同守护一个千年的约定。
七天的假期已经过半,还有两天就要结束。时间竟是那样的无情和冷酷,当我去触摸它的时候,可惜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平时工作繁忙,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假期,给心放个假,可真正拥有了,却没有想象那么美好。或许是连日几场秋雨所致,平添了寂寞和忧愁。一场秋雨一场寒。还没有集中供暖,房间到处是阴冷的分子。手脚冰凉,心有点冷。
终于,雨停了,天晴了,我却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想要干什么。背上包,独自一个人走出家门。要去哪里?哪里才是我该去的地方?我盲无目的地来到车站,买了车票,任由汽车把我拉到一个喧哗的城市。我像一个幽灵,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从这个小巷走到那条小巷。匆忙行走的人,没有谁理会,一个丢失了灵魂的人是怎样踯躅街头。一个又一个的人从我面前走过,喜悦的,忧愁的,紧张的……一个老人跪在一个人流很多的地方,地上放着一个罐头盒,里面有几张一元的钞币,几枚硬币。走过来,走过去的人流,流露出的是冷漠和鄙夷,甚至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多看一眼老人。我从包里拿出一张十元的钞币,轻轻地放在那个寄托老人希望的盒子里,转身离去。身后传来老人微弱的“谢谢”声。我没有回头,我继续盲无目的地行走。我终于发现,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也不属于我。我其实是在寻找,寻找心中那份孤独。
想给熟人打个电话,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难得的假日,也许人家正在团聚,也许人家正在旅游。
返程的票是如此的沉重。
打开房门,回到家里,依然排遣不散的是那份淡淡的忧伤,偌大的房间,竟容不下我的一丝快乐。手里的东西拿起来又放下。想看书,眼睛在书上,心早已经不知道去了何方。
站起身来,来到窗前。窗外,树影婆娑,星星无语,我望着那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心终于有了归属。我想起了你,想你在做什么、想你是否也把我想起、想你凝视远方的时候,眼前是否有我的身影划过,想你进入梦乡的时候是否把我也带进你的梦里。想你轻声呢喃,呼唤的可是我的名字。
我知道我这样想你,你不一定能够感觉得到,但我也唯有这样想你,才有了一丝的温暖和感动。
因为想起了你,这个夜晚变得很美丽;因为想起了你,我的心不再抑郁。
此时,我的书屋里,早已心事堆积,让夜曲如苏般弥漫,放飞心绪,让我就这样静静地想你!
第三篇:新东方专题
一说起新东方就不得不说老俞,一说起老俞就不得不说新东方。新东方总有说不完的事,总有道不完的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新东方,所以我想谈谈我眼中的新东方——厦门新东方学校。激情
第一次踏入厦门新东方给我第一感觉就是——我来对了。放眼望去,每位老师身上洋溢着24k的活力,每位老师脸上挂满着24k的笑容,每位老师眼中充满着24k的光芒。这一切如同炙热烈火一般不断的融化我早起冰封的激情;这一切如同澎湃的浪涛不停的冲刷我本已凝固的活力。如果曾经我一直在混沌无光的道路前行,那么新东方就是我寻找的伊甸路口。成长
来到新东方很快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近朱者赤,让我知道孟母为什么三迁,让我明白好的环境真的可以帮助你迅速成长。我曾经因为自己在学校教学比赛中取得的微不足道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来到新东方让我清楚了自己的渺小,知道了山外有山。我放低姿态开始近乎疯狂的开始从同事身上取经,当我与“牛人“在一起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第二次成长,这次成长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分享
分糖果理论不但让老俞懂得要学会分享;也让每个新东方人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为一名新人如果没有校长的经验分享,我就不会懂“教育跟谈恋爱是一样的,用心去准备就会成功”;如果没有杨伟国老师的讲课分享,我就不会懂原来课可以上得如此登峰造极,出类拔萃;如果没有梁老师的资源分享,我就不能这么快的踏上教师的职业轨道;如果没有同事的快乐分享,我就不会如此享受生活;如果……..马云说过“人不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只会因为没有做什么而后悔。”来到新东方,我大声说“我不后悔!” 破而后立
有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确,流水淙淙,川流不息,当你第二次踏入时,第一次的流水已载着满腔愁思随风东流。时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每感与此,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慨然。过去已经定格,却总想螳臂当车,试图改变过去,却蹉跎了现在,连累的未来。。
老师说过伟人立长志,庸人常立志,但是我又相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利弊因素的转变,责任的加重......我自认为人的志向不会一成不变的,也许有些道理,也许只是我对自己庸人般生活的一丝歇斯里底的慰藉。
大学生的内心是混沌且迷乱的,我不会高谈阔论,立长治也好,常立志也罢,我只想在混乱的内心世界里找到出口哪怕只是美好的镜像,探索自己天赋的道路是艰辛而又不失乐趣的。只希望在常立志的混乱黑洞里,能找到立长志的伊甸出口。
大学四年的混沌生活已经结束,总感觉要留下点什么,蓦然回首,还好,留下了一段虽然残缺,但是美好的回忆。
我总叫别人要开心,其实谈何容易,但如果心总系于此,我相信心境至少不会过于悲怆。如今进入新东方,欲破而后立,改变自己慵懒的生活态度,在新东方我找到了信仰。曾几何时听说精神上的有幸福才是真正幸福,不知不觉,我已经成为它的信徒,我发自五脏六腑的膜拜他,顶礼膜拜!
虽然我不是新东方的老师,也不是新东方的学员,但是我听过新东方老师的课,网上的,现实中的都有听过。看新东方出的书,从《大学不知道》,《新东方精神》,《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到《仙人指路》《青春的战场》再到《俞敏洪如是说》,基本每一册书我都仔细的读了好几遍,被震撼,被感动,甚至哭的稀里哗啦。
但是,我还是想从一个局外人,从一个非新东方人,从市场的角度看待新东方的方方面面。毕竟,新东方得到的肯定很多,我不用在此累述我的褒奖;毕竟,新东方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是在市场条件下生存的一个教育科技集团;毕竟,我们希望的新东方不是一个简单获得成功的的培训学校,而是希望它能够成长,突破,超越,成为一个优秀卓著的企业。
优势
1.产品力的力量——说实话,新东方还是很系统的,涉及留学服务,图书出版,网络教育,职业教育,教育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在全国40个城市设有分校,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集团,这些都帮助新东方成为教育界最有明星气质的的“红人”。但是如果只在包装宣传上下功夫,相信“粉丝们”只有现在的一半。其最内涵的还是其教育实力,能够把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上来,把孩子教育好,这才是让怀疑者闭上嘴巴,使其成为真正顶级教育品牌的筹码。
2.对于目标群体的把握和引导——学员绝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初高中学生,或者少儿。我们这样的80后,90后生人,相对于父母那辈人,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发生很大变化,突破了传统的节俭保守主义,具有鲜明强烈的“享受生活”烙印。新东方满足了我们对于个性化,自我感受化的教育消费的需求。3.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著名品牌大师杜恩·卡奈普在他的《品牌思维》中,对于品牌的解释是:“品牌不只是一个名称或商标,而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与产品的体验和感受,是顾客和消费者所接收到的所有印象的内化总和。顾客会根据他们所体会到的感情和功能性利益,让这个品牌在他们的心理位置中拥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新东方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在师资配备,教育模式,课堂风格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如老师们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冷幽默式的插科打诨,和学生朋友般的相处方式,这样就具有了“品牌效应”,“新东方”被抽象成一种符号,一种标记,成为教育界的品牌力量。“俞敏洪”也成为一种品牌感动,而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也许新东方的英语教授的还不是最好,不是最专业,但是它和它的创始人故事打动了我们,就像LV包的实用性也许真的比不上一个普通的帆布包,但是千千万万的女性还是追随购买一样。这些都是新东方的优势。
但是,不管“新东方”的定位,品味,文化怎样,作为一个科技教育集团,市场永远是检验其存在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如罗伯特·H罗森所言:“过度焦虑带来恐惧,混乱和士气低落;但是毫无焦虑则会导致没有危机感,让人停滞不前,陷入骄傲自满,最终死于安乐。”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一个在近乎绝境中站立起来的人:在农村贫困的家庭中长大,锲而不舍的三次高考最终考上北京大学,在大学里的日子也特别不顺利,学习竞争对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材生们,到了群英荟萃的北大校园,他显得那么不打眼,那么平凡,再加上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休学一年,五年的北大学习生活是他人生最灰暗最痛苦最看不到希望的时段。5年充斥着挫败感、迷惘、失意和无奈的灰色大学生活让他刻骨铭心。也许正是这段日子的坚持与磨砺为他在几年后创办新东方,并始终能在“黑暗时刻”保持一份难得清醒奠定了精神基础,这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
犹记得2008年暑假在长沙新东方学习的光景。当时也是慕名而去,虽然在长沙食宿方面方有诸多不便,但与最终学习到的知识和见识到的新东方老师突破传统教学带来的震撼相比,神马都是浮云,那是我第一次切切深深地感受新东方。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我已经忘记当时他们讲课的内容,但每一个老师给我带来的连环炮式震撼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记得第一节是王远老师的听力课。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跟我们讲听力,而是讲起当年他在北京新东方学习的乐事,幽默的语言和段子一下子把老师与学生的心拉近,达到自己面无表情,学生个个人仰马翻,唯一一点就是语速太快,第一次发现听标准普通话是件这么耗脑力的活,后来发现长沙新东方的老师秉承这一风格。语法老师尹爱华老师瘦瘦的,个不高,还比较黑,但他瘦弱的身躯迸发出了强大的语言力量和扎实的知识底蕴。写作课的艾伟伟老师思如泉涌,将写作技巧玩弄于手掌,能在轻易之间将一个呆板的句式巧妙的变得生动有趣,突然间有血有肉,十分充实,让写作基础相对薄弱的我茅塞顿开。我很有幸上了校长施科老师教的完形填空课,据说他是遗传学博士。虽然只有短短一次课,但他那温文尔雅的气质辐射出的气场着实强大,散发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近期稍有接触过株洲新东方校长王森老师后不禁感叹新东方老师有着共同的教学风格,新东方校长都具备高大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身边的人,或者任何和他们有过哪怕一次接触的人。也许这就是俞敏洪老师强调的新东方精神。
关于精神这东西是很虚化的,很抽象的,要化无形于有形,最重要的是要有符合的精神载体。很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都只是个空壳,无外乎写在办公楼显眼位置的几个大字,无外乎在团队建设提出来最终没付诸实践的口号,真正能将企业精神具体化的很少,真正能将企业精神贯穿于工作中的更少,而真正能将企业精神让员工领会并在员工身上体现的更是凤毛麟角。殊不知企业精神确是延续和发展企业的决定力量。就如同盖高楼打地基一样,企业精神越深入人心,地基就越深,楼房能盖得更高,企业也更具发展潜力。
新东方精神是新东方诞生,成长,发展,以至辉煌的原动力;也是新东方的老师和学员们憧憬人生,不断进取,实现自我的原动力。新东方精神既是新东方存在的原因,又是新东方存在的结果。新东方精神是新东方的灵魂所在。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老师用浓缩的,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新东方精神。但是,对于新东方的师生们来说,新东方精神又怎么简简单单能用一句话说的清呢。只有新东方人,新东方的老师,新东方的学员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新东方精神的真谛。
第一次看到这条校训是在长沙新东方教室,在黑板上方用生命之色绿色写成的。随着对新东方的渐渐了解,慢慢深入,观看过许多俞敏洪老师和其他新东方老师的演讲视频,自己亲身经历新东方梦想之旅的现场,我似乎开始初步理解并完全赞同这句话了。
俞敏洪校长和每位新东方的老师都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为当今社会有理想有抱负并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不能容忍自己变得消极,尽管一切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现实不断告诉我们的似乎只有三个字:不可能。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搏一搏,拼一拼。因为我们还年轻,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切才刚刚开始。只要我们还活着,只要我们还能走动我们还能思考,还能看还能听还能写,我们就没有理由颓废,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没有理由放弃。通往成功的路是要靠自己用心血与汗水开拓出来的,只要不放弃,一切就还有希望,一切就不能为之失败,我们的努力与付出决定最终的结果。
如果知道成功实在是不可能,困难压抑得人的确喘不过气来,那么我们同样也不能放弃。至少,如果即便是奋斗也难以改变现状,那么我们也不会放弃,我们会把奋斗作为一种人生的信仰,一种生存的方式,把努力当作一种习惯,一种长期的坚持。决不放弃,纵使到处都是一片黑暗,看不到一丝光亮,我们也决不会闭上寻找希望的双眼,我们一定会努力睁大双眼,期待奇迹出现的那一刹!
在我看来,新东方精神是一个个鲜活的新东方人物,一个个真实的新东方的故事。
俞敏洪老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生命是一条河流,要保持永远的流动,河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泥沙,一种是水,只是希望所有的人不要把自己变成泥沙,变成泥沙,你的生命就会沉淀下去,就会进入河底,最后生命就会永远停滞,如果你是水,就会必然流向大海,黄河九曲十弯,就是要流向大海,尽管他们的曲线不同,他们的运行方式不同,但是最后都流向大海,当你流向大海以后,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清澈、透明,而且生命本身会变成最美丽的颜色,大海的蔚蓝色。
我们知道我们这一生,结局只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尝到了胜利的果实,一种就是奋斗了一辈子最终只能壮烈的死去。我们想无论哪种死法,唯一不变的真谛就是不懈奋斗,死也要死的壮烈,绝不就此承认命运,向挫折低头。
我们不去考虑将来将会如何,但我们知道,不放弃不一定会得到,放弃了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了。所以我们宁可在绝望中去寻找那似存非存的希望,用失败的汗水泪水去祭奠走过的路迹。走,一定要往梦想的那边走下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新东方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家英语培训机构,而是一个教育集团,不仅教我们学习英语,还教我们做人的胸怀,向上的心态,升华我们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在我们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每当我失落、失败的时候,想想新东方校训,想想新东方精神,希望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第四篇:我心归处是敦煌_读后感
我心归处是敦煌_读后感
关于敦煌,我最初的印象是从电视和书本中了解到的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灵动多彩,引人入胜。真正近接触敦煌是在我大三那一年,当时去敦煌,不仅仅为了游玩,更重要的是我当时对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服饰特别感兴趣,想要一探究竟。9月份,天气微凉,我们一行6个人,开始了为期1周的敦煌莫高窟之旅,期间我们把敦煌所有相关文化都仔细考察了一遍,一路感受颇多。在这趟敦煌之行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莫高窟的洞窟管理、研究、高科技及国际交流,这些是很多博物馆至今都没有达到的一个高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遗憾的是大三的敦煌之旅,我只是知道樊锦诗先生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却从未见过先生本人,也未能仔细了解先生。
近几年,在对文物与考古专业了解与实践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敦煌莫高窟与樊锦诗先生。今年,我有幸看到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初读便热泪盈眶,文章朴实无华的文字,将先生的真切人生娓娓道来,仿佛看一部纪录片,包裹着时代的沧桑巨变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着直击心灵的庄重感及美感。其实,这本书能够问世实属不易,正如樊锦诗先生所说,“不少人提出要为我写传记。我都一一婉拒,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后来,我的一些同行、同事、朋友也希望我写一部回忆录,出版社和媒体的朋友也都主动约我写口述历史。于是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樊锦诗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从出生一直到现在,并与各个时间段的大历史相结合。其中包括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学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相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等。该书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该书不仅体现了大半个世纪国家政治、经济变迁的时代背景,展现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主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对于莫高窟的执着与奉献。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尤其是先生在求学过程中不断与疾病作斗争、选择为莫高窟奉献一生及与彭金章先生的朴素爱情故事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先生的求学经历受其父亲的支持和影响较深,父亲樊际麟,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师,大学毕业后在北平工部局工作,后转而经商,外语极好,热爱古典艺术和文化。受父亲影响先生从小喜欢听评弹、看戏、昆曲等,同时从小也被灌输了爱国、精忠报国的思想,这些对先生之后能扎根敦煌50余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先生求学期间,身体较同龄人弱,尤其是在小学三四年级时脖子里长了肿块,后被中医治好,之后患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被神经科著名大夫栗中华治好,中学时又因低血糖常常昏倒。即使这样,先生依旧坚持完成学业,这在当时女性不必读太多书,懂得相夫教子即可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在择一事以终老这件事上,先生做到了完美,从大学实习去敦煌,到毕业分配到敦煌,坚持坚守了一辈子。在敦煌,为了梳洗方便,剪了极短的运动员头,从此,几十年没再留过长发。在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先生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工作,先后出版了《敦煌石窟》等10多部石窟考古专著,发表了《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等20多篇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并主持完成了30多项文物保护研究课题,同时还参与了多部和敦煌石窟艺术相关的大型参考丛书的主编工作。除了基础的研究工作外,先生还推动和促成了《敦煌莫高窟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的公布实施。为了更好地保护莫高窟,先生倡导推动了“数字敦煌”工程,利用科技手段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使游客可以近距离认识莫高窟。总的来说,先生不仅对敦煌石窟的研究颇有建树,而且对国内外的石窟研究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择一人白首,在先生身上也得到了体现,樊锦诗先生与彭金章先生在北大相识,于武汉大学宿舍办了简单的婚礼,之后便开始了19年异地生活,期间每隔一两年才有20天左右的探亲假,但他们的感情自始至终未变。之后彭金章先生更是放弃了武汉大学的舒适生活,来到敦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石窟考古研究。他们的爱情不同于我以前所看的文学著作或小说,没有任何惊世骇俗或者轰轰烈烈,但也就是这份简单质朴,让人印象深刻。先生对这份感情的总结也是朴素而浪漫,并用一生印证了他们的誓言: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在这本樊锦诗先生的自述中,我感悟颇多,第一点: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樊先生对于敦煌事业的坚守,对于家人和生活的热爱,以及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人生,本就是对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最好的诠释,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向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致敬,希望莫高精神代代相传,以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将敦煌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中国,享誉世界。第二点:人生中最单纯、宝贵的事情可能就是择一事终老,择一人白首,当今社会更是需要这种纯粹。这些都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不畏困难,坚守岗位,保持初心,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份感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五篇: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爱岗敬业).doc
心在人民 利归天下
“我为城管添光彩”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我„„
俗话说,世有渊明,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琴弦无憾也;世有余纯顺,穷山恶水无憾也。而我想说,今有我们身边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城管人,宿迁城市发展的伟大事业亦无憾也!
而我们城管宿豫分局城北大队的五名队员,就是我们身边这许许多多默默无闻中的一分子,尽管大家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宿豫分局城北大队”。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他们为了建设新宿迁、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早到晚,坚守岗位,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把城管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动形象融进那清清的大运河水中,融进那新老城区的清新街道、如茵草地、鸟语花香中„„,就在不久前,我们的五位队员在一次“拆违”时,遭到顺河镇高滩居委会一户居民的围攻,尽管每个队员都挨了拳脚,每个队员都遭到了辱骂,甚至我们一位队员的左手被女户主咬得鲜血直流,但他们都始终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世界因为有了玫瑰才有了美丽的爱情,因为有了蔚蓝的天空才有了人类的梦想;而我们宿豫分局城北大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几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城管队员而使我们的辖区变得更加美好。城北大队的队员们无论是在需要他们挺身而出的紧急关头还是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价值和作用。一天早上,一名拾荒者破坏江山大道上的垃圾桶,被他们制止;一天中午,有人从饭店里扫出一堆垃圾,他们立即对饭店老板作了处罚;去年年底,听说辖区有一位急需帮助的大学生,他们每人捐出了50元钱,并送去了过春节用的大米、面粉和食用油;今年夏天,辖区一户老人家的房屋漏雨已成危房无法居住,我们的队员主动帮助老人办理相关手续进行了维修;„„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哪里有需要就能在哪里看到我们城管队员们的影子。就这样,一些原来对城管有成见、有误解的干部群众,在我们城管队员们实际行动的影响下也渐渐改变了对城管的看法。居民们真
诚地说:“我们都支持你们城管队的工作,如果没有你们的管理,我们这里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了。”我们的城管队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的这种“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高尚品德,不仅为我们全体城管人赢得了尊重,更象是一个个波澜不惊的涟漪深深地回荡在广大人民的心中。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城管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用不着打听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没有被当作典型宣传的可能,也没有用作新闻报道的价值,他们只知道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正如我们宿豫分局城北大队的五名队员们,他们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刻刻把“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牢记在心。记得去年7月份,为配合五台山西路的道路建设,局里对顺河居委会八户居民的违法建设做出限期拆除的决定,而违建户中有不少家庭生活存在实际困难,城北大队接到任务后,带着对困难群众的一片深情,提前做工作,区别情况,在职责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不让生活困难的群众,因为拆违影响正常生活。经过努力,八户中的六户主动拆除了违法建设,还有两户孤寡老人无力自拆,城北大队队员就加班加点帮助当事人拆除了违法建设,确保了重点工程的建设。而我们真诚、友善和富有同情心的品格也为城管人赢得了额外的尊重。
火柴为了光,油灯为了夜,艰难险阻时,投下我们的身影,平凡岗位上,留下我们的足迹,如果说“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属于我们城北大队的五名队员们的话,那么它也应该属于那些和我们一样,工作在第一线的全体城管队员们,“心在人民,利归天下”,宿迁城市发展的每一点的进步都离不开我们这支强有力的城管队伍,在尘土飞扬的 “拆违”现场,在烈日炎炎的马路、广场,在藏污纳垢背街小巷„„,无不留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和无尽的心血。
虽然,我不知道恒星能待多久,值不值得追求,我不知道烟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等候,但我知道,如果我们每个城管队员能像咱们城北大队的五名队员们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把普普通通的工作做好了、做实了,那就是一种高度,那就是一种境界,那就像烟花般美丽,像恒星般永久!